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论传统法制弊端在贞观时期的改进.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论传统法制弊端在贞观时期的改进.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论传统法制弊端在贞观时期的改进.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论传统法制弊端在贞观时期的改进.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论传统法制弊端在贞观时期的改进.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 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3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 i abstract . ii 引引 言言 . 1 一、赋税劳役法律制度存在一、赋税劳役法律制度存在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 . 3 (一)赋税征收数额从重到轻(一)赋税征收数额从重到轻 . 3 (二)劳役征发从无度到有度(二)劳役征发从无度到有度 . 5 (三)(三) 征收征发过程从放任到有序征收征发过程从放任到有序 . 8 二、二、土地法律制度存在土地法律制度存在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 . 11 (一)对官僚贵族侵占民田从放任到约束(一)对官僚贵族侵占民田从放任到约束 . 11 (二)土地买卖从放任到控制(二)土地买卖从放任到控制 . 12 (三)土地管理从松散到正规(三)土地管理从松散到正规 . 13 三、三、传统刑事法律制度存在传统刑事法律制度存在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 . 17 (一)刑事法律从严酷到宽平(一)刑事法律从严酷到宽平 . 17 (二)死刑从泛滥到严格控制(二)死刑从泛滥到严格控制 . 18 (三)刑罚执行从功利化到人性化(三)刑罚执行从功利化到人性化 . 20 四、四、法律监察制度存在法律监察制度存在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 . 22 (一)监察机构从半独立到完全独立(一)监察机构从半独立到完全独立 . 22 (二)监察权从界限不清到职责明确(二)监察权从界限不清到职责明确 . 23 (三)对皇权本身的监察从无到有(三)对皇权本身的监察从无到有 . 24 五、五、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存在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存在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 . 27 (一)贞观之前的主要人才选拔任用制度(一)贞观之前的主要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 27 (二)贞观时期对科举制的改进(二)贞观时期对科举制的改进 . 30 结结 语语 . 3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5 致致 谢谢 . 3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8 i 摘摘 要要 贞观时期,统治者从赋税劳役法律制度、土地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法 律监察制度以及人才选拔任用制度这五个方面入手, 针对以往普遍存在的一些弊 端进行了制度上的改进,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综合运用唐代的律令、典章等文献资料,与以往的制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求揭 示出贞观时期在法律制度上的新意。 全文分为:引言部分、主体五部分、结论部分。 引言部分说明了论文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考察了前人的研究状况,并介 绍了本文所运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论述了贞观时期在赋税劳役法 律制度方面对以往弊端的改进,包括赋税数量的减少,劳役负担的减轻和赋税劳 役征发过程的规范化。 第二部分论述了贞观时期在土地法律制度方面对以往弊端 的改进,包括限制土地买卖,禁止土地兼并和规范土地管理。第三部分论述了贞 观时期在刑事法律制度方面对以往弊端的改进,包括减轻刑罚,严格控制死刑和 人性化的执行过程。 第四部分论述了贞观时期在法律监察制度方面对以往弊端的 改进,包括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首创对皇权的监察和监察职权的明确划分。第 五部分论述了贞观时期在人才选拔任用法律制度方面对以往弊端的改进, 包括贞 观之前的封建王朝采用过的主要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和贞观时期对科举制的改进。 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本人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贞观时期;法律制度;赋税劳役;人才选拔 ii abstract in the zhenguan period, the rulers made change of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law system before ,which including of the labor legal system, the tax system, the land legal system, the criminal legal system, the monitoring legal system and personnel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system of these five aspects, these change was successful, and received a good social effect. simultaneously, a combination of the precepts, the originals and so on in tang dynasty is for contrasting, analysis and verification.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introduction, the main five-part, the concluding part. the introduction reviewed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selecting this subject,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rain of thought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thesi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improvement of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past tax legal system in the zhenguan period, including of the amount of tax reduction,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labor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in the levy process of tax and labor.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improvment of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past land legal system in the zhenguan period, including of the restrictions on the sale of land ,to prohibit the annexation of land and regulating land management.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improvement of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past criminal legal system in the zhenguan period, including the reduction of penalties, the death penalty and the human eye control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improvement of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past monitoring legal system in the zhenguan period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ependent monitoring agency, the supervision of imperial power and the clear terms of reference in monitoring agency. the fifth part discusses improvement of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past personnel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system in zhenguan period ,including the main personnel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system adopted in the feudal dynasties before zhenguan period and the improvement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zhenguan period. the conclusion part is the summary of the thesis and authors viewpoints. key words: zhenguan period; the legal system; labor and tax legal system; personnel selection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历经从秦朝到隋朝演变,逐渐有了一些普遍存在的弊端。贞 观时期,统治者在法律制度上对这些普遍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有针对地改进,有效地 克服了这些弊端,实现了社会的全面繁荣。贞观时期所取得的经验后世有着深远的 影响,因此发掘、整理、分析这部分史料,不仅有助于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弊端有直 观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贞观时期的法制作为唐代法制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对唐律的 整体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鉴于此,本文选择贞观时期的法律制度作为研 究对象,以唐律疏议为主要依据,期望在综合唐代律令、典章等文献资料 的基础上运用法学和史学的相关理论,对贞观时期的法律制度进行总体性的考 察,在此基础上揭示贞观时期的法律制度对“贞观之治”出现的促进作用。 目前学界对于贞观时期这段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学和政治学方面, 其他学科也有少量的涉及。笔者根据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对学界研究贞观 时期的情况作了大致的归纳:历史学界对贞观时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贞观历史 人物的思想研究,有代表性的如,江煜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主要介绍了唐 太宗的思想与贞观盛世的联系;周敦耀的浅议贞观之治的法治、德治与官德 , 主要介绍了贞观时期法律、道德对吏治指导思想的影响;吴毅的试论唐太宗 的政绩与贞观之治 ,主要侧重介绍了唐太宗本人的一些著名言论与事例在贞观 时期的影响;政治学(包括行政学)界对贞观时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介绍和评 价贞观时期吏治清明与社会和谐,有代表性的,如许敏的唐朝贞观时期的民 族融合与民族和谐 ,主要介绍了贞观时期如何与周边少数民族保持友好睦邻关 系;郑海峰的 “贞观之治”体现的“和谐精神” ,主要介绍了贞观时期一些著 名历史人物的和谐思想以及对现代的借鉴意义;王佳的贞观之治的启示 ,主 要介绍了贞观时期防治腐败的经验;法学界对于唐律的研究成果遍地开花,对 于专门的贞观时期法律制度的研究则不多,目前笔者只发现了张大飞的贞观 时期谏官制度研究一文,作者介绍了贞观时期的谏官制度于唐太宗虚心纳谏 的思想。 论传统法制弊端在贞观时期的改进 2 从这些论述来看,对于贞观时期法律制度的研究,学界对其只是放在整个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略有涉及;或者是在论述唐律某一问题对贞观时期的状况 稍有提及;或者是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制时将贞观时期的某些历史作为例子加以 提及,并没有对贞观时期的法律制度进行综合性的系统研究。因此,作者选择 本文论题,希望通过对贞观时期法律制度的梳理、论证,探索出对当前中国法 制建设有所裨益的内容。 鉴于上述选题目的,本文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研 究的根本方法,收集和整理大量史料并进行一般地逻辑归纳,从而对传统法律 制度和贞观时期的法律制度进行系统的比较。当然,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指导 方法不能代替各学科所提供的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因此,本文还兼采 了实证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和价值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对经验事 实的观察和分析来建立和检验各种理论命题。本文大量运用和综合秦、汉、隋 唐朝的法律及历史文献资料,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达到对论题进行佐证 和检验的目的。比较分析的方法,就是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或法系的法律 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的法律加以比较研究的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纵向比较 分析方法即历史的比较,将贞观时期的法律制度与此前的秦、汉、隋朝的法律 制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法制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 中获得一些对现行法制具有启发性的东西。价值分析方法,是一种从价值入手, 以超越现行制定法的姿态,用哲理的眼光和人文关怀的理念,分析法律为何存 在以及应当如何存在的研究方法。本文在结论部分对贞观时期法律制度的现实 意义进行论述时即运用了这一法学研究方法。 在研究思路方面,首先,确定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本文研究对象为贞观时 期的法律制度与此前同类法律制度相比,有哪些创新和改进,取得了哪些积极 的效果。其次,对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文中所称的传统法律制度主要 是指从秦汉到隋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研究范围集中在赋税劳役 法律制度、土地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监察法律制度和人才选拔任用法律 制度五个方面,运用史学、刑法学、经济法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性的对比解 读,并在此基础上对贞观时期的法律制度作初步评析,分析其历史地位及意义, 以便从中获得一些对现行法制建设具有启发性的东西。 一、赋税劳役法律制度存在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 3 一、赋税劳役法律制度存在一、赋税劳役法律制度存在 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 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一切财政支出均来自民间赋税,所有工程建设及军 事行动也要靠无偿征用民间劳动力才能进行。而农业生产力水平却十分有限, 社会资源的生产量比较低。作为社会调控工具的法律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矛盾, 为了保证社会民众的生存,必须抑制国家的赋税劳役征用限度,这是皇帝统治 集团所不愿意接受的;而为了满足皇帝统治集团的需要,特别是奢侈性的需求, 必须提高赋税劳役的征用限度,这又会造成社会民众的负担过重,超出民众的 生存底线。如何把握好征收限度,协调民众与政权的关系,是法律制度面临的 首要问题。从历史经验来看,社会的动乱,起因往往都是赋税、劳役负担超出 了民众的承受能力,破坏了正常农业生产,迫使民众为了生存不得不与其所在 的政权对抗。 (一)赋税征收数额从重到轻(一)赋税征收数额从重到轻 从历史记载来看,封建制度下的赋税征收普遍存在数额过重的问题。以秦 和隋为例,从中可以看到传统赋税制度的一些固有弊端。 秦朝的赋税种类包括口税,户税和田赋,劳役则包括了徭役和兵役。从现 有的考古资料来看,秦朝农民要承担的田赋是非常沉重的。 仓律规定,庄稼 成熟之后,国家“收泰半之赋” ,也就是收取所有收获物的三分之二。这在中国 古代历史上是少有的,此外秦朝的民众还要承担其他一些苛捐杂税, “田租口赋 盐铁之利二十倍古。 ” 在当时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不难想象劳动人民的生活 经过如此敲骨吸髓的剥削之后是多么的艰难,从史料的记载来看,秦朝民众“男 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力织,不足衣服” , 广大劳动人民“衣牛马之衣,食犬 彘之食” 。 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对政府自然不会满意,社会安定必然存在极大 隐患,即使发生的是很小规模的事件,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动乱。 汉书食货志 。 汉书食货志 。 汉书食货志 。 论传统法制弊端在贞观时期的改进 4 隋炀帝时期,由于皇帝本人的奢华浪费,国家财政受到影响,赋税法律制 度陷入混乱。地方为了能够向中央缴纳足够赋税,任意提高征税标准,广大人 民遭到“逆折十年之租”的惨祸。民间在这种剥削之下“黄河之北,则千里无 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隋朝赋税沉重的另一个集中体现是其仓储制度。 仓储本来是为了应付不期而遇的灾荒或其他紧急情况而采取的预先准备手段, 若执行得当对民众生计对社会安定都有好处。但是在隋朝,仓储制度的目的则 是为了满足皇家的奢侈生活。隋朝中央物资的富饶十分惊人, “京都及并州库 布帛各数千万”,“储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 隋炀帝正是因为有了这批巨额储备物资,才无所顾忌得大肆奢侈浪费。巨额的 储备物资自然是全数来自民间赋税的,按照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广大农民 在交完赋税自然之后无多。更为不利的是,巨额的储备物资一旦脱离国家控制, 就会成为地方割据势力或者军阀的经济来源,使其能够长期存在,混战不休。 正如唐代马周所言“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惟在百姓苦乐。且以 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向使 洛口、东都无粟帛,即世充、李密未必能聚大众。但贮积者故是国之常事,要 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若人劳而强敛之,竞以资寇,积之无益也”。 贞观初期所面临的是隋朝末年战乱后社会经济严重凋敝的不利局面,为了 稳固政权,贞观统治集团在吸取以往王朝覆灭教训的基础上,对于赋税制度进 行了比较大的改进,全面推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 余” 的低税制度。针对之前所存在的赋税种类繁多,征收复杂的弊端,贞观时 期的赋税征收种类十分简单,“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 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绝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焉。 ” 征税对象仅限成丁的男子,接受国家授田的丁男每年应向国家交纳粟二 石, 称租; 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 麻三斤, 称调;女子没有这部分负 担。按照每个男丁授八十亩口分田计算,所有的赋税总和到一起,只占全年收 获总量的很小一部分,广大农民在交完赋税之后,仍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剩余, 隋书杨玄感传 。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 贞观政要奢纵 。 贞观政要俭约 。 唐六典卷三尚书部 。 一、赋税劳役法律制度存在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 5 这部分剩余物资不仅可以促进人口的增殖,还能起到藏富于民,安定民心的效 果,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受灾农民不至于立即陷入生活停顿状态,国家也就有 了充分的时间来应对灾害的后果,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就使危机蔓延扩大。 封建时代的农业生产往往手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自然灾害难以避免。贞观 时期赋税法律制度的创新之处在于,明确规定了发生自然灾害时如何减免赋税 劳役的征发。 “凡水旱虫灾为灾害,则有分数。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 租调,损七以上课役俱免。若桑麻损尽者各免调,若已役已输者听免其来年。 ” 也就是说轻微的自然灾害,赋税劳役正常征收,损失收获总量十分之四时,免 收田租;失超过十分之六时,免收人头税和田租;损失超过十分之七算作严重 受灾,所有赋税都予以免除。这种明确的划分标准执行比较方便。 此外,赋税还被作为经济手段用来促进社会道德教育。 “凡丁户皆有优复蠲 免之制,若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老行闻于乡间者,州县申省奏闻,表其 门闾,同籍悉免课役” 。 国家对于民众恪守道德的行为给予实质性的物质奖励, 而且一人受到嘉奖,全家都可受益,这就大大提高了民众恪守道德原则的热情, 比起单纯的舆论赞扬,这种物质奖励更能方便国家所提倡的德礼教化。 (二)(二)劳役征发从无度到有度劳役征发从无度到有度 在传统法律制度下,农民的人身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封建国家政权对广 大农民拥有绝对的支配权。作为封建国家无偿征用农民劳动力的一种形式,徭 役制度是保证封建国家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但是,由于封建时代农业生产技 术的落后,农民必须把绝大多数的时间投入到生产中去才能保证赋税的供给, 这样务农时间与服徭役的时间很可能发生冲突。如果封建国家征发劳役的时间 挤占了农民务农的时间,往往就会引发社会经济方面的危机。此外,君主专制 之下,君主本人的意志有最高决定权,如果君主铺张浪费,生活奢侈,那么大 规模的劳役征发不可避免。贞观之前的历史上,出现过大量不顾民生,征发劳 役无度的现象,最后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动乱。从以往的历史发展来看, 传统的劳役征发法律制度存在征发法律规定不清,种类杂乱以及征调繁多破坏 唐六典卷三尚书部 。 唐六典卷三尚书部 。 论传统法制弊端在贞观时期的改进 6 农业生产的弊端。 秦朝建立之后,相继开始了一系列大型工程的修建,如万里长城,骊山陵墓, 阿房宫等。大量的劳动力因此被征调。服劳役的环境十分艰苦,大量劳动力死于服 役过程中。此外,秦朝还大兴兵戈,大量劳动力由此被征召,仅仅是有数目记载的 就包括向北方进攻匈奴动用了三十万军队,秦朝的一系列劳役征调,几乎把劳动力 消耗殆尽,大量妇女不得不填补男丁的空缺,从事军事运输和农业生产,造成了 “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的凄凉局面。繁重 的劳役不仅破坏了农业生产,也加剧了社会崩溃的危险。 隋朝开国初年,推行减轻劳役恢复生产的法律政策,但是,隋文帝统治后 期, 劳役法律制度由于皇帝个人喜好的改变而逐渐混乱无序。 开皇十三年 (593) , 隋文帝命杨素修仁寿宫,由于工程大,时间短,劳动者死亡上万人。隋文帝对 服役丁男大量死亡丝毫不以为是,反倒由于宫殿富丽堂皇而高兴之下重赏杨素。 隋炀帝即位之后, “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 渡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 大业元年(公元 605 年),又开 始营建东都洛阳,大量劳动力北征调“往江南诸州采大木,引至东都。所经州 县,递送往返,首尾相属,不绝者千里”, 每月役丁二百万人,由于“官吏督 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 同时,又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征发淮南民十余万 开邗沟。在这年游江都时,仅揽船工就用了八万余人。大业三年五月,“发河 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七月,又征发丁男百余万修 筑长城。大业四年正月,征发河北百余万人开永济渠,丁男不足,妇女也被征 发。大业三年,隋炀帝为准备进攻朝鲜开始大规模征发民力,仅仅在东莱造船 这一项,“诸州役丁苦其捶楚,官人督役,昼夜立于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 下,无不生蛆,死者十三四。 ” 如此无度地征用民力,农民自然就没有足够的 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加上广大农民不堪承受徭役负担而大量逃亡,社会经济自 汉书严安传 。 资治通鉴卷一八零。 资治通鉴卷一八零。 资治通鉴卷一八零。 资治通鉴卷一八零。 隋书卷七四元弘嗣传 。 一、赋税劳役法律制度存在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 7 然就会遭到严重破坏, “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加之饥馑,谷价踊贵,东北边尤 甚,斗米值数百钱” 。 当社会民众的基本生存都成为困难时,整个社会也就难 以再保持稳定了。 亲身经历过隋朝末年农民战争的贞观君臣,深知劳役征发无度带来的巨大 破坏,因此在施政指导思想上认识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 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 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为了避免出现劳役征发无度 破坏农业生产的情况,贞观时期在立法指导思想和具体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 首先,君主本人能够比较彻底地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自觉地约束个 人的欲望。唐太宗认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诚可畏也。” 鉴于前朝暴君由于放纵个人欲望而导致的社会动荡,唐太宗对自 己的言行非常重视,“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在君与民的关系上,唐太宗一改以往历代皇 帝目空一切的观念,认为君与民的关系恰如“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从民众的利益角度出发,成为贞观一朝立法的 出发点:“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 毙。” 唐太宗这种自觉以民本思想时刻警醒个人的做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 君主专制制度下,法律制度的存废仰仗君主个人的意志,如果君主本人没有民 本思想的执政意识,那么轻徭薄赋政策根本无法真正实行下去。只有当君主本 人具备民本思想而且遵循这种思想时,轻徭薄赋政策才有可能切实被执行,民 间才能真正得到安宁。贞观时期所以取得成就,基本前提正是君主本人奉行与 民休息的指导思想。 以民本指导思想为基础,贞观时期在具体法律制度方面本着轻徭薄赋的原 则,进行了相关的调整。首先,法律明确规定了劳役征发的种类。租庸调法规 定“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 ” 合法的劳役征 资治通鉴卷一八零。 贞观政要务农 。 贞观政要政体 。 贞观政要务农 。 贞观政要君道 。 唐六典卷三尚书部 。 论传统法制弊端在贞观时期的改进 8 发的种类包括徭役和杂徭两种,此外再无其他。征发劳役只能由中央政权统一 调配。这样就使得劳役法律制度内容明确,程序简单,便于执行。其次,法律 明确规定了劳役征发的时限及耽误农时的补救措施。 “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 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 一般 在有劳役需要的情况下,成年男丁每年为国家服劳役的时间为二十天;如果国 家本年没有劳役需要,那么服役者只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布匹便可以自由 安排个人活动;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服役期限的,按照延长期限的长短, 国家相应地减轻服役者的赋税负担,若超过三十天则悉数免除服役者的赋税负 担。与以往相比,贞观时期的劳役征发时限大大缩短,这就减少了劳役征发对 农业生产时间的占用。而且法律还规定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财物用来免服劳役, 按照当时的标准计算,用来免服劳役的花费-绢六丈或者布七丈五尺,并不是 非常昂贵,一般的农民都能负担得起。将服徭役的时间,加上往返服役地点的 时间都投入农业生产,不但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连续性,也减少了政府的运行消 耗。对超期服劳役所给予的赋税减免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延误农时所导 致的不利后果,使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同时也有效预防了民间不满情绪的发 生。再次,贞观时期在赋税劳役法律方面还有独特的公示制度。州县将所辖地 区的男丁数量,土地数量以及户籍情况如实上报尚书省之后,由尚书省批示来 年需要征收的赋役项目,州县接到批复后,需要将征税数目和课役的名目“皆书 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 ” 这与现代所提倡的政务公开十分接近,这样不法官吏 就难以再欺下瞒上,胡作非为,侵扰民众。农民所受到的扰乱减少,农业生产热情 和效率就会提高,而且减少了民众与政府因为误解而产生的矛盾对立。 (三)(三) 征收征发过程从放任到有序征收征发过程从放任到有序 从以往的历史发展来看,赋税劳役法律制度的混乱与无序往往是在实际征 发与征收过程中产生的。在以往,封建国家仅仅注重赋税征收与劳役征发的结 果。中央将征收数量下放到地方之后,对实际征收过程便不再过问,只要地方 能够上交足够数量的赋税和劳动力,中央并不关心地方采取何种手段与方式。 唐六典卷三尚书部 。 唐六典卷三尚书部 。 一、赋税劳役法律制度存在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 9 这就给了地方不法官吏可乘之机。加上法律条文的不清,实际执行赋役征调任 务的基层官吏往往利用这些漏洞和农民对法律的不熟悉,欺下瞒上,或者在国 家征收数目外另立名目,或者蒙蔽农民从中渔利。隋炀帝在位期间,为了满足 个人的奢侈欲望,征收相当高的重税。地方为了能够向中央缴纳足够赋税,任 意提高征税标准,贪官污吏乘机从中巧取豪夺,借供献以中饱私囊,无不“家 累千金” ,而广大人民却要遭到“逆折十年之租”的惨祸,民间因此而凋敝。 这种对赋税劳役征收过程的放任,必然会导致社会经济混乱,引发民间强烈的 不满情绪。 贞观时期针对基层不法官吏胡作非为而对国家赋役法律制度造成破坏,在 制度上采取了预防与打击相结合的手段。首先,法律明确规定了赋税征收数量 以及劳役征发时间, “依赋役令:每丁,租二石;调绢二丈,绵三两,布输二丈 五尺,麻三斤;丁役二十日。此是每年以法赋敛,皆行公文,依数输纳。 ” 如 上面已经提到的赋役征收公示制度和明确的租庸调法,这样就最大可能地减少 了基层不法官吏一手遮天、徇私舞弊的机会。其次,法律针不法官吏在赋税劳 役征收方面的犯罪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对于不法官吏非法擅自征收赋税或者借 中央征收赋税的机会,擅自提高征收数量的行为,法律规定“非法而擅赋敛, 及以法赋敛而擅加益赃重入官者,计所擅坐赃论;入私者,以枉法论,至死者 加役流” 。 而且,这种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数量很低,不管是个人侵吞还是其 他情况,“总计赃至六疋,即是重于杖六十,皆从坐赃科之。” 这样就给不法 官吏强大的威慑力,使其不敢轻易以身试法,整个赋税与劳役的征收过程在法 律明文规定下井然有序轻徭薄赋政策得以真正贯彻。 贞观时期对于赋税劳役法律制度的改进,取得了成功,对当前我国财税法 律制度的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赋税法律制度的好坏对社会安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国家的税收大部 分来自社会民众,因此,赋税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民的生存状况。好的赋税法 律制度应当以广大社会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保证民众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状况。 隋书杨玄感传 。 唐律疏议户婚律卷十三。 唐律疏议户婚律卷十三。 唐律疏议户婚律卷十三。 论传统法制弊端在贞观时期的改进 10 只要民众能安居乐业,社会就不会发生动荡,国家的税收才能正常进行。贞观 时期所推行的低税制,正是立足于让广大农民有一种富足的生活,其推行的结 果是使国家和民众达成了利益上的双赢。所以,本人认为,当前我国在推行经 济改革过程中,财税法律制度应当加强对社会公众权益的保护。一方面,国家 应当减轻民众的税收负担,特别是减轻广大农民的负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收 费,是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此前政府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以及农民负 担的大批行政性收费,这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大大缓解了民间的不满情 绪,可以说是我国财税法律改革的一大成功之处。此外好的法律被制定出来如 果不能加以贯彻,那就没任何意义。因此,国家应当采取有效的手段保证法律 的贯彻。贞观时期为了防范赋税法律制度在推行过程中遭到不法官吏的破坏, 而专门制定了相关的刑事法律加以防范和打击,保证国家法律真正得到贯彻。 我国当前的财税法律改革同样面临着基层执法人员违法违规贪污腐化,欺上瞒 下的的违法情况。所以,一方面国家应当进一步完善法律防范和追究制度,打 击不法官员的违法活动;另一方面,应当加强税收征管的透明度,使纳税人, 尤其是广大农民,切实了解税收征管中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这样, 不法官员难以再蒙蔽群众,违法行为就会减少,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国家 财税制度改革带来的好处。 贞观时期的在赋税劳役法律制度方面的调整也存在某些局限性,由于封建 专制政权是完全建立在剥削人民群众基础上的,为了维持庞大的封建政权机构 运转,人民群众的这项负担不可能被彻底减轻。如前面所述,君主专制体制下, 皇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律仅仅是皇权的一种附属物。一旦君主个人意愿 发生改变,放弃轻徭薄赋的法律制度,人民群众的负担随即就会被加重。如贞 观末期,唐太宗的执政思想发生改变,不断发起对高丽的战争。民力和物资消 耗巨大,民众的负担较以前大大加重。 二、土地法律制度存在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 11 二、二、土地法律制度存在土地法律制度存在 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 中国封建社会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推行的是土地私有政策,也可以说是 地主土地所有制。在这种制度下,除非国家专门干涉,否则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和转让。在农业社会,占有更多的土地就意味着占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利益。 因而,每个地主都希望自己能占有尽可能多的土地,土地兼并问题由此产生。 土地兼并的消极作用在于:首先,土地兼并破坏了国家正常的赋税法律制度。 封建国家的赋税全部来源于农民的赋税,一旦土地大量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 就失去了生活来源,而国家的赋税却仍然要负担。失地农民为了生存,只能逃 亡成为流民或者投靠地主成为地主的附庸。农民逃离原户籍后,国家就失去了 征税对象。而投靠地主后,地主为了逃避税收往往隐匿这些人口和土地,国家 仍然失去征税对象。本来,国家的正常的赋税征收是以纳税人口为依据制定的, 在纳税人口减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赋税征收量能与原来持平,国家不得不加重 赋税征收量,这样一来就加重了纳税农民的负担,一旦超出了限度,就会影响 社会稳定。其次,土地兼并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大量失地农民生存无法 保障。封建社会存在贫富差距很正常,但是贫富差距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 就会引发社会动乱。因为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大部分的社会财富集中在少部分 人手中,而掌握社会财富的这一少部分人却不承担相应的赋税负担。失去土地 的农民生存来源没有了保障,为了生存只能选择采取极端手段取得必要的生活 资料,对此封建法律必然会加以镇压,社会动乱随之产生。总体上讲,传统法 律制度下,诱发土地兼并的原因包括特权阶级仗势侵占土地,土地买卖的过分 自由以及国家土地管理方面的松散。 (一)对官僚贵族侵占民田从放任到约束(一)对官僚贵族侵占民田从放任到约束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官僚贵族的特权由皇权衍生而来,伴随着传统法制的 儒家化,这些特权以法律的形式被明文规定。由于与皇权联系紧密,特权阶级 往往依仗权势践踏法律,却难以受到追究。土地作为封建社会时代最重要的一 论传统法制弊端在贞观时期的改进 12 种财富,成为特权阶级追逐的首要目标。贞观之前的历史上,官僚贵族凭借权 势非法侵占民田或者国有土地的情况十分严重,而法律对此则没有任何制度上 约束。 西汉中后期,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官僚、地主、豪商横征暴敛,而且还 利用灾荒大量兼并土地, “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贫者曾无立锥之 居。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分取田地产物,勒索佃农田租),厥名三十税一, 实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耘,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 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 土地兼并及其所造成的农民破产问题已经十 分严重,广大农民衣食无着,在生存底线上苦苦挣扎,而社会富裕阶层的生活 却奢侈糜烂。贫富严重对立。 隋炀帝时官僚地主经常依仗权势劫夺民田,“贪冒财货,营求产业,诸方 都会处,邸店、水皑、并利田宅,以数百计” ,隋朝初年推行的均田制由于政 府掌握的可分配土地越来越少而告终止。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却不能得到维持 基本生存所需要的土地,生活极度困难,严重的社会危机最终导致了隋朝末年 的大动乱。 贞观时期为了保障均田制能够彻底地被推行,在法律制度上明确对官僚贵 族侵占民田的行为做了约束。首先,法律惩处占田过限。在均田制推行之后官 僚贵族及地主不得再兼并土地。“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一 顷五十一亩罪止徒一年。” 同时,非法侵占的土地由政府追回。其次,法律严 禁官僚贵族依仗权势侵占民田。“诸在官侵夺私田者,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 加一等;杖过一百,五亩加一等,罪止徒两年半。” 通过这种明确的制度性约 束,官僚贵族侵占民田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政府可支配的土地数量得到 了保证,从而能够彻底地推行均田制。 (二)(二)土地买卖从放任到控制土地买卖从放任到控制 以往土地兼并发生的一条主要原因是纯粹的土地私有制度与土地买卖不干 汉书王莽传 。 隋书杨素传 。 唐律疏议户婚律卷十三。 唐律疏议户婚律卷十三。 二、土地法律制度存在的弊端与贞观时期的改进 13 涉政策。国家在开国初期对土地分配完毕后,土地的流转国家一般不再过问, 法律上对土地的买卖只调整土地产权的所属而不调整土地流转中的其他问题。 这就导致了以往的土地法律中,对地主大量兼并土地的行为放任自流,没有约 束。贞观时期的法律针对这一问题专门规定了土地流转中的约束性条件。 首先,法律明确规定了哪些土地可以交易,哪些土地禁止交易。 “凡田分二 等,一曰永业,一曰口分。丁之田二为永业,八为口分。 ” 其中永业田“皆传 子孙,不在收授之限” , 即永业田属于国家分配给农民,有农民自由支配的土 地,这部分土地可以自由流转。口分田属于国家分配给农民,由农民在使用期 限内自由耕种但所有权归国家的土地,这部分土地农民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 有权,到期后国家要收回,因此禁止买卖。从永业田和口分田的比例不难看出, 社会上允许自由买卖的土地只占国家用来授田数量的很小一部分,国家掌握着 土地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即使地主兼并土地,也只能兼并相当少的一部分。一 般农民即使失去了永业田,但是有国家控制的大量口分田作为保障,基本生活 不会发生困难。其次,法律对土地交易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