(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孔子“忠恕”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孔子“忠恕”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孔子“忠恕”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孔子“忠恕”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孔子“忠恕”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孔子“忠恕”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忠恕”思想研究 confucius forbearance thought 王翀 wangchong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二一二年五月 may,2012 硕士学位论文 m.d. thesis i ii 中文摘要 “忠恕”思想在孔子“仁”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重要准则。在孔子看来,实现“仁”的途径是“忠恕” ,即“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忠恕”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 比心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来阐述孔子的“忠恕”思想。 第一章论述孔子思想中的“忠” 。其一, “忠”的含义。自己有某种需求,力 图满足之,也要推想他人同样有这种需求,也应予满足,如此行事可谓忠。忠是 从积极方面来说的。其二, “忠”的落实。 “忠”表现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孔子论述的“忠” ,侧重于在事君、治民、待友三个方面的落实。其三, “忠”与 “信”的关联。待人接物要坚守忠信之德。 第二章论述孔子思想中的“恕” 。其一, “恕”的含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谓恕。 恕是从消极方面来说的。 自己不想要的, 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其二, “恕” 的落实。人能像考虑自己利益、为自己着想那样来考虑别人的利益,恕才算落到 了实处。其三, “恕”的心理基础。从“宽恕”的角度而言,人与人相互之间的 关系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都不要强人 所难,尽量不要给别人以伤害。 第三章解析孔子的“忠恕之道” 。其一, “忠恕之道”的涵义。 “忠”是“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忠恕之道”作 为孔子思想的一个侧面, 逐渐衍化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范畴。 其二, 忠恕之道与行仁之方。就思想结构而言,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海内外 学者基本上认同的。 “仁”作为一个富含伦理意味的范畴,可以涵盖一切善良品 德和正当行为。 “仁”尤其体现为“爱人” , “忠恕”则是“爱人”的方式和途径。 “忠恕”作为行仁之方,主要体现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其三, “忠恕之道” 与群己义利之辨。论文将“忠恕之道”与自我观和义利观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进 一步挖掘了“忠恕之道”的现实意蕴。四, “忠恕之道”与“道德金律” 。论文论 述了二者的相通与差异之处。 第四章阐述孔子“忠恕”思想的现实性。其一, “忠恕”思想与和谐的人际 关系。 “忠恕”思想虽然形成于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宗法社会,但是其基础依旧 是建立在人之常情的基础之上,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挖掘“忠恕”思想对于建立 和谐人际关系的功用。坚持“忠恕之道” ,更易于使人避免个体的狭隘与自私, iii 追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其二, “忠恕”思想与诚信的制度伦理。孔子所创立的 儒家是特别看重诚信伦理的,不仅把它视为个人修身的主要内容,同时又把它作 为推行教化、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而诚信的建立,离不开“忠恕之道”的 推行,古今如是。其三, “忠恕”思想与持久的世界和平。 “忠恕”思想运用于处 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讲究以诚相待,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就此而言,忠恕实 现对于实现世界和平,亦不无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孔子 仁 忠恕 道德 iv abstract forbearance thinking has a pivotal position in confucius ren is an important criteria to regulate the mutual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confucius, the ways to achieve the benevolence is forbearance, that had the yuli standing, he seeks also to enlarge others, do unto others, do not impose on others. forbearance is a benefit the people, care of the moral sentiments and the spiritual realm.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of the forbearance thinking of confucius. the first chapter deals with the good guys in confucius thought. first, the meaning of loyalty. they have a certain need, trying to meet, but also to speculate that others also have this need, should also be met, and to do so can be described as loyal. loyalty is the positive side. seco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oyalty. the performance of loyalty to the honest and faithful in dealing with people. confucius discusses the loyalty, focusing on serving his prince, governing 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aspects to be friends. third, the good guys and trust association. interpersonal skills need to stick to the faithful germany.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shu in confucius thought. first, shu means. do unto others, do not impose on others, is that i am afraid. shu is the negative side. they do not want, and do not on others. seco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hu. like to consider their own interests to consider the interests of others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as subject to be considered fell reality. third, i am afraid,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giveness, the people with each other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our faith in as the saying goes, to do in advance man, do anything not to be a difficult one, so as not to harm to others. resolve in the third chapter of confucius forbearance road. first, the forbearance and meaning. loyalty had yuli standing, he seeks also to enlarge others , shu is do unto others, do not impose on others . forbearance and road as one aspect of confucianism, and gradually derived the context of a rich meaning and deep significance. second, the forbearance and line jen. the thinking of structure,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 thought, which is at home and abroad scholars basically agree. benevolence as a rich ethical means that the scope, you can cover all the good moral character and decency. benevolence particularly as love, loyalty v and forgiveness is the ways and means of the love . forbearance as a line jen, mainly for the benefit the people has gone. third, the forbearance and the group has been justice of distinction. paper the forbearance and self-concept and the righteousness and profit linked to inspect, to further tap the implication of the forbearance and reality. the forbearance and moral golden rule. the paper discusses bot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fourth chapter of the reality of the thought of confucius forbearance. first, the forbearance thinking and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forbearance ideological formation of patriarchal society based on the blood affection, but its foundation is still built on the basis of human nature, thus starting, we can tap the forbearance ide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dhere to the forbearance and easier to make people avoid the narrow and selfish individuals, to search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value. second, the forbearance thinking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system of ethics. confucius founded confucianism is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ethics of integrity, not only as a personal self-cultivation, and took it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an important means of regulat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establishment of good faith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forbearanc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st and present the case. third, the idea of keeping and lasting world peace. forbearance thinking applied to deal with relations between nations, pay attention to trust each other,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and peaceful coexistence, for that matter,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for the achievement of world peace, nor meaningless. key words: confucius;benevolence;forbearance;moral vi 目 录 独创性声明.i 中文摘要.i abstract.iv 导 言.1 第一章 孔子思想中的“忠”.2 独创性声明.i 中文摘要.i abstract.iv 导 言.1 第一章 孔子思想中的“忠”.2 一、“忠”的含义 .2 二“忠”的落实 .4 三、“忠”与“信”的关联 .7 第二章 孔子思想中的“恕”.9 第二章 孔子思想中的“恕”.9 一、“恕”的含义 .9 二、“恕”的落实 .12 三、“恕”的心理基础 .14 第三章 孔子的“忠恕之道”.17 第三章 孔子的“忠恕之道”.17 一、 “忠恕之道”的涵义 .17 二、 “忠恕之道”与行仁之方 .19 三、“忠恕之道”与群己义利之辩 .24 四、 “忠恕之道”与“道德金律” .30 第四章 孔子“忠恕”思想的现实意义.35 第四章 孔子“忠恕”思想的现实意义.35 一“忠恕”思想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35 二、 “忠恕”思想与诚信的制度伦理 .37 三、“忠恕”思想与持久的世界和平 .40 结 语.44 参考文献.v 后记.vii 结 语.44 参考文献.v 后记.vii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忠恕”思想研究 1 导 言导 言 “忠”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忠” ,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就是说自己有某种需求,力图满足之,也要推 想他人同样有这种需求,也应予满足。在本文中, “忠”主要体现在交友、治民、 事君三种事务上。在这里“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的,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 里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 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 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忠”所强调的是当“我”为“他人”做事 时,要把他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 恕的定义是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说文 : “恕, 仁也。从心,如声。”荀子法行:“有君而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 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 也。”贾谊在新书道术里说“以己量人谓之恕”。“恕”强调的是当“我” 看待“他人”时,要用“我”之心衡量“他人”,用“我”之爱憎体会“他人” 之爱憎。“恕”是对自己的要求和限制,强调要把“我”放在“他人”的处境中 去考虑。“我”要从本心出发进行换位思考,把“他人”之事当作自己的事情去 做。这是对“我”的要求标准,而这种标准所达到的正是“仁者爱人”。 “忠恕”作为行仁之方,是孔子在探讨“如何实行仁”的时候提出来的。孔 子认为, “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两者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 。最早将“忠”和“恕”联系起来的是孔子 的门人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 论语里仁 ) “忠恕”思想是以一种很谦和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这个理论不仅仅在古 代适用,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适用。本文运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原则,结合当前 中国社会现实,论述“忠恕”思想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国家 与国家的关系中所具有的价值。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忠恕”思想研究 2 第一章 孔子思想中的“忠” 一、 “忠”的含义 一、 “忠”的含义 “忠” ,就是对他人的忠诚,所谓忠心耿耿,赤胆忠心,所谓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尽忠,就是尽心竭力,玉汝于成。尽忠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是对人对君 对国。孔子的“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对人的忠;诸葛亮的“人之忠也,犹鱼 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 , “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 ,就是对君主 的忠; 岳飞的精忠报国, 杜甫的 “白发千茎雪, 丹心一寸灰”( 世说新语 言语 ) , 就是对国家的忠。 左传中有: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 僖公九年 ) 忠,德之正也。 ( 文公元年 ) 以私害公,非忠也。 ( 文公六年 ) 无私,忠也。 ( 成公九年 ) 忠为令德。 ( 成公十年 ) 季文子之忠于公室,相三君而无私积。 ( 襄公五年 ) 内外倡和为忠。 ( 昭公十二年 ) 在个体的待人接物中,尽忠表现为凡事总要先行一步,替他人设身处地,替 他人打算谋划,即使办自己的事情,也总要先想到他人。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 性, “忠”这个概念在汉语的日常用法中可被理解为对个体与社会、文化、历史 社群共同体之间信任与责任关系的某种规定。根据儒家的理想描述,这一社群共 同体不应该被理解为社会中本不相干的原子式个人的群集。 我们日常就生活在其 中并且是其不可分割的一分子。基于这一解释,孔子“忠”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 的重要内涵。 其一,尽管“忠”时常以忠于某个个人或忠于某一职守的形式表现出来,例 如古时人们常说“忠君报国” ,但这里“忠君”仅只是形式,其实质在于始终认 同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而在古代常由君王来代表的政治、文化、生活共同体 国家。正因如此,绝对的、无条件的“忠” ,即“愚忠” ,在儒家思想占主导的 中国文化中,并非全具褒义。在更多的情況下,这种“忠”只是迂腐的象征罢了。 比如晁错,就是一个典型的愚忠代表。苏轼说: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 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晁错为名。而天子之不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以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忠恕”思想研究 3 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 计。 ” ( 晁错论 )晁错身为汉景帝的老师,一心忠于朝廷,为国事操劳。他替汉 室皇帝着想,力排众议,直言削藩。甚至父亲为了担心其安危而投河自杀,也没 能改变他对皇上的一片忠心。但是后来藩王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之名反对朝 廷,皇帝为求平息造反的藩王们的怒气,把晁错“朝服腰斩”。不难看出晁错的 忠到了何等迂腐的地步。 其二, “忠”作为个体对身处其中的生活共同体的认同,不是一种外在的强 加,而是社群中每个个体基于共通文化、历史而出自内心的要求。基于每个个体 内心欲求而形成的“中心”构成了任何一个自然社群共同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价 值基础。 “忠”正是这种个体之心与“中心”相通的表达以及个体之心对社群共 同体 “中心” 认同的要求。 忠的这层含义似乎可以通过在古汉语中 “忠” 字由 “中” 和“心”两字组合而成表现出来。儒家推崇的杰出忠臣文天祥把这层含义诠释得 最为彻底。身为南宋大臣的文天祥眼中的“忠” ,恐怕不外乎“事君如父” 。在中 国古代的伦理政治中,国与君同家与父一样密不可分。以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 秦始皇为例,他虽然不尊儒而尊法,但是秦朝的政治设计完全体现了一人对一国 实行绝对统治的政治理念。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中,皇帝在制度上成为整个国家的 核心,在观念上成为整个国家象征的载体。 “忠君”与“爱国” 、 “爱民”于是纠 缠在一起,结成一个打不开的死结。追捕文天祥的南宋大汉奸张弘范对“忠”也 有他的理解。他在劝降文天祥时曾说: “国亡矣,忠孝之事尽矣,正使杀身为忠 孝,谁复书之?” ( 宋史文天祥传 )所谓“国”亡,其实是宋王朝亡,而民 族还在,人民还在,儒家之“道”更是还在。文天祥的“忠” ,从根本上恰恰不 是忠于宋朝皇帝,而是忠于民族、忠于理想,他把“忠”建立在彻底的民本主义 的基础之上。 孔子的“忠”是指对人,特别是对上竭心尽力、诚实负责的态度。孔子主张: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 论语八佾 )一个“使” ,一个“事” ,已经分 明地道出了君臣关系的不平等。臣为君可以拼出性命,君为臣绝不要求如此。事 君以忠也可以说就是事君尽礼。这是下对上之礼,与“君使臣以礼”即上对下的 礼不同。孔子的忠君与后儒的忠君有相当大的差别。后儒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的需要,吸收法家思想,把忠君解释为君对臣的绝对统治和臣对君的绝对 服从。韩愈认为,即使暴君纣王要处死周文王,文王也不应该有怨怒,要依旧忠 心耿耿地对纣王说: “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 ”孔子的“臣事君以忠” ,是以“君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忠恕”思想研究 4 使臣以礼”为前提的。君无礼,臣也就无忠,也就可以离去不干。孟子把这个思 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视君如寇仇。 ” ( 孟子离娄下 )君主如果坚持错误,臣子就可以抛弃他,另投明君,他自己 正是这样离开鲁国的。但孔子的开明到此为止了,不管君主如何昏庸荒淫,他也 不主张推翻君主。他对周武王稍有不满,就是因为武王用武力推翻了殷纣王。由 于孔子忠君思想中有这类消极的不合理因素, 所以后儒才能把它与法家思想结合 起来。但是对后儒所提倡的忠君也应有所分析。君是封建国家和民族的代表或象 征。当外族进犯的时候,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与忠君连在一起,并且以忠君 为旗号。在这种情况下,忠君思想具有某种积极因素。但是君的利益与国家、民 族的利益是不同的,君主为一己私利常常破坏抗战,因此忠君思想常常限制一些 民族英雄发挥其爱国热情,使他们的事业半途而废。 由上可见, “忠”是一种正德、美德。忠是无私,是谋求公家之利的行为, 也是谋求内外和谐的行为。 二“忠”的落实 二“忠”的落实 孔子认为“忠”表现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孔子论述的“忠” ,侧重于 事君、治民、待友三个方面。其中既涉及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也涉及个人与集体 的关系。 (一)忠与事君 (一)忠与事君 事君属于君臣关系,君臣关系是一种被注入政治伦理的特殊的人际关系。但 它并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因为国君是 国家的代表,事君就是服务国家。当然,在这种关系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不平 等的:客体君位于主导地位,主体臣位于从属地位。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 如之何?”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 论语八佾 )孔子这番 话, 是对春秋中期以来忠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其特殊之处就是用 “君使臣以礼” 对君加以限制,将原来臣子单方面的忠君义务改为君臣双方互有条件的义务。只 有“君使臣以礼” ,才有“臣事君以忠” 。 “君君,臣臣” ,君要像一个君,臣要像 一个臣。如果君王不依礼对待臣子,那么臣子也没有必要去尽忠于君王。 “以道 事君,不可则止。 ” ( 论语先进 )在君臣关系上,孔子对君王的要求更多,标 准更高。因为国家政治局面的好坏,关键在于君王。这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对上严 匡亚明: 孔子评传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23 页。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忠恕”思想研究 5 对下宽的一贯思想。由此可见, “事君”并不等于“忠君” 。 “忠君”的道德观念 在秦朝之前并没有出现,在西汉之后才普遍存在。在孔子那里, “忠君”的真正 含义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子张问曰: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 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 “忠矣。 ” ( 论语公 冶长 )子文虽曾三次被革职,但每次革职都把未了政事及有关政策向新令尹作 了详细交代。孔子认为他这样尽职尽责,是忠于国家的表现。 (二)忠与治国 (二)忠与治国 将尽忠与治国联系起来,可以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治国者怎样 做才能使人民尽忠,如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论 语 为政 ) ; 一是治国者怎样守职尽忠, 如说 “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 ” ( 论语 颜 渊 )忠信治国是为政以德的重要表现形式。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而善之,曰: “善哉,由恭敬以信矣。 ”入 其邑,曰: “善哉,由忠信以宽矣。 ”至其庭,曰: “善哉,由明察以断矣。 ”子贡 执辔而问曰: “夫子未见由而三称赞,可得闻乎?”孔子曰: “我入其境,田畴甚 易,草莱甚辟,此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入其邑,墉屋甚尊,树木甚茂,此忠 信以宽,故其民不愉。入其庭,甚闲,故其民不扰也。 ” ( 韩诗外传卷六第四 章) 上面一段话的意思大致是: “子路治理蒲邑三年,孔子经过那里,跨入境界 就赞扬子路,说: 很好,仲由谦恭有礼而且诚实。 进入邑城,说: 很好,仲 由忠信而且宽厚。 到达官署,说: 很好,仲由细察入微而公正断案。 子贡拉 着缰绳问说: 老师没有见到子路就三次加以称赞,可以听听你这样说的道理 吗?孔子说: 我踏入蒲邑境内,看到天地平整,草丛荒地都已开垦,这是由 于当政者谦恭有礼而且诚实不欺,所以才能使民众竭力耕作。进入邑城,看到房 屋高大严整,林木茂密葱茏,这是由于当政者忠信而且宽厚,所以才使得民众勤 劳而不怠惰。进入官署, (由于当政者细察入微而公正断案)看到人们办事有序 而且清闲,所以才使得民众安居乐业而不到官署扰乱。 ” 子路治蒲,政绩卓著,孔子引以为证,说明忠信理政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孔 子还特别指出: “不能身先士卒做出表率,虽然推行政令也必定只能限于近臣之 中; 不推行仁德治理, 民众虽服必是勉强; 不讲忠信, 就不可能取得民众的亲近; 言行不一,就不可能取得民众的信任。这四个方面,是治理民众的纲领。 ” “故不 先以身,虽行必邻矣;不以道御之,虽服必强矣;故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忠恕”思想研究 6 姓矣;外内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者矣。四者,治民之统也。 ” ( 大戴礼记子 张问入官 )孔子特别强调,治国者自身必须具备忠信之德, “信,德之厚也;忠, 德之正也。 ” (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 )具备这样的忠信之德,对于治理国家有着 重要的意义。 邱闻之,忠又九知: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 知德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备。若动而无备, 患而弗知,死亡而弗知,安与知忠信?内思毕必曰知中,中以应实曰知恕,内恕 外度曰知外,内外参意曰知德,德以柔政曰知政,正义辩方曰知官,官治物则曰 知事,事戒不虞曰知备,毋患曰乐,乐义曰终。 ( 大戴礼记小辩 ) “我听说,对于忠应该有九个方面的知晓:要知晓忠就必须知晓中正,要知 晓中正就必须知晓设官,要知晓设官就必须知晓所建事功,要知晓所建事功就必 须知晓前进中的隐患,要知道前进中的隐患就必须知晓如何防备。如果行动没有 防备,祸患临头而不能察知,到了死亡边缘而不知其危险,这怎么能说知晓忠信 施政?内心思考穷知其原理,才叫做知晓中正;能够以中正原理指导行动,才叫 做知晓推已及人;内心推已及人又懂得对外测度,才叫做知晓朝廷外部世界;知 晓外部世界与内心推已及人相吻合,才叫做知晓仁德;仁德融于政治,才叫做知 政;端正治理名义,辨明治理方向,才叫做知晓设官;设官治事万物顺其则,才 叫做知晓所建事功;成就事功能够戒除不虑之灾,才叫做知晓防备;成就事功而 没有忧患,才叫做人生欢乐;有了正义的欢乐,才是真正的成功。 ” 孔子在这里不是简单地规定为官者应当如何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而是规定 为官者必须具有很高水平的忠德。所谓“九知” ,就是遵守人伦道德,忠于职守, 保证每个工作环节都能达到仁政德治的准则。 (三)忠与交友 (三)忠与交友 朋友关系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把“忠”视为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原 则,是对古代传统文化之“忠”的继承和发展。在论语中,涉及此类之“忠” 讲了三次, 大致属于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 “主忠信, 无友不知己者, 过则无惮改。 ” ( 论语学而 )共同追求良好的人生志愿是朋友之间忠诚的基础。没有良好人 生志愿的人,坚决不要同他讲忠诚或者交朋友;但在实际交往中,如果发现自己 在这方面有过错 (结交了没有良好人生志愿的或者抵制交往具有良好人生志愿的 朋友) ,就不要惧怕改正。第二种是对于朋友应该坚守道德原则,尽到自己应尽 的责任。子贡问友,子曰: “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 ( 论语颜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忠恕”思想研究 7 渊 )有良好人生志愿的朋友,也不可能不犯原则性错误。对这些朋友的原则错 误,要给以正确的引导,忠诚的劝其改正;反复做了工作之后仍无效果,就应该 作罢,不要自取羞辱。对待朋友,应该立足于忠信公德,不能汲汲于私利。无论 对方是高官还是平民,是富贵还是贫穷,都应该一视同仁。所以孔子又说: “轻 率地和贫贱朋友断绝来往,而郑重地和富贵朋友断绝来往,这是爱好贤德之心不 坚定,而嫉狠邪恶之心不明显。即使有人说这种做法不是为了私利,我是不相信 的。 ” “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不著也。人虽曰不利,吾不信 也。 ” ( 礼记缁衣 )孔子此言的真正用意是结交朋友应以忠信为原则。贫贱而 忠实守信的朋友, 是可靠而且值得信赖的, 富贵而无忠信之德的朋友是靠不住的, 不值得信赖。 三、 “忠”与“信”的关联 三、 “忠”与“信”的关联 在论语中,孔子在很多地方强调说话要有信,他说: “谨而信。 ”意思是 做人要谨慎而说话要讲信用;又说: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 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待人接物要坚守忠信之德,为人处世应以忠信为本。颜回将要到西边去,请 教孔子说:“怎样立身处世?”孔子说:“做到谦恭、礼敬、忠厚、信实,就可 以立身处世。谦恭就能归合于大众,礼敬就能获得他人喜爱,忠厚就能得到别人 帮助,信实就能让人作为倚靠。为人所喜爱,为人所帮助,为人所倚靠,必定能 够免于灾祸了;做到这些已经可以治理国家了,何况是立身处世呢?”颜回将西 游,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 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侍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侍,必免于患矣; 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说苑敬慎)所谓忠信处世,主要是指:第 一,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讲忠信。“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 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礼记表记)“说话正直诚实,做事扎 实严谨,即使到蛮貊部族也能行得通。说话不是正直诚实,做事不能扎实严谨, 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这就是说,无论到什么地方们如果不讲忠信, 就会寸步难行。第二,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 故君子问人之寒, 则衣之; 问人之饥, 则食之; 称人之美, 则爵之。 ” ( 论语 国 风 )“君子不以空假语言称赞人,人们就会兴起正直无私的风气。所以君子问 人是否寒冷,就要送给衣服穿;问人是否饥饿,就要送给食物吃;称赞某人德才 好,就要授给以官爵。”意思是说:“你有困难我忧虑,我要与你共甘苦。”与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忠恕”思想研究 8 人交往,在物质、精神方面有时难免互有所求。已知对方饥寒,更应主动尽力相 助。凡是允诺办事,都要保证兑现,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礼记儒行) 不能讲得好听,结果让人失望;更不能以虚假的承诺去骗取一时的信任。第三, 真正的忠信包括将心比心,多为他人设想,对人宽对以严。孔子说:“忠和 恕离中庸思想已经不远了。不愿意施加于自己的事情,决不用以施加于人。 君子思想有四项,我孔丘未能达到与之一样的水平。向儿子提出的要求,自己先 以之事奉父亲, 我未能达到这个水平; 向弟弟提出的要求, 自己先以之事奉兄长, 我未能达到这个水平;向朋友提出的要求,自己先以之对待朋友,我未能达到这 个水平。日常道德规范的体行,日常言语的谨慎,我有做的不够的地方,不敢不 努力改进。”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之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思想四,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 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瑾,有所不足,不敢 不勉。(礼记中庸) 孔子谦虚地认为自己“有所不足”,是要强调说明,让忠信之德达到“已所 不欲,勿施于人”的水平,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能有自足感,应该长期不 懈地坚持下去。第四,要树立正确的忠信观念,认识到忠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 现,即相信现实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忠诚待人的好品性,正如孔子所说:“十 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在孔子 眼里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是值得信赖的。 文明社会的事实也正是这样。 一般说来, 凡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仅自己忠厚信实,而且也能相信周围绝大多数人也能忠厚 信实;没有这个前提,自己就很难忠厚信实。社会上虽然难免出现个别不够忠厚 信实的人或事,但这些也都事出有因,只能因人因事而议,绝对不能因而普遍生 疑。就社会整体而言,只有相信他人忠信,自己才敢于忠信和能够做到忠信,这 是孔子论述忠信处事的重要观点之一。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忠恕”思想研究 9 第二章 孔子思想中的“恕” 一、“恕”的含义 一、“恕”的含义 何谓“恕”?推已及人为“恕” 。孔子说: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 论语卫灵公 )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里强调和着重要解决 的是个体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准则问题。个体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注定 要面对和处理“己”与“人”之间的关系。 “己”强调了恕道的主体性问题,这 里的主体性一方面体现在“恕”是指向主体自身的,是对“己”自身立身行事的 要求,强调的是一种内省和自律;另一方面体现在事物的“欲”与“所不欲”是 取决于主体“己”的价值判断的,换言之, “己”以自身的主观决定着“恕”的 标准。 “勿”即“不要” ,语气坚决,强化了“恕”的自律性,同时“勿”也规定 了“恕”的使用原则,即“恕”是一种不作为的准则,它不强调主体需要做什么, 而是规定着主体不可做什么。在“恕”的“己”与“人”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 恕是由己出发而指向“人”即他人的,也就是说这里体现着“恕”的单向性。 贾谊新书道术 : “以己量人谓之恕” 。黄侃论语义疏引王弼曰: “忠 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 ” 二程遗书卷十一: “以己及物,仁 也。推己及物,恕也。 ”朱熹论语集注 :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顾炎武 日知录引慈溪黄氏曰: “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 ”概括言之, “恕” 就是“将心比心” 、 “推己及人” 。 将心比心地理解别人,为人着想。我对人忠实 我的事情,人如果对我不忠应该如何呢?要宽容,厚德载物,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 在论语卫灵公中有关于“恕”的解释的一番对话,子贡问曰: “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学生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回答说:这样的话大概就是 “恕”道吧!自己所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段对话清晰地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恕”道对于人类有永恒的价值,这 就是子贡说的“终身行之者”的含义。由此可见,孔子把“恕”的地位,是放得 相当高的。二是“恕”的概念,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于后者,孔 子不是一时性起所发之言, 而是经周密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这种思想在 论语 颜 渊中也曾重复出现。孔子学生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时也说: “己所不欲, 庞朴: 儒家辩证法研究 ,中华书局,1984,第 50 页。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忠恕”思想研究 10 勿施于人” 。由此可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在孔子心目中是根深蒂 固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其实质是在于把“人”与“我”看成是同 等的,把他人当作和自己一样来对待,是人、我之间一种善意的共存意识。也正 是从这一点出发,后人又把恕道发展成为“推己及人” 。恕,是以自己为中心, 向上下左右进行推己及人的类比推理。这样,原来属于矛盾两极的人、我关系, 在类比类推式的认知中,成了同类、一体,对立矛盾的双方在这种认知方式中得 到统一。从而,它有利于化解人际冲突,有利于使集体产生凝聚力。所谓类比推 理,是根据某种已熟悉的具体事物(在人我关系中是“我” ) ,去对同类或相近的 不熟悉的事物(在人我关系中是“他人” ) ,进行推论,理解,从而达到对不熟悉 的类似事物(他人)的把握。在恕道中就是“将心比心” ,以“我心”度“他心” , 从而达到“心心相印” 。类比推理的前提,是两类事物之间有相通之处。这在人、 我之间是明显存在的,这就是人类的共向需要和欲求。因此,以恕道来爱人,会 有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