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韩非是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历史观是他推行变法改革的理论指导之 一。首先他对历史的本质进行了阐释:第一,他用“道”与“理”来阐述历史的规律。 在韩非看来, “道” 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之普遍规 律。 “理”不仅是事物的具体属性,更是体现万物特殊性的内在规律。从根本上说, “道” 是“常” ,是不变的,但是从“道”的实际情况来看“道”与宇宙万物的“理”相适应, “理”变化, “道”也会随之变化。第二,他认为历史的进程是变易的,因而君主要“事 因于世,而备適于事” 。第三,他分别从财货多寡和人口因素的维度详细阐述了决定历 史变易的客观因素。 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历史,所以谈到历史观,就不能不谈人与历史的关系问题,他分 别从三方面谈人与历史,以此来说明,圣人与民众都对历史做出贡献,但是各自在历史 上所起作用不同。首先,他指出人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并且认为人们均以此作 为行事的基础。第二方面他详细论证了圣人与历史。认为圣人实质上就是实行法治的君 主, 此外, 他进一步阐述了圣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不仅创制了文明, 而且能够通过 “法” 、 “术” 、 “势”的相互作用,使“国富民强” 。以此来说明,圣人对历史的进程起决定作 用。第三方面,分别通过物质财富的创造、法令的实施、君主地位的巩固来阐释民众的 历史作用。 韩非通过历史观来批判儒家的道德论, 进而为君主推行依法治国理念奠定坚实的理 论基础。对此,他从三方面对儒家道德进行了批判。首先,他从人性趋利避害的维度, 详细阐述了儒家道德之说不切实际。接着,他从历史变易的维度,论证了儒家道德观念 已经过时。第三,在韩非看来,儒家所倡导的仁义、孝悌是有害法治精神的。 关键词 韩非 变易 圣人 儒家道德 abstract ii abstract legalist han fei was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thought in the lat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his view of history is one of hi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tical reform. first of all he had to explain the nature of history: firstly, he used “tao” and “reason” to artic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history. in han feis view, “tao” is not only the universes origin, but also common regularity of changes in the natural world and universal laws in human society. “reason” is not only the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ings, but also the inherent specificity of the law of all things. fundamentally speaking, “dao” is “regularity”, it is all the same, but i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ao”, “tao”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universe of the “truth”, if “truth” changes, “tao” will also change as well. secondly, he consider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is changeable, so emperor must get ready for change. thirdly, he had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n the objective factors of changeable history from the amount of goods and demographic reason. history is the history of human activity, to talk about history, we have to talk about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history, and he talked it from three points to explain that everyone has responsibility for history. first of all, he pointed out that each one has a “profit and avoid loss” in nature, and all of people take this as their base of action. his second argument talked about the history and the sages in detail, and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sages and describe their characteristics. furthermore, he elaborated the role of sages in history: they not only create their own civilization, but also make the country wealthy and strong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law”, “statecra” and “power”. in order to show that sages have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but their role in history are different. han fei criticized the confucian ethics by the view of history, and then laid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monarchys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concept, for which he passed through three aspects to criticize the confucian moral. first, he said the confucian morals unrealistic in detail from gains and avoid losses of human. then, he demonstrated the confucian morality was outd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historical abstract iii dimension. thirdly, in han feis view,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filial piety advocated by the confucian is harmful. keywords han fei variation sage confucian ethics 绪 论 1 绪 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以及诸侯国内部之间,经常为利益的争夺而发生战争。用 韩非自己的话说:当今之世是争于气力的时代,本质上是谁的实力强大,谁就能称王称 霸,谁就能一统天下。虽然诸侯连年战争不断,但是,结束诸侯割据,统一各国的趋势 是必然的。 各国谁要想不被吞并,能够成就王业,谁就要在经济上进行改革。李悝在魏国进行 了改革, 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使魏国综合国力大增。 吴起在楚国实行的变法改革, 也产生了积极效果。最有成效的当属商鞅变法,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确法治,使秦 国国富兵强,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可谓是百家争鸣。比较有影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 墨家和法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宣扬仁义道德、希望君主以德治国。而以老 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面对弱肉强食的时代,提倡自然主义,主张君主无为而治。以 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的思想,要求君主以功利主义来治国。早期的法家学派, 以商鞅为代表,主张狭隘的功利主义。 韩非作为战国时代最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看到了诸侯争霸的实质争于气力, 同时,看到了各国通过经济改革,带来的实际效果。因此,他批判地吸取了各派的思想, 形成了以法、术、势为一体的法治理念。其中他的历史观思想是其推行以法治国理念的 理论指导之一,他用变易的历史观改造了老子和儒家、墨家的复古思想,肯定历史 的变化,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要求。 在查阅有关韩非子历史观的资料中,发现绝大多数著作,并没有对其详细叙述,只 有施觉怀的韩非评传和孙实明的韩非思想新探阐述较为翔实,但往往站在唯物 史观的角度,对其批评的因素占主导地位。从历史观的内容来看,对于历史本质部分的 叙述,主要分歧在于,历史是进化的还是变易的,武少民、郑瑞侠在论韩非的历史观 中认为历史是进化的,而张子侠在关于韩非历史观几个问题中,则认为历史是变化 的,不存在发展的趋势。此外,在人与历史关系的阐释中,最大的分歧便是韩非的历史 观是否是英雄史观,杨钊在韩非的历史观中认为,韩非的历史观是极端轻视人民群 众而突出个人作用的英雄史观. 张子侠在关于韩非子历史观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韩非虽然具有明显的英雄史观,但是他同时又提出“众助”主张,强调民众的历史作用。 本文的基本思路是: 主要分为三方面, 一方面是历史的本质, 分别通过历史的规律、 历史的进程、以及历史的动力因素来进行阐释,第二方面,分别通过人的本质、圣人与 历史、人民与历史关系来说明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最后一部分,论证韩非通过其历史观 对儒家道德进行批评,为其推行依法治国理念奠定基础。 第 1 章 历史的本质 3 第 1 章 历史的本质 历史的本质主要研究三方面内容,历史的规律,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动力。其中, 历史规律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的客观法则。历史的进程主要是解决:历史是以 什么方式运动的问题,而历史的动力研究的是:决定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先 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均对此有过阐释,而韩非采纳百家之所长,站在战国末 期,诸侯争霸的时代背景下,对历史之本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其推行依法治国 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下面将详细阐述其观点。 1.1 历史的规律“道”与“理” 首先,在韩非看来, “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 之普遍规律。他说: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 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 1在这里,韩非不仅把“道”看作宇宙万物 构成的依据,而且认为它是各种事理的总汇,这里的“理”是体现万物特殊性的具体规 律,也就是说,韩非认为“道”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此外,他认为: “道”是独一无二 的,但是它看不到,摸不到, “弘大而无形” , 2然而圣人可以“执其见功处见其形” 3 这是因为, “道”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它通过“事理”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人们可以 通过“理”来认识它。他说: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 物可得道也。 ” 4并且道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他举例说: “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 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 之以御其变气, 轩辕得之以擅四方, 赤松得之以与天地统, 圣人得之以成文章。 ” 5总之, 世间万物如果“得道” ,便会成功。 “理”是相对于“道”而言的,在解老篇,他对“理”做出了定义:他说: “凡 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论之?有形则有短长,有短长则有小大,有小大则有方 圆,有方圆则有坚脆,有坚脆则有轻重,有轻重则有白黑。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 重、白黑之谓理。 ” 6在这里,他把事物的具体属性,诸如:短长、大小、方圆、坚脆、 轻重、白黑,称之为“理” ,事物具有各自不同的“理” ,并且互不干扰,因此, “理” 就成了制约事物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被看作:体现事物特殊性的内在规律。在韩非子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看来: “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 ” 7此外,他阐释 了得到“事理”的途径,他说: “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 ” 8意思是说,要求 人们的行为端方正直,思虑精熟,这样做就会“得事理” ,就会成功。反之,如果像詹 何一样,在事物的“理”没有表现出来之前,就妄加揣度,则只会失败。 由上面的叙述得知: “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还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 化之普遍规律。 “理”不仅是事物的具体属性,更是体现万物特殊性的内在规律。从根 本上说, “道”是“常” ,是不变的,是与“天地之剖判也具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 衰” 9,但是从“道”的实际情况来看,它“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 ”10也就 是说: “道”与宇宙万物的“理”相适应, “理”变化, “道”也会随之变化。这是因为 事物具有不同的“理” ,而“道”又汇聚了事物的“理” ,而事理确定之后,会变化,会 “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 11所以“道”也不能不变化,也就是说没有一成 不变的法则。对此,韩非在解老篇里有相关的阐述。韩非说: “万物各异理,万物 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 ” 12所以在他看来: “夫 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 禄。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 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 ” 13在这里,韩非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上到君主,下至百姓,都要 “缘道理”行事,这样做事情没有不成功的。 韩非的“道理”论是在老子“道论”思想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不能不将二者 进行对比。他们不仅都将“道”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生成的根据,而且认为它是 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不同的是:首先,老子把形而上的“道”神秘化,绝对化,将 它与万物相脱离,从而使人们只能通过体悟来了解“道” 。然而,韩非通过“理” ,将形 而上的“道”与万物联系起来,由此,人们可以通过事物的“理”来达到对“道”的认 识。其次,在老子看来,既然“道”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那么人们就应该“道 法自然” ,也就是说遵从事物的规律办事情。然而,韩非的认识比老子更进一步。在他 看来,人们应该“缘道理”以行事。也就是说,不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情,而且更为重 要的是: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使其为人们服务。他举例说: “随时 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 不为而成。 ” 14此外,更为重 要的一点是,二者所体现的政治主张不同:老子讲“道论” ,目的是要求君主推行“无 第 1 章 历史的本质 5 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而韩非讲“道理”论,不仅是为了说明历史进程是有规律的,更 为重要的是用“道”随“理”变的观点来凸显君主以法治国理念的时代合理性。 1.2 历史的进程变易 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战乱不断的情况,道家、儒家、墨家与法家都看到了人类社会 的变化。但是他们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道家、儒家、墨家认为历史是倒退的,是今不 如古,要求回到以前的时代。而韩非则并没有对古今做优劣的判断,只是客观地陈述历 史的变易。此外,他根据历史变化的规律“道”随“理”变,认为君主应该依据古与 今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国策略。 1.2.1 古今异俗 韩非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古今的变易。 首先,在韩非看来,对于君主地位的产生,古今是有差别的。在五蠹开篇,他 做了详尽的阐释,他说: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 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 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 15就是说,上古之世,有巢氏、燧人氏改善了民众的物质生活,因此,人们选举他们做 君主,来领导自己。而当今之世,商汤和周武王可以称王于天下,则是通过战争,讨伐 夏桀、商纣而得来的。此外,这段话还反映了一个情况: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随着古与 今的变化而不同。在韩非看来,在上古之世,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不再受到禽 兽虫蛇的袭击,如何才能避免腥臊恶臭的食物对腹胃的伤害。也就是说:如何解决自己 的吃、住,维持基本的生存的问题。而在中古之世,摆在人们面前的急迫问题是:洪水 泛滥。近古之世,人们面临着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是君主权力的争夺。 其次,韩非认为:古今的民众是不同的。他说: “古者黔首俯密蠢愚,故可以虚名 取也。今民儇诇智慧,欲自用,不听上,上必且劝之以赏,然后可进;又且畏之以罚, 然后不敢退。 ” 16在韩非看来,古代的民众不仅愚昧,而且是安静的,所以有虚名的人 就可以称王于天下。而当今之世的民众,不仅有智慧,而且是极其狡猾的,他们什么事 情都想做,不听从君主的命令。此外,他进一步指出:当今民众中有五种人(学者、纵 横家、带刀剑的人、逃避兵役的人,商人) ,他们不仅损害其他民众的利益,而且威胁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到国家利益,不利于君主地位的巩固。他把这五种人称之为“五蠹” 。他说: “其学者则 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者,为 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 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 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 ” 17 韩非进一步指出:在社会风尚方面,古代与当今也存在着不同变化。他在五蠹 篇中说: “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 18意思是说:上古时人们追 求道德,中古时人们角逐智谋,而现如今,是力量的较量。也就是说,韩非并没有对古 今社会风尚的变化进行优劣的评价。而是认为道德、智谋、气力,各自分别有具体的时 代背景。如果脱离了各自的环境,它们的作用将会显现不出来。并且举例说:周文王推 行仁义道德,王天下。而当今的徐偃王没有考虑到:当今之世是凭借军事力量的大小来 决定国家的兴亡,而以上古时的仁义道德来治国,因此国破家亡。 综上所述:韩非分别从君主地位的产生、民众及其面临的实际情况、社会风尚的古 今变化,来详细阐述历史的进程是变易的。但是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变化的情况 进行了客观描述,并没有对古今进行好坏评价,也就是说,他既不认为古代优于当今, 也不认为当今胜于古代。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的历史观是一种变易史观,而 不是进化史观。此外,韩非阐述历史的变易,其着眼点在于:君主应该依据古与今的不 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国策略。 1.2.2 因时而变 韩非针对古今的变化,在五蠹篇中,提出一个总原则: “事因于世,而备適于 事” 19。 “世”是指时代,古今。 “事”是指客观实际情况。 “备”就是指各种措施。意 思是说:客观情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而各种措施的制定与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相 适应。也就是说,古今的客观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君主应该针对这种变化,制定相应 的治国之道。 这一原则反映到治国方略上,便是要求君主变法革新,以法治国。他说: “不知治 者,必曰: 无变古,毋易常。 变与不变,圣人不听,正治而已。然则古之无变,常之 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伊尹毋变殷,太公毋变周,则汤、武不王矣。管仲毋易齐, 郭偃毋更晋,则桓、文不霸矣。 ” 20在韩非看来,古法是否改变,关键在于古法是否和 第 1 章 历史的本质 7 当今的客观实际情况相适应,它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此外,他又举例说:齐 桓公、晋文公、商汤、周武王之所以称霸诸侯、统一天下,是因为他们善于随着客观情 况的变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变法主张。这与儒家的因循守旧、保守复古思想形成鲜明 的对比。 此外,根据因世而变的原则,针对古今民众的不同特点,韩非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他说: “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 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 21意思是说,对于古代质朴的百姓, 只用名义就可以治理。而对当今既有知识,又狡猾奸诈的民众,只能采用刑罚,也就是 说采用暴力手段,施行严刑峻法,才能使其顺从。在韩非看来,治理百姓的措施并不是 固定不变的, 法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就能治理好国家。 相反, 时代变了而治国之道不变化, 治国之道变了而禁令不变,那么国家就会混乱。 对于社会风尚的变化,韩非认为:在当今社会,决定国家兴亡的关键是其实力的大 小。他在显学篇中说: “君主敌国之君王虽说吾义,吾弗入贡而臣;关内之侯虽非 吾行,吾必使执禽而朝。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 ” 22意思是说, 实力强大,就能使别人来朝拜,反之,则向别人称臣。在韩非看来,针对这种变化,君 主应该“尚力不尚德” , 因为儒家的道德已过时,它只适用于上古时代,而不适用于当 今。 1.3 历史的动力 在韩非看来,历史不仅是变易的,而且他还分别从财货多寡和人口因素,两个角度 来进一步阐述其变易史观的客观依据。 1.3.1 财货多寡 首先,韩非认为古代职位的禅让是由财货多寡所决定的。他说:“尧之王天下也, 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 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 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 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 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 23 在韩非看来,古时的人可以很容易辞去天子的职位,并非道德多么高尚,而现在的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人却难以辞掉县令的官职,也并非道德品行低劣。这主要是由于古时的财货供养少,天 子也要做很多苦力,而现今,财货供养丰厚,一个县令的财产都够他的几代子孙享用不 尽。所以,圣人治理国家,要把财货的多寡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 此外,他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由财货多寡所决定。他说: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 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 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 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 ” 24在韩 非看来,住在山里的人,由于缺水而过年过节相互赠水;住在低洼的人,对水不在乎, 甚至花钱雇用人来排水。这主要是因为水资源的足与不足,此外,他进一步说,饥荒之 年,有粮食也不会先让小弟弟吃,而在丰收之年,情况恰恰相反,不仅家里人可以吃, 甚至还要热情的招待远道而来的过往的游人。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人们并不是不爱自 己的亲弟弟,只爱远方的游人,事实上是由人们收成的多寡决定的。又如,他在备内 篇中说: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 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 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 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 25在韩非看来,医生善于吸允人们的疮, 并不是他们之间存在骨肉关系,而是因为病人的疮会给医生带来经济收益,同理,制作 大车的工匠希望人们富贵,做棺材的木匠希望人们都快点死,这并不是说制作大车的工 匠好,而做棺材的木匠就坏,他们这么做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收益。普通百姓之间的关系 尚且如此,君主与大臣、后宫嫔妃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因此,君主对于他们的意见要 多方比照,并用事实验证他们进谏的真相,不轻易下结论,即:“明王不举不参之事, 不食非常之食;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之验, 以责陈言之实;执后以应前,按法以治众,众端以参观。” 26 其次,争夺的产生主要是财货寡所产生的。他在五蠹篇中说: “古者丈夫不耕, 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馀,故民 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 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 乱。 ” 27这主要是说:当今之人争夺,并不是品德不高尚,而是由于财货少的缘故。以 第 1 章 历史的本质 9 至于君主采取加倍的处罚百姓的措施,仍然阻止不了民众的争夺。 由于, 财货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古代职位的禅让, 人们之间的关系, 民众之间的争夺, 从长远来看,也会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韩非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鼓励民众耕 战,增加社会财富。在难二篇,他叙述了使钱粮增多的途径: “举事慎阴阳之和, 种树节四时之適,无早晚之失,寒温之灾,则入多。不以小功妨大务,不以私欲害人事, 丈夫尽于耕农,妇人力于织纴,则入多。务于畜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穀 殖,则入多。若天事,风雨时,寒温適,土地不加大,而有丰年之功,则入多。人事天 功二物者皆入多,非山林泽谷之利也。 ” 28增加钱粮,关键是发挥民众的力量与顺应农 作物的生长习性并重。此外,他认为应当排除五蠹之民,这样把民众都拉回到农业生产 上,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争于气力”的时代,对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也符合 他重利尚法的治国之道。但是,对于五蠹之民,韩非的做法过于偏激,一个社会的发展, 不仅需要农业,更需要商业,文化等诸多方面齐头并进。 1.3.2 人口多少 虽然,在韩非看来,人口众多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积极意义:疆土广阔,民众众多, 这反映了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雄厚, 这是君主所希望要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人口众多,带来的直接现实问题便是僧多粥少,人们必然要为之争夺,社会会因此而变 的不稳定。这一观点的阐述主要集中在韩非备内篇, 韩非认为,古代男子不耕 田,可以有足够的果实吃,女子不纺织,有足够的衣服穿,而如今人们努力工作,反而 缺衣少食,反而互相争夺。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古代人口少而财货有剩余, 所以民众没有产生争夺,而如今,人口成递增趋势,比如一个人有五个儿子,每个儿子 又有五个儿子,这样算起来,爷爷在世时,会有二十五个孙子,人口的增速如此之快, 但是社会上的财富并没有增多, 也就是说, 社会财富的增加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 因此人们为了生存,产生争夺。当今之君主,对于这样的问题,采取两种措施:一是, 加倍赏赐;二是,加重处罚,但是这两项措施仍然不能阻止民众之间的争夺。 在这里,韩非看到了人口的数量与社会财富的关系,对于这一矛盾的解决,老子、 孔子和墨子都要求人们尽力克制自己对物质的欲求,所不同的是,最终达到的目的却不 甚相同,老子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而孔子希望由小康社会回复到大同社会,墨子 则希望达到一种人人兼爱,平等的时代。他们大都采取迂回的方式面对这个问题,而韩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非直面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诸如:排除五蠹之民,鼓励农耕等,因在上一 节进行了阐述,故在此不赘述。韩非在人口问题上的看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对以后历 代君主制定国策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像之前国家提出的计 划生育政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等,确实有效地缓解了这一矛盾。但是韩非没有看到, 也不可能看到这样的事实:造成人口与资源的矛盾,重要的原因是占有社会绝大多数物 质财富的人是君主与大臣,是奴隶主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创造社会财富的普通民众 却占有极少数的社会财富,生活即使节俭,也依然贫困,社会财富的占有方式本身不均 衡,而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根本没办法解决的。 我们不能苛求韩非看到这点,站在他当 时的时代背景下,必然为其政治立场说话。 参见施觉怀韩非评传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p137 第 2 章 人与历史 11 第 2 章 人与历史 人在历史的进程中居于主体地位, 历史正是因为有了人的参与, 才变得丰富而多彩, 人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所以,要深入地了解历史,必须对人有 全面了解。韩非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1 人的本质 先秦时期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往往以人性为主要内容。关于人性的学说主要有:告 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他们大都以道德作为 标准来评价人性,而韩非则是在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人性趋利避害论” , 但他并没有赋予人性以道德意义,而是认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故其言: “夫安利者 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 29并且认为好利的本性充斥着整个人类社会,无论 是君臣、父子、夫妻、买卖双方之间,还是主仆之间都以利害得失作为行事的基础。对 此,他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在韩非看来,君与臣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害关系,他说: “主卖官爵,臣 卖智力。” 30韩非外储说右下又说: “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 31在韩非看来, 君主与大臣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不同的, 君主享有授予官职和利禄的权利, 而这些都是臣子们所热衷的,大臣们具有智慧和才能,而这也正是君主所希望得到的。 因此双方各取所需,君主出卖爵位和俸禄来换取大臣们的效忠,而大臣们凭借自己的智 慧和才能赚取官职和利禄。对此他又在孤愤篇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他说: “主利在 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 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 32正因为君主与臣子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不同的,所以他们之 间并不像父子之间所具有的亲密关系,而是为了得到他们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相互计算 利害得失。他说: “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 33又说: “君臣异心:君 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 为也。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 ” 34因此,从 总体上看,君主与臣子之间以计算各自的利益作为交往的内容。因此,一方面,君主要 根据臣子喜好爵禄的特性,对于有才干的人要授予其官职,对于立功之人要给予其爵位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和利禄,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其尽心尽力为自己效忠,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另一方面, 由于君主本身也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即希望大臣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尽忠,但是臣 子们为了得到自己的官职、俸禄,会用自己的计谋来迷惑君主,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君主为了防止被臣下所迷惑,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 言与事也。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 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 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 故罚。 ” 35在韩非看来,要想避免臣下耍奸使诈,根本的原则就是“审合刑名” , “名” 指的是大臣的言论, “刑”指的是臣下所做的实事,具体的判断方法是:君主根据臣下 办事的实际效果与臣下的职位、他行事之前所说的话是否相符,如果相符,则奖赏,反 之,则处罚。 其次,韩非认为:像父子这样的至亲至爱的人之间也存在着为了利益而相互算计的 现象。他说: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 受贺, 女子杀之者, 虑其后便、 计之长利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 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 ” 36在韩非看来,父母生男孩就庆贺,而生了女孩就被父母溺死,生男孩、女孩差别如此 之大的原因主要是父母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长远利益,这并不是对男孩仁爱,对女孩粗 暴。他进一步说到: “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人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 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诮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 ” 37韩非认为 之所以产生子女抱怨父母从小的抚养过于怠慢,父母埋怨子女的赡养过于刻薄的现象, 主要的原因在于, “他们错误地抱着互相帮助的愿望,而没有想到人本来都是为自己打 算的。 ” 38韩非进一步阐述了:人们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均是以利益的得失为基础。 韩非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以下的现象:王良爱马、勾践爱人、医生善于吮吸病人的 疮伤、做大车的木匠希望别人富贵、做棺材的木匠希望别人早点死,主要是因为每个人 做事都是以各自的切身利益为判断标准, 这无关乎道德的高尚与卑劣。 他又举例说: “夫 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 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畦畤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 且美,钱布且易云也。 ” 39雇主费劲心思准备可口的饭菜目的只有一个:让雇工全心全 意为自己劳作,而帮工之所以尽全力劳作,是因为钱之所在。无论是雇主还是帮工,双 第 2 章 人与历史 13 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做事情。 关于人人皆有自利之心的阐述,韩非子进一步指出,人们好利的本性是天性,是难 以改变的。他说: “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为 说人,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谓之不能然,则是谕也。夫谕性也。以仁义教人,是以 智与寿说人也,有度之主弗受也。故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 其初。 ” 40在韩非子看来,一个人是否聪明,这是上天早就注定好的,不能改变的。同 样的道理,毛啬、西施的美貌也是自然生成的。而人人的自利之心就如同人的聪明,毛 啬、西施的美貌一样,也是命里注定的,不可更改的。因此如果教导民众要重视仁义, 轻视利益,那么这是绝对行不通的。 韩非进一步说到,虽然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是天性,难以改变。但是,也不用过于 担忧,因为它不仅对君主,而且对民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他举例说: “霸王者,人主 之大利也。人主挟大利以听治,故其任官者当能,其赏罚无私。使士民明焉,尽力致死, 则功伐可立而爵禄可致,爵禄致而富贵之业成矣。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 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此谓君不仁,臣不忠,则不可以霸王矣。 ” 41在 韩非看来,如果君主与大臣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最终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君主成就霸 业,一统天下。反之,假如人们不好官职,不贪利禄,实行儒家的仁义道德、墨家的兼 爱之学,那么不仅君主将无法成就霸业,而且国家将面临灭亡的危险。 韩非子的人性论是在荀子“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 42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既然是发展而来,那么肯定存在着相同和相异两个方面。因 为韩非师承荀子,所以在此主要比较一下韩非和荀子关于人性的观点。一方面,他们都 认为,人性是趋利避害的。但是两者不同的地方是:荀子从人们的生理需求和生活需求 方面总结出人性是恶的,但是他没有进行深入地分析,只是对人性进行了道德评价。而 韩非避开先秦以来一直探讨的人性善恶话题,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出发,深入细致地 阐述了人们之间存在着利害关系,人与人交往都是以趋利避害为自己的行事原则,但是 他并没有对人性进行道德评价。另一个方面,两者都认为人们的这种趋利避害的本性是 天然形成的。但是他们对待人们自利本性的态度是不同的。荀子认为民众趋利避害的本 性是社会之所以产生争夺和混乱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化性起伪” 。也就是说,荀子主 参见孙实明韩非思想新探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p123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张通过后天的礼仪、法治的作用来引导人性的发展,能够符合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要求。 然而,在韩非看来,虽然人们的自利本性是天生的,但是它是不可改变的。不仅不可更 改,而且对君主、民众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他说: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 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 43在韩非看来,君主应该顺 应民众好利恶害的本性,运用赏罚制度,使他们自觉地从事耕作、战斗,从而实现君主 以法治国的理念,成就他的王霸之业。 韩非关于人性的叙述,从根本上看, “他抓住了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中最本质 的东西利害关系。” 44并且试图用这种关系来解释人们之间的一切关系,这在一定程 度上,有其合理因素:他看到了物质利益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力地批 判了儒家道德的不切实际,为君主施行以法治国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他仅仅把好利 恶害作为人们唯一的本性,把人们行事的基本原则归结为个人利益的得失,也就是说, 人们做事情的唯一判断标准即是否对自己有利。这种看法过于片面,他否定了人们交往 中存在的仁义、忠孝等道德观念。如果人们办事情都从一己之私出发,那么社会中将到 处充斥着利己主义,人也将会变成孤单的动物。正是因为有了亲情,友情,有了自己的 道德价值观,人才活得有意义。 2.2 圣人与历史 韩非中有诸多“圣人” 、 “先王” 、 “至圣” 、 “君人” 、 “人主”的描述,其中提到 “圣人”的地方有 74 处, “先王”有 43 处。 2.2.1“圣人”涵义 韩非所说的“圣人”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先王” ,另一方面是指“新圣” 。 韩非在五蠹篇开篇便介绍了诸多“先王”的典型:上古之世“构木为巢” ,使民“以 避群害”的有巢氏;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中古之世“决渎天下大水”的鲧、 禹;近古之世“征讨桀纣暴乱”的汤武。而“新圣”则指的是当今推行法治的君主。在 韩非看来,上古之世的“先王”和当今之世的“新圣”,有着如下两个共同点: 第一,在韩非看来,先王和新圣之所以不同于常人,这是因为他们一方面能够虚静 无为,知“道”识“理” ;另一方面则能服从“道理” ,以虚静无为的道理治理天下。他 认为, “道”虽然不可能听到和看到,但圣人可以用它所显现的功效来推知它的形象, 这也就是所谓的 “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 虚无服从于道理。 ” 43在韩非看来, 此处的 “道” 第 2 章 人与历史 15 具有宇宙万物普遍规律的意义, “理”是体现宇宙事物特殊性的内在规律。这是从形上 层面描述“道”与“理” 。关于“道”与“理”的关系,因上文已详细阐述,在此不再 赘述。 此外,在韩非看来,圣人“缘道理”以从事,就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 不应该相信鬼神。这是因为:圣明的君主之所以能够功成名就,不是相信鬼神,而主要 凭借天时、人心、技能、势位。这四方面主要反映了自然的规律和人事的法则。而这些 也就是所谓的客观规律“道”与“理” 。韩非进一步分析了普通民众相信鬼神的原因, 他说:“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圣人在上则民少欲,民少欲则血气治而举动理, 举动理则少祸害。夫内无痤疽瘅痔之害,而外无刑罚法诛之祸者,其轻恬鬼也甚。 ” 46意 思是说,人有了病痛,有了灾祸就会相信、畏惧鬼神,反之,人们则对鬼怪看得比较轻。 也就是说,之所以民众相信、畏惧鬼神,主要原因是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不尽人 意的情况:病痛、灾祸等。在韩非看来,针对这种情况,圣人要用“道”来治理天下, 节制人们的欲望,使其心平气和,举动合理,这样就会减少灾患。鬼神也就不起作用了。 第二,韩非那里的先王与新圣都是能够将“法” 、 “术” 、 “势”结合起来的君主。在 韩非子看来, “法”指法令,是需要编写成典籍,安置在官府当中,在民众之中发布的。 “术”即权术,它潜藏在君主的心中。君主通过观察了解,比较参照众多事物,从而在 暗中驾驭臣下。 “势”指的是权势,它不仅是君主受到尊重的依据,而且是君主号令、 制服臣下的屏障。此外,韩非进一步阐释了法、术、势之间的关系,他认为: “势”是 君主推行“法”和“术”的基础,并且在八经篇中说:君主只有掌握权柄,运用自 己的权势,才能使法令施行,否则便是一纸空文。接着,他认为“法”与“术”是君主 手中的两大法宝,两者必不可少。他说: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 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 47在韩非看来, “法” 、 “术”之所以不可分离,是因为对君主而 言,如果没有“术” ,便会被臣下所迷惑,如果没有“法” ,百姓之间便会产生混乱,社 会将没有秩序可言。因此,韩非认为: “法” 、 “术” 、 “势”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君主 只有将“法” 、 “术” 、 “势”相结合,才能使法治发挥实际效果,才能够使自己一统天下, 成就霸业。 韩非的圣人与儒家、道家所描述的圣人是有本质区别的。陈鼓应对此有过论述,他 说: “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圣人则体认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以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虚静 、 不争为理想的生活,鄙弃名教,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甚 至包括伦常规范在内)” 48而韩非所说的圣人是指能够施行法治的君主。 2.2.2 文明的创制 “圣人”知”道“识”理“,并且服从“道理” ,韩非认为是他们创制了文明;按 照现代的分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所以暂且按照此类分法来阐释“圣人” 是如何创制文明的。 “圣人”对物质文明的创制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他们可 以免受禽兽、瓜果、洪水的危害。对此,他在五蠹篇中详细阐述说:上古之世,人 民稀少而禽兽众多,人民敌不过禽兽虫蛇的危害,有巢氏在树上筑巢棚使人民可以躲避 禽兽的危害,人民吃的瓜果蚌蛤,腥臊难闻,伤害脾胃,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思维体系构建与实战应用
- 化疗药物恶心呕吐护理
- 消防资格证培训大纲
- 淘宝售后规则培训
- 2025年智能可穿戴设备柔性传感技术在养老护理中的创新解决方案
- 墙体检测培训课件
- 二级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汇报
- 文化中心装修设计与后期物业运营管理协议
- 离婚协议书贷款购房房产分割与共同购房合同示范文本
- 离婚诉讼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分割合同范本编写指南
- 字节跳动实习合同协议
- 生产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 专升本思维逻辑训练试题及答案
- 钣金生产车间安全培训
- 核心素养视域下美术学科“五环式”教学研究
- 《财务大数据分析》教案
- 肥胖症诊断与治疗(2024版)指南解读
- 颅脑CT检查技术讲解
- 2025年高中数学说题比赛系列课件
- 临期品处理办法及流程
- 压裂泵往复密封动态磨损机理及失效自愈控制技术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