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指国家对遭受犯罪侵害以致生活陷入困境的被 害人,在其急需救助而又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赔偿时,通过法律程序 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帮助被害人渡过难关,使其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的 制度。其以确保被害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保障被害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根本 目的,以国家补偿的方式实现被害人与加害人、被害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和谐。 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约 30 个国家,相继建立了刑 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我国顺应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要求,对该项制度在理论 和实践层面都进行了有益探讨和尝试。然而,由于立法的缺失使得刑事被害人的 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根本保障,因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 度在现实面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涵义、历史沿革、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进 行了论述,最后在分析该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该 制度在我国构建的初步设想,以期对该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有所裨益。 本文正文除导言和结语部分外共分为四章,全文约三万八千字。 导言部分:通过对我国刑事被害人现状的分析和国家补偿制度功能的解读, 引出在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概述。首先,介绍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 制度的概念、特征以及其与相关制度的区别;其次,简要介绍了刑事被害人国家 补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本章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首 先,介绍了当前理论界关于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各种理论学说。其次,对 介绍的各种学说进行了分析评价,指出各学说中存在的缺陷。最后,对于我国刑 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 第三章: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价值分析。论述了该制度的价值取向, 对该制度的内外价值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认为该制度的内在价值体现了公平、正 义和效率;而外在价值主要体现在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个方面。 第四章: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构建。首先,分析了在我国建立刑 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其次, 具体制度的构建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立法模式的选择和基本原则的确立;其二,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主要内容的具体设计。 结语部分:重申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重要性。 关键词: 关键词:刑事被害人; 国家补偿; 理论基础;价值分析;制度构建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法理分析 ii abstract nat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criminal victims is a legal system in which the criminal victims can acquire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when they were in survival crisis as they hurted by the criminal and couldnt get compensation from the criminal through the proceeding of incidental civil actions. tak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ictim as basic purpose, it is to harmo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ctims and the offenders, the victims and the state by way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since the last century 60s, there are 30 countries or so have founded the system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for crime victim, such as england,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japan. china also follow the trend of nomocracy development, the scholars not only research the system, but also put it into practice. nevertheless, owing to the absent of the system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for crime victim, the crime victims basic rights can not be guaranteed and establish a system that accord with the situation of a country is very important. basing on this point, the author in this article has a study on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history of the system, and the basis of theory and the value of the system. and and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setting up it, the author gives some ideas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tries to make it feasible and usable. this dissertation is about thirty-two thousands words, and contends six parts: introduction, four chapters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is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for crime victim by analysing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of crime victim and researching the function of the system. chapter one: the first section covers the definition of the system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for crime victim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summarized up th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second section cover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the system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for crime victim of foreign countries. chapter two: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criminal victims. this chapter is the full text key part. firstly, introduced the current theorists abou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criminal victims. secondly,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appraisal to introduction each theory, points out flaw which in various theories exists. finally,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regarding our country criminal activity victim country compensatory regimes rationale, thinks must be, under the fair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just idea the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undertake on own initiative. chapter three: the analysis on value about nat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crime victim. this part discuss the value of this system. the internal value of the legal system is the embodiment of social justice and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the exterior value of legal system embodies controlling the crime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 chapter fou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for crime victim in our country. the first sec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setting up this system. the second section, the author m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for crime victim in our country; including two parts. firstly, the choice of model legisl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second, chinas nat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criminal victims of the specific design of the main contents. at the last of this dissertation, i made a conclusion, 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national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criminal victims once again. key words: crime victim; national compensation;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value analysis;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言 长期以来,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上。诚 然,这体现了现代法制国家的进步。然而相比较而言,我们却长期忽略了另一个 应该更需要我们去关心和帮助的重要群体刑事被害人。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 法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 处罚外,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但是,对被害人的赔偿这里必须以犯罪 人有赔偿能力为前提。在犯罪人贫穷或者因特定原因未发现犯罪人的情况下,被 害人的求偿目的就难以实现。 “ 南方周末记者 2007 年 1 月对国内近年发生的 特大凶杀案作了抽样调查,涉及范围从张君抢劫杀人案(杀死或伤害 50 余人)、黄 勇智能木马杀人案(杀死 17 名少年)、马加爵杀人案(杀死 4 名大学同宿舍同学)、 杨新海流窜杀人案(26 起杀死 67 人)、宫润伯变态杀人案(杀死 6 名佳木斯儿童)、 个体屠宰户石悦军杀人案(杀死 12 人伤 5 人)到邱兴华案(杀死 11 人), 发现几乎没 有一个刑事被害人获得过被告人的赔偿。这些大案的凶犯几乎都没有可供赔偿的 财产,即使曾抢劫金铺的张君,死前也只剩 2300 元。 ” 据统计,每年全国有数 万个被害人家庭因为得不到加害人的赔偿而身陷绝境。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还有 什么理由让我们的被害人仍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英国法学家边沁指出, “用于补偿的费用最好取决于罪犯的财产, 取之于罪犯 财产的补偿兼具补偿和惩罚的双重实用功能。但假使罪犯没有财产,被害人就不 能得到补偿吗?回答是否定的。补偿总是如同惩罚一样必要。因为补偿是公益的 目的之一,维系着社会安宁。可以有国库开支补偿。 ” 针对被害人的救助,我国实践当中一些地方已经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了一 些积极的试点和探索。如山东省淄博市在 2004 年运用财政资金和罚没资金以及 社会捐赠资金,设立了刑事被害人经济困难救助基金;2007 年,浙江省人民检察 院制定了司法救助专项资金使用办法(试行) 。据肖扬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五 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介绍,截至 2007 年年初全国已有 10 个高级人民法院开展 了刑事被害人经济救助试点工作。这些实践中的探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我们 积累了经验, 让不少生活无助的被害人能够感受到政府的温暖。 但是我们也看到, 这种探索和尝试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不规范,随意性大。基本上是为解决信访问 题而开展的一项临时性、应急性的工作,补偿金额也存在不确定性,闹得厉害就 多给点,闹得不厉害或不闹的,就少给或不给,这种补偿虽然能够解决个案,但 对从根本上解决刑事被害人的经济困难问题没有太大作用,而且极易滋生其他问 傅剑锋: 最高检力推被害人补偿立法 ,载南方网。 英吉米边沁著: 立法理论 ,李贵方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63 页。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法理分析 2 题。二是覆盖面很窄。由于国家补偿是一项只做不宣传的工作,相对于庞大的刑 事被害人群体,能获得国家补偿的只是极少数。以山东淄博为例,2004 年开展刑 事被害人救助工作以来,只有 9 人获得救助,而仅 2004 年至 2005 年 11 月,淄博 市中级法院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未能执行的案件就有 703 件,获得救济的比例不足 2%,而这还不包括犯罪人无法确定的刑事案件被害人。三是没有协调机构,难以 形成合力。从目前一些地方的做法看,对被害人的补偿,有的是以党委政法委为 主,有的是以法院为主,有的以检察院为主,有的以民政部门为主,还有的由被 害人所在单位负责进行,通过各自的渠道进行补偿,体制上极不统一,补偿的环 节和时机难以掌握,资源得不到整合。 因此,这种仅靠个案救济或地方救助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而目前以国家 财政救助刑事案件被害人的机制又陷入“制度缺失”的尴尬境地。我们应当在立 法层面上确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使对被害人的救助有法可依。刑事被害 人国家补偿制度以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对面临困难的被害人进行有效的救济,具 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和法律价值,这一制度已在许多国家推行。鉴于我国刑事被害 人的艰难生存境况,和他们在刑事附带民事赔偿上面临的重重困难,再加上我国 现阶段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保险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的不完善,建立刑事被 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一章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概述 权利的实现需要制度的保障,制度的完善则是司法现代化的标志。同样,刑 事被害人的补偿权需要通过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来最终予以落实。明确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内涵是在我国建立该项制度的前提,探寻刑事被害人 国家补偿制度的历史演进则可为我国的立法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一、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涵义 (一)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被害人补偿”在英文中的表达是“victim compensation” ,单就 compensation 一词来看,其含义包括“补偿、赔偿” 。在英美刑事法律中凡涉及 赔偿和补偿的意思之处大都以“compensation”来表示。在汉语辞典中, “补偿” 的解释是指抵消(损失、消耗) 、补足(缺欠、差额) , “赔偿”的解释是指因自己 的行动使他人受到损失而给予的补偿。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又称为刑事损害 补偿,或者被害补偿。一般认为,它是指国家对一定范围内因犯罪侵害而遭受损 害的且又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损害赔偿,并因此陷入严重生活困境的 被害人,通过法定程序给予其一定的物质补偿。 笔者认为这一制度主要有以下特征: 1、实施主体是国家。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统一的补偿实施标准,并由专 门的国家机关负责组织实施,补偿的经费来源也主要来自国家财政。 2、它是一种补充责任。补偿具有后置性,刑事被害人因犯罪而遭受的损害, 首先应该由犯罪人予以赔偿;只有在无法取得赔偿,或者虽已获赔偿,但赔偿极 度不足的情况下,刑事被害人才能要求补偿。 3、补偿的形式是经济救济。即国家补偿机关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向被害人支 付一定数量的金钱,被害补偿的经费纳入国家预算。 4、补偿的有限性。并不是对所有被损害的被害人都给予完全的补偿。对于补 偿的对象、数额都是有限度的。补偿的对象是遭受某些严重犯罪侵害、家庭经济 生活陷入严重困难的刑事被害人。 数额以保障刑事被害人的最低生活水平为标准。 5、补偿的法定性。必须按照法定的标准,遵循法定的程序实施。而非随意性, 任意性。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 77 页、771 页。 赵国玲: 被害人补偿立法的理论与实践 ,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 年第 3 期。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法理分析 4 (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区分 为了准确理解这一制度的概念,我们有必要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同其 他相关制度加以分析比较。 1、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与国家刑事赔偿制度 1、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与国家刑事赔偿制度 国家刑事赔偿是国家赔偿的一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 定,我国的国家赔偿,是指国家因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 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所承担的一种救济性法律责任,包括 行政侵权赔偿和司法侵权赔偿两类。其中的司法侵权赔偿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国家 刑事赔偿,出于写作需要,笔者在此只讨论国家刑事赔偿。 国家刑事赔偿又称 “冤狱赔偿” , 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 时, 对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所承担的一种救济性法律责任。 其中司法机关包括侦查、检察、审判以及监狱管理等职权机关。确立国家刑事赔 偿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宪法权利,使因刑事侵害而受损的合法权利得以 救济;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刑事司法机关的工作,增强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促 使其依法行使职权。我国的国家刑事赔偿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国家刑事赔偿是依法由国家对被害人进行赔偿。第二,国家刑事赔偿的侵权主体 是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其他机关及其工 作人员不能成为国家刑事赔偿的侵权主体。第三,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 职权时有无罪错拘、无罪错捕、无罪错判等违法情形。第四,公民、法人或者其 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损害须由该违法刑事司法行为造成,即刑事职权行为与合法 权益的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我国的国家刑事赔偿的方式以支付赔偿金为主,同 时包括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金的内容包括身体损害赔偿金、财产损害赔偿 金。身体损害赔偿金具体包括医疗费、误工费、造成残疾的还要有残疾赔偿金、 造成死亡的要赔偿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同时,受害者完全失去劳动能力的或者 死亡的,国家应对其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支付生活费。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刑事赔偿与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虽然在责 任主体上都是国家,但是两者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具 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国家责任的性质不同。前者国家责任是从国家的起源、目的并且基于一定 的刑事政策的考虑而设置的一项法律责任,不是国家本身的直接责任,也不是国 家代替犯罪人承担法律责任;而后者的性质是国家对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国家机 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所承担的直接法律后果。 (2) 国家责任产生的前提不同。 前者是在刑事被害人无法从犯罪人处得到赔偿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 25 条至第 28 条。 房绍坤著: 国家赔偿法原理与实务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4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时而由国家承担的责任;而后者是指行使国家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 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违法实施侵权行为并造成损害而导致的国 家责任。 (3)实现的途径不同。前者是通过特定的刑事被害人补偿程序来实现的;后者 是依据国家赔偿法规定的司法赔偿程序实现的。 (4) 归责原则不同。 前者不是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来确定赔 偿责任的;而刑事赔偿是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为前提的。 (5)赔偿范围不同。前者赔偿的范围是有限的,只补偿被害人的部分损失,补 偿额度往往比被害人的实际损害程度小,以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水平为限;而后 者为法律规定的因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实施侵权行为对公民造成的直 接损失。国家刑事赔偿额度一般要与被害人的实际损害相当,即损失多少赔偿多 少。 2、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与刑事犯罪被害人赔偿制度 2、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与刑事犯罪被害人赔偿制度 刑事犯罪被害人赔偿是指犯罪人因自己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人身或财产 等方面的损失,而相应给予被害人一定数量的金钱或物质的行为,其法理基础在 于对犯罪人及其犯罪行为的对等惩罚和报应。 而且这种赔偿必须通过刑事附带 民事诉讼才能获得。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 “被害人由于被 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 据此,刑事犯罪被害人赔偿实质是民事损害赔偿,只不过这种损害赔偿是由犯罪 行为引起的。刑事犯罪被害人之赔偿是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解决的民事侵 权赔偿。 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后,对其经济上的损失,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请求人民法院判令被告人予以赔偿。但是,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刑事损害赔 偿制度并不能使所有应当得到赔偿的被害人如愿以偿。有的案件久未侦破,犯罪 系何人所为一时还不能确定;有的犯罪分子已被处死,又无遗产,根本没有赔偿 的能力;有的犯罪分子虽曾掠取大量财物,但归案时已挥霍得身无分文,且其面 临着长期监禁,即便承诺了赔偿责任也无法兑现。据统计,自 2001 年以来,我国 每年的刑事犯罪立案均在 400 万起以上,破案率均在 40-50%。除了那些经济条件 相对较好的加害人有能力赔偿外, 更多的被害人无法从加害人那里得到任何赔偿。 由于相当部分的被害人是其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许多刑事被害人及其家庭因此 陷入生活困境。根据以上种种情况,刑事犯罪被害人赔偿制度的局限性无法由其 自身来弥补,必须创立一种与刑事犯罪被害人赔偿制度相配套的措施体系,给予 被害人以现实而又及时的保护。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就是在上述社会需求下 产生的。当被害人因犯罪人无法被抓获或犯罪人无力赔偿等原因而无法得到损失 许永强著: 刑事法治视野中的受害人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61 页。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法理分析 6 弥补时,由国家对被害人给予一定金钱或物质,帮助被害人渡过生活难关,使被 害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这就是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它的法理基 础主要源于建立在国家与公民权利义务对等关系基础上的国家责任论等。联合国 联合国为罪行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对于给予受害 者的赔偿和补偿分别作出了规定, 其中第八条规定: “罪犯或应对行为负责的第三 方应视情况向受害者、他们的家属或受扶养人作出公平的赔偿。这种赔偿应包括 归还财产、 赔偿伤害或损失、 偿还因受害情况产生的费用, 提供服务和恢复权利。 ” 第十二条规定: “当无法从罪犯或其他来源得到充分的偿还时, 会员国应设法向下 列人等提供金钱上的补偿: (1)遭受严重罪行造成的重大身体伤害或身心健康损 害的受害者; (2)由于这种受害情况致使受害者死亡或身心残障,其家属、特别 是受扶养人。 ” 从这两条可以看出, 赔偿与补偿虽然都是对刑事犯罪被害人损失进 行弥补的途径,但各自的资金来源或者说义务主体是不同的。 可见,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与刑事犯罪被害人赔偿都是两种对刑事被害人的 物质弥补方式,但二者之间是有重要区别的。实质上前者正是基于对后者的一种 补充而产生的,在刑事被害人无法从犯罪人或其他途径获得有效救济时,国家才 启动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机制,正如有观点所言,国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得已 的问题,国家补偿应当是一种兜底的补偿。 结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具体从以 下几点来区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与刑事犯罪被害人赔偿: (1)法律性质不同。前者是一种国家责任,是国家从国家的起源、目的并且基 于一定的刑事政策的考虑而设置的一项法律制度;而后者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民 事责任,是刑事诉讼过程中附带解决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 (2) 责任主体不同。 前者是由国家对特定范围的刑事被害人给予一定的物质补 偿;后者是由犯罪人因其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损失而给予的赔偿: (3) 责任要件不同。 前者的构成要件是犯罪人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了损失 同时被害人无法从前者以及它处获得赔偿而陷入生活困境;而后者仅以犯罪人因 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了损失为要件。 (4)实现途径不同。前者是通过特定的刑事被害人补偿程序来实现;后者主要 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或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实现的。 (5)责任范围不同。前者是最低有限责任,补偿金额并不是全部补偿,是国家 对被害人损失给予适当的救济、援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而后者范围是因 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全面赔偿被害人的损失。 蒋安杰: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 路在何方 , 年10 月24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兴起与衰落 国家补偿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对刑事被害人进行补偿的历史最早可以溯源至 古巴比伦时期。 公元前 1775 年古巴比伦皇帝颁布的 汉穆拉比法典 中规定: “在 抢劫案件中,如果罪犯无法被抓捕归案,被抢劫的被害人所在地区的国家机关就应 当赔偿其财产损失。在谋杀案件中,如果被害人己经被杀身亡,该机关就应当从国 库中向被害人的继承人支付一定数量的银子,以示补偿。 ” “倘生命被害时, 公社与 长老应该赔偿其亲族银一名那。 ” 这被认为是刑事法史上最早关于国家补偿的成 文规定。可以看出,当时的国家补偿不仅涉及对侵犯财产犯罪的被害人的财产损 失的补偿, 还涉及对已经死亡被害人的亲属的补偿。此外, “许多重大的犯罪, 如杀人,诱拐妇女,投毒,纵火等,仍被视为与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行 为,而不是侵害国家利益的犯罪,是否将犯罪诉交国家司法机关,凭借国家的力量 来惩罚犯罪,取决于被害人的意志。 ” 此后这种原初型的国家补偿制度一直延续 到罗马帝国的灭亡,这段时期也被称为被害人之黄金时期。 从中世纪到近世纪为止的封建社会时期,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走向衰退, 逐渐被现代意义上的罪犯赔偿制度所代替。当时随着加强王权的需要,犯罪的含 义被重新界定,许多以前被认为是侵犯私人利益的犯罪,都被认为是对公共利益 或国家利益的侵犯。 为了加强对犯罪的打击, 国家主动承担起了追诉犯罪的责任, 采取犯罪追诉的公诉独占主义。从此,对于绝大多数刑事案件而言,被害人丧失 了当事人的地位,在诉讼中扮演着类似证人的角色,而国家唯一感兴趣的是惩罚 和改造犯罪分子,至于被害人及其家属因犯罪而受到的损害,则属于私人与私人之 间的问题,属于私法应该规范的领域,所以刑法上不应有赔偿与补偿的规定。这就 使刑事被害人及其家属的损害赔偿问题在刑事立法中逐步被废弃,造成以刑代偿 的局面。由此可见, “随着国家对犯罪干预程度的增加,刑事被害人的地位不断下 降,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前期是刑罚的执行者,到奴隶社会后期和封建社会是 犯罪的起诉者,封建社会末期之后处理犯罪变成了国家和犯罪者之间的事情,被 害人在这一交易中竟然成了被遗忘的角色。 ” (二)复兴 自 19 世纪末以来,伴随欧洲监狱改革运动的兴起,由于对犯罪人的关注,也 间接地引起了对于刑事被害人窘境的注意。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吉米边沁 从功利主义法学出发,十分重视犯罪的补偿问题,并且对犯罪“补偿”理论作了较 德马克思,思格斯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00 页。 卞建林著: 刑事起诉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4 页。 郭建安主编: 犯罪被害人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4 页。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法理分析 8 为详尽的阐述。他认为“补偿”能够使事物恢复到犯罪前的状态,如果发生犯罪, 应当补偿被害人的损失,就制止严重犯罪而言,这显然是必要的。 “补偿” 对制止轻 微的罪恶更为必要,仅仅惩罚不足以实现这一目的。如果对犯罪只适用惩罚,而不 采取补偿措施,那么,尽管许多犯罪受到惩罚,但很多证据表明,惩罚的效力甚微。 这就是补偿的必要性和根据。他认为受到伤害的人,不管是由于其个人的原因还 是运气不好,都不应被遗弃,社会有义务来保护个人,对个人负有补偿的义务。 犯罪学领域的著名人物菲力和加罗法洛都主张对被害人进行国家补偿,他们在二 十世纪初召开的几届国际刑罚会议上都提出了这一主张,但因为当时各国经济实 力不济,会议的决议没有导致任何具体的行动。 尽管这些观点并未成为当时刑事政 策的主流,但却为后来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在刑事被害人保护思 想史上至今仍熠熠生辉, 而随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害人学研究的兴起,对刑事被 害人人权的保障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作为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重要组成部分的补 偿权也成为被害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947 年以色列的犹太法学家杰明门 德尔松在其 被害者学 一书中建议制定有关刑事被害人的保险制度,他认为被害 者已尽了自己的努力但因为社会机构的责任或低效率而使其遭受侵害,加害者又 未能赔偿被害者的损害,在这种场合该损害应当由国家负责弥补,为此国家应建立 一种保险制度补偿这类被害者的损失。该书成为后来各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 偿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石。 (三)立法上的确立与完善 国家补偿作为一种法律制度的大规模正式建立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被尊 为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之母的著名监狱改革家、英国法官马格丽弗瑞(margery fry)在颇具影响力的伦敦观察者杂志上撰文主张采取国家补偿制度,引起新 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英国本土的重视,新西兰于 1963 年 10 月 25 日率先通过世界上第一部 刑事损害补偿法 ,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刑事损害补偿 法庭,实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成为第一个对刑事被害人损失进行补偿的 现代国家。英国于 1964 年 6 月公布刑事伤害补偿计划书 ,同年 8 月生效。美 国加州于 1965 年制定并颁布暴力犯罪被害人补偿法 ,其它 39 个州、华盛顿特 区及维京群岛等陆续制定法律, 给予暴力犯罪被害人补偿及紧急辅助金。 1984 年, 里根政府向国会提出高达七千五百万美元的预算案, 充作补偿犯罪被害人的基金, 协助各州政府推动犯罪被害人补偿计划,该预算案所需的经费由刑事罚金及没收 的保证金支付。自此,由政府逐年编列的预算补偿犯罪被害人的保护制度终告确 立。澳大利亚、加拿大也分别于 1967 年、1969 年建立了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 欧洲大陆于 20 世纪 70 年代广泛开展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研究。奥地利于 1972 年实施奥地利联邦犯罪被害人扶助法 ,涉及对刑事被害人的赔偿和补偿问题。 德国于 1976 年制定了旨在保护、帮助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暴力犯罪被害人补偿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法 。法国于 1977 年制定法国犯罪被害人补偿法 。瑞典于 1978 年通过刑事 损害补偿法 ,并于 1994 年设立了支持被害人基金。 亚洲国家日本于 1980 年制定了刑事被害人等补偿金给付法 ,是亚洲第一 个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国家。韩国于 1987 年制定犯罪被害人救助法 , 并于 1990 年修正。我国台湾地区也于 1998 年实施犯罪被害人保护法 ,对被害 人补偿制度作了详尽的规定。1985 年联合国为罪行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 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 , 明确规定了缔约国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制度, 对国家补偿 制度的对象、方式,对资金来源和补偿程序也作了原则性规定,使被害人国家补偿 制度更加走向成熟。 2005 年 12 月,世界被害人学会召集世界各国的被害人学专家,为联合国起 草了“为犯罪、滥用权利和恐怖主义受害者取得公理和支持的公约(草案)” 。该公 约草案规定:当被害人无法从犯罪人或者其他渠道获得赔偿时, 缔约国应致力于向 遭受严重罪行造成的重大身体伤害或身心健康损害的受害者,以及由于这种受害 情况造成死亡或身心残障的受害者的家属特别是受扶养人补偿; 鼓励创立、 加强、 扩展国家的、区域性或地方性的被害人补偿基金等等。这表明,注重刑事程序中 对被害人权益的保障,已成为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程序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国家 对此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法理分析 10 第二章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项法律制度如果不能从内在理论上说服于人, 就会形成影响该法律制度理 论和实践运作的天然缺陷。 ” 正确揭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不仅 决定了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甚而会决定这一制度的存废。 一、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理论基础学说概观 关于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概观各种观 点,探析各说之利弊,有益于得出最有说服力的观点作为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 家补偿制度之理论基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学说: (一)国家责任说 这种学说来源于社会契约论。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是维护 自然法的法官,但是为了防止对违法者的惩处出现过激行为,有必要通过社会契 约的方式来调整,人们放弃了这种权力,把它转让给国家。这样,只有国家才具 有对社会成员之间所犯的不同罪行规定其应得的惩罚的权力。“人们联合成为国家 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和主要理论依据,是保护他们的财产。在此方面,自然 状态有很多缺陷。 ” 卢梭认为“每个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但为 了使社会由自由状态过渡到文明状态,人们就必须寻找到一种结合形式,使它能以 全部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个与 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个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 根据这种观点,人民与国家达成了契约,人民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力给国家 形成公共权力,而人民让渡而形成的公共权力理应为人民服务,应当为人民提供 和平稳定的环境。被害人由于犯罪行为而蒙受损失处于劣势,公民的信赖利益也 受损,国家应当按照契约责任承担相应的补偿责任,保护公民之信赖利益。而且, 国家既然垄断了使用暴力镇压犯罪和惩罚犯罪的权力,包括追究和制裁犯罪的权 力,国家也应负有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责任,因此,当国家没有尽到防范并打击犯 罪的义务,而公民因犯罪侵害所受到的损失又不能通过公力救济的渠道从罪犯处 获得适当的赔偿时,国家自然应当对其损失给予补偿。 (二)社会福利说 这种学说认为国家对被害人做出补偿是基于人道主义,基于维护社会公平的 杨正万: 论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理论基础 , 中国法学2002 年第 4 期,第 166 页。 英洛克著: 政府论 (下篇) ,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第 77 页。 法卢梭著: 社会契约论 ,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修订版,第 23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观念出发的。国家对被害人的补偿乃是在国家不存责任的情况下,为被害人提供 的公共援助。当被害人受到迫害后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许多被害人因此而 成为社会的边缘。政府在此情况下应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起码的人道扶助。这种 补偿乃社会福利之产物,而非被害人之权利。因此帮助因犯罪而陷入贫困之无辜 被害人,是国家一般福利的延伸,是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援助。对被害人 进行补偿非国家在承担其责任,而是在行善。被害人没有应然的要求国家赔偿的 权利。 与社会福利说观点相类似,有的学者提出“公共援助说” 。这种观点认为,国 家对犯罪被害人的补偿是一种对处于不利社会地位者的公共援助。“刑事被害人受 到犯罪侵害之后,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处于不利社会地位者。出于人道考虑,国家 应当对其通过被害补偿的形式予以援助。但是,因为国家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只 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而不是一种法律责任,所以允许对补偿规定条件和设置限 额。 有的学者提出“被期待说” 。该观点认为,国家对被害人补偿制度之所以被 建立,就在于它本身被期待: “第一、被害者生活贫困的实际状态,是使这种制度 成为必要的社会背景之一;第二、民事上的损害赔偿制度在对犯罪被害方面的机 能是不充分的,因为事实上,被害者及其家属中,不能恢复由于犯罪人之害造成 的损失很多。 ” 还有的学者提出“社会保障说。 ”该观点认为,刑事被害人国家 补偿是为了弥补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 (三)社会保险说 这种学说认为犯罪是社会中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害人,而当 我们社会中的一员不幸成为被害人后,我们整个社会理应来共同承担这个责任, 而不应是由被害人个体来独自承担。 因此人民向国家纳税实际上也是在购买保险, 以应付受犯罪侵害后面临困境的情况。国家与公民之间实际上是默示签订了保险 契约,如果遭受犯罪侵害,那么在符合保险契约约定的条件下,被害人就有权从 国家获取一定的物质补偿,国家有义务依保险契约给付一定金额金钱。这种保险 类似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属于一种附加的社会保险。被害人国家补偿理论的 先驱、英国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边沁就是该理论的代表者。边沁认为, “这种 公费补偿责任建立在一条公理之上:一笔钱款分摊在众人中, 与在一个人或者少数 人身上相比,对每个捐献者而言,实在微不足道。 ” “犯罪所造成的灾难与自然灾 难别无两样。如果由于房屋火灾被保险,房屋主人可以安心的话,如另外又能对 抢劫损害保险,他会更为高枕无忧。 ” 与国家责任说不同,他依据的是被害人风 险分散的保险法则,而不是强调国家对某种社会契约义务的违反。只要被害人符 郭建安主编: 犯罪被害人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01302 页。 樊学勇: 关于对刑事被害人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的构想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 年第 6 期。 董鑫著: 刑事被害人学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29 页。 英吉米边沁著: 立法理论 ,李贵芳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65 页。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法理分析 12 合保险契约中的约定条件,国家就以保险人的身份给予金钱补偿。 与此观点相类似,还有学者提出“宿命说”或者称为“命运说” ,认为犯罪是 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客观危险,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特定时期总会有一 定数量的被害人因犯罪侵害而遭受损失,正是由于这些被害人的遇害才使其他社 会成员幸免于难。因此,社会没有理由要求被害人独自承担不利的后果,而应当 由包括被害人和社会上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期中专题复习-词汇句型训练-2025-2026学年 译林版2024 英语七年级上册 原卷
- 20xx教师节感谢信3篇
- 文化遗产法律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25年秋七上语文阶段测试】第2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1(解析版)
- 车驾管窗口业务课件培训
-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能源交易场景下的仪表数据确权机制
- 基于人工智能的刺五加提取物多靶点作用机制预测模型构建
- 城市热岛效应缓解工程中列管散热器的分布式微气候调控效能评估
- 国际安全认证体系下扳手抗冲击测试标准与本土化适配冲突
- 四方结构力学性能优化与用户使用习惯冲突
- 2025年秋季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2025未签合同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
- 南航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 脑梗死2025诊疗指南
- 耳前瘘管继发感染诊疗要点
- T-YNX 002-2025 葡萄组培脱毒快繁技术规程
- 2025年北京中考真题英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浙江省中考社会试题卷(含答案)
- 捐资奖学金活动方案
- 2025至2030中国螺纹插装阀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大纲()(发改投资20252129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