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错位:分析与对策——基于d市三所小学.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错位:分析与对策——基于d市三所小学.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错位:分析与对策——基于d市三所小学.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错位:分析与对策——基于d市三所小学.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错位:分析与对策——基于d市三所小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错位:分析与对策——基于d市三所小学.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小学教育目标的定位是确立合理的教育目标的过程。归本溯源,从哲学的视野来 看,教育与人的发展是直接关系,与社会的发展是间接关系;在教育目标中,人的价 值与社会价值是整合统一的;教育目标是发展人性,其中道德居于人性的首位,发展 人性比培养素质更为贴切;教育目标是一个整体,人的发展不是各部分教育目标的单 纯相加。同时,本文结合我国政策文本和学者认可的教育目标的内涵,借鉴了备受小 学教师推崇的培养良好习惯、保持学生活力、关爱与感知社会等观点,提出小学教育 目标的定位是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发展儿童潜在的灵性。 从小学教育目标的定位来审视教育实践,小学教育目标出现了错位征象。从 d市 三所小学的调研来看,这些征象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应试科目的高分数,以应试选拔 作为教育的评价标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学生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小 学教育目标错位的症结则是过分追求教育的外在价值,如分数和物质利益等,忽视了 发展人性的本来使命。首先,教育经费的短缺起决定作用,它诱使小学通过满足和刺 激不良的应试需求来“自筹”更多的教育经费。因此,小学逐渐陷入乱收费和应试教 育带来的恶性循环中。其次,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是小学教育目标错位的直接原因,教 育有关部门、学校和家长的功利教育观念是小学教育目标错位的根源。 要达成小学教育目标的归位,首先家长、学校和教师要转变过于功利的观念,促 使教育目标回归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发展儿童潜在的灵性。其次教育有关部 门和学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如取消基础教育阶段的实验班,加强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学 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引入竞争机制等切实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展望未来,小学教育目标的归位急需教育有关部门、学校和家长以长远的眼光来审视 小学教育目标,以切实的行动来实施教育目标,协调建构一个合理的教育制度。 关键词:小学 教育目标 定位 错位 归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e target orient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is a process to make rational targets. tracing back to the sour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has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development and in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ducation target is united with value of human and society. the target of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human nature, which is more appropriate than the quality cultivating, and in the first place of human nature is morality. education target is a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doesnt mean that all of targets are put together.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sis refers to the ideas that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praise highly, such as training good habits,keeping the vigour of students, caring and apperceiving society ,. then it suggests that the target orient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is to boost childrens body and mind growth and develop latent intelligence of children. in the viewpoints of target orient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dislocation of education target has appeared in practice. these signs are shown mainly in taking an examination for one- sided pursuit of high subject scores and taking an examination as the choosing valuation standard, ignoring training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and students morality and mental health. as for the reasons, it can be traced back to run after the external value of education excessively, such as scores and material benefits etc., which ignores the original mission to develop human nature. first, educational fund shortage is a root cause. it induces primary schools to satisfy and stimulate the examination need by raising funds themselves. and it falls into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vicious circle of taking examinations. second, the target of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is accomplished by the double direction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 s activities. the low quality of parts of teachers causes the disloc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we need come back to the target of education. first, schools and teachers have to change utilitarian ideas and aim to develop childrens natures. second, some measures are to be taken, such as abolishing the experiment class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devoting more funds into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poor areas, raising teachers payment and introducing the competition system.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look into the future, the targe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comes back, which means a process that society constructs reasonable education system harmoniously,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schools and parents survey and practice the targe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the long run. key words: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goal; localization; dislocation; regressio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 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 _ _ _ _ _ _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导 论 1 .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小学教育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六 多六少” ,即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睡眠时间少、文体 活动少、德育活动少、与生活能力培养相关的活动少、自主性活动少、创造性活动少。 学生心理也存在问题,在对东北 7 6 所学校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检测中发现,近 3 0 % 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水平,而优秀或良好者仅占 8 . 2 % 1 。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在 下降,学习太累想“退休”等。 小学生的书包日益沉重,身体素质日益下降,心理健康频频出现问题,这是 2 1 世 纪青少年所应有的风貌吗?青少年素质是国家富强的希望和保证,青少年的教育是国 家教育的基础。在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教育目标起着统帅作用,它规定了小学教 育中的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倘若教 育目标出现了偏差,可谓失之毫厘,就会导致教育的各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可谓缪 以千里。因此,笔者走进 d市小学,希望通过深入了解小学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对教育目标进行反思,探寻小学教育目标的本真含义;同时,对小学教育目标在教育 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错位征象进行论证分析,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最后,结合教 育实践,对小学教育目标的归位提出改进的措施。纲举目张,对小学教育目标的研究 能够从理论上进一步厘清教育目标的应有含义,从实践上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归位,从 而最终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研究的意义 教育目标是对人才培养性质和规格的价值限定,对人才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 导和规范作用。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和关键期,如果教育目标定位不当,或在 教育实践中出现了错位,就会导致小学生的素质陷入片面发展乃至止步不前的境况, 1 史炜,中小学素质教育思想创新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 保存地点: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 2 0 0 1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甚至对学生的后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 . 2 . 1 理论意义 当前,素质教育的研究正在广泛开展,然而针对小学教育目标应有涵义的研究和 论证较少,难以有效地指导我国的小学教育实践。同时,本人查阅了许多有关小学教 育目标的文献,通常是一些小学教师的感言,没有深入到理论层面。因此本人试图从 教育哲学出发,结合我国政策文本和学者认可的小学教育目标的涵义,借鉴小学教师 的教育目标观点,分析和阐述了我国小学教育目标的定位。同时,本文系统的探究了 小学教育目标的错位和成因,分析了相关的对策。因此,本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 小学教育目标研究的理论深度,拓宽了教育目标的研究范围。 1 . 2 . 2 实践意义 本文扎根于d 市三所小学的教育实践,聆听小学教师和学生的心声,切实了解当前 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和论证了小学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错位征 象。因此,本研究有利于帮助人们诊断小学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错位的症结,促进 当前小学的素质教育实施。同时,本人力求从研究者的视角理性地分析小学教育目标 归位的对策,为迷失的小学教育目标的归位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路径。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的界定 尽管对教育目标的界定不计其数,但令人信服的解释却很少。关于教育目标的定 义非常混乱,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难以区分,为此笔者首先从区分目标与目的概念开 始。 1 ) “目标”与“目的”的界定 “目的”源于希腊语“t e l o s ”,意即目的、目标,与拉丁语“f i n i s ”相应。 “目 的”的基本词义,是一种运动的终点。它转义指称一个射击手的照准点,或者一种行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动的终点。 2 “目标”的原意指用来标示靶心的大头短钉,它的转义与“目的”的含义 相同。 前人对 “目的” 与 “目标” 两词的界定各不相同。 笔者认为有代表性的 3 个观点 3 是: (1 )目的归属于努力的范畴,目标归属于手段的范畴。 (2 )目的、目标概念之间没什 么区别。 (3 )目标是一种设想和意欲实现的过程或状态,而这种过程或状态的实现本 身,则是通向目的道路上的一个因果性阶段。它是有关我们行动效果的一种预先推定, 并同时包含了为实现这种推定所需的手段。目标和目的可以相互重叠,已经达到的目 的可以看作是为了继续实现下一个目的的目标。笔者赞同第 3种观点,根据第 3种观 点,目标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 图 1 2 )教育目标的界定 教育大辞典对“教育目标”界定如下: (1 )亦称“教育目的” ,即培养受教育 者的总目标,如中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 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 (2 )各级各类 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在教育总目标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担负 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 (3 )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 文辅相先生认为:教育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标指社会发展和人 的发展对教育包括教育发展与教育活动提出的要求。这种要求表现出层次性,分为“人 才培养的质量、数量和结构要求”和“总的要求与分类、分阶段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 目标指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其总目标通常被称为教育目的。 4 笔者认为这两种定义方式把教育目标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之间互相包含。同时, 层次清晰,每个层次限定了教育目标的相应范围,如图 2 所示: 2 布列钦卡.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1 . 9 5 . 3 布列钦卡.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1 . 9 6 . 4 文辅相, 赵月怀. 教育目标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兼析我国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目标 j . 高等教育研究, 1 9 9 0 , ( 2 ) : 1 8 . 达到目的的过程、手段 目 标 目 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图 2 我国的政策文本中以教育方针的形式对教育目标的宗旨和内容进行了规定,教育 方针由“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 ,到“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 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6 。2 0 0 6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 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 7 综上所述,首先本文的教育目标是指“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是教育大辞 典对“教育目标”的第二种界定。其次,根据本文对“目的”和“目标”的界定, 文中的教育目标包括教育目的和达到目的的过程、手段。 3 ) 定位的界定 辞海 (1 9 8 9 年版)把“定位”解释为:在加工测量工件或装配零部件时,把工 件或零部件上已定的基准安放在基床、夹具或其他零部件相应的表面上,以确定其准 确位置的过程。笔者认为文中的“定位”就是找准教育目标所处的位置。定位是一个 论证和确定教育目标的过程。本文通过具体地分析我国政策文本和学者探讨的小学教 育目标的涵义,结合现实教育工作中目标的实施情况得出小学教育目标的定位。 5 我国教育工作方针 z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 5 9 . 7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z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 9 8 2 . 5 . 7 h t t p : / / w w w . g o v . c n / z i l i a o / f l f g / 2 0 0 6 - 0 6 / 3 0 / c o n t e n t _ 3 2 3 3 0 2 . h t m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中华人民共 和国主席令 第五十二号) , 1 9 9 9 年 6 月 1 3 日发布. 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 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1.3.2 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一词由柳斌同志首次提出。 8 1 9 9 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 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 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办出各自的特色。 9 1 9 9 7 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 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 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 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 础” 。 1 0 1 9 9 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 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1 1 由此可知,国家文件对素质 教育涵义的表述从“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深入到“培养 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 ,进而细化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 素质教育的涵义不断深入、细化。 我国一些学者也纷纷提出对素质教育涵义的看法。 “素质教育包括了先天素质和后 天素质,先天素质主要通过遗传因素取得,后天素质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 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等品 质。 ” 1 2 有的教师根据小学生的素质发展结构从“体质体能、个性心理、思想道德、文 化科学、劳动技术、审美塑美、特殊才能” 1 3 七个维度构建小学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朱 小蔓认为, “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 8 柳斌. 柳斌谈素质教育 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8 . 2 0 0 . 9 h t t p : / / w w w . m o e . e d u . c n / e d o a s / w e b s i t e 1 8 / i n f o 3 3 3 4 . h t m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中 发1 9 9 3 3 号) , 1 9 9 3 年 2 月 1 3 日发布. 1 0 h t t p : / / w w w . c s w e r . c o m / a r t i c l e _ p r i n t . a s p ? a r t i c l e i d = 8 2 9 ,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 见( 国家教委 教办1 9 9 7 2 9 号) 1 1 戚业国, 陈玉琨. 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j . 教育研究, 2 0 0 0 , ( 1 ) : 1 6 . 1 2 h t t p : / / w w w . x e e s . c n / a r t i c l e / s h o w a r t i c l e . a s p ? a r t i c l e i d = 2 9 5 , 新世纪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的课程实验研 究( 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 , 2 0 0 6 年 1 月 4 号发布. 1 3 h t t p : / / w w w . x e e s . c n / a r t i c l e / s h o w a r t i c l e . a s p ? a r t i c l e i d = 2 9 5 , 新世纪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的课程实验研 究( 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 , 2 0 0 6 年 1 月 4 号发布.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 。 1 4 2 0 0 0 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将素质教育的涵义归纳为: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 1 5 还有学者把素质教育总结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识教育,发展个性与主动精神” 。 1 6 从上述对素质教育的界定可以看出,它是面向整个教育体系,如幼儿教育、中小 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提出的。针对于小学素质教育涵义的研究文 献较少,因此研究小学教育目标的定位是很有必要的。 1.3.3 我国小学教育目标的涵义 青年学者田本娜认为,小学教育目标是指小学教育所应达到的标准要求,是使小 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所应完成的教育任务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应获得的完满健康的发 展。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所完成的小学教育任务,既要反映小学生发展的要求,又 要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二是学生所应获得的发展,更主要反映小学生发展的要求。 1 7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1 8 规定了小学培养目标:( 1 ) 德育“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感情;初步养 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 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 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 ( 2 ) 智育“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 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3 ) 体育“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 康的身体” 。 (4 )美育“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爱美的情趣” 。( 5 ) 劳动技能方面“初步 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青年学者田本娜认为, 1 4 朱小蔓. 高宝立.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j . 教育研究, 2 0 0 6 , ( 2 ) : 5 . 1 5 国家教育发展中心. 2 0 0 0 年中国教育绿皮书 r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0 0 0 . 3 2 . 1 6 强海燕. 中、英、美、加四国基础教育研究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0 0 5 . 2 7 . 1 7 田本娜. 小学教育学 m .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 9 9 5 . 3 4 . 1 8 国家教委基教司编.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试行) 学习指导 c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 9 2 . 1 2 1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上述培养目标是“国家对小学教育目标的规定”。 1 9 1.3.4 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 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有助于把握教育目标的定位。青年学者田本娜从纵、横二个 方面来分析教育目标的结构。纵向结构包括生活目标、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横向结 构源于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分为认知性目标、情感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 2 0 布 卢姆等运用分类学的理论,把教育目标置于分类系统里进行分解和排列,按照复杂性 和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使之成为具有某种秩序的累积层次结构。有人评价它妨碍综 合性目标的形成;是一种教学目标而不是教育目标。 2 1 1.3.5 关于教育目标的哲学思考 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非常宠杂,笔者试图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从教育的基本矛 盾来分析,扈中平提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他认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应定位于培养人” 。 2 2 二是从经验主义的视角来分析,杜威从经验主义哲学来建构他的 教育理论,以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视角审视教育目的。他的教育目的观既是“个人主 义”的,又是“社会主义”的,是二者的整合。 2 3 三是从素质角度分析,尽管涂尔干和 布列钦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不同,但都从素质结构来分析教育目的。 2 4 这一点与当前 素质教育的思想是吻合的。四是从过程哲学角度分析,怀特海从事物间的联系性和事 物的过程性来分析教育目的,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生活与教育培养的智力之间的联 系。 2 5 五是从人性视角分析,涂又光先生提出了教育目的的人性观。 2 6 对人性的内容也 有不同的观点,如韩愈的“性三品说” 、休谟的“知性、情感、道德”观等。 2 7 对于道 德与知识哪种最重要,怀特分析了各种教育目的后指出:教育目的中心内容是使学生 1 9 田本娜. 小学教育学 m .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 9 9 5 . 4 4 . 2 0 田本娜. 小学教育学 m .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 9 9 5 . 4 0 . . 2 1 l w 安德森, l a 索斯尼克.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4 0 年的回顾 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8 . 1 2 5 . 2 2 扈中平. 教育目的论 m . 修订版.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4 . 1 . 2 3 扈中平. 教育目的论 m . 修订版.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4 . 6 2 . . 2 4 布列钦卡.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1 . 9 1 - 1 0 9 . 2 5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 m . 北京: 三联书店, 2 0 0 2 . 1 2 - 6 6 . 2 6 雷洪德. 论教育自身涂又光教育哲学之本体论 j . 高等教育研究, 2 0 0 5 , ( 8 ) : 1 5 . 2 7 英 休谟. 人性论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9 8 0 . 6 6 9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成为一个具有道德自主性的人。 2 8 1.4 研究思路 在论文的前期阶段,本人通过质的研究方法对 d市(湖北省县级市)的教育管理 人员和三所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切实了解小学教育的现状,对与教育 目标直接相关的问题作一番梳理。在论文的成文阶段,首先,本文从哲学角度分析教 育目标的定位,并结合我国政策文本和学者认可的教育目标的涵义,借鉴小学教师对 教育目标的看法,提出小学教育目标的定位,这是审视小学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错 位的视角。再次,结合质性研究的材料,从小学教育实践中过于注重应试选拔和忽视 学生道德品质培养这两个维度来梳理小学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错位征象,并从教 育观念和教师素质,以及教育经费两个层面分析错位征象后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本 文提出要转变过于功利的教育目标观念和采取相关措施等达成小学教育目标归位,并 对我国小学教育的未来作了一些展望。 1.5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与思辨相结合的方法。第二章侧重于通过思辨的方法得到小 学教育目标的定位,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结合质性研究的材料进行分析和论证小学教 育目标的错位征象、原因,以及归位路径。 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 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 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 9 质性研究把人的体验放到突出 重要的位置,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现象,注重对研究结果的解释性分析。大部分的质性 研究都反映了现象学的观点,现象学可以作为所有质性研究的核心理论。它强调回归 事物的本质,若要了解人的行为或其创造出来的事物,必须在深度互动的过程中才能 2 8 约翰怀特. 再论教育目的 m . 教育科学出版社, 1 9 9 7 . 1 5 8 . 2 9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0 0 0 . 1 2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掌握。 3 0 本人经过初步的访谈了解到小学教育目标是一个敏感性话题。老师反映,为了应 对教育部门检查,小学教育中存在许多弄虚作假现象。学校领导经常提醒老师: “什么 该说,什么不该说,你们不知道吗?”因此,为了真实的了解小学教育的现状,以防 陌生教师在访谈时心存顾忌,本研究选取熟悉的老师作为访谈对象,用深度访谈的方 法深入地、动态地、全景式地了解访谈对象的心声,对于关键问题进行循环访谈。在 长期的教学中,小学教师对当前教育目标的体验,尤其是素质教育目标的可行性,与 专家是不相同的。质的研究能更细致的展现和探讨这些体验。同时,本人深入到现场 观察,通过真实地了解师生的教学,反思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本文没有采用问卷调 查,一是对于敏感性问题,测量结果的真实性可能不高;二是样本的数量和典型性难 以达到;三是没有直接相关的问卷可以借鉴,自编问卷则难以保证信度和效度。 1 )观察地点 d 市共有五所小学,其中 h 私立小学于 2 0 0 6 年 9 月成立。大部分家长认为 d 市小 学的教学质量相差不大。本人选取了三所小学进行调研,其中 a 校作为主要观察地点, 该校在 d市小学中教学质量排名第二,刚由 h市(地级市)划归 d市管理。b校和 c 校作为辅助观察地点,c 校教学质量排名第一,b 校教学质量排名第四。 2 )访谈对象 (1 )教师(共 8 名) 在 a 校选取 5 名访谈对象,c 校选取 2 名,b 校选取 1 名。笔者了解到小学教师不 固定在某个年级授课,所以选取的教师不分年级。 (2 )学生访谈 采用单个和集体访谈形式。考虑到小学生的表达能力,侧重于选取高年级的学生 作访谈对象。学生访谈人数共计 6 人,a 校 3 名,c 校 2 名,b 校 1 名。访谈针对学生 的课程、作业、课外活动及业余时间的安排、对学习的感受等问题进行。研究将结合 访谈记录分析小学教育目标是否出现了错位征象,以及错位的原因等。 30 潘慧玲. 教育研究的取径概念与应用 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4 . 3 7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3 )教育管理人员 因为需要了解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所以本人选取了 d市教委的一名财会管 理人员进行访谈。 (4 )家长 本研究一共访谈了六位家长,分别是国企的会计、税务局和规划局的职员、企业 下岗职工、发廊老板,以及一名无业人员(丈夫是私营业主) ,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和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 3 )访谈安排 访谈具体安排如下:通常一次访谈的时间控制在 1至 1个半小时以内。对 a校 3 名教师进行了 3轮循环访谈,对其它 5名教师分别进行了一次访谈,其中有 3位追加 了电话访谈(约 1 0分种左右,视具体内容而定) 。对 d市教委的财会管理人员进行了 一次访谈,追加了电话访谈。对 6 位家长分别随机进行了访谈,时间半小时左右。对 6 名小学生进行了 4次集体访谈,5次个人访谈,访谈单个学生的时间较短,控制在 3 0 分钟左右。 4 )访谈提纲(附后) 5 )调研时间:2 0 0 6 年 1 2 月至 2 0 0 7 年 4 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2 小学教育目标的定位 小学教育目标应该如何定位?有学者认为,哲学观目的目标具体目标 3 1 。 对于具体的小学教育目标的深层次思考,又回到了哲学领域。教育目标与有关终极价 值、社会利益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等错综复杂的问题交织在一起。32为此,笔者试图 分析教育哲学中各个流派的教育目标观点,得出教育目标的定位。 2 . 1 教育目标的定位 扈中平先生认为,思考和制定教育目的的逻辑起点是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即人 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教育是连接人与社会的重要中介,教育的两个基本关系为: 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两种关系贯穿在教育目标的各种分 析中,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目标观。教育目标与人的价值、教育目标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是确立教育目标的首要问题。 2 . 1 . 1 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教育目标中的关系 首先,从教育目标的个人本位论和教育目标的社会本位论来看,它们是围绕着如 何看待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教育中各自的地位而形成的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是教 育目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是个人本位论:它强调肯定个人的价值,认为社会只是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 爱伦. 凯认为,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真善美的原型,因而不能对儿童的个性进行压 制和机械训练,教育过程应使儿童自由发展。新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社会目的只是 “教育目的中的一个次要部分” 。卢梭说: “如果要在塑造人和塑造公民之间做出选择, 我就选择塑造人的目标。 ”33 二是社会本位论:它强调、肯定社会的价值,认为个人只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 3 1 美 艾伦. c . 奥恩斯坦.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m . 第三版.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 0 0 2 . 2 9 3 . 3 2 夏正江. 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 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 0 0 1 . 9 9 . 3 3 扈中平. 教育目的论 m . 修订版.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4 . 2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位观点比较极端,认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造就公 民。涂尔干认为,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可以说都存在着双重人格 一种人格仅仅由 整个与我们自身、我们个人生活中的事件有关的精神状态所组成,可以把这种人格称 为个体我。另一种人格是这样一种思想、情感和习惯的体系,即在我们身上表现的不 是我们个人,而是我们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的社群 这种体系的总和就是社会我, 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 34对于个体素质而言, “教育使它们得到发展时,初看起来似乎一 向只是迎合个体本性自身发展的需要” ,然而, “无论在哪里,教育首先是在满足一些 社会需要” 。35 个人本位论把抽象的个人与具体的社会对立起来。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抽象的 人是不存在的,而具体的人总是带有其所处社会的明显痕迹。儿童的个性需要自由发 展,也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社会环境的塑造。社会本位论表现出对社会发展需要的过分 拔高,对真实存在的个人的否定,对个人发展的过分贬抑。绝对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 位是不存在的。个人和社会并不是对立的,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和社 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其次,抛开教育目标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从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 会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关系来看,布列钦卡认为教育和社会政治目的之间并不存在直接 的关系,而是间接的关系。符合政治需要的公民人格结构,并非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 现,它还受到其它条件的制约。他引证了齐勒尔的观点“我们将不会想到在个体之外 去寻找教育的目标” ,以及诺尔的观点“教育的改变意志并不是要改变关系,而是要改 变人本身” 。36 教育目标从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转向剖析教育与人的发展、以及教育与社会 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厘清了教育目标的内部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是直接关 系,与社会的发展是间接关系。归根结底,教育通过改变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尽管 教育目标既要注重人的价值,又要注重社会的价值,但是人的价值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更加密切,社会价值终究要通过人来实现。 “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教育价值 3 4 法 涂尔干. 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 a : 张人杰主编.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c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8 9 . 9 . 3 5 法 涂尔干. 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 a : 张人杰主编.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c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8 9 . 1 1 . 3 6 布列钦卡.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1 . 1 0 9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37 最后, 教育目标中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是统一的。“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 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 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 生命力的集体。 ”38杜威从经验主义哲学来建构他的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表示个体和 种族的全部经验,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民主主义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 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39经验即不断的尝试是其思想的灵魂,教育目的是不同的个体 在一种联合的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获得经验,从而不断地得到各自的生长。在这种生 活中,人与他人和群体、与自然环境都是相互联系的,由此在尝试中生长,在联系中 与民主社会成为统一体。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既是个人主义 ,又是社会主义的, 是二者的整合。 ”40教育目的在人与社会的整合中不断生成,在人与社会的发展中得到 统一。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中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是整合统一的,两者并不是对立的二 极。教育目标是培养人,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对于社会价值而言,它的某些部分超出 了教育目标的范围,不是所有的社会价值规范都能作为教育目标,只有渗透在人的价 值中的那部分才是教育目标。 2 . 1 . 2 教育目标是发展人性 教育目标是培养人,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具体而言,培养人的哪些方面呢?一种 观点: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或素质。布列钦卡认为, “教育目的是一种规范,它描述了 一种作为理想而为受教育者所设定的心理素质(或一种素质结构) ,并且要求教育者应 该如此行动,使得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实现该理想的能力。简而言之,教育目的 意指一种设想的人格特征。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称心理素质的结构,亦即某人 经历和行为准备状态的结构。 ”41在布列钦卡看来,人格结构与素质结构是同义词。从 3 7 扈中平. 教育目的论 m . 修订版.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4 . 2 2 . 3 8 杜威. 我的教育信条 a .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 c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 8 0 . 1 2 . 3 9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m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 9 0 . 2 - 6 6 . 4 0 扈中平. 教育目的论 m . 修订版.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4 . 6 2 . 4 1 布列钦卡.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1 . 1 5 5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人格与素质的其它界定来看,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 的身心体系。艾森克认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 理特征。42对于素质,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素质多侧重于社会属性,是指受教育者在 其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影响下所形成的那些稳定的、 对其活动效率和未来发展能产生广泛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