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法术势”管理观探析.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法术势”管理观探析.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法术势”管理观探析.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法术势”管理观探析.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法术势”管理观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法家萌芽于战国前期,发展在战国中期,兴盛于秦。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 把商鞅提倡的法,申不害强调的术,及慎到倡导的势结合起来,建构起了法、术、势三者 相结合的管理哲学。 韩非的学术思想学界多有争论,关于韩非的人性本恶,学界基本持相同的意见,争论 的焦点主要是停留在“法” 、 “术” 、 “势”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具体表现为是以“法”为主, 还是以“术”为主。学术前辈熊十力就持“术治中心论” ,在学界很有影响,直到上个世 纪八十年代还有人支持这一看法,如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依然还持这种观点。上个世纪末 开始有人持“法治中心论” ,如杨幼炯在其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认为,韩非子思想“盖 集儒道法三家之学说,而以法治主义为中坚” 。 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较倾向于杨幼炯等人的看法,但本人认为韩非“法、术、势” 相统一的学术思想,在体系方面是不够成熟的,面对民众“法”为重,面对臣下“术”为 重, “法中心”还是“术中心” ,在其体系中并不明显,尤其在具体运用中,却显现出了彼 此间的矛盾,这只能说明,韩非的“法、术、势”相统一思想体系略显不够成熟。 本文从韩非管理哲学的视角,阐述了韩非“法、术、势”相统一的管理哲学。 第一部分,阐述了韩非“法、术、势”相统一管理观的理论基础,即“自利自为”的 人性论、 “不法常可”的历史进化论及“不可两立”的方法论三方面;韩非的“法” 、 “术” 、 “势”三者是统一的整体,共同构建了韩非的管理体系。 第二部分,具体阐述韩非“法术势”的管理内容,首先,从法制定的依据、立法权的 归属与执法要求三方面阐述治国之理的“法” ;其次,通过对因能授官、循名责实、参五 之道、领导谋略、防微杜渐五方面论述韩非的用人之道“术” ,这里囊括了韩非管理 谋略的精华与阴暗的内容,是韩非管理观的重要部分;最后,对为王之术的“势” ,本文 主要是通过胜众之资、依术驾势、圣人执要三方面进行论述的。 第三部分,通过对韩非法术势管理观的详细研究后,不难发现其管理思想中相互冲突 与矛盾之处,本文将在第三章中对其矛盾性从法治与人治的矛盾、法与势的矛盾、公与私 的矛盾、集权与效率的矛盾四方面进行评析。 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法,以客 观的角度对韩非“法术势”管理观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较有新意之处是用管理哲学的视 角研究韩非“法术势”的法治思想;在论文的第三部分采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韩非的“法 术势”管理观进行评析。但由于本人对原著研究的程度欠缺,无法更加深刻、准确的理解 韩非的管理观,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因此研究程度尚浅。此 外,在论文第三部分韩非“法术势”管理观评析中,对每个矛盾内部的逻辑与界限划分的 不够清晰,在今后的进一步写作中定会努力弥补不足。 关键词:韩非,法,术,势,管理观 2 abstract: abstract: legalism budded at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 developed at the medium-ter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prospered in qin dynesty. han fei is the expression, he advocated the shang yangs law, stressed that the operation shen buhais technique and shen daos power combination of advocacy, to build a method, technique, and power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management philosophy. han feis academic thought many scholars argue, with regard to the evil of human nature han, academics hold the same basic views, the main bone of contention is at the stage of “law”, “technique”, “powe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performance is a “law”-based, or to “technique” in the main. xiong shili on the holders of senior academic“centers of technique rule,” a great influence in academic circles until the eighties of last century to support this view also, such as the well-known scholars such as wang yuanhua still hold this view also.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it was holding “the center of the rule of law”,such as yang youjiong in his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that the han feizi thinking “method to build three sets of confucian doctrine, and as the backbone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course of the author, the more inclined to yang youjiongs views, but i think that han fei “law, technique, and power,” unity of academic thinking in the system is mature enough, in the face of the public “law”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face of officer“technique”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law center” or “technique center” in its system are not obvious, particularly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however, show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t shows very clearly that han fei the “law, technique, and power” ideological unity slightly immatu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philosophy of han fei about “law, technique, and power,” unity of management philosophy. the first part of the han “law,technique, and power” concept of unity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that is,“self-self” as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often illegal” the history of evolution and “can not be both” the methodology of the three;han feis“law, ” “technique, ” “power” among an integrated whole,to build a common management system of han fei. the second part of the han specific of the management of content, first of all, the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law, legislative and law enforcement 3 requirements of the ownership of three of the justifications for the rule of “law” ; secondly, due to be granted by the official through the people responsible for it, method of participation, leadership strategies, as a preventive measure five aspects of the use of han feis“technique”, where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clude the essence of han fei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dark is the best part of the full text; finally, the art is king of the “power”, the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fund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technique and powerful, to the saints they discussed a three-pronged approach. the third part, through the magic power of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f han feis detailed study,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hinking of its management of conflict and contradiction, this article will be in the third chapter of its contradictory nature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man from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w and power conflic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elf-contradictions in the efficiency of centralization and a critical analysis of four aspects. in this paper, the main use on the course of the analysis, literature research, from abstract thinking to the specific method of thinking in an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to carry out the management system concept. in this paper, the new idea is to use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management philosophy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third part of paper using the methods of analysis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han fei to carry out assessment of the management concept. however, since i study the extent of the lack of the original can not be more profound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nagement of han fei, and only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express their views, so the degree of short study. in addition, the third part of thesis han “magic power”concept of assessment of management,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each of the logic and limits of the division is not clear enough, in the future writing will be further efforts to meet the deficiency. key words:key words: han fei,law,technique,power,management 1 引言 引言 一、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 一、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 何谓管理科学?何谓管理哲学?大部分学者认为,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一般形式 的管理活动的科学,是对各门具体管理科学理论的抽象和概括。对管理哲学概念的界定学 术界观点很多,例如“吸取和概括管理科学的成果,研究管理活动的性质,一般规律及其 与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关系的科学,就是管理哲学” 。 (肖明.管理哲学纲要m.北京:红旗出 版社,1987.) “管理哲学不是一般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而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 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 括” 。 (齐振海.管理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上述观点认为管理哲学是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研究管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管理问题的应用研究。黎红 雷先生认为,所谓管理哲学,就是管理人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黎红雷 管理哲学刍 议j 广西大学学报 1991 年第 2 期)本人认为,管理哲学是把管理现象放在人类认识和 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置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考察,管理哲学以形而上的视 角审视人类管理的现象,并加以归纳、概括和抽象,从而成为管理实践的思想灵魂,这应 是管理哲学的价值所在。 二、中国管理哲学讨论综述 二、中国管理哲学讨论综述 近代中国管理哲学研究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的初创阶段, 以及 90 年代的稳步成长阶 段,21 世纪将是中国管理哲学步入更加繁荣的阶段。中国管理哲学在过去 20 年的学科建 设与学术研究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拓创新,不断开辟新领域, 并在以下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贡献与学术成就:一是管理本体论与方法论领域。早在 1986 年和 1990 年,苏州大学崔绪治教授就先后推出现代管理哲学概论 、 现代管理哲 学纲要两本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对于建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管理哲学的意见与观点。二 是管理价值观领域。现代管理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重视管理主体的价值,管理价值观 把管理的重心从“物”转向“人” ,从“监督”转向“激发” ,从“独裁”转向“民主” , 从“控制”转向“参与” ,为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提供了现实的理论空间。三是管理文化观 领域。从文化角度研究管理是对以往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如李兰芬、崔绪 治教授合著的管理文化开拓了管理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2 管理哲学是管理观的理论化、系统化,即关于管理观的学说。中国近代管理哲学的发 展已取得显著的成就,其实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自己的管理哲学了,先秦诸子百家 的管理思想中已经渗透了管理哲学的血液。本人所选论文的主题韩非“法术势”管理观正 是从管理哲学的角度阐述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管理哲学。 三、学术界对韩非“法术势”管理观的争论 三、学术界对韩非“法术势”管理观的争论 韩非作为法家集大成者,其“法术势”管理观至今仍是学术界探讨的话题,并由此在 韩非管理思想的评论方面形成较大观点分歧。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韩非是否主张“性恶论”的争论。由于韩非与荀子之间存在师承关系的缘故,所 以很多学者据此认为韩非子也如乃师荀子一样主张“性恶论” 。如郭沫若认为“荀子提倡 性恶,他的结论是强调教育与学习,目的是使人由恶变善。韩子不是这样,他承认人性恶, 好,就让他恶到底,只是防备着这恶不要害到自己,而充分地害人。 ”本文作者认为韩非 在其书韩非子中从未提及过性恶,韩非继承了管仲、荀子的思想,同时,他站在客观 角度,以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为基准,提出了人性“自利自为”的观点,他认为人生来就 是“好利避害”(难二), “自为”就是“为我” ,替自己打算。人与人之间总是“用计 算之心以相待”(六反)。在韩非看来,人性好利是先天的,看你怎样去引导。功利主 义是法家管理思想的道德论基础。韩非也竭力主张以功利、效果来论善恶。他说:“其言 谈者必轨于法,劫作者归之于功。 ”(五蠢)就是说,人的行为,是功是过,是善是恶, 一断于法,法律之外无善恶。因此,必须通过刑赏之法劝禁臣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救 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的目的。 2韩非的历史观是否为“进化史观”?对此持肯定态度的如胡适在其中国古代哲 学史第 374 页说: “韩非是一个极信历史进化的人。 ”但也有学者就此提出了相反的意见, 如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 (上)第 237 页中认为韩非子的历史观为一“变古”历史观; 张纯、王晓波在其韩非思想的历史研究 ,第 59 页中也持这一观点。本文作者认为,韩 非的历史观是进化史观,他继承了商鞅的历史观,认识到法是被时代制约的,法应顺从时 代之变, “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 ”(五蠹)这是韩非的著名的进化的历史观,表明 韩非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韩非反对“法先王”的复古主义,将历史分为三 个发展阶段:“上古” 、 “中世”和“当今” , “上古竟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 力。 ”(五蠹)历史在不断进化,复古的主张是无稽可笑的,当今的统治者不能用“先 3 王之政”来“治当世之民”(五蠹),要实行变法,推行法治。 3围绕韩非的思想中“法” 、 “术” 、 “势”何者为中心的争论。第一种观点主张“法 治中心主义” ,如近人杨幼炯在其中国政治思想史 ,商务印书馆 1998 年影印版,第 155 页中认为韩非子思想“盖集儒道法三家之学说,而以法治主义为中坚。 ”第二种观点主张 “术治中心主义” ,如熊十力先生在其韩非子评论 ,第 22 页中认为: “韩非之书,千言 万语,一归于任术而严法。虽法术兼持,而究以术为先。 ”很多学者赞同这一观点,如王 元化在其韩非论稿 , 中华文史论坛 ,1980 年第 4 辑中认为: “在韩非学说中,法术势 这三个方面,术是居于中心的地位。一部韩非子主要谈的是术而不是法。 ”本文作者 认为,韩非的“法” 、 “术” 、 “势”三者是统一的集合体,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但彼此 间又有其矛盾之处。 韩非说: “法者, 编著之图藉, 设立于官府, 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 ( 难 三) 他主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有度) 韩非坚持严酷的法治管理,反对或抛弃儒家的仁爱,甚至否定历史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说 他的法治思想的确达到了极端化的程度。关于“术” ,韩非认为“术者,藏之于胸中,以 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难三)“术”不同于“法” ,法是公开的,术是隐秘的,而 且越稳秘越有效果,术的作用在于辨别群臣的忠奸、考察他们的能力,检查他们的功过。 术是君主驾驭臣下臣民的一套方法和手段,这对于中央集权的居主专制尤为需要。韩非提 出了“七术” ,其内容确有玩弄权术之意,但也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最先研究“势”理 论的法家人物是慎到,韩非发挥了慎到的思想,他说:“势者,胜众之资也。 ”(八经) 韩非把权势看作统治人民、控制群众的资本或工具。他认为,势一定由君主独揽,不能和 群臣分享。帝王主宰,非法则术,缺一不可。法和术都必须以权势为基础。韩非把权势比 作斧头的把柄,只有牢牢地握住把柄,才能有效地使用利器。因此,他告诫统治者时刻勿 忘“执柄” 。他说:“若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 ”(八经)“法” 、 “术” 、 “势”三者 互相结合,不可分离,他的最后结论是:“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难势) 韩非的法术势管理观的核心是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其思想中难免有人治的味道,本 文将在叙述过程中具体阐述。关于韩非思想的争议还有很多,韩非的管理观是在其特定背 景下形成的,对其精髓的研究也应站在客观的角度审查。本文作者将通过研究韩非子 , 阐述自己对韩非法术势管理观的粗浅理解。 4 第一章 韩非“法术势”的理论基础 一段历史可以造就一位思想家,一个思想体系的诞生,除了它的历史背景外,还会有 理论上的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是否牢固,决定了这个思想体系的成熟与完整与否。韩非的 “法术势”管理观的理论基础即“自利自为”的人性论、 “不法常可”的历史进化论、 “不 可两立”的方法论。 一、“自利自为”的人性论 一、“自利自为”的人性论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均以对人性的判断为起点,对人性的认识不同,其主张的统治思 想、政治策略也不同。韩非师从荀子,很多学者认为其对人性的论述与荀子相同,主张性 恶论,其实不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思想家的思想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关 系密切,研究韩非的人性论,要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考证。韩非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表现为如下特点: 第一,政治上诸侯纷争、动荡不安、兼并不断。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周公、 成王时代先后建七十一国。 孟子称周公灭五十国,到最后于史记十二诸侯列表 中还可以考证,中原地区还剩下十二个诸侯国。周王室的衰微,无力控制各诸侯国,各诸 侯国间的任何纷争都可能会导致一场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诸侯国的命运不是在战争中获 胜而求得生存,就是在战争中失败而被消灭。战争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第二,文化上的 礼坏乐崩。 “周礼” ,作为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行为规范,曾经较好地维护了西周时期的社 会秩序。但是,随着周王室的衰微, “周礼”成为人们用来装点门面的幌子,仁义道德只 是用于宣传和笼络人心的目的。出于政治目的和利益争夺的需要,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屡 屡发生。第三,经济上的转型:封建制度逐渐取代奴隶制度。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新贵族 与以奴隶主阶级为代表的旧贵族之间的矛盾斗争越来越激烈。打击代表落后社会生产力的 旧贵族,支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新贵族,是当时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这一动荡不 安的社会背景下,身为韩国贵族的韩非,亲眼目睹了韩国即将衰败的局面,他深刻认识到 一个国家要图强甚至要生存必须用“自为”来保护自己,这样一个历史时代使他形成了对 人性“自利自为”的认识。 韩非在其著作中对人性的“自利自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 也”。(韩非子难二以下韩非子只注篇名)这是韩非对人性的一个整体概括,此 外,韩非从夫妻、父子及君臣的角度,同样阐述了人性的“自利自为”。卫人有夫妻祷者, 5 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尺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置妾。”(内 储说下)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丈夫五十而好色未解也, 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女子事好色之丈夫,则身死见疏矣。”(备内) “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孙张而怨。子壮盛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 子父,至亲也,而或谯而怨者,皆挟相为,而用于为己也。”(外储说左上)“且父母 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赞,产女则杀之,此俱出于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 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女,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六反) 试想父母子女之间是人间至深的亲情,但当生儿子,就欣然受贺,引为大喜, 而生了女儿,就杀之,当然我们现在考究这里的“杀之” ,并不一定指杀死,至少表明是 一肚子的不高兴,同样的十月怀胎,同样的父母,生男生女的待遇差别却如此之大,韩非 认为其原因就是因为生男的有大利,这里的利也并不仅仅指利益,是父母通过计算之心后 而做出的选择,人性的自利自为可见一斑。 “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 君不行也。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饰邪) 基于对君臣利益冲突的认识,韩非认为“国者,君之车也。”外储说右下国家是君主 的私有物,国家的一切要以君主的利益为转移,他的说法是:“欲利其身一切以满足君主 的利益需要为前提,到维护君权之目的的逻辑前提。先利其君,欲官其家,先富其国。” 六反这也是韩非提出其法、术、势管理观的逻辑前提。 韩非同样揭示了普通国人的好利本性,他认为人的这种自利自为的人性是人的本然之 性,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 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不舆售,人不死则棺不卖, 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 (备内) 韩非认为,正是人“好利”欲望的膨胀导致 犯罪。 解老第二十说:“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盛,邪心盛 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由是观之,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可欲之类,进则 教良民为奸,退则令善人为祸。 ”同样,法家认为人“恶害”的本性是刑罚发生作用的原 因,如果刑罚所带来的“害”大于犯罪所带来的“利” ,人就不会犯罪。从以上论述中我 们不难发现,韩非对人性的判断是基于他对耳闻目见的事实的理解,他揭露了常人不愿揭 露、不敢揭露的现实,无疑这样的论证是无法辩驳的。韩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人计之以 利害的社会,统治者只要利用人的好利本性进行管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自 利自为的人性观点也是他逐步形成统治思想、政治策略的前提。 6 二、“不法常可”的历史进化论二、“不法常可”的历史进化论 春秋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给先秦诸子带来了“天下为公”的历史与“邦无定交, 士无 定主”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他们抚今追昔,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尤其是儒家和道 家,孔子从周: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 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 论语为政 )孟子则劝说君主完全以“先王”为榜样, “法 先王”的历史观是在孟子处定型的。 孟子一书中,有十四处出现“先王” ,基本上都是 劝导君主行“先王之政” ,即 “仁政” 。荀子却与孟子恰恰相反,提出了“法后王”的主 张。他提出, “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 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 ( 荀子非相 )老子则认为,历史 是一个退化和衰败的过程,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 ( 老 子第三十八章 )庄子则认为历史根本就没有意义, “物之生也,若驰若骤,无动而不变, 无时而不移。 ” ( 庄子秋水 ) 综上所述,儒家以自己所认定的伦理价值来判别时代的“好坏” ,道家则基本上对历 史持否定的态度。他们的历史观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即非常明显地以先验的标准 去看待历史、评判历史,这些都揭示了儒家所具有的理想主义的色彩。韩非“不法常可” 的历史进化论是以理性的态度对现实主义的审视,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势必造成激烈的 冲突,韩非将主张 “法先王” 的儒家比喻成守株待兔的农夫,他继承了商鞅在商君 书开塞中“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开塞 )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历 史进化论,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韩非将历史分为上 古、 中古和近古几个阶段, 认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困难, 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 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 使王天下,号日有巢氏。民食果丽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 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日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读。 近古之世,莱封暴乱,而汤武征伐。 ”(五蠹)假如在在夏朝还有用树木筑巢或钻 木取火的,一定会被鲧、禹所嘲笑,而当今,还有赞美尧、舜、汤、武、禹的统治 方式的,一定会被当今的圣人耻笑。韩非指出,治理国家不应向往远古的时代,不 效法长久适用的原则,历史是进步的,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代就应有不同的治国方 略。 7 需要说明的是对韩非而言,历史就是客观形势,适者生存,他并不是认为过去的就 没有现在好,韩非并没有像儒家与道家那样对时代做出价值的道德判断,而只是希望君主 按照现在的特点去管理国家,现在的形势才是一切管理行为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说韩非的 历史观不是价值性的,而只是一种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这里面多少有主观臆测的味道。 面对战国纷争的事实,韩非管理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主张制定适应时代变化的相应的法 律,实行以法治国。关于韩非的历史观是不是进化也有很多争论,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韩 非提出的历史观不可能做出完整的科学的判断,但他认识到了法随时变,应时立法,认识 到了时代与法的关系。韩非的确过于重视法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他清楚地认识到法是 被时代制约的,法不能向时代发号施令,而应顺从时代之变,这也是很可贵的。 三、“不可两立”的方法论三、“不可两立”的方法论 韩非作为法家集大成者,他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别具一格不可两立。 韩非用“矛盾”来阐述他不可两立的思想。韩非在其著作中提到了两次“不可两立” : “夫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难一 ) ; “以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为名不可两立也” ( 难势 ) 。这里的“名” ,名义、概念,指判断。意思是说,如果有不 可陷之盾,就没有无不陷入之矛,如果有无不陷入之矛,就没有不可陷入之盾,所以矛和 盾是不可两立的,作为判断来说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在难一中韩非认为如果说尧是 圣明的,农人、渔人、陶人就不会作乱,就不需要舜去“救赎” ,自然无从表现他的贤明; 同样,如果说舜去救败是很了不起的功劳,那就是默认了尧的过失,如果尧无过失,怎么 会有人作乱呢?尧就不能说是圣明。也就是说,圣尧与贤舜不可两立。 韩非的矛盾观点和辩证法的矛盾统一是不同的,韩非的不可两立肯定一个就可以否定 另一个,这为韩非的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逻辑手段。在韩非看来,不两立在社会政治生活 中随处可见,比如他说“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 显学 。他还强调人与人 之间的对立,认为夫妻、父子、兄弟之间也是互不信任的,至于智术之士和有权势的贵重 之臣更是势不两立的, “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 孤愤 。在韩非的思维方 式中,没有儒家式的“和而不同” ,即首先承认了万事万物之分化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但 是要致力于寻求在已分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互渗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去极意的推进分化。 韩非的不可两立的思维方式是承认这种分化,但他不承认万物各元素存在的合理性,也不 追求建立一种形而上的统一,而是极端地在分化要素之间做出了非此即彼的选择,这种观 察事物、处理问题的方法在他的管理观中就体现为试图以强权达成政治的统一。 8 第二章 韩非“法术势”的管理内容 韩非不仅从理论的高度为其法术势管理观打下了厚实的根基,同时还从现实的角度论 证其可行性。法、术、势是韩非管理哲学的主体,作为法家集大成者的韩非,在对前期法 家的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改正和发挥,确立了自己的法、术、势管理观,并详细的指出 了三者各具功能和作用。 一、法治国之理一、法治国之理 韩非是战国时代提倡“法治”思想最强烈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法”与当今的“法” 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 法的实质性内涵不外是外在的强制性制度(广义上的) ,或 者刑法” 。1基本上, “法”与“刑”密切相关,是具有高度强制性的政治工具。韩非强调 法的地位,主张“以法为本”(饰邪)、“以法为教”五蠹),韩非总结了春秋战 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明法者强,慢法者弱”(饰邪),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实行 “法治” ,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 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 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超五帝、作三王者,必此法也”(五蠹), 韩非将“法”的重要性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 (一)因道全法 (一)因道全法 “因”是按照、遵循之意, “全”是健全与完善之意,即要按照、遵循客观规律来制定、 健全、完善法律,而且要根据客观规律的变化来相应的调整、改变法律。用现在的话可以 总结为“实事求是制定法律,与时俱进完善法律”。法家认为自然运动是有规律的,法令 的制定要符合自然规律以及自然环境的要求。他们称之为“道” 、 “常” 、 “则” 、 “理” 、 “序” 等等。“因道全法”是韩非管理观的理论核心,也可以说是韩非“法治”思想形成的理论 依据。韩非认为只有遵循自然而然的客观规律而立法,才能维护国家稳定局面,使善人拥 护,恶人畏惧。 “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大体), “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 然之道,行毋一穷之令”(功名)。 关于韩非对道的应用, 史记记载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虽如 此,但韩非并不盲从黄老思想。老子的“道”具有多种涵义,首先是作为宇宙本体的“道” , “道”是真实存在的自然实体,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道”在老子哲学范畴中既是万物的 本体,又是万原,同时还是万物本身。 老子 1 章 “道”是“天地之始” 、 “万物之母” 。 老 子 42 章中更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次是作为规律存在的道。 “道” 渗透于万物之中,万事莫不有道,万事万物所具有的自身的规则,就是“道”的总规则的 体现。 老子 14 章中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也就是说, 掌握了亘古永恒的道,掌握了规律,就可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 “道”在不同的层面表 1 史华兹: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程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38 页。 9 现为不同的规则,在自然层面 “道”表现为自然规则,在社会层面“道”就表现为社会 规则,正如老子 77 章中说: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里的“人之道” 就是社会的一般规律。韩非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对于自然界“道”的解释,形成了一种与其 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理论。韩非反对老子中反映的恢复上古社会制度、回到小国寡民 状态的思想,更加批判庄子中从消极无为的顺应自然规律直到对客观现实否认的态度, 例如韩非以“三世论”对抗“复古观” ,以“重法”对待“无为” ,从而总结出运用法、术、 势管理国家的理论。 韩非的“道”不再是一种精神性的世界本性,而是强调具有客观世界普遍规律的意义。 在他的解老中,韩非这样阐述:“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者,大能 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禄。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 之势尊,而天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 韩非子解志 篇:“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以稽也。 ”这里的“道”指自然的总规律, “万理” 的“理”也指事物的具体规律。可见,在韩非的理论中,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一切 运动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凡是规律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些规律就是韩非管理 思想中的种种手段,最重要的就是“法” 。管子也阐述过法与道的关系,韩非继承之。 管 子明法解说:“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 任法说:“法者,天下之至 道也。 ”那么,法既然是“至道” 、 “事之常” ,它本身又可以上升为“公” ,也就是说每个 人在法面前都只能称之为“私” ,那么君主也不应例外,这与韩非管理哲学中的君主专制 的观念势必会有冲突,本文将在第三章进行分析。 (二)立法于君(二)立法于君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法”字来概括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的学派,韩非作 为法家集大成者,他的法的思想是在商鞅法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得到的。商鞅是从 法的作用来解释法的,商君书更法篇说:“法者所以爱民也。”定分说:“法令 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法是治国的根本,是防止人民作恶的工具, 只有用法令禁止了人民作恶,才能引导人民过上平安生活。韩非对法的定义己经颇为具体 了,“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难三)韩非对法的 理解更多了理论方面的深化。要实行法治,首先要制定法律。法律制定的好坏,将直接影 响到法治的效果。商鞅与韩非在法的解释问题上有些差异,在立法权的问题上则都有法自 君出的思想,主张立法于君。 商君书定法说:“故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 君臣说:“故圣人为法,必使明白易知。”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可以看到商鞅对 于立法的观念同样主张归于君主,而且臣民不得过问,甚至不得有所议论,结果法令称为 君王与商鞅的个人意志。 韩非生活在是战乱纷争的战国时期,韩非的祖国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一个,在 地理位置上居于秦、齐、楚、燕四国之间,为大国军事斗争的必争之地。秦国在商鞅变法 10 前也是诸侯国中的弱国,但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 为战国霸君。”韩非作为“韩之诸公子”,更深切地体会到宫廷斗争的险恶,他的君权意 识比任何人都要强烈,对这场政治斗争他有独到的见解,他把法治看成强国的保证,“法 不立,乱亡之道也”,而且韩非完全把君主等同于国家,认为法治不仅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还可以成为代表国家的君主的统治工具,封建君主既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的最高统 治者,又是法令的制订者,必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极大的威势,他的管理思想的出发 点和归宿都是为了维护君权的至高无上和独一无二。因此,在立法权的问题上,韩非强 调立法权的集中与专断,主张“立法于君”,法治的主权在于君主,“法自君 出”,“言无二贵”问辩。 韩非认为君主除了制订法律外还要直接掌握刑赏。韩非强调的是“赏厚而信” 、 “刑重 而必” ( 难二 ) 。他在初见秦中分析了正反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是“白刃在前,斧 银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 ;一方面是“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之所以会 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的原因是前者因为“言赏则不与,言罚者则不行,赏罚不信,故 士民不死也” ,后者因为“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他在五蠹篇中指出: “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韩非认为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地 位,维护国家的稳定,这种严刑厚赏的赏罚之权,必须由君主直接掌握。韩非子在二柄 篇中指出:“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戳之 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由于君主直接掌握了赏罚之权,臣子 就不得不因畏惧刑罚而不敢造反,同时为了希望得到君主的赏赐和提拔必须为君主尽忠效 力。相反,如果刑赏之权掌握在大臣手里,那么其结果是“君反制于臣矣” , “一国之人皆 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 ,就是说君主反而会被大臣所制服,整个国家的人 民就会畏惧这个大臣,就会离开君主而归顺这个大臣,甚至会推翻君主的统治而使这个大 臣为君。 商鞅与韩非主张立法权归于君主,虽然措辞上各有所侧重,但他们法治的内容实际上 还是体现君主个人的意志,只是希望君主不要因个人的喜怒而变动法律,而是以国家利益 为重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的规范。其实,学者对于韩非的君主集权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在西方,作为哲学史上重量级人物的孟德斯鸠和黑格尔早已经否定了君主高于一些的传统 成见。孟德斯鸠提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 存在,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2 黑格尔认为“立法权本身是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国家制度是立法权的前提,它本身是不由 立法权直接规定。”但是,国家制度又“通过法律的不断完善,通过普遍行政事务所固有 的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这就是说,虽然国家制度不直接从属于立法权,但立法 权却可以间接的改变国家制度,但是这种立法权归于君主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 2 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 年版,第十一章,第六节 3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 年版,第 298 节 11 展的必然,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去评论他的对与错,只需要把他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用 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去思考他存在的意义足矣。 (三)令出必行(三)令出必行 法家思想中除了对立法权有严格的要求外,对法的执行过程也是相当的重视。令出必 行是法家对执法过程要求严格的表现,坚持法的公正平等、赏罚必信原则,也体现出法的 强制性与明确性的特点,不管是谁,只要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管子在重视立法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法的实施,认为法立必行,令出必遵。他在重令 篇中说: “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故曰亏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 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五者死而无赦,唯令是视。 ”即务求法律得以实现,而增加其强 制力。商鞅同样重视法的实施,强调法实施过程的公平信用, 商君列传中商鞅“立木 为信”的故事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