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 摘 要 摘 要 冯友兰作为处在中国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哲学家,建构了新理学哲学体 系以回应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问题。 他对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冲突采取了比较 温和的态度,在新理学里力争达到两者的统一,实现“转识成智” 。 新理学形式 上体系完备,理论旨归是关注人生,提高境界,是一种广义的人生哲学,但其体 系内存在断裂问题,表现为:形上与形下的断裂,本体与境界的背离。这一理论 矛盾从新理学 “气” 范畴上充分表现出来, 并由于气范畴的界定与运用上的问题, 更加深了新理学的理论矛盾。 在理论渊源上,新理学“气”范畴是冯友兰经过中西哲学比较,接受了西方 新实在论的哲学立场,受亚里士多德“形式质料”模式的影响,主要运用逻辑 分析法,接着程朱理学之“气”讲的。新理学体系中, “气”范畴一方面扮演着 很重要的角色,它作为“质料” ,架通形上与形下;作为“气禀” ,架通本体与境 界,在体系的构建中弥补了“理之无能” 。另一方面,由于其概念界定上的矛盾, 运用当中形上与形下的两分,反而突出、加深了新理学体系存在的冲突,进一步 导致形上与形下、本体与境界的断裂和背离。与金岳霖论道之“能”相比较, 新理学“气”范畴更显现出其逻辑设定缺乏自足能动性、界定与运用上的不一致 性。 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因为冯友兰站在新实在论立场上,主张理气两分,理逻 辑上先于气;强调逻辑分析,对事物只做形式的肯定;对中国哲学“辩证能动” 的思维方式没有足够地自觉,致使新理学气范畴逻辑设定上缺乏自足能动性,运 用中没有一以贯之,加深了新理学体系内存在的冲突。除此之外,有其深刻的隐 含在新理学体系中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冲突的时代原因。 “气”范畴所凸显的 新理学体系的矛盾,除了在中国传统哲学现代重建中给我们的“垂范”作用,即 如何真正实现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外, 同时也给我们留下难以逾越 的哲学问题形而上的实体是否存在?如其在,如何达到她? 关键词:新理学;气;架通;断裂;症结分析 ii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 abstract as a chinese philosopher, during the 1930s to 1940s,feng youlan constructed a system of new neo-confucianism philosophy to respond to the age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conflicthe took a milder attitude to the conflict of the scientific rationality and humanistic spirit,trying to unite to them and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ing knowledge into wisdom in the new neo-confucianism new neo-confucianism,as a kind of generalized philosophy, has a complete formal system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life . people can improve themselves by studying new neo-confucianism .however, its system has two fractures: one is a fracture between metaphysics and materialism, another is a deviation from noumenon and realm this theory contradictory has been completely shown from new neo-confucianisms qi category,and because of the problems of the definition of qi category and its utilization , which deepened contradictory of new neo-confucianism theory system from the theory origin, feng youlan ,by comparing chinese philosophy and western philosophy,used the logical analytic method to explain qi category after cheng zhu neo-confucianism. at that time,he was taken form - material pattern influence and accepted the standpoint of neo-realism .in new neo-confucianism system,on the one hand,qi category is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it took as material to connect metaphysics with materialism, as qi-bing to connect noumenon with realm it makes up for the incompetence of li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neo-confucianism systemon the other hand,because of the contradictory of the definition of qi category and its utilization of the deviation,it makes the fracture between metaphysics and materialism and the deviation from noumenon and realm, and it deepens the conflict of new neo-confucianism system. comparing with neng from tao theory by jinyuelin, new neo-confucianisms qi category shows that its logical hypothesis is lacking in the self sufficient activity and the inconsistency about definitions and utilization above-mentioned reasons of the problems,is mainly that fengyoulan stood on the iii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 standpoint of neo-realism to advocate that li deviates from qi and li is the first of them in the logic,and to emphasize the logic analysis,and only to make the affirmation of the form its logical hypothesis is lacking in the self sufficient activity and the inconsistency about utilization,because it has not enough awareness about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chinese philosophy dialectic and initiative,it deepens the conflict of new neo-confucianism system except that, it has deeper age reason which is the conflict of scientific rationality and humanistic spirit. the contradictory of new neo-confucianism theory system not only have demonstration effects to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nowadays,it is how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bo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features of tim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but also leaves some problems beyond our knowledge. does metaphysical reality exist or not? if she is being, how can we get her? key words: new neo-confucianism;qi; connect; fracture;symptom analysis iv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贺 曦贺 曦 日期: 2008 年 6 月 1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贺 曦 贺 曦 导师签名: 日期:2008 年 6 月 1 日 i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 引 论 近代以来,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在政治思想领域以“古今中西” 之争的方式展开,表现为学习西方、反思传统、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使中 国走向自由解放的道路。同样,20 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也受这一时代主 题的影响与制约。特别是处在中国 20 世纪的哲学家、思想家,随着西学东渐, 在中西比较中要直接面对西方哲学两大思潮的冲突, 即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 盾,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二元对立,并选择立场、表明态度,在此基础上展开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工作。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两次著名论战: “东西文化论战”与“科玄论战”就是上述问题的集中反映。站在科学主义立场 上的 “西化派” 对传统文化展开激烈批判, 甚至提出抛弃传统、 全盘西化的主张; 注重人文精神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特别是现代新儒家则积极维护中国传统文 化, 但不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主张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与前两派不同, “马 列派”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偏向科学主义、批判前两派的基础上主张文化的 “综合创新” 。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处在不同时代 的哲学家,都以各自的哲学活动积极地关怀着现实、反映着时代精神。冯友兰作 为处在中国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哲学家,以其独特的哲学活动与学术著作回 应着时代问题。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之一,对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冲突采 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力争达到两者的统一,实现“转识成智” 。在积极接受科 学理性、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自觉接续“旧统” ,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工作。 经过中西哲学比较,冯友兰接受了西方新实在论的哲学立场,主要运用逻辑分析 法,接着程朱理学于 1939 年1946 年著“贞元六书” ,建构了形式完备的新 理学 哲学体系。 冯友兰在新理学体系中强调理性主义的逻辑分析法,又以直觉体悟的“负的 方法”为辅,以此完成形而上学的构建,为其境界说提供本体论的背靠,从而由 天道至人道,进入天地境界,实现精神关照、价值的安顿,达到“转识成智” 。 这一体系中包括形上学、文化观、人生方法论、境界说以及哲学方法等,涵涉哲 新理学在本文里是指加引号的“新理学” ,是由冯友兰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著的新理学 (1938 年) , 新 事论 (1939 年) , 新世训 (1940 年) , 新原人 (1942 年) , 新原道 (1944 年) , 新知言 (1946 年) 六书构成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 新理学一书加书名号,用法下同。 1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 学、宗教、文化、伦理等多个方面,但其理论旨归是关注现实人生,力求提高境 界,获得人的精神、价值的安顿,是一种广义的人生哲学。 新理学一经问世, 就受到了各方面广泛的关注与评价。 可以说, 从 新理学 出版至今, 学术界对新理学的评判就没有停止过, 又加上本人的特殊经历与影响, “冯友兰的哲学道路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一个缩影。 ” 新理学体系的创 立及其运用西方理性主义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方面的贡献, 基 本上得到了一致的肯定。方克立认为新理学的特点就是“运用西方哲学的逻辑分 析法来重建儒家哲学的形上学,使中国哲学在理性化、逻辑化、体系化方面向前 大大迈进了一步。 ” 冯契认为: “ 新理学的真正贡献在于它将逻辑分析方法运 用于中国哲学,使得蕴藏在中国哲学中的理性精神得到了发扬。 ” 除此之外,冯 友兰的“负的方法”对中国哲学中直觉体悟方法的发挥,反映形上学对象的不可 言说, 以及他一直坚持的境界说, 都有其独到之处, 学界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可 以说,新理学在儒学从概念、范畴到整体性的理性重建中所取得的理论成就,不 仅是前无古人的,而且也是足以垂范后学的。 ” 肯定新理学的成就与贡献的同时,也有批评与反对。前辈时贤们从其哲学立 场、哲学方法、体系建构等多方面展开评价与批判。仅从新理学体系构建方面来 看,包括冯友兰在内,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是,认为新理学“这六部书, 实际上只是一部书,分为六个章节。 ” 从冯友兰对新理学的建构及期许来看,新 理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形上学体系为其“境界说”提供本体论背靠。张岱 年也指出: “冯先生的新理学条例缜密,理论严整,确乎成一家之言。 ” 涂 又光、范鹏、田文军等人都认为新理学体系完整严密,不存在根本上的理论矛盾 和问题 。相反的另一种观点是,部分学者认为新理学体系内存在着严重的理论 问题, “其中形上学中存在逻辑与事实的矛盾,在人生哲学中存在着价值中立与 价值判断的矛盾。 ” 基本上达成一个学术共识: 新理学体系内部形上学与人生哲 方克立: 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314 页。 同上,第 320 页。 张岱孙,季羡林,张岱年主编: 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185 页。 李翔海: 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 , 中州学刊 ,1995 年第 3 期,第 69 页。 冯友兰: 三松堂自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年,第 246 页。 张岱年: 冯友兰哲学思想转变给我们的启示 , 高校理论战线 ,1991 年第 2 期,第 63 页。 这些学者的这一观点分别见于:涂又光,见冯钟璞,蔡仲德编: 冯友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清华 大学出版社,1995 年;田文军见其著作冯友兰新理学研究 ,武汉出版社,1990 年;范鹏见其著作20 世纪中国哲学散论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 年。 乔清举: 新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 , 哲学研究 ,1996 年第 2 期,第 58 页。 2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 学之间存在着理论断裂 。邓联合对这种断裂概括为“本体与境界的断裂”。 笔者在认真研读新理学的基础上,基本认同后一种观点,同意他们的学术共 识。笔者认为新理学形式上体系完备,理论旨归是关注人生,提高境界,是一种 广义的人生哲学,但其体系内存在断裂问题。表现为:形上与形下,本体与境界 的断裂。这一理论矛盾从新理学的有些概念界定与运用中就可以看出来,尤其是 气范畴,由于新理学对其界定上的矛盾、运用中的不一致,充分表现并加深了新 理学的理论矛盾。 就气范畴本身而言, 它是中国哲学最有特色的概念之一, 新理学对它的界定、 安排和运用在中西哲学比较上,更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因为冯友兰新理学的期 许是在接受科学理性、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虽然只是 实现儒家哲学的现代化。但“气在中国哲学范畴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范畴。与 西方哲学范畴比较,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普遍的范畴。认识、把握中国哲学气 范畴,在某种意义上说,便可以认识中国哲学的特质。 ” 气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 中有非常丰富的涵义, 它的发展演化贯通各家、 贯穿于中国哲学发展的整个过程。 在中国传统哲学现代重建中,如冯契所言: “怎样使中国哲学既发扬中国的民族 特色,又能够会通中西,使它成为世界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许多中国学者都 在考虑和要解决的问题。 ” 因此,对新理学气范畴的现代转化进行深入研究,在 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中,探索如何把握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方面有重要意义。 新理学自命接续“旧统”讲“新统” ,但从新理学体系来看,冯友兰为新理 学气范畴找到的传统资源结合点是程朱理学, 不是中国传统气论哲学的集大成者 张载、王夫之。新理学对气范畴的基本规定是:气是事物所依照理所依据以存在 者,即构成事物的基础或质料,是“绝对的料” , “因其无一切性,故不可名状、 不可言说、不可思议, ” 强名之为“真元之气”或“气” 。与传统之气的笼统多 义相比,经冯友兰的“逻辑洗礼” ,新理学之气显示出其特有的理论魅力。本文 拟对新理学气范畴作深入分析,以探讨新理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持此观点的学者还有郭齐勇、杨国荣、郑家栋等,他们的观点见:郭齐勇: 评 , 孔子研究1991 年第 3 期;杨国荣: 存在与境界-冯友兰新理学本体论的内在向度 ,中国社会科学, 1996 年第 5 期; 郑家栋: 冯友兰与近代以来的哲学变革-新理学的基本精神及其限制 , 哲学研究 , 1991 年第 2 期。 邓联合: 传统形上智慧与社会人生的现代展开冯友兰先生贞元六书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 年,第 12 页。 张立文主编: 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1 页。 冯契: 冯契文集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 (第一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2 页。 冯友兰: 贞元六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48 页。 3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 第一章 新理学的理论准备与“气”范畴的渊源 一、新理学的理论准备 一、新理学的理论准备 冯友兰在晚年自我总结时说: “懂得了柏拉图以后,我对于朱熹的了解也深 入了,再加上当时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所听到的一些新实在论的议论,我思想中也 形成了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就是新理学的基础。 ” 诚如所言,新理学主要是 这三者相结合的产物,但这里的“相结合”并不是 “揉合” ,新理学是在此三者 基础上的“接着讲” ,是经冯友兰的创造而形成的自己的哲学体系。实际上,新 理学的理论来源并不仅是以上三者,其中也有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黑格尔, 道家,公孙龙,玄学,禅宗,陆王等各家的有关思想 。新理学哲学思想作为一 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其构建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冯友兰自年幼时起,就接受到严格的启蒙教育,在家庭私塾先生的指导下阅 读过三字经及四书五经等中国古代典籍,同时也涉猎过一些新书 ,对于中 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所选 专业虽然是西方哲学,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主要是系统深入地学习了中国哲学。 对西方哲学的了解,冯友兰是从 1919 年 12 月进入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开始的, 如他所言: “一九一九年,我到哥伦比亚大学当研究生,这才比较系统地读西方 大哲学家的原著。 ” 近代以来,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在政治思想领域以“古今中西” 之争的方式展开,表现为学习西方、反思传统、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使中 国走向自由解放的道路。在文化方面,和当时的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怎样 理解中西文化的根源、性质、及其意义所在,如何解决中西文化冲突,同样成为 冯友兰所面对的时代问题,冯友兰的哲学活动与创作,也主要是围绕这一时代主 题而进行的。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冯友兰的哲学活动虽然在不同时期 有不同的重心和内容,但都是在企图对中西文化冲突作出哲学的说明,并进一步 探讨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具体体现到学术活动及成果上,就是:哥伦比亚大学 的哲学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 (又名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 ,后来在原博士 冯友兰: 三松堂自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年,第 276 页。 范鹏: 试论冯友兰新理学对旧理学的超越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6 期,第 61 页。 张文儒,郭建宁主编: 中国现代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262 页。 冯友兰: 三松堂自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年,第 274 页。 4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 论文的基础上,加入了一次演讲稿的内容(即一种人生观 ) ,构成了人生哲 学一书,于 1926 年出版;1931-1934 出版的中国哲学史 (上册, 下册) ;1931 年间发表了四篇新对话 ,1937 年发表论文哲学与逻 辑等。这些学术成果,可以说是冯友兰在这一阶段为新理学的构建所做的理论 准备与构思, 而新理学则是对它们的进一步理论化与系统化。 面对中西文化冲突, 新理学的理论准备从西学与中学两方面进行。 (一) 人生哲学新理学的“西学”准备 (一) 人生哲学新理学的“西学”准备 带着“如何解决中西文化冲突”这个问题,冯友兰于 1919 年底赴美国留学, 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哲学,师从新实在论者蒙太格。 冯友兰说: “1919 年我到美国后,和西方文化有了直接的接触,上面所说文 化矛盾的问题,对于我更加突出。那时正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的繁荣 时期, 西方的富强和中国的贫弱, 更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时我经常考虑的问题是: 自从中国与西方接触以来,中国节节失败,其原因究竟在哪里?西方为什么富 强?中国为什么贫弱?西方同中国比较起来,究竟在哪些根本之点上比较优 越?” “我当时思考的结果,自以为是得到了一个答案。西方的优点,在于其有 了近代自然科学。这是西方富强的根源。中国贫弱的根源在于中国没有近代自然 科学。可是问题又来了。中国为什么没有近代自然科学呢?是为之而不能;或是 能之而不为?当然我认为是能之而不为。 为什么不为呢?当时我认为这应该在中 国哲学中寻找答案。 ” 为此冯友兰写 中国为何无科学对于中国哲学之历史 及其结果之一解释 ,作以专门研究。随着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深入,冯友兰 阅读了大量西方哲学原著,所谓要从中国哲学中找答案,实际上是从某种西方哲 学观点出发,进行中西比较。冯友兰所在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当时盛行新实在 论和实用主义,但他首先感兴趣的是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冯友兰采纳了柏格森的 观点,并加以发挥。他认为,中西相比较,中国节节落败,中国没有近代科学, 非不能,是不为。中国哲学力求理智的满足,向内追求;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 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为最终目的。中西的两种理想、两种追求,造成了中西文 化的差异,并导致中国近代无科学,在中西文化交战中屡战屡败。依此观点,形 成了其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 。 冯友兰在天人损益论中对中西哲学做了系统的比较。他把世界上的哲学 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损道” ,主要代表是中国的老庄哲学、印度的佛教、西 冯友兰: 三松堂自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年,第 202-203 页。 5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 方的柏拉图哲学,叔本华哲学及基督教哲学,他们认为世界之好为固有,世界不 好则源于人为;人生本来是快乐的,痛苦完全是人们自身的行为造成的。人生中 追求幸福的途径在“损” ,即主张去掉人为因素,恢复到天然的状态。第二类是 “益道” ,主要代表有中国的杨朱、墨子哲学,西方笛卡尔、培根的哲学。这一 派主张人为,追求物质之利与知识。认为现在的不好,为世界的本来面目,而现 在的好,则全由于人力。第三派为“中道” ,主要代表是儒家哲学,还有西方的 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哲学,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天然的还是人为的,都是 相连续而不可分割,宇宙的演化是一个无穷的过程。因此不废弃有为,也不主张 无为,而是提倡无所为而为的为中求好,讲究和内外之道,乐天知命。这一派哲 学兼采“损道”与“益道”两派的理论,力图在融合的基础上确立理想的人生境 界。从冯友兰后来的哲学活动及其成果来看,他是选择并坚持了儒家的“中道” 路子,成为第一代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就冯友兰早年这种比较中西人生哲学的工作与他建立新理学的联系来看, 则可以说这种工作主要为冯友兰后来构建新理学体系进行了一些西学理论方面 的准备。 ” 冯友兰最初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发生兴趣, 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中西哲 学比较。但是,在后来的哲学活动中,柏格森哲学并没有成为他主要利用的西方 哲学资源。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除柏格森哲学之外,冯友兰受当时盛行的 学派实用主义与新实在论的影响也很大,开始在两者之间徘徊,最终倾向于 后者,并在以后的哲学活动中成为他的主要哲学立场。冯友兰曾说 “在我的哲 学思想中,先是实用主义占优势,后来新实在论占优势。 ” 他一开始对实用主义 与新实在论都没有采取完全信奉的态度,直到其人生哲学一书出版,才完成 了向新实在论者的真正转变。 新实在论的共相观念后来发展为新理学的最高范畴 理,而实用主义的方法则被冯友兰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 法。 (二) 中国哲学史新理学的“中学”准备(二) 中国哲学史新理学的“中学”准备 冯友兰明确强调自己的新统是“接着”旧统讲的,他的新理学与中国传统哲 学、特别是程朱理学有一脉相承的传接关系。他说: “我们现在所讲之系统,大 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一派。我们说大体上 ,因为在许多点,我们亦 有与宋明以来底理学,大不相同之处。我们说承接 ,因为我们是接着宋 明以来底理学讲底,而不是照着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因此我们自号我们的 田文军: 冯友兰新理学研究 ,武汉出版社,1990 年,第 76 页。 冯友兰: 三松堂自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年,第 210 页。 6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 系统为新理学。 ” 新理学就是接着程朱理学讲的“新”理学。冯友兰自哥伦比亚 大学到人生哲学的发表,主要通过中西哲学比较,为新理学作了西方哲学方 面的准备,而他在 1931-1934 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 (上、下册) ,以及在清华 大学从事的中国哲学史教学活动,则为新理学具体梳理了中国哲学的传统资源, 为其“接着讲”做了“中学”准备。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他的成名之作。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完整系统 地清理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比较客观地为人们理清了中国哲学的几个 理论系统及其内容演变,提供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历史线索与内容构架。在中国 哲学史一书中,冯友兰实际是以新实在论的基本立场与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 资源进行了清理与疏导,为后来构建新理学体系做了相应的中学准备。主要表现 在两个面: 首先,表现在他历史地考察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认为在中国哲学发 展的历史上,已经具备了古代哲学的哲学形态,但是在已经形成的中国哲学中还 没有属于近代形态的哲学理论。 “中国实只有上古和中古哲学,而尚无近古哲学 也。 ” 中国哲学的近代形态哲学理论尚处于萌芽之中。 对中国近代哲学性质的这 种认识和评价,是冯友兰致力于中国哲学近代化、现代化而创立新理学体系的一 个重要认识前提。 其次,冯友兰通过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考察,对传统资源进行了自己的评 估和选择,主要是运用新实在论的观点与方法,为新理学找到了历史资料与理论 出发点。 通过对传统哲学资源的考察, 冯友兰把儒家哲学看作是中国哲学的正统, 但也并不否认道家、墨家、佛家等其它流派。冯友兰认为“共相”与“殊相”的 关系是哲学的主要问题。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先秦的公孙龙哲学的“指论”就 是“共相学说” , “指”就是指事物的共相,公孙龙的坚白论 、 指物论 、 通 变论中,主要阐述的就是事物的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后来魏晋玄 学中的“有、无”之辩,也是讲共相与殊相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真正重视并系统 阐述的是宋明道学中的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他是理气关系论述的集大成者。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详细考察了朱熹哲学中关于理、气、心、性等方面的 理论,认为朱熹讨论理、气,实际上是对事物的共相与殊相关系的讨论,近似于 西方的新实在论哲学。但认为朱熹在讨论理气时有“拖泥带水” 、混淆形上形下 的问题。 冯友兰对朱熹哲学所表现出的极大兴趣和他当时坚持的新实在论哲学有 冯友兰: 贞元六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6 页。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3 页。 7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 关,实际上也为他后来的新理学找到了历史的结合点。如贺麟评价道: “他以西 洋新实在论的共相说, 去解释朱子的 理 , 这可以说是他后来的新理学的滥觞。 ” 二、新理学“气”范畴的渊源 二、新理学“气”范畴的渊源 经过比较漫长的中西哲学比较与准备, 冯友兰于 1939 年1946 年, 著 “贞 元六书”建构了形式完备的新理学哲学体系。新理学在回应时代问题、致力于中 国传统哲学现代重建方面的理论成败, 从其对基本概念的界定与运用上就体现出 来,特别是气作为其中一个基本范畴,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更能集中 地反映出来。其中既有气范畴的理论渊源的影响,又有对其界定上的矛盾、运用 中的不一致等原因。本节专门讨论气范畴的理论渊源。 “气在中国哲学范畴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范畴。与西方哲学范畴比较,它 是中华民族独有的、 普遍的范畴。 认识、 把握中国哲学气范畴, 在某种意义上说, 便可以认识中国哲学的特质。 ” 气范畴在中国哲学中有非常丰富的涵义, 它的发 展演化贯穿于中国哲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作为哲学范畴的气,从先秦始,其哲学 内涵与地位不断变化,到宋明理学时期,基本上是从张载“太虚即气”的气本论 经程朱到罗钦顺、王廷相,在王夫之那里完成“气一元论”的总结。新理学自命 接续“旧统”讲“新统” ,但从前文的论述里我们可以看出,冯友兰站在新实在 论哲学的立场上,为新理学气范畴找到的传统资源结合点是程朱理学而不是张 载,更不是王夫之。所以,新理学气范畴的理论渊源主要是 “接着” 程朱之气 讲的。 (一)接着程朱之气讲 (一)接着程朱之气讲 新理学之气“接着”程朱之气讲,这里的“程”指程颐。新理学主要接程朱 之气的某些共同方面,本文也无意讨论程朱之气的异同,二程之后的朱熹是宋明 道学中理学的集大成者, 所以本文主要考察朱熹理学之气及其与新理学之气的异 同。朱熹在吸收并改造张载气本论哲学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程颐的理本气化 论,提出以理为宇宙本体,以气为构成万物的材料的系统的“理气说” 。朱熹对 于气范畴的阐发主要如下: 第一,朱熹继承并发挥了伊川的理是形而上者,是宇宙万物之本体,气是形 而下者, 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材料的观点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他认为 “天地之间, 贺麟: 当代中国哲学 ,上海书店,1991 年,第 23 页。 张立文主编: 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1 页。 8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 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 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 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 理是形而上的宇宙本体, 气是形而下的材料,人物之生必须有理有气,理与气结合成物,性就是物中所禀 之理。 “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 便在其中。且入天地间人物草木鸟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白地生 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 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 ” 第二,朱熹认为气分为阴阳,阴阳二气的相感相应,便是产生事物的原因。 他说: “天地只一气,便自分阴阳,缘有阴阳二气相感,化生万物,故事物未尝 无对。 ” 朱熹的气分阴阳并相感化生万物,表现出“朱熹思想亦具有阴阳对立统 一的辩证法因素。 ” 宇宙万物就在阴阳消长中生生不已。朱熹说: “阴阳虽是两 个字,然却只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 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只是这一气之消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所以 阴阳做一个说亦得,做两个说亦得。 ” 阴阳也不是指具体的阳气或阴气,而是指 气之中包含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因素,比如进退、消长等。朱熹在事物气化生成过 程中表述了其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第三,气有聚散,有形无形的功能与属性。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灭。 “有 是气,便是无形, ”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另外。气有有形与无形之分, 并且朱子主张气是有形与无形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气聚有形而成物,有形之物就 是气;另一方面,天地之间又存在着无形之气,比如“声臭有气无形,在物最为 妙,而犹曰无之” 说明气具有无形的属性。 第四,气有禀受的不同,气有浊清昏明。宇宙万物的区别及人的贤愚善恶, 都是由于气禀的不同而形成的。 最后, 在理气关系上, 朱熹的观点比较不一致。 据陈来研究, 从纵的方面看, 朱熹的理气先后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早年从理本论出发,主张理气 朱熹: 答黄道夫 ,朱文公文集卷十八。 朱熹: 朱子语类卷一。 朱熹: 朱子语类卷五十三。 张立文主编: 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155 页。 朱熹: 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朱熹: 朱子语类卷六十三。 朱熹: 朱子语类卷三。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 中庸章句右第三十二章。 9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 无先后,体用关系讲“理在事中” , “朱陆之辩”后持理在气先,理能生气也是其 中一内容,晚年定论理逻辑上在气先 。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里也指出朱 熹主张理逻辑上在气先。 从以上简述可以看出,程朱之气是秉承中国气论传统的。 “物质之气”是化 生万物的材料,它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有清浊善恶之分,自身包含阴阳,对立统 一而能化生万物,但自伊川始气在程朱体系中处于第二位,程朱理学中理才是第 一位的宇宙本体, 程朱体系中是理本论。 冯友兰在新理学中 “接着” 程朱之气讲, 主要继承了三点: “理”是生物之本,气是生物之具。冯友兰对气的规定是事物依据以存在 的料, “事物所有以能存在者,新理学中谓之气。 ” 就是事物实现某理的质料、 基础,这一规定与程朱是一致的。 气在哲学体系中是第二位的,理才是宇宙最高本体。冯友兰对气的安排也 基本上继承这一点。一事物之存在,必须有理,才能有所依照而实现,新理学中 理也是第一位的。 道体流行,万物化生的原因是气有阴阳,阴阳相感而化生万物。 新理学“大化流行论”中也有阴阳,但冯友兰完全是在形式上“接着讲”的, 程朱之气本身包含阴阳二气相感能动而化生万物,而新理学中“气”无一切性, 阴阳只是“空头的”气之动、静,需要“依照”动静之理。与此相应,对“气是 生物之具”中的“具” ,冯友兰与程朱的规定也不一样,冯友兰认为程朱的规定 “拖泥带水” ,而新理学之气无一切性。 我们可以看出,气范畴在新理学中的地位及其基本规定(事物所依据之料) 是继承程朱之气讲, 受程朱之气的影响。 但新理学对程朱之气的继承是有选择的, 特别是对 “气” 自身的规定方面, 新理学之气完全没有程朱之气的内涵那么丰富, 新理学之气无一切性。新理学气范畴虽然有“相对的料”与“绝对的料”之分, 但冯友兰对气的运用基本倾向在“绝对的料”层面上。新理学之气无一切性,不 可思议,不可言说,是超乎形象的,在这一点上很像道家之“道”而不可名状, 冯友兰也认为道家的“无名”与新理学之气相似。应该说气范畴是受了道家的最 高范畴“道”的影响 。在气的规定上表现出新理学对程朱的超越,追求了超乎 形象的形上境界。当然现在看来,新理学之气对程朱之气的这种“超越”是否合 陈来: 朱子哲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99 页。 冯友兰: 贞元六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847 页。 单纯: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180-181 页。 10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 理,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程朱,这是一个问题,这里暂不讨论,留在第三章作以 专门分析。 如果说气范畴在新理学中的地位是继承程朱之气,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那么 新理学气范畴的规定性何以如此“不可思议,不可言说, ”则是冯友兰接受西方 柏拉图,特别是新实在论哲学,效仿亚氏“四因”说,运用逻辑分析法分析的结 果。 (二)受西方哲学影响 (二)受西方哲学影响 冯友兰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期间,如前文所言,是带着一个具体问题去 的,要在中西比较中寻求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与解决的途径。刚开始学习西方哲 学,读其原著“开始是看不懂的” , “主要是不懂一般和特殊的区别” 。从后来 的哲学活动看,冯友兰主要是懂得并接受了柏拉图具有实在主义特征的“共殊分 离”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 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这个领域由理念组成。理念世界是能被人的理智所认识的 客观存在的共相世界,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主张理念与个别事 物相分离, 这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 ” 可感的个别事物作为殊相只能 “分 有”或“摹仿”理念之共相。冯友兰说: “懂得了柏拉图以后,我对于朱熹的了 解也深了。 ” 懂得了共相与殊相的区别,以柏拉图的理念论来比较朱熹哲学,就 觉得朱熹哲学理气二分反映了真正的哲学问题,理气二分就是共相与殊相的区 别。创立“共殊分离”的新理学哲学体系,深受柏拉图理念论影响,在理气的位 置安排上,共相之理第一位,殊相之气第二位。 冯友兰在理气关系上不满足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分有”或“摹仿”说,结 合程朱理学中对理气关系及事物形成中作用的论述, 新理学体系采用了亚里士多 德关于事物产生及运动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从具体的事物出发,进行逻辑 分析,认为每一具体事物形成都有四个原因,即质料、形式、动力和目的。形式 因、目的因和动力因都属于形式,所以“四因”又可归为“两因” ,即形式因和 质料因,其中“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质。 ” 亚里士多德对具体事物经过逻辑分析, 给出的 “四因说” 逻辑分析模式符合冯友兰逻辑分析的要求。 新理学中采取了 “形 式质料”的逻辑分析模式,冯友兰认为朱熹的理气构架与此二因暗合。新理学 没有仅在这个层面上规定气, 冯友兰认为这个 “质料” 之需要进一步的逻辑分析, 冯友兰: 三松堂自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年,第 275 页。 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