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第 i 页 摘摘 要要 本项目研究的样本区湘鄂渝黔边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该 区域表现为经济的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经济现 象和经济运行方式“行政区边缘经济”。湘鄂渝黔边区地处长沙、武汉、重 庆、贵阳四大城市的“环形空洞”中心,远离大型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较差, 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况,是全国 18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加快湘鄂渝黔边区 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巩固和发展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开展对湘 鄂渝黔边区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优化湘鄂渝黔边区国土开发格局; 有利于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有利于行政区边缘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交界地域 开发经验的积累;有利于丰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思路;有利于省区交界地域, 特别是中西部省际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 本文立足于区域经济学及本文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主要采取实证研究与规范 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拥有大量资料的基础理论上进行多角度的论证。把定性分 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把多视角的理论论证和运用尽可能详细的资料结合起来, 把论证分析和应用操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湘鄂渝黔边区地域相邻,山水相连, 自然条件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经济和市场的互补性很强,资 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局面,有很大的合作潜力。本文以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同 发展为例进行研究,采用个案研究及数据统计研究的方法,对研究的样本湘鄂渝 黔边区的区域经济状况及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湘鄂渝黔边区域 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情况。对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 并从现实发展中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问题入手,阐述了湘鄂渝黔边区区域 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剖析其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探索其区 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途径和对策。在研究基础上,从制度层面探讨了实现区域协同 发展的制度创新。对于湘鄂渝黔边区以及与此相类似的多省毗邻地区区域经济协 同发展问题将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主题词:湘鄂渝黔边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abstract 第 ii 页 abstract this project research sample district offices - the border region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belongs to the typical old, less, edge, poor areas, this area is underdeveloped economy, disharmony and unsustainable, formed a kind of special economic phenomena and economic operation mode - administrative region economy edge. chongqing in changsha border qian offices, wuhan, chongqing, guiyang city ring hollow center, away from the large central cities,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long-term poverty and backwardness is 18 concentrated contin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s. the border region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accelera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for all nationalities,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the equality, solidarity, mutual assistance and harmony socialist national relations,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border region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ptimizing study of the border region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pattern of land development,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for the regi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edges and borders region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for rich countries of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nking, border areas, especially for western provinces and neighboring area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s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is research contents, basically adopt empirical research and normative research method combining with the mass of data in a multi-angle theory basis.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th the angle of theory and application as detailed data, with the demonstratio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combined operations research. the border region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landscape, natural conditions, economic, popularity mutually close, culture, economy and market, resource sharing parries, mutual reciprocity and mutual benefit, have great potential to work. based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the border region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for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using statistical data of case study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samples of the regional the border region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lag reason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government the border region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situation. the border region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tudied, and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from the real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expounds the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border abstract 第 iii 页 region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ways and measures. in the study, based on the system i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border region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province adjacent area more than similar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border region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regional economy;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表目录 第 页 i 表表 目目 录录 表 2-1 湘鄂渝黔边区人均 gdp 比较. 7 表 2-2 湘鄂渝黔边人均收入、城市化水平情况. 8 表 2-3 湘鄂渝黔边区 2004 年 1 月中小企业分布情况. 8 表 2-4 四省边区现有主导产业. 9 表 4-1 湘鄂渝黔边区主要交通情况表. 21 表 4-2 湘鄂渝黔边区生态工程建设体系. 27 图目录 第 页 i 图 目 录 图 1-1 技术路线图. 6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 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第一章 绪 论 第 1 页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的版图上可以看到一片片范围较大,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省级 边界区域。省级边界区域在资源、区位、经济文化背景以及产业结构水平等方面 具有同质性 1。城市都距离省会较远,如张家界距省会长沙 310 公里,湘西州距 长沙 400 公里,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造成了省级边界区域交通相对闭塞、经 济基础发展水平低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五个统筹”出发提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目标和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统筹区域发展。党的十七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论述,明确提出了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统筹城乡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就为协调发展区域经济部署了 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2008 年 7 月,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和安 徽省社科联联合主办的“十七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合肥举行。研讨 会围绕中国区域经济三十年、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区域政策;城市化与城市群、 改革试验区与区域创新、区域生态与地域文化;区域合作与产业发展、中部崛起 与西部开发、县域经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专题研讨。国务院国 发20093 号文件明确提出,协调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 作区”,组织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老、少、边、 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看出,国家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看的十分重要,区 域经济协同发展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体系尚未健全,政府职能 和地方政府行为在边界区域的经济运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文中所指边界区域 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某政治实体和其它接壤政治实体在交接处所形成的特 定的地理空间,它的同质性主要表现在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发展阶段、产业结 构、文化背景等方面,而与其所在行政单位其它地区相比,异质性主要表现在: 有的边界区域相对发达,有的边界区域相对落后。在我国各行政区经济政策存在 差异的情况下,边界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合作与竞争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要抓 住发展机遇就要把握好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方针,科学市场布局,合理协调空 间组织,优化流通生产要素。而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地方政府的行为就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本文研究的样本区湘鄂渝黔边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 穷地区,该区域表现为经济的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形成一种特殊 第一章 绪 论 第 2 页 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方式“行政区边缘经济” 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 化的时代背景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和谐发 展的要求。社会经济水平滞后的省际边界区域,将在国家政府的宏观政策方针中, 迅速成为我国统筹发展的重点区域。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 动区域协调发展,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量强、联系紧密的经济 圈和经济带。对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引导区域经济发展走协 同发展的道路,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的必由之路。 2、有利于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发展经济学本质上是研究如何“发展”的问 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发展经济学论述较多。进一步深化认识, 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地区,也是发展经济学应解决的问题。运用发展经济学基 本原理,研究省区交界地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对发展经济学本身也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3、有利于行政区边缘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交界地域开发经验的积累。行政 区边缘经济学研究的是行政区边缘地域资源开发利用与地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由 于不同交界地域的差异性很大,在形成行政区边缘经济一般规律和可操作的实际 思路上有一定难度,开展对省区交界地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为行政区边 缘经济学的研究和行政区边缘经济学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典型实例。 4、有利于丰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思路。目前,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 战略,本文研究的样本区湘鄂渝黔边区六个地级行政区中,有四个已被国务院明 确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加快湘鄂渝黔边区经济发展,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湘鄂渝黔边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总结湘鄂 渝黔边区开发的实践,丰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思路。 5、有利于省区交界地域,特别是中西部省际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区域经 济角度看,这一区域应是协同发展的经济区,但各省区界线的割离,各省在强化 省区地方经济主体自主行为的同时,又不适当地强化了省区地方利益和眼前利益, 阻碍了省区之间根据固有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分工的可能途径,结果导致了重复 建设与地方保护主义并行不悖的区域不经济。透过对湘鄂渝黔边区区域经济协同 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湘鄂渝黔边区区域经济的现状与特点,明确湘 鄂渝黔边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和战略选择,以实现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道路, 提高区域整体实力,实现全局共赢;资源共享,获得成本优势;市场互利,做大 第一章 绪 论 第 3 页 产品市场;环境共治,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与四省区交界区域相类似的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示范价值。 第二节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文对研究的样本湘鄂渝黔边区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及制度安排 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湘鄂渝黔边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情况。对湘鄂渝黔 边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进行了研究,并从现实发展中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协 同发展问题入手,阐述了湘鄂渝黔边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此基 础上,从制度层面探讨了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发展经济学形成于 20 世纪 40-50 年代,但其思想源头,像经济学其他分支一 样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甚至更早,他并不是以理论经济学的姿态出现,而是源 于解决发展问题,提供政策建议的需要。发展经济学主要在研究经济政策的目标, 发展的具体含义,人口增长的影响等,并对计划化模型、成本收益分析等方面也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经济学目前的主流理论是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世 界是灵活的,人们为了追逐最大化利润,当要素价格变化时,生产方式也相应的 变动,生产要是会发生更有利的组合。在政策主张上,新古典主义者注重市场和 价格的作用,对政府作用则存有疑惑。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立足于区域经济学及本课题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主要 采取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拥有大量资料的基础理论上进行多角 度的论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把多视角的理论论证和运用尽可能 详细的资料结合起来,把论证分析和应用操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本文以湘鄂渝 黔边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例进行研究,采用个案研究及数据统计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区位理论 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 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 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 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 第一章 绪 论 第 4 页 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区位主体在空间 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区位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 选择。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 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 互关系的学说。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 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区位理论,解释了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是如何受地域因 素影响和决定的,或是找到最优区位来满足因为地域因素得约束而获得最优经济 发展的决策方法 4。 二、共生理论 “共生”最先是生物学里面的概念, 这个词是来源于希腊语, 由德国真菌学家德 贝里提出,指不同的生物种类因为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是在漫长的进化 历程中,生物间的逐渐联合,共同适应异常的更变环境,各自取得部分利益的一 种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依托关系。20 世纪中后期,共生这一思想和概念渐渐受 到各个领域里专家的关注,许多领域运用和实施了源于生物界的共生概念和方法 理论 5。共生理论中提出共生由共生环境、共生关系、共生单元组成。共生环境指 共生关系能够存在并发展的外在条件,除了共生单元之外的所有因素共同构建成 共生环境。构成共生的三个单元要素中,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共生模式 是关键,共生单元是基础,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反映着系统的动态变 化方向和规律。共生单元指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交换的单位,是促成 生物共生的基本条件。共生关系指共生单元相互结合的方式。共生单元之间的关 系是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才产生和发展的 6。从组织程度方面,共生关系可分为一体 化共生、点共生、连续共生、间歇共生等。从行为方式方面,共生关系可分为互 惠共生关系、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运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湘鄂渝黔边区域经 济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应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 向来看待。共生理论对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其具体可表 现有,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互惠共生,合作性共生,进化性共生。总之,共生 为共生单元提供了理想的进化路径。 三、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陆大道先生提出。他在综合了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增长极理论和德国的开发轴理论后,于 1984 年最早提出,并在 1995 年出版的区 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一书中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点轴开发理论指出: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 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其实就是是区域增长极,同时也是点轴开发模式中的点。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增加,由于生产要素的交换需要动力供应线、交 第一章 绪 论 第 5 页 通线、通讯线路等,这种点与点之间相互连接起来,形成线状的增长轴线。点轴 格局一旦形成,吸引入口、产业等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相 互嵌套贯通,最终形成点轴网状系统。点轴开发理论延伸出了网络开发理论,网 络开发理论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较为成熟的理论。网络开发理论认为,经济 区域是由点、线、面组成的空间系统。点是节点,指各级城镇;面,指点的吸引 范围;线,即网络,是生产要素流向的通信网、交通网。通常所谓的网络开发, 就是强化点轴系统及网络的延伸发展。提高区域内点、线、面联系的强度和广度, 极大的促进了区域的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点轴”开发理论是在 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空间线性推进方式,它是增长极理论聚点突破与梯度转移理 论线性推进的完美结合 7。 四、区域协作与分工理论 区域经济学家把来源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区域协作与分工理论,引入了区域经 济研究领域,用以诠释在一国范围内的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现象 8。从亚当斯密 倡导的古典贸易理论到克鲁格曼倡导的新贸易理论,都为区域分工协作理论提供 了丰富的理论来源和研究基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各个国家都具有 生产条件上的某种绝对优势,因为它们存在着某种绝对有利的先天自然条件或者 后天专长特点 9。为促进各国的资源得到最为有效的利用,都应按其绝对优势的生 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及国际交换。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学说,强调应该集中 生产优势大、劣势小的商品,倡导按照比较成本高低来实现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这种国际分工对贸易的各国都均为有利。赫克歇尔和俄要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 各个国家在其生产要素禀赋上都存在着差异,生产要素禀赋必然导致相对价格差 异,从而形成了各个国家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本结构上的差异化,形成专业化的区 域分工,产生相同商品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别,促使国际贸易的形成。二十世纪末 期,新贸易理论提出了,在一个规模报酬并不总是不变,市场并不总是完全竞争 的世界中,促成贸易活动的因素不单单是比较优势,而且还有规模递增收益的观 点 10。以克鲁枯曼为代表倡导的新贸易理论把竞争优势拓展到产业内部,强调产 业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在同一区域的企业集聚,有利于知识外溢和劳动力 市场共享,集聚区行业规模、市场规模企业规模经济、导致了规模经济分工的产 生。国际分工理论产生的客观基础在于要素制度、技术、禀赋、规模经济的不完 全流动性,这一特性也是形成一国范围内区域分工的根本所在 11。除去汇率和关 税等因素,国际分工理论普遍适用于一国范围内的区域分工。区域协作与分工, 指一国内部的各个不同区域立足于本身的条件及外部环境,在充分发挥自我优势 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产业和产品生产方面的协作和分工,是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 间的有机结合 12。 第一章 绪 论 第 6 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 本文通过检索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区域中心城市的研究现状和典 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归纳,从而形成了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具体思路。 2、实地调查法 采用实地调查法,针对四省边界区域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到湘鄂渝黔四省边 区各级政府部门搜集相关资料,在调研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及专家咨询等方法, 围绕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行调查,及时更新所需要的数据,发现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问题再进行调研,最后得出结论。 3、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将区域中心城市等相关理论同湘鄂渝黔四省边界区域发展现状相结合,在理 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技术路线 图 1-1 技术路线图 确定选题 收集资料 实地调研 经验借鉴 发展现状 原则与目标 路径选择 发展必要性 对策建议 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先行领域 第二章 湘鄂渝黔边区的经济状况及发展滞后的原因 第 7 页 第二章第二章 湘鄂渝黔边区的经济状况及发展滞后的原因湘鄂渝黔边区的经济状况及发展滞后的原因 第一节 湘鄂渝黔边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 湘鄂渝黔边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该区域是全国 18 大贫困地区之一 13。 目前,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缓慢, 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经济发展滞后 目前,湘鄂渝黔边区人均 gdp 水平低、二元结构严重、企业竞争力弱、产业 发展面临重新调整。 1、人均 gdp 水平低 湘鄂渝黔边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 gdp 水平较低低,从表 2-1 可以看出, 湘鄂渝黔边区人均 gdp 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大大低于所在省(市)水平。如 以人均 gdp 相对最高的张家界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只相当于全国人均 gdp 的 54%,而人均 gdp 相对最低的铜仁地区,只占全国人均 gdp 的 23%左右,与 所在省(市)相比,最高为张家界市,仅占湖南省人均水平的 73%,最低为恩施州, 仅占湖北省人均水平的 41% 14。 表 2-1 湘鄂渝黔边区人均 gdp 比较 单位:元 湖南 湖北 重庆 贵州 四省边区 怀化市: 7357 张家界市: 8627 湘西州: 5910 恩施:5405 黔江:6235 铜仁:3590 各省(市、区) 11830 13169 12437 5750 全国 15900 资料来源:2007 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地州市(县)统计年鉴统计 2、二元结构严重 从下表(表 2-2)可以看出, 湘鄂渝黔边区各地(州、 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低 于全国和各省(市)水平,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例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 市化水平普遍低于全国以及各省(市)水平, 最低的恩施州其城市化水平几乎只占全 国乃至湖北省的 50% 15。 第二章 湘鄂渝黔边区的经济状况及发展滞后的原因 第 8 页 表 2-2 湘鄂渝黔边人均收入、城市化水平情况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元) 两者之比 (第一列/第二列) 城市化水平 (%) 全国 11759 3587 3.28 43.9 湖南 10504.67 3389.81 3.1 39 怀化市 8442 2302 3.67 31.1 张家界市 8424 2388 3.53 34.1 湘西州 7416 1962 3.78 30.5 湖北 9803 3419.35 2.87 43.2(2005) 恩施州 7592 1848 4.11 22.5 重庆黔江开发 区 11570 2874 4.03 46.7 贵州 9116.61 1985 4.59 27.46 铜仁地区 7079 1812 3.91 24 资料来源:2007 年各省及各地统计年鉴统计 3、企业竞争力弱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从当地企业发展的 情况来衡量 16。目前,湘鄂渝黔边区企业集中度低,大型企业少,在区域经济发 展中,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效益较为低下,竞争力弱(如表 2-3)。 表 2-3 湘鄂渝黔边区 2004 年 1 月中小企业分布情况 单位:个 行业分类 湘西州 怀化市 张家界 铜仁 恩施州 黔江区 合计 五金电器 20 46 11 22 30 8 137 轻工日杂 4 22 5 18 15 4 68 餐饮服务 17 38 24 16 23 9 127 计算机电子 10 13 10 2 12 2 49 影视音像 10 23 4 9 8 5 59 电力动力 132 198 64 74 208 23 699 服装鞋帽 12 27 7 13 6 6 71 粮油副食 286 600 429 330 439 92 2176 公共环保 121 346 254 41 120 21 903 机械冶金 90 150 37 76 74 11 438 农林牧渔畜 537 1131 541 519 341 103 3172 集团实业 32 32 41 23 34 12 174 医药医械 30 35 147 34 51 19 316 木材家具 20 192 24 16 28 8 288 矿业/能源 64 229 71 61 94 20 539 石油化工 47 47 45 56 46 9 250 纺织印染 24 50 9 30 12 4 129 车辆/船舶 35 92 13 28 57 9 234 建材安装 155 342 228 132 209 69 1135 商场超市 73 79 73 95 94 22 436 第二章 湘鄂渝黔边区的经济状况及发展滞后的原因 第 9 页 法律公证 41 43 11 15 26 5 141 印刷包装 29 82 20 25 29 8 193 房产物业 31 30 11 37 16 7 132 文化体育 64 91 16 27 46 9 253 广告商展工艺美 术 28 25 7 9 33 6 108 交通运输 77 235 36 35 56 29 468 宾馆饭店休闲娱 乐 43 129 109 38 62 28 409 邮电通讯 156 197 67 95 154 34 703 物资供应 9 25 8 7 18 9 76 旅游事业 7 5 48 5 10 1 76 仪器仪表 4 8 3 1 5 0 21 金融保险 235 358 153 127 289 124 1286 社会服务 84 210 59 42 89 43 527 贸易进出口 91 334 23 80 116 19 663 合计 2618 5464 2608 2138 2850 778 16456 比率(%) 15.91 33.20 15.85 12.99 17.32 4.73 100 资料来源:2005 年各地统计年鉴统计 从上表来看,四省边区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畜、粮油副食这两方面, 共 5348 家,占企业总数的 32.5%,计算机、电子类的科技企业总数只有 49 家,新 兴的科技企业严重偏低 17。 值得注意的是, 有“中华旅游第一走廊”之称的四省边区, 其旅游企业总数仅 76 家。这说明,边区虽然实施了“旅游带动”战略,而旅游企 业组织的力量却非常薄弱,以至于旅游对经济的带动效应受到影响。 4、产业发展面临重新调整 虽然从“矮子里面拔高子”这一意义来说,湘鄂渝黔边区也有自己的主导产业 (表 2-4),但从规模、水平、效益和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来看,或用主导(支柱) 产业的标准来衡量,则难以名副其实 18。 表 2-4 四省边区现有主导产业 地 区 农业主导产业 工业主导产业 服务业 主导产业 湘西(怀化、张家 界、湘西州) 以椪柑为主的林果业、山羊、牛 等食物性畜业、以烤烟为主的经 作业 食品饮料(烟、酒)矿产品 加工、医药 旅游 恩施州 烟叶、茶叶、中药材、林果业、 畜牧业、蔬菜 卷烟、水电、医药化工、 食品、建材 生态旅游 黔江区 “两烟”、畜牧、林家 矿产加工、食品、建材 旅游 铜仁地区 林果业、畜牧业 矿产加工、食品 旅游 资料来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冷志明著 从上表可以看出,目前四省边区经济还停留在传统产业当家的阶段。这些产 第二章 湘鄂渝黔边区的经济状况及发展滞后的原因 第 10 页 业虽然在地区经济中充当着“老大”, 但并无明显的比较优势, 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空 间越来越小,有的支柱产业已支不住了;面临着如何培植潜在产业、接替呈下降 趋势的主导产业的问题。从对其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来看,上述 主导产业也还存在较大差距。 基础产业薄弱、基础设施滞后,已成为边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其他 产业发展的障碍 19。与经济发展最不相适应的是交通运输业。由于远离城市和发 达地区中心市场,运输工具、方式落后或单一,道路等级低、路况差,边区交通 运输效率低,成本高,很多原料、产品不能及时运进运出,甚至无法进入市场, 使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此外,在农村,落后的水利设施也 构成了对农业的严重制约。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相关省市对边区交通等基 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边区目前正陆续修建渝怀、长 渝、沪蓉等高速公路以及其他一些公路、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和农村电网改造、 水利灌溉、城镇基础设施(如道路、自来水、垃圾与污水处理等)、防洪工程(如何 道整治、病险水库加固等),从而使基础产业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正在 迅速改变 20。 辅助产业是围绕并服务于主导(支柱)产业,满足其需要的生产部门。由于边区 主导产业本身发展就不足,所以,依附于主导产业、为其提供前向、后向、侧向 服务的辅助产业自然也就“娇小瘦弱”。主要是一些满足烟酒包装、贮藏、运输 需要,与之配套的陶瓷、造纸、印刷、包装类企业。由于技术原因或缺少原料, 部分辅助产业,如包装、印刷业还不能完全满足主导产业的需求。从四省边区产 业结构现状的介绍和分析中,我们发现它主要存在以下不足或问题:一是农业比 重高,但产业化程度低;二是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大厦”因缺少“栋梁”、 经济体系骨架不硬、“经济列车”缺乏头而动力不足、方向不明;三是基础产业 和设施严重滞后, 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适宜的发展条件。 由于长期历史“欠账”太多, 水利、交通、能源、通讯、市政等基础产业,本应先行,适当超前。现不仅未超 前,反而落后一大截,严重阻碍了其它各产业的发展;四是不仅与周边其他地区 高度趋同,而且内部彼此间也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在没有(价格质量)竞争优势的 情况下,加剧了直接竞争,增加了风险和不稳定性;五是未能充分体现地区优势。 四省边区的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上,而现有产业除能源(水电)、矿产品加工、旅游 等与资源有较高重合度(一致性)外,烟、酒等产业与资源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既无 技术优势,也没有广阔市场,因而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上述问题的存在, 不仅说明了湘鄂渝黔边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而且显 示了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的繁重性、艰巨性。 二、开发力度不够,造成富饶的贫困局面 第二章 湘鄂渝黔边区的经济状况及发展滞后的原因 第 11 页 湘鄂渝黔边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生态能源和众多的野生珍稀动植物物种 资源。作为拥有中药材宝库、中国锰三角、旅游黄金走廊等称呼的湘鄂渝黔边区, 它拥有着宝贵的水利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为发展资源型产 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21。但在丰厚的资源条件背后,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边 区人民生活水平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富饶的贫困这一现象在湘鄂渝黔边区表 现突出。对自然资源粗放式、掠夺式经营,产品不平等的交换模式,都极大的制 约了边区的地区资源优势,阻碍了边区区域经济的高效率的增长。要推进市场化 配置资源,资源顺利转变成资本,打破非法利益格局,把资源和效益还给人民。 鄂渝黔边区区域经济不协调及经济水平低,贫困率高的问题十分严重,铜仁的 10 个县市中就有 5 个被评定为国定贫困县,55%的贫困县集中在了湖南西部边区 3 地市县级行政区,其贫困县得数量占 3 地州市的 71%,黔江的 5 个少数民族县都 为贫困县 22。 三、生态环境脆弱 湘鄂渝黔边区处于生态脆弱敏感的山区,又是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是我国 典型的老少边穷、民族贫困地区,大部分为山地,区域地理情况十分复杂,面积 81909 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1363 万 23。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迅速摆脱贫困的境地, 实施的是地域封闭型、资源掠夺型、数量赶超型的发展方式,造成了高消耗、低 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让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失衡,出现了森林资源锐减、 江河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草地退化加剧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近 10 年间湘鄂渝黔边区的林业用地减少了近 400 万公顷;平均每年冲击的表土层 0.1 到 0.3 厘米,土壤有机质每年逐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系统逐渐失衡, 边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4。生态环境恶化是边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 活水平落后的症结之所在,同时经济滞后和山区贫困问题又是边区生态环境退化 的根源。 第二节 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设施薄弱,整体水平低,总体效率 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除了历史遗留的后果而造成的自身原因以外,还包括了区域 分割、区域协同机制薄弱、低素质劳动力的制约、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弱等因素。 一、历史遗留问题 在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政治经济发展重点的历代统治者心目中,湘鄂渝 黔边区是蛮荒之地,历代当政者既不重视这个地区,也歧视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 滞后了边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并在历史的岁月中不断加大了与其他各省内地的发 第二章 湘鄂渝黔边区的经济状况及发展滞后的原因 第 12 页 展水平差距。在新中国成立后,湘鄂渝黔边各少数民族地区才开始得到政府的重 视,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下得到实际性的帮助和扶持。但是在全国经济发展处 于初期阶段时期,各省的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一般都是以省会、中心城市及沿 海地区为主体,边区省际边界区域因为其自身限制得不到重视。因此,在历史遗 留的问题下,湘鄂渝黔边区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脆弱矛盾长期存在的问题没 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整体区域被行政性分割 湘鄂渝黔边区具有相同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地域地理特征,具有区域经济一体 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但现实中,各省区界限的分割使得各省市地方各自为政,地 方保护主义严重,经济发展缺乏整体意识和协同观念,边区经济得不到区域性统 筹发展,区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差异化,形成资源分割性开发和粗放性开发,阻 碍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制约了边区经济的协同发展,区域整体效益得不到充分的 发挥 25。 三、劳动力素质低的制约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们生活水平低,经济生活环境相对闭塞的湘鄂渝 黔边区,其教育水平也相对落后。这就形成了一个社会经济落后造成教育水平低 下,教育资源匮乏又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基础教育的落后,导致了农 民文化水平低,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加大了边区人口压力,也不能满 足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和新科技农业的生产。低素质的劳动力成为了边区经 济发展的瓶颈,阻碍了边区经济的快速有效发展。 四、地处边区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弱 我国地区贫富差距严重,随着改革开发力度的加强,部分地区首先富裕起来, 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在先富地区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引导下,各行政区 域会划分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主体,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形成重 点发展经济圈,形成区域经济 26。而区域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发展会以若 干个增长点为中心,逐步辐射周围地区,促进本区域的发展 27。各省一般以中心 城市及邻近周围地带为主体统筹经济发展规划、生产要素配置及生产力布局,边 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忽视,其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受各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核心考点教育教学创新题库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库:消防设施操作设备维护试题解析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教育理念辨析解析试题(含答案)
- 2025年西式面点师职业资格考试核心模拟试题解析
- 自考专业(建筑工程)模拟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B卷】
- 2025廉洁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消防应急救援指挥培训考试题库:消防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库
-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模拟卷及答案:图表解读与地理教学结合试题
- 2025年安全生产考试题库(风险分级管控)试题集
- 2025年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库(消防设施操作)消防设施验收与评估试题解析
- 如何写好作文开头结尾 课件
- 回收拆除废旧设备合同协议书
- 2024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 2025四川农商联合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三级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附答案)
- 机场考试试题大全及答案
- 单位食堂劳务外包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电梯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2025年福建南平市武夷山水茶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液压系统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
- 弓箭基本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