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组方原则,1、中药的性能中药、中药学的概念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2、中药的配伍配伍的概念七情3、方剂配伍的基本理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组成的目的方剂的组成原则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中药组方原则内容简介,钩藤,中药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中药学的概念: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中药的性能,中药组方原则,穿山甲,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性能性状:中药的性状(物理特征):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组方原则,中药的性能续,性性质、特征: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性能浮沉、毒性。(药性)能效能、作用:功效、主治。气味苦寒性归经心、胃、大肠经。*例:升降浮沉沉降。黄连功效:清热燥湿(清心、胃火热,燥泄大肠湿)能主治:治热病高热,胃肠湿热等证。,中药的性能续,中药组方原则,涵义:寒(甚于凉,大寒)性质基本一致凉(次于寒,微寒)(属阴)四气热(甚于温,大热)性质基本一致温(次于热,微温)(属阳)平不凉不温之谓,但按药性皆偏之理,实际仍有偏凉或微温,不过其寒热偏性不显著而已。,1、四气,中药的性能,四气的来源机体发生的反应西瓜使人感觉凉快寒凉性药物(正常机体)生姜使人感觉温暖温热性机体对疾病的疗效知母、石膏治愈热证寒凉性(异常机体)附子、肉桂治愈寒证温热性,中医学认为,病证寒热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引起的。四气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四气续,中药的性能,四气的作用(一般中药的作用规律)清热泻火寒凉凉血解毒热证、阳证。养阴生津作用(共性)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热温温经通络寒证、阴证。回阳救逆,四气续,中药的性能,说明:四性实际只有寒热二性,每个药物只能有一个性,非寒则热。其与药物的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药之寒热是相对病之寒热而言的,只能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基本倾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四气续,中药的性能,药之寒热病之寒热掌握四性,分清寒热、逆治可纠偏。病“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用药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温以调阴,寒以调阳,盖使阴阳调而得其正”四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主要与炮制有关)。,四气续,中药的性能,涵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本经。辛辛辣、麻胀感觉,芳香气味。酸包括涩(即味涩、性涩)。甘甜味。五味苦包括火焦味。咸淡淡而无味“本草不言淡,淡附于甘”实际是甘味最淡薄者(余甘之味),淡附于甘,甘淡并称。*说明一药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味,但有主次之分。若一药具两个以上的味,主要之味起主要作用。,2、五味,中药的性能,*主要是通过味觉器官辨别出来(即药物实际滋味)。*其次是根据五味的作用反推其味(即药物作用的标识)。例:葛根(甘、凉)解肌发表甘、辛、凉。玄参(苦、甘、寒)软坚散结苦、甘、咸、寒。*“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淡味渗泄”(内经),五味的来源(五味确定的依据),中药的性能,*“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淡味渗泄”(内经)*“凡酸者,能收能涩;苦者,能泄能燥能坚;甘者,能和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本草从新),五味的作用,中药的性能,发散表邪治表证,解表药味多辛;散祛散风邪治外风证及外风引动内风证;(发散)祛散风湿治风湿痹证,祛风湿药味多辛(苦);祛散湿邪治湿阻中焦证,化湿药味皆辛;辛行气治气滞证,行气、芳香化湿药味多辛味行血治血瘀证,活血药味多辛;行宣通肺气治肺气不宣之咳嗽;(运行)芳香开窍治窍闭神昏证,开窍药味多辛;芳香辟秽治感受秽浊之气。*禁忌辛味药性多辛散,易伤津耗气(阴),气虚、津亏阴虚者慎用,五味的作用续,中药的性能,收敛止汗治虚汗证;收收敛止血治虚证出血证;(收敛)敛肺止咳治肺虚久咳。酸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味涩(固涩)涩精止遗治遗精遗尿。禁忌酸涩味能收敛邪气,故有实邪者不用。,五味的作用续,中药的性能,补(补养、强壮)补益,治虚证,补虚药味多甘;作用和(调和)调和药性;甘缓(缓急)缓急止痛;味解毒解食物、药物中毒。禁忌甘味药性多腻滞、难消化,易助湿,脾胃湿滞勿用。,五味的作用续,中药的性能,降肺平喘治咳嗽证;降泄降胃止呕治呕呃。通泻大便治积滞便秘;泄通泄通利小便治小便不利证。疏泄肝气治肝郁证;苦疏泄疏泄血结治血瘀证。味清泄邪热(苦寒)治热证苦寒治湿热证燥燥湿苦温治寒湿证坚某些苦寒药如知母、黄柏能泻火坚阴*禁忌苦味多燥,易伤津液,阴津不足者当慎用。,五味的作用续,中药的性能,软(软坚、软化)软坚散结,治痰火或瘀血凝滞。作用下(泻下)泻下通便。咸味禁忌咸能滋水,故便溏、水肿者不宜用。作用渗(渗利)渗利水湿,治水湿证(小便不利、淡泄泻、淋浊)味禁忌淡味性多能通利,易伤津液,故津液不足者慎用。,五味的作用续,中药的性能,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较成完整的药性,从而发挥协同作用。温(祛寒)辛温: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辛(发散表证)凉(清热)辛凉:发散风热,风热表证。,气和味的关系,中药的性能,性和味都有多种,两者结合,可反映药物的多种作用和性能。发散风热;辛辛寒透发肌热。清敛肺气;酸酸寒清敛清热涩肠。同一寒性甘甘寒清热生津或养阴。药有苦苦寒清热泻火、解毒。咸咸寒清热滋阴潜阳。淡甘淡寒清热利水。,气和味的关系续,中药的性能,性味相同、而功用不一定相同,因一味当中有多种作用。例: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苦寒药大黄泻热通便丹参活血化瘀,气和味的关系续,中药的性能,青黛,五味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与五脏的关系,中药的性能,大枣,辛先入肺肺气郁闭,以辛散之五味所入酸先入肝醋炒玄胡,入肝止痛(五脏所欲)甘先入脾米炒人参,补脾“久而增气,苦先入心物化之常也”咸先入肾盐炒杜仲辛伤皮毛有害(五伤)酸伤筋“气增而久,甘伤肉夭之由也。”苦伤气(苦为心火之味,多则化火伤气)咸伤血,中药的性能,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与五脏的关系续,涵义: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升升提、升阳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上升)开窍等功效(向上、向外)浮上行、发散(升浮并称)(浮越)沉下行、通利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下沉)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降降逆、收敛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下降)(向下、向里)(沉降并称),中药的性能,3、升降浮沉,作用:表证发汗解表病位在上、在表头风痛祛风止痛升浮食停上脘涌吐病势病势下陷久痢、脱肛、内脏下垂升阳里热证、里寒证清热、温里病位在下、在里便秘泻下小便不利利水渗湿沉降咳喘止咳平喘病势病势上逆呕呃止呕、止呃肝阳上亢潜阳息风,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续,升降浮沉的依据*升降浮沉的依据是药物的功效(即主要的、直接的关系)*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质地的关系是: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是间接的关系:温热辛甘升浮寒凉酸苦咸沉降“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升,热无沉”纲目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与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制;。性属沉降的药物与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升降浮沉续,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质地轻如花、叶,大多升浮“诸花皆升,旋覆独降”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大多沉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指导临床用药: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升降浮沉续,中药的性能,涵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按经选药,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作引经药,使药力直达病所,更好地发挥作用。膀胱经羌活、桂枝胆经柴胡胃经葛根、白芷大肠经白芷心经黄连肺经桔梗肝经青皮肾经细辛、知母,中药的性能,4、归经,必须注意的问题: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综合关系,若单分经用药,治疗效果必受影响。(培土生金、木火刑金)“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徐灵胎)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中药的性能,归经续,细辛,毒性的涵义:(广义)毒性:指药物所具有的能治疗疾病的偏性。毒药:一切药物的总称(西汉以前)。“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周礼(狭义)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药:造成机体损害的药。现所说毒性多指狭义的毒性。使用有毒药物应注意的问题*影响毒性的因素:用药是否对证剂量的大小药材的品种药材质量炮制方法给药途径剂型及制剂工艺配伍服药时间患者个体差异,中药的性能,5、有毒无毒,减毒方法:炮制要规范适当配伍控制剂量掌握剂型、煎法给药途径证候性质药物储存、使用时间的长短病人的体质、年龄药物毒性的临床意义:对毒药用来“以毒攻毒”、以偏纠偏,如利用有毒药以治恶疮肿毒、疥癣、麻风、瘰疬、瘿瘤、癌肿、癥瘕等。“有毒观念,无毒用药”,中药的性能,有毒无毒续,使用有毒药物时,须确保用药安全: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而不过极量,中病即止;对有毒药物应严格控制贮存、炮制、配伍、剂型、用药途径、剂量等,以免中毒。加强观察,做好中毒抢救准备。“若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神农本草经,中药的性能,有毒无毒续,“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徐灵胎)四气五味是阐述药物的性质与作用,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作用趋向,归经是说明药物的作用部位,而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中药的性能,中药药性小结,配伍的概念:配伍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的将药物与药物配伍在一起使用。七情:是指中药的单味使用及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二、中药的配伍,中药组方原则,“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本草纲目,中药的配伍续,中药组方原则,七情的内容:单行:即一种药物单独应用。本草经集注有“单行径用赴急”的说法,其意即在病情紧急时,可单用以应急。如后世十药神书独参汤,以一味人参补气救脱;证治准绳独行散以一味五灵脂破血逐瘀,治产后血晕,均属“赴急”之意。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大黄配厚朴相畏:即一种药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中药的配伍续,配伍用药原则: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中药的配伍续,中药组方原则,配伍用药的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食忌。配伍禁忌(相反):是指药物之间有相反的关系。主要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中药组方原则,2019/12/15,39,可编辑,*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荊三棱;川乌草乌不认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治看顺逆,炮槛炙煿莫相依。”,中药组方原则,妊娠用药禁忌:*妊娠禁忌药: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禁用药:剧毒药;药性峻猛;堕胎作用强。,服药食忌:又简称食忌、忌口。一般原则:忌防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药物吸收的食物:如生冷、辛热、油腻、腥膻、不易消化,有刺激性的食物。忌食对某种病证不利的食物:如热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寒性病忌食生冷等。忌食与所服药物之间存在类似相恶或相反配伍关系的食物。,中药组方原则,*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立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规定适宜的剂型及用法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三、方剂学的基本理论,1、方剂的概念,中药组方原则,*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2、方剂学的概念,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增强原药效:指将功效相同的药物配合应用,起到协同作用,使作用增强,收效更快。例:麻黄汤麻黄+桂枝增强散寒发汗解表之力。,3、方剂的配伍目的,*综合多药效:指将功效不同(或作用相反)的药物配合应用,起到综合作用,增加方剂的多种功效,扩大治疗范围。例:生脉散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复脉;益气养阴,麦冬滋阴养液以益心;两救气阴。五味子敛阴止汗,益气生津。治气阴两虚证。,方剂学的基础知识,*产生新药效:指将功效不同的药物配合运用,起到特殊作用,产生新的药效,以适应病情的需要。例:桂枝汤桂枝温助卫阳调和营卫治营卫不和证。白芍滋养营阴*制约烈毒性:通过药物的不同配伍,使某药能消除或减缓另一药物的毒性或烈性,以免伤耗机体正气或导致中毒。例:四逆汤生附子+炙甘草甘草甘缓以制附子之大毒。,方剂的配伍目的,徐大椿:“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之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徐灵胎:“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名家之言,方剂的配伍目的,前人有谓:(单味)“药则功力有限,治疗范围狭小,方可制裁随心,临证应变无穷”;“药有益而即有害,方则有利而无弊”。,红花,方剂的配伍目的,*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谓“主病之谓君”。例:麻黄汤:麻黄发汗散寒解表力强(君)治风寒表实证(主证)桂枝散寒解肌发表,助君之力。(臣),4、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药的组方形式。,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药的涵义:,方剂学的基础知识,*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辅助作用);例:四君子汤人参益气健脾补中(君)白术益气补中,助君之力(臣)健脾燥湿。b.针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例:生脉散主因、主证:气虚人参:大补元气(君)兼因、兼证:阴虚麦冬:滋阴养液(臣),方剂的组成原则续,方剂学的基础知识,*佐药:a.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佐助药;*银翘散主证候:风热表证(发热、恶寒)次证候:风热犯肺,肺气不宣(咳嗽)桔梗宣肺化痰止咳(佐)b.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更次要的治疗作用)佐助药;,桔梗,方剂的组成原则续,方剂学的基础知识,c.制约君、臣药烈、毒性的药物-佐制药。d.反佐药-指在病重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即内经所谓:“治寒以热而佐以寒,治热以寒而佐以热。”,白扁豆,方剂的组成原则续,方剂学的基础知识,例:真寒假热证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于上:面赤、烦躁(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同性相斥治宜大辛大热,回阳救逆产生格拒(饮药即吐)(姜附剂)+反佐药:猪胆汁咸、苦、寒,性降;降上浮之虚阳;童便引热药下行:益阴以和阳。,方剂的组成原则续,方剂学的基础知识,*使药:a.调和药性的药物;b.引经报使药: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例:太阳经羌活、防风风邪头痛少阳经川芎、柴胡阳明经白芷、葛根,山茱萸,方剂的组成原则续,方剂学的基础知识,*说明:方剂的组成,一般是君、臣、佐、使药具备;有些方剂则不必君臣佐使药俱全,但必须有君、使药存在或体现出来。君、臣药是方剂的主要组成部分,佐、使药是方剂的辅助部分;君、臣药可兼佐、使药的作用;君药一般是药量重,药力大;君药味数较少,一般是12味。,方剂的组成原则续,方剂学的基础知识,5、方剂的变化,1.方剂变化的原因:病情的轻重邪正的虚实兼证的有无体质的强弱年龄、气候、方土习俗。,方剂学的基础知识,2.方剂变化的形式:,a.药味增减的变化;,b.药量增减的变化;,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的变化;,d、剂型更换的变化。,浙贝,方剂的变化,a.药味增减的变化;*主证、主药不变:例桂枝汤主证:外感风寒表证。(发热、恶寒)君药:桂枝(散寒解肌发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证、君药:同上次证:微喘+杏仁、厚朴(降逆平喘)*君药、主证改变:桂枝汤当归四逆汤(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木通)主证:血虚阳弱,寒凝经脉证。君药:当归(养血补虚,行血通脉),方剂的变化,b.药量增减的变化;*君药、主证不变桂枝汤君药、主证:同上桂枝加芍药汤次证:腹满时痛(桂枝汤倍用芍药)重用白芍缓急止痛*君药、主证改变小承气汤(大黄四两枳实三枚厚朴二两)君药:大黄(清泻胃肠热结)主证:阳明热结便秘证厚朴三物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厚朴八两君药:厚朴(行气破结,消胀除满)主证:阳明气结便秘证,方剂的变化,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的变化:*君药、主证不变桂枝汤君药、主证:同桂枝汤桂枝加大黄汤次证:腹中实痛表证未解,(倍用芍药、加大黄)邪陷阳明,+大黄泻下实积积滞内停肠胃。倍用芍药缓急止痛,*君药、主证改变桂枝汤君药:饴糖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主证:中焦虚寒之里急腹痛证等(倍用芍药、加饴糖),方剂的变化,d、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丸者,缓也”,故用于轻证、缓证。均治中焦虚寒之腹痛、泄泻证。理中汤“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也”,用于重证、急证。,方剂的变化,*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运用,通过药物之间在某些方面特殊的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达到:各药性能的相加;利用药物作用的不同特点而加强疗效。例:人参黄芪均具甘温之性,均可益气健脾;人参大补元气,补气力强;黄芪则又可升阳举陷;二者相合,则增强益气健脾之功,又可升阳。,1、同类相须:,6、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红花,中医药基础知识,指主要功效虽异但作用环节相关联的药物配伍使用,其中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通过辅药对主药的协同或互补作用而能提高疗效,或产生新的功效。,2、异类相使,*例1:黄芪茯苓黄芪补气利水;茯苓渗湿健脾;二者均能利水渗湿,但黄芪并能益气补中;合则增强利水渗湿之力,又具益气健脾之功。,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例2:黄芪当归(气血同源)黄芪益气健脾以资生血之源;当归补血调血合则补气生血,增强补血之功。例3:熟地黄莵丝子(阴阳互根阴生于阳)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莵丝子温阳补肾;合则“阳中求阴”,增强滋补肾阴之力。例4:附子熟地黄(阴阳互根阳生于阴)附子温阳益火;熟地黄滋阴补肾;合则“阴中求阳”,增强温阳补肾之功。例5:枸杞子干地黄(肝肾同源)枸杞子滋阴补肾,养肝明目;干地黄滋阴补肾合则“滋水涵木”,以达滋肾养肝明目之效。,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3、相反相成,*指性能相反的药物在寒热温凉、升降沉浮、开阖补泻等不同意义上的配伍。药物互相牵制而制约药物的某种偏性;又通过互补、互助以增强其疗效,或产生新的功效。,a.寒热并用:指将寒凉药与温热药配伍使用,以适应病情的需要。例:半夏泻心汤(姜芩、连)干姜温中祛寒黄芩、黄连清降泄热合则寒热并用以调和寒热,辛开苦降以散结消痞,以治寒热互结之心下痞证。,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鉴别: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1:温脾汤大黄温脾汤主治脾阳不足,寒积内结之便秘证;附子+大黄温中散寒,攻下积滞;大黄性寒与病性之寒相拮抗,故方中以附子、干姜之热以制大黄之寒制性存用,大黄在此寒性被制,仅发挥其泻下积滞之用。,例2:麻杏石甘汤麻黄麻杏石甘汤主治肺热喘咳;石膏+麻黄清宣肺热,平喘止咳;麻黄性温与病性之热相拮抗,故方中重用石膏之寒以制麻黄之温制性存用,麻黄以其辛散宣透之性而能宣肺平喘。,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b.补泻兼施:指将补益药与祛邪药配伍运用。例1:六味地黄丸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泽泻降泄肾浊,并制地黄之腻滞;合则滋补之力增强而无腻滞之弊。例2:导赤散生地黄清热养阴木通清热利水合则清热利水之力增强,又具养阴之功,并使利水而不伤阴。,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C、升降相随:即升浮上行之药与沉降下行之药配伍同用。*例1:济川煎用治肾虚之便秘证,方中:肉苁蓉的温补润降;枳壳、泽泻的下气泄浊升麻以升发阳明从而达到升清降浊,促进肠腑传导而通便之力*例2:治疗气虚气陷之脱肛、子宫下垂证黄芪、升麻、柴胡的益气升阳枳实、枳壳的下气宽肠使浊气降而清阳之气得升,从而增强升阳举陷之功,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例3:四逆散用治肝脾不和之证柴胡枳实柴胡疏肝理气而解郁;枳实行气理脾而止痛。疏肝理脾,升降相调,增强调畅气机之功。,*例4:补中益气汤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不足之证;柴胡、升麻轻浮而升,升阳举陷陈皮性降下行,理气和中;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民航维修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职导游实务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航空器维修工程师考试题及答案
- 机务的面试问题及答案
- 外汇质押人民币借款合同(样式一)
- 总工程师面试题库及答案
- 高速公路路道施工合同(3篇)
- 超高清传输协议-洞察及研究
- 安徽导游资格证面试题及答案
- qc精益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组织实施方案
- 建行考试题目及答案
- 医院拆除工程方案范本(3篇)
- Unit 1 第4课时 Section B 1a-2b 导学案-七年级英语上册
- 2026届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英语高三上期末联考模拟试题
- 第3课 团团圆圆过中秋 第1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教学计划
- 第6课 从小爱科学 第1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学会自我保护课件教学
- 感染性关节炎护理查房
- 标准化作业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