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保护.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保护.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保护.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保护.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保护.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文摘要 随着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己经快速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互 联网的广泛应用空前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生活与生产方式,但网络在给人们带 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导致许多新的侵权形式出现,在商标领域也不例外,如域名 抢注、网络链接商标侵权以及元标识符商标侵权等,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常令现 有的法律措手不及,传统商标侵权理论有待重新解释和发展。本文旨在对网络环 境下的商标侵权作一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立法、执法及司法上的 对策和建议。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传统商标权的内容和保护出发,引出了网络 技术对传统商标保护制度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二部分是对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 为的认定,包括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的归责原则及构成要件,其中将商标的合理 使用排除在侵权之外;第三部分介绍了网络环境下才会产生的商标侵权新形式, 包括域名商标侵权、网络链接商标侵权及元标识符商标侵权,其中列举了一些典 型案例加以分析;最后笔者对我国网络环境下商标权保护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 建议,一种方法是修改我国现行商标法或商标法实施细则,使其能涵盖网络环境 下的各种商标侵权形式,另一种方法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对其加以规 定,笔者认为后一种选择可能更适合我国目前的情况。 关键词:网络 商标权 法律保护 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保护 ii abstract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has radiated to nearly every social field. its wide use greatly changes mans life、living and producing way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as also led to many new forms of infringement, and there is no exception in the field of trademarks, such as cybersqatting, trademark infringement by link and meta-tag infringeme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causes new problems towards the existing laws, the traditional infringement theory of trademark right needs to be developed and explained again. this paper aims at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rademark infringement on internet,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legislation, law execution and judicature. this paper has four portions. from the traditional protection of the trademark right,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huge influence to the system of the traditional protection of the trademark right under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condition. the second part mainly deals with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nfringement of trademark right in the internet, including the principle of responsibility and elements of liability, there into it excludes fair use of trademark.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some new infringement forms of trademark, including cybersqatting, trademark infringement by link and meta-tag infringement, combing with a series of typical cases. finally, some rationalized suggestions on the trademark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are brought forward. revising trademark law or prescribing related regulation in administrative statute or judicial explanation is acceptable choices. maybe the latter should be preferred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s situation. key wordskey words :internet;trademark right;legal protection 河北经贸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河北经贸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在导师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依法 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 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 1、交回学校授予的学位证书; 2、学校可在相关媒体上对作者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 3、本人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学位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公开 道歉。 4、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河北经贸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河北经贸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享有 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 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河北经贸大学。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 师 签 名 : 日期: 年 月 日 (版权归河北经贸大学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及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引 言 商标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再熟悉不过了,在 21 世纪的今天,商标正通过大量的商 品和服务,尤其通过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广告,己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商标为经营者开拓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形象地把商标 喻为“无声的推销员” 、 “商战利器” 、 “开发市场的先锋”等,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现 代市场经济中,任何厂商想建立其商品或服务在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声誉,都离不开商标 或其他商业标识,因此许多厂商不惜重金利用网络及各种媒体,不遗余力地对其商品或 服务进行商业性广告宣传,以期扩大其商标或其商业性标识在消费者中的影响。 基于商标的重要性,各国均有专门立法对其进行保护,我国目前保护商标的法律法 规主要是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细则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商标保护的司法解释。 这些规定赋予了商标权人商标专用权, 赋予了商标权人通过许可他人使用获得报酬的权 利等,同时也规定了商标侵权的各种表现形式及侵权救济,为商标功能的正常发挥、为 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提供了法律保障。 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进入 21 世纪,网络正以惊人的 速度和影响力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中,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也给传统的商标法律制 度带来挑战。由于互联网本身的技术特性,出现了传统商标权保护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比如在不同国家使用同一商标的厂商同时上网以该商标进行商务活动时, 谁该拥有该商 标网络上的商标权?当商标的使用进入网络后, 在一国的商标使用便成为全球范围内的 商标使用, 这时商标是否能突破地域性的限制而在他国受到保护?网络的无界性使得原 本以地理界限限制商标权使用范围的商标法非常难堪, 传统商标侵权理论有待重新解释 和发展。 网络的发展还导致许多新的侵权形式出现,如域名商标侵权,网络链接和元标识符 对商标的侵犯等,这些网络环境下的新的侵权形式具有不同于传统商标侵权的新特点, 如方法简单易行,手段多种多样,侵权手段和目的的隐蔽性强,侵权主体难以及时查明 及损害后果更为严重等等。 该如何对这种在网络上侵犯商标权的行为进行规制是一个必 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怎样对这种新的商标侵权形式进行界定,这些新的侵权形式能否 用现行的商标法律法规予以规制,若侵权行为存在,那么纠纷又将如何解决等等,这些 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 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保护 2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知识产权面临的网络挑战的关注主要还是集中于著作权和邻接 权制度,而对于知识产权其他权利制度如商标法制度关注的相对较少,理论研究的深度 也远远不够。这主要是受国内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制约,网络环境中的商标纠纷形式仍 然相对单一,主要集中于域名商标纠纷领域,因此相关网络商标纠纷的案件和判例都不 丰富,直接决定了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多,主要见于一些学者论文,笔者在写 作中共收集了 20 多篇关于网络环境下商标权保护的论文,其中代表性的有:薛虹因 特网上的商标侵权 ,该文介绍了随着网络的发展产生的一些新的商标侵权形式,包括 电子布告板系统上的商标侵权、链接侵权和搜索引擎引起的“隐形商标侵权”等,呼吁 我国应通过借鉴、分析国外先驱性的案例加强关于网络商标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刘春 霖论互联网上商标权的保护 ,该文介绍了目前互联网上商标保护面临的挑战,诸如 商标与域名的冲突、 网络主页上商标侵权等网上的商标权争议已经成为网络经济发展的 一大障碍,并指出“商标的保护如不延伸到网络世界,那么商标权的保护就是残缺的、 不完整的” ,呼吁加强互联网上的商标保护,并提出一些完善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方 面的对策和建议;崔丽红论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标准及保护范围 ,作者通过对美国、 欧洲在网络商标侵权方面的典型案例及立法的分析,揭示出对商标权扩大保护的趋势, 同时从法律性质、经济学上找出这种趋势存在的合理性之理论基础;李长兵、罗淼电 子商务中商标侵权行为研究 ,该文探讨了电子商务中的各种商标侵权形式,并论述了 这些侵权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及侵权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其他还有郝玉强的论互 联网中的商标保护问题 、廖芳的网络环境中的商标权保护 、胡银月的网络商标侵 权研究等。上述论文对笔者的写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此外,笔者还查阅了一些网上 相关资料。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网络的飞速发展,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我国电子商 务和网络经营必将空前繁荣,积极探讨和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商标保护问题,寻找商标法 在网络时代的出路,创新传统商标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即以上述问 题为目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的相关问题作出 一番系统化的探讨。为我国网络环境下商标权侵权认定和制度保护做出选择,使我国对 商标的法律保护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同 时又能更好的保护商标权人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 1 章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概述 1.1 商标权概述 1.1.1 商标述要 1.1.1 商标述要 商标(trademark)俗称“牌子” ,是商品的标识、标记。商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 代,当时工匠们将其签字或“标记”印制在其工艺品或实用产品上,其明显的意图就是 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建立一个特定工匠的工艺品与其高质量之间的联系,随着岁月迁流, 这些标记演变成为今天的商标注册和保护制度。 关于商标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如郑成思教授将商标定义为“由文字、图形 或其组合等构成,使用于商品,用以区别不同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所生产或经营的同一 和类似商品的显著标记” 。 刘春田教授将其定义为“能够将一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与 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并可为视觉所感知的标记” 。 吴汉东教授将其定义 为“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其商品或服务上所使用的,能够将其商品 或服务与其他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标志”等。 由此可见,学者们虽对商标的定义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大都强调其商品或服务来源的 识别作用。 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标识,商标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 商标为工商业中使用的一 种标志。商标的使用者通常为从事商品制造、销售或提供服务的企业或个人,他们将商 标用于自己所生产的商品或服务之上;(2) 商标是一种表示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商 标与其他标志明显不同的一个地方在于, 商标是一种与商品或服务相关的标志, 它是 “表 彰商品之出产者或其品质、种类,以供购买人识别的标记” , 所以商标与政府部门、 慈善机构、军队等部门所使用的非营利性标志显然不同;(3) 商标是由文字、图形或其 组合所组成的一组标志。 多数国家的商标法都规定, 商标应由文字、 图形或其组合组成, 因此商标往往表现为一种平面标志, 但也有些国家如美国的商标法规定立体图形也可作 为商标受到法律的保护,因为这些国家认为,只要一些标志具有识别性,就应当允许其 作为商标而使用。(4) 商标权具有专有性,而且其专有性与以该商标为标识的商品或服 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235. 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55. 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04. 李茂堂.商标法之理论与实务m.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社,1979.4. 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保护 4 务密切相关。专有性指商标权人对其注册商标享有专属于自己的权利,未经其许可非所 有权人不得随意滥用,否则即构成侵权。商标权人对于商标的专有性有着范围的限制, 他们只能在取得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或服务上享有专有权, 而不是像专利权人对于专 利技术享有完全的独占性权利。 在现代社会,商标被非常广泛的应用着,为经营者开拓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 形象地把商标喻为“无声的推销员” 、 “产品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 “商战利器” 、 “开发市 场的先锋”等,商标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企业来讲,它可以作 为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工具。企业可以通过商标将自己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 以方便消费者在市场上选择、购买;对消费者来说,他们可以凭商标知道该商品是哪家 企业生产的,该品牌的产品质量好,消费者就会继续购买,否则会选择其他品牌;其次, 商标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有力工具, 质量好的商品会使其商标的知名度不 断扩大,知名度高、信誉好的商标反过来会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继而使该商品的市场 竞争力增强,使企业一直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再者,商标作为知识产权的一部分,是 企业的无形财产,是企业的财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更是如此。因此许多厂商不惜 重金利用网络及各种媒体,不遗余力地对其商品或服务进行商业性广告宣传,以期扩大 其商标或其商业性标识在消费者中的影响。 尽管人类使用“商标”或类似标记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商标制度的建立却是人类步 入近代社会之后的事情,原因是以前人们认为只有发明和著作是人类创造的结晶,商标 作为一个简单的识别标记,地位显然不如发明和著作显赫。早期的知识产权立法中,商 标法的制定远远落后于著作权法和专利法。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为 维护其自由竞争的经济秩序,对商标采取了法律的管理,以取代旧时行会的规定,促进 资本主义的发展。1804 年的法国民法典第一次肯定了商标权应与其他的财产权同样 受到保护。 1857 年,法国又颁布了第一部系统的商标法商标权法 ,首次全面确立 了商标保护制度。随后英国于 1862 年、美国于 1870 年、德国于 1874 年先后制订了各 自的商标法,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商标制度。 从商标保护的历史沿革来看,最初的商 标法是国内法。商标具有严格的地域性,仅在本国受到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 际贸易的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市场逐步朝着国际化和一 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68. 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16.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体化方向发展,各国都必须融入国际经济贸易圈中,任何国家的经济最终会因市场规模 的扩大而参与国际竞争。 原有的具有严格地域性的商标法不适应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产生 变革的要求,于是,如何在国际范围内保护商标也就很自然地提到议事日程上了。1883 年, 巴黎公约由 23 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缔结,于次年生效。作为保护工业产权(主要 包括专利、商标和外观设计)的第一个国际公约, 巴黎公约开启了知识产权国际保 护的现代进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就商标保护而言, 巴黎公约所涉及的只是一些 有关保护标准的实体规则问题, 而各成员国在商标注册的程序和手续方面的差异对商标 国际保护仍然构成严重阻碍,因此,在巴黎公约之后,有关国家于 1891 年在西班 牙的马德里缔约了马德里协定 。作为巴黎公约框架内的一个程序性协定, 马德 里协定大大简化了商标国际注册的程序,成为商标国际注册的基本模式。 巴黎公约 及马德里协定的缔结和生效,标志着商标国际保护制度已基本形成。在随后的 100 多年中, 巴黎公约及马德里协定历经了数次修改和补充,成为当今商标国际保 护领域最基本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标准。 1.1.2 商标权的内容 1.1.2 商标权的内容 商标权是商标法最核心的概念,各国商标法的最基本任务就是授予并保护商标权。 所谓商标权,就是商标所有人依商标法在经核定(或特定)的商品上对其商标进行使用 的专有权。 商标权的内容通常包括对注册商标的专用权、禁止权、许可权、转让权、 续展权和标识权等。其中,商标的专用权是最基本的一项权利,即商标权人有权将核准 注册的商标使用在核定使用的商品或者服务上,而其他权利均从商标专用权衍生出来。 如果没有商标的专用权,商标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因为此,我国一些学者往往 不加区分地将商标权与商标专用权相提并论,但二者之间的法律意义有时是不相同的。 “商标专用权”一词未能揭示出商标权作为无形财产权的精髓,无法涵盖注册商标所有 人享有的权利。 商标权是注册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享有的排他性支配权,在权利 内容上商标注册人不仅有权排除他人对其商标使用的干涉, 而且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 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的权利, 还有权许可他人使 用其注册商标或依法转让其注册商标权。因此,商标权的内容远远大于商标的专有使用 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71.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16. 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保护 6 权。 (1) 商标专用权。商标专用权是指商标权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核定的商标上使用 注册商标的权利。专用权具有排他性,未经商标权人的许可,其他人不得使用,否则即 构成侵权,专用权是商标权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 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 也就是说, 商标的专有使用权在核准注册的组成商标的文字、 图形或者其组合,在核定使用的具体商品的范围内是有效的,超出上述使用范围,如商 标权人擅自改变注册商标的文字、图形,或者将注册商标扩大到核定商品之外的其他商 品之上,其专用权便不再有效力,甚至面临商标权被撤销的危险。 (2) 商标禁止权。 指注册商标所有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 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图形或其组合。与商标专用权不同,商标所有 人不仅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在同种商品上使用与自己商标相同的商标, 而且有权禁止 他人未经许可在同种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自己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由此可见,商 标禁止权的效力范围要大于专用权的效力。法律之所以这用规定,是出于保护商标权的 需要以及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 因为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 相似的商标,同样会使消费者发生混淆,损害商标权人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为了防 止这种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有必要扩大商标禁止权的范围。 (3) 商标标识权。指商标权人有权在商品上使用注册标记的权利,即可以在商品、 商品包装、说明书或者其他附着物上标明“注册商标”字样,或者使用其他注册标记, 即在商标的右上角或右下角使用r或注。在商品上不便标明的,可以在商品包装或者说 明书以及其他附着物上标明。 (4) 商标许可权。指商标权人通过许可合同的形式,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权 利。许可人只是将注册商标的使用权转移给被许可人,而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许可人 应当监督被许可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 被许可人必须在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 上标明被许可人的名称和商品产地。商标的使用许可的类型有独占使用许可、排他使用 许可、普通使用许可等。 (5) 商标转让权。指商标权人将其所有的注册商标,依照法定程序移交给他人所有 的权利。商标权人享有转让权是其享有处分权的表现,转让的结果导致商标权主体的变 更。注册商标的转让不影响转让前已经生效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效力,但商标使用许 吴汉东、胡开忠.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74.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可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6) 商标续展权。 指商标权人在其注册商标有效期届满时, 依法享有申请续展注册, 从而延长其注册商标保护期的权利。目前,世界各国对注册商标的有效期规定不一。有 的国家规定为 10 年,有的规定为 15 年、20 年等,我国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的有效期 为 10 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期满前 6 个月内申请 续展注册;在此期间未能提出申请的,可以给予 6 个月的宽限期,宽限期满仍未提出申 请的,注销其注册商标。 1.1.3 商标权的保护 1.1.3 商标权的保护 注册商标专用权是商标法授予注册商标所有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商标法的最基本功 能就是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各国商标法对商标专用权保护的范围及方式都有明确规 定,我国商标法也将保护商标专用权作为其基本宗旨之一,并规定了具体的保护范围和 方式。由于商标专用权的客体是具有非物质性的注册商标,权利人无法通过对权利客体 的占有、支配等行为来行使权利,故而保护商标专用权的基本法律手段不是确认权利人 “自己”可以如何利用或支配注册商标,而是制止他人的侵权行为。因此,依法追究侵 犯商标专用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就成为保护商标专用权的基本法律手段。 关于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方式,我国商标法从两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从对商标 注册申请的审查程序来保护。 凡申请注册的商标与他人先申请的或已被核准注册的商标 想抵触的,则驳回申请,不予公告;凡异议成立、争议成立或注册不当的商标,均不予 核准注册或予以撤销注册;二是从制裁违法行为的角度来保护。即规定什么样的行为是 侵犯注册商标权的行为,凡是构成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标主管机关和司法机 关均应采取一定措施,对侵害人的行为给予制裁,以保护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合法利益。 对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各国一般不在立法中进行定义,而是采取列举的方式,把各种 商标侵权行为一一列明,这些商标侵权行为总和即为商标侵权的全部内涵。我国商标法 也是采取这种列举式规定。根据我国商标法第 52 条及商标法实施条例第 50 条 的规定,商标侵权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 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 相同或近似的商标。 (2) 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 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保护 8 这是商品销售者实施的一种商标侵权行为, 属于间接侵权行为。 2001 年修改后的 商 标法取消了 1993 年商标法第 40 条第 3 款“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 将这一项改为 “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 , 修改后的这项规定不要求销售者 “明 知” ,这意味着,不管商品销售者主观上是否有过失,只要实施了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 用权的商品的行为,就构成侵权。只是当行为人主观上善意时,即“能证明该商品是自 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 ,不承担赔偿责任。 (3) 伪造、 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志或者销售伪造、 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志的。 (4) 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这就是所谓的商标“反向假冒” 。反向假冒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商标权人具有较高广 告的商品来创立自己商标的信誉。反向假冒不仅侵犯了商标权人的权利,而且也欺骗了 消费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5) 给他人的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由于商标法在列举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时不可能包罗万象,因此做了这条弹性规 定。我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 50 条规定,下列行为属于商标法第 52 条第 5 项所 称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 或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 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 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 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 1 条规定, 下列行为属于商标法第 52 条第 5 项规定的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 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 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 容易使相关公众 产生误认的; 复制、摹仿、翻译他人注册的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 相类似商品上作为商标使用, 误导公众, 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 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注册为域名,并且通过该域名进行相关商 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 对于上述注册商标侵权行为, 被侵权人乃至任何人都可以向侵权人所在地或侵权行 为发生地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控告或检举;根据商标法第 55 条,工商行政 管理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举报, 对涉嫌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进行查处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询问有关当事人,调查与侵权有关的情况;查阅、复 叶京生.国际知识产权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40.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制当事人与侵权活动有关的合同、 发票、 账簿等有关资料, 检查与侵权活动有关的物品, 对有证据证明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权的物品可以查封或扣留。 对于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 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措施:(1)责令立即停止侵权;(2)没收、销毁侵权 商品和专门用以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志的工具;(3)罚款。 被侵权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由侵权行为实 施地、侵权商品储藏地或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人民法院依据民法 通则 、 商标法等相关规定和案件具体情况,判决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 消除危险、 赔偿损失、 消除影响等民事责任。 对于严重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1.2 网络技术对商标权制度的影响 1.2.1 网络空间的特性 1.2.1 网络空间的特性 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进入 21 世纪,网 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影响力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中。 网络是一个由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 基础上的成千上万相互协作的网络以及网络所承载的信息结合而成的集合体, 它是计算 机数字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产物,是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的基础。网络就像工业革命 一样确实改变并继续改变人们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模式,公众的阅读、交流、娱 乐乃至商业活动等都越来越多地在网络上进行。 就对商标法制度的冲击和挑战而言, 网络以及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商务活动具有以 下几个特点: (1) 开放性 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各种资源信息可以共享, 各种思想文化可以直接交流。 具体来说,首先,因特网用户主体是多元的,开放性赋予各种身份的用户同等的网络自 由和条件,不管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政府机构都具有同样的条件从事网上行为,也不 管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商家都可以利用网络条件和技术从事商业行为,在网络虚拟世 界中身份资格在最大程度上被淡化了;其次,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也是相对开放性的,只 要是现有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支持的网络活动方式都可以畅通无阻的在网上实 马半安费尔德.因特网革命和创新的地理分布.国际社会科学杂志j.2003,1:55. 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保护 10 现,而发达的网络通讯技术无疑为电子商务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电子商务的模式也 不断更新,新的经营方式和交易方式层出不穷;再次,网络活动,特别是网上商务活动 的效果也具有扩散性。 有时一家企业的网上宣传可能仅仅针对当地范围或者某些特定群 体的客户,但其网上宣传的实际效果很可能会超出企业预期的范围,其宣传或许被其他 地区和群体的客户知晓,甚至被整个网络空间的用户知晓。网络的开放空间使得特定信 息的传播几乎不需要成本,并难以控制。 (2) 超地域性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及网上行为和活动的超地域性。 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 的、全球性的媒介空间,任何国家的终端用户都能够到达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 网上信息亦可以毫不费力的传递到网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网上的活动就超越了地域的 限制。这是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地方,这里没有国界,任何人也不可能在这里划定国界。 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的网上商业行为都是面向全球的商业行为,尽管这一行为可能出 发点可能仅仅针对某个地区甚至实际上也仅仅在该地区产生效果。 超地域性的另一个方 面指现实世界空间限制的终结。 在现实世界中交通和通讯是限制人们活动特别是经济往 来的瓶颈,但是在网络空间中没有了地理上的距离,任何可以依赖于网络的经济活动都 可以在世界任何地点进行,并可以直接使经济活动的效果达到遥远的地区和国家。这显 然极大降低了商业行为和经济活动的成本,也对贸易方式和经济方式造成重大影响。 (3) 超时间性 因特网是虚拟的信息空间,因而不是一种物理存在,没有时空概念。在网络上,既 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只有现在,任何属于“过去”的信息在网络上都是不存在的, 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在我们看的那一刻存在的信息, 我们无法判定网上某一信息的起始 时间和存续期间,即使网上的信息标明了时间也是不可靠的,这种时间是虚拟的信息, 可以认为修改, 这就给网络上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带来了很多困难。 1.2.2 网络时代商标权的新变化 1.2.2 网络时代商标权的新变化 传统商标权,是商标权人依法支配其商标并禁止他人侵害的权利,其内容包括注册 商标的专用权、禁止权、许可权、转让权、续展权和标识权等。在网络出现以后,商标 权人也有权将商标在网络上运用,网络的全球性把商标在一国内的使用扩展到全世界, 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56.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超地域性及超时间性,传统商标权在网络环境中遇到了严峻挑战。 首先,网络的超地域性给传统商标权带来挑战。传统的商标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商标注册人所享有的商标权只能在授予该项权利的国家领域内受到保护, 在其他国家内 则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例如,一个在美国申请注册的商标,如果没有在中国注册,通 常不会得到中国的保护,即使中国的商标申请人以相同的商标获得注册,商标权人也无 可奈何。所以不同国家的不同生产者、经营者拥有相同的商标是允许的,一个国家的生 产者、经营者使用另一个国家的尚未在本国注册的商标也可能不构成侵权。当商标的使 用进入网络后,在一国内的商标使用便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商标使用,而另一个商标权申 请人依据商标法获得商标权后,也有权将相同的商标使用在因特网上,这样,原本在各 自的地域内相安无事,辖地为权的情形就被打破而发生冲突。通过互联网,商标权的行 使延伸至全球范围,客观上已经超越了地域性的限制,其地域性特征日益减弱。 “网络 的无界性使得原本以地理界限限制商标权使用范围的商标法非常难堪。 因为因特网的全 球化,这种相同商标的使用很可能在另一未授权的国家被视为侵权,尤其是当另一国家 也有相同商标的商标权人存在时。 ” 如何修正现有模式下的商标法律制度以适应网络 发展,如何重新界定网络中的“地域性”内涵等问题已经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其次,网络的技术性导致许多新的侵权形式出现。传统的商标侵权的界定都是以物 理空间为条件的,当网络出现后,商标侵权便不再以物理空间为条件了,因为网络空间 本身无边界可言。传统的商标侵权形式明显,易于界定和认定。而网络环境中商标侵权 行为复杂多样,技术强,形式隐蔽,危害大,而且很难认定,尤其是举证特别困难。目 前典型的网络商标侵权行为有域名商标侵权,网络链接和元标识符对商标的侵犯等,本 文将在第 3 章“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的表现形式”中作详细探讨。 再次,网络上的商标侵权还使传统司法管辖的基础发生动摇。网络空间的全球性使 得网络商标的使用成为“全球化”的使用,传统司法管辖区域的界限变得模糊。就某一 特定的法院而言,它的管辖区域是确定的,有着明确的地理边界,或称物理空间。网络 空间本身则无边界可言,它是一个全球性的系统,无法将它像物理空间那样分割成许多 领域。分割也毫无意义,因为它与物理空间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某一法院到底对网 络空间的哪一部分享有管辖权?或者是否对网络空间的全部享有管辖权?某一次具体 的网上活动可能是多方的,活动者分处于不同国家和管辖区域之内,这种随机性和全球 胡银月.网络商标侵权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06. 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保护 12 性使几乎任何一次网络商标的使用都可能是跨国的,从而产生司法管辖权的冲突。如果 把这样的使用在法律上定为在全球使用,则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管辖权,显然是荒诞 的。但走另一极端,不在法律上进行人为的地理定位,则对商标权使用的管理和保护无 从谈起,也是愚昧的。 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一种全新的理论对网络环境下商标保护的司 法管辖进行重新定位。另外,网络空间的不确定性使商标权保护的管辖基础陷入困境。 传统的商标侵权行为一般由侵权行为发生地、侵权结果发生地或者被告所在地法院管 辖,当事人的住所、国籍、财产、行为等因素之所以能成为管辖的基础,是因为它们和 某管辖区域存在着物理空间上的关联,但一旦将这些因素适用到网络空间,则它们与管 辖区域的物理空间的关联性顿时丧失。 网络空间的不确定性使网络活动本身几乎体现不 出任何与网络活动者有稳定联系的传统因素,即使能够通过其他途径予以查明,使之适 用于当事人的网络活动也往往会丧失合理性。 1.2.3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的概念和特点 1.2.3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的概念和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商标侵权行为是指以网络和与网络有关的技术工具为载体或手段来 实施的商标侵权行为,其具备一般侵权的基本特征,但作为侵权行为的新形式,网络环 境下的商标侵权具有不同于传统商标侵权的新特点,其特点主要如下: (1) 方法简单易行,手段多种多样。 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侵权行为的实施具有简单易行性,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虚拟 空间,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在网络上实施侵权和欺诈行为,不会受到太多空 间、 时间和其他物质条件的限制; 行为人也无需具备高深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实施商标侵权。侵权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在域名、网络广告、元标 识符中使用他人商标而造成对他人商标权的侵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还会有更多新的商标侵权形式出现。 (2) 侵权主体难以及时查明,侵权手段和目的的隐蔽性增强,取证困难大。 传统的商标侵权,一般易识别,也易为被侵权人察觉。至少有假冒商标标识,或者 假冒商标的商品、或者制假售假的设备、工具等。而网络的广泛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在网 络上确定侵权主体非常不易,一是网页不断更新,网上的信息可以随时删除,让商标权 吴汉东、胡开忠.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60. 王德全.internet 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法律问题.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一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266.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人防不及防; 二是即使确定了侵权人的网页, 要搞清楚侵权人的真正身份又是困难重重; 三是受“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和取证的经济性原则的限制,司法机关一般不介入民事取 证的程序。因此,对于商标权人来说,要追究侵权者的责任也将付出更多的代价。 (3) 网上商标侵权行为的损害后果更为严重 网上商标侵权行为的损害后果与传统意义上的商标侵权的后果有明显的区别。 一是 互联网的全球性使得网络商标侵权行为的损害后果范围更广,可以超越国界,可以跨越 行业,产生的不良影响持续时间更长,对商标权人商业信誉的损害后果更严重。二是网 上商标侵权行为的损害后果具有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难以判断传播的范围,难以确 定访问(或者接触)侵权信息的人数等。 刘春霖.论网络环境下的商标使用行为.现代法学j.2008,6:107. 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保护 14 第 2 章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 2.1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2.1.1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一般理论 2.1.1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一般理论 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在行为人因其行为和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 后,应依何种根据使之负责,此种根据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即法律应以行为人的过 错还是应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抑或以公平考虑等作为价值判断标准, 而使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 归责原则就是确定侵权行为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一种准 则,它是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确定侵权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是 否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原则。归责原则决定着侵权行为的分类、举证责任负担、损 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免责条件以及责任构成要件等。因此,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侵权 法的统帅和灵魂,是侵权行为法理论的核心。只有在研究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基础上才 能对侵权行为法这一理论做全面研究,只有在掌握了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基础之上,司 法人员面对复杂的侵权纠纷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 在我国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的构成问题上,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一元论观点、 二元论观点和多元论观点, 主张一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 侵权行为法只有一个归责原则, 即过错责任原则,以过错为责任要件,加害人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可能负责。 主 张二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由过错原则和无过错原则构成, 公平责 任原则不作为一种独立的归责原则。 主张多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同时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归责原则。这种观点目前为我国多数学者赞同,但在具体构成 上,学界还有很大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主张: (1) 主张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中同时存在三个归责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包括一般 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一般侵权损害 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特殊侵权损害使用无过失责任原则,特别案件如无行为能力人致人 损害而监护人不能赔偿的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2) 主张我国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公平责任原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8. 张佩霖.也论侵权损害的归责原则.政法论坛j.1990.2. 米健.现代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探索.法学研究j.1985.5. 刘淑珍.试论侵权损害的归责原则.法学研究j.1984.4.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则,无过错责任不是一种独立的归责原则。 (3) 主张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是由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 任原则三个归责原则所构成的,将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作为一种单独的归责原则,不再将 公平责任作为一种独立的归责原则,只将其作为一种责任形式。 2.1.2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的归责原则分析 2.1.2 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的归责原则分析 对于我国商标侵权的归责原则问题,我国法律未作明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