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我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我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 摘 要 随着人们对企业技术创新重要性意识的日益提高, 关于技术创新 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中外学术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本文论述了 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复杂性特征,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从企业内 部投入要素、运行机制及外部环境进行了研究,在理论的基础上运用 了大量实际案例进行论证, 并结合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 状和特点提出了改善其内外部环境的建议。 本文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思想。 企业技术创 新是复杂的,涉及到了多重因素。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复杂性特征决 定了我们必须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 接着 本文从企业的创新投入要素、 运行机制以及外部环境三个层面进行了 分析,并用回归和协整方法对我国科研投入要素做了投入产出分析, 通过对当前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现状、问题和原因进行探讨,运用 数据和案例进行剖析,结合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框架,总结和归纳影 响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三个层面因素, 从整体上理解国有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状况, 探讨了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所 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投入要素,运 行机制,外部环境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systematic research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state-owned lagre-and-medium-size enterprises abstract as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consciousness toward the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research about influential factors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comes one of the focuses in chinese and foreign academic research more and more. this paper has described the complicated characteristic of system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tudy multi-level factors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our country, using systematic view and method. this paper has described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thought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n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is complicated, involving multi-level factors. the complicated characteristic enterprises innovation means that the systematic view and method should be applied to study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n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ree-level factors: r&d inputs, operating mechanism,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ols and cointegration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r&d inputs in china.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situation, problem of chinas state owned large-and-medium sized enterprise innovation with the use of data and cases. by the systematic fram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three-level factors to innovation of the state-owned large-and-medium-size enterprises. key words state-owned large-and-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atic research, r&d inputs, operating mechanism, external environment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 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梁艳萍 日期: 2007 年 1 月 17 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梁艳萍 指导教师签名:马德秀 日期: 2007 年 1 月 17 日 日期:2007 年 1 月 17 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1 导言 1.1 论文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促进国家产业结构高级 化的主要动因,有高质量的创新,国家才能取得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在我国目前 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如零售批发业、交通运输业,是最重要的 技术创新的来源。同时,由于国家经济的固有特征,小企业目前还未能担当起创 新主体的地位。因此,在我国技术创新浪潮中大中型工业企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 用。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发 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发挥大中型制造企业的 重要作用。在支柱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中的主要骨干创新者都是大中型企业,包 括大型油气田、大型石化企业、大型钢铁企业、大型汽车集团、重要电子信息企 业等,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2004 年,国有及国 有控股公司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 42.36%,资产占 52%。产品销售收入占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占 38%。工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占全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 67.24%,资产总额占 71.82%,因此他们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但我国工业企业创新的情况令人堪忧: 我国企业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 的 1/30,只有韩国的 1/4。近 15 年来,外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在中国申请发明专 利的比例是 6.41。在世界专利技术中的比重,中国大陆只有 1.8%。其中高技 术产品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光纤、集成电路芯片、轿车等产品的制造设备进口 比例分别为 100%、85%、70%。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外国公司在我 国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 60%至 90%。在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产业领域,国内市场 被外资所占,国内制造企业加速退出。多数国内制造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主要 从事低技术环节的加工, 像数控机床这样已经形成产业内垂直分工结局的情况相 当普遍。又比如彩电行业,只是完成了成熟期、衰退期产品的国产化,甚至在 2005 年 5 月以前我国完全不能生产彩电用集成电路。国内制造企业在市场的大 量退出, 以及核心和共性技术的缺失导致了我国产业技术链的断裂和竞争力的丧 失。 目前, 我国技术创新的薄弱环节是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和 系统化开发 1,工业部门的院所转制后这一环节就更是软肋。小企业很难承担这 样的任务,没有足够的资金、优秀的人才和技术经验。而转制后的院所虽然开始 面向市场,但大院大所也只是该行业中的一个小企业,销售规模小,由于缺乏经 营管理经验,因此从事共性技术研究的力量也不同程度地削弱,为行业中的企业 提供技术的积极性显著下降。大学和中科院虽然也有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研究 所,但侧重于基础研究,缺乏对成果工程化系统化开发的足够投入,这些单位研 究开发的成果企业接不进去。 因此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和系统 化的重任落在了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身上。 因此如何才能促进我国制造企业的技 术创新获得核心技术,解决目前生产经营举步维艰、效率效益低下的状况,是我 国急于解决的现实问题。 也就是说只有透彻地了解影响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 的因素,抓住最主要的阻碍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去除不利于创新的障碍,才 能切实地推进大中型制造企业的创新进程, 提高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 力,为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表 1-1 内资企业在制造加工部门的退出% 工业总产值比重 工业增加值比重 企业数比重 1999 2003 减少 1999 2003 减少 1999 2003 减少 化工 68.4 45.6 22.8 68.8 44.2 24.6 65.7 29.9 35.8 原料 67.5243.2 24.3 64.1 42.9 21.2 666.231.3 34.9 化纤 74.1 32.3 41.8 77 33 44 57.9 18.6 39.3 通用设备 64.4 39.9 24.5 66 40.6 25.4 64.1 27.9 36.2 专用设备 68 44.6 23.4 67 42.8 24.2 70.2 333.5 36.7 运输设备 80.5 66.6 13.9 81 68.2 12.8 69.7 34.8 34.9 电气机械 48.5 23.5 25 48.3 23.4 24.9 555.121.2 333.9 通信计算机 51.8 22.4 39.4 46.1 25.8 20.3 45.2 19.5 25.7 仪器仪表 36.1 14.6 21.5 40.3 16.4 23.9 61 26.6 34.4 1.2 论文的研究目标 论文将选择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作为研究课 题,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综合地分析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要 素、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探讨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 新,使其摆脱当前竞争力低下的困境,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健康成长。 1.3 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探讨了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和创新模式, 深层次地去 挖掘哪些因素和行为决定了创新的成功与否。 首先,研究重点指向技术的累积性方面,渐近创新与根本创新具有同样巨大 的重要性,企业内外来自不同源泉的创新的复合投资,在国内外推广中大量使用 的是对创新做的改进。很多研究表明,快速发展的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们的 渐近式创新的能力,而很少能从根本创新中获得大的成功。 其次,在许多新熊彼特式研究中强调了企业的内部的技术知识积累 2,例如, 帕维特、阿切雷蒂斯、舒瓦克夫等。 大量经验性著作像卡特和威廉斯的早期研究一样,强调了外部知识的重要 性,指出了与科学家交往及增强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依赖的重要性,比较著名的专 家有纳尔逊和弗里曼等。耶鲁大学对 650 名美国工业研究经理的调查显示,大多 数行业中,所有学科的基础科学技术、技巧比专业研究成果更有价值。如今在许 多行业中, 直接或间接地吸收最近地科研成果的能力对创新和发展而言是必不可 少的 3。 再次, 近来对于创新成败因素的研究展示了企业策略和政府政策在发展与信 息、知识和建议的外部源泉的网络关系中的作用。信息和通讯技术、生物技术和 新材料技术,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迅速推广,加强了科学和技术的融合,并 增强了外部网络对创新成功的重要作用。 另外, 伦德佛显示了创新成功的另一个主要决定因素是与现在和将来的用户 的相互作用的实质和强度,特别是在渐近创新中。冯希佩尔和斯劳特指出用户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经常在激励和组织创新中处于领先地位 3。 同时,研究与发展和设计与生产和市场职能的结合,对缩短创新成功所需的 时间和产品、工艺的同时改进,都是必不可少的。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的创新和 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企业既从自己的设计、发展、生产和 市场的经验中学习,也从国内外广泛的外部源泉消费者、供货商、合约人和 许多其他组织大学、政府实验室和机构、咨询者、许可方、被许可方和其他 人中学习。这种内外学习网络的间接模型随着产业和企业的规模而变化,但是所 有的企业都利用了这些外部渠道 4。 创新的成功还依赖于研究与发展之外的许多其他因素外界关系、培训、 集成设计、发展、企业内部的生产和市场职能、管理质量、环境等。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影响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的因素。 我国的政治、 经济、 社会、文化不同于西方国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与西方国家国情也不同。比如象美国,小规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 但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是以私有制企业为主体, 不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 的。这种背景赋予了这一命题的现实意义,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 占有着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学者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的 研究颇多,但对占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产业研究较少,对具体工 业企业的大量案例分析的研究也较少。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对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进行研 究, 阐述了企业创新的系统复杂性特征。 通过对当前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现状、 问题和原因进行探讨,运用数据和案例进行剖析,结合中外企业创新相关影响因 素的理论基础,总结和归纳影响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和外部因 素,从整体上理解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 从企业内部投入要素、运行机制论述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因素,从市场 环境、政府政策、社会资本三个方面论述了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 在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了实际案例进行论证, 并结合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 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改善其内外部环境的建议。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1)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复杂性特征,提出不应孤立地或从少数几 个方面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问题, 必须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 研究,综合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因素,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国有大中型 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 (2)系统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三个层面的制约因素,结合当前国有大中 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国有大中型工 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措施。 (3)运用了制造业企业案例来结合理论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2 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2.1 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国有” ,是指国有独资和国有资产控股。对于国有大中 型工业企业,有关资料及国家有关部门并无严格的定义。国家统计局于 2003 年 发布了“统计上大中型企业划分办法” 。 表 2-1 大中型企业划分表 行业名称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大型 中型 工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 销售额 资产总额 人 万元 万元 2000 及以上 30000 及以上 40000 及以上 300-2000 以下 3000-30000 以下 4000-40000 以下 注:1.表中的“工业企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行业的企业。 2.大型和中型企业需同时满足上述各项条件的下限指标。 本文中所指的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 是指符合上述条件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 业企业,其中包括国有联营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 2.2 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现状 近年来,围绕着加快培育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 的大企业集团,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国有大中 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创新主体,但在科研创新投 入、产出和技术获取上仍存有问题。 2.2.1 科研创新投入的现状 从科研创新投入看,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开发机构的建设, 科研活动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4 年,国有及控股大中型工业企 业r&d经费投入232.88亿元,占全部工业投入总量的21.08%,从人员投入来看, 国有及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有21.29万人,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占 32.56%,人均科研经费投入为10.94万元。从科研项目数来看,国有大中型及控 股工业企业r&d项目数13031,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5.7%。其中开展自主创新活 动的企业数占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2% 5。 但与外商投资企业相比,仍存在差距。外商投资企业r&d 经费呈现快速增长 的势头,“十五”以来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7.3%,是同期内资企业增速的2倍,在 工业企业r&d 投入总量中的份额达19.1%,比“十五”期初增加了7个百分点;内 资企业占72.9%,比“十五”期初减少了6.6个百分点。大中型外资企业开展自主 创新活动的企业数只占18%(其中中外合资企业数比例为24%,独资只有18), r&d经费183.28亿元,人均科研经费投入为24.6万元。r&d项目数为3438项。外资 大中型工业企业约有470多家,而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约4500多家,数量上只有 国有的1/10左右,但其科研经费是国有的79%,科研项目数是国有的26%,从人均 科研经费上看,是国有的两倍多。如果与国外的大型公司相比,国有大中型企业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及联营、独资公司的r&d经费232.88亿元就更显不足,比如德国西门子2001年的 研发投入高到68亿欧元,2003年微软全球研发投入高达69亿美元。 我国企业在r&d经费上虽然已成为主体,但是从强度上显著低于发达国家企 业水平。根据统计年鉴计算,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r&d经费占企 业销售收入一直徘徊在0.5%左右,2005年达到了0.76%。而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指 标已达到了2.5%4%。目前中国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在1%以上的行业有4 个:医 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 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而这些高科技产业发达国家公司的r&d投入强度都在 5%-10% 。 表 2-2 大中型工业企业 r&d 经费投入强度表 年份 r&d 投入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 1995 0.46 1996 0.48 1997 0.52 1998 0.53 1999 0.60 2000 0.71 2001 0.76 2002 0.83 2003 0.75 2004 0.71 2005 0.76 2.2.2 科技创新产出的现状 从科研创新产出看,国有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加,每年都有相 当数量的发明专利。2004年,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627亿元, 若加上国有联营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则新产品销售收入为3409亿元。2004年, 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为2258件,发明专利拥有量1531件,若考虑国有 联营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则分别达到4670件和2454件。 虽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创新科研产出上获得了进步,但与国内外资企 业和发达国家企业仍有着不小的差距。 2004年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的新产品 开发项目占当年全部在研项目的39.4%,比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低14 个百分点; 发明专利申请件数占当年专利申请的29.2%,比外资企业低15 个百分点。按投入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全部人员和经费总额计算,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 每产生一项发明专利的人员投入为137人,而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的人员投入分 别为23人和25人;每产生一项发明专利的经费投入为1821.5 万元,分别为外资 和港澳台资企业的2.9倍和3.8倍。2002 年、2003 年和2004 年,中外合资经营 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高达30.2%、35.0% 和28.1%,不仅远高于国有中大型工业企业的8.9%、9.2%和7.5%,也高于大中型 国有独资工业公司的19.9%、20.2%和17.1%。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表 2-3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表 年份 新产品产值 (亿元) 新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出口 1995 2620 295 1996 35683382 435 1997 41393631 477 1998 48484367 632 1999 59885550 755 2000 79977641 1271 2001 91548794 1393 2002 1124110838 1772 2003 1468714098 2590 2004 2056320421 4854 表 2-4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及专利表 年份 专利 申请数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拥有量 2000 1181927926394 2001 1533936258103 2002 2129757709388 2003 31382939515409 2004 423181390817988 资料来源:200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资料报告 2.2.3 技术获取的现状 普查结果显示, 2004 年我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 支出低于同期其r&d 经费的增长。 以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与r&d 经费之比作为 衡量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指标,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由“十五”期初的0.62 1 下降到2004 年的0.381,而国有独资公司为0.25,国有企业对国外技术依赖 程度有所减轻。 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是用于消化吸收经费仍旧较低。国有大中型工业企 业引进国外技术支出为47.3亿元,消化吸收经费为4.19亿元,购买国内技术支出 为14.46亿元。其比例为10.0880.3。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的国有独资公司引进 国外技术支出为25.09亿元, 消化吸收经费为4.59亿元, 购买国内技术支出为7.37 亿元,其比例为10.180.29。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的中外合资企业引进国外技 术支出为121.72亿元,消化吸收经费为10.18亿元,购买国内技术支出为2.66亿 元,其比例为10.0830.022。但从国外经验来看,日本、韩国引进技术消化 吸收的费用是引进费用的310倍。因此我国技术引进中“重引进、轻消化吸收” 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购买国内技术支出的仍然过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仍 然过高。 2.2.4 总结 可以看到我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情况得到了改善, 但是技术创 新能力仍然十分薄弱。创新的r&d经费投入总量、科研人员数和人均科研经费都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远低于国际水平。技术来源则主要是引进国外技术,自我消化能力不足,过多依 赖国外技术。 与此同时,我国逐渐成长起一批“新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制度创新和 管理创新基础上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培育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各个行业的 排头兵,但大部分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仍然在创新能力上严重滞后。国有大中 型工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比例只有 28.4。因此,研究影响我国大中型工 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因素对提高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 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3 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系统分析的理论基础 3.1 系统的概念及思想 系统论或称系统整体性原理,由于适用于世界上、宇宙中的一切系统层次, 正是这种普遍性,使它蕴涵在极为普遍,甚至是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之中。系 统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找出系统结构上的整体性、环境适应性、相关性、层次性特 征。使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分布上达到最优结合和最优输出。 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系统整体性说明,具有独立功能的系统要素以及要素 间的相互关系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协调存在于系统整体之中,就是说任何 一个要素不能离开整体去研究, 要素间的联系和作用也不能脱离整体的协调去考 虑,系统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集合,否则它就不会具有作为整体的特定功能。系 统的构成要素和要素的机能,要素的相互联系要服从系统整体的目的和功能,在 整体功能的基础上展开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活动, 这种活动的总和形成了系统 整体的有机行为。在一个系统整体中,即使每个要素并不都很完善,但它们也可 以协调、综合成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 系统具有集合性特症, 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所组 成的,这些要素包括具体的物质和抽象的非物质如软件、组织等。 系统具有层次性特征,系统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总体来看,可以分 解为一系列的子系统,并存在一定的层次结构。这是系统空间结构的特定形式, 在系统层次结构中表述了在不同层次子系统之间关系或相互作用的关系。 系统具有相关性特征。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相关性说 明这些联系之间的特定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之间的演变规律。 系统还具有复杂性特征。首先,系统是开放的,企业创新系统并不是封闭孤 立的,与周围环境进行着能量、物量、信息量的交流。其次,系统处于动态变化 中,它不断改变运动方式,处于非均衡状态,系统内各要素的联系方式以及与环 境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第三,复杂的系统是非线性的。系统中存在的微小涨落 可以被放大, 是因为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可以产生与线性作用不同的非线性相互 作用,这种作用使系统内诸要素丧失独立性而互为因果,形成双向信息传递的催 化循环关系,从而使微小涨落越来越大。由于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了系统的 整体行为。最后,物质世界中任何系统均处在一定的自组织的演化过程中。无论 是系统的结构还是系统的功能,以致系统自身,都是物质世界自身所固有的组织 性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演化阶段上的具体体现 6。 3.2 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特性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从最初的一种思想观念到研究 开发活动再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一直到市场销售的全部过程都是由企业独立完 成的。事实上,参加这个过程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作为技术供给放的研究 开发机构、作为技术使用方的企业、在两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中介机构、资助这 种技术转移过程得以顺利完成的金融机构以及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的公共部门 等。创新不仅仅是一系列由先知先觉的发明者、眼光远大的企业家或者有活力的 公司所塑造的孤立事件。当然,个人和企业在特定创新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用,但这个哺育并传播技术变革的过程包括了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网,其中有着 许多不同的主体和机构。 创新不是一个或几个孤立的事件, 而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的事件组成的复杂过 程。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在我们研究问题,特别是复杂事物的时候,如果不借助 于系统的方法和理论,就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事物,就无法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 规律。因此,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一复杂的技术经济活动,必须借助于系统论 的基本思想,把企业创新看成一个系统,从整体上,在联系和发展中去把握它。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企业正确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具体来说,企业创新的系统 特性除了具有整体性、 集合性、 层次性、 相关性, 还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复杂性: 首先,企业创新系统本身处在科技经济社会的大系统中,因而是一个远 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呈现着非线性的特点,与周围环 境广泛进行着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流、技术研究、开发、扩散的各个环节都与 外界发生着广泛的联系。企业如果不具备反馈和对反馈做出反应的能力,系统也 就不能长久持续下去 7。 其次,企业创新又是一个动态过程,系统的信息、技术人员、资金、政策等 要素流动频繁,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等各个不同的行为主体,只有采取一定的 组合和运行方式,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才能各尽其能,取得整体大于局部的效 果。创新过程是科学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经济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 动态过程,并且不断从自身和环境获得反馈信息以实现向更高的创新水平进化、 第三,企业创新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表现在创新系统的竞争与协同上。技术 创新系统演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竞争存在的基础, 技术创新系统内部诸要素或不 同技术创新系统之间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适应与反应不同, 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 能力不同,获取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质量也存在差异,因而必然造成竞争。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抢占先机,赢得市场。这 种竞争一方面造就了创新系统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演化的条件, 另一方面推动了 创新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是一项集技术、生产经营、管 理于一体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更需要强调技术创新系统之间的合作性、 协调性、同步性。 第四,当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时,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 换,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并建立了一定的结构,形成 了相应的规范和秩序。创新系统具有把物质、能量和信息转化为维持自身存在, 谋求自我发展的“自组织”能力。系统内部还充满了各种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 体、组织与组织的协同和竞争,使这个结构不断活化、丰富化、实践化。同时企 业创新系统为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不断进行着自组织调节。而在传统计划经济 体制下,从项目投资到产品研制与生产都是由政府制定计划,企业只是被动地完 成其分担的生产任务,没有创新的压力,也没有创新的权力和能力,企业创新系 统处于他组织状态。 3.3 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思想 道格森认为创新是一种技术诀窍的积累过程, 认为内部和外部学习对创新来 说非常重要。最高管理层对创新的承诺和明显的支持。另一些学者认为企业文化 对创新至关重要,不然,企业活力将降低或会完全失去最有价值的资产有活 力的企业人员。 考伯和克莱枢米认为有效的组织和协调的职能部门都关系到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的成功。萨福项目的结果则显示长期成功取决于有能力将偶然的开创性根本创 新、与根据用户需求和经验所作的一系列设计及小改进结合起来 3。我国国内对 此有很多指标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从资金投入、人力、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 员工积极性和优惠政策等。但研究主要是衡量这些指标的强弱程度,指标意义被 孤立地理解,很少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创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 但都是从 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可见企业创新的各因素倍受理论家的重 视,但对于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企业创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具有整体性、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 等特征,有具有开发性、动态性、自组织性等复杂性特征。当然也有对企业创新 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可通常停留在企业的内部创新系统上,而忽略了 外部环境的作用。或者直接从宏观的外部环境来总体评价企业创新,而忽视了企 业内部微观状况。如果仅仅从单个创新的要素来研究分析,显然不能揭示各个创 新之间的复杂联系。本文力图在单个创新要素研究的基础上,着力揭示各个创新 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企业创新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这种研究能 够更全面地反映现象。 因此,要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综合考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层次和内 外不同因素,从整体上把握企业创新,集成各项措施,才能形成推动创新的强大 合力,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本文从三个层次来论述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问题。 (1)投入要素 企业创新系统中的投入要素分为:资金、人力、技术和信息。这些要素直接 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否形成及形成的质量。 (2)运行机制 企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要素包括: 企业的制度、 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文化。 这些要素决定了企业创新动力的强弱、整合的协调程度、创新的运行方式和运行 效率。 (3)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要素包含了市场环境和机制、科研体制与环境、政府政策和法律、 技术发展的程度。它们通过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形成、 运行、持续的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 4 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 4.1 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系统构成 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 r&d 投入不足、 创新支出不足的原因是由于企业资金不 足、 企业人才缺乏和人才流失严重、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企业技术消化吸收不足、 创新政策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资金这类生产要素的缺乏,首先源自于企业本身经营不善,自有资金不足; 其次因为市场需求不足,市场竞争环境不健全,企业难以盈利;再者,政府对于 企业创新投入的资助不足、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人才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国有大 中型企业组织结构与制度缺陷所造成的企业人才激励机制落后; 一方面则是由于 我国人才教育不能满足目前企业需求。 我国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是由于我国企业制 度和文化缺陷造成的。 企业技术消化吸收不足则是由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和策 略所决定的。创新政策体系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决定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外部环 境。本章将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它们对系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同时 如何通过系统的自组织的演化形成了系统的特定特征。 从系统的角度来审视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制约要素。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影 响因素,中外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重点提出了不同的影响因素。 表 4-1 创新影响因素统计表 影响因素 相关学者 企业决策者 阎君印 李必强 制度与管理 柳卸林 张平华 carl p carlcucci 齐建国 企业文化 horst albach melinda smale 企业信息化 greert duysters 杜跃平 市场 david j.skyrme 政策、法律、科技 袁庆明 肖峰 企业的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三个层次综合集成,并且由于系统的 输入输出的特性,每一个层次都是互相作用并动态发展的。 (1)投入要素 企业创新系统中的投入要素分为:资金、人力、技术和信息。这些要素直接 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否形成及形成的质量。 (2)运行机制 企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要素包括: 企业的制度、 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文化。 这些要素决定了企业创新动力的强弱、整合的协调程度、创新的运行方式和运行 效率。 (3)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要素包含了市场环境和机制、科研体制与环境、政府政策和法律、 技术发展的程度。它们通过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形成、 运行、持续的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 4.2 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系统的投入要素 4.2.1 投入要素的具体内容 技术创新是使科技成果进入生产过程,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物质产品的一项 社会技术经济活动,创新过程必须要有作为这种活动的直接基础和直接构成要 素。投入要素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基本的先决条件,也体现着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的标志。 企业创新系统中的投入要素分为:资金、人力、技术和信息。 (1)资金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资金不管是贷款还是自筹的, 企业的经济实力都直接决 定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对创新决策优化与实现效益有直接影响。资金是企业 技术创新系统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功能强大的融资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政府拨款;企业贷款;企业 自筹资金;风险投资基金。 融资多少除了企业自身主观因素外,很大部分取决于系统的外部环境:政府 对于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的支持程度决定了政府的拨款多少和企业贷款的 难易水平;市场的需求规模、对企业产品的接受度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会直接影响 到企业自筹资金的规模; 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则决定了企业获得风险投资基金 的可能性。 (2)人力 企业技术创新的人力要素是指投入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科技人员或企业成员。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企 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和速度。从技术创新活动角度,人力要素中包括三个层次的人 员,一是企业家;二是技术创新科技人员;三是技术工人和营销人员。人力要素 直接作用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过程,其作用形式如图所示: 图 4-1 人力要素作用方式 fig4-1.the human capitals effe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3)信息 信息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强有力的信息系统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 件。企业间竞争集中表现为技术创新的竞争,而后者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 对先进技术和市场需求信息的使用。重要信息获得与否。尤德贝克认为“企业技 术创新是通过对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性追踪而由此获得所需信息 利用的结果。 ”技术创新由观念形成到物化形态的产品的变换过程,实际上既是 知识形态的情报信息的利用和转换, 又是利用来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以 及政策和市场需求变化等方面信息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定向、 调节和反馈控制过 程。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两种,内部信息是企业自身条件与状况、企业 人力要素人力要素 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家 科技人员 技术工人 营销人员 组织决策 研究开发 生产销售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 技术创新市场实现结果对企业的反馈和企业内部各层次人员对产品、 技术提供的 信息。 外部信息则包括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方向、 目标及结果的各方面信息。 (4)技术 技术是企业创新的根本手段,技术进步是企业创新的主要目的之一。创新 的过程就是技术变化及其实现的过程。技术的发展演变有自身的要求和规律,因 此,技术因素对企业创新具有独特的直接影响作用,主要包括企业整体技术水平 和技术来源等。 企业整体技术基础包括物化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如 r&d 投入水平保证企 业能在较高技术层次上自我开发创新技术, 并以相对较低的开发成本取得较大的 技术竞争优势。优良的生产装备能使企业以较小新增投入,有效吸收和转化 r&d 成果或引进技术,迅速达到创新下的规模生产。快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使 企业能时刻与市场和社会各方面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准确地发现许多创新机 会。广泛灵活的销售网络和优良的售后服务技术,能为创新产出奠定市场实现的 坚实基础, 成为扩大企业创新社会影响的窗口。 较强的技术预测和创新评估能力, 有利于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小创新盲目性, 通过自觉认真地总结积累创新中的正反 两方面经验,大大提高企业创新学习效率和创新水平。 技术来源分为企业内部技术来源和外部技术来源。外部技术来源主要包括: 同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不同行业企业联合开发、直接引入国内科研院所新技术研 究成果、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同技术来源对企业创新能力、实现效益以及 利益分配都有不同要求和影响,如就创新形成的竞争优势及其持久性来说,当创 新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开发时,由于投入成本较高和技术开拓上的困难,领先优 势的形成相对较慢,但由于更有利于技术保密,其创新优势的持久性更强。而当 技术来源于外部时,对企业技术能力和 r&d 投入要求相对降低,许多企业都具有 获得相同外部技术的创新机会。除非企业对创新技术来源具有垄断特性,如购买 专利技术、技术引进上获得国家计划专项保护、与创新技术提供方达成排他性的 合作协定等。否则,要保持创新技术优势的持久性就比较困难。在创新技术来源 选择上,要特别注意外部技术来源的某些隐蔽性。企业只有尽可能拓宽自己的技 术信息量,才能获得更多的技术选择机会,避免创新技术开发上的低水平重复。 4.2.2 创新投入产出的实证分析 4.2.2.1 创新投入产出的研究简述 本节试图研究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 研发的投入是否与研 发产出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同时进一步研究,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产出之间的关系。 目前国外关于创新投入产出的数量研究较多,库兹涅兹 1962 年提出理 解技术变化在经济中所起作用的最大障碍在于学者们难以将创新量化。 技术变化 的衡量涉及到创新过程的三个主要方面:创新投入,如资金和人力资源;中 间产出,如新发明和新知识;创新的最终产出,如不断提高的收入和利润 8。 经济学界在衡量创新的投入产出时一般采用研发投入和专利活动作为近似指标。 在考察创新投入时, 研究者一般采用 r&d 费用或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 这两项指标。创新产出数量指标有一个发展过程,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 经济学家们通过 r&d 这种创新投入来近似表示创新产出, 但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 来专利作为衡量创新产出水平指标得到了广泛应用 9。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 利用专利来分析创新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始于20世纪60年代, schmookler、 scherer是早期研究专利与r&d关系的两位学者, 80年代后从事相关研究者甚多, 如 pavitt、acs 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