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2《永久的悔》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2《永久的悔》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2《永久的悔》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永久的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抓住线索,理清文章的内容。2、 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味文章的风格与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的品味生活,珍爱生活中的真善美,使学生珍惜现在,珍惜未来。难点:理解全文的线索及文章的主题,了解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以前学过哪些与母亲有关的文章?(提问后师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可能我们有不理解的时候,但最后我们都有会明白的。因此,从古到今,无论是谁,都对母亲永生难忘,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她给,我们的未来是他们撑起,我们有理由来歌颂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在90高龄写的一篇文章永久的悔(板书课题)二、走进作者:季羡林:学术大师,自谦“杂家”,但杂而不失精,杂中有重点。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三、预习检测:给加点的字注音。盈眶( ) 俯拾皆是( ) 唾手可得( ) 立锥之地( )懵懵懂懂( ) 寄人篱下(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速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2、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3、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4、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 (1、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第十段。 2、本文的结构层次: (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3、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五、合作探究:(一)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二)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3师: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提问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三)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提问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提问学生回答。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 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四)分析阅读5-8自然段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提问学生回答。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提问学生回答,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五)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 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2、提问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4 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看法。(学生畅所欲言)六、精读品析:1、轻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情感。 教师做示范,学生学习品赏。 例: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这句写出了我家生活的极度贫困,很难吃上月饼;也写出了我那时的幼小,不懂事,没有想到母亲。表现了我的悔恨之情。 归纳妙点: 1、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在平实中饱含深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母亲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题:及早尽孝。 2、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追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七、拓展延伸:学过这篇课文,听过如此感人的故事,假设你是作者,如今回到母亲的坟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提示:可以说说心中的愧疚,或者是告诉后人如何珍惜现在的机会与长辈相处等等。)板书设计:永久的悔 季羡林感情线索: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难忘、最真实 )叙事线索:白的、黄的、红的教学反思 1、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