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黄宗羲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以《明夷待访录》为例.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黄宗羲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以《明夷待访录》为例.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黄宗羲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以《明夷待访录》为例.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黄宗羲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以《明夷待访录》为例.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黄宗羲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以《明夷待访录》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明夷待访录中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梳理黄宗羲的经济伦理思 想。通过分析其产生背景,追溯其思想渊源,探讨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使人们能够 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黄宗羲的经济伦理思想, 为我们构建市场经济伦理提供有益的启 示。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黄宗羲的经济伦理思想:第一,在义利观方面,黄宗羲批判 地继承了传统义利观思想。他以人性自私为基础,主张“公私合一” ,从而为个人“获 利”确立了合理性和正当性。第二,在消费观方面,黄宗羲提倡节俭消费,反对任何不 切于民用的消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黄宗羲的消费思想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这种 消费观对于工商业的发展存在着负面影响。第三,在本末观方面,黄宗羲提出“工商皆 本” 。这一思想是对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的挑战,对确立工商业的道德合法性具有 重要意义。 文章从两个角度对黄宗羲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了解读。一方面,将黄宗羲的经济伦 理思想放在历史之中,考察其对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另一方面,将黄宗羲 的经济伦理思想与同时期西方思想家的观点相比较,昭示其思想的启蒙意义。 关键词 黄宗羲 义利观 消费观 本末观 abstract ii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comb huang zongxis economic ethical thoughts by the research into the economic ethics of ming yi dai fang lu, through analyzing their background, the author manages to trace their ideological origins and explore the impact on that time and future generations so that people can survey his economic ethics thoughts with a new angle and provide useful inspiration when establishing a market economic ethics. in this paper, three aspects are probed on huang zongxis economic ethical thoughts. firstly, in terms of the viewpoints on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huang zongxi critically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on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based on a human selfishness, he advocates one public-private, thereby the rationality and legitimacy for personal profit is established. secondly, with respect to consumption view, huang zongxi encourages frugality and opposes any cut in unnecessary civilian consumption.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at time, huang zongxis consumer ideas have a positive meaning. however, this view of consumpt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thirdly, in respect to the viewpoint of ins and outs, huang zongxi puts forward that handicraft industry and commerce are fundamentality. this viewpoint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heavy agriculture and light industry and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stablishing the moral legitimacy of handicraft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 author analyzes huang zongxis economic ethical thoughts from two angles. on one hand, the paper studies its criticism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ethical thoughts in chinese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reveals the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of his thoughts compared with western thinkers view during the same period. key word huang zongxi viewpoints on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viewpoint of consumption viewpoint of ins and outs 引 言 1 引 言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显著。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完善。 这种现实对人们已有的经济伦理观念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 构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 相适应的经济伦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构建现代经济伦理的过程中,传统伦理思想不可忽视。在我们的生活中,传统伦 理思想几乎无处不在,并且有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但是传统伦理思想毕竟有其历史局 限性,要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就需要进行现代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我们既要 以历史为轴考察其发展脉络,又要放眼世界进行中西比较。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有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比较成熟的经济伦 理思想。我们对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吸收必须与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相结合。这个结合 的过程是一个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寻找中西伦理的契合点,能为传统 的经济伦理注入新的活力。 黄宗羲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政治上,适逢朝代更迭,社会剧烈动荡。在 经济上,商品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中国悄然兴起。他的经济伦理 思想中反映出了传统与现实的碰撞,既有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又有对新生的市 民阶层诉求的支持。研究和分析黄宗羲的经济伦理思想,特别是将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 义早期的经济伦理思想相对比,对我们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进而批判的继承传统经济 伦理思想,有着积极的意义。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第 1 章 黄宗羲与明夷待访录 明末清初是“天崩地解” 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黄宗 羲就是其中之一。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其启蒙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1.1 黄宗羲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经历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学者尊称为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 余姚县黄竹浦(今浙江余姚市明伟乡)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 ,卒于清康 熙三十四年(1695 年) 。门人私谥“文孝” 。黄宗羲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颙齐名,并 称“国初三大儒” ,自清末以至当代,又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并称“明清之际三大 思想家” 。其在明清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1.1 黄宗羲生活的时代背景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并缓慢发展。与此相应,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 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孕育了一批学识渊博、性格坚强、具有浓厚时代特色 的思想家。 中国的封建制度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到明代中期以后开始走向衰落。其具体表现 为:第一,在政治上,君主昏庸无能,朝政废弛,吏治败坏。更有奸臣弄权,致使有志 者报国无门,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第二,在经济上,由宦官出任的矿监、税检大 肆劫掠民脂民膏,致使无数百姓和小手工业者生机无着。土地兼并空前加剧,皇亲、国 戚、达官、显贵以各种手段搜刮地产,使得土地过度集中。清朝建立后,这一现象并没 有得到改善。顺治二年颁布的“圈地令”允许贵族和八旗兵丁抢占民田。此政策持续了 四十年之久,民田被抢占者不计其数。第三,由于政治和经济的问题,明朝后期阶级矛 盾十分尖锐。社会剧烈动荡,各地暴动起义连绵不断。其中尤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 农民起义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前后长达四十六年。明朝灭亡以后,以汉族为主的 天崩地解:黄宗羲在留别海昌同学序中批评当时的学者“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 。黄宗羲 所说的“天崩地解”是指满族入侵一事。 第 1 章 黄宗羲与明夷待访录 3 抗清斗争如火如荼,持续达几十年之久。 在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的同时,资本主义萌芽正在悄然兴起。首先,由于过度的土地 兼并,农村的自然经济陷入危机。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市镇,为市镇的工商业发展 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其次,面对农村自然经济的困境,以东南地区为先导,农民 们自发地进行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从单纯从事农业转向农、工、商并重。再次,明末 的世界市场对中国商品有着大量的需求, 为我国沿海地带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 市场,为这些地区积累大量的资本。同时,大量贵金属的流入我国,缓和了当时贵金属 严重短缺的状况,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明清思想界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产生 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实学思潮。明朝中后期,理学和心学流于空疏。知识分子严重脱 离实际。他们热衷于空谈心性,专注八股时文,而对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漠不关心,甚 至还鄙视实际的经世才能。明朝的灭亡对当时的知识分子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通过对理 学和心学的批判,学者们将目光投注到了实学上。一方面,他们对 “事功”的重视, 带有的功利主义色彩。颜李学派 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 功” , 1p163以此批判传统的反功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他们注重通经明史,以求经世致 用。同时,倾注更多的精力研究自然科学,包括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在数学、天 文、地理、农学、医学、病学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第二,强调理和欲、义和利的 统一,是这个时代思想家的另一个特点。这个时期的学者对宋明理学家所主张的“存理 灭欲” 、 “以义斥利”的观点大多持否定态度。他们更倾向于理欲、义利的融合。如:王 夫之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 2第九册p91。戴东原将“理”解释为“情之不爽失” ,3p1 即认为情欲的合理表现就是理。 总之,在明清之际,封建专制制度开始走向末路,商品经济持续发展,资本主义萌 芽开始产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与之相应,在思想领域掀起了批判传统儒学,提倡经 世致用的风气。正是这样一个时代,造就黄宗羲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 1.1.2 黄宗羲的生平经历 黄宗羲生于浙江余姚,他一生的主要活动都在江南地区。黄宗羲生活的浙东一带当 颜李学派:颜元、李塨师徒合创的学派。主张研究实际问题和亲身“习行” ,注重实学、实事、实 功,倡导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学。反对理学家空谈义理和“静坐读书”的修养方法。是 清初的一个重要学派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时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市镇贸易非常繁荣。据文献记载,早在南宋宝庆年间,庆元府(宁 波)的市镇就多达 22 处,到明代嘉靖三十八年更是增加到 45 个之多。在较大的市镇里, 还出现了专门的商品市场, 并且商品种类繁多。 在明代中叶以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江浙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工商业都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的分工更加细化,制窑、纺织、印刷、造船等行业, 都有较大发展。另一方面,商人地位比以前有所提高,甚至出现了弃儒从贾的现象。人 们传统的“士农工商”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少年的黄宗羲生活比较平静。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万历四十五年进士,东林党名 士。黄宗羲的学业在父亲的指点下进步很快。由于其父的开明,黄宗羲能博览群书,而 不拘泥于应付科举。这种平静随着黄尊素被阉党陷害,惨死于诏狱而结束。崇祯元年, 十九岁的黄宗羲毅然入京为父诉冤, 并在刑堂上以铁锥毙伤仇人。 此后, 他尊父亲遗命, 拜刘宗周为师,正式受教于蕺山门下,成为王学的传人。章学诚在浙东学术一文中 这样评价黄宗羲的学术渊源: “世推顾亭林氏为开国宗儒,然自是浙西之学。不知同时 有黄梨洲氏出于浙东,呈与顾氏并峙,而上宗王、刘,下开二万,较之顾氏,源远而流 长矣。顾氏宗朱而黄氏宗陆。 ” 4p713 虽然黄宗羲“学宗王、刘” ,但他不囿于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用章学诚在浙 东学术中的话来概括就是: “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 ” 4p714黄宗羲倡导“经 世致用”就是主张学术与事功的统一,主张以社会实际效用作为衡量学术的标准。而他 的这一思想明显受到了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之学”和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之学”的 影响。这两个学派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事业,讲究功利。陈亮曾说, “禹无功,何以成 六府;乾无利,何以具四德” 。 5p1850可见注重事业,讲求功利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 重要特征。叶适也对“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公”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说法 全是迂阔之言。他说, “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尔” 。 5p1774 中年的黄宗羲在抗清斗争中度过。顺治二年,清军南下,刘宗周绝食而死,三十六 岁的黄宗羲开始走上抗清道路。他毅然毁家纾难,组织当地子弟,建立抗清武装“世忠 营” ,与清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此后几经辗转,抗清斗争最终失败。晚年的黄宗 羲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书育人和著书立说上。他恢复了绍兴证人书院,创建了甬上证人 书院,并应邀到海宁等地讲学。他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奠定了清代浙东学派的基础。同 时,黄宗羲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著述。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史学、 第 1 章 黄宗羲与明夷待访录 5 数学、地理、历法等众多领域。 1.2 关于明夷待访录 在黄宗羲的众多著作中, 明夷待访录是一部“奇书” 。他于康熙元年(1662 年) 开始撰写明夷待访录 ,清康熙二年(1663 年)成书。这部书是黄宗羲全面总结明朝 亡国教训,进而对整个封建专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进行全面反思总结的一 部光辉著作。 1.2.1明夷待访录的写作意图 关于明夷待访录的写作意图,历来为学者们所争论。学者们的争论是由黄宗羲 在明夷待访录自序中的一句话引起的。他写道: “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 庶几焉。 ” 6p1而这句话在当时并未有人提出异议,但到了后世却引发了关于明夷待访 录写作意图的激烈争论,而且这场争论一直延续至今。 这场争论的肇始者是章太炎。他强烈质疑明夷待访录的写作动机乃至黄宗羲的 节操, “黄太冲以明夷待访录为名,陈义虽高,将俟虏之下问。昔文天祥言以黄冠 备顾问,世多疑其语为诬,端居而思,此不亦远乎?” 7p325此时,梁启超站出来为黄宗 羲辩护: “章太炎不喜欢梨洲,说这本书是向满洲上条陈,这是看错了。 待访录成于 康熙元、二年。当时遗老以顺治方殂,光复有日。梨洲正欲为代清而兴者说法耳。他送 万季野北行诗,戒其勿上河汾太平之策,岂有自己想向清廷讨生活之理?”此后,关于 明夷待访录写作意图,在争论中形成了这样几种意见: 第一,认为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是等待清朝皇帝来访。章太炎最早提出这种观 点,此后多位学者支持这个观点。但是他们也分为两派,一派对黄宗羲的这种意图持肯 定态度。认为他摆脱了传统家天下的羁绊,对于清朝的期望之情跃然纸上。持这种观点 的学者有魏鉴勋、袁闾琨、胡发贵等。另一派,认为黄宗羲没有坚守遗民的气节,晚节 不保。章太炎,陈寅恪都持这样的观点。陈寅恪更是直接批判黄宗羲“自命为殷箕子” , “以清圣祖比周武王” , “岂不愧对关中大儒之李二曲耶?” 第二, 认为黄宗羲著 明夷待访录 不是等待清朝皇帝来访, 而是为继清而兴的 “后 王”说法。梁启超是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此后钱穆、冯天瑜、刘述先、方祖猷、谢刚 等都支持此种观点,一些日本学者如:西田太一郎、佐藤震二、山井湧、小野和子等也 持此观点。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第三,还有一些学者对以上两种观点都不支持。他们认为黄宗羲等待的人既不是清 朝皇帝,也不是继清而其的“后王” 。他们或者认为是待郑成功来访;或者认为是待能 实行“天下为公”的后世豪杰来访,莫衷一是。 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黄宗羲是待何人来访。而在于他是否在为清朝统治者献计 献策,这关系到黄宗羲的气节问题。如果我们结合留书中的内容来看,会发现黄宗 羲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他在留书中常把“夷狄”比作“禽兽” ,如: “夫即不 幸而失天下于诸侯, 是犹中国之人治中国之地, 亦何至率兽而食人、 为夷狄所寝复乎?” 6第十一册p6“以中国治中国,以夷狄治夷狄,犹人不可杂之于兽,兽不可杂之于人也。 ”6 第十一册p12这样一个视“夷狄”为“禽兽”的民族主义者,将其重要著作留待清朝统治者来 访,是有悖于他的一贯主张的。 这部书成书后二十年,并没有如作者所愿“交入大壮”进入盛世。他所期待的圣王 也没有出现。这部书沉寂了二百余年。在清朝末年才为当时的有识之士重新发掘出来, 广为流传,成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 1.2.2明夷待访录的历史地位 明夷待访录成书时黄宗羲五十三岁。此时的他结束自己反抗清朝的“游侠”生 涯,开始专心于讲学、著书。反观黄宗羲的一生,从十四岁随父进京开始接触政治,十 九岁进京为父伸冤,开始政治实践活动,一直持续到五十三岁,长达三十余年。虽然他 的政治活动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却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他曲折的经历中更是对 社会各个层面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明夷待访录作为其一生政治经验的总结,为后 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明夷待访录成书伊始就受到了顾炎武的推崇。他在给黄宗羲的信中说: “大著 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弊,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 以徐还也。 ”他还说: “炎武以管见为日知录一书,窃自幸其中所论,同于先生者十 之六七。 ” 9p194汤斌于康熙十七年读到此书, 也致信黄宗羲, 称赞 “见先生经世实学” 。10p520 遗憾的是这样一部惊世之作, 在清政府文化专制统治下, 于乾隆年间被列为禁书。 此后, 这部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流传不广,影响不大。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斗争的进行,一些维新思想家开始重视以 黄宗羲为代表的“残明遗老”们的思想,并从中汲取营养。梁启超这样评价这种现象: 第 1 章 黄宗羲与明夷待访录 7 “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虽波澜一日比一日壮阔,内容一日比一日复杂,而最初的 原动力,我敢用一句话来包举他,是残明遗老思想之复活。 ” 8p29 而梁启超本人的政治活动也深受明夷待访录的影响。他曾说: “ ( 明夷待访录 ) 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 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 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 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 8p51而谭嗣同更是对这部书推崇备至,他甚至认为, 三代以下几乎无可观之政,无可读之书,唯有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和王夫之的遗书, 才值得一读。 11p338 当时,出于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思想家,开始大量翻 印这部书,并广泛散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梁启超曾说: “梁启超、谭嗣 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 焉。 ” 8p29由此可见此书在清末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一部伟大的著作不会为历史的尘埃,它是蕴含着无限生机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 土壤,必会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遇到 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困扰,从先贤留下的“故纸堆”中探求问题的答案,成为 一种趋势。 明夷待访录中对政治、经济、教育、土地等问题的论述逐渐引起人们的 重视。例如:土地问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就已经对历代土地税改革的弊端进 行了总结, 后人称之为黄宗羲定律。 2000 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就多次在公开讲话和批示中 提到解决这个问题。随着农业税的取消,这个困扰中国几千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根本的 解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建立与之相应的民族化、本土化的经济伦理思 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个背景下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明夷待访录 ,以期发 掘其尚有生命力的活性因子, 达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资源的 目的。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第 2 章 黄宗羲的义利观 义利观是对义、利之间关系的理性判断和认识。义利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 容:什么是义,什么是利,义利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取舍。具体来讲就是在道德和利 益之间孰重孰轻,在权利和义务之间孰先孰后,在公利和私利之间如何平衡。 在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中,义与利是一对很重要的范畴。 “义” (古文写作義、羛) 字从羊、从我,在最初有以武力捍卫美、善之意。后来逐渐演化为合理的、适宜的意思, 中庸中说“义者,宜也” 。 12p28韩愈进一步将其解释为: “行而宜之,之谓义。 ”13p4这 样“义”就成为了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 “利”在甲骨文中有表示以刀收获谷物,引申 为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资料,后泛指个体或群体获得的利益和功利等。 对于义利之间关系的探讨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所谓“义利之辩” 。从先 秦、到两汉、再到宋明、以至于明清之际,这个话题一直是中国思想家讨论的热点。 2.1 黄宗羲义利观的渊源 有学者将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分为这样几类:重义轻利论,以孔子、孟子、董仲舒、 二程、朱熹为代表;利以生义论,以管仲、司马迁、王充等人为代表;义利并重论,以 墨子、李觏、王安石、陈亮、叶适为代表;重利轻义论,以商鞅、韩非为代表;义利俱 舍论, 以道家、 隋唐佛学为代表。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的重义轻利论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特别是在西汉以后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备受推崇。 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不断的受到冲击。 从先秦时期的墨 家、法家到宋代的陈亮、叶适都对重义轻利论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到明清之际义利观已 经开始从传统的重义轻利转向义利合一。 2.1.1 明清以前的义利观 在先秦时期,义利问题就是各家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义与利的取舍反映了各 家的价值取向。在先秦各派中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墨家主张义利并重,法家主张重利轻 义,道家主张义利俱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十分重视“义” 。在孔子那里“义”是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 的规范性的统一,而利则是指个人私利。在义利问题上孔子主张“以义制利” ,强调“见 第 2 章 黄宗羲的义利观 9 利思义” 。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p97。他还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12p70孔子 认为求“利”的方式和途径符合“义”的要求则是正当的,反之则是不正当的。孟子继 承并发展了孔子义利观,主张谋求个人利益应合乎道义,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 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 取诸人” 。 12p310可见,先秦儒家虽然重义,但是并不排斥私利。 墨家的主张义利并重,墨子明确提出: “义,利也。 ” 14p416将义与利放在一个同等的 地位进行考量。墨子很重视义,他认为“万事莫贵于义” 14p670而义的珍贵则在于它能够 利人。他主张“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 14p373把利人作为义与不义的标准。墨子 所说的“利”有两个方面内涵:一是指天下之利,另一是指个人私利。墨子的一生追求 “兼相爱,交相利” ,他力图通过主观为个人实现客观为他人,从而最终实现天下之利。 法家提倡“法治”将法与德对立起来,否定仁义等道德观念的积极意义。韩非子提 出应该去除仁义和智能,而只遵从法的主张。他说: “故有道之士,远仁义,去智能, 服之以法。 ” 15p411韩非子认为,仁义与法是矛盾的,因为同情弱者会助长贪鄙懒惰之徒, 尊仁义则会使赏罚不分,而导致暴乱不止。韩非子在排斥道德的同时,将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定义为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他说: “且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子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 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 15p429可见在义利的问题上,法家是 重利轻义的。 在先秦各派中道家是比较特殊的,其主张义利俱舍:既反对义,又反对利。老子认 为仁义道德的提出恰恰是社会道德沦丧的标志。他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 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 ” 16p72他指出只有“绝仁弃义”才能使百 姓“慈孝” 。老子还反对“利”的追求。他提倡“少私寡欲” ,认为“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 16p184 随着历史的变迁,儒家的重义轻利论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先秦儒家并不完全否 认利的价值合理性。孔子也说: “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 所好。 ” 12p96 到了汉代,董仲舒虽然也讲“义利两养” ,但是其最具代表性,对后人影响 最大的还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点。而到了宋明时期,理学家将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义利完全对立起来,形成了崇义理、灭私利的义利观。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义利 之辨主要集中在公与私、理与欲的争论。朱熹提出: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 灭人欲。 ” 17p207陆九渊也认为“私意与公理,利欲与道义,其势不两立” 。18p183王阳明也 指出: “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 ” 19p45可以说,在“存天 理,灭人欲”的问题上朱熹与陆、王有着共同的立场,二者的分歧只是在于实现“存天 理,灭人欲”的方法和途径上。 在宋明时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学派。陈亮是永 康学派的主要代表,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二人皆提倡“功利”之学。与当时朱 熹等侈谈“性命而辟功利”的“理学”相对立。陈亮和叶适都以自然主义人性论为立论 基础。陈亮把人的各种物质欲求等同于人性,叶适则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二人从功利 主义的角度对传统的义利观进行了批判。陈亮指出: “功到处,便是德;事到济处,便 是有理” 20p393他将是否取得实际的功效作为评价“德”与“理”的标准。叶适也提出: “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 居其功, 故道义光明。 后世儒者, 行仲舒之论, 既无功利, 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 ” 5p1774 他认为道义与功利紧密相连,脱离功利的道义就会成为空谈。 2.1.2 明清之际的义利观 明清之际, 历史进入了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 不仅有朝代的兴亡更替, 而且社会经济文化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带动的市民阶层的倔起,农民 对传统社会秩序的挑战,清兵入关所导致的民族矛盾的激化等等,对社会形成了不同程 度的冲击。致使占主导地位的儒家道德价值体系开始动摇。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传统的 义利观开始转向。 明末清初义利观的转向是通过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实现的。在传统的义利之辨中,个 人欲望是被禁锢的,特别是在宋明理学中,个人的欲望更成了“恶”的代名词。与之相 适应, 私利也是被遏制的对象, 崇公抑私的观念伴随着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延续了上千年。 理学家更进一步将抑私变为“灭私” ,使私的生存空间被无限压缩了。明清之际的学者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理学家“灭人欲”的观点进行批判。 另一方面,对理学家“大公灭私” 、 “存公废私”的观点进行批判。 在人欲的问题上,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肯定“人欲”的自然合理性,将人欲与天理统 第 2 章 黄宗羲的义利观 11 一起来。 王夫之提出: “人欲之各得, 即天理之大同” 。 2第六册p639他将天理与人欲统一起来, 认为人欲的实现就是天理的显现。唐甄也认为“人欲”是由人的自然本能发展而来的, 因而具有合理性。他说: “身欲美于服,目欲美于色,耳欲美于声,口欲美于昧,鼻欲 美于香。其为根为质具有妊之初者,皆是物也。 ” 21p36戴震从哲学角度对人的欲望进行了 肯定,他将“人欲”概括为“自然” ,他认为欲望是人做事的动力: “凡事为皆有于欲, 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 ” 3p58 在私利问题上,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私的合理性: 第一, 将 “私” 作为一种人的自然本性。顾炎武说: “天下之人各情其家,各怀其私,其常情也。 ” 22p14第 二,将“私”与“恶”相剥离。不认为私就是恶,君子与小人的对立不再是公与私的对 立。而是君子之私能合于道,小人之私不能合于道。第三,将“私”作为一种个人财产 所有权,而肯定其积极意义。李贽以居家和种田为例指出,如果田地和家庭的收入都能 归私人所有,必定能极大提高人们种田和持家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义利观的问题上,不再像以前的思想家那样一味强 调公利,限制私利,而是通过对个人欲望的合理化以及对“私”的肯定,力图调和个人 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他们的思想反映了新型市民阶层的要求,对封建伦理道德 进行了批判,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2.2 黄宗羲义利观的内容 黄宗羲在义利观的问题上明确主张义利合一。他提出: “古今无无事功之仁义,亦 无不本仁义之事功。 ” 10p257他批判那些义利分离的理论,认为片面强调义或利会产生很 多的弊端。他指出: “自仁义与事功分途,于是言仁义者陆沉泥腐,天下无可通之志; 矜事功者纵横捭阖,齚舌忠孝之言,两者交讥。 ” 10p258 黄宗羲义利合一的义利观,继承了前人重视事功的功利主义思想,力求经世致用。 他的义利观的基础是其“自私自利”的人性论,其核心是公私合一的公私观。 2.2.1“自私自利”的人性论 在明夷待访录这部书中黄宗羲对人性论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观点。他将个人私欲 归为人的本性。 虽然这种提法没有颠覆他对传统性善论的信仰, 但是他以此为立论基础, 提出的一系列的经济、政治观点具有了功利主义的色彩,与传统的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 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有着显著的区别。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的开篇写道: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 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 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人情之所欲居也。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 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 6p2 这段话是说,当人类刚刚出现的时候,人都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为了谋求个人 的利益。世上的公共利益没有人兴办,天下的公害没有人除去。这时有圣人站出来,不 把个人的获利看作利益,而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受到的损害看作祸患,而 使天下人都免除祸患。这个人的勤劳,是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勤劳却又 不获得相应的利益,是天下人都不愿意去处于那个位置的。所以,古代君主这个位置, 有的人经过考虑而不愿意去做,如许由、务光;有的人担任之后又离开的,如尧、舜; 有的开始不愿意就位,而最终又不能离开,如大禹。难道古代的人有何不同之处么?好 逸恶劳,也都是人的本性啊!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它 同好逸恶劳一样是人人都具有的, 古代的圣人和当时的百姓在这一点上并没有根本的区 别。 这样黄宗羲就赋予了人的私欲以合法地位。他进一步将人欲和天理统一起来,他指 出: “人心本无所谓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倒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 则无天理可言矣。 ” 23p45他认为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自私自利是人欲的一种表现。而这 些欲望的“恰倒好处”的释放就是“天理” 。 黄宗羲对于人性和理欲问题的观点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批判了程朱的人性论 思想,向传统意义上的“性善论” 的回归。第二,肯定了人的“性” 、 “情”的合理性, 从而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从人性论的意义上肯定了市民权利。 综上所述,黄宗羲的人性论思想,仍然是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延续,在基本范畴上没 有超越传统性善论。同时,他对人欲的合理性的确定又为传统人性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具有了近代色彩。 建立在这样一种人性论基础之上的义利观, 必然是要寻求一种义与利、 理与欲、公与私的协调。如何寻找其中的平衡点就变成了一个核心的问题。 第 2 章 黄宗羲的义利观 13 2.2.2“公私合一”的公私观 公私观是义利观的核心。其中“公”和“私”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二者有着明显的 界限。韩非已经对二者进行了探讨,他说: “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 者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之固以知之矣。 ” 15p477 后人对公私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层面上:一是道德层面,如儒家认为“公” 是个人道德的规范和准则,而“私”是个人的贪欲,是不道德的。在道德层面上“公私” 的对立表现为“善恶” 、 “理欲”的对立。 (这个问题上文已经讨论过了)二是经济层面, 主要讨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生产资料和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也就是产权问题。三是政 治层面,主要讨论政治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四是法律层面,主要指法律的 正义性的问题。 在公私问题上黄宗羲力图寻求一个公利和私利的平衡点, 将个人的私利和社会的公 利统一起来,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公私的 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法律层面都有所涉及。下面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分析黄宗羲的公私 观。 第一,在经济层面上,黄宗羲重视百姓对土地的所有权。他认为先王之时(秦朝以 前)是“民养于上” ,百姓不是土地的所有者,百姓的土地是君主授予的。而后世(自 秦以来)则是“民为自养” ,百姓的土地是自己所买的。此时的土地所有权性质发生了 变化,是“民土”而非“王土” 。 24p263他说: “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 后,民所自有之田也。 ”基于这个观点,黄宗羲反对君主以赋税扰民。他说: “嗟乎,天 之生斯民也,以教养托之于君,授田之法废,民买田而自养之,犹赋税以扰之,是 亦不仁之甚。 ” 9p41 第二,在政治层面上,黄宗羲对传统的君主与大臣关系,君主与百姓关系进行了批 判, 并对这两种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 在君臣关系上, 黄宗羲认为二者是 “名异而实同” , 他将治理天下比喻为“曳大木” ,君臣正是共同曳木的人,既要相互配合又要相互制衡。 在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上,他指出: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 他还说: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 9p14 通过对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定位,黄宗羲认为理想的君主的标准是“不以一己之 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他激烈的批判那些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后世君主。黄宗羲认为政治上层面上的“公” ,或者说政 权的合法性、合理性在于使天下人获利,在于个体利益的维护。在他看来一个不能保证 个体利益的君主或政权是没有存在意义的。他对这种君主的评价是: “然则为天下之大 害者, 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 人各得自私也, 各得自利也。 呜呼! 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9p6-7 第三,在法律层面上,黄宗羲认为法律的存在基础是“公” ,即是为天下苍生,而 不是为了维护一个王朝,一个政权的存在。根据这个标准黄宗羲认为“三代以上有法, 三代以下无法” 。因为,三代以上的法不是为“一己而立” ,而三代以下的法是纯粹为了 维护其统治, 黄宗羲感慨道: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 而亦可谓之法乎?” 9p20-21 黄宗羲认为,三代之法能够做到藏利于民,保障百姓的社会地位。虽然比较疏松,却能 够比较好的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而后来的法律成为君主搜刮 百姓,满足一己私欲的工具。这种法律虽然细密却只能导致君主与百姓的对立。 通过上述分析,在公私观问题上,黄宗羲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兴“天下公利” 。这与 中国传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认为百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是“公”的道德合理性的 基础。这就建立了这样一种伦理秩序:每个个体的利益的实现就是最高的道德,就是天 下公利。黄宗羲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公私合一” 2.3 黄宗羲义利观的经济伦理分析 黄宗羲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义利观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义利观已经不适 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 黄宗羲等一批思想家对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传统义利观进行了 批判,而对于功利主义的义利观进行了改造吸收。这种义利观的转变既是对当时市民阶 层的要求的反映,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2.3.1 黄宗羲对传统义利观的批判和继承 黄宗羲对传统义利观的批判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理欲问题上批判宋明理学家的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在公私问题上批判传统的崇公抑私思想。 自宋明以来,无论是程、朱还是陆、王都否定“人欲”的道德地位。如上文所述, 他们都主张“灭人欲” 。这种观点在明清之际遭到了包括黄宗羲在内的多数思想家的批 判。黄宗羲将人欲放在了一个很高的地位上,认为只有通过人欲的合理释放才能使“天 理”得以显现。这样就为人欲与天理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否定了天理与人欲相对立 第 2 章 黄宗羲的义利观 15 的传统观念。 黄宗羲对崇公抑私的公私观的批判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一方面,他将“自私 自利”看作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固有属性。这种属性是从“有生之初”就开始存在于人 身上的。黄宗羲所说的“私”不具有“恶”的属性,这是对传统的将“私”等同于“恶” 的观念的否定。另一方面,他对传统的以君权为“公”的观念进行了批判。黄宗羲认为 “后世”君主背离了“兴天下公利,除天下公害”的立君之道,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 大公” 。他指出君权不仅不能代表公,而且成为“天下之大害” 。 黄宗羲对传统的继承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在人性论上继承传统的性善论思想;在 义利观上继承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 黄宗羲在人性论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性善论思想。在黄宗羲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一 个气,而气的往、来、升、降等各种变化就是“理” 。这个“气”聚于人就成了“心” 。 心是能够思维的,而这种思维也是一种条理秩序,心体的这种条理秩序就是“性” 。而 “情”则是心的发动。这样情与性也就是一体的了。同时,黄宗羲认为气是有条理的, 而这个条理就是“善” 。按照他对心性情三者统一的观点,则三者都是“善”的。 黄宗羲提倡的“兴天下公利”的思想承袭于墨子。墨子认为: “仁人之事者,必务 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 14p373而墨子提出“义,利也”的观点,也影响了黄宗羲 的义利观。 南宋陈亮和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 也对黄宗羲义利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陈亮和叶适主张,不能虚谈道义,道德实践要通过实际的功利来展现。这一观点为黄宗 羲所接受。黄宗羲不无赞赏的评价陈亮道: “朱子以事功卑龙川,龙川正不讳言事功, 所以终不能服龙川之心。 ” 5p1840 2.3.2 黄宗羲义利观的经济伦理价值 在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历史时期,黄宗羲的义利观具有启蒙意义。而通过与西方资 本主义产生初期相关思想的比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黄宗羲的义利 观。 第一,通过“自私自利”的人性论,解除人们的精神束缚。随着明代中后期资本主 义萌芽的产生,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思想障碍。这 种将人欲视为“恶”而要彻底去除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相悖。所以,为“私 欲”寻找合理的生存空间既受到市民阶层所欢迎,也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扫清思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想障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解放的“私欲”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精 神。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更多的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 解。 25p4欲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但是没有约束的欲望是灾难。这种非理性的 欲望需要一种理性的限制,而在中国恰恰缺乏一种理性的制衡。 第二,通过“公私合一”的公私观,确立个人的主体意识。在中国传统的“崇公抑 私” 、 “大公无私”的精神中,个人的利益是被忽视的,它消融在整体之中。而黄宗羲的 公私合一的公私观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人的意义凸显出来。在西方宗教改革中,对资本主 义精神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加尔文派也认为: 人类生存的唯一意义是服务于上帝的荣耀与 最高权威,而是否能获得永恒的得救,是命中早已注定的,谁也无法帮助他,他只能独 自走下去。韦伯认为,这一极端非人性的教义,必然会使笃信他的每个个人感到空前的 内心孤独。 25p51-52托尼也认为,从加尔文的学说既可以推出一种强烈的个人主义。26p67-68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西方人确立了其个人的主体意识。因为每个人必须独立面对上帝。 而个人主体意识的确立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通过“义利合一”的义利观,肯定了求利的正当性。如何确立“获利”的道 德合法性,是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儒家思想中有将 “义”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