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内隐嫉妒与内隐自尊的关系.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内隐嫉妒与内隐自尊的关系.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内隐嫉妒与内隐自尊的关系.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内隐嫉妒与内隐自尊的关系.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内隐嫉妒与内隐自尊的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内隐嫉妒与内隐自尊的关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嫉妒是人们在社会比较中,发现别人拥有自己渴望的东西而产生的包含自卑、 敌意、怨恨的痛苦的混合情感体验。嫉妒与人格的关系一直是嫉妒研究中的主要 方面。丽在嫉妒与入格嚣素的关系研究中,自尊始终是被普遍关注的主要人格变 量。本研究采用 a t 实验程序考察了嫉妒的内隐性特征,分析了内隐嫉妒的性别 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内隐嫉妒和内隐囱尊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内隐嫉妒的i a t 效应显著,而内隐嫉妒效应的性别差异不 显著。本研究首次对内隐嫉妒和内隐自尊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男性被 试的内隐嫉妒与内隐自尊相关不显著,女性被试的内隐嫉妒与内隐自尊存在显著 的正相关。 总之,本研究采用i a t 实验程序验证了嫉妒的内隐特征,首次探讨了内隐嫉 妒和内隐自尊的关系。本研究的结果丰富了我们关于内隐嫉妒及嫉妒与自尊关系 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应更多的从内隐的角度对嫉妒进行探讨,以有效地揭示嫉妒 的本质,并进一步拓展嫉妒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内隐嫉妒内隐自尊内隐联想测验 a bs t r a c t t h ej e a l o u s yi s 毪娃u n p l e a s a n ta n do f t e np a i n f u lb l e n do ff e e l i n g sc h a r a c t e r i l e db y i n f e r i o r i t y , h o s t i l i t y , a n dr e s e n t m e n tc a u s e db yac o m p a r i s o n 谢饿p e o p l ew h op o s s e s s s o m e t h i n gw ed e s i r e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j e a l o u s ya n dp e r s o n a l i t yi sa l w a y sa l l i m p o r t a n ta s p e c to fs t u d yo nj e a l o u s y s e l f - e s t e e mi sa n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a m o n g p e r s o n a l i t yv a r i a b l e t h er e s e a r c hd i s c u s s e si m p l i c i tj e a l o u s y 谢l hi a t , a n a l y z e st h e s e xd i f f e r e n c e so f i m p l i c i tj e a l o u s y ,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r e s e a r c hd i s c u s s e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i m p l i c i tj e a l o u s ya n di m p l i c i ts e l f - e s t e e m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 , a f t e ra n a l y s i st h ee x p e r i m e n td a t ao f 6 0p a r t i c i p a n t s , t h er e s u l t si n d i c a t et h a tt h e i a te f f e c t so fi m p l i c i tj e a l o u s yi ss i g n i f i c a n t ,t h es e xd i f f e r e n c e so fi m p l i c i tj e a l o u s y a len o n s i g n i f i c a n t 弧ei m p l i c i tj e a l o u s yi s s i g n i f i c a n tc o r r e l a t i o n sw i t hi m p l i c i t s e l f - e s t e e m , a n dt h i s c o r r e l a t i o ni s s i g n i f i c a n tf o rf e m a l ep a r t i c i p a n t s , b u tt h i s c o r r e l a t i o ni sn o ts i g n i f i c a n tf o rm a l ep a r t i c i p a n t s a saw h o l e ,t h er e s e a r c hd i s c u s s e si m p l i c i tj e a l o u s yw i t hi a t , d i s c u s s e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i m p l i c i tj e a l o u s ya n di m p l i c i ts e l f - e s t e e m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 讹e r e s u l t so ft h er e s e a r c hh o p e f u l l yf u r t h e r e do u rk n o w l e d g ea b o u tt h ei m p l i c i tj e a l o u s y ,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j e a l o u s ya n de s t e e m 。f u t u r er e s e a r c hs h o u l de m p l o yi m p l i c i t m e a s u r e st os t u d yj e a l o u s y , s ot h a tt h en a t u r eo f j e a l o u s ym a y b eb e t t e rr e v e a l e da n d u n d e r s t o o d ,a n dt h es t u d yo nj e a l o u s ys h o u l db ei n c r e a s e d k e yw o r d s :i m p l i c i tj e a l o u s y ,i m p l i c i ts e l f - e s t e e m ,i m p l i c i ta s s o c i a t i o nt e s t 珏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攀位串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酌学位论交是 本人崔导师的指导下独矗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变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妁地方外,论文串不包括其他人已缘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雨 使用过的材料尊与我一网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妁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书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7 谢意。 学位串请人 懿 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嫉妒与关系攻击( r e l a t i o n a la g g r e s s i o n ) 和前摄性的及社会 行为( p r o a c f i v e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 相关,嫉妒预测了关系攻击和前摄性的反社会 行隽,那些在他们的嗣伴关系中报告了更多嫉妒的青少年报告了更高水平的关系 攻击和前摄性的反社会行为。h a r m o n - j o n e s 等人( 2 0 0 9 ) 的研究结采也表明,嫉妒 程度的变化与愤怒藏相关,与接纳、归属感、可控性、有意义的生活等的指标负 相关。 张建育( 2 0 0 4 ,2 0 0 6 ) 的研究结果显示,嫉妒与特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适 度的焦虑有利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然丽,过度的焦虑则掰能导致备种较严重 的心理疾瘸,因此嫉妒危害身心毽壤。杨光艳( 2 0 0 7 ) 的砚究显示,嫉妒两个基 表的维度与s c l - 9 0 的各个因子,躯体化、强追症状、入际关系敏感、抑郁躐予、 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以及总症状都呈极其显著正相关;嫉妒的影 响因素:人格、人际关系、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也 呈极其显著相关;在两个嫉妒量表上褥分不同的组在各因子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 异。因此个体的嫉妒情绪越强,受到心理困扰就越多;同时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 骥,嫉妒及其影响因素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桷并具有一定的预测作期,嫉妒心 理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会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嫉妒心 1 7 理强的个体可能存在更多的心理障碍。 薹。l 。6 。2 嫉妒与人际关系的研究 由予嫉妒是入们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的、破坏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因此它对人们霞常的社会互动、人际关系有着强有力的影响。嫉妒心理的存在导 致了个体闯入际关系的紧张、不和谐,甚至关系破裂。c u l o t t a 和g o l d s t e i n ( 2 0 0 8 ) 关于青少年被试中的嫉妒预测关系攻击( r e l a t i o n a la g g r e s s i o n ) 粒前摄性的反享会 行为( p r o a c t i v e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 的发现表明,嫉妒的青少年可能误以为某些社 交线索威胁了他髑的同律关系,并且在这个错误的理鳃基础之上,进行关系玫击 或前摄性的反社会行为。换句话说,嫉妒可熊刺激戚唤起一些行为在这魑行 为中,如暴青少年没拥有能或她知觉到的其他伙俸所拥有的关系,那么缝或她可 能被迫采取一些有效形式的社交手段( 无论它是光明芷大的或是卑鄙的) 以得到 健( 她) 想得到的。 嫉妒一般与一些消极的关系结果有关,像关系冲突、家庭暴力、离婚等,因 此许多研究者认舞嫉妒是伴随低关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消极的关系现象。但也有 一些研究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嫉妒是一种积极的关系现氖。因为嫉妒表明恋 爱同伴栩甄关心,珍惜谴们的关系,并保护它。按照这种说法,嫉妒瘦该与关系 质量正相关。对这个混合的发现的一个可戆的解释是嫉妒与关系质量的相关依赖 予嫉妒反应的特定的本质。b a r e l d s 和b a r e l d s 。d i j k s t r a ( 2 0 0 7 ) 进行丁三个研究分 别考察了关系质量和三种嫉妒的关系。研究l 的结果表明,反应性嫉妒( r e a c t i v e j e a l o u s y ) 与关系适应芷相关,当个体感到更多反应性嫉妒时,表舞他们的关系适 应水平高;焦虑嫉妒( a n x i o u s j e a l o u s y ) 预测了关系适应,两者受相关,高焦虑嫉 妒的个体报告了低水平的关系适应。研究2 的结果受示,反应性嫉妒及焦虑嫉妒 与关系满意度负稠关,即焦虑嫉妒及反应性嫉妒水平高的个体报告了较低的芙系 满意度。研究3 的结果表唆,高永平的反应性嫉妒与关系质量正相关,高水平酶 焦虑嫉妒与关系质量负相关,即当个体感剿更多的反应性嫉妒时,表臻他们搠有 较高的关系质量,相反,当个体感捌更多的焦虑嫉妒时,表骥袍销的关系质量较 1 8 低。而在这三个研究中,占有嫉妒( p o s s e s s i v e j e a l o u s y ) 均与关系质量指标不相关。 因此,整体研究表明,反应性嫉妒与关系质量正相关,焦虑嫉妒与关系质量负相 关。 对某群体的归属也导致个体与群体在情感反应的一致性。当个体意识到某 一外群体比自己的群体更具有优势时,往往会对这个外群体产生充满憎恨、不公 正、敌意、幸灾乐祸等成分的嫉妒情绪和行为,从蔼导致群体闻的争斗、冲突, 对社会关系的和谐产生破坏性作用。l e a c h 等人( 2 0 0 3 ) 通过实验考察了某内群 体成员对外群体经历不幸时所表达的情绪体验。研究1 的结果表明,对德国足球 队有着嫉妒心理并且对足球比赛成绩长期存在自卑感的荷兰被试对德国足球队没 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表达了强烈的幸灾乐祸的情绪。在研究2 中,l e a c h 等入( 2 0 0 3 ) 采用了另一个情境,但最终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当与自己的群体存在竞争关 系的外群体经历痛苦或不幸时,内群成员往往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情感。丽幸灾乐 祸是嫉妒的敌意本质的表现之( s m i t h 等,1 9 9 6 ;l e a c h 等,2 0 0 3 ) 。m a c k i e 等 人( 2 0 0 0 ) 在研究中首先告诉被试研究的内容是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并要求他 们根据两个具有明显不同价值观念的问题进行群体的自我分类,由此形成两个不 同的群体。然后,通过操纵社会支持的大小把每一个群体的被试随机分成强内群 组( 内群体的地位相对高于外群体的地位) ,弱内群组( 内群体的地位相对低于外 群体的地位) ,控制组3 个实验状态。最盾,进彳亍对外群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 的测量。结果表明,相对于强内群组,凌于地位自卑感丽产生嫉妒心理的弱内群 组报告了较强的对外群体的焦虑、担忧、恐惧等消极情绪,并伴随了一定程度的 否定、对抗、反对、等敌对的行为倾向( 夏冰丽等,2 0 0 8 ) ,而这些情绪及行为倾 向正是嫉妒特征的核心。 因此,嫉妒心理的存在破坏了人际及群际关系的良好发展,阻碍了社会关系 的稳定、和谐。 1 9 1 2 内隐自尊概述 2 1 内隐自尊的概念 内隐自尊( i m p l i c i ts e l f e s t e e m ) 这一概念是由g r e e n w a l d 等人在1 9 9 5 年首 次提蹬来的。内隐自尊是在对与自我相关联的事物做评价时,一种通过内省而不 能确认的自我态度效应,即作出积极的囱我评价的倾向。大量研究表明,内隐自 尊是一种积极的内隐的自我态度。个体为了维护内隐的翻我评价会表现出满足正 向需要的行为,而个体并没知觉到造成该行为的内在起因是是维护自尊的需要, 即当个体没有意识到其行为是为了满足正向需要的行为时,影响行为的就是内隐 自尊。内隐自尊具体表现为,在日常的生活中,个体倾向于把积极的评价和情感 与自我相关联,把消极的评价和情感与他人相关联。 臼从内隐自尊作为自尊的一个独立存在的结构被提出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 尊的关系就成为内隐自尊研究中的重点。g r e e n w a l d 和f a r n h a m ( 2 0 0 0 ) 运用实证 性因素分析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内隐自尊与外显 自尊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存在低的正相关。其他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者( b o s s o n 等,2 0 0 0 :蔡华俭,2 0 0 3 ) 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进 行了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 k o o l e 等( 2 0 0 1 ) 在研究中,采用名字字母和生日偏好任务对被试的内隐自 尊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不同,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性。 常丽等人( 2 0 0 7 ) 在研究中通过操纵不同的认知负荷条件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来考 察外盟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 显自我评价时,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表现出一致性;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进 行外显自我评价时,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没有表现出致性。因此,该研究 在i a t 范式下表明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内隐自尊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 化的特点。 杨福义和梁宁建( 2 0 0 7 ) 同时利用i a t 、g n a t 和e a s t _ 三种实验程序对内隐 自尊及其特性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同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 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分离的结构,两者是 相对独立的两个自我评价系统;双重态度模型和信息加工双过程模型两种理论模 型都可以解释内隐自尊和外显舀尊的分离现象。 1 2 2 内隐自尊的测量 内隐自尊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诸多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并且逐步成为内 隐社会认知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此,有关自尊的研究戡现转折,即获 传统的意识层面开始深入到无意识层面。楣应地,测量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内 隐自尊的特征是无意识性和自动性,即内隐自尊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动化的过程。 由于直接的自我报告法无法测量到个体自我评价和情感体验中的潜意识层面的内 容,并且自我报告法也难以消除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因此,研究者在考察内隐 自尊时,大多是采用间接测量的方式来考察个体的自动激活的、意识控制之外的 自我评价倾向。测量内隐自尊的方法主要有基于反应时范式的测验、名字字母和 生圜偏好任务测验、启动测验等。其孛,内隐联想测验是被涯明最有效的,应用 最广泛的一种闻接测量方法。 基于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