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中华传统礼仪及其当代价值.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 二0kj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摊黻储懿:缘娘脊嘲3 下朋n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导师签名: 日期待干 强 & 订 络 名 月 参 r 者 三 恻阵1 文 盹 论 侍一 鞠 中华传统礼仪及其当代价值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黎婉媚 导师:周全华教授 中文摘要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到家族,再到 国家,都是按照“礼 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典章制度到人们生 活中的建筑、服饰、行为交往等等,无不贯穿着“礼 的精神。数千 年来,在礼的教化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忠恕诚信,温柔敦厚,勤劳俭 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善良淳朴的民族性格。礼仪是中华传统美 德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作为“文明古国 所特有的人文传统,是 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所独具的民族品牌。不仅培养了炎黄子孙 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也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 称。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历史与社会生活产生 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曾经滋养了中国社会,培育了社会秩序与安 宁。礼的萌芽、成型与实践都体现出对社会和谐与人际和谐的诉求。 中华传统礼仪在当今和谐人际、和谐家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构中仍能 焕发新意与活力。 关键词:礼仪、传统礼仪、起源、本质、价值 c h i n a 7 st r a d it i o n o 1c o u r t es ya n d 工tst , 1 0d er n v alue m a j o t :工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0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i l n a m e :l iw a nm e i t utor :p r o f e s s o rz h o u ( 2 u a nt i u a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w i t hal o n 9t r a d i t i o i lw a se s t a b l is h e d o nt h eb a s e0 fc o i l r 七e s y a 1 1a r ec 0 1 3 1 1 e c t e dw i t ht h e c o u r t e s y ,8 1 1 c 1 1 a 8t h ef a r a i l yi nt h ea n c i e n tt i r a e ,t h e n a t i o i l a l i t :y ,t h en a t i o i l ,t h e8 t a t ei n s t i t u t i o n s ,t h eb u i l d i n g , t h ecl0 七h es ,t h ep u b licr e la t io ns h i pa n d80o n f 0rt h o u s a n d 8 0 fy e a r s ,t h ec o u r t e s yh a ge d u c a t e dt h ec h i n e 8 ei 1 1 t ot h ep e o p l e 0 f l o y a l t y ,h o n e 8 t y , k i n d n e g s ,d i c i p l i n ea n dh a r d - v o r k i n g c o u r t e s yi s n o to i l l yt h ec o r eo fc h i r l e s et t a d i t i o l l a l v i r t u e ,t h eg o o dt t a d i t i o i l0 ft h ec h i n e 8 en a t i o i la sa n a n c i e n t c i v i l iz a t i 0 1 1 ,b u ti t i 8a 1 s 0t h eg r e a tb r a n d0 fo i l r ( 3 0 1 1 1 1 t r y c h l n ai 8 w e l l k n o w na 8 ”a c o u n t r y o f c o l l r t e s y ”b e e a u 8 e t h ec h i n e s ea r et r a i n e dt 0b en o b l ea 1 1 dw e l l 一i l l a n r l e r e d a st h e c o u r t e s yh a sm a d e8 0m u c hc o n t r i b u t i o i li no u rp o l i t i c a la n d 8 0 c i a l1 i f e ,i tw i l l8 t i l lp l a ya na c t i r ep a r ti nt h eb u i l d i n g 0 ft h ei i l o d e r nh az n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k e yw o r d s :c o u r t ;e o u 8 t r a d it i o n a l c o u r t e s yo r i g i n n a t u r ev a l u e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i 导言( 4 ) 第一章诠释中华传统礼仪( 9 ) 一、中华传统礼仪的丰富内涵( 9 ) 二、简述中华传统礼仪之起源及典籍( 1 1 ) 三、中华传统礼仪的精神本质( 16 ) 第二章古代人生三大礼及其当代价值( 2 1 ) 一、冠礼( 21 ) 二、昏礼( 2 8 ) 三、丧葬礼( 33 ) 第三章中华传统礼仪的当代价值概说( 3 7 ) 一、汲取古礼精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7 ) 二、汲取古礼精华与爱国主义教育( 4 2 ) 参考文献( 4 5 ) 后记( 4 8 ) 中华传统礼仪及其当代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耳吉 寸口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便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已经深深地扎根并渗透 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也成为我国 古代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制礼、明礼、知礼、好礼、重礼、学礼、 习礼、行礼,已经积淀成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行为和文化心理结构, 也成为“中华 之所以为“华 的标志性象征。而一切无礼、非礼、弃礼、失礼、 违礼的思想和行动也始终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蔑视、非议和谴责,严重违礼者甚至 被绳之以严厉的家法族规和国法刑罚。由此可见,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以示尊 敬的规范。对社会而言,礼仪是正式交往活动中所采取的一种行为、语言等规范; 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时约束自己尊重他人的准 则。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发挥着 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使中华传统 礼仪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落后、迷信与封建的代名词,经常遭遇被国人直接抛弃的 窘况。以致许多年轻人对传统节日非常冷漠,甚至表现出惊人的无知。致使中华 一一礼仪文明逐步走向失落,主要表现有三1 :1 - _ 孔仪文明意识的淡漠化;2 、无礼 行为的普遍化;3 、礼仪行为的功利化。 近年,由于北京奥运的举办,举国上下都在呼唤礼仪文明,于是,各类礼仪 教科书和电视讲座开始多了起来,这本该是一件让国人高兴的事。可是,当翻阅 这些教科书的时候,不禁让人失望:里面的礼仪内容丰富,几乎都是西方礼仪! 更有甚者,把西方礼仪当作中华礼仪去广泛推广,中华礼仪正面临着被西方商务 1 史锋论礼仪的失落与重建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5 :9 6 - 9 9 4 礼仪取代或淹没的局面。由此可见,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回归势在必行。 二、礼仪研究的现状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为现代礼仪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 台。一方面,为了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礼 节 、“礼貌 、“礼仪 得到正名,并被当作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和社会主义 新人的素质受到重视。2 0 0 1 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将“明礼 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加以倡导,强调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和中国加入w t o 的挑 战,社交礼仪、公务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等日渐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特别 是企业组织人的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世界管理理论由“物的管理向“人的 管理 转化,组织中人的因素受到空前的重视,礼仪形象作为个人形象的重要内 容以及组织形象的重要组织部分,更是倍受关注。礼仪形象设计因而被当成了人 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向 社会生活的具体实际,开展了各种礼仪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 我国的现代礼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但是,与礼仪在整个社 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对礼仪的研究却明 显滞后。翻阅近年来的研究论文、著作、教材及全书等,总的感觉是我国的礼仪 研究尚处浅层次的研究。具体表现为: 1 、介绍性的多,研究性的少 一 从书籍方面来看,近年来我国出版的有关礼仪方面的书籍虽然很多,但绝 大部分是礼仪教程、礼仪风俗、礼仪全书之类。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时间上 可分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从空间上可分为中国礼仪与国际礼仪;从内容上可 分为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公务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学校礼仪、公关礼 仪、习俗礼仪等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礼仪全书,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礼仪全书,各自用近2 0 0 万字的篇幅,分别介绍 5 了有关个人、家庭、社交、公务、商务、习俗、服务、求职、涉外等现代社会中 各种活动、各种行业、各种场合中的礼仪规范的具体形式与要求,是较为全面的 大型工具书;金正昆先生所著的社交礼仪教程、政务礼仪教程、商务 礼仪教程、服务礼仪教程、涉外礼仪教程等实用礼仪系列教材,作为 国内第一套较为系统的礼仪教学和培训教材,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各个领域的基本 礼仪要求和技巧,是难得的应用性教材。”1 但是,从整体上看绝大部分书籍 的内容都是介绍性的真正研究性的书籍屈指可数,只有顾希佳的礼仪与中国 文化,葛晨虹的中国礼仪文化,邹昌林的中国礼文化,杨向奎的宗 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杨华的先秦礼乐文化,杨志刚的中国礼仪制度, 刘丰的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和研究,龚建平的意义的生成与实现 礼记j 哲学思想,张自慧的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以及陈戍国的先秦礼 制研究和中国礼制史。从文章方面来看,有关礼仪方面的文章非常多,但 绝大多数是介绍性的多,如介绍西方的餐饮礼仪、日本的社交礼仪以及各国的习 俗礼仪等等,真正从礼仪的发展历程,我国古礼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现代东西 方礼仪的渗透与整合等历史、现状与应用方面进行理论研究,是少之又少。较有 影响的仅散见于各个报刊中为数不多的文章。 2 规范性的多,理论性的少 在我国现今出版的上百种礼仪教材中,介绍的都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 缺的实用礼仪知识,比较重视具体规范的分析和讲解,重视教材内容的规范性、 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如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礼仪系列教材,组织了实用 一辛l 仪教程、商务沟通礼仪、国际交往礼仪粒一公务沟通礼仪、服 务沟通礼仪等,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各个领域的基本礼仪要求和技巧;中国商业 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礼仪讲座、跟我学礼仪等,都属于编写比较规范、系 统的教材。由于注重规范性与操作性的撰写,教材的实用性痕迹很重,理论性明 显不足。涉及到礼仪的历史传统及现代价值,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基本精神与 修养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一般都是在教材的第一章“诸论 中匆匆带过,在有限 1 蒋璨萍我国礼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湖南商学院学报,2 0 0 5 ,6 :1 1 3 1 1 5 6 的篇幅里,既要讲清楚中西方礼仪的起源、发展,又要讲清楚其内容、原则与特 点,还要讲清楚修养的途径,显然是给人肤浅的感觉。而且许多教材是互相借鉴, 理论综述部分大多一致,没有什么研究与创新。特别是许多教材使用国际礼仪通 则指导教材的编写,大量使用西方礼仪的基本知识,却又不从理论上讲清楚传统 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关系,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关系,礼仪与个人修养、社会角 色要求的关系,以至于读者在学习礼仪时往往会面对许多困惑,弄不清楚中国传 统礼仪中哪些是可以继承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国外的礼仪规范哪些是需要学 习的,哪些是不用借鉴的;礼仪的作用到底体现在什么方面,礼仪在社会生活中 的地位到底如何定位才算恰当等等。弄不清楚这些问题,人们知礼循礼的积极性 必然会受到影响,礼仪对人的规范性反而会形同虚设。 3 概述性的多,专题性的少 “我国近年来的礼仪理论研究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著作,主要体现在对中国 礼仪文化全面的概述性的研究上。如顾希仕的礼仪与中国文化,系统地概述 了礼仪的基本特征、原则、文化功能等中国礼仪文化的内涵,追索了中国礼仪的 源起与统变,对古礼与现代礼仪进行了梳理。葛晨虹的中国礼仪文化,从中 国古代亚细亚历史道路对古代礼制模式、礼仪文化形成的决定性作用,礼制 与礼仪文化在传统社会中居于中心地位的原因,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礼仪文 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社会现象基础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些著作 从横向上梳理了中国传统礼仪发生、发展、嬗变的规律,对传统礼仪做出了客观 公允的评价,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礼仪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1 杨 向奎的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杨华的先秦礼乐文化,杨志刚的中国礼 仪制度,刘丰的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和研究,龚建平的意义的生成 与实现f ? l 记j 哲学思想,张自慧的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邹昌林的 中国礼文化以及陈戍国的中国礼制史,则从纵向上对中国古代礼制模式 或礼俗生活进行了梳理。特别是陈戍国先生从上个世纪8 0 年代开始致力于礼制史 的研究,从先秦礼制研究开始,毕2 0 年之功力写出巨著中国礼制史1 1 1 蒋瑕萍我国礼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湖南商学院学报,2 0 0 5 ,6 :1 1 3 一1 1 5 7 卷,并出版了三礼的白话读本,为我们了解先秦以来各相应历史时期的礼制 勾画出相应的轮廊,这些无疑是我国礼仪研究的宝贵财富。但理论研究总体而言 是概述性多而专题性少,从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美学、管理学、 教育学、心理学、民俗学等方面对礼仪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非常少见。而礼仪恰 恰不是一门孤独的学科,对礼仪进行不同学科,不同角度的探讨是礼仪研究与实 践的重要内容,也是礼仪研究的重要阵地。 三、礼仪研究的意义 “礼 在文化中是起源最早的,礼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世界各国都是 如此。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礼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各民族文化逐渐地转入了 宗教与神学,“礼只不过作为礼俗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礼”在其他文化中, 都没有越出“礼俗 的范围。在西方各国是靠法律维护社会秩序,靠宗教建立信 仰的。而中国,在古代从个人到家庭,从社会到国家,从生产到生活,从言论到 行为,无不为礼文化所包容、所调整。“礼”不仅是礼俗,而且是一种制度规范、 思想规范,全面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与社会 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法律、宗教、哲学思想及其文化融为一体,积淀成为中华 民族的一种心理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取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整个中国古代,礼作为中国社会规范体系的核心,它所起的作用是保证这个 社会的正常运转,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调节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 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治型的社会,以礼治国是历代统治者采取的基本方略。从 这个意义上说,以礼为核心的社会规范体系,保证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国家 的统一,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传承和保留了中国灿烂文化的命脉, 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奇迹。如此,才有今日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世界唯一绵延不断的 中华文化。因此,重振中华之礼仪之邦,弘扬中华文明,应将重点放在礼仪和相 关文化的建设上。当然,我们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时,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中不 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及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内容,诸如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封建等级观念等,应该全面认识礼仪文化的历史 价值和现代价值,全面了解它对中国社会具有的影响。 8 第一章诠释中华传统礼仪 一、中华传统礼仪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之“礼 有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三层含义。其中典 章制度方面的礼,主要是指有关政教刑法、朝章国典等,如周礼中的相关内 容,古代典籍记载的夏礼、殷礼和周礼,二十四史中的各礼乐志所记的内容, 这些可称之为礼制。 道德规范方面的礼,是指可以作为道德律令来遵循的有关礼的准则,如“礼 义 、“礼教层面的礼以及礼记中的部分内容。 而礼节仪式方面的礼,是指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应遵循的行为、仪节和举止 规范,可称之为礼仪。如仪礼包括十七种不同的礼:一、士冠礼;二、士婚 礼;三、士相见礼;四、乡饮酒礼:五、乡射礼;六、宴礼;七、大射礼;八、 聘礼;九、公食大夫礼;十、觐礼;十一、丧n a l , 十二、士丧礼;十三、既夕 礼:十四、士虞礼;十五、特性馈食礼;十六、少牢馈食礼;十七、有司礼。这 些礼仪活动,往往是由从族师、州长、乡大夫到比长、大司徒等主持举行各个层 次和规模的社会集会,将社会交往、宴会、生产、祭祀等各个方面融为一体。这 十七种礼仪对人生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进行关怀和培养,即从一个人被正式承认 为成年开始,依次经过完婚、结友,参加村社的庆典和娱乐活动,从事王侯的服 役,陪伴王侯参加天子的拜祭,承受亲戚朋友特别是双亲死亡的悲痛,并通过祭 祀保持对他们的怀念,形成一种系统的、前后相连的人生成就之路。礼记昏 义说:“夫礼者,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 大体也。 1 简明扼要地说明了礼仪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作用。 礼仪的兴盛和定型是从西周开始的。王国维说,礼是“周人为政之精髓 , 是“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2 。周公秉承文武,制礼作乐,纲举天下, 把君臣、父子、夫妇、上下、亲疏、尊卑、贵贱纳入统一的道德规范中,使人的 一生都处于礼仪道德的规范中,逐步养成了一个注重自我修养,正人先正己,庄 1 礼记昏义 2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王国维学术经典集( 下)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 9 9 1 2 9 9 重与正派,自尊而尊人的民族。 周代从“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开始,就重视人口的生息繁衍。“采采苯 苜,薄言采之 是妇女们渴望生育子嗣的心声。而当婴儿呱呱坠地,就涂上厚重 的社会学色彩。家族成员首先要向娘家报喜,要为他举行诞生仪式。第三天由一 位儿女双全、享受人间荣华并具有一定名望的老妇人为他主持“洗三”,唱着祝 福的歌,洗去胎气,就是“洗礼 。这是家族庆贺“添丁、进口的仪式,意 味着婴儿开始了人生之旅,这是家庭的大事,当然也成了族间的盛事。诞生仪式 的举行,标示家族人丁兴旺,上可告慰列祖列宗,本族血脉有存,香火不断,可 以庙食千秋。从此之后,“满月酒”“双月酒“百天喜”“抓周,接连 不断。孩子出生之后就寄托着家庭、家族和社会的厚望和未来,受到精心呵护, 培养孩子也就成了家庭成员和社会的重要责任。 礼记内则云: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辈革,女肇丝。六年,教之数 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称湾,礼帅初,朝夕学幼 仪,请肄简、谅。”1 小孩六岁的时候,“教之数与方名 ;七岁的时候,“男女不同席,不共 食”,初步萌生男女有别的观念;八岁,进出门户、饮食、言行都得尊重前辈, 学会谦让之礼;九岁,“教之数日 ,分辨四季年月;十岁,正式上学,“出就 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称湾”。既学习知识礼义,提高人品修养, 又培养起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其后是: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 始学礼,可以衣裘帛j 舞大夏。停行孝悌,博学不教,内而不出。三十而有氢一始理男 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五十命为大 夫,服官政。七十致事( 退休) 。凡男拜,尚左手。”2 这就是人生礼仪的全过程。由此可见,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到家族,再到国家, 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典章制度到人们生活中的建筑、服饰、 行为交往等等,无不贯穿着“礼 的精神。数千年来,在礼的教化下,中华民族 1 礼记内则 2 礼记内则 1 0 形成了忠恕诚信,温柔敦厚,勤劳俭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善良淳朴的民族 性格。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作为“文明古国 所特有的 人文传统,是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 所独具的民族品牌。 二、简述中华传统礼仪之起源及典籍 ( 一) 中华传统礼仪起源说 关于礼仪的起源,学术界长期存在着分歧。为了对中华礼仪文化研究进行深 入探讨,对礼仪的起源进行探讨,寻找共识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 礼仪的发生、发展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多种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 而形成的。 1 、从字源字义上考察,“礼一源于宗教祭祀活动,是上古社会的主要文化 生活方式 说文解字载: 璺,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1 樘,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璺,璺亦声。2 礼的本义是“行礼之器 ,目的是“事神致福”,通过沟通神人关系以预测 人间的吉凶祸福。 那时候,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强大的自然力和恶劣的生存环境,远 远超出了当时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当人类面对神秘的自然力无法认 识与控制的时候,献祭实质上是先人们寻求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望以此来缓 和与神灵之间的矛盾,调整与神灵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神的祭礼逐渐渗透到人们 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耕作、田猎、饮食、游乐等活动中来,使这些 活动也要按适当的程序和仪式进行,这些礼仪讲究相沿成习,约定俗成,就成为 人们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仪式。因此在 1 说文解字 2 说文解字 l l 当时生产力如此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现象又茫然寡知的情况下,礼之起源于宗教 祭祀活动,也在情理之中。 2 、礼源于原始社会礼物交换 礼记曲礼说: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1 杨向奎先生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礼的起源从新的角度进行了探 索。他认为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礼物交换。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的礼俗, 也是人们交往的准则。这一古老的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经过阶级社会“圣人 的加工和改造,变成了成文的礼。 “此所以有西周周公对于礼的第一次加工和改造;经过这次加工,减轻了礼物的交易 性质而增加了德与刑的内容;同时也添加了乐的成分,遂有周公制礼作乐的记载。春秋 时代的孔子又有对于礼的第二次加工改造,去掉了礼的商业内容,而以仁和礼作为人类行为 的准则。”2 3 、礼源于俗 此观点认为,礼生于风俗习惯,礼是一种特殊的俗。 慎子佚文云: “丰l 从俗。”3 刘师培也进一步对“礼源于俗 的观点加以阐述。他说: “上古之时,礼源于俗。典礼变迁,可以考民风之同异。”4 而杨宽则从古史新探中的一系列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礼源于俗 一这一观点加以发挥。他通过对古代冠礼、籍田礼、_ 乡饮酒礼、射礼等各种礼仪起 源的研究,认为 “礼的起源很早,远在原始氏族公社中,人们已习惯于把重要行动加上特殊的礼 仪这些礼仪,不仅长期成为社会生活的传统习惯,而且常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 1 礼记曲礼 2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 人民出版社,1 9 9 2 3 慎子佚文 4 刘师培古政原始论,见刘申叔遗书,6 8 3 页 1 2 会组织和加强部落之间联系手段。1 “西周时代贵族所推行的周礼,是有其悠久的历史根源的,许多具体的礼文、仪式 都是从周代氏族末期的礼仪转化出来的。”2 人类在远古时代往往在生产、生活、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养成一些习惯、 风俗,“礼从这些习俗当中脱胎而出也就自然而然。 4 、礼源于饮食 礼记礼运中说: 礼之初,始诸饮食。3 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小猪放 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坑当作酒壶,用双手捧着水当酒杯来喝,用草扎成的槌 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这些都是原始而又朴素的饮食礼仪,人们觉得用这种简陋 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并且会因此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中国先 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神界的生活,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 好以后才能保佑大家平安。所以,“礼 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相同,意义 也有相通之处,并非巧合。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食不语,寝不言 ,即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 “席不正,不坐”,是说坐席不端正就不坐。而后在聚餐和宴会中讲究对长老和 宾客尊敬的方式,乡饮酒礼即由此产生:“其后乡人饮酒,老者重豆,少者立食 就这样,礼处处体现在饮食活动中,人们通过饮食礼仪来表现重视现实和生命的 原初心理。 尽管人们对于礼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礼仪是 从先民最初的社会群体生活当_ 中衍生出来,对人们的具体行为加以规约,以引导。一 人们正确行事的一种创造。 ( - - - - ) 中华礼学经典 1 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2 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3 礼记礼运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早在秦汉之际就形成了精深的体系和博大的规模, 而人们通常所说的“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就是当时的礼学经典。 它们是后世学者研究礼仪的本原,也是后人研究古人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 化传统、伦理观念等等的一个蓝本,影响非常深远。 1 、周礼 周礼,初名周官、周官经,王莽时,更名为周礼,并列 为礼经。此后,周官、周札二名互见,如郑玄周札注自序已称周 礼,而后汉书儒林传,称郑玄有周官注,马融有周官传。后世 研究周礼者多以郑玄为宗。郑玄周礼注是今存虽早的一部全面笺释周 札的专著。郑玄在杜子春、郑兴、郑众卫宏、贾建、马融等经学家的基础上, 集众家之长,博综兼采,对汉代周礼研究的成果做了整理和总结。而对于周 礼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备受学者争议,在此就不作考证了。 周礼是一本通过官制来表述治国之道的书,书中六官的分工大致如下: 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教,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 冬官主管营造。从那井然有序的安排,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完善的国家典制,且富 于哲理,耐人寻味。隋唐以后的中央政府设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大抵源于此处。 周礼六官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在上古文献中 比较少有。其中礼制的体系最为系统,里面既有祭祀、朝拜、封国、巡狩、丧葬 等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具 体规定,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 一 一所以尤为珍贵。 一 一。 此外,周礼一书的典制,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比如,作为国都中心的 王城,其要求是必须建立在“地中 ,就是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因为 “地中 是天地、四时、风雨的交会处,也是宇宙间阴阳冲和的中心。而地中确 定后,还需按照“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去建立王城。 2 、仪礼 1 4 现在所通称的仪礼书名是在汉代之后才出现的。从汉书艺文志的 记载来看,仪礼在当时或被称为士礼、曲礼、礼古经、礼、 礼记等。仪礼作为书名第一次出现在论衡卷十二章第三十六篇谢 短中,最终被人们广泛接受。仪礼的内容结构由1 7 篇独立而成的文章组 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载上古礼仪程式的典籍,是礼的本经,因而现代人常将 其视为一部十分完善的礼学典籍。 今天我们看到的仪礼十七篇全部都是今文本内容,虽然没有了今古文 之争的困扰,但仍存在不同传本之间的篇目次序问题。今本仪礼是郑玄依据 刘向本而定的,其内容次序为: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 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礼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 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虞礼第十四,特性馈食 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 仪礼中有九篇是以士为主的礼仪,包括冠、婚、丧、祭之礼,此为其 又称之为士礼的因由。另外有八篇是诸侯、大夫的礼仪,如燕礼是诸侯 与卿大夫燕饮的礼仪,大射是诸侯以食礼款待他国前来聘问的大夫的仪式, 觐礼是诸侯在秋时朝见天子的礼仪,特性馈食礼是士于岁时在宗庙祭祀 的礼仪,少牢馈食礼与有司彻是诸侯的卿大夫于岁时在宗庙祭祀的礼仪。 仪礼作为一部上古经典,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价值,此书材料 以西周社会生活为主体背景,很是古远,涉及面也十分宽广,从冠婚飨射到朝聘 丧葬,可以说无所不备,简直就是一幅描绘古代社会生活的伟丽长卷。这部经典 巨著对于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文献材料。 3 、礼记 一一一一 礼记相比较其它两礼而言,可谓大器晚成。虽则如是,但却后来居上 而成为礼学大宗。 中国文化史上,凡解释经典的文字,称之为“传 或“记。礼记是 战国秦汉之际儒家诠释仪礼文章的辑录,作者主要是孔子的学生,成文时间 参差不齐。到西汉前期,礼记汇文已达1 3 1 篇,内容庞杂,很需要作修订整 理的工作。完成礼记编订的是西汉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后来人们把戴德8 5 1 5 篇称为大戴礼记,把戴圣4 9 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末年,郑玄为小戴 礼记作注,传为名篇。礼记地位也为此上升,与儒家论“礼的其它两本 典籍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郑玄将4 9 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梁启超则把礼记 分为五类。第一是通论,讲解儒家礼学理论。具体篇章有:礼运、经解、 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 缁衣等篇。第二是解释仪理的内容,包括冠义、昏义、乡饮 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第三,主要记录 孔子授徒论礼的语录,也记孔子其他言行。这包括孑l 子闲居、孑l 子燕居、 檀弓、曾子问等。第四是记录古代礼仪制度,包括少仪等篇。第五 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 礼记内容有涉政治、哲学、 历史、法律、道德、祭祀、历法、地理等诸多领域,是研究儒家政治、哲学、伦 理,尤其是中国礼文化的宝贵资料。 中华传统礼仪的精神本质 礼仪的本质自古以来就是礼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礼在中国古代几乎是无所 不包的庞大体系,所以古今学者常常以不同的方法、从各自的视角去归纳与总结 礼的本质,如一学者所言: “礼”的本体是“理”,是宇宙之道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形态。在侧重于“礼”的人本 主义属性的情况下,“礼”就转化成“仁”的范畴;在侧重于“礼”的适宜、数量、节奏等 属性的情况下,“礼”就转化成“义”的范畴;侧重于君臣之间的特定意义,就转化出“忠”; 侧重于父子之间的特定意义,就转化出“孝”;侧重于“自卑而尊人”,就转化为“让”;侧 重于人类认知能力方面的反映,就转化为“知”;侧重于“礼”在朋友间的信誉,就转化为“信”。 l 由此可见,礼仪的本质不同于礼的定义、特点和功能,尽管它们与礼仪的 本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为哲学范畴,本质应与现象相对应,所以礼仪的本 质是隐藏在礼仪的现象背后、反映礼自身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人们在行礼过程中 1 勾承益先秦礼学巴蜀书社,2 0 0 2 1 6 必须遵循且作为礼的合理性评价标准的东西。从历史长河看,无论礼仪在发展中 如何地损益,它的本质是永恒的。基于上述认识,下面将试图从以下角度出发, 对礼仪的本质进行阐述。 ( 一) 礼仪的精神本质之一:义 处于精神实质层面的“礼”,其内容之一就是“义”。礼记郊特性这样 说: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 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1 这里说到礼之所以受到尊崇,是尊崇礼中所蕴涵的义理,若失去义理,只 铺陈仪式细节,那是祝史具体执掌的事。所以礼的仪式可以按规定铺设进行,而 礼的义理是难于明白的。明白了礼所蕴涵的义理并且敬谨遵守,天子就可以用来 治理天下了。在此古人认为礼有义和仪之分,义就是礼的精神实质、思想内涵; 仪就是仪式的陈设规模、程序行为。正因为义之深奥难明,自古以来才有众多学 者对之不懈探索与追求。 那么,如何使礼义深入人心,进而达到以上的目的呢? 这就要靠礼仪来完成 了。礼仪是实现礼义的手段。事实上,中庸中所说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都是仪则。礼义只有通过仪则这种手段才能真正为人们所实行。否则,礼义就成 了虚论,没有可以落实的地方。孔子一再强调要成为真正的君子必须: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2 一一一 同时在治国方面突出: _ -一 “能以礼让为国乎? 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3 当然,这并不是说礼仪比礼义重要。两者相比,礼仪毕竟只是实现礼义这 一目的的手段。手段必须要为目的服务,否则,它就没有意义。在论语八佾 中,孔子指出: 1 礼记- 郊特性 2 论语卫灵公 3 论语里仁 1 7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1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 强调应当注重礼仪中所蕴涵的礼义,并感叹道: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3 指出礼仪中最重要的还是其中的思想观念内核而不是其物质形式外壳。无 论礼仪本身多么受人尊重、被人们所遵从,也必须与礼义相合。孔子在回答林放 对“礼之本 的询问时指出: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4 失去亲人,本来是最令人悲痛的事情,但如果借行礼仪之机大讲排场,炫 耀财富,就违背了礼义的根本。可见,礼仪存在的意义取决于礼义,离开了礼义, 礼仪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倘若礼义已失,固守礼仪就无异于固守陈规陋 习,不仅不能修养德行、治世安邦,反而贻害无穷。 从上可知,礼义是不变的,礼仪却是可变的。引义者,宜也。”5 此言出 自中庸,乃古训。具体而言就是:礼的规范和准则只有与其作用的对象、环 境、时代相适应,才具有合理性并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礼器有:“礼,时为 大。6 之说。 众所周知:古有“男女授受不亲之礼。“授”,指将物传递给人:“受 , 指以手承接他人所授之物。礼最讲究男女之别,所以男女之间依照礼是不相“授 受的。“男女授受不亲之礼仪信条。关于“男女授受不亲”,孟子有著名的论 断: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7 孟子以最简单的事例说明了最深刻的礼学道理。按照礼男女之间不得“授 受”,但嫂溺于水i 一为挽救其生命便可以伸手拉她。孟子日:“嫂溺不援,一是豺狼 也。 8 可见,儒家认为为顺人情,在特定的境遇下礼可以变化的。 1 论语八佾 2 论语八佾 3 论语阳货 4 论语八佾 5 中庸 6 礼记礼器 7 孟子离娄上 8 孟子离娄上 1 8 正因为“义”反映了礼的规范和准则只有与其作用的对象、环境、时代相 适应,才具有合理性并为人们所接受的规律,因此可以说义为礼仪之本。 ( 二) 礼仪的精神本质之二:敬 “敬 是礼仪的根本精神,这是千百年来制礼与行礼者的共同认识。礼记 开篇即说:“毋不敬 ,乃至后人在追溯礼学精神时,认为: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以蔽之日:毋不敬”1 关于“敬 与“礼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中举出如左 传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2 等有关“敬” 与“礼 的关系的三条材料。徐先生在答复日本加藤常贤博士的信中指出: “礼之中,必含有敬之精神状态。然敬字之本身,已有演变。敬之原义,或同于向外 警戒之警。但周初所流行之敬,已多系指内心之敬慎而言。敬与礼相结合,亦由逐渐演 变而来。且多出于以敬要求礼,防止礼之太过;并非认为敬系礼之所自出。亦非谓礼与 敬之观念,系同时存在。周初所谓敬,其目的在对于其所敬之对象求能相通。敬天所以 求自己之精神能通于天;敬事所以求自己之精神能通于事;敬民,所以求自己之精神能通于 民。3 徐先生所强调的是人们对于敬的对象的尊重,特别是内在的精神感通。由 此可见,礼以敬为主,敬是礼的核心,它是一种庄重严肃的心理,是对待人际关 系和社会关系的一种认真诚实的态度。“敬 在礼的实施过程中,虽然表现在人 们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但它所折射的却是行礼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一。真正的“敬 必须以发自内心的情感为基础,一不能流于形式,装模作样的 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恭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心存肃敬是保证礼仪正确 的前提条件,也是尊重人,使人际的平衡不被打破的基础。因为有敬心在,人 们对待任何人或事都不会怠慢。相反,自肆之人不知存有恭敬之心,为所欲为, 肆无忌惮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知道他人亦有人的尊严,其结果势必造成 1 礼记曲礼 2 左传僖公十一年 3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 9 9 3 2 0 6 1 9 人我之间的冲突。同样,自弃之人不存肃敬之心,不知振作,对于人我都漠不关 心,一任懈怠,其结果是人我之间不能有一种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交往。由于 他对人对己既不知自尊自爱,亦不尊重他人,必然会引起他人的不满,使礼仪中 的人感到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人己关系同样不能谐调。与人交往,凡事思 敬,就能克服自肆自弃之弊,既振作精神,又尊重他人,从而在践礼实践中,做 到人我相协相悦。1 各种礼仪场合中,虽然人们的行为方式各异,但表达合乎礼仪规范的敬, 则是它的主要目的。比如,在天下大势稳定时,田猎之礼是表达敬的主要仪式, “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日 不敬。 2 ;在宗庙之礼中,敬则体现在行祭主体对牺牲的亲手准备中;在丧礼 中,孔子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 ,苟子则进一 步阐述:“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则嫌于禽兽矣。 4 ;在 日常的奉养中,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 别乎? 5 ;在日常的交际中,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 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 恒敬之。”6 总之,礼中的一切行为仪节,无不是为了显现人心中的敬的感情。可以说, 礼离不开敬,不带有敬的感情的礼,是空洞的仪式;敬也离不开礼,没有为礼所 规约的敬,就是径行直情的滥情主义。 梅珍生论恭敬与谦让的礼学意蕴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 0 0 8 ,3 :5 4 - 5 5 礼记王制 论语八佾 苟子礼论 论语为政 孟子离娄下 第二章古代人生三大礼及其当代价值 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有“冠礼 、“婚礼、“丧礼 “祭礼 等。鉴于中国古代礼制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多,下面拟以冠礼、婚礼和丧葬礼为例, 去探寻其间的当代价值。 一、冠礼 ( 一) 冠礼的含义 男子行冠礼的年龄一般定于2 0 岁,原因如前所述:古代小孩满6 岁接受教育, 学习认数识字,辨认东南西北的方向等最粗浅的知识。到了8 岁,要学习礼让, 懂得廉耻。到了9 岁,要学习历法。到了1 0 岁,要离开家庭,到外面向老师学习 文字、礼仪和常用的辞令。到了1 3 岁,开始学习音乐、舞蹈,读经典文献。到1 5 岁,开始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学到2 0 岁的时候,知识结构大致完备, 身体也已经发育成熟,可以独立面对社会了,所以应该适时举行成年礼,也就是 冠礼了。 明显地,成年礼的目的,是要教育孩子树立成年意识,从此不要再有依赖家 庭和社会的行为,而要成为一名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成年人,要懂得怎样为人 子、为人弟、为人臣,担当各种社会角色。这点是非常值得今人思考并学习的。 ( 二) 冠礼的过程 在我国古代,人不到成年,不被看作是资格全称的人,不过是生活在成人周 围的依附而已,因为他们所享受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平等的。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 青年男女,经过一种繁缛的仪式,然后才算是大家心中的正式的人。这种仪式在 2 i 古代社会,于男青年就叫做“冠礼 ,“冠 就是帽子。因为在这种仪式中,“加 冠 也就是“戴帽子 是最重要的一环,成年的男子要被来宾加“冠”三次,每 次用不同的“冠 :第一次加“缁布冠 ,用黑麻布做成,表示从此有治人的权 利;第二次加“皮弁 ,是用白鹿皮做成的帽子,表示从此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