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 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 中文摘要 中国扇子文化源远流长,关于扇子的传说从最早的伏羲女娲扇障面到尧王舜帝 始造扇再到扇业始祖齐纨以及后来的扇子与八仙的故事,无不体现出扇子在中国发 展的悠久历史。中国扇子在宋代前是以平扇为主流,包括纨扇、羽扇、蔑竹扇等。 宋代以后折扇开始流行,到明清时期折扇已经发展成为扇子的主流。在经济、文化、 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苏州折扇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一个鼎盛阶段。 本文旨在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对明清时期的苏州折扇文化进行由浅入深的分 析。分析了明清时期苏州折扇兴盛的经济和文化背景,梳理出明清苏州折扇的艺术 价值和工艺特点,以及对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总结归纳出明清时期苏州折扇兴盛 的历史文化根源,并阐述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希望本文能对现代苏州折扇的发 展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明清苏州折扇兴盛 作者:毛淑华 指导老师:李超德 e x p l o r i n ga n da n a l y z i n go fs u z h o uf o l d i n gf a n i nm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a b s t r a c t o r e x p l o r i n ga n da n a l y z i n go fs u z h o uf o l d i n gf a n i n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f a nc u l t u r eh a sal o n gh i s t o r yw h i c hc a nb ei n d i c a t e di nt h ea n c i e n tl e g e n d s f r o mt h ee a r l i e s tf u x in u w au s et h ef a nt os h a d o wf a c et ok i n gy a oa n de m p e r o rs h u n m a k i n gf a n s ,t h e nt o t h ef a n f a t h e rq ih u a na n dt h es u b s e q u e n ts t o r yo ft h ee i g h t i m m o r t a l s b e f o r e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m a i n s t r e a ms t y l eo fc h i n a sf a ni sf l a t - f a n , i n c l u d i n gs i l kf a n ,f e a t h e rf a na n db a m b o of a n ,e t c s t a r t i n gt ob ep o p u l a ri n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 , f o l d i n gf a nb e c o m e st h em a i n s t r e a mf a n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a t t r i b u t i n g t ot h ec o m b i n e di n f l u e n c e so ft h e e c o n o m y ,c u l t u r e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u z h o uf o l d i n gf a n sc a m et oi t sf l o u r i s h i n gp e r i o d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d e s i g na r t ,t h i sp a p e ra i m st oa n a l y z et h ef o l d i n gf a nc u l t u r e o fs u z h o uc i t y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 t h i sp a p e rl o o k si n t ot h e e c o n o m i c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s u z h o uf o l d i n gf a nf l o u r i s h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c o m e so u tw i t ht h ea r t i s t i ca n dc r a f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u z h o uf o l d i n gf a n so f 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a sw e l la si t si n f l u e n c e so no t h e ra r tf o r m s ,a n d s u m m a r i z e si t s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r o o t sb e h i n d ,t h e i rc u l t u r a lc o n t e n ta n da r t i s t i c v a l u e ,a n dt h er e f e r e n c ev a l u e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u z h o uf o l d i n gf a n st o d a y k e yw o r d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s u z h o uf o l d i n gf a nh o u r i s h w r i t t e nb ym a os h uh u a s u p e r v i s e db yl ic h a od e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 责任。 研究生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 合作部、冲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 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 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 导师 日期:趁星:丕:丛 日期: 翌q 。三 ; 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 引言 _ _ i - 目 关于扇子,大家并不陌生。提起扇子,大家脑中一定会浮现出许多与扇子相关 的画面。无论是诸葛亮手中的羽扇,还是小说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又 或者小说红楼梦中各位美女所持的纨扇,以及江南四大才子所持的折扇,扇子 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扇子不仅仅是一件实用的生活用品,在生活中还扮演 了更重要的角色。明清时期,中国的折扇发展到一个鼎盛阶段。一把小小的折扇变 成一件件精美雅致的艺术品。明清时期,苏州的折扇已经成为文人的必备物,所谓 怀袖雅物。在当时社会,文人们手拿一把折扇摇摇晃晃,是一件非常雅致的事情。 在这种社会氛围的推动下,苏州折扇的做工日趋精致,价格也越来越高。明人沈德 符的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到:“往时名手有马勋、马福、刘永晖之属,其值 数铢。近年则有沈少楼、柳玉台,价遂至一金。而蒋苏台,同时尤称绝技,一柄至 值三四金。冶儿争购,如大骨董然,亦扇妖也。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一把名家 的折扇在当时的价值了。为何一把小小的折扇能受到当时文人的如此追捧,又能卖 出如此的高价呢? 明清苏州折扇在当时社会地位如何? 其兴盛表现在哪些方面,其 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本文即将展开这方面的研究。 第一节研究内容 明清时期的苏州折扇是当时全国折扇的佼佼者,无论是扇骨的做工还是扇面的 书画艺术都达到一个高峰。要了解明清苏州折扇兴盛的历史文化根源,必须要理清 下面几个问题。 1 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社会经济状况 2 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社会文化状况 3 苏州折扇的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 4 苏州折扇对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 5 文人、文人画对推动苏州折扇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6 贵族、统治阶层、缙绅阶层、市民阶层对苏州折扇发展的影响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力求解释清楚明清苏州折扇兴盛的表现及其文化根源。 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引言 第二节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扇子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大方向,一种是从收藏和工艺的角度进行研 究,另一种是从扇面字画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设计艺术学角度对扇子进行的研究还 较少,对某一具体历史时期,具体流派的扇子的研究更少。已知的国内目前关于扇 文化的著作主要有以下: 扇子史话沈从文著 纨扇美人包铭新著 中华扇文化漫谈陈耀卿著 江南扇艺张科何耀英著 古代扇页鉴赏及收藏倪洪林编 扇骨的鉴赏与收藏姜维群著 以上几本著作除了沈从文先生从历史和考古角度对扇子进行研究,其它大部分 从收藏角度和工艺角度对扇子进行研究。而且其研究范围广泛,折扇、纨扇、苏扇、 杭扇、蜀扇都有涉及到。目前专门从设计艺术学角度对明清时期的苏州折扇进行研 究的还比较少,希望本文可以在这方面作出一些补充性的研究和探析。 第三节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国折扇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出现了杭扇、苏扇、宁扇、川扇、京扇等流派。 其中苏州折扇的制作为最佳,美其名日,苏式雅扇,独具魅力。明代出现的吴门画 家,将中国传统书画以文人画形式,集诗、书、画为一体,大量描绘在扇面上,再 加上一批制骨、制面的高手,从而大大提高了折扇在明清时期的社会地位。可以说 明清时代是中国折扇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苏州折扇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清是苏州 折扇风格的形成,工艺的成熟,名家高手荟萃的鼎盛阶段。至民国时期及现代,虽 然许多文人雅士依然钟情于折扇,但是苏州折扇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研究和 探析明清时期苏州折扇发展的历史文化根源,一是可以了解当时苏州折扇兴盛的原 2 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 引言 因,二是为今天苏州折扇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第四节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查阅的书本资料分为四类:一类是关于扇子的著作,是 本文了解扇子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参考性资料;一类是明清时期的历史,包括经济和 文化两方面,是本文了解明清苏州折扇兴盛的背景资料:一类是吴门画派和文人画 的一些相关知识,对本文从更深层次挖掘明清苏州折扇兴盛的原因,起到了重要的 参考作用。还有一类是明清时期的社会阶层结构,这有助于了解当时不同阶层的审 美情趣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除此以外,还查阅了期刊网关于扇子发展相关文章, 以及网络上关于扇子的图案作为参考。另外,作者还走访了苏州现存的一些制扇庄, 实地考查了解现代苏州折扇的生存状况。 论文从图形资料、书刊杂志、文章著述、实地考查等各种途径收集资料,通过 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来探析明清苏州折扇兴盛的历史文化根源。 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第一章概述 第一章概述 要了解明清时期的折扇,首先我们要对中国扇子的起源有个大概的了解。在这 基础上我们再来了解明清时期的折扇文化。 1 扇子的起源 第一节中国扇文化的概述 中国扇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被赋予极其深厚 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关于扇子的起源,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扇子起 源于虞舜时代。最早关于扇子的文字记录是晋人崔豹的古今注舆服写到,舜 为了“广开视听,示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 。另一个关于扇子起源的神话传说 年代更早了,可以追溯到开天辟地的时代,那就是伏羲女娲以扇障面的故事。传说 昔日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 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日:“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 若不,使烟散。 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故事里的“结 草为扇”说明远古时期的人们已经会用草来编织或者扎缚扇类了。关于这两种说法, 前者太强调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后者太具有神话色彩。但这两种说法发生在原始 传说时代,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从历史的发展演变来看,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够制造出砍砸 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简单劳动工具;新石器时代已经能够制陶和纺织了。2 0 0 5 年 的3 月至6 月,浙江湖州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第三次挖掘工作,出土了大 量的竹编器物,达2 0 0 余件。有篓、篮、谷箩、簸箕、竹席等。那么出于招风纳凉 的本能需求或者是威慑天下的礼仪需求,我们的祖先在遥不可及的原始社会就发明 了扇子是完全有可能的。 从证据确凿的考古资料来看,最早的扇子图像是( 图2 1 1 ) 江苏六合程桥出 土的东西周时期的锥刻铜器残片。图右一戴角状冠子仆从或奴隶,双手执一长柄扇, 为前一座高几武将服务。刻画虽仅具轮廓,却和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时期青 4 塑塑菱型堑壁茎壁奎堡垡 蔓二兰塑堕 铜壶上的宴乐水陆攻战图上的造型颇有几份相似之处。最早的扇子实物是1 9 8 2 年3 月在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短柄竹扇( 图2 1 2 ) 。据荆州博物馆所 写的发掘报告介绍,扇为竹扇,长4 0 8 厘米。扇面略近梯形,用极细薄的红、黑两 色蔑片编成矩形纹,靠近柄的一端有两长方形孔,周边夹以较厚的竹片,纹饰十分 规整,是一件技艺很高的竹编制品。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写湖北文物奇 观楚扇引清风一文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扇子常当作随葬品置于墓 中。有竹扇和羽扇。羽扇分两种,长柄的为长方条木柄,其首端细,末端较粗。 首端由一横本和半圆形的竹片组成扇形,扇面由羽毛拼接成,即羽毛的茎端用丝带 缠缚手柄上,末端与竹片相接,长度约2 米左右,不能自己拿着使用,只能由别人 拿着扇风。 这种羽扇仅见于几座大、中型楚墓中,是贵族才能使用。另一种为短 柄扇,首端斜尖,将羽毛展成扇面,并用细麻绳或丝绳缠缚牢固。末端为椭圆形, 为手拿的扇柄,可以自持使用。一般长度在2 5 3 0 厘米。在中、小型楚墓中已发现 1 0 余件。在西汉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也有竹扇的实物出土。为大、小扇2 件。所 出土简报介绍:“大扇出西边箱,长1 7 8 厘米,小扇出北边箱,长5 2 厘米。 扇面亦作梯形,纺织细密,上有花经纹,柄和边缘均以丝织物包缝。这些竹扇的 形式和现在的扇子比较似乎大相径庭,故有人论述,出土之扇,形如厨刀,盖扇初 作时,取象形于门扇。 从器物造型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扇子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先秦 时期主要以长短柄的竹扇、羽扇为代表,也称之为便面。秦汉时期则以短柄竹扇为 代表。并开始出现团扇和尾扇。三国时期短柄便面与团扇基本平分秋色。到了魏晋 南北朝时期,团扇和羽扇,麈尾扇相当丰富,而便面则开始慢慢被淘汰了。到了隋 唐五代时期,长短柄的团扇十分流行,尤其是在宫庭。宋元主要以团扇为主,折扇 开始出现,而羽扇则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了。明清则以折扇为主流,团扇同时并存。 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第一章概述 图2 1 1 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墓出土图2 1 2 江苏六合程桥出土 2 扇子的分类 扇子的历史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品种繁多,宋代以前扇子的造型以平扇为主。 宋代以后折扇开始流行,到明清时折扇已经成为扇子的主流。所以从器物造型角度 来讲,扇子可以分为两大类,平扇和折扇。平扇,不能开合折叠,即扇子形状保持 平面而不能变化,如纨扇、羽扇、芭蕉扇、竹编扇等均属此类。折扇,即可折叠合 拢又可展开扇子,其特点是玲珑轻巧,携带方便,便于收藏保管。苏州的文人折扇、 杭州黑纸扇等都是江南折扇中的代表扇。 2 1 扇子从其材质来分,可以分为羽毛扇、藤编扇、麦秆扇、篾丝扇、竹编扇、 蒲葵扇、香木扇、玉雕扇、牙雕扇、牛骨扇等。由于制作的材质不同,做成的扇子 也是各具风采,美不胜收。 羽毛扇( 图2 2 一1 ) 。羽毛扇至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明文震亨长物志 卷七:“扇,羽扇最古。”“扇”字从“羽”也证明了扇子大家族中,以羽扇的出 现为最早。据前秦王嘉拾遗记记载,羽扇始于周昭王时,有盂夏取鹊翅为扇之 说,则羽毛扇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藤编扇( 图2 2 2 ) 。藤是一种蔓生植物,有白藤、红藤、紫藤多种,质地柔韧。 清代制扇艺人用很细的枯藤纶制扇面,经久耐用。 麦秆扇( 图2 2 3 ) 。清王廷鼎杖扇新录:“麦扇,以麦秆编成扁带,广寸 6 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 第一章概述 余,圈作规形,如盆大,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五色绫缎一小圆,绣山水、 人物,极细,麦色金黄而润,轻灵便捷,两浙人多用以燕居。亦有削细竹作一圈, 密编麦秆,汇综于柄,以采缕结出栀子花、古钱、刑字诸形,皆儿女通行燕扇也。” 他所说的麦扇就是麦秆扇,又称麦秸扇、麦草扇。 牛骨折扇( 图2 - 2 - 4 ) 。苏州、常州、江西、广州等地出产,用水牛肋骨制作, 要经过刮、锯、刨、漂白、造型、拉花、砂、磨等许多工序,细腻洁白,犹如象牙 细拉花折扇。 篾丝扇( 图2 - 2 - 5 ) 。青竹扇又叫篾丝扇或竹丝扇。清王廷鼎杖扇新录:“篾 丝扇,削竹青细如缕,织成如布,光滑无痕,方、圆、六角均有之。积五六年,色 自红润,风来倍凉,雅品也。”这种扇现在四川青神县也生产,又名“青竹扇”或 “竹丝扇 。 芭蕉扇( 图2 - 2 - 6 ) 。芭蕉扇,又叫蒲扇、葵扇、蒲葵扇。清王廷鼎杖扇新录: “古有棕扇、葵扇、蒲扇、蕉扇诸名,实即今之蒲扇,江浙呼为芭蕉扇也。棕榈一 种名蒲葵,以其似蕉,故亦名芭蕉扇,产闽广者多叶圆大而厚,柄长尺外,色浅碧, 干则白而不枯。土人采下阴干,以重物镇之使平,剪成圆形,削细篾丝,杂锦线缘 其边,即仍其柄以为柄,日自来柄,是为粗者。有截其柄,以名竹、文木、洋 漆、象牙、玳瑁为之,饰以翠蝶银花,缘以锦边,是为细者。通称之日蒲扇,或日 芭蕉扇,实一物也。 这种扇轻便风大,价格低廉,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用它。 象牙扇( 图2 2 7 ) 。包括象牙折扇和象牙宫扇,主要用作观赏性的工艺品。我 国用象牙制扇历史悠久尤以广东地区很盛行。据晋书记载,当时广州就已生产 象牙细席,这种用象牙丝编织的细席凉爽舒适,可以捆卷。明清之际,广州牙雕蓬 勃发展,至清咸丰三年( 1 8 5 3 ) ,民间的牙雕艺人在广州成了象牙会馆。故象牙扇 在广东盛产,并风靡全国。 竹扇( 图2 - 2 - 8 ) 。汉代班固的竹扇赋从竹的生长到扇的材料、制作形状和 作用都作了详细的描述。竹扇是我国出现较早的一种扇子。最早就是用竹篾丝编的 竹扇,后来出现竹骨纸扇。江南自古以来就有各种竹扇,特别是浙江盛产竹子,利 用其丰富的竹资源,做成精巧的扇子。竹扇宜制扇的竹材如:毛竹、慈竹、水竹、 楠竹等。 7 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 第一章概述 檀香扇( 图2 - 2 - 9 ) 。檀香扇是由折扇演化而来,因扇骨、扇面采用檀香木,而 得名。据饮水词载:清初,满族人纳兰性德曾得到皇上所赐檀香扇。可见檀香 扇早已有之,但作为一个独特的扇种,则是近代才开始的。故不列为本文讨论重点, 图2 - 2 一l 羽毛扇图2 - 2 2 藤编扇 图2 - 2 3 麦秆扇 一 图2 2 4 牛骨折扇图2 2 5 篾丝扇 2 - 2 6 芭蕉扇 图2 - 2 7 象牙扇图2 - 2 8 竹扇 图2 - 2 9 檀香扇 2 2 在中国古代使用扇子有着许多规矩,有着严格等级的限制。不同的扇子代 表了不同的社会地位。从功能来分的,扇子大体可以分为仪仗扇,文人扇、工艺扇 和生活用扇。 仪仗扇,可以说是扇子最早的类型。我国历史上早期扇子的主要功能应该是用 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第一章概述 于仪仗,以显示统治者的身份和地位。由于仪仗扇非自持之物,而是由他人持之, 所以叫障扇。仪仗扇在使用数量、规格、质地上都有严格的等级区别,且因使用场 合而异。周武王亦以雉尾扇拥身,并称这种仪仗扇为要,规定天子八扇,诸候六扇、 大夫四扇,士二扇,以示等级尊贵、高低。自汉唐至明清,凡表示皇帝、后妃以及 达官贵人等起居、住行的场所,多以成双的仪仗扇表示其高贵的社会地位。 文人扇,顾名思义,可以看作是文人使用的一种扇子。但使用者不仅有文人, 还包括一些缙绅和贵族。中国文人扇在明清之际十分盛行,这类扇子的使用者一般 是一些文人雅士,扇子是他们的怀中雅物,扇子对于文人们来说,与其说是招风纳 凉的实用之物,不如说是增加个人情趣,提升个人品味的一种雅玩。正是这种原因, 折扇在明清之际,通过文人的推动,风靡到整个社会,折扇之风经久不衰。 工艺扇,是一种专门用来鉴赏的扇子。一般做工精细,用材上等。通常使用上 等象牙、玉石做原材料,在上面进行繁复的雕刻。一把好的玉雕扇或者是象牙雕扇 价值可以连城。所以这些工艺扇也就成了进贡的最佳选择。工艺扇不仅是各地进贡 朝廷或者帝王下赐臣子的佳品,也是外帮敬献的贡品。 生活用扇,体现一把扇子的最基本功能。这是也普通老百姓用得最多的扇子。 暑天用扇,用作招风、纳凉。古代将此功能称之为“招凉、祛暑”。古今诗人墨客 的诗文佳句写的就是扇子的纳凉功能,如“挥拂凉来,动摇风起”( 唐代田鹤) ,“供 俸宜升清暑殿,动摇合作御风仙”( 宋代秦观) 等,都是对扇子的生风致凉功能的 赞美。 第二节苏州折扇的出现 折扇在魏晋时期就有出现,到明清时期才真正流行,成为扇了的主流样式,并 受到上层社会、文人士大夫和市民阶层的追捧,形成了特有的扇文化。在当里的社 会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1 折扇的出现 关于中国折扇的出现存在二说。一种说法是为折扇为外来物,北宋时期由日本 或高丽传入,理由是,折扇之名始见于宋代,宋以来许多文献均指出折扇产自日本 9 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第一章概述 或高丽。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中有记载:“宋人用折叠扇,以蒸竹为骨,夹以 绫罗,贵家或以象牙为骨,饰以金银。”北宋的邓椿,在熙宁七年( 1 7 0 4 ) 写的一 部关于中国画史的著作中,提起当时中国北方出现的一种用鸦青纸做的高丽扇。这 种扇子的特点是可以折叠,并绘有莲花水禽、云气月色和仕女等题材的画图。宣和 二年( 1 1 2 0 ) 徐兢出使高丽,回国后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他在高丽见 到“画折扇”等四种折扇。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高丽的所谓高丽扇其实都是从日 本传过去的,应该叫日本扇才对,在日本原先叫做蝙蝠扇。还有一种说是,南北朝 时期的腰扇即折扇,根据者为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南齐高帝时) 腰扇,佩 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并据南齐书刘祥传中有腰扇的记载,断定南朝已存 在折扇了。但是目前又有学者,将折扇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又提前了。有学者称腰扇 在南朝齐以前已经出现。有两则史料可以为证。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一日案行 并视曹公器物、床荐席具,扇如吴扇、要扇亦在。”文中的曹公即指曹操( 1 5 5 - - - , 2 2 0 年) 。“要”是腰的本字,要扇即腰扇。这说明,汉末及魏晋时期,腰扇已在使 甩了。 另外,折扇之名也并非自宋代始。乐府诗集辑有晋诗一组,属清商曲辞吴 声歌曲,标题为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其中夏歌二十首的第五首日:“叠扇 欧床上,企想远风来。轻袖佛华妆,窈窕登高台。 诗里的叠扇,就是折扇,是折 囱在晋代的一个名称。叠,除了有重叠的意思外,还有折、折叠的义项。宋时折扇 使用最广的名称是“折叠扇”,可理解为不过是早期名称“叠扇 的引申、演变罢 了。即使在宋代,折扇仍有许多名称,并未统一。例如,高丽图经卷二十九称 为“折扇”,梦粱录卷十三称为“折揲扇 ,癸辛杂识称为“聚扇”,以及还 有的称为“聚头扇”、“聚骨扇 等等。可见,折扇之名可以追溯到晋代。由此亦可 见折扇并非舶来品,而是发源于中国的土产。北宋时从日本、高丽入贡的折扇只不 吐因其“精致非中国所及”( 苏轼语) ,故在宋文献中出现了反客为主的说法。从现 有的资料看来,广义上的折扇应该在至少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做 工相对比较粗糙。直到宋代,从日本和高丽传来的做工更加精致,造型也更加秀美 拘折扇,并逐渐替代了中国本土的折扇。 1 0 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 第一章概述 2 苏州折扇的基本特点 清乾隆年间太平欢乐图中引春风堂随笔说:“东坡谓松扇展之广尺, 合之止两指许。折叠扇盖自北宋有之。今浙江夏月卖折叠扇,俗称呼为油纸扇,用 彩色绘画山水花鸟,颇雅致,鬻扇者兼市手巾,人甚便之。”这样雅致的折叠扇, 撒展开来广可尺余,收拢合起只有两指多一点,收撒自如,扇面为纸质,上有各种 彩画,这是折扇的基本特征。明代的刘元卿在贤奕传编中写道:“折叠扇一名 撒扇盖收则折叠,用者撒开。以扇骨聚其头而散其尾,故又称“聚头扇 。折 扇在不同时期有过折叠扇、撒扇、聚头扇等各种称呼。 雅致秀气的苏州折扇是折扇中的佼佼者。苏州折扇,南宋时已能自制,明代开 始有名。明时城内制扇作坊十余家,技工百余人,品种渐多,制作愈见精良,扇骨、 扇面、扇坠及至香色等各方面都很考究,已具精细雅致特点。明时人尚使用泥金扇, 明代著名的“乌骨泥金扇”以苏州所制为最佳。在当时还十分讲究精制扇骨,初以 紫檀、象牙、乌木等原料精工细作,后又发展以棕竹、玉竹制作。明代沈德符万 历野获编写到:“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作股为俗制,惟棕竹、毛竹为 之,称怀袖雅物。 当时苏州折扇的扇骨制作就以富有变化和精工细制闻名。通过 打磨,使扇骨匀细光洁,平薄素净,显露材料原本色调纹理,晶莹可爱,又通过髹 漆,使扇骨漆光闪烁,高雅古朴;再通过雕刻,进一步使之装饰美化。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器具云:“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 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其匠作则有李昭、李赞、 马勋、蒋三、柳玉台、沈少楼诸人,皆高手也。纸敝墨渝,不堪怀袖,别装卷册以 供玩,相沿既久,习以成风,至称为姑苏人事,然实俗制,不如川扇适用耳。 从 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苏州折扇注重的扇骨的做工和扇面的书画艺术,概括 来说苏州折扇注重的是审美功能,也可以称其为苏州折扇的特点,比较注重扇子的 审美情趣而忽略其实用功能。 3 明清时期各大名扇流派 从上节可以得知广义上的折扇至少在魏晋就出现,但数量很少。因为从出土的 魏晋时期墓室壁画上的图像来看,例如,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彩绘砖宴饮图,叶鲁 塑塑菱型堑壁茎壁奎堡丝 苎二皇塑堕 番阿斯塔那出土纸绘地主手执纨扇图,辽阳棒台子古墓壁画,都没有看到折扇的踪 影,可以推断魏晋时期纨扇和羽扇依然是主流。折扇真正流行开,为文人士大夫和 市井民众所广泛使用是从明代开始。这和永乐时期明成祖对折扇的喜欢分不开。在 明人齐廷玑、刘元卿和张弼的著作中都有生动的记载。明成祖喜爱高丽折扇舒卷之 便,便命工匠“如式为之 。当时折扇每年约产两万把,早期折扇中的扇骨较少, 后来才用较多的细骨,扇面上有加金箔者,按其质量由皇帝分别赠送给大臣、幕僚 等。明代折扇制作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且各有特色。当时在全国形成几大名扇 流派。如吴扇、杭扇、川扇等。其中尤以川扇和吴扇最负盛名。吴扇也就是苏扇。 万历野获编称:“川扇至佳其精雅宜士人,其华灿宜艳女。”明代文震亨长物 志器具云:“川中蜀府,制以进御,有金铰藤骨,面薄如轻绢者,最为贵重。” 可以看出当时的川扇也是名噪一时。 1 2 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 第二章明清时期苏折扇的发展背景 第二章明清时期苏折扇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明清社会经济对苏州折扇发展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苏州经济居全国前列,发达的城市经济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孕 育出新的社会阶层。新的阶层作为文化消费新力量对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 1 苏州地理范围的演变 商末周初苏州是吴国所在地,苏州市俗称吴,即由此而来。春秋时苏州是吴国 的都城。吴国于周元王三年( 前4 7 3 ) ,并归越国,后又并于楚。秦和西汉置会稽郡, 吴县为会稽郡首邑。东汉时置吴郡。三国孙吴曾一度建都于此。东晋、南朝宋、齐 置午郡,梁、陈置吴州。 隋废吴郡,并改吴州为苏州( 以姑苏山得名) ,这是苏州得名的开始。在唐代, 苏州、吴郡两名相同。唐天通元年( 6 9 6 ) ,吴县另置长洲县,两县同治于苏州。五 代时,一度叫吴洲,后为吴越国钱寥据地,宋升苏州为平江府,辖吴县、长洲、常 熟、吴江、昆山五县,府治设在苏州。从此,苏州又称为平江城。元朝改平江府为 平江路。明初改平江路为平江府,领太仓州和吴县、长洲、常熟、吴江、昆山、嘉 定、崇明七县。应天巡抚也驻在苏州。清代沿称苏州府。雍正年间,分割长洲地置 元和县、昆山地置新阳县、长熟地置昭文县、吴江地置震泽县、吴江东山等地置太 湖。同时,苏州是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驻所。太平天国进驻苏州,建立苏福省, 苏州为苏福省的首府,以后恢复苏州府。民国成立,废苏州府,长洲、元和两县并 入吴县,苏州则为吴县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分治,建立苏州市,为 省辖市。1 9 8 3 年3 月,实行市带县的行政体制,苏州市和苏州地区合并。以上资料 我们可以看出关于苏州的别称“吴”,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地域概念,“吴”的内涵 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吴 ,公指今苏州市区及近郊的虎丘、吴中、相城三 区;这也就是明代的苏州城及吴县、长洲二县所辖区域,面积约一千多平方公里, 广义的“吴”,有两种概念:一指原明代苏州府所辖范围,含太仓、常熟、昆山、 1 3 塑堕苎型堑堕茎壁查堡垡笙三兰塑煎堕塑蒸堑旦塑垄垦箜墨 吴江、宝山、嘉定等县,北临长江,南濒太湖,东依松江府,西接常卅i 府,面积约 九千平方公里左右;一指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包括今江南的苏州南部分,上 海市,浙江省北部的嘉兴、湖州二市,以及安徽省临近南京的一部分,亦即古人所 谓的“三吴”,面积约五万余平方公里。毛泽东登庐山诗中“浪下三吴起白烟 句所指的三吴,是泛指长江下游,亦即后一种广义的吴地。本文所讨论的明清时期 的苏州地域,延申到“吴 的概念上讲,应该是讲前一种“狭义”上的“吴”。 2 发达的城市经济 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一带,向来属于富庶地区,至迟在元至元年间( 1 3 3 5 1 3 4 0 ) , 商业已经很活跃,城市经济相当繁荣。虽然元末战乱使这一地区的经济受到很大的 破坏,但经明初实行休养身息政策之后,恢复很快。关于苏州地区在明代的经济地 位,当时的经济学家丘浚曾说:“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十九,以今观之,浙东、 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 明后期到清初,苏州经历了一段更加繁荣的时期。苏州向中央政府缴纳的粮、 税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据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研究的结果,“十六世纪末, 全国田赋最重的为南直隶苏州府,约占农村收的2 0 。此外各府县一般都在1 0 以 下,其中又有轻重不同,山东曹县全县的赋役约占农村收入的9 ”( 黄仁宇万 历十五年自序) 。苏州赋税之高,说明了当地经济实力之强,而这样的赋税,在 当时还不算沉重。苏州的地价水平也高居全国之首。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中心城市 集聚大量人口,估计在5 0 万到1 0 0 多万,城市街区沿几条主要通航河道向外呈放 射状延伸,最远处距离城门( 阊门) 已经超过1 0 华里。明代苏州的浒墅关在全国8 个主要钞关中税收额名列第二。清代苏州更名列天下“四聚”( 北则京师、南则佛 山、东则苏州,西则汉e l ,全国四大商业中心) 之一,又称“繁而不华汉川口,华 而不繁广陵阜,人间都会最繁华,除是京师吴下有”。苏州事实已为东南最发达的 都会,被视为步都城北京之后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实际其繁荣程度已经位居全国之 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中心。苏州周围开始出现城市化趋势,出现了大量规 模可以与府城县城匹敌的卫星市镇,与不断向外扩张的苏州城构成了苏州都市圈。 这时的苏州号称“海内繁华、江南佳丽之地”,素有评语:“商贾辐揍,百货齐聚, 1 4 望煎莶垄! 塑堕鲞壁奎塑垡星三兰塑塑堕塑蔓堑星箜垄垦堕墨 上自北京,下至两广,远及重洋,贸易之盛甲于天下。 她对浙、闽、粤、皖、鄂、 湘、鲁乃至东北地区都有相当吸引力。她不仅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而 且是人口密集的商业大都会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由于消费人口集中,城外枫桥 形成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粮食供应来自长江中游的江西、湖南,一部分通过 海路转销浙江、福建。苏州的外港,在明朝是太仓州的刘家港( 今苏州太仓浏河, 通过娄江联系苏州) ,在清朝则是松江府的上海港( 通过吴淞江、苏州河联系) 。明 清发达的城市经济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殷实的物质基础。 3 富商大贾社会地位的提高 明初,封建政府规定,商贾之家,只许穿布,农民之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 不许穿细,并规定商人不能应试登第,这显然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 的具体反映。但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始而“工商亦为本业”、继而“工商皆本” 社会思潮的出现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起了深刻的变化,往昔那种“以农为本、 “重农抑商 的传统以及与此相应的轻视商人的社会风尚亦为之改观,巨商大贾社 会地位得以提高,这种社会观念的变化在江南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首先,士商关系发生了变化。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社会经济势力的膨胀,原来 居于四民之首的一些文人学士不得不对之刮目相看,对之大加恭维,为之作行传、 书墓志铭,奉之谓“征君州舍人 “处士 等佳称。另外,当时的江南地区,大官 僚经商的现象亦多,如华宫徐阶做宰相时,“家中多蓄织妇,岁计所织,与贾为市”, 可谓是亦官亦商;又如活跃于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唐甄曾在苏州从事牙行经营, 针对有些人的责难,他理直气壮的回答说:“我之为贾为生者,人以为辱其身,而 不知不辱其生也”。官司居宰辅松江人徐陪也“家中多蓄织妇,岁计所织,与贾为 市”。湖州董份,官至尚书,“富冠三吴,田连苏湖诸邑,殆千百顷。有质舍百余处, 各以大商主之,岁得子钱数百万 。由此,松江人何良俊概括说:“由今观之,吴松 士大夫工商,不可谓不众矣”。这实际上反映的正是明清以来江南社会经济发展, 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来,江南社会出现的士商渗透、官商融合的新情况。 其次,是大商人的政治地位的提高。这时不仅商人本身可以出钱买官,而且商 人的子弟也能业儒为仕,公开应试作官。这样这些富商巨贾通过金钱来获取一定的 1 5 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第二章明清时期苏折扇的发展背景 政治地位,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其三,各级商会组织的建立,显示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这种商会组织既有利 于协调商人内部的竞争关系,维护同行业者的利益;亦有利于商人们形成一个利益 集团,在社会中成为一股不可轻视的力量。 可以说这样一群有钱有势有的特权阶层,对明清时期社会的文化发展有着不可 估量的作用。 4 市民阶层的兴起 发达的城市经济孕育出新的阶层,这些新兴阶层是繁荣文化的消费者也是推动 者。 明中叶以后,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空前繁荣,商品经 济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迅速的拓展。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工商”呈现出十 分活跃的局面。 首先,明政府在江南采取重赋。“丘浚大学衍义补日:韩愈谓赋出天下, 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 两浙十九也考洪武中,天下夏税秋粮以石计者,总二千八百四十三万余,而 浙江布政司二百七十五万二千余,苏州府二百八十万九千余,常州府五十五万二千 余。是此一藩三府之地,其田租比天下为重,其粮额比天下为多。”一部分的农民 不堪重负被迫离开土地,造成一批流入城市的无产者,他们正是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 的重要部分。其次,明末匠籍制度使从事“工商 的人口大大增加。明初,对工匠 的管理仍然沿用元朝的匠户制度,即把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不准随便脱离匠籍改 业。洪武十九年,开始实行工匠的轮班制,规定各地工匠轮班到京师服役。成化、 弘清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工匠亲身到指定地点服役逐步变为纳银代役。嘉靖末年, 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工匠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为他们从事“工商” 提供了条件。最后,明中叶以后赋税制度的改革使大部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从而使他们转事工商成为可能。再者,苏州地区历来就有着丰富的手工行业。例如 刺绣、制扇、制玉、雕刻、装璜、制家具等。据吴江县志卷三十八记载“至明 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丝挽。成弘以后,士人亦有精于此其业 1 6 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 第二章明清时期苏折扇的发展背景 者,相沿成俗。”明代后期,此类机户至少在三万家以上,受雇的机工的数量更加 庞大。两者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整体。当时苏州“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 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 场大量吸收城乡的破产者,使他们成为市民阶层中的主体部分。这些受雇者完全脱 离了生产资料,成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他们与工场、作坊主之间纯粹是一种货币 的关系。万历年间,苏州的手工业者“计日受值,各有常主,而无常主者,黎明立 桥以待唤 。其中有织工,有纱工,有煅工,往往百十成群,如无作工机会,即自 行散去。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以中小商人、作坊主、手工业者为主体,同时 包括城市无业游民的市民阶层正式出现,他们在经济上开始形成一支独立的力量。 这种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得他们成为文化消费的新群体和新推力。 第二节明清社会文化对苏州折扇发展的影响 至明代中期江南已有“人才甲天下”的盛誉,为此,“科第往往取先天下,名 臣硕儒亦发迹于斯”。江南崇文好学的风气在明清时期十分兴盛,虽然明代中后期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为学动机有所不“纯 ,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传统 观念依然存在,而且获得功名后即可享受免除徭役、豁免赋税等特权和优惠,因此 崇学之风有增无减,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 江南发达的城市经济,带动了文化的发展。首先是作为封建社会文化主体的“士 大夫 阶层的变化。表现为社会风气对新鲜文化活动的需求和支持。上述变化的集 中表现,则是独立、自由、闲适、浪漫的人文风气,明显的冲击着当时作为统制思 想的“理学 ,带有“离经叛道 的倾向。正是这种崇尚解放性灵的人格精神和人 文精神,带动了独立、自由、闲适、浪漫甚至唯美的生活艺术和情趣。 1 文人画在明清的蓬勃发展 1 1 文人画的定义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 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 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视为南宗之祖。文人画 1 7 塑煎蒸型堑塞茎壁奎堡丝笙三兰望塑堕塑蒸堑壁塑垄壁笪墨 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 - - 1 7 :山水、花 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 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 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外,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 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说明了 文入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 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明代前期文人画处在继承发展时期,出现了“吴门画派 和“浙派 ,沈周、 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 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 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 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 中又以八大、石涛最为突出。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 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 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 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 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 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 然间南山 。有苏轼作直竹日“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体现了文人文质彬彬的浪漫情 怀。 1 2 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是可以说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从狭义考察,它大致存在于从沈周诞生 ( 1 4 2 7 ) 至文徵明逝世( 1 5 5 9 ) 这一百三十余年的时段;从广义考察,则它延伸明 清两代,直至今天仍将继续发展。考察吴门画派的画家结构,大概包括三类。一类 属于具有清望的隐逸文人,如杜琼、沈周等,他们终身不仕,悠游林下,以书画诗 酒自误,在“出世”的面貌背后,隐藏着对现实的不满和与统治阶级不合作的态度。 类属于生活贫寒而对书画艺术十分执着的文人,如唐寅、陆治、钱毂、居节等。 唐寅自称其生活状态是“风雨浃旬,厨烟不继,涤砚吮笔,萧条若僧”。第三类属 塑童茎型堑塑鲞壁奎堡垡簦三兰塑重堕塑蔓堑堕箜垄量笪墨 于辞官回乡者,如文徵明、陆师道、王毂祥等。他们从官场所见与故乡生活的对比 中,更加体味到乡居生活的可贵。 吴门画派的画家与苏州折扇有着密不可风的联系。他们中的许多画家几乎没有 不在扇面上泼墨挥毫,正是这些艺术家的热情参与,促进了折扇的繁荣发展也提升 了其艺术地位。这种信息在文征明集许多小简中明显地传递出来,他给学生朱 郎的书简写道:“扇骨八把,每把装面银三分,共该二钱四分。又空面十个,烦装 骨,该银四分,共奉银三钱,烦说于干当干当。征明奉白子郎足下 。唐寅与扇子 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在唐寅自已的一首诗中写道:“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孥 并告饥。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诗中虽然透露出这位江南才子当时 的凄凉的心境,但足可说明在扇头书画对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