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有感.doc_第1页
读乡土有感.doc_第2页
读乡土有感.doc_第3页
读乡土有感.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读乡土中国有感 中国社会的基层,即乡村,自古便是中国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了解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了解中国社会的理想切入点。费孝通先生的著作乡土中国,就是描述中国社会基层乡土社会的一部经典之作。据作者在序言中所写,此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中提炼出来的一些概念”,是探索“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一段尝试的记录”。但实际远不止如此,此书所辑录的文章已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美的学术散文之一,更是众多学人认识中国社会的起点。本人读此书后,不仅对中国社会基层有了基本的了解,众多有关今日中国现状的疑惑也得以解决。此书第一篇乡土本色概述中国社会基层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乡村以农耕为本,人以种地为生,世代定居一地,聚村而居,形成了一个扎根于土地,极少流动,因而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人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是熟悉的,很少变化的。所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与规矩一旦产生,便极少变动,这些东西就是所谓的传统文化。可随着乡土社会转为现代社会,原有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流弊。原本说明中国基层社会特征的中性词“土气”,成了骂人话。近年来,许多人痛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说“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就要断绝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云云。初读的确痛心疾首,忿恨于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不珍惜,但读罢此书,我的看法有些转变: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于乡土社会,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传统文化必然会产生众多的弊端,故我认为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失传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常觉乡下人没文化,这真是因为乡下人不善学习吗?确实不是,是因为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无用的。中国的文字产生于庙堂。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对生活中的互相合作的人十分熟悉,且相互交流不存在空间的阻隔,故口语肢体语言和神情往往比文字更直接,便利。而生活经验世代罔替,故不需文字记述,只需口耳相传。今日的中国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在普及教育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此本非坏事,但这断不可盲目。因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并没有多少用处,而让乡土社会中的人学习对他们无用的东西,自然是徒劳。所以普及教育,或照当时说法“文字下乡”,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让乡下人有众多接触现代社会的机会,让他们的生活逐步现代化。时至今日,农村人受教育水平比起城镇,仍有很大差距。我想原因除了在教育设施,更在于农村人对于文字的依赖程度并不是很高吧。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为差序格局。这个格局,好像“石头入水时所发生的一圈圈向外推的波纹”,而每个人都是他所影响的那个波纹的中心。石头入水的力度决定波纹强弱与传播范围,那个人的势力大小决定他的社会圈子的大小,而且由亲密到疏远,圈子里的人与他(她)的关系依次减弱。这样的圈子可大可小,具极强的伸缩性。当一人显达之时,三亲六故皆来登门造访,要攀个交情;而“树倒猢狲散”时,身边“亲信”纷纷倒戈,欲与其划清界限,极端之时,甚至成为“孤家寡人”。故而中国人的公私观念并不是很明了,不知几杆子才能打着的亲戚,可以说成自家人;而家门外杂物成堆,也无人愿意收拾,因为那是公共的,“我”管不着。这样的社会格局影响了中国传统道德观,比如中国儒家文化最讲究的人伦。论是水波样的差序。人伦就是有自己向外扩张,并不断减弱的关系网。这种有差等的关系,在孔子所注重的“推”中反应的极为鲜明。比如大学中所言:“明明德”与“修其身”从自己开始,逐级外推,至齐家,治国,最后“明明德与天下”。在这样的道德体系种,人对自己要“克己复礼”,“修身”,对亲人要“孝悌”,对友人要“忠信”。这些都是私人间的关系。即使孔子常说的涵盖极广的“仁”,落实到具体,也是上述的那些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传统中国文化中因而缺少一个超出个人的,笼罩性的道德观念。今日中国人“公德”的缺失,大概与此有关。在中国人所有可大可小的圈子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家”,家沿着父系扩大,就成为氏族。氏族,按照人类学的说法,是一个事业组织,其基本功能是延续生命,但还有许多政治经济和宗教等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父亲的责任传给儿子,婆婆的责任传给媳妇,这样的传承关系形成了家族中的两根主轴,而夫妇成了配轴。由于家族具有的诸多生育之外的功能,夫妇间对感情的追求被迫让位于诸如“三纲五常”,“授受不亲”之类的家法。男人与女人各忙各的,同性间的交往远多于异性间的,男女大部分时间是隔离的。男女间的隔离使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感情偏向于在同性间发展。这种发展相当深入,以至在西方人看来近乎于同性恋的关系在中国的文史作品中屡见不鲜,而且常被传为佳话。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但愿同日死”的结拜兄弟。而异性间的感情大多比较淡漠。有些描写男女之情的作品,被认为是“香艳文字”,为主流思想所不齿。乡土社会是不愿发生剧变的,一切可能破坏原有秩序的因素都被遏制,男女之间由此筑下鸿沟。中国人谈及男女关系,仍倾向于隐晦,委婉的表达。 乡土社会大体上是稳定的,但难保绝对没有混乱。而乡土社会用“礼治”维持秩序。在稳定而少有变化的乡土社会中,传统通常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人们对它充满敬畏,兢兢业业的保持着。这个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就是“礼”。人们对于礼的服从发自内心,因为它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于是,“逾矩”成了异端,是不应存在的。乡村里对讼事的解决方法调解,多不是判定责任,而是将双方都批评一通,让双方知道他们如何违背了礼。这目的在于然所有人都对礼谙熟于心,使之“无讼”。在逐步现代化的乡村,因传统经验逐渐失效,礼的观念渐渐淡漠,而法治体系尚不成熟,无怪乎今日之中国有如此多的问题了。乡土社会依靠“礼治”维持秩序,那教化村民的责任和权力掌握于谁的手中呢?答曰:长老。在乡土社会中。先辈们的经验总是适用的,晚辈只需服从于长辈,问题总能得以解决。所以长辈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教化晚辈的权利。传统社会中的长幼间的差次与年长者对年幼者的强制权力构成了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关系几乎决定了一个人出生后的一切。在血缘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可随着社会活动日益频繁,亲属之间相互欠下的人情也就越多,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社会活动。于是,人们对脱离亲属关系的活动的需求增加了。进行这种活动,需要契约,订立契约需要法律和理性。由此血缘社会逐步转为地缘社会,乡村逐步具有了现代社会的特征。乡土社会开始解体。缓慢变动的乡土社会还可以保持着表面上的不变,呈现出一种“名实不符”的样态。但随着变化加剧,所有的掩饰都无济于事了。因为现代社会是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解决陌生人之间的问题需要统一的准绳,需要划分清晰的权利与义务;现代社会是快速变化的,传统再也不能解决问题。传统与现代形成了尖锐的对立。由于社会变动,人的行动再也不能靠欲望支配,而是需要计划了。在变动缓慢的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进行无计划的试验而不会引发致命的损失,在这样不断地试验和筛选(即生物学的“进化”)中,人类发展出了一系列欲望,或曰“食色性”一类的本能。这些都是利于人类生存的。可当社会变动时剧烈时,人类本能的欲望常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人类被迫探索行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于是人类发现了欲望所追求的功能:生存。人们从此必须根据生存的需要,制定满足需要的计划。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与现代对立在作者写作本书时,即上世纪40年代,就已成突出问题。70年后,在这个因快速发展而有些青黄不接的中国,对立更加突出。今日中国正处在传统与现代的过渡期,许多问题由此而生:礼治已不适用,但法制体系又不成熟;传统道德体系对国民的约束日益减弱,但符合中国现状的新德育体系还未成气候。国民道德水平趋于低下又无有效的法律约束,故肆意妄为,挑战道德底线者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现在很多,以后会更多,而且还会持续很久。但是我坚信这些事件的主角最终随着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