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文学的功能与价值,一、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这个问题有许多答案:文学的认识功能文学的审美功能文学的教育功能文学的消遣功能文学的政治功能文学的商业功能,孔子:诗可以兴、观、群、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朱熹注:學詩之法,此章盡之。讀是經者,所宜盡心也。,兴:孔曰:“引譬连类”,朱熹:“感发志意”;观:郑玄:“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考见得失”;群:孔曰:“群居相切磋”,朱熹:“和而不流”;怨:孔曰:“怨刺上政”,朱熹:“怨而不怒”;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朱熹:“人倫之道,詩無不備,二者舉重而言”。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朱熹:“其緒餘又足以資多識”。,二、文学的教育功能,当代文学教育的问题1、体制与文学教育文学:“专业”还是“修养”中文系是否培养作家?杨晦先生的名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现代文学教育的重心,由技能训练的“词章之学”和心性涵养的“修身之道”,转为知识积累的“文学史”。,鉴赏和品味:文学研究的基本功闻一多、朱自清先生,曾提醒我们,“清人较为客观,但训诂学不是诗”,“把诗只看成考据校勘或笺证的对象,而忘记了它还是一首完整的诗”者,其特长是“把美人变成了髑髅”(参见闻一多匡斋尺牍和王瑶念朱自清先生),2、功利主义与“文学的工具化”,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与现代性席勒在200百多年前就指出,现代社会的病症:一方面以抽象的科学为代表,另一方面则以粗鄙的情感为代表。,现代人容易盲目地追求工具理性,把一技之长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作是学习的全部,忽视内心情感和德行的培育,无法调整心灵的失衡、焦虑和痛苦,应对社会和人生中的各种困境。(德)马克斯韦伯:现代人是“没有精神的专家,不懂情感的享乐者”。,“文学有什么用?”,实用主义时代的问题重视文学的实用性:政治工具、商业手段、消遣方式文学的兴盛还是商业的兴盛?但讽刺的是,我们其实连文学的“实用性”也未做到:当代中国人的面临严重的语言表达能力危机,3、文学的“现实功用”,当代文学教育的危机最直接的反映就是目前中国人,特别是大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堪忧。一方面是语言表达的单一化、机械化和模式化,缺乏起码的个性、感受与创造性;另一方面是充满解构精神、谐谑反讽的“星爷”(周星驰)式的“大话”被尊为典范。第三,还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对中文素质教育的漠视和对英语应试教育的单纯强调。,经典文学是人类教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例:文学与语言能力培养苏格拉底说,荷马是希腊人的老师。因为但丁,意大利语走向成熟。因为需要英雄的国民,拿破仑说,如果高乃依活着,他会让他做王子。这一切正如歌德所言,伟大的诗人会使自己作品中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灵魂。,希腊人和中世纪的大学都把语言训练(修辞术)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国古代的儒家更是强调“诗教”的重要性,“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孟子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所穷。”(诐bi:偏颇;蔽:遮隔;淫:放荡;陷:沉溺;邪:邪僻;离:叛去;遁:逃避;穷:困屈)言通乎心,心通乎道故可以言观心、以言知人,语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涵养、能力和魅力,所以,孟子说他“知言”,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了解一个人的心性状态和精神境界。文学教育的缺乏可能导致人的心智蒙蔽。,同时,语言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要消灭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是消除她的文化记忆,而消除文化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她忘记母语。作家韩少功说: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从语言开始的。侵略者从来明白,攻城莫若攻心,而一个人的心里只有语言,精神唯有语言可以建筑和守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中文的简洁、典雅、含蓄和形象都是字母文字很难相比的,特别是汉字的象形、会意、形声等特点,使得汉字天然具有形象性,用作家汪曾祺的话说,中国人是用汉字来思维,汉字可以“望文生义”:“浩瀚”必非小水,“涓涓”定是细流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汉语更贴近诗性汉语是一种相当感性的语言,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字母文字要直接、自然。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它不同于其他逻辑规则很强的语言,语言规则的逻辑化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先将感知到的世界加以了重组和秩序化,把具体的对象整理成抽象的概念,因此,阅读这样的语言要求我们首先把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感性对象,才能在心中唤起对物象的感知与体验。,“汉字每个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语),用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语汉字充满动感,不像西方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保持了其与生活真实间的暗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枯燥的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信息,更接近生活与自然。,王力先生说,“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中文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所以中文保留了更多感性的东西,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写作就是为了使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语言之间的区别不在其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在于体验世界的方式不同作家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提供独到的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否贡献独特的感知、体验世界的方式,还原生活与存在的意义,正如莫言所说,“写作就是为了使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得好,“语言的界限就是一个人世界的界限”,拥有一种语言不只是拥有一个交流与表达的工具,而是拥有一个无限广阔的新世界,语言与货币一样,是世界的通行证,少一种语言我们就可能失去了许多了解、借鉴另一种文化的机会。,伟大的作品绝不属于某个地方、国家或语种,巴黎圣母院、追忆似水年华是用法语写成的,战争与和平、卡拉玛佐夫兄弟是用俄语写成的,堂吉诃德、百年孤独是用西班牙语写成的,哈姆雷特、喧哗与骚动是用英语写成的,红楼梦、阿Q正传是用汉语写成的,可是它们都属于“世界文学”,它们的存在证明了每一种语言的伟大。,全球化既是一个不断同质化的过程,但也是一个不断尊重差异性的过程,语言是塑造自我的基本手段,是我们在世界中“定位”的最好标志。守护语言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三、文学与情感教育,作家白先勇说:“要说文学经典有用,可以说,它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投射、一个根源。如果中华民族没有屈原、杜甫、曹雪芹,我们这个民族将多么苍白;如果没有福克纳的小说,美国的精神文化就缺了一个大角;英国若少了莎士比亚,简直不可思议。,文学经典的功用,主要是情感教育,有了文学的教育,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感情要成熟得多,看过、看通、看透红楼梦的人,的确要比没有看过红楼梦的人高出一截。文学教人懂得欣赏美。如何看夕阳,如何看月亮,如何看花开花落,潮来潮往?什么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什么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教人如何用诗人的眼睛去看大千世界。”,文学的慰籍恩格斯德国民间故事书:“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农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傍晚疲惫地回到家里时消遣解闷,振奋精神,得到慰藉,使他忘却劳累,把他那贫瘠的田地变成芬芳馥郁的花园;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楼阁变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把他身体粗壮的情人变成体态优美的公主。”,情感塑造“民间故事书还有一个使命,这就是同圣经一样使农民有明确的道德感,使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和自己的自由,激发他的勇气并唤起他对祖国的热爱。”,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马克思告诉我们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不同于哲学、宗教和科学实践的方式。我们除了应有科学的眼睛、道德的眼睛外,还应有艺术的眼睛。人丧失了艺术的眼睛,必然导致人生的亏欠与残缺。,托尔斯泰:科学是另一回事,它不能给我们人生中的大问题提供答案,这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人光有生存的技术和手段不行,因为它们只能保证我们活着,并不能保证活得好,活得有意思。有用性不代表一切价值,文学的价值就体现在那无法用“有用性”来衡量的部分。,文学是作家独特生命体验的展现,文学是作家的生命寄托与生命体验。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表现了作家的意志、愿望、感情、审美理想和生命意识,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和人生、人性的独特视角。,别林斯基反复强调:谁要成为纸上的诗人,谁首先应该是心灵上的诗人。诗人应当按其天性从现实的诗意方面看到现实。艺术的深度来自生存体验和思想的深度,俄罗斯森林的作者列昂尼德列昂洛夫评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时曾画了一张有倒影的风景图,然后说:“请看,如果中间这条横线标志着河岸,那么上面曲线则代表岸边耸立的一片丛林,而下面的这些弯弯曲曲的,错综复杂的线索则是这片丛林在水中的倒影。这水中的倒影不是要比那岸上的林木更曲折有致,更深沉感人吗?,在我看来,托尔斯泰就好比这林子,而陀斯妥耶夫斯基则是这倒影。我感兴趣的并不是对事件的如实记述,而是这些事件在人的心灵深处的折射和沉淀,是人与世界复杂关系在艺术家个性中的反映。如果只是为了了解事件本身,那只要去读新闻报告或回忆录就够了陀斯妥耶夫斯基之所以比托尔斯泰这样的文学泰斗显得更为深刻,正是因为他具有向纵深开掘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惊人的才能,他创造的意识世界渗透着他那炽热而深沉的个性。”,体验是对现实世界的诗意超越,第一,体验可以使作家不受对象物理性的束缚,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诗意的光辉。体验超越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的融为一体,我在世界中,世界亦在我中,通过体验,人从物理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和诗意的世界。,乔治桑:“我有时逃开我自己,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横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我时而走,时而飞,时而吸露。我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鹋飞举时我也飞举,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而言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由我自己伸张出来。(印象与回忆),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意义的世界、诗意的世界,体验不是用贯常的眼光去“看”,而是用心灵去“感”与“悟”,这样就“能从贯常的平凡的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歌德),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意义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诗人柯勒律治:“给日常的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起人们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以激起一种美的超自然的感觉;世界本来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自私的牵挂的翳蔽,我们视若无睹,听若罔闻,虽有心灵,却对它既不感觉,也不理解。”,体验是对现实世界的诗意超越,第二,体验是获得“童心”,使人从既定成见和虚妄的世俗价值中超脱出来,重新发现人生和存在的本真意义。老庄:真人、至人、婴儿、童心(明)李贽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清代书法家赵之谦章安杂说:“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作品,作家、艺术家应有双重的视角,他们一方面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另一方面以儿童般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超功利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释放生活鲜活的诗意精神。艺术体验是混合着成熟与天真、深刻与陌生、理性与感性的一种“健康的儿童性”。因此艺术体验能以超越的精神从成见与旧习中逸出,发现普通世界令人惊奇一面。,五、“文学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当代作家曹文轩:“文学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当初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够有利于人性的改造与净化。那么人类完全有理由尊敬那样一部文学史,完全有理由尊敬那样一些文学家,因为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与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里边,有许多光彩夺目、优美绝伦的东西是文学给予的。在我们人类今天诸多的美妙的品性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所以说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之世界,就没有今日之人类我觉得这个话不算是一个大话。”,(1)人生与沉浮:旷达者的超然,诗“穷而后工”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杜甫:“文章憎命达”艺术与精神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少年成名惊海内乌台诗案: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诗文被控为“愚弄朝廷”、“讥切时事”等“讥讽文字”而被捕下狱130余天,元丰三年贬谪黄州,此为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200)苏辙:“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舒亶写文章告诉皇帝,苏东坡到湖州上任后写给皇帝的感谢信中“有讥切时事之言”。说东坡文章“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206)李定说苏东坡“起于草野垢贱之余”,“初无学术,滥得时名”,“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等等。(207),还有王珪、李宜之、沈括等人落井下石。1079年7月28日,东坡被捕下狱。(202203)途径太湖、长江时,苏轼企图投水自杀,未遂。(204),拷打与逼供:“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莫须有的文字狱:“吴儿生长狎涛渊”,影射皇帝兴修水利!案卷记录上经常出现的句子是:“逐次隐讳,不说情实,再勘方招。”,狱中寄子由诗二首之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朋友相助:杭州百姓、狱卒梁成、范镇、张方平、王安石、王安礼、左相吴充、以及太皇太后等等。,“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黄州境遇(1080)(219)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贫穷与经济拮据(林语堂苏东坡传第224、238-239页),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寒食诗帖,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东坡书寒食帖局部一,东坡书寒食帖局部二,东坡书寒食帖局部三,黄庭坚书跋,其他人书跋一,其他人书跋二,人生的澄明,定风波(1082)三月七日,沙糊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索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中伟大的顽童”,在给子由的一封信中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胜解卓然。”1081年,作为农夫的“东坡居士”(224),平凡的诗人开始领略平凡生活的幸福自己“建筑”房屋、打井、种麦子(226)贤妻,纳朝云为妾,1083年朝云生遁儿(228)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烹调传说:“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汤”等(229),“人间有味是清欢”隐士与“陶潜前身”陶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腴”(230)交游、饮酒、泛舟(235236)黄泥坂词,转向宗教,研习佛经,寄情书画,探讨养生之道瑜珈与炼丹,仁心与爱(245、250)题西林寺壁(1084)庐山烟雨: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难消。到得归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离开黄州(1084),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林语堂苏东坡传:“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逐渐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刻,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澈而深入。”(德)荷尔德林:“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精神突围与艺术创造,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穷与达:孔颜乐处,庄子秋水: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za周),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汝。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安息)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庄子让王: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san,米粒),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凌藉、凌辱)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露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厄),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戚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志乎丘首。,(2)苦难与记忆:仁者的悲悯情怀,狄德罗在论戏剧诗中说:“什么时代产生诗人?那是在经历了大灾难大忧患以后,当困乏的人民开始喘息的时候。那时想象力被惊心动魄的景象所激动,就会描绘出那些未曾亲身经历的人所不了解的事物。”(狄德罗美学论文选,207),孙绍振:在社会的大灾难、大忧患发生时,必然发生思想情感的大动荡,这种动荡的深度、广度、速度是空前的,往往表现在传统的意识形态大厦倾斜了,而新的意识形态体系正在建立之际,当时作家的感情和思想都在混乱与追寻中展现出更大自由度,形象构筑的机遇空前增加,形式、流派纷纷崛起。,闻一多先生在写杜甫时作如是感叹:“数千年来的祖宗,我们听见过他们的名字;他们生平的梗概,我们仿佛也知道一点;但是他们的容貌、声音,他们的性情、思想,他们心灵中的种种隐秘欢乐和悲哀,神圣的企望,庄严的愤慨,以及可笑亦复可爱的弱点或怪癖我们全是茫然。我们要追念,追念的对象在哪里?要仰慕,仰慕的目标是什么?要崇拜,向谁施礼?”,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三首之二,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北征,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悲悯情怀“仁者爱人”,曹文轩:古典形态的文学,始终把自己交给一个核心单词:“感动”。古典形态的文学做了数百年、上千年的文章,做的是什么文章?做的就是感动的文章。当简爱重新回到双目失明已经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的身边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是什么,是悲悯。当祥林嫂拄着拐棍沿街乞讨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是悲悯。袁枚:“石壕村里夫妇别,泪比长生殿上多”。,(3)虚妄与反抗:启蒙者的彷徨,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他这一生,从他稍懂人事的时候起,就不断陷在处处碰窒的困窘当中。无论是十八岁从绍兴去南京、还是二十二岁从南京去日本,也无论是二十九岁从日本国回家,还是三十二岁再次离开绍兴去北京,更无论四十六岁从北京去厦门,去广州,还是四十六岁从广州去上海,哪一次不是在原来的地方碰了壁,可到新的地方之后,又大碰其壁呢?他不断地夺路而走,却又总是遇上新的穷途和歧路,说得严重一点,你真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走投无路的一生。因此,人生的种种滋味当中,他体味得最深的,正是那种从仿佛的生路上面,又看见熟识的穷途时的幻灭,,那种从新我来的光明背后,又发现旧有的黑暗时的悲哀。他当然有过指点江山的慷慨和激昂,有过初尝爱情的兴奋和欢愉;他也常能够收获读者对他的著作的热爱,领略被大群年轻的崇拜者簇拥着跨上讲台的宽慰。但是,与他整个的人生体验相比,这些情绪都太短暂了,往往是慷慨激昂还没有完,幻灭已经挤上前来;在那爱情的欢乐的前后左右,更这布旧式婚姻的暗影,庸俗社会的流言。著作的成功,很容易被官方的压迫抵消,从崇拜者的欢呼声里,更经常会听到恶意的冷笑和刻薄的私语,倘说他确实常常能开怀大笑,更多的时候,他却是独自在心里咀嚼人生的悲哀,陷入无法排遣的阴郁之中。,以鲁迅那样的智慧和才华,却只获得这样一份命运,造物主对他的态度,实在不能算是宽厚。也许孟子说的真有道理,天将降大任给一个人,总要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狠狠地折磨他一番?也许命运之神已经看中了他,要选他充任宣告民族和文化衰亡的伟大先知,要请他著作现代中国人历史悲剧的伟大的启示录,才特别给他品尝这许多严酷的遭遇,推他入深广的绝望和悲哀之中?说不定,那一股他屡想驱赶,却终于不能赶远的“鬼气”,正是造物主派来提醒他谛听命运启示的提词者?”(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236-237页),鲁迅:呐喊自序“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孤独者:“连殳就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只坐在草荐上,两眼在黑气里闪闪地发光。大殓便在这惊异和不满的空气里面完毕。大家都怏怏地,似乎想走散,但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模样,是老例上所没有的,先前也未曾豫防到,大家都手足无措了,迟疑了一会,就有几个人上前去劝止他,愈去愈多,终于挤成一大堆。但他却只是兀坐着号啕,铁塔似的动也不动。”,周作人:在鲁迅的利用了个人生活因素的所有散文和小说中,“没有一篇写得如此真实”。(周遐寿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道义担当与终极关怀:为了对大地的忠诚和热爱在热爱和忠诚中承负此世的残酷、不幸和困窘觉醒者孤独者过客中介物克尔恺郭尔:小丑与“末日的欢呼”福柯:深思熟虑的不听话的人鲁迅:拒绝成为自己,拒绝成为他人!,反抗绝望,汪晖:鲁迅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不仅体现了这个时代的一切理想,而且还体现了对于这些理想的怀疑。狂人日记的悖论:“吃人”世界的反抗者自身也有“四千年吃人的履历”!觉醒(希望)虚妄(绝望)拯救(启蒙)自救(赎罪)“人”的分裂对世界的批判同时成为对自我的批判改造“国民性”与改造“自我”同步,(4)文明与异化:艺术的审美救赎,卢梭、黑格尔等:文明(科学等)、现代社会与人的异化马克思:劳动、商品拜物教与现代人的异化韦伯:现代社会“理性化的劳动和生产组织”,“对利润的追求和合理的纪律这两者的结合”(阿隆),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现代化给人类预备了一个“铁笼”;福柯:现代社会规训社会、纪律社会,艺术承担了一种世俗的拯救功能,韦伯:“生活的理智化和合理化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状况。因为在这些条件下,艺术变成为这样一个世界,它越来越有意识地把握住那些本身有其权利存在的价值。无论怎样来解释,艺术确实承担了一种世俗的拯救功能。它把人们从一种日常生活平庸刻板中拯救出来。特别是从理论的和实践的理性主义那不断增长的压力中拯救出来。”,例:反现代化的审美主义,现代化与反现代化(反思现代性)以诗意的形式,通过对城/乡、社会/自然、现代/原始、理性/非理性等二元对立关系的揭示,肯定人性中自然、温情、淳朴、野性和富于生机的一面,批判现代文明中非人性的一面。沈从文、老舍、废名、汪曾琪、贾平凹、张承志、莫言,例:,老舍断魂枪沙子龙路遥人生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城乡交叉地带”铁凝喔,香雪,(5)自然与人生的安顿:寻找心灵的故乡,人生:追寻与回归进与退、达与隐、拯救与逍遥中国文化中的“隐逸”思想老庄思想、山水田园诗与山水画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追寻梦想和回归家园的路,梭罗的“自然”哲学,(美)梭罗的瓦尔登湖,何怀宏:“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流水帐就像读一首诗。梭罗的手不仅拿笔,也拿斧子,梭罗的眼睛不仅看书,也看绿树、青草、落日和闪动着波光的湖水。他的脑子自然也在思考,是在接近思维之根的地方思考,在那里大概也埋着感觉之根、情感之根。,梭罗认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那里去,甚至连休假,游玩的时候也是急急忙忙地跑完地图上标上的所有风景点,到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带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我们很少停下来,停下来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一认草木,注视一个虫子的爬动。,人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特别是当它侵害到心灵也许是为了接纳更崇高更神圣的东西而必须保有安宁和静谧的时候。在梭罗于瓦尔登湖度过的第一个夏天,他没有读书,他种豆子,有时甚至连这也不做。他不愿把美好的时间牺牲在任何工作中,无论是脑的工作或手的工作。他爱给他的生命留下更多的余地。他有时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木中间,从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黄昏,在宁静中凝思,他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减去了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这块地方可能并不是我们现在正匍匐的地方,但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出发去寻找它。它不仅是我们身体的栖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我们可能终老于此,也可能离开它,但即使离开,我们也会像安泰需要大地一样时常需要它。”,海涅何处(1840年),何处将是疲倦的旅人获得最后安息的住家?是在南国的棕榈树荫?是莱茵河畔的菩提树下?我将被那陌生人的手葬在某处的荒漠之中?,或者我将永远休憩在一处大海之滨的沙中?不管怎样!围绕着我的,处处总是上帝的穹苍,夜间,挂在我头上的星,就像灵前的油灯一样。,心灵的故乡,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巳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在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安静。”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6)存在与虚无:选择还是被选择?,存在与意义、价值的选择价值和意义,乃至人生的规划接受安排还是自己选择,来自他人还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内心?价值迷失与人生的虚无感,何谓虚无主义?,尼采用最简洁的话做了最本质性的回答:“上帝死了”!,这个“基督教的上帝”,还代表着一般“超感性领域”以及对它的各种不同解说,代表着种种“理想”和“规范”、“原理”和“法则”、“目标”和“价值”,它们被建立在存在者“之上”,旨在“赋予”存在者整体一个目的、一种秩序,简而言之,“赋予”存在者整体一种“意义”。虚无主义是指占统治地位的“超感性领域”失效了,变得空无所有,以至于存在者本身丧失了价值和意义。,从形而上学来看,虚无主义是无物持存,不是说绝对的虚无,而是说不再存在不变的基础,即不存在柏拉图以来西方传统所设想构成变动不居的经验之基础的上帝或存在。,韦伯:“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除魅(disenchantmentoftheworld),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11月第1版,第48页),尼采:“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最高价值自行贬黜。没有目标;没有对为何之故?的回答。”不光以往的终极价值遭到贬黜,而且首要地,那种对价值的需要,也被连根拔起了。所以,海德格尔把尼采的那句“上帝死了”视为这个“一切客人中最可怕的客人”到来的标志。,问题是,若一切事物变动不居而无某种不变的根绝或基础,便难以看到真理、正义和道德何以是可能的。如果没有存在,或上帝死了,象尼采所主张的那样,只有生成变化,而没有固定的准则或永恒的真理。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所承认的那样:“任何事情都是允许的”。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的结果必然是道德的虚无主义。,否定永恒的上帝或存在,必然破坏一切有关善恶或贵贱的固定的或不朽的标准,因而必须破坏普遍道德律或人之优秀的自然标准的基础。照此看来,一切准则都是历史的和相对的,都不过是一些偏见或意识形态,是用以维护某些集团、种族、等级或阶级之显而易见的权力的。(施特劳斯主编政治哲学史下,10201021),虚无主义的主要结果是:,第一,它导致放弃一切高尚的人类抱负,因为虚无最终具有高于其它一切价值,因而没有理由为困难的和遥远的目标而奋斗和牺牲。其结果是庸俗的享乐主义盛行,人们都追求最不费力的东西,并被片刻的欲望所引导。“文雅”的虚无主义。这导致人的平面化,没有价值深度,只能沉溺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但物质的满足却无法填充精神的荒芜。,第二,“野蛮”的虚无主义,试图摧毁一切准则,而确立自身为人类活动的最高目标。这是作为权力意志的虚无主义,其表现形式是科学技术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及权力政治以奴役人类为目的。这导致人的自我中心化,自我之外皆是虚无,他人成为手段。人与人、人与自然对立。,海德格尔:世界黑夜的贫困,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一书中,指出上帝的缺席,不再有上帝明显而确实地把人和物聚集在它周围,并且把世界历史和人在其中的栖留嵌合为一体,神性之光辉已经在世界历史中黯然熄灭了。人类堕入的这一黑夜,其实比前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代的人类之黑夜更其黑暗。因为,此前的人类仿佛懵懂未开的婴儿,尚未感知到上帝和神性的存在,理性还未觉醒,沉浸在童贞的欢乐中浑然不觉。,但现在不同了。上帝来了又去了,就象父亲抛下了自己的儿子,复明的盲人又重陷失明,在黑夜中行走的人丢失了手中的马灯。那种失落和悲伤、困惑与茫然,无疑是铭心刻骨的。但事情的严重性似乎还在于:在这诸神逃遁、上帝缺席的“世界黑夜”时代,由于它已经变得如此贫困,以至于人们甚至“不再能察觉到上帝之缺席本身了”。,例:当代中国人的虚无主义表现:,A、道德冷漠、无视生命比如:各种食品安全问题道德人之所以为人之基础道德、良知人之天性存在的意义基础是什么?,精神世界的荒漠,北村病故事:故事一:两个民工“你羞愧什么?我问。李森说,我为什么不能去取定期呢?我说,可是你取了也救不活呀。李森说,是呀,可是我为什么没去取呢?我说,晚上银行都关门了,你怎么去取定期呢?李森说,我是说,我为什么不敢决定去取定期呢?我说,因为它是定期呀。李森又说,为什么我能用活期的钱去帮助人,定期的钱就不行了呢?”李森发出了一声叹息:“我觉得活着毫无意义。”,B、工具理性、唯利是图比如数字评价体系、排行榜文化、GDPC、信仰缺失、无聊玩世比如网络世界的种种表现、文化的娱乐化、平面化、人不再追求高贵价值商人、技师、娱乐体育明星、政客取代“贤人”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偶像,流行歌曲:SuperStar,笑就歌颂,一皱眉头就心痛我没空理会,我只感受你的感受你要往哪走?把我灵魂也带走!它为你着了魔,留着有什么用!,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我只爱你,Youaremysuperstar!你主宰,我崇拜,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爱你,Youaremysuperstar!,手,不是手,是温柔的宇宙。我这颗小星球,就在你手中转动。请看见,我让我有梦可以做。我为你发了疯,你必须奖励我!,你是意义,是天,是地,是神的旨意!除了爱你,没有真理!火,你是火,是我飞蛾的尽头没想过要逃脱,为什么我要逃脱?!谢谢你,给我一段快乐的梦游。如果我忘了我,请帮忙记得我,施米特丢伯勒的(1916):“那些最重要的和最终的事物已经世俗化了。正义为权力取代,诚信退化为可计算性,真理蜕变为被普遍认可的正确,好的趣味取代了美,基督教成为一种和平组织。价值的普遍混淆和伪造品统治了人们的心灵。利弊的精确权衡代替了善恶的区分。诸如此类的混乱令人惊恐。”(迈尔古今之争中的核心问题,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D、纵情享乐、精神荒芜消费主义泛滥,生活的纯物质化人性平庸、缺乏超越性追求E、价值相对、无所适从社会风气和评价机制变幻莫测,让人感到虚无飘渺,要么随波逐流,却常叹如同追风逐影;要么我行我素,自言自语,跟着感觉走;,F、违背常理、脱离常道、跌破底线我们今天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恰恰就是我们远离了基本的常道、常理、常法,比如诚信、公正、宽容、无私、勇敢等,这些做人的起码要求却被人肆意践踏。,问题是:现实世界中的所谓“价值”、“意义”几乎都是来自于他人、传统、社会、机构、权威、领导、父母、党派等等的“安排”而已,所谓的选择根本就犹如选择有限的电视频道,实则是被选择,甚至,我们焦虑常常源于没有被选择上的失望和失败!,文学,首先还原的是那个本来就没有安排和准则的世界,一切都是模棱两可、相对的,没有道德法庭,没有权威结论,那是个令人惶惑的,无所适从的世界,亦是个令人神往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的世界。,米兰昆德拉:小说与现代性,小说是道德相对主义时代的产物,米兰昆德拉被忽视的塞万提斯的遗产:当上帝慢慢离开那个宇宙及其价值秩序,分离善恶并赋万物以意义的地位时,唐吉诃德走出自己的家,他再也认不出世界。世界没有了最高法官,突然出现在一片可怕的模糊之中;唯一的上帝的真理解体为数百个被人们共同分享的相对真理。就这样,诞生了现代的世界,还有小说,以及和它一起的形象和范式。,塞万提斯使我们把世界理解为模糊不清,要面临的不是一个绝对真理,而是一堆相对的互相对立的真理(这些真理被并入人们称为角色的假想的自我中),因而唯一拥有的把握便是智慧的无把握,这同样需要一种伟大的力量。参见(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第4页),小说的道路以生活的终极悖论告终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道德审判被悬置的疆域“悬置道德审判并非小说的不道德,而是它的道德。这道德与那种从一开始就审判,没完没了地审判,不分青红皂白地先审判了再说的难以根除的人类实践是泾渭分明的。如此热衷于审判的随意应用,从小说智慧的角度来看是最可憎的,是流毒最广的毛病。,创造一个道德审判被悬置的想象领域,是一项巨大的业绩:那里,唯有小说人物才能茁壮成长,要知道,一个个人物个性的构思孕育并不是按照某种作为善或恶的样板,或者作为客观规律的代表的先已存在的真理,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道德体系、他们自己的规律法则,建立在他们自己的道德体系、他们自己的规律法则之上的一个个自治的个体。,西方社会习惯于自我标榜为人权的社会,但是,在一个人能有权利之前,他首先应该构成为个体,应该把自己当成这样或那样的一个人,应该被别人当成这样或那样的一个人;而要是没有欧洲艺术,尤其是小说的长期实践它教会读者去对另一个个人产生好奇心,去试图弄明白与自己的真实所不同的别的真实这一点便是不可能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奇奥朗有理由把欧洲社会称之为“小说社会”,而把欧洲人叫做“小说之子”。,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古典主义“按照价值”描写生活现代小说“按照时代”描写生活文学创造了一个未知的开放空间艺术不一定提供答案,因为“每一个答案都将是一架捕捉傻鸟的夹子”(昆德拉,5)例:巨人传,海明威老人与海,价值多元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性之一现代性的一个根本的文化特征就是价值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现代一个充满价值纷争的世界,一个多元论的世界,没有最终的裁决。韦伯称现代为“多神主义”(polytheism),即所谓“诸神之争”的时代。,马克斯韦伯:“从生命本身的性质来理解,它所知道的只有诸神之间无穷尽的斗争。直截了当地说,这意味着对待生活的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是不相容的,因此它们之间的争斗,也是不会有结论的。”(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版,44-45页),刺猬与狐狸,西谚云:“狐狸知道许多小巧,刺猬却知道一件大事。”以赛亚伯林曾拿来给两类思想者画像。毕生关注惟一永恒问题,因此有一元论倾向的思想者,是谓刺猬;不断关注不同事情,有多元论立场的是谓狐狸。,柏林:人类的价值冲突不可解决,法国思想家福柯将西方哲人归类为两种典型:要么以苏格拉底为榜样,要么以犬儒哲人为榜样。福柯敬佩的是犬儒哲人而非苏格拉底的信念:“没有确定的经典”,也“没有固定的、可以得到公认的信条”犬儒哲人是另一类“牛虻”,以自己触犯法律、嘲弄习俗、无视禁忌的漫言对大众说话,搅混社会生活,不像苏格拉底那样,仅仅对一群菁英说话,引导他们分享各种永恒的普遍观念。,是否存在永恒、普遍的价值?,第奥根尼的著名哲学家生平与学说中记载:色诺芬有一天在赶路,撞上苏格拉底,被他拦住问卖各种生活用品的地方。色诺芬知道得清清楚楚,逐一道来。末了,苏格拉底问,人在哪里可以变得美好?色诺芬一下愣住,张口结舌,只好承认自己不晓得。“来跟我学习罢”,苏格拉底对色诺芬说。“变得美好”是人的幸福,色诺芬跟苏格拉底学,是要知道人生“应该如何生活”。,按色诺芬对苏格拉底的“回忆”,苏格拉底并没有简单地告诉色诺芬,人生“应该如何生活”需要甲乙丙丁诸项条件,而是同他一起探讨人生变得美好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人生“应该如何生活”的知识,并不是哲人已经拥有的,而是需要哲人关切和追问的。如此关切和追问已经预设了有永恒的、超人类的、普遍客观的真理(苏格拉底所谓的自然法则),虽然哲人还没有占有它,但哲人起码是为了这种真理而活的。“关于善的理念我们知道得很少;如果我们不知道它,那么别的知识再多对我们也没有用处”(柏拉图:理想国,),(7)肉体与灵魂:锻造出来的精神,(古希腊)色诺芬,“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雷斯(Herakles)”,(中译47-51)当赫拉克雷斯从儿童时代进入青年时代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幼年人变为成年人,可以独立自主,并开始考虑如何走向生,是通过德行的途径还是通过恶行的途径的时候,有一次他走到一个平静的地方,坐下来思量在这两条道路中他究竟应该走哪一条道路才好。,这时有两个身材高大的妇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