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驱油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pdf_第1页
二氧化碳驱油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pdf_第2页
二氧化碳驱油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pdf_第3页
二氧化碳驱油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6 A N 细 C E S F T 聂 卷 第 一2 期 A D V A IN F IN E P E T R 0 C H E M IC A LS 二氧化碳驱 油在我 国的发展现 状及应用前景 吕 雷, 王 珂 ( 陕西延长石油(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西安 7 1 0 0 7 5 ) 摘要 综述了co 驱油的机理及方式 、 目标储层的筛选标准以及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 介绍了我国原油油藏概况和 co 驱油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指出 T c o 驱油在我国未来的发 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油机理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应用前景 简单来说, 二氧化碳驱油( C O : 一 E O R) 技术 就是将二氧化碳注入油层中以提高采油率 。天然 的 C O 气 田为 C O : 一E O R项 目的实施提供 了廉 价的气源 , 目前进行 的 C O 一E O R项 目大多 以天 然的 C O 气藏作为气 源。C O 也 可从工业废 气 中回收 , 既可实现使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的减排 , 又可达到增产油气的目的。 1 Co: 驱油机理及方式 1 1 注 C O2 采油 机理 C O 比一般烃类气体易溶于水 , 而且它在原 油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 中的溶解度 , C O :可以从 水溶液中转溶于原油 中。C O 驱作为气驱的一种 驱替方式 , 因 C O 本身易溶于油和水的物理化学 特性 , 具有一些特殊的驱替机理 : ( 1 )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减少驱替阻力。 残余油饱和度随油水界面张力的降低而减 小 。C O : 极易溶解于油 , 其在油中溶解度 比在水 中的溶解度大 39倍 。在驱 油过程中, 大量 的 C O 与轻烃混合 , 可大幅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 减少 残余油饱和度, 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 2 ) 降低原油黏度 当 C O 溶 解 于原油 时 , 原油 的黏 度显 著下 降, 下降幅度取决于压力 、 温度和非碳酸原油的黏 度大小。原油的原始黏度越高 , 黏度降低的幅度 越大, 即 C O 对中质油和重质油的降黏作用更为 明显; 温度升高时, C O 在原油中的溶解度降低, 降黏作用随之减弱; 在同一温度条件下, 压力升高 时 , C O 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增大 , 降黏作用随之提 高; 然而当压力过高, 超过饱和压力时, 黏度反而 增大 。 ( 3 ) 促使原油体积膨胀 大量室内和现场试验结果表 明, 当原油 中充 分溶解 C O :时, 原油体积膨胀 1 0 一4 0 , 这不 仅增加了原油的 内动能 , 而且大大降低了原油在 流动过程 中所受的毛管 阻力和流动阻力 , 从而提 高了原油的流动能力 _ 5 J 。 ( 4 ) 压力下降造成溶解气驱 C O 进入油层后占据一定的孑 L 隙空间, 增加 了油层的压力, 使原油增产 J 。在生产过程中, 随着压力的下 降, 溶 于原 油 中的 C O 会不 断逸 出, 起到溶解气驱的作用, 在液体内产生气体驱动 力 , 提高驱油效果。 ( 5 ) 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 C O 在原油中溶解后会使原油的黏度降低 , 流度增加 ; C O 在水 中溶解后使水碳酸化 , 黏度增 加, 流度下降。综合作 用的结果是使原油和水的 流度趋于接近, 提高水的驱油能力, 同时也能增大 水驱的波及面积 。 ( 6 ) 起酸化解堵作用 , 提高注入能力 由化学反应式 C O +H O=H 2 C O ,可知 , 溶 解 一T C O 的水溶液略显酸性。在 C O 驱替 、 吞吐 注入及浸泡过程 中, 溶解 了 C O 的地层水可与地 层基质相互反 应。在页岩 中, 由于地层水 的 p H 降低 , 可以抑制储层的黏土膨胀 , 因此溶解了 C O , 的水对黏土的稳定作用; 在碳酸岩和砂岩中, 溶解 了 C O : 的水与储层矿物发生反应 , 部分溶解油层 中的碳酸盐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盐 , 从而提高 了储层的渗透性。由于注入 C O 气体的酸化作 用导致油层的渗透性提高 , 在一定压差下 , 部分游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0一l 6 作者简介 : 吕雷 , 助理工程师 , 目前从事油 田化学研究 J : 作。 2 0 1 2年 I 2月 二氧化碳驱油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2 7 离的气体对油层 的堵塞物具有较强的冲刷作用 , 可有效疏通因二次污染造成的地层堵塞 。 ( 7) 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质烃 _ 】 在地层条件下 , 未被地层油溶解 的 C O , 气相 密度较高, C O 驱替和吞吐浸泡期间, 当压力超过 一 定值 ( 此值与原油性质及温度有关) 时, 能气化 或萃取原油中的轻质组分。特别是部分经膨胀仍 未脱离地层水束缚的残余油, 与 C O 气相发生相 间传质 , 束缚残余油的轻质组分与 C O : 气体形成 C O 一富气相 , 在 C O : 吞吐过程中产出 , 增加单井 产量 。 ( 8 ) 混相效应 C O 与原油混相后, 不仅能萃取和汽化原油 中的轻质烃, 而且还能形成 C O 和轻质烃混合的 油带 。油带移动是最有效的驱 油过程 , 可以使原 油的采收率达到 9 0 以上 。 上述各种机理在 注 C O :采油过程 中是 同时 存在的 , 但每种机理所起作用 的大小各不相同, 由 油藏岩性 、 流体性质及开发方式决定。 1 2 目前注 C O:主要的开采方式 1 2 1 C O2 混相驱替 在混相驱替过程中 , C O 抽提 原油中的轻质 组分使其汽化, 从而起到实现混相以及降低界面 张力等作用 , 是 C O 混相驱最重要的提高采收率 机理 。由于受地层破裂压力等条件 的限制 , 混相 驱替只适用于 A P I 重度比较高 的轻质油藏。 C O 混相驱替在浅层 、 深层 、 紧密层 、 高渗透 层 、 碳酸盐岩层 、 砂岩层 中都有过较多的应用。分 析以往的经验 , C O 混相驱替对开采 以下几类油 藏具有更重要的应用意义 : 水驱效果差的低渗 透油藏; 水驱完全枯竭的砂岩油藏; 接近开采经济 极限的深层 、 轻质油藏 ; 多盐丘油藏。 1 2 2 CO2 非混相驱替 C O 非混相驱替的主要采油机理是降低原油 的黏度 , 使原油体积膨胀 , 降低界面张力 。当地层 及流体的性质决定油藏不能采用混相驱替时 , 利 用 C O 非混相驱开采 , 也能达到提高采收率的 目 的 , 其主要应用包括 : ( 1 ) 用 C O 来恢复枯竭油藏的压力。虽然与 水相 比, 恢复压力所用的时间要长得多 , 但油藏中 存在的游离气相可 以分散 C O , 使之接触到 比混 相驱更多的地下原油 , 从 而增 大波及效率。尤其 对于低渗透油藏 , 当不能 以经济速度注水驱替来 提高油藏压力时, 采用注 C O 就能实现这一 目 的, 因为低渗透性油藏对注入 C O : 这类低黏度流 体的阻力很小 。 ( 2 ) 重力稳定非混相驱替。适用于开采高倾 角 、 垂向渗透率较高的油藏。 ( 3 ) 重油 C O : 驱。可以改善重油的流度, 从 而改善水驱效率。 ( 4 ) 应用 C O 驱开采高黏度原油 。目前在国 外 , 尤其是在美国, 大多实施 的是 C O 混相驱替 , 非混相驱替很 少。在美 国注 C O :混相驱产量 已 经达到 3 7 2 6 9 m , 而非混相驱替产量仅 4 2 9 m ; 而从正在实施 的项 目看 , 混相驱项 目有 8 0个 , 而 非混相驱项 目仅有 2个。因此无论是产量还是项 目数量 , 混相驱都 占据着主要地位 。 2 CO: 驱油 目标储层的筛选标准 由于经济和技术等 因素的限制 , 并不是所有 的油藏都适合注 C O : 采油。自注 C O : 采油技术 在现场实施 以来 , 很多学者以油藏和原油的固有 特性为基础开展了注 C O , 混相驱 、 非混相驱和吞 吐的筛选标准研究 j 。目前注 cO 驱油的筛 选标准较多, 综合多方面因素后得出了普遍采用 的筛选标准, 结果如表 1 所示。 表 1 注 C O: 提高原油采收率筛选标准 需要注意 的是 , 上述标准比较粗略, 没有用系 统的方法将这些因素联系起来给出评价参数对注 气效果影响的权重 。 3 C O 驱油的影响因素 影响 C O 驱油效果 的因素很多 , 主要包括地 层流体性质 、 储层参数以及注气方式等。其中流 体性质主要包括原油密度、 扩散及弥散作用等; 储 层参数主要包括油藏的非均质性、 油层厚度、 渗透 率等 。 28 精细石油 fJ c工进展 第 l3卷第 1 2期 ADVANCES I N F I NE PETROCHEMI CALS 3 1 流体性质 3 1 1 原油密度 在油藏中 , 由于密度差引起溶剂超覆原油而 产生流动。在驱替前缘 , C O 气体向油藏上部移 动, 在上部与油形成混相 , 驱替效率较高 , 油藏下 部的驱替 效率明显 比上部低。当原油密度增大 时, 其采收率减小 , 主要原 因是油气密度差越大 , 浮力作用越明显 , C O 气体越容易沿着油层 的顶 部流动, 气体突破 的时间会变短 , 大大降低了 C O 气体的体积波及系数, 最终导致采收率下降 。 3 1 2 扩散 、 弥散作用 混相流体的混合作用包括分子扩散 、 微观对 流弥散 、 宏观弥散 3种作用方式。随着横 向扩散 系数的增大 , 其采 收率也增大 , 主要原 因是 C O 气体分子的扩散作用。对流弥散作用增加了 C O 的突破时间, 使 C O 向周围迁移 , 减缓 了 C O 向 生产井的推进 , 提高了波及系数 , 最终使采收率提 高。当不考虑分子扩散作用时 , C O 向生产井的 推进较快, 波及效率较低, 从而使 C O 较早突破, 生产井 C O 的含量迅速上升 , 采收率相应较低 。 3 2 储层特征 渗透率增大 , 采收率降低。因为低渗透率 可 提供充分的混相条件 , 减少重力分离 , 渗透率太高 容易导致早期气窜 , 造成驱油效率较低 。 随着非均质性 的增强 , 采收率 降低 。因为在 非均质油藏 中, 注入 的 C O 优先 进入高渗透层 , 导致低渗透层 中的原油 尚未被 完全驱扫时 , C O : 就已经从高渗透层突人生产井中, 产生黏性指进, 从而使驱油效率降低。因此储层岩石的非均质性 越小越好。 3 3 C O2 注气方式 对 比衰竭后注气 、 连续注气和水气交替注入 ( WA G ) 3种不同注入方式的开发效果 , 发现 WA G 效果最佳。水气交替注入过程 中, 由于气相和液 相交替驱扫不同的含油孔道, 有效地提高了驱油 效率 ; 另外水气交替注入时 , 会产生气相渗透率滞 后效应, 并形成较大的滞留气饱和度, 降低了气相 渗透率, 水相主要驱扫油层中下部 , 而加入的气相 则会由于重力作用向上超覆 , 主要驱扫油层上部 , 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r 。 4 我国原油油藏概况及 C O 驱油发展现状 我国油藏埋藏深度较深 , 温度较高 , 基本不低 于 6 0; 密度没有 明显的规律 ; 黏度 比国外原油 高, 所 以不易混相。我 国混相压力较高 的主要 原 因是地层温度高、 原油黏度大。为提高 C O 驱油 效率 , 必须对混相压力 的实验条件进行系统的研 究, 确定其影响因素 , 制定相关的测试标准 , 研究 C O 超临界相态与混相压力的相关性 , 进一步分 析 C O ,的混相条件 , 采用特殊工艺或方法 , 降低 混相压力 , 实现混相驱 。 我国很多油 田已经开展 过注 C O ,吞吐及部 分 C O , 驱 , 正在进行工业化试验的有江苏草舍油 田、 吉林红 岗油 田等 , 目前还有一些油田正在进行 注 C O , 试验 , 实施 的主要油藏是砂岩特低渗透油 藏。由于渗透率太低 , 只能采用直接气驱 , 注气方 式单一 , 油藏容易产生注气突破 , 试验周期等多方 面因素导致工业化试验效果不明显或见效慢 , 混 相压力普遍较高, 注气效果差 , 推广实施受到很大 限制 。 目前我国 C O 排放量居世界第 2位 , 并且还 在不断地增长。到 2 0 2 5年我国 C O , 排放总量很 可能超过美 国, 居世界第一位。近 lO年来 , 世界 注气采油特别是注 C O 提高采收率技 术 ( E O R) 项 目逐年增加 , 已成为世界范 围内提 高原油产量 的重要手段之一。C O , 在几种气体中混相压力最 低 , 效果最好 , 气源最丰富 , 因此注 C O 驱油将是 我国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发展方向。 5结语 ( 1 ) 从注气发展 总方 向来看 , 注 C O ,是注气 重点方向, 部分有气源的地方可考虑注烃 , 两种气 源均没有的地方可考虑注空气。 ( 2 ) 由于我 国油藏不易混相 , 因此应加强我 国油藏注 C O , 降低混相压 力方面的技 术攻关, 形 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混相驱配套技术 , 对于极难混 相的油藏 , 应重点研究非混相驱和近混相驱技术 。 ( 3 ) 应该对碳酸盐油藏开展注 C O 前期评价 和注气技术研究 , 加强此类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 的储备与现场试验。 ( 4 ) 积极推广低渗透油藏注空气燃烧高温氧 化驱油技术 , 探索在无气源 的地区大 幅提高低渗 透油藏采收率的途径 ; 在倾角高的高渗轻质油藏 2 0 1 2年 1 2月 二氧化碳驱油 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2 9 可考虑低温氧化重力驱 。 ( 5 ) 在我国不能实现水驱 的轻质 中低渗透油 藏 ( 渗透率 1 01 0 m ) , 或可实现水驱但开 发效果较差的轻质油藏 , 探索优化注气方式 , 提高 采收率。 ( 6 ) 加强 C O 排放的政策配套与回收激励机 制建设 , 解决 C O 驱油的气源问题 , 大力发展 C O 驱油技术 , 既有利于提高采收率 , 又有利于降低温 室气体排放。 ( 7 ) 加强注气突破 流度调整技术研究 , 提高 波及效率 , 为充分发挥注气优势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卫东 cO 2 驱油开发海上油 田的前景与挑战 c 第五届全 国化工年会论文集 西安: 出版者不详 , 2 O O 8 : 1 2 5 4 1 2 6 6 2 钱伯章 C O 2 驱 油大有可为 J 中国石化, 2 0 1 0( 4 ) : 5 65 7 3 路向伟 , 路佩丽 利用 C O 2非混 相驱提高 采 收率 的机 理及 应用现状 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 0 0 7 , 2 1 ( 2 ) : 5 8 6 0 4 李孟 涛, 单 文文 , 刘先 贵, 等 超 I临界二 氧化碳混相驱油机理 实验研究 J 石油学报, 2 0 0 6 , 2 7 ( 3 ) : 8 0 8 3 5 钱伯章 二氧化碳驱油一举多得 N 中国石化报, 2 0 0 7一 l22 5( 5 ) 6 谷丽冰, 李治平, 欧谨 利用 C O : 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进展 J 中国矿业 , 2 0 0 7, 1 6 ( 1 0 ) : 6 6 6 9 7 高慧梅, 何应付 , 周锡生 注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研究进展 J 特种油气藏, 2 0 0 9 , 1 6 ( 1 ,1 : 6 1 1 8 黄斌 , 刘 练波 , 许世 森 二 氧化碳 的捕 获 和封 存技 术进 展 f J 中国电力, 2 0 0 7 , 4 0 ( 3 ) : 1 4 1 7 9 K h a t i b A K , E a r l o u g h e r R C C O 2:I n j e ct i o n a s i m m i s ci b l e a p p l i ca t i o n f o r e n h a n ce d r e co v e r y i n h e a v y o i l r e s e r v o i r s C S P E 9 9 2 8, 1 9 8l : 11 0 l0 R e i d T B R o b i n s o n H J L i ck cr e e k m e a k i n s a n d u n i t i m mi s i b l e C O2 w a t e r flo o d p r o j e ct C S P E 9 7 9 5 , 1 9 8 1 , 3 3 ( 9 ) : 1 7 2 31 7 2 9 1 1 F i x m N H, B e a t y W G E v a lu a t i o n o f C O 2 flo o d p e rf o r ma n ce , S p r i n g e r “ A” S a n d C S P E 1 2 6 6 5, 1 9 8 4 : l l2 l2 J o h n D RRe id B GA lit e r a t u r e a n a ly s is o f t h e WAG m j e ct i v i t y a b n o r m a l i t i e s i n t h e C O 2 p r o ce s s C E 7 3 8 3 0 , 2 0 01 : 3 7 53 8 6 1 3 L e e n a K o o t t u n g a L 2 0 0 8 Wo r l d w i d e E O R s u r v e y J O i l a n d G a s J o u r n a l, 2 0 0 8, 1 0 6 ( 1 5 ) : 4 7 5 9 1 4 D e s ch J B , L a r B e n W K E n h a n ce d o i l r e co v e ry b y C O 2 m i s ci b le d is p l a ce m e n t i n t h e li t t l e k n i f e fie l d J S P E 1 0 6 9 6 , 1 9 8 4 , 3 6 ( 9 ) : 1 5 9 21 6 0 2 1 5 程诗胜, 刘松林, 朱苏清 单井 C O 2 吞吐增油机理及推广 应用 J 油气 田地面工程 , 2 0 0 3 , 2 2( 1 0 ) : l6一l7 1 6 C h r i s t e n s e n J R, S t e n b y E H, S k a u g e A R e v i e w o f WA G fie l d e x p e r i e n ce c S P E 3 9 8 8 3, 】 9 9 8 : 11 4 1 7 王玉晶, 林 海波 , 陈海 岩, 等 二氧化碳 驱油地 面工程技术 研究 J 石油规划设计, 2 0 0 8 , 1 9 ( 2 ) : 3 0 3 1 1 8 王涛 , 姚约束, 李相方, 等 C O 2 驱油效果影响因素与分析 J 中国石油与化工, 2 0 0 8 , ( 4 ) : 3 0 3 3 _ J 9 李相远 , 李 向良 低渗透稀 油油藏二 氧化碳选井 标准研究 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 0 0 1 , 8 ( 5 ) : 6 66 8 2 O 李士伦, 郭平, 戴磊, 等 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 J 西 南石油学 院学报 , 2 0 0 0, 2 2 ( 3 ) : 4 1 4 6 2 1 李盂 涛, 单 文文, 刘先 贵, 等 超临 界二氧化碳混 相驱油机 理实验研究 J 石油学报, 2 0 0 6 , 2 7 ( 3 ) : 8 0 8 3 2 2 路向伟, 路佩丽 利用 C O : 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及 应用现状 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 0 0 7 , 2 1 ( 2 ) : 5 8 6 0 2 3 郭平, 苑志旺, 廖广志 注气驱油技术发展现状与启示 J 天然气工业, 2 0 0 9 , 2 9 ( 8 ) : 9 2 9 6 De v e lo pme n t S t a t u s a n d App lica t io n Pr o s pe ct o f CO2 Flo o d in g Te chn o lo g y in Ch in a LV Le i W a n g Ke ( R e s e a r ch I n s t it u t e o f S h a a n x i Y a n ch a n g P e t r o le u m C o L t d , X ia n 7 1 0 0 7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