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支配”与“合谋”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支配”与“合谋”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支配”与“合谋”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支配”与“合谋”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支配”与“合谋”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支配”与“合谋”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支配支配”与“合谋” :与“合谋” : 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研究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control and complicity: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judicial mediation 作 者 姓 名: 牛博文 指 导 教 师: 付子堂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支配”与“合谋” :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3 内容摘要 在我国,司法调解作为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是与司法审判并存的诉讼活动。司法 体制改革历程一直围绕着调解与审判在实践中的比例变动展开。司法调解的坎坷发展历 经兴盛、消沉与复兴三大时期。这一社会现象不禁发人深思:司法调解的历史命运为何 几经沉浮?影响司法调解兴衰的因素究竟为何?本文秉持这一问题意识,以司法调解中 的影响因素(各种权力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各种权力如何 进入司法调解内部以及它们任意地实现各自目的的运行机制。 本文借助了法国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皮埃尔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 2002)的社会学理论,具体运用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场域” 、 “生存心态” 、 “资本” 、 “策略”等概念分析工具及关系主义、象征性和反思性等研究方法;从一例司法调解个 案出发,具体分析隐藏在该案背后的影响因素,继而以历时性和共时性两种视角,剖析 影响司法调解沉浮的相关因素。全文除引论和结论外,主体部分包括四章。 第一章,以一例司法调解个案为切入点,分析影响这例个案的因素。首先,试图揭 露行动者(法官和当事人)在进入司法调解程序前,面对司法调解和司法审判两种纠纷 解决方式, 如何达成一致的选择即自愿进入司法调解程序, 以及该选择背后的深层根源。 其次,行动者在进入司法调解程序后,运用法律语言和日常生活用语的情况,揭露出语 言背后行动者认知方式和心理空间的差异,以及行动者之间的权力关系。最后,作为司 法调解成果的调解协议,并非完全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体现,其蕴含的“符号暴力”致 使政治权力以潜在的方式进入司法调解的过程。 第二章,以历时性视角,阐释造成司法调解几经沉浮的因素。以司法体制改革为背 景,司法调解的历史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其一,1988 年至 2002 年,司法调解由盛 兴转向衰落;其二,2003 年至 2012 年,司法调解走向复兴之路。司法调解呈现的 u 型 发展趋势,反映了社会因素(社会权力) 、司法因素(司法权力)和政治因素(政治权 力)对司法调解兴衰的影响。布迪厄认为,权力是场域的动力,社会场域、司法场域和 政治场域顺势成为了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但三者为何选择以司法调解为连接点,以 及它们在司法调解内如何互动,是值得探讨的,本章对此进行了深究。 第三章,以共时性视角,透析行动者选择司法调解为策略的因素。行动者在生存心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态指引下,基于个人利益考量,制定了进入司法调解程序的策略。事实上,当事人和法 官在司法调解中分别处于被支配和屈从的境况,双方的策略也并非全是理性思考的结 果,而是一种幻觉的产物,由此可以拨开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迷雾并重构法官形象。这一 现状反映出社会因素、司法因素和政治因素在司法调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第四章,发掘影响司法调解沉浮的各种因素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作为司法调解中的 影响因素,各种权力之间存在着“支配”与“合谋”的关系。支配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 方面:其一,当事人在选择进入司法调解至达成调解协议期间,均受到法官的支配;其 二,法官处于屈从的境况,是根源于政治场域、司法场域和社会场域的支配;其三,司 法调解的相关司法政策变动的根源在于,政治场域对司法场域的支配。合谋关系主要反 映为:法官在面对政治场域、司法场域和社会场域的支配时呈现出的合谋,以及政治场 域、司法场域和社会场域的合谋。 结论部分,结合上述对司法调解中影响因素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提出司法调解 在未来司法体制改革中的发展方向。第一,司法调解作为我国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受 到政治场域、社会场域和司法场域的持续影响,在司法实践中将长期存在;第二,司法 调解作为我国特有的诉讼活动,由“思想工作型”逐步转向“程序保障型” ,朝着程序 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第三,司法调解作为司法服务产品的生产方式,为实 现当事人的诉权对司法权的有效制约,循着完善自身法律监督机制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布迪厄;司法调解;权力关系;场域;生存心态;符号暴力 “支配”与“合谋” :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5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judicial mediation and judicial trial exist together as important ways to resolve the disputes. the process of judicial system reform has been around the changing proportion of the mediation and trial in practice. the rough development process of judicial mediation is through prosperity, depression, and renaissance three different times. we can not help but think through this provoking social phenomenon: why does the historical destiny of judicial mediation present several ups and downs? what a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 judicial mediation on earth? this paper insists on this problem consciousnes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 the judicial mediation (all kinds of power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th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pecific analysis on how the various power enter in the judicial mediation interior an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which the various power realizes their discretionary choices. this paper uses the sociology theories of the french philosopher, sociologist, anthropologist pierre bourdieu (1930-2002), specially conceptual analytical tools of field, survival mentality, capital , strategy and the relationalism, symbolic and reflective research methods; from a judicial mediation case,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hidden in the case, and then wit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erspectives, analyses of the related factors which affect judicial mediation ups and downs. in addition to the full text and conclusion, the main body part includes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using judicial mediation cas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alyzes the factors in the case. first of all, trying to reveal how the actors (the judge and the parties) reach an agreement that the choice of voluntary into judicial mediation procedure, as well as the deep roots in the choice before the judicial mediation procedure, in the face of the judicial mediation and judicial trial as two ways to settle disputes. secondly, after the actors into judicial mediation program, the use of legal language and daily expression reveals the actors behind the different language cognitive style and mental space, and the power relations among actors. finally, the agreement of judicial mediation as the result is not completely the embodiment of the parties autonomy, which contains symbolic violence, and it makes political power coming into the judicial mediation process under the potential way. the second chapter, in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interprets the factors which caused judicial mediation to go through several ups and down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judicial system refor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judicial medi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stages: firstly, from 1988 to 2002, the judicial mediation had went though thriving to declining; secondly, from 2003 to 2012, the judicial mediation presents renewal.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judicial mediation presents u, which reflects that the social factors (social power), judicial factors (judicial power) and political factors (political power) have effect on the judicial mediation ups and downs. bourdieu thought that power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field. the social field, judicial field and political field becom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judicial mediation. but why you choose the judicial mediation as three fields connection, and what their interaction in judicial mediation is, will be interpreted in this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in a synchronic perspective, analyses the factors why actors choose judicial mediation as the strategy. the actors in the guidance of habitus,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personal profit, make the judicial mediation program strategy. in fact, the parties and the judge in the judicial mediation are in controlled and yielded situation respectively, their strategies are not all the results of rational thought, even illusion products. it can burst the mists of the parties autonomy and reconstruct the image on the judge. this situation reflects that the social factors, the judicial factors and political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judicial mediation . the fourth chapter, discovers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of various factors that have influence on ups and downs of judicial mediation. a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judicial mediation, all kinds of power present control and conspiracy relationship. control relationship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parties in the period that parties choices reach an agreement of judicial mediation, are subject to the judges control; secondly, the judge being yielded situation, is rooted in the political field, judicial field and social field dominating; thirdly, the relevant judicial policy change about judicial mediation rooted in the control relation between the political field and the judicial field. conspiracy relationship are reflected in the judges attitude when he faces the control of political field, judicial field and social field, and conspiracy relation among political field, judicial field and social field. the conclusion part, combining these factors on the judicial mediation in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analysis,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judicial mediation in the future reform of the judicial system. firstly, the judicial mediation as the important way to resolve the disputes will exist for a long time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in continuous influence of political field, social field and judicial field, secondly, the judicial mediation as our special “支配”与“合谋” :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7 litigation activities, will transform from ideological work type to program safeguard model gradually, in programmed, standard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direction; thirdl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restriction on litigation jurisdiction, the judicial mediation as method about the judicial service product, will follow the road which perfects its leg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keywords: bourdieu;judicial mediation; relations of power; field; habitus; symbolic violence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目 录 引引 论论 . 1 (一)问题缘起 . 1 (二)研究现状 . 5 (三)研究思路 . 8 (四)研究工具 . 10 一、由一例司法调解个案谈起一、由一例司法调解个案谈起 . 15 (一)司法调解前行动者策略的契合 . 17 (二)司法调解中两种语言的运用 . 21 二、司法调解中影响因素的历时性分析二、司法调解中影响因素的历时性分析 . 25 (一)1988 年至 2002 年间司法调解消沉的影响因素 . 25 (二)2003 年至 2012 年间司法调解复兴的影响因素 . 33 三、司法调解中影响因素的共时性分析三、司法调解中影响因素的共时性分析 . 39 (一)重思当事人意思自治 . 40 (二)重构法官形象 . 46 四、司法调解中影响因素的关系四、司法调解中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分析 . 50 (一)司法调解背后的“支配” . 50 (二)司法调解隐含的“合谋” . 54 结结 论论 . 58 (一)透析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把脉司法调解的过去与现在 . 58 (二)纵观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预测司法调解的未来 . 59 附录一:庭审笔录(根据录音资料整理)附录一:庭审笔录(根据录音资料整理) . 63 附录二:调解协议附录二:调解协议 . 71 附录三:与附录三:与 k 法官的访谈法官的访谈 . 7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75 “支配”与“合谋” :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9 引引 论论 (一) 问题缘起 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如同春雨洒向中国这片古老而又文明的土地, 但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下却暗含着危机。这是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在经济体制、政治体 制、 教育体制和司法体制 1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变革的表象之下, 隐藏的却是人们在认知 方式 2、心理空间3方面的悄然变化。目前,我国社会结构阶层化4、利益主体多元化、利 益诉求增多,社会群体性事件 5、暴力事件屡见不鲜,易造成社会失范6状态的出现。司 法作为解决纠纷、实现矛盾双方利益需求最重要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在社会转型的历史 背景下,对其改革显得迫在眉睫。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 7,是以庭审方 1 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 ,目前学术界对“司法体制”概念的界定未达成统一。谭世贵 教授认为, “司法体制就是指司法机关的组织制度” 。具体而言,司法体制是“司法机关的设置、领导或监督体制、 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 。司法体制是包含于司法制度内,是司法制度的核心概念。参见谭世贵: “中国司法体制若干 问题研究” ,载法治研究 ,2011 年第 3 期,第 6-9 页。 2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 h.a.witkin 于 1962 年提出了“心理分化理论” ,该理论推动学界了对认知方式的研究。认知 方式也称作认知风格,它将心理学两个领域即人格和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具体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理解 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组织信息时显示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参见李寿欣: “关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的理论及 其理论模型修订” ,载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 1 期,第 19-21 页。 3 美国语言学家 gilles fauconnier 在其著作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 1985)中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 , “心理空间 主要探索语言形式背后的幕后认知(backstage cognition)。心理空间是我们思维和说话时构建的部分信息集合,其构 建是为了话语局部的理解。心理空间包括认知成分,并由框架和认知模式为其提供一定的结构它可以用来描写 在日常说话和思维中发生在语言形式幕后的各种语义、语用和文化等信息相互作用和整合的过程。 ”参见美gilles fauconnier: 心理空间自然语言意义建构面面观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年版,第 13-14 页。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相对于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分化过程之一 就是阶层化的过程:阶层地位越来越明确,阶层边界越来越清晰,阶层利益越来越凸显以权力和制度分化为基 础的阶层已经构成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基础。 ”参见李路路: “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中国社会管理面 临的新挑战” ,载社会学研究 ,2012 年第 2 期,第 4 页、第 7 页。 5 “学者胡鞍钢曾根据政府公开资料统计,群体性事件在 1994 年后开始出现不断增长趋势” ,1995-1996 年增长速度 在 10%左右,1997-2004 年间年均增长速度高达 25.5%, “2005 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表明,从 1993 年到 2003 年 间,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 1 万起增加到 6 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 73 万增加到约 307 万。 ” “上访、集会、请愿、游行、 示威、罢工等群体性突发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2009-2010 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群体性事件 9 万余起。 ”参见 刘科: “群体性事件敲响警钟民主化解过激情绪” ,载共产党员 ,2009 年第 6 期,第 15 页;秦燕、陈翠红: “国家 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群体性事件研究” ,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年第 1 期,第 5 页。 6 迪尔凯姆在其社会分工论中指出: “社会团结是由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机械团结转变过来的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 有机团结。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机械团结基础的集体意识不断弱化,由分工形成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配合,逐渐形成 了新的整合状态。但由于社会分工的过快,致使各组成部分“彼此间的联系也不像原来那样充分了” ,因而无法形成 相互协调的整合状态,此时社会就陷入了失范状态中,这一状态是正常的、无法避免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 济及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原有的社会结构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原有的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被普遍否定或遭到破坏,逐渐失去约束力,新的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尚未形成或未被普遍接受。 ”此时,社会 失范状态便会出现。参见法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 ,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年版,第 133-135 页、第 324-329 页;赵孟营: “超越失范 :论涂尔干理论语境中的 anomie” ,载广西社会科学 , 2007 年第 4 期,第 163-164 页。 7 “1988 年 18 日至 28 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召开第 14 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进行法院的自身改革。 ”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式改革 8为重点,并呈现出规范化、程序化、专业化的趋势9。司法调解与司法审判作为 两种重要的诉讼活动,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地此消彼长。司法调解制度的发展历史可分 为五个阶段 10: 第一阶段是“调解为主”时期(1949年1981年) 。司法调解制度在建国后的很 长一段时期内,充当着我国主要的社会纠纷解决方式。 11在司法政策方面,司法调解制 度被提升到重要位置。1950年7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司法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 “人民法院必须始终重视调解工作,诉讼中的调解是我国审判制度的一个必要组成部 分。 ”1964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重新强调了民事 审判工作方针,即“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的“十六字方针” 。 1979年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程序的规定(试行) ,再 次强调“十六字方针” 。可见,改革开放初期,司法调解成为中国共产党重新安排我国 社会秩序并动员群众支持其政策的工具,充当着我国主要的民事诉讼活动 12。 第二阶段是“着重调解”时期(1982年1990年) 。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丰富和 西方现代化 13思潮的传入,司法体制改革逐渐展开,司法体制内部开始意识到不能一味 地强调司法调解。为了提高民事诉讼活动中司法审判的地位,避免造成司法审判与司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2 年 10 月 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司法改革 ,提及“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就开始了以强化庭审功能、扩大审判公开、加强律师辩护、建设职业化法官和检察官队伍等重 点内容的审判方式改革和司法职业化改革。 ”参见洪冬英: 当代中国调解制度变迁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97 页。 8 民事庭审方式改革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核心。庭审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职权主义的庭审方式二是当 事人主义的庭审方式三是起诉状一本主义的庭审方式” ,这场改革是以审判程序规范化为改革重点,并借鉴 了当事人主义的审判模式,限制了法官的职权,增强了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对抗性。参见李从山: “民事庭审方式改革 的几点思考” ,载法学评论 ,1994 年第 6 期,第 64 页。 7 司法体制改革所呈现出的规范化、 程序化、 专业化的趋势, 主要体现在法官队伍的准入制度、 法院的基础设施建设、 法官的着装和法律语言的运用等多个方面。 10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在中央设立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公安部 和司法部,并建立了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署、地方各级公安机关和各大行政区司法部,分别行使 审判、检察、公安和司法行政的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制度建立于新中国成立后,因而本文对司法调解制度的 研究被限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时间范围内。参见陈卫东: “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创立、发展及其完善” , 载法学家 ,2001 年 4 期,第 47 页。 11 “50 年代,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制度发展很快、很顺利,作用也十分显著,绝大多数的民事案件在判决之前都 首先进行调解,调解结案的比例,在整个结案的比例中是比较高的。 ”参见李荣棣、唐德华: “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 的调解” ,载法学研究 ,1981 年第 5 期,第 40 页。 12 陆思礼: 毛泽东和调解:共产主义中国的政治和纠纷解决 ,许旭译,工笑红校,载强世功编: 调解、法制与现 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20-121 页。 13 “ 现代化一词,作为一种广义概念用来取代早先的一些概念,目的在于把握、描述和评估从 16 世纪至今人类 社会发生的种种深刻的质变和量变。根据布莱克及其他一些学者的看法,这些变化开创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时代。 过去常用的像英国化、欧化、西化、城市化、进化、发展、进步等词,现在不是被现代化一词所取代,便是被 纳入现代化的概念之中。 ”参见印a.r.德赛: “重新评价现代化概念” ,载美塞缪尔亨廷顿等: 现代化: 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年版,第 26 页。 “支配”与“合谋” :司法调解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11 调解对立, 14有关司法调解的相关法律规范也发生了变化。1982年3月8日, 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取消了“调解为主”的方针,取而代之的是“着重调解”的 原则 15。 第三阶段是“自愿、合法调解”时期(1991年2002年) 。1991年4月9日,第七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彻底改变了“着 重调解”的原则,并确立了“自愿、合法调解”的原则。 16尽管该原则强调尊重和保护 当事人的程序自主选择权,司法调解仍被部分学者认为是与法治相悖的制度。 17在司法 实践中,法院调解结案率也出现了大幅度回落。根据中国法律年鉴的统计数据,全 国法院民事一审案件调解结案率从1989年的69.33%直线滑落至2002年的30.32%, 18至于 1990年代司法调解为何如此低迷,在此不作赘述 19。尽管如此,法院调解结案率的回落 并非意味着司法调解的真正衰落,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条件下司法调解可重获新的价 值和功能。 20 第四阶段是“司法调解的复兴”时期(2003年至2011年) 。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 14 章武生等: 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09 页。 15 1982 年 3 月 8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被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通过,其中第六条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着重进行调解,调解无效的应当及时判决。 ” 16 1991 年 4 月 9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被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其中第九条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 17 例如“优先调解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并且制约着法制化的发展方向调解及法院外其他解决纠纷的方式或多或 少存在着非法制化的因素。因而在法制化的进程中,应当对调解和审判进行制度上的区分,限制审判中过分注 重调解的做法,以免妨碍法律程序的健全。 ”又如法院调解“在实践中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与民事诉讼目的、 法治社会的目标相违背。参见季卫东: “法制与调解的悖论” ,载法学研究 ,1991 年第 5 期,第 21-24 页;曾纪雄: “法院调解:一项亟待改革的司法制度”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 年 4 月,第 9-10 页。 18 中国法律年鉴提供了如下资料:1989 年全国法院民事一审案件调解结案率 69.33%;1990 年为 64.57%;1991 年为 59.08%;1992 年为 58.34%;1993 年为 58.52%;1994 年为 58.44%;1995 年为 56.89%;1996 年为 54.24%;1997 年为 50.95%;1998 年为 45.84%;1999 年为 42.65%;2000 年为 39.08%;2001 年为 36.74%;2002 年为 30.32%;2003 年为 30.0%;2004 年为 31.01%;2005 年为 32.1%;2006 年为 33.1%;2007 年为 50.74%;2008 年为 61.39%;2009 年为 61.99%;2010 年为 65.29%;2011 年为 67.3%。2013 年 3 月 10 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第十二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 2012 年全国“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与撤诉结案率达到 64.6%” 。可见,全国法院民事一审案件调解结案率从 1989 年至 2003 年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但在 2006 年之后有了 较大幅度的回升,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基层法院,调解一直充当着主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参见王胜俊: “最高人民法院 工作报告(摘要) ” , 人民日报 ,2013 年 3 月 11 日,第 4 版。 19 造成司法调解制度在 90 年代衰落的原因是多重的,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司法政策、审判方式改革及法院评价机制 的向导;程序设置的问题;法官对调解的态度及能力;当事人方面的原因;法学界的抨击;律师的作用;社会对司 法和诉讼的过高期待。参见范愉: 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410-416 页。 20 具体的理由包括: “1、在调解的实际运作中,存在着地方、城乡、民族、经济发达程度、社会主体和当事人等多 方面的巨大差别;2、调解的作用及成功率在不同的诉讼程序(简易、普通,一审或上诉)中,以及在不同审级的法 院中完全不同,而实际上未纳入统计的当事人自行和解撤诉的比例则有明显上升;3、在不同类型的纠纷中,调解的 需要及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原有的经济及民事案件的划分中,可以清楚看到调解的不同作用;4、由于调解 在法院司法实务中的优势和程序利益依然存在,因此,即使在调解下降的趋势中,法院内部也并没有出台任何明显 限制调解的政策,在一些基层法院、特别是农村人民法庭,调解率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之上(70%-80%) ;5、 尽管法院、当事人和社会的各种因素都为调解的运作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但是,司法环境、审判实践中的种种问题 (如执行难、法律的缺漏等等)又为调解的运用及其适应性提供了施展的舞台。 ”同上注,第 417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社会纠纷日益增多、社会矛盾凸显,司法体制改革遭遇阻力;加之政治权力推行和谐社 会的理念,司法调解恰与之契合,终使得司法调解于2003年之后又重新回到司法体制的 关注之中。 21全国法院民事一审案件调解结案率也从2003年的30.0%回升至2011年的 67.3%。同时,伴随着西方adr(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运动的高涨,我国学界对司法 调解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22;第五阶段是“司法调解的重构”时期(2012年之后) 。2012 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修改的决定 (以下简称修改决定 ) 。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 行的第二次修正, 修改决定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对受理的案件, 开庭前可以调解的,采取调解方式及时解决纠纷。”法官在开庭前开展调解活动的合法 地位得以确立,这一新规定进一步提高了司法调解在诉讼活动中的地位。根据修改决 定第一百九十八条、第二百零八条规定,调解书已被纳入法院和检察院依职权分别提 起再审和抗诉的范围内。我国立法通过拓宽对司法调解的审判监督程序,加强了对当事 人在司法调解中合法权利的保护力度。我国司法调解制度在复兴之后,踏上了迈向程序 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构之路。 司法调解作为我国特有的“东方经验” ,与之相关的支持声与质疑声此消彼长、从 未消停。司法调解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实,具 有特殊的历史和结构 23,让人不禁思考司法调解的历史和结构为何?司法调解的起起伏 21 “2002 年 10 月至 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