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马克思人权思想在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的实践.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马克思人权思想在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的实践.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马克思人权思想在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的实践.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马克思人权思想在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的实践.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马克思人权思想在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的实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_ i itf - - i f 中文摘要 马克思的人权思想从人的存在出发,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马克 思在对资产阶级人权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以入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 心的人权价值观,并为当代中国法治背景下的人权事业提供了理论动力。当代中 国法治进程中的人权主题既是马克思人权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同时也是在马克思 人权思想基础之上的中国式发展;中国对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互动社会结构的实 践、对人权价值的转向、对人权法制在运行层面的调适,赋予了马克思人权思想 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马克思人权思想;中国法治实践;人权保障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m a r x s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v i e w so nh u m a nr i g h t sf o rc h i n at or e a l i z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p r o t e c t i o no fh u m a nr i g h t sa st h ec o r eo ft h er u l eo fl a wp o i n t so u tt h e d i r e c t i o na n dr o a d t h ef i r s tt i m es i n c e19 9 1 ,t h ec h i n e s eg o v e r n m e n ti s s u e daw h i t e p a p e ro nh u m a nm g h t st ot h e15g e n e r a l s ,t h ec o m m u n i s tp a r t yt or e s p e c t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o fh u m a nf i g h t si d e n t i f i e da st h em a i nb o d yo f ,f r o mt h e2 0 0 4 h u m a n r i g h t s ”i si n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t ot h e - n a t i o n a lh u m a nr i g h t sa c t i o np l a n ( 2 0 0 9 2 010 ) ”, r e f l e c t sah u m a nr i g h t si d e o l o g yo fm a r x i s m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aa t t a c hg r e a t i m p o r t a n c e h o w e v e r , i ft h er u l eo f l a wa n dh u m a nr i g h t s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ap u t m a r x sv i s i o no ft h ep r a c t i c e ,y o u l ls e ei t ss h o r t c o m i n g s i nm y o p i n i o n , o nt h eo n eh a n d t om a r x 。c o n c e p t i o no fh u m a nr i g h t sa n c h o r e dt or e d e f m e t h es u b j e c t o fh u m a nr i g h t s 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a ;t h eo t h e rh a n d ,i nm a r x st h o u g h tu n d e rt h e ,g u i d a n c eo ft h e h u m a nr i g h t sc o n c e p to f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r u l eo fl a wt oa c h i e v ea tt h es t a t ea n dc i v i l s o c i e t y , u n d e rt h ed u a ls t r u c t u r eo fi n t e r a c t i o n , i nt h es u b s t a n t i v ee q u a l i t ya n d p r o c e d u r a lj u s t i c e ,t h er u l eo fl a we n v i r o n m e n td e v e l o p e d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c a u s eo f h u m a n r i g h t sa n dp r o s p e r i t y k e y w o r d s :m a r x sv i e w so nh u m a nr i g h t s ;l a wp r a c t i c eo fc h i n a ;p r o t e c t i o no fh u m a n r i g h t s 1 1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婆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匆廿戏、 签字日期:鲥。年6 月主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堑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蕉婆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匀d 、刁绿 导师签名: 梅瓷 签字日期:2 m 年6 月 日签字日期:别。年6 月j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绪论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人权、民主和法治共同构成人类政治文明的三要素。以人权、民主、法治为 中心的人类政治文明不仅是人类向内建构的结果,也是人类向外建设的结果。人 权、民主与法治不应当被简单地看作是人类从现实此岸到达理想彼岸的手段,而 是应当被视为人类的自身构成要素;因此,人权、民主、法治的构建过程也就不 仅仅是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更是人类自我建设的过程。 第一,人权理念、民主理念和法治理念是政治文明发达的社会所需要的理念。 其中,人权理念毫无争议地具有终极价值性。人权理念包括权利本位理念和本性 自由理念两方面内容。权利观念主要包括权利本位观念、权利平等观念、权利主 体意识等内容。在法哲学范畴,权利观念是现代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是对现代 制度进行理论阐述的手段,是制度理性成长的原动力。权利观念可能并且必然转 化为法治要求,权利呼唤法律,没有权利就不可出现法律。在权利本位的理念下, 人权成为了民主之制和法治之制的基点,成为了民主的制度归宿和思想灵魂 人权一方面为民主思想的发展提供理念依据,另一方面又为民主制度的开展提供 精神内驱。自由理念是制度理性生长的基点。从法哲学的角度进行考察,自由是 展现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关联之中的人的本性。当人最初从动物 界分离出来的时候并不享有自由自由的权利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文 明的发展而产生的。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人类自由发展的历史,对自由的无限追 求使人类制度文明具备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类对自由的热爱越强烈,越追求 和仰仗制度文明。如果一个人漠视自由,那么他必定漠视制度;如果政府企图压 制自由,那么这个政府也必然抵触法治。 第二,人权精神是法治的灵魂,法治是人权精神的物化,人权精神在法治之 中始终居于统摄地位。一方面,人权精神是法治社会的发源内驱和构成要素。在 一个社会中,如果人权精神未获得启蒙,则法治的胚胎始终无法形成的;如果入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权精神未获得充分的成长,那么已经形成的法治因其不具有稳定性而很有可能退 化为专制。另一方面,人权精神是法治社会的信仰基础。规则理性对人权的充分 尊重和切实保障,才是法律信仰的真正的理论来源。 第三,人权不仅是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的发生依据,而且是防止其变异的有 效屏障。法律对民主的控制是外在的、刚性的、直接的;人权对民主的统摄则是 内在的、柔性的、根本的。只有受到法律规则约束的民主,才能成为造福人类的 民主;只有接受人权精神长期监督的民主,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远离异化。因此, 民主制度只有在受到内在的人权精神和外在的法律规则的双重规制的情况下,才 能真正有益于人类。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纵观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丰富的人权理论都对 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艰 辛历程拔去了无数荆棘,开辟出平坦大路。他们的人权思想必将长期指导我国的 法治实践,并通过法律运行的各个环节作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因此,在理论层面 研究马克思人权思想对当代中国人权法治理念的重构和法治实践的完善,对马克 思人权思想在我国法治进程的现实应用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人权思想及马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权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具有极大的影响,不断为我们的革命、社 会建设与发展指明新的方向和道路。诚如现代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评价:“绝大多数 智者的创造或幻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便永久地消失了,这段时间可能只是一顿 饭的功夫,最长不超过一代人的时间。但另一些作品却不是这样。他们经历失落, 但他们重新出现了,它们不是作为未被认识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出现的,而是以 作者个人的方式、带着个人的印记出现的,这些是人们能看到、感受到的。这就 是我们称之为伟大的东西,把伟大和生命力联系在一起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按这个意思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的学说。 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因为它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历经考验、不断 。j a 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m 】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0 第1 页 绪论 发展与创新的科学。正如列宁所言:我们绝对不能将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是神圣不 可侵犯的它仅仅是一种科学的奠基,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如今的马克 思主义,仍然散发着古老而又年轻的光彩。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停滞不 前的,它始终与时俱进,在与当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自身。 要实现马克恩人权思想的中国化、现代化,就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的经典著述一 一想要超越马克思,首先要回归马克思。换句话说,要使马克恩人权思想指导并 继续指导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必须认真对待马克思经典人权著述,对马克思经 典人权著述的反复研读,正是为了使其中国化、现代化,紧跟并超越中国法治发 展的步伐。 三、文献综述 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直至今日,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 起了一阵研究和批判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入手,以法律与人权保障的关系为视角, 各国学者主要从马克思的法学理论研究 探讨马克思的人权思想。他们主要批判 了诸如法律代表社会价值的一致性;法代表着作为社会秩序基础的价值目标;法 代表着为了公共利益而必须加以保护的价值目标;在多元社会之中,法代表社会 的整体利益而在存在竞争关系的诸利益集团之间进行斡旋;法治是社会最高指导 思想和自由民主主义精髓等人权法治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虽然承认资产阶 级法律制度是控制广大人民群众的暴力,是对人权的践踏,但他们反对彻底废除 资本主法律制度,认为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争取当家作主的权力的途径是批 判资产阶级的法治思想,揭露自由政治秩序中立性的秘密。因此,西方马克思主 义学者扬言要颠覆传统的马克思人权思想和法学理论的框架并予以重构。希腊马 克思主义学者普兰查斯在国家、权力、社会主义一书中认为,在一切国家中, 法律都是维护统治秩序的暴力机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法律是创立公共暴力 的规则,是促使人民服从的有效工具。意大利学者葛兰西在肯定法律是暴力统治 工具的同时,又提出国家通过法律来同化统治集团,并力图建立有利于统治集团 发展壮大的社会顺从主义。他们将法律的功能完全归结为服务于统治阶级、镇压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民群众的的暴力武器,忽视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法律是被上升了的人民意志, 赋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保障人民权利实现的属性。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卡 尔伦纳在其著作私法制度及其社会功能一书中将法律与权力联系起来,认 为法律不仅是经济状况的反映j 而且游离于经济之外,拥有自己独立的生存条件; 法律的强制力是人民赋予的,这在维护和改变现有社会关系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法律的良好运行促成法治的实现,而法治的目的就是控制或约束人们的行为。卡 尔伦纳将法律与社会实践、经济关系完全隔离的观点显然与马克思的思想相背 离。实际上,西方很多学者并未真正体会马克思经典著述的精髓所在,从而根本 否认马克思人权思想和法学理论的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中国飞速发展的法治建设和人权事业,我国法学工作 者纷纷将目光置于马克思人权思想的经典著述,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具有指导意 义的思想内容,为我国的法治实践指明方向。当代中国学者本着“没有回归,就 没有超越 的意念,对马克思所揭示的人权本质及其法治实践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人权思想是在批判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因 此极具革命性和批判性。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人权并不是真正的人权,而是统治 阶级的特权;只有在消灭私有制、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形成 实质平等的关系,才是实现了每个人的权利。马克思同时否认存在超越阶级性的 人权,任何一种类型的人权,都只不过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在人权领域的诉求,不 可能超越这一社会的阶级性。因此,在分析人权的本质时,只有始终坚持阶级分 析的方法,才能拨开人权的层层面纱。有学者对马克思人权思想进行了系统全面 的评述。第一,依照马克思对人权基本属性的论断,人权并不是抽象的、超越阶 级性的,而是具体的、有阶级性的。在阶级社会中,人权与自由、民主一样,具 有鲜明的阶级性。这种阶级性,一方面表现为一国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该国人 权的性质并且充分享有人权,即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人权便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 在无产阶级国家里,人权便具有无产阶级的性质。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享有人权, 总是与该国的自由、民主相联系,与国家和法律相联系。资产阶级人权的实质就 是资产阶级特权,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产生的特权,就是对无产者的 4 绪论 自由权利和公民权利的剥夺。第二,依据马克思对人权起源的考证,人权具有历 史性,其产生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作为人权基本内核的自由、平等,早在古代 奴隶制社会就已经萌发。到了1 7 、1 8 世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日趋发达,资产阶 级人权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然而,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人权,无论是以社 会关系或政治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是以法律规范或纯粹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 它都仅仅是商品经济的一种反映,取决于并服务于商品经济。人权的产生既仰仗 一定的理论基础,又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而这种基础,并不是从人性之中产 生的,而是从社会生产关系之中萌芽的,即人权并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的、商 品经济的产物。第三,人权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非像资产阶级学者宣扬的那 样是永恒不变的。有学者对马克思的人权思想进行了系统挖掘,认为在论犹太 人问题中马克思对政治权利的世俗基础给予高度关注,将神学问题转化为世俗 问题。政治解放与宗教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而政治 解放并非彻底的人类解放的途径。所谓政治解放,反映到法律制度上,就是取消 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主体资格的限制,即使犹太人获得公民权利。但是,这种 政治解放相较人类解放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样,马克思将犹太人问题转化成 了人权问题。针对黑格尔对国家、法律与市民社会之关系的唯心主义论断,马克 思作出了纠正,自此确立了其历史唯物主义人权观,即“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 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在这里法律是人的存在,而在其他国家形式 中,人是法定的存在。民主制的基本特点就是这样 o 。这表明马克思的人权思想 已经超越了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显露出模糊的共产主义意向。 马克思人权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权理论自创立以来一直在实践中 对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建设都已经发挥并 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凡是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无论他是不是一个 马克思主义者,都会承认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给予他的重要影响。因为至少从某 种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以他那卓越的、原创性的思想改变了我们阅读文本和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0 卷) m 人民出版社,2 0 0 2 第4 0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释世界的方式 。笔者相信,只要这个世界上尚存社会弱势群体无法获得实质平 等保护的不合理现象,或没有以保障人权充分实现和发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马 克思人权思想就始终会熠熠生辉。 。俞吾金不在场的在场读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刀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第一辑) 复旦大学 出版社。2 0 0 2 6 - 第一章马克思人权思想概述 第一章马克思人权思想概述 “人权 属于历史范畴。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人权 由权 利的一般形式转变为资产阶级的特权。随着无产阶级以反对资产阶级特权的政治 斗争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人权观诞生了。马克思人权观坚持人权的普遍 性与阶级性的内在统一j 将人权与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革命联 系在一起,在突破资产阶级所谓人权的狭隘性的同时,深化了人权的理论内涵, 实现了人权理论划时代的转变。 第一节从理性批判主义人权观到历史唯物主义人权观的转换 早期的马克思人权思想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对人权的思考也仅仅以对人类 自由本性的信仰为出发点。随着其研究深入到经济领域,开始了对黑格尔、费尔 巴哈等学者之人权思想的批判,并最终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人权观。 一、马克思理性批判主义人权观的形成 ( 一) 马克思理性批判主义人权观形成的背景 1 7 、1 8 世纪的欧洲崇尚自由,自由主义便是当时各国普遍兴起的启蒙思想运 动的基本精神。很多启蒙思想家崇尚人的价值,认为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之 一,是人所固有的本质。洛克认为,权利的实现与物质生活需要并非相互冲突。 卢梭也表现出对真理、自由、道德的炙热情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法国人民 凭着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冲破了巴士底狱。康德首先从二元论出发,认为在现 象世界中,人是没有自由的,必然受到客观的支配。而在“自在之物的世界里, 人因为具有了实践理性而获得自由。大学期间的马克思深受康德思想的影响,但 是马克思却深感康德的这种脱离现实的以自由意志为核心的理想主义法哲学观使 其难以继续法哲学的研究。马克思指出,康德的形而上学的缺陷即将理论与现实 的阶级利益割裂开来,也就是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成为错误拙劣的 划分的根源,而这又是唯心主义所难以摆脱的。马克思由此意识到,不能像康德 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那样在黑暗的未知世界中自由地探索,而是应当从日常事物入手进行深入挖掘。 在启蒙思想家和康德的影响下,马克思逐渐形成了早期理性批判主义人权观。 1 8 4 1 年4 月,马克思胜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 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主要围绕对伊壁鸠鲁的自由观的评论展开d 通 过对古希腊思想史,特别是对伊壁鸠鲁的自由哲学的通透研究,马克思加深了对 其所处时代的认识,同时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哲学世界观。马克思并不认同伊壁 鸠鲁把自由看成“脱离外界的自我意识的宁静,而是认为真正的自由绝不仅仅存 在于人的内心的宁静之中,更存在于人们之间的交互之中。他鼍一方面肯定了原 子偏离直线的运动表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自我意识的自由;另一方面则强 调,原子偏斜运动的最高表现乃是排斥,原子正是通过由排斥而产生的相互碰撞 才相互发生联系,从而实现自己的概念的。劳在这篇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还写道: “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并且作为一种意志走出阿门塞斯的 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现实,这是一条心理学 的规律。圆理性的、精神的自由是源于人的本性的最基本的权利。虽然这时马克 思的自由观的基础仍然是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理论,但却成为其早期理性批判 主义法学世界观的“哲学纲领刀。 1 9 世纪初的德国仍处于奉行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黑暗社会之中,这遏制了德 国人民的包括出版自由在内的政治自由。普鲁士颁布的书报检查令,不仅禁止人 们讨论政治问题,甚至也不允许讨论经济问题,引起德国上下的强烈不满。1 8 4 1 年1 2 月2 4 日,弗威廉四世另行签发了一道书报检查令。这道新的书报检查令 以“不得妨碍书籍在书市上自由流通”的冠冕堂皇的词句为自己蒙上了一层“自 由主义的面纱,这层华丽的面纱也的确迷惑了许多自由知识分子,但马克思却 敏锐地洞悉了其反动实质。1 8 4 2 年1 月2 日,马克思在德国年鉴上发表了第 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后来又在莱茵报上发表了关 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一文。在这两篇文章中,马克思以其早 。吕嘉马克思人权思想研究阴清华大学学报,1 9 9 3 ( 2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0 卷) m - i 人民出版社,1 9 8 2 第2 2 8 页 第一章马克思人权思想概述 i i i i i i i i i r 1 一 mmi miii r i 期理性批判主义的视角,深刻地揭露了普鲁士书报检查令的反人权实质。 ( 二) 马克思理性批判主义人权观的进步及局限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将法与自由联系在一起,认为法律并不是与 自由相互对立的,恰恰相反,法律是自由实现与保障的有效手段。英国启蒙思想 家洛克也有一句名言:“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这是因为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 自由。修德国的黑格尔也认为:“任何定在,只要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就叫做法。 所以一般来说,法就是作为理念的自由。o 在这些思想的熏陶下,青年马克思对 法的自由价值坚信不疑,并以理性法、自由法为出发点,论证了自由与法的关系, 认为法与自由是密不可分的,自由在法律这一普遍的、肯定的、明确的规范之中 获得了一种理论的、任性的存在。他认为,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与出版法之间的 差别,本质上就是任性与自由之间的差别,法律是在无意识的自然规律转换为有 意识的国家规范时,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而出版法之所以被称为真正的法 律,就是因为它是自由的肯定存在,并提出“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一命 题。这一命题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指出维护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才是法律最 根本的任务,什么地方的法律真正地实现了人民的自由,这部法律才是真正的法 律;另一方面,它也强调自由必须以法律为限度,因为在一个国家中,法律所认 可的自由是以法律的形式存在的,法律是人们作为与不作为的内在规律,是人们 生活的自觉反映。但是青年马克思所重视的人的自由,又与黑格尔等论述的自由 有所区别。他认为,如同人身体的一个器官制约着另一个器官的功能一样,一种 形式的自由也制约着另一种形式的自由;形成链条。如果其中一种形式的自由出 现了问题,那么就必然导致整含链条的瘫痪。由此可见,马克思所崇尚的自由, 是人民的普遍自由,拥有自由的主体具有普遍性。 在( 科隆日报) 第1 7 9 号社论中,马克思以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的整体主 义为出发点,指出公民有义务服从理性国家的法律,而国家也应当按照自由理性 。洛克政府论( 下篇) 【m 】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 9 4 6 第3 6 页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 】范扬,张启泰译商务印书馆,1 9 8 2 第3 6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公民的自由加以维护。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与黑格尔将国家看作是“神 在地上的行进 不同,马克思认为:国家真正的公共教育实际上就在于国家 合乎理性的公共存在。国家本身教育其成员的方向,是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成员, 将天然的独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将粗野的本能变成合乎道德的意向,将个人的 目的变成普遍的目的,将国家看作是相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尽管这一观点 仍然带有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色彩,但马克思已经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并始终 贯穿于其此后的思想活动。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对人权的思考,是从对人类自由本性的信仰出 发的。一方面,他受到启蒙思想家和康德的影响,强调真正的法律应当以自由为 基础,以实现自由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他也对黑格尔的观点有所继承,将自 由看作是“肯定的善刀,认为出版自由本身即思想的实现。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 马克思还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其人权思想还不成熟,尚未形成自己 独立的思想体系。 二、从理性批判主义人权观到历史唯物主义人权观的转换 ( 一) 马克思人权观转换的现实动力 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首次 遭遇了物质利益的发难,并以此意识到自己早期的理性批判主义人权观存在的缺 陷。因此,马克思相继撰写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论 等文章,开始了从早期理性批判主义人权观向历史唯物主义人权观过渡的进程。 1 9 世纪初,德国人民愈加贫困,不得不捡拾枯枝以维持生活。在第六届莱茵 省议会上,议员们主张将捡拾枯枝的行为列入盗窃林木的范围,并给予严厉惩罚。 马克思认为,莱茵省议会的议员之所以将“捡拾枯枝 的行为与“盗窃林木 的 行为相混淆,并不是他们缺乏必要的立法能力,而是因为林木所有者的利益是支 配省议会活动的灵魂,省议会是林木所有者的代言人,林木所有者的利益直接影 响到省议会的利益,因而省议会所制定的法律必然对林木所有者的利益有所倾斜。 省议会一向遵循的原则就是只要能够保证林木占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即使对法律 第一章马克思人权思想概述 与自由进行践踏也在所不惜。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一方面,马克思 将习惯权利和法定权利加以区分,认为习惯权利是一个与法定权利共存的特殊领 域。然而,在阶级社会中,贫苦的人民为了两餐温饱而勉强争取的诸如捡拾枯枝 这样的权利,则是与法定权利相抵触的权利。这就是“贵族的不法习惯权利 与 “贫民的合理习惯权利一难以调和的对抗。“当特权者不满足于法定权利而又呼吁 自己的习惯权利时,则他们所要求的不是法的人类内容,而是法的动物形式,这 种形式现在已丧失其现实性,并已变成纯粹野蛮的假面具。一另一方面,尽管贫 困人民的很多习惯权利具有毋庸置疑的合理性,但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阶 级社会中,这种具有合理性的习惯权利始终难以具有其应有的合法性。马克思为 此而进行申辩:我们在此为穷人呼吁的权利,是属于世界上每一个穷人生而有之 的习惯权利,而并不是他们某一阶段、某一地域的习惯权利。另一方面,马克思 从刑法的角度进行论述,证明了林木盗窃法是对贫苦人民的人权的严重践踏。他 认为,惩罚权为国家所专有,不能由私人行使。但是,林木盗窃法却使惩罚转变 为私人惩罚。马克思的人权观曾经深受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影响。然而,这 样的人权观却在“利益占了法的上风刀的现实面前受到重创,国家的活动居然遵 循狭隘的私人利益所设定的轨迹,国家正在被私人利益贬为其实现工具。在这种 情况下,国家用完全非理性的所谓法律侵犯穷人的权利,明显暴露了其私人利益 工具的性质。 在接下来撰写的摩塞尔记者的辩护文中,马克思迸一步为贫困的人们 呼吁权利。他认为:摩塞尔河沿岸地区的贫困的真实状况,至少由国家和私人这 两个方面共同作用而产生。所谓“私人方面,是指贫苦人民的权利贫困,即无权 或权利丧失;所谓“国家方面,是指官僚等级拥有不合理却合法的特权。“官僚 等级制度的法律和那些把公民分为两类( 作为治人者的积极的、觉悟的公民和作 为治于人者的消极的、不觉悟的公民) 的理论 便是这一权利事实的法律体现。 对于贫苦无权的人民,马克思积极地为其呼吁权利,要求国家权力民主化;而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卷) t m l 人民出版社,1 9 9 5 第1 4 3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l 卷) i m i 人民出版社,1 9 9 5 第2 2 6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治人者 ,马克思则进行了猛烈抨击:“报刊从理性上,同样也从感情上来看 人民的生活状况。因此,报刊上所说的不仅是用来进行批评( 这种批评从自己的 角度来观察现存的关系) 的理性的语言,而且还是生活本身的热情的语言,是官 方的发言中所不能有而且也不应当有的语言。最后,自由报刊不通过任何官僚中 介,原封不动地把人民的贫苦状况送达国王宝座的阶梯前面,送达国王权力面前, 在这种权力面前,没有治人者和治于人者的差别,而只是些不分亲疏的公民而已。 回 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论两篇文章中可以看出, 马克思笫一次认识到利益机制比人类自由理性更能决定法权现象的性质及其功 能。尽管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尚未对利益范畴的基本规定性有科学准确的把握,也 不能立足于社会经济关系来分析人权问题,但毕竟已经“一只脚踏进了现实世界, 接触到客观物质利益问题 ,开始了从早期理性批判主义人权观向历史唯物主义 人权观的转变。 ( 二) 马克思人权观转换过程中的理论提升 1 8 4 3 年3 月,莱茵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于是,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小城 潜心研究近代欧美国家的政治历史。针对之前遇到的“利益占了法的上风的困 境,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 进行重新审视。按照黑格尔的观点, 伦理观念的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即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其中市民社会为了能 够巩固地存在,必须以国家为前提,国家生活才是人权现象的渊源。由此可见, 黑格尔将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完全颠倒,认为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基础, 即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因此无法科学准确地揭示人权现象。马克思立足于费 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精准地指出黑格尔的“理性国 家观是“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它将“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 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 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 足倒置刀圆,“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 同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卷) 【m 】人民出版社,1 9 9 5 第2 3 1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卷) 【m 】人民出版社,1 9 9 5 第2 5 0 页 第一章马克思人权思想概述 宣i i 宣i i i i i i i i m i - ti i i t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的启发,推翻了过去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开始在人与政治社 会的关系中揭示人的本质。他认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 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 质的社会关系,这种物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 8 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 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m 圆。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为说明人权现象奠定 了唯物主义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权现象作出了著名的概括,即正如同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在等级行会制度中通过特权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样,在市民社会中,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权利表现出来的。这一概括也包含了这样的涵义,即权利 并不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表现,而是相互冲突的私人利益之间的政治表现。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政治权利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神学现象, 而应当关注其“世俗基础一,将神学问题转换为世俗问题进行考察。于是,政治解 放与宗教的关系就成为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犹太人问题也就转化为人权 问题。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彼此分离,由此导致人在本质上的二重化, 即作为市民社会的公民与作为国家的公民之间的分离。换句话说,在市民社会与 国家彼此分离的情况下,人一方面是市民社会中的人,另一方面是政治国家中的 公民。与人的本质二重化相对应,人的权利也二重化为人权和公民权。公民权即 政治权利,属于政治自由的范畴,是公民参加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权利;人权 则是脱离了共同体的利己主义的人的权利,是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所享有的权利。 然而,资产阶级的“任何一种所谓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主义的人,即作为封 闭于自身、私人利益、私人任性、同时脱离社会整体的个人的人。在这些权利中, 人绝不是类存在物;相反的,类生活本身即社会却是个人的外部局限,是他们原 有的独立性的限制。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 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个人的保护, 。这是由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 将人的世界二重化,即一方面将人变成国家的公民,另一方面又将人变成利己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l 卷) 【m 】人民出版社,1 9 9 5 第2 5 1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3 卷) i m i 人民出版社,1 9 6 2 第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 0 卷) 嗍人民出版社,1 9 9 5 第4 3 9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义的市民社会的人。因此必然表现出狭隘的性质。面对这一问题,马克思提出, 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所实现的“政治解放”只会使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愈演 愈烈,最终使人权和公民权相分离;只有实现了“人类解放 ,人权与公民权才能 整合为崭新的社会制度中的一个有机整体。这样伟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决定将 其交由无产阶级来完成,并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中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马克思有这样一句经典论述:“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 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就 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 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 个特殊等级 。人类解放的领导者为什么只能是无产阶级呢? 马克思认为原因 在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即无产阶级是“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一个 表明一切阶级解体的阶级,一个由于自己受的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 这个领域并不要求享有任何一种特殊权利,因为它的痛苦并不是特殊的无权,而 是一般的无权,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权利,只能求助于人权,它不是同德国国家 制度的后果发生片面矛盾,而是同它的前提发生全面矛盾;最后,它是一个若不 从其它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它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 领域。总之是这样一个领域,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 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 固。另一方面,马克思也指出,无产阶级在完成其历史使 命过程中,必须以法哲学作为理论武器。这是因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 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 物质力量 。 尽管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人权观仍然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也尚未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深刻论述人权问题,但毕竟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 0 卷) d 旧人民出版社,1 9 9 5 第4 6 7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0 卷) 瞰】人民出版社,2 0 0 2 第2 1 3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 0 卷) m 人民出版社,1 9 9 5 第4 6 6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 0 卷) 【m 】人民出版社,1 9 9 5 第2 0 7 页 第一章马克思人权思想概述 人权观的倾向,是他从早期理性批判主义人权观向历史唯物主义人权观转变过程 中的决定性环节。 ( 三) 历史唯物主义人权观的确立 1 8 4 4 年初,马克思的研究深入到经济领域,其研究成果就是詹姆斯穆勒 ( 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书摘要和经济学哲学手稿( 简称巴黎笔记和巴 黎手稿) 。在这两部手稿中,马克思集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人的社 会性;同时,他还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将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联系 起来,揭示了市民社会的真实面目,表现出对工人阶级人权状况的强烈关注。 在巴黎笔记和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人权观进行唯物主义 改造,认为构成人的本质的因素,并不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而是人的自觉的、 有意识的、能动的生命活动或劳动。正是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使人成为类存在 物,从而区别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这一表述也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性的强 调。这样的“社会性 既可以通过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来,即人通过对自 然的改造,使自然具有属人的本质,“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也可以通过商品交换活动表现出来,即“不论是生产本身中人的活动的交换,还 是人的产品的交换,其意义都相当于类活动和类精神它们的真实的、有意识 的、真正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 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圆。 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马克思认识到造成无产阶级“无产一的根源在于资本 主义的雇佣劳动,并将这种劳动概括为“异化劳动 ,进而形成异化劳动理论。马 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中,人的本质被异化为私有财产,“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 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为我们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 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2 卷) 咖人民出版社,1 9 7 9 第1 2 2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2 卷) 嗍人民出版社,1 9 7 9 第”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私有制被彻 底地废除,使异化劳动回复为真正的劳动,人不必直接占有对象,因为它业已属 人,即自觉的、社会性的生命活动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 在两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从表述方式到价值取向,仍然残留着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在之后完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才 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一方面,针对费尔巴哈脱离社会经济关 系而孤立地将人的本质归纳为“类 这一错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经典概 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另一方面, 针对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 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 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的科学论断,提高了实践的地位,为其唯物主义人权观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布鲍威尔等人在犹太人的政治权利上作出的脱离了市民社会的错误论 断,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进行了批判,并以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为基点, 揭示了资产阶级人权的本质,认为“现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 会中的人,即仅仅通过私人利益和无意识的自然的必要性这一纽带同别人发生关 系的独立的人,现代国家就是通过普遍人权承认了这种自然基础,而它并没 有创立这个基础。现代国家既然是由于自身的发展而不得不挣脱1 日的政治桎梏的 市民社会的产物,所以,它就用宣布人权的办法从自己方面来承认自己的出生地 和自己的基础 。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加明确地指出人权现象与社会经济基础 的关系,并将“市民社会一词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作出了新的诠释:“市 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 8 世纪产生的,当时的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代的和中世纪 的共同体,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一名称始终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2 卷) m i 人民出版社,1 9 7 9 第5 5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6 卷) 【m 】人民出版社,2 0 0 3 第5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 卷) m i 人民出版社,1 9 5 7 第1 4 5 页 第一章马克思人权思想概述 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 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 制度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同样也是人权现象的基础,与社会经济基础是同一 属性的概念,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社会经济组织和交往形式。法作 为上层建筑,也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但它同时也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 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必然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任务。由此可见,任何 阶级,只有在夺取政权之后才能成为统治阶级,进而制定法律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即本阶级的特殊权利。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完成“人类解放 的伟 大历史使命指名了战斗方向:如果无产阶级预定要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态及其反 动统治,就必须首先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只有这样才能将本阶级的利益上升为国 家的普遍利益。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完成“人类解放 这一历史任务进 行进一步论述,认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就是夺取政权从而成为统治阶级。只有 这样,无产阶级才能废除资产阶级的法律,并将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使 本阶级的权利得以保障。对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应当制定什么样的法律来保 障人权,马克思作出了初步构想:新的社会制度将会是民主制度,法律的目标也 就是保障和巩固人民的民主权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彻底地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的经典结论就是:共产党人可以将其革命方向概括为一句话 彻底消灭私有制。 第二节马克思人权终极价值理想的确立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人权观是在对资产阶级人权观的批判继承的过程中形 成的。通过对资产阶级自由观与财产权的彻底批判,马克思终于提出:只有人类 解放的实现才能够在实现人的独立性的同时克服人的异化困境,进而实现“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实现人性的复归。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6 卷) i m 人民出版社,2 0 0 3 第4 l 页 一黑龙江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