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the format criterion of master degree thesis of swupl 作 者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摘要 佛教中禅宗修行的学问在汉代传入后,在我国文化的沃土上不断生长,得到了空 前的发展,并成为我国佛教宗派的主流,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派系。禅修被认为是脱 离苦海获得精神解脱的重要方法,因为成为众多在家居士和寺庙僧人基本的修行方 式。 本文第一本部分就禅宗的本体义理做了一个梳理,主要包括三个小部分,分别是 缘起性空,佛性本有,真心本觉,缘起性空是佛教对整个世界所有一切的来源及形成 的认识,佛性本有是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根本基础,真心本觉则是实现佛性由迷到悟 的一个可能性,三者层层递进不可分离。 第二部分首先主要就禅宗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宗派差别做简单的勾勒, 分别就派别的主体思想修行方法,主要代表人物等做了描述。其次就禅宗的修证过程 做了一个主要的考证分析, 对修证前所要具备的基本的要素及所应当具备的正确认识 做了概括。再次就是禅宗的证悟的一般所经历的阶段,做了整体的考证和归纳,分为 四个具体的阶段。 第三部分是禅宗解脱境界的现代分析, 包括了现代案例阐述和案例分析两个小部 分。佛教以助人解脱为终极目标,对于佛教的一大宗派禅宗也不例外,禅宗的解脱境 界在不同的典籍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述, 但对于真正的解脱者其证悟境界应该是一 样的, 第一部分案例阐述主要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神经解剖学家doctor jill taylor 在 37 岁到 45 岁的经历作了简单的叙述,她的经历与我国禅宗的“开悟” 经验非常相似,甚至绝大部分有惊人的一致,所以就二者的相似点在第二部分案例分 析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并试图用现代的心理学,脑科学的相关知识去分析禅宗 的证悟在现代应该有的一种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佛教;禅修;证悟;佛性;真心;实相 2 abstract knowledge of practice of zen buddhism in the han dynasty incoming, in the fertile soil of our culture continue to grow, has been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and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buddhist sects in china, and formed a distinctive factions. meditation is considered the misery of spiritual liberation, as many laymen and temple monks practice the way. the first in this section on zen body of moral principles or to talk abou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 comb, mainly includes three parts, namely, the origin of space, buddha have, really feel, the origin of space is buddhism throughout the world all sourc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buddha nature, this is the fundamental basis of all living beings can be buddha, really, this perception is a possibility of the buddha nature by the fans to wu, the three layers of progressive can not be separated. the second part first and foremost zen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ctarian difference to do a simple sketch of the factions of the main ideological and religious practice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description. second zen revised version of a major research analysis and repair permit to have before the basic elements and should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 summary. again the zen enlightenment experienced stage to do a whole research and summarized into four specific stages. the third part is the zen state of liberation in modern analysis, including modern cases described and case studies of two small parts. buddhism in order to help others relief as the ultimate goal is no exception, for a large sect of zen buddhism, zen state of liberation in different books,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but should be the same for the real liberation of enlightenment realm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case described neuroanatomist of the 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doctor jill taylor, aged 37 to 45 years experience in a simple narrative of her experience with our zen enlightenment experience is very similar to or even most surprisingly consistent, so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point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case analysis to do further 3 analysis and validation, and trying to use modern psychology, brain science knowledge to analyze the zen enlightenment in the modern should have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key word : buddhism; meditation; enlightenment; buddha; true; reality 4 目目 录录 引言引言 . 1 一、禅的本体义理及其发展考疏一、禅的本体义理及其发展考疏 . 2 (一)禅的本体义理考证 . 2 1.缘起性空 . 2 2.佛性本有 . 3 3.真心本觉 . 4 (二)禅宗修证实践的历史发展 . 5 1.如来禅 . 5 2.祖师禅 . 6 3.文字禅 . 7 4.默照禅 . 7 5.看话禅 . 8 二、禅宗修证过程分析二、禅宗修证过程分析 . 9 (一)修证前方便 . 9 1.阅佛经解正法 . 9 2.广积德结善缘 . 10 3.发大愿除我慢 . 11 4.持戒律悔罪业 . 13 (二)修证禅法应具的正确知见 . 14 1.建立信心 . 14 2.保持精进心 . 15 3.远离分别心 . 16 (三)证法的阶段 . 16 1.疑情生起初涉法 . 16 2.禅关递进入正道 . 18 3.因缘破疑脱生死 . 19 4.悟入实相是如来 . 21 三、证悟之现代诠释三、证悟之现代诠释 . 23 (一)现代案例概述 . 23 (二)案例分析 . 24 1.禅修转变自我的过程 . 25 2.证悟境界三昧一体 . 2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29 致致 谢谢 . 31 禅宗的修证论 1 引言引言 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存在时间已经达到数千年的时间, 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到现 在,无我们外部环境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某些反面甚至超过了前人,但有一 个问题仍旧困扰着人类,那就是关于自我心灵的认识,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 到哪里去。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纯粹是无意义的思考;也有人 认为这个问题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答; 不同的宗教对此问题的回 到也各不相同,道教认为人应该修丹成仙,获得更长久的存在;基督教认为人来到世 界上是为了赎罪,赎罪结束后到天国享乐;佛教也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从无数 劫走来,经历了长久的六道轮回,终究要走向涅槃。 作为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佛教宗派之一禅宗, 对解脱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修证理 论和实践方法,从住家居士到寺庙高僧大德,从布衣百姓到研究学者,不同人对禅的 认识也不一样,关于禅的著作更是层出不穷,各具特点。对于禅修的研究著作主要有 以下方面:著作类方面,韩凤鸣博士的解脱论 ,在禅宗解脱哲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定 的地位,全书就禅修主体,以及回归本体清静的历程做了细致的考证,并对证悟后解 脱者的身心存在状态有了系统的论述。台湾居士萧平实的禅悟前与悟后中主 要就具体实践做了详细的论述,对参禅前后的过程及具体遇到的不同境界做了展现, 如开悟之实质,开悟的种类及深度等均有独到深刻的认识,是初学者及禅修实践者的 很好指南。 岳明的 禅通向绝对本体 一书主要围绕禅的本体如来藏来展开, 就我们普遍的人的意识与佛教所认为的绝对本体如来藏, 阿赖耶识做了分析, 并 且就开悟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是人的意识契入如来藏本体的过程,是一个泯灭 小我成就大我的过程, 同时就解脱的境界禅师所描述的三摩地境界做了比较和辩 证,对于历史上的开悟的真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对日本和中国禅学研究提出自 己的批判性意见。 在期刊论文方面,主要围绕禅宗的著作展开,如禅林宝训研究 、 禅宗典籍 五灯会元研究 ,还有涉及禅宗本体论的文章如佛教性空思想研究 、 吉藏的佛 性论与心性说之研究等等,除此之外涉及禅宗发展史的研究如北宋文字禅研究 、 北宋禅宗思想及其渊源等等。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一、禅的本体义理及其发展考疏 (一)禅的本体义理考证 1.缘起性空 宇宙万物,大千世界,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本质究竟 是怎么样的,这涉及到了哲学上本体论的讨论范畴。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 是因缘而升起,都是相对的互存的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或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事 物或现象,佛教给“缘起”如此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 无,若此灭则彼灭。 ” “缘”是一种关系或条件,分为“亲因缘”和“疏因缘”两种类 型, “起”则是显起发生的意思。 “亲因缘”则可以联系到“业感缘起”和“阿赖耶识 缘起” 。 “业”指的是我们的行为造作,业力是一种原因,招感不同的结果,就像磁铁 所具有的吸引力一样,不同的人之所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即时因为个人所做的业不 同而导致不同的际遇。佛教认为人有八种识:五官生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及 第八阿赖耶识。其中第八识又称藏识,能含藏一切种子,种子是因,因能生果,阿赖 耶识中的不同种子招致世界的不同报应。阿赖耶识在佛经中有很多名字,如真如,真 我,法身,如来藏,中道,阿赖耶识,性,自性等。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就是认为自 性是空的,这种空性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做具体描述的,这种空性也被认为是一切事 物的真实本质,超越了语言和思维。 大般若经的主要内容就是讲一切事物本性是 空,这空是虚幻的有,假有,因为其存在依赖其他的存在而存在,自身没有一个常在 的自性。 涅槃经中写道“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凡愚所言 空者,不见空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 涅槃。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 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 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 1这种空是没有分别,脱离二元对立的中道。龙树菩 萨在中论中写道: “众生因缘法,我说即是空” 2同时也写道: “以有空义故,一 1 大般若经第 25 卷, 大正藏 ,第 6 卷第 56 页。 2 中论第 4 卷, 大正藏 ,第 30 卷第 33 页中。 禅宗的修证论 3 切法得;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 3波若波罗密多心经中也写道: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4。 ” 中论也说道: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这即是说,一切事物都处于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等空无自性的状态, 也即是说生灭断常都是空无自性的。这是对事物具有自性,实体的主张的一种否定, 通过空这一说法,对事物矛盾的双方予以否定,以达到对中观的肯定。 中观中又 写道: “一切法性空寂灭相,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 5 佛教的世界观这样看待我 们生存的世界:即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识随因缘和合而产生,呈现在我们的眼中, 再慢慢消逝,如一朵花从发芽到绚烂的绽放再到枯萎无可奈何凋谢而去化为尘土,这 足以引起我们的沉思,宇宙中是否有什么是超越生死的,是否有什么在主宰贯穿着一 切,对此佛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佛性。 2.佛性本有 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即是不生不灭的真我,这识一切事物发生的依据 和起因,在佛教而言即是众生成佛的基础和依据所在。这一个绝对本体的概念,在道 教称为“道” ;儒家称为“无极”或“天” ;在基督教称为“上帝” ;黑格尔称之为“绝 对精神” ,尽管称谓不同但表达的意思是大体一致的,它们确实都实在地指向绝对的、 终极的、形而上的、超越物质意识的绝对本体。佛教中佛性原是梵文 buddhat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年版,第 348 页。 72 宣化法师讲述: 六祖坛经行由品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48 页。 73 岳明: 禅通向绝对本体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129 页。 74 同上。 75 同上。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8 心灭则种种发灭。 ” 76当心灵清净下来,我们的息与世界万物息息相通,与天地精神共 往来,与万物融为一体而进入无善无恶的一元世界,消弭了与其他事物的距离,我们 感悟到了生命的实相。 泰勒博士真诚的呼吁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涅槃 nirvana”的能力,只要你愿意, 只要警觉观察并对自己的情绪或思维做成选择, 通过转移注意力就很容易地进图右半 球大脑做主的状态,而使左半球的功能运作被作为一种使用的工具,不再受其控制。 我们肉体所具有的能力将我们牢牢地束缚在了这个物质的世间, 我们肉体的需求在某 种程度将我们沦为了事物的奴隶,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 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之一是人的探索精神, 尤其是对自身心灵的探 索。爱因斯坦说: “人对于生活有什么认识呢,正如鱼儿对于其一生都生活于其中的 水又知道些什么呢。 ”从古到今人类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 “宇宙怎么形成的,最 终又会怎么样?” “我们从哪里来又走向何方?”在我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的道路上, 禅修者指出了一条道路,一条通向绝对本体,终极存在的道路。 76 岳明: 禅通向绝对本体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148 页 禅宗的修证论 29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 (宋)普济著: 五灯会元 ,苏渊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4 年版。 2 (宋)道原辑,朱俊红点校: 景德传灯录 ,海南:海南出版社,2010 年版。 3 (清)聂先编著: 续指月录 ,成都:巴蜀书社,2005 年版。 4 宣化法师讲述: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般若品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年版。 5 赖永海: 佛学与儒学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6 洪修平、孙亦平: 如来禅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7 洪修平著: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8 董群: 祖师禅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9 吴立民主编中国禅宗宗派源流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0 陈兵: 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版。 11 吴言生著: 禅宗诗歌境界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2002 年版。 12 吴言生著: 禅宗诗歌境界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1 年版。 13 南怀瑾: 圆觉经略说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 年版。 14 南怀瑾: 楞严大义今释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年版。 15 余培林: 生命的大智慧老子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二、论文类: 16 宋玉波: “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d,西北大学, 2004 年。 17 赖永海: “对“顿悟” 、 “体证”的哲学诠释”j, 学术月刊, 2007 年第 9 期。 18 土屋太祐: “北宋禅宗思想史及其渊源”d,四川大学, 2007 年。 19 闫孟祥: “宋代临济禅思想的发展演变”d,河北大学, 2005 年 。 20 黄俊铨: “禅宗典籍五灯会元研究”d,复旦大学, 2007 年 。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0 21 赵改萍: “浅谈马祖道一之教化思想” , 五台山研究, 2003 年第 3 期。 22 方立天: “洪州宗心性思想研究”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5 期。 23 冯国栋: “ 景德传灯录研究” , 复旦大学, 2004 年。 24 张实龙: “ 真如解析大乘起信论导读”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3 期。 25 孙业成: “如来藏东方的上帝” , 船山学刊, 2008 年第 1 期 。 26 李四龙: “智顗一念心的解脱论内涵” , 佛学研究, 2002 年第 1 期 。 27 许伟: “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贵州云岩区第十六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大连市属国有企业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4年体育教师编制考试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必考题库和答案
- 2025中药治疗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4新 公司法知识竞赛题库与答案
- 120急救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公路养护工、检修工职责技能及理论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 脑卒中吞咽障碍护理技能培训试题及答案
- 标准化沟通课件
- 化肥品牌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云南高考历史试卷解读及备考策略指导课件
- 沥青混凝土供货方案及保障措施
- 检验标准管理办法
- 2025年自考毛概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详细教学计划
- 2025即时零售行业规模消费场景及头部平台美团京东淘宝对比分析报告
-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员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数学试卷(含详解)
- 2025至2030立体车库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全文及附表
- 备品备件替代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