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广韵》异读探讨.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广韵》异读探讨.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广韵》异读探讨.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广韵》异读探讨.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广韵》异读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广韵》异读探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潋 e t丝堑:1 7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邈i 整日期: 导师签名:盟日期: 趁! :立1 7 。趁! ! :堕 广韵异读探讨中文提要 中文提要 广韵异读是进行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音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应用价 值。本文回顾总结了广韵异读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法、比勘法和历史比较法,对广韵异读字进行了系 统的清理、统计和探讨。目的有三:一是揭示广韵异读的注音情况;二是得出广 韵确切的异读字数;三是从音( 声韵调) 、形、义的角度考查广韵异读情况, 进而探究广韵异读的成因、来源和性质。 广韵异读的注音形式多样,除理想的注音外,尚有异读字头失收、异读缺注 或漏注、本字见于他字注、或体异读、注中异读音与重出正文音类隔合韵等多种不完 善的情况。 广韵共有异读字五千零八个。以形为准,统计字头,广韵共收字一万九 千六百七十七个。 广韵六十一韵系两两之间异读字的有无和多少,与该两韵系在周秦时代的韵 部归属有关,在此基础上与等呼也有一定的关系。广韵韵系间成系统的异读字是 古代韵部离散演变的结果。 关键词:广韵:异读:统计;韵系;演变 作者:史俊 指导教师:张玉来( 教授) 皇望堡苎型婴竺! 堕! ! ! 翌! 竺堡兰皇! 燮! 塑垫生塑! 垒! ! 堕堕 ad i s c u s s i o no nt h ep o l y p h o n i cc h a r a c t e r si ng u a n g y u n a b s t r a c t t h ep o l y p h o n i cc h a r a c t c r si ng u a n g y u nw i t hg r e a th i s t o f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v a l u e p r o v i d ev e r ys i g n i f i c a n tp h o n e t i cm a t e r i a l sf o rt h es t u d yo f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sh i s t o r y t h i st h e s i sg i v e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a t e m e n to nt h es c h o l a r s 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v i e w p o i n t s a n dp o i n t so u tt h ep r o b l e m sw h i c ha r en o ts o l v e dy e t b a s e do nt h eg r a n do l dm e na n d o t h e rs c h o l a r s p r o d u c t i o n s ,w e v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p u ti no r d e r , c o u n t e da n dd i s c u s s e dt h e p o l y p h o n i cc h a r a c t e r si ng u a n g y u n ,u s i n gt h em e t h o do fs t a t i s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c o l l a t i o na n d c o n t r a s tt h ep r e s e n tw i t ht h ep a s t w eh a v et h r e ep r o p o s e s f i r s t ,r e v e a l i n gt h ep h o n e t i c n o t a t i o no ft h ep o l y p h o n i cc h a r a c t e r s s e c o n d ,g e e i n gt h ee x a c tn u m b e ro f t h ep o l y p h o n i c c h a r a c t e r s t h i r d ,e x a m i n i n gt h er i m e so ft h ep o l y p h o n i cc h a r a c t e r si no r d e rt of e n do u t t h e i rc a u s e ,o r i g i na n dn a t u r e t h ep h o n e t i cn o t a t i o no ft h ep o l y p h o n i cc h a r a c t e r si sc o m p l e xi ng u a n g y u n t h e r e a r e5 0 0 8p o l y p h o n i cc h a r a c t e r sa n d19 6 7 7c h a r a c t e r si ng u a n g y u n w h e t h e rt h e r ea r em a n yp o l y p h o n i cc h a r a c t e r sb e t w e e nt w oi ns i x t y - o n er i m es e r i e si s r e l a t i v et oa r c h a i cc h i n e s er i m ec a t e g o r i e sw h i c ht h et w or i m es e r i e sb e l o n gt o t h es e r i e s o fp o l y p h o n i cc h a r a c t e r sa r et h er e s u l t so fs e p a r a t i o n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a r c h a i cc h i n e s e r i m ec a t e g o r i e s k e yw o r d s :g u a n g y u n ,p o l y p h o n i cc h a r a c t e r s ,s t a t i s t i c s ,r i m es e r i e s ,e v o l u t i o n w r i t t e nb y :s h ij u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z h a n gy u l a i ( p r o f e s s o r ) i i 广韵异读探讨 文章主要使用余翅永( 2 0 0 0 年)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 修订本) 和李添富( 2 0 0 1 年) 新校宋本广韵所附的又音又切表,并结合其他材料,运用统计分析法、 互勘法和历史比较法,对广韵异读的注音情况、异读字数、异读原则、韵系问异 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章除绪论外分四部分:一、广韵异读的注音情况。二、广韵的异读字数。 三、从韵的角度看广韵。四、从声类的角度看广韵异读。 绪论 广韵的异读字,能够反映字音的演变轨迹和古今方音的差异,说明音系的性 质、构词规律和上古音音类关系。通过考查广韵的异读,我们可以考查汉语韵部、 声类、声调的演变,探讨复辅音问题,考查汉语方言之间及汉语与其他语言间的接触, 考查方音特点,审定音系的性质,探讨汉字字形的的演变问题,探讨词汇问题,审定 普通话读音,规范辞书的注音释义等等。所以广韵异读研究历来就受到学者的重 视。 广韵异读的研究,经过黄侃、周祖谟、余适永、葛信益、金周生、刘晓南等 诸家的努力已经在正讹补夺、探究成因、总结体例、应用、整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但问题还不少,仍还有研究的必要,仍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一、广韵异读的注音情况 广韵异读的注音形式多样,除理想的注音以外,尚有异读字头失收、异读缺 注或漏注、本字见于他字注、或体异读、注中异读音与重出正文音类隔合韵等多种不 完善的情况。另外,还有通假异读、以声调注异读音者、重纽异读、同纽重出等情况。 二、广韵的异读字数 广韵共有异读字5 0 0 8 个,其中两读字3 9 7 5 个、三读字8 8 0 个、四读字1 7 0 个、五读字3 6 个、六读字5 个、七读字2 个。共有异读音6 3 6 6 次。以形为准,一形 一字,统计字头,广韵收字1 9 6 7 7 个。 三、从韵的角度看广韵 从韵的角度总结异读原则,广韵异读首先是韵系内异读,其次是摄内异读, 再次是上古属同一韵部或所在韵部阴阳入相承的韵系间异读,最后是与文字及其他因 素有关的异读。 广韵韵系层次的异读共有6 4 3 0 字次。其中韵系内异读共有2 9 3 4 字次,占异 l 读字次总数的4 5 6 、异读字总数的5 8 6 ;摄问异读共有4 1 8 7 字次,占异读字次 总数的6 5 1 、异读字总数的8 3 6 ;韵系问异读共有3 4 9 6 字次,占异读字次总数 的5 4 4 、异读字总数的6 9 8 。 广韵6 1 韵系两两之间异读字的有无和多少不同。大体来说,阳声韵内部通 与江、宕与梗、山与臻、梗与山、咸与深摄韵之间,阴声韵内部遇与流、流与效、遇 与假、果与假、果与止、止与蟹摄韵之间,阳声韵与阴声韵之间通与流、通与效、江 与效、山与蟹、臻与止、遇与宕摄韵之间存在较多的异读。 广韵韵系之间异读字的多少与该两韵系在周秦时期的韵部归属有关,在此基 础上与等呼也有一定的关系。若两韵系周秦时期同在一个韵部或所属韵部阴阳入相 承,则其间异读字多;同韵部内若等呼一致,则其间异读字多。否则,异读字就少。 韵系间成系统的异读字是古代韵部离散演变之遗留。韵系间零散的异读字除有的仍与 韵部离散演变有关外,有的与方音、外来音有关,有的与汉字形体有关,有的与通假、 训读有关。 广韵韵系内异读,约三分之一的是四声内的异读,三分之二的是四声间异读。 四声内的异读又以平声内的最多。四声剧的异读又以平去间的最多,其次是平上、上 去间的。广韵四声别义大多是通过平去和上去异读实现的。 关键词:广韵;异读;统计;韵系:演变 作者:史俊 指导教师:张玉来( 教授) 广韵异读探讨 绪论 ( - - ) 广韵异读及其繁杂性 广韵中有很多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切。对于这种现象,学界称谓多 样:又音、又切、又读、异读等,不一而足。我们称之为异读【1 1 。 广韵异读十分繁杂。“繁”是说异读字数多,广韵收字头不足两万( 按, 一形一字,统计字头数。说见后) ,而其中异读字多达五千( 按,说见后) ,每四个字 里面就有一个异读字。“杂”是说异读现象复杂,严学窘( 1 9 9 0 ) 在广韵导读中 有一段话说到这一点:“广韵又切大都沿袭魏晋六朝之旧,反映字的文白异读和特 殊变读。在文白异读中,又有声异、韵异和调异等系统的异读和古音残留的个别异读。 在特殊变读中,又有声变、韵变、调变和连音变读的不同。如从文字方面看,它有形 声字和俗体字的误读。在形声字的误读中又有一般误读和特殊误读。从词汇方面看, 它有训读、异读和俗读。在异读中又有声异、韵异、调异和音异。训读有异音同义、 双声同义和叠韵同义三种类型。从语义和语法方面看,它也有声异、韵异和调异之别。 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又切现象,必须善于分析和运用。”i 2 】 广韵一书中的异读现象如此繁杂,与它的官方韵书的性质和成书背景及过程 有关。广韵的全称是大宋重修广韵,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编修的主要目的 是供读书人写诗作赋及科举考试之用,保留了切韵的中古读书音的音系性质。一 般说来,读书音保守尚雅,所以广韵也就保留有很多古读。“时有古今,地有南 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致。”口】从隋代到北宋,语音肯定有变化,所以 广韵又不可避免地会吸收一些时音和方音。广韵是对切韵及唐代韵书的 增订,切韵本身就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取诸家韵书、古今字书、以前所 记者”1 4 而编订的,音注定然复杂。唐代诸家又对切韵进行干0 谬补缺、增字加注。 广韵又是在诸多切韵、唐韵、五代韵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收字、释义、注音又 较前代韵书复杂。汉字本身又是音形义三位一体,变化常会互相影响。因为上述种种 原因,到了广韵一书里,异读现象如此繁杂也就不足为怪了。 ( 二) 广韵异读研究的意义 表面上看,静止地看,异读就是某一音系( 通语或方言) 内所具有的或者某一辞 书内所收录的一个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但若溯其来源,探其成因,情况极其 复杂:有的可能是音变残留,有的可能是方音吸收,有的可能与词汇语法有关,有的 可能与汉字形体有关,等等。单就音变异读而言,有的是韵部演变造成的,有的是声 母演变造成的,有的是声调演变造成的。单就声母演变造成异读而言,有的是声类历 时演变造成的,如舌头与舌上、重唇与轻唇的异读;有的是同一发音部位的声类互转 造成的,如精母与清母、见母与晓母的异读;有的也可能是复辅音分化造成的,如见 1 广韵异读探讨绪论 母与来母的异读。还有,不同的异读字形成的时代也会不同,有的在上古就是异读字 ( 如“度”) ,有的到两汉才成为异读字( 如“车”) :异读字各个读音出现的时间也不 同,比如“工”声字上古在东部,这是广韵“虹”字户公切的来源,齐梁以后“工” 声字分化,有的仍留在东部,有的向阳部靠拢,“虹”字便产生了古巷切的音【5 j 。 正因为异读字以共时反映了历时,以静止反映了变化,以平面反映了立体,所以 我们可以通过考查异读现象来考查韵部的演变,考查声类的演变,探讨复辅音问题, 考查声调的生成演变,考查语言( 含方言) 间的接触,考查方音,审定音系的性质, 探讨词汇问题,审定普通话读音、规范辞书的注音释义等等,诸如这些都是广韵 等韵书异读字研究的意义所在。诚如严学窘( 1 9 9 0 ) 在讲到广韵异读时说的:“这 丰富多彩的又切,是汉语审音辨义的重要资料,一可考证古今语音分合的流变,二可 探索古今词义分化的根源。”1 6 j ( 三) 广韵异读的研究情况 就我们所知,较早注意到广韵异读现象并有意识地给予研究和应用的当是清 代的陈澧。他在运用系联法研究切韵的声类时,对于那些不能系联而实际是同类 的切语上字便通过又音将它们系联到一起,定为一类。在切韵考序条例中他 说:“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矣,然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 故也,如多、得、都、当7 四字,声本同类:多,得何切;得,多则切;都, 当孤切;当,都郎切。多与得,都与当,两两互用,遂不能四字系联 矣。今考广韵一字两音者,互注切语;其同一音之两切语,上二字声必同类,如: 一东涑,德红切又都贡切;一送涑,多贡切。都贡、多贡同一音,则都多 二字实同一类也。今于切语上字不系联而实同类者,据此以定之。”【7 j 陈氏这样通过又音将那些用正例不能系联的切语上字系联为一类,确实是很高明 的;但他没有意识到:广韵的又音是不能与正切同等看待的,因为“又切所保存 之声韵未必与正切同一系统,且每一又切各自有其来历,亦不必自成系统。”“唐代切 韵一系之韵书类隔切屡见不鲜至于又音之切语,类隔切亦多。广韵乃 纂辑唐代韵书而成,其类隔切多已改作时音,以求和协。至如又音反语,则因循 不改,以存其旧,是不能与小韵之正切相比也。”1 8 】如此,则陈澧持此勘定的广韵 的声类有的也是不当的。对此周祖谟等人已经论及。 上世纪对广韵异读给予研究或整理,成就较突出的主要有周祖谟、葛信益、 余翅永、李添富等几家。下面逐一介绍: 周祖谟广韵校本( 2 0 0 4 ) 有一部分内容是校订又音的,其所作之事一是补出 了广韵本书缺载的又音,在当出的韵部书眉上注出,共补注出2 0 8 处,二是在校 勘记中说明了不见于当见之韵纽而是别见于i 临近他韵的,并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 是所根据的韵书本身有错误,也可能是又音记载的来源不同。 周校本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余翅永有所指出,余氏说:“惟周校于讹字衍文十 2 广韵异读探讨绪论 之七有余,于声韵歧异者十之二不足,即所补又切失见字二百零八条,亦误凡六十五 字。兹略陈其讹例如左右周校或以文献不足,或据讹字、衍音,或泯开合 之防,或衍合韵、类隔,或不审或体、通假,或校本疏失误羼,甚至可资据正误音或 脱文之又切,俱遭误衍。若此之例,两失甚多,其脱略失校者,更不胜数矣。至于二 音互注,周校尤其只字不提。”一】 余遥永1 9 7 4 年由台北连贯出版社刊行互注校正宋本广韵,1 9 7 5 年印行校 勘记,1 9 8 0 年再版校本,1 9 9 3 于香港中文大学刊行新校互注宋本广韵,2 0 0 0 年 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刊行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修订本。如此,余氏广韵之校本日 臻完善。我们所论是新校修订本。余氏新修本上半部为校本,每页于地脚补注出当页 失收、未注或漏注的又切,对于例外又切则于天行以朱色字扼要说明;下半部为校勘 记,详细说明校勘之由。除了对广韵文字、音注、注释给予校勘外,余氏最主要 的工作就是互注又切,“以阐释广韵音系及补订全书又切为务”【l 叫。一字数音, 广韵分载数处,而又切多有未注者,余氏便校订补出之,使每处音切毕备,见一 音而众音皆举。全书补订又切八千多条。书末附有检字表,便于检索。对于“该音未 曾互见者”余氏名之为“例外又切”,归为类隔、合韵、或体、通假、失收、错讹六 类,如上文言于天行以朱色按语俱加识别。 余氏校注一开始是在周校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后来又得见台湾龙宇纯氏全本王 韵校笺及 校札,将广韵善本收罗殆尽,又参考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 料( 详见该书序) ,博采众长,多方印证,深思慎断,可以说,余氏校本是港台大陆 三地广韵校正之集大成,止于今当是较理想的广韵校本。然而,校书如扫落 叶,欲求无疏漏何其难也,余氏书亦不免。对于初版,葛信益有评余遁永( 互注校 正宋本广韵) 、再评余遛永( 互注校正宋本广韵) 、三评余逦永( 互注校正宋本广 韵) 等文章论及i 。新校修订本的一些不足,储泰松、曹洁( 2 0 0 4 ) 已经谈到【l 2 1 , 本文附录余校本广韵互注补遗也有拾零。 葛信益毕生从事广韵研究,特别是广韵异读字的研究,先后发表多篇论 文对广韵异读字给予订讹补夺,探究异读字形成的原因,从广韵的体例出发研究 异读字,发明广韵异读字的体例,观察入微,多所创获。其文有( 广韵) 字夺注误 举正( 1 9 3 7 年) 、( 广韵) 异读字发生的原因( 1 9 4 7 年) ( 广韵) 异读字有误认 声旁之讹者( 1 9 4 7 年) 、张氏泽存堂( 广韵) 异读字形讹举例( 1 9 8 4 年) 、( 广韵) 讹夺举正( 增定稿) ( 音韵学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 9 8 4 年) 、( 广韵) 异读字释 例( 语言研究第二期1 9 8 5 年) 、( 广韵) 异读字有两体皆声者( 1 9 8 5 年) 、谈( 广 韵) 中又音不注反切或直音而注声调的问题( 1 9 9 0 年5 月) ,都收在( 广韵) 丛考 里。 据葛氏总结,广韵异读字注音体例有如下几种:注明出处例,包括以书名 表出处、以人名表出处和以地名表出处。注明本音某或今音某例,包括本音某或 本某某切、本又音某或本又某某切、本音或本切注于俗字下、今音某或今某某切。 又音注于他字之下例,包括若干字之又音只注于一字之下、联绵字之又音注于一字之 广韵异读探讨 下、又音只见于他字注中而正文未录其字、又音只见于他字注中而正文本字未注又音。 又音只见于注中而不重出其本字例。又音与重出之本字音切不相符例,包括声 纽不符者、韵部不符者。重文或体之异读包括形旁不同者、形旁增减者、音旁不 同者、音旁繁省者、形旁音旁均异者【1 3 1 。 葛氏认为异读字发生的原因“不外方俗语音之异,与夫音随义变之别”,其产 生之道,约亦不出下列诸条:一是方音不同,而有异读。二是一字有名动之分,后世 遂依音辨义者。三是一字相反为训,而后世音异者。四是用为重言形况字而音变者。 五是用为双声或叠韵连语而音变者。六是用为人物地名而音异者。七是义有引申而音 亦随之变者。八是因借为他字而音变者。九是因读音有古今之异同,遂发生异读者。 十是其或两字本为重文或体,因引申而义变,义变而音异者。十一是音义均异之字或 表两种不同之语言者。十二是音义为后加者。另外他认为异读还与汉字有关:据形 以造音者,即所谓“伪字”。依音以制字者。本无其音,因误解声旁,致有异读 者。谐声字之上下或左右两体皆声,致有异读者i ”】。 李添富主编的新校宋本 2 0 0 1 年刊行,该书最大的贡献就是所附的又 音又切表,该表“以金周生先生考订为底本,重新标订其韵类等第以及原书页码行 数,以方便检索对照”【l ”。广韵异读字数量众多,散布各处,情况复杂,注音体 例不一,不完善者甚多,绝大多数又不互见,故把它们全都找出来,实在不易。李氏 表格仍依从广韵韵次,以2 0 6 韵之韵为单位,以异读字的首次出现为准,将异读 字分韵列出,每字又编有序号,共有4 8 5 8 个;表格分切语、声类、韵类和页码几项 内容,使读者对异读之情况一目了然,非常便于对异读字作进一步研究。李氏在界定 异读字时,比较慎重,遇有疑惑,常忠实于广韵原书,如此,则较真实地反映了 广韵的异读情况。但相应地,在异读的界定上诸如在是否异读、是几读的问题上, 有的就失于错讹,或失于疏漏;尤其是对于又音见于他字注者,几乎全部漏掉。还有, 可能是受表格的限制,他只列出了异读字各处的正文音切,而各处注中的又切又音却 没有列出,这就丢掉了一大部分极其宝贵的语音材料,因为注中的又音又切丰富而真 实地记录着各种音变现象。还有,极可能是校对疏忽或印刷错误的缘故,表格中切语、 声类、韵类和页码也有混乱和错误。对此,我们有李氏又音又切表勘误给以补正。 黄侃 校录( 1 9 8 5 年) 举出了字有又音而不见于本韵及他韵者的字3 0 0 多个。 赵振铎( 1 9 8 4 年) 的又读字是一篇全面系统探讨广韵异读字的文 章1 1 6 1 。文章开头给出了一些统计结果:广韵注明又音的字共三千五百七十二处, 如果但就字头统计,广韵的又读字有四千二百九十四个。文章重点探讨了广韵 又读的性质,认为广韵的又读绝大多数来源于前代旧注和音义之书,有些反映了 字音的古今分歧,有些反映了某些方言读音,有些反映了古汉语某些构词和构形的规 律,有的是特定场合的特定读音。文章还指出,广韵有些字的又读值得怀疑。 李荣( 1 9 6 2 年) 隋代诗文用韵与( 广韵) 的又音通过例子【l ”,拿隋代诗文用 韵所表现的又音情况和广韵的又音进行比较印证,认为二者绝大多数是一致的。 4 广韵异读探讨绪论 该文将又音与诗文用韵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是又音研究的一条很好的路子。 刘晓南( 1 9 9 6 年) 又音考误考证了“糁”字的语音演变【l ”,认为“糁” 字当只有苏含切一音,山幽切、所鸠切两个读音是声符“参”讹变为“桑”所致。文 章综合运用古音的分合流变和文字的形体演变等方面的知识,证以翔实的文献材料, 论证透彻,令人信服,是一篇就广韵单个异读字进行研究以明其音变、知其成因 的很成功很有启示意义的文章。 除了上面介绍的论著论文外,就我们所知,研究广韵异读字的论著论文还有: 孙绪武 又音的演变及其规范【i9 】。此文对广韵又音字的数量和又音 的演变情况作了初步的定量分析研究,并对又音演变的成因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规范 提出自己的看法。 刘晓南从 又音看古代的语流音变1 2 0 1 ( 1 9 9 6 年语言研究增刊) 。 李长仁谈 又读中的假借【2 1 。此文认为,广韵“又读”中的假借现 象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无字假惜和音近而通的一些规津。 金庆淑 又音字与上古方音之研究( 博士论文,1 9 9 3 年) 【2 2 j 。 赵锐 又读字的研究。 汪寿明从 的同义又读字谈 音系( 1 9 8 0 年) 。此文从异读角度论 证广韵是综合体系。 至于不是专以广韵异读研究为务,而是在文章中涉及或者应用到广韵的 异读,这样的文章也有不少,这里就不再举出了i ”j 。 通观上述对广韵异读字的研究情况,就内容和侧重点而言,可以分为几个方 面:是考证,以正讹补夺。周祖谟、余遁永、葛信益、黄侃、刘晓南等的研究属之。 二是探究成因,以明其性质。葛信益、赵振铎等的研究属之。三是总结体例,以现其 面貌。葛信益的研究属之。四是应用,以论他事,比如用来讨论音系性质、讨论语音 演变、讨论现代汉语语音规范化问题、讨论辞书注音问题等。李荣、金庆淑、汪寿明、 刘晓南、孙绪武、李长仁等的研究属之。 ( 四) 广韵异读研究存在的问题 广韵异读的研究虽然已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但问题还不少,仍还有研究的 必要,仍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广韵究竟有多少异读字,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虽有几说,但大都是粗 略翻检所得。广韵异读体例繁复,异读或出或没,翻检难免遗漏,加上各人界定 标准不一,故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要想得到较合理的可靠的结果,应当对广韵 进行彻底清点统计、科学界定、作穷尽式的研究。 广韵异读注音的情况,葛信益和余延永等人虽有所发现总结,但或嫌粗 略或乏条例系统,故仍有必要给予全面系统地总结。 广韵异读的来源i 1 题,虽然有些异读广韵书中已给出录自某人某书, 广韵异读探讨 也已有学者研究认为绝大多数来源于前代旧注和音义之书1 2 4 j ,但这只是从文献角度 来说的。我们更应该探讨的是,这些字为什么会成为异读字即它们的音变原理和音变 过程是什么? 是在什么时代成为异读字的? 进而可以探讨广韵异读的性质,是古 读、训读、方音、外来音、衍读还是讹读? 是潜在的另一音系还是根本不成系统而只 是一个音系吸收的一些异质成分? 广韵异读与词义的关系,哪些是同义异读? 哪些是异义异读? 同义为何 会有异读? 异义是怎么用异读表示的? 各有些什么规律? 要想做上述事情,就得对广韵每一个异读字的成因进行研究,从而找出规律, 而不能只是凭印象或者只是举一些例子来说个大概,而不考虑全部,不考虑反例。广 韵异读与韵部演变、声类演变、汉字形体演变肯定有关系,并且有很大的关系,罗 常培、周祖谟( 1 9 5 8 年) 的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陈独秀( 1 9 3 7 年) 中国古代语音有复声母说瞄j 、刘晓南( 1 9 9 6 ) 又音考误、裘锡圭( 2 0 0 2 ) 文字学概要 2 6 1 等都已涉及到,都是很好的范例,但目前尚无系统的专门的探讨。 异读关系与谐声关系不论从声类上看还是从韵类上看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但 目前尚无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 怎样评价广韵异读? 对于汉语言的交际作用来说异读是积极的还是消极 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广韵是语音“百宝箱”吗? 后来的音都可到里面 找到根据吗? 是否有口语中有异读而广韵未收的? “铅”( 刘太杰、张玉来1 9 9 8 ) 1 2 7 “氓”“打”鼻”字的今读是怎么来的? 广韵异读是繁杂无序的还是有规律 可循、有原则可依的? ( 五)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1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有: ( 1 ) 广韵异读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 ) 广韵异读的注音情况。 ( 3 ) 广韵的异读字数,进而广韵的字数。 ( 4 ) 从韵的角度看广韵异读的规律。 ( 5 ) 广韵韵系间异读与韵部演变的关系。 ( 6 ) 广韵韵系内异读与四声别义的关系。 2 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我们使用的材料主要是余翅永( 2 0 0 0 年) 新校互注宋本 ( 增订本) 和 李添富( 2 0 0 1 年) 新校宋本 所附的又音又切表。我们逐页逐行逐字逐 音地进行对照比较,或将二书对照,或书内前后对照,看其分歧之所在并尽量思索分 歧之原因,看其互注是否漏、衍、讹,切语用字是否有误,所注页码行次是否照应原 书等。 广韵异读探讨 研究方法主要是统计分析法、比勘法和历史比较法。统计分析法应用于对总的异 读字数、各种类型的异读字数、韵系内的异读字数、韵系间的异读字数和摄内的异读 字数的统计分析。比勘法是拿余氏、李氏、葛氏、周氏各家本子及观点互相参照印证。 历史比较法是将广韵异读与上古的韵部、声类进行比较,以明韵部声类之分合演 变,以探广韵异读之部分成因。 7 广豹) 异读探讨 一l 广约异读的注音情况 一、广韵异读的注音情况 广韵异读字的注音体例,余延永和葛信益已经谈到。余氏是分两类谈的,一 是正常缺载,包括缺音和漏音:二是例外又切,又归为类隔、合韵、或体、通假、失 收、错讹六类肛“。葛信益将之归为六类,每类又分别有不同的情况( 详见上文) 。余 氏简明扼要但嫌粗略。葛氏稍详尽但仍有未谈到的,并且缺乏系统性,只是排出种种 情况。我们不揣浅陋,承诸先生余绪,归纳广韵。异读注音体例,力图详尽系统, 全面真实地反映广韵异读的注音情况。 广韵异读注音的情况,首先可以字头的互见与否为标准分为字头互见与字头 不互见两种情况。广韵一字数音,数处正文皆见,此谓字头互见。反之谓不互见。 ( 一) 字头互见者:全注、缺注和漏注 全注就是每一处的每一个异读音全都注出。如( 按,6 8 5 表示余氏新修本第6 8 页第5 行。下同) ; 予6 8 5 鱼韵以诸切,又馀伫切 2 5 6 1 0 语韵余吕切,又弋诸切 罾6 8 3 鱼韵以诸切,又音预 3 6 3 5 御韵羊洳切,又音余 请1 9 0 - 4 清韵疾盈切,又在性、七井二切 3 1 9 1 静韵七静切,又疾盈、疾姓二切 4 3 1 ,6 劲韵疾政切,又秦盈、亲并二切 缺注就是没有注出异读。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各处都不注,如“豸”是个两读 字,见于上声四纸韵豸小韵( 2 4 4 1 ) 和上声十二蟹韵庸小韵( 2 7 0 - 1 0 ) ,但两处都没 有注出异读:又如“沽”三读:8 2 3 模韵古胡切、2 6 6 - 2 姥韵公户切和3 6 8 6 薯韵古 暮切,但三处都没有注出异读。二是此处注而彼处不注。如: 吭1 8 2 1 0 唐韵胡郎切,又下浪切 3 1 4 3 荡韵胡朗切 4 2 7 8 宕韵下浪切 “吭”享三读,理应三处都注出另两读,但书中只在唐韵处注出异读,也没注全,荡、 宕韵商处异读缺注,一处注而另两处就没注。 漏注就是某一处虽然注出了异读,但没注全,有遗漏现象。如上例“吭”,1 8 2 1 0 唐韵胡郎切处虽注了异读,但只注了宕韵下浪切的音,漏了荡韵胡朗切的音。 缺注、漏注现象常常同时存在,如上举例子“吭”。又如“痞”字: 痞2 4 7 7 旨韵方美切,又音否 广韵异读探讨广韵异读的注音情况 2 4 9 - 1 0 旨韵符鄙切 3 2 3 - 3 有韵方久切 2 4 7 7 处漏注,2 4 9 1 0 与3 2 3 3 两处则缺注。 广韵中的异读,缺注漏注的非常多。赵振铎初步统计广韵注明又音的字 共只有3 5 7 2 处。余遥永书补订又切超过八干条【2 9 】。 ( 二) 字头不互见者 也可说成是失收,就是一个异读字,有证据表明应该出现在某韵某纽,但我们按 图索骥,到那一韵那一纽的正文字头里去找的时候,却找不到。比如“冰”字,根据 1 9 9 6 蒸韵笔陵切的该字注“说文本鱼陵切”来判断,在2 0 0 5 蒸韵鱼陵切小韵里还 应该有“冰”字,但找不到。我们就说“冰”字在蒸韵鱼陵切小韵里失收。失收有很 多种情况,十分复杂。是否失收,界定的条件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失收可以分为真 性失收和假性失收。 1 真性失收是一个异读字有证据证明还应该出现在别处,但在广韵中无论哪 里、无论何韵何纽都找不到。例如( 按,方括号表失收) : 燎4 5 6 7 屋韵式竹切,又音育。 【4 5 6 1 屋韵余六切】 蚓2 7 6 7 轸韵余忍切,又余刃切。 【3 9 2 6 震韵羊晋切】 谗2 3 0 5 咸韵士咸切。又士街切。 4 4 6 2 鉴韵士忏切 1 2 3 1 - 1 街韵锄街切】 就我们统计,这类真性失收者广韵共有二百七十三字。 2 假性失收就是一个异读字没有在又音指示的某韵某纽重出,好像失收了,但实 际上并未失收,而是或者以另一面目即或体的形式出现在该纽字头中,我们称为或体 异读;或者本字出现在该纽他字注中,我们称为本字见于他字注中;或者出现在该韵 他纽下,即类隔异读:或者出现在近邻他韵中即合韵异读。 ( 1 ) 或体异读者 或体也叫异体、重文。“从丁西林起,异体字的定义就是:义同音同而形不同的 字。”1 3 0 1 而沈兼士却指出:“许多重文包括形体变异( 按含讹变) 、同音通假、义通 换用三种性质,非仅如往者所谓音义悉同形体变异是为重文。”【3 i j 实际上,说某两个 字是或体关系,是在它们记录同一个词的时候而说的。它们都可表示那个词,在表示 那个词时,它们音同、义同、用法同,只是形不同,如9 6 7 灰韵“鱿”与“蜻”是 异体字,都表示“人腹中长虫”义:又如“间”“闲”在表“空闲”义时是或体关系。 9 广韵异读探讨 一广韵异读的注音情况 这样说来,丁沈两家的说法在内涵上是一致的,但在外延上,沈氏的范围大些,我们 觉得也全面些,所以我们在整理广韵的或体异读字时,只要两个字( 形体) 有证 据证明记录的是同一个词,并且读音上可解释,就算或体。这样或体异读就包括造字 方式不同、所用部件不同、部件间位置关系不同、声旁不同、形旁不同、声形旁都不 同、繁省、错讹、通假、义通换用等。 或体字各形体间关系很复杂,下文讲异读字的界定时我们还要详细讲。或体字不 一定都有异读,如1 3 9 9 “绵”与“繇”就只武延切一读。 广韵有异读的或体字,据我们统计共有2 3 4 个,我们有或体异读字表。这里 暂举两例给予说明: “鄙”与“村” 1 1 9 5 魂韵徒浑切有“邮,地名,亦音村”,我们根据“亦音村”到1 1 9 6 魂韵此 尊切小韵中去找“邮”,找不到,但有“村”字,实际上“村”是“邮”的或体。 “崦”与嶂” 2 2 7 5 盐韵央炎切有“崦”字,注文“崦嵫山,下有虞泉,日所入,又於检切”, 而3 3 5 页琰韵衣俭切小韵中没有“崦”字,但有罅 ”字,注文是“嵫山,日没处。” 其实二字是或体关系。 ( 2 ) 本宇见于他宇注中者 就我们统计,异读本字在正文字头中不互见而见于他字注中的,广韵一书共 有1 5 2 字1 6 1 处,我们整理有“本字见于他字注的异读字表”。例如: 眙5 9 3 之韵与之切 眙3 5 7 普志韵丑吏切 4 3 3 5 证韵丈证切“瞪”陆本作眙 他字注中常用下列术语表示:俗作( 8 处) 、亦作( 6 9 处) 、亦从x 旁( 1 处) 、x 又作x ( 9 处) 、或作( 2 8 处) 、古通用( 1 处) 、本亦作x ( 6 处) 、 x 今俗作( 1 处) 、古作( 2 处) 、x 今作( 2 处) 、俗又作( 2 处) 、x 与 同( 1 处) 、书作x 、书亦作x 、书又作。 其中交代古书出处的有:说文作( 1 0 处) 、说文亦作x ( 1 处) 、说文 与同( 2 处) 、易作( 1 处) 、易亦作( 1 处) 、尔雅作( 3 处) 、尔 雅又作( 1 处) 、礼记作( 3 处) 、礼记亦作( 1 处) 、周礼作x ( 1 处) 、周礼亦作( 1 处) 、左传作( 2 处) 、毛诗作( 1 处) 、汉书 又作x ( 1 处) 、苍颉篇本作( 1 处) 、陆本作( 1 处) 。 实际上,这一类字,本字与它所寄居的那个字之间绝大多数也是或体关系,只有 极个别的是只寄于他字之下,不是或体关系。 二者是或体的,其间关系的性质除了一般的或体关系外,多是正俗关系、古今关 系: 般的或体关系,单独用“亦”、“又”、“或”等字者,当然其中也有正俗、 古今关系的。 广韵异读探讨一广韵异读的注音情况 正体与俗体,带有“俗”字者。 古体与今体,带有“古”、“本”、“今”等字者以及注出书名者。注出书名者有 3 1 处,有经书毛诗( 1 处) 、礼记( 4 处) 、周礼( 2 处) 、易( 2 处) ,有史 书汉书( 1 处) 、左传( 2 处) ,有字书苍颉篇( 1 处) 、尔雅( 4 处) 、说 文( 1 3 处) ,有韵书陆氏切韵( 1 处) 。 二者不是或体关系,只是本字寄于他字之注中的的,如: 允2 7 7 9 荤韵余辈切 , 【1 4 1 1 仙韵与专切】,1 6 8 5 “吾”字注“允音铅”, 喻3 6 5 4 遇韵羊戍切 【3 6 4 4 遇韵常句切】,3 6 5 4 “谕”字注“何承天云喻音树” 檠5 0 1 1 蓁韵以灼切 【5 0 1 7 蓁韵离灼切】,5 0 2 8 “芍”字注“藁,良约切”, 也有各处都不见于正文字头,只见于他字注的异读字,如: 享【1 0 7 - 3 谆韵常伦切】“星”今作享 【3 1 1 - 8 养韵许两切】,“亨”亦作享 售1 2 1 8 4 侵韵如林切】,“红”亦作馕 【4 4 0 8 沁韵汝鸩切】,“箭壬”亦作傍 ( 3 ) 类隔异读就是一个异读字没有在又音指示的韵纽中出现,而是在又音所指的 同韵他纽中出现,即注中又音与重出之正文音声类不同( 相隔) ,多是端知、轻重唇 类隔。例如: 掉2 9 6 9 筱韵徒了切 4 1 3 一l 啸韵徒帚切,又徒了切 4 6 7 - 2 觉韵女角切,又仗帚切 “掉”字觉韵处的又音是仗帚切,属啸韵澄纽,但啸韵没有澄纽,“掉”字而是出现 在定纽里,这就是说“掉”字觉韵处的又音与啸韵处的正文音声类相隔。 广韵各卷末所附“新添类隔今更音和切”者,共有2 1 字,其中上平卷有8 个:卑陴眉悲邳怀频彬;下平卷有6 个:繇平凡阔充匿芝一f 二声卷有5 个:摞缥襟 否贮:去声卷有2 个:窆裱;入声卷没有。分布在“支脂灰真仙庚凡小旨语艳笑”等 韵,其中三等韵1 9 字,二等韵1 字,一等韵l 字。 ( 4 ) 合韵异读就是一个异读字没有在又音指示的韵纽中出现,而是出现在又音所 指韵的邻韵中。例如: 魇3 3 4 6 琰韵於琰切,又於协切 5 4 0 一1 0 叶韵於叶切,又於琰切 “魇”字琰韵处又于协切,“协”字属帖韵,但“魇”字却不在帖韵重出,而是出现 在叶韵,广韵中帖叶二韵相邻,这就是又音与重出之正文音合韵。 ( 三) 其他特殊情况 广韵异读探讨 一广韵异读的注音情况 1 重纽异读者 重纽异读就是一个异读字的两个读音之间是重纽关系。这类异读字广韵中有 1 1 个,它们是: 郫4 5 4 支韵“皮”纽符羁切 4 7 - 7 支韵“陴”纽符支切 9 3 2 佳韵薄佳切。 月凳5 5 4 脂韵“葵”纽渠追切 5 6 一l o 脂韵“逵”纽渠追切 按:余氏在第5 5 页校为,本韵“葵逵”二纽并音渠追切,“葵”之切下字,切二 用“准”,切三、王二及全王用“隹”,韵图“葵”入四等,“逵”入三等,音不同类 也。 去6 1 5 之韵“欺”纽去其切 6 3 6 之韵“拄”纽丘之切 5 4 5 - 7 业韵去劫切。 按:余氏在6 3 页校为,“j 去”与“欺”音同,应并。 胭1 0 1 8 真韵“因”纽於真切 1 0 6 2 真韵“替”纽於巾切 嫫1 3 0 3 山韵“娱”纽委鳏切 1 4 1 - 4 仙韵“娟”纽於缘切 1 4 3 7 仙韵“娱”纽於权切 肱1 3 3 9 先韵“贤”纽胡田切 13 6 8 先韵“玄”纽胡涓切 位1 3 3 1 0 先韵“贤”纽胡田切 1 3 6 - 8 先韵“玄”纽胡涓切 谝1 3 9 7 仙韵房连切; 2 9 2 。9 猕韵“辩”纽符蹇切 2 9 4 - 1 0 弥韵“椴”纽符善切 铽2 1 7 7 侵韵职深切 2 2 8 3 盐韵“筘”纽巨淹切 2 2 8 7 盐韵“缄”纽巨盐切 瞎4 7 0 9 质韵“蜜”纽弥毕切 4 7 2 5 质韵“密”纽美毕切 按:余氏第4 7 2 页校注是,剀韵系书“密”营美笔反,不同类也。 熠5 3 3 9 缉韵“煜”纽为力切 5 3 3 9 缉韵“熠”纽羊入切 2 同纽重出者 广韵异读探讨 一广韵异读的注音情况 广韵体例纽一音,故一纽之内同字不应重出,但有三个例外,同纽重出而 不异读: 溯鱼韵以诸切“余”纽重出,6 7 8 者注“水名。”6 8 3 者注“水名。” 碧唏齐韵杜奚切“唬”纽重出,8 8 4 者注“鱼黑色”,8 8 6 者注“鱼四足者”。 缜1 0 1 7 真韵丑人切;1 0 4 6 真韵昌真切:轸韵章忍切“轸”纽内重出, 2 7 5 2 者与2 7 5 4 者。 按:第三处与第四处同纽重出。然2 7 5 。4 者乃“胗”字或体,故二者可以认为是不同 的字。 3 以声调注异读者 广韵中的异读有些不注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