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 内容摘要 侵权补充责任是我国确立的一种特殊的责任分担形态。我国颁布的人身损害赔 偿司法解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都规定了补充责任。侵权补充责任是数 个损害责任人基于不同原因而对赔偿权利人负有赔偿义务, 直接造成损害的责任人处于 第一顺位来承担责任,在直接责任人下落不明或其资力不足以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时,补 充责任人将会承担赔偿责任,对剩余部分进行相应的赔偿。但是,从其他国家的法律体 系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并没有补充责任制度,并且我国的侵权补充责任形态发展的时间 也较短,相关的配套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使得在该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本 文从补充责任的缘起出发,对补充责任的概念与性质、构成要件与适用规则以及诉讼与 执行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我国侵权补充责任制度的缘起。 在作为义务人之不作为与第三人 的直接侵权行为相竞合而致人损害的案件中, 补充责任制度很好的解决了其责任分担问 题。在比较法上,由于其他国家在解决这类问题上陷入了制度困境。这就有了确立补充 责任制度的必要性。补充责任制度的确立完善了数人侵权时的责任分担形态,解决了适 用连带责任和按份责任时所面临的困境,保障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第二部分主要是厘清补充责任的概念。明确“补充”二字的准确含义是界定补充责 任的前提,主要包括程序上的补充和实体上的补充。对于补充责任的性质,学界有不同 观点,本文则通过引入了“风险责任”和“最终责任”这一对对立概念。由于补充责任 人的不作为并不是损害发生的直接原因力, 所以补充责任人承担的补充责任不需要承担 最终责任,属于一种风险责任。 第三部分主要对侵权补充责任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 其中重点探讨了补充责任的 适用范围、构成要件、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的范围以及追偿权的有无。本文通过对作为 义务的类型化分析,明确了哪些案件应该适用补充责任。通过对补充责任构成要件的逐 条分析明确,加上适用补充责任时不可忽视的免责事由,形成了完整的补充责任归责体 系。文章运用了法经济学的论证模型,阐述了补充责任中补充责任人承担的是“与过错 相适应”的补充责任。学界对补充责任人是否享有追偿权观点不一,本文坚持补充责任 2 人享有完全的追偿权。分别从补充责任自身的逻辑周延性、补充责任的性质、法经济学 等三个不同层面进行阐释。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补充责任案件的诉讼与执行。 补充责任案件的诉讼属于牵连的必 要共同诉讼,受害人的请求权有不同实现的途径。执行是保障受害人利益的最后关卡, 补充责任执行过程中要坚持执行顺序与执行穷尽原则并充分保障补充责任人的相关权 利。 关键词:侵权补充责任;风险责任;追偿权;牵连必要共同诉讼 1 1 abstract supplementary tort liability is a form established to share liability. it can be found in bo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of some issues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law for the trial of cases on compensation for personal injury” enacted in 2003, and “tort liabili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nacted in 2009. supplementary tort liability is a compensation obligation shared by different obligors for one obligee due to different reasons. the obligor caused the direct damage will be the first one to assume the liability. however, if he or she is unaccounted for or cant pay all,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will be shared by the rest obligors. due to the absence of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in other countries and its short history in china, there are a lot worth studying on. therefore,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the origin of the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introduces its concept, nature, constitutional elements and applicable rules, and explores concerned questions in litigation and enforcement. 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e main body excluding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supplementary tort liability system in china. in personal injury cases caused by combined direct tort behaviors,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system is a good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sharing liabil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system due to the dilemma other countries fell in while solving these problems. the establishment of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system improves the way to share liabilities when a number of torts, avoids the dilemma when joint liability and several liability, and ensure the harmon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clarification of concept of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the accurate and clear definition of “supplementary” is the premise of the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mainly including procedural supplementary and substantive supplementary. as for its nature, scholars hold different view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tradictory pair “risk liability” and “ultimate responsibility”, this thesis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clarifies its belonging to “risk liability”. the third part emphasizes the application of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which includes the applicable scope of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its constitutional elements and whether owning 2 the right of recour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obligation type, this thesis makes clear what kind of cases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should be applied to.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of law and economic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of obligors corresponding to “their own mistakes”. through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constitutional elements, plus non-negligible exemptions, this paper forms a complete system of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imputation. though scholars hold different view towards whether people have the right to recover, this paper insists on the full enjoyment of the right to recover. this fourth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litigation and enforcement of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cases. the litigation of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cases belong to necessary joint common action. the requests from victims can be achieved in different ways. execution guarantees the safeguard of the interest of victims.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corresponding principles to ensure the rights of obligors. keywords: supplementary tort liability; risk liability; recourse; necessary joint action. 1 1 目目 录录 引引 言言 . 1 1 一、补充责任制度的确立一、补充责任制度的确立 . 3 3 (一)补充责任制度的缘起 . 3 (二)比较法上的制度困境 . 4 (三)补充责任的制度价值 . 7 二、补充责任制度的概念与性质二、补充责任制度的概念与性质 . 1010 (一)补充责任制度的概念 . 10 (二)补充责任制度的性质 . 11 三、补充责任制度的适用三、补充责任制度的适用 . 1616 (一)补充责任的适用范围 . 16 (二)补充责任的构成要件分析 . 20 (三)补充责任人承担的赔偿范围 . 25 (四)补充责任人的追偿权 . 29 四、有关补充责任案件的诉讼与执行四、有关补充责任案件的诉讼与执行 . 3232 (一)补充责任案件的诉讼形态为牵连的必要共同诉讼 . 32 (二)受害人实现请求权的途径 . 33 (三)补充责任案件的执行问题 . 35 结结 语语 . 353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737 致谢致谢 . 4040 论我国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 1 引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 )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第 三十七条第二款、第四十条确立了侵权责任法中的补充责任制度1。传统民法中并没有 补充责任这种责任形态,但是由于我国侵权责任法颁布较晚,从而获得了时间上的 “先进性” 。我国立法者借鉴了大陆法系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2”和英美法系的“注意 义务3” ,总结了我国自身审判实践经验,从而确立了补充责任制度。在侵权责任体系中, 补充责任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贯彻侵权法保护受害人权利的宗旨, 是在对主次责任的 分析梳理及对责任进行顺序性划分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责任形态。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 (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 )规定了在第 三人侵权时安全保障义务人、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补充责任。我国侵权责任法将人 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补充责任制度继承下来,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在第三十四 条第二款增加规定了劳动派遣中派遣单位的补充责任。至此,补充责任制度在我国立法 中得以确立。 其他国家大多通过适用连带责任或按份责任来解决第三人侵权与安全保障 义务人、学校等教育机构不作为侵权竞合时的责任分担问题。我国为何没有直接借鉴其 他国家解决相关问题的法律制度?因为连带责任或按份责任在此问题的适用上存在一 定的制度困境,补充责任的确立则很好的解决了已有责任形态的适用困境,并且丰富了 数人侵权责任形态。 由于我国补充责任制度确立不久,学界对于补充责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补充责任 的理论化、制度化研究还面临着相当大的问题。本文综合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历史 研究的方法、 法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从补充责任的缘起入手, 对补充责任的概念和性质、 补充责任的构成要件进行了阐释。并分析解决了追偿权的有无、诉讼形态的选择等司法 1 民法上的补充责任包括合同法上的补充责任、 担保法上的补充责任和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 本文只研究侵权法上的 补充责任,文章中如无特殊标注,所提及的补充责任均为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 2 德国法上的一般注意义务要求任何人对于欠缺社会关系的参与者不得引发任何损害, 实际就是对潜在受害人具有一 个危险防免的义务。参见廖焕国: “论德国侵权法上的一般注意义务” , 武汉大学学报 ,2006 年 5 月第 3 期,第 31 页。 3 为满足社会秩序的要求, 注意义务乃行为人在特定情形下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以及在该情景中采取合理的防免 措施的义务。参见廖焕国: “论英美侵权法上中的注意义务的历史、概念与功能” , 时代法学 ,2005 年 2 月,第 91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实践中有关补充责任的疑难问题。笔者期望本文能够对未来侵权责任法中有关补充 责任的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有所裨益。 本文预期创新点如下:第一,从学者对补充责任的概念论述中抽象出补充责任的根 源,进而构建更加合理的补充责任概念;第二,在论述补充责任性质的过程中通过引入 “风险责任”和“最终责任”这对相对的概念,更好的阐述了补充责任的性质,为下文 论证补充责任人的全额追偿权打下理论基础;第三,通过对侵权责任法中有关补充 责任的法条进行梳理,同时对补充责任产生原因的类型化区分,进而为补充责任的适用 范围界定提供一定的依据;第四,运用法经济学的思想引入侵权行为的经济学模型,分 析论证补充责任人应该承担的责任范围及赋予完全追偿权的合理性。 论我国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 3 一、补充责任制度的确立 (一)补充责任制度的缘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侵权行为案件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态势。安全保障 义务人、教育机构、劳务派遣机构在负有作为义务情况下不作为,第三人此时介入直接 侵权致使他人遭受损害, 受害人向作为义务人要求赔偿的案件对侵权责任法的责任分担 理论提出了挑战。此类案件比较典型的有 2005 年任淑英诉华堂商业有限公司华堂商场 十里堡店人身损害赔偿案4和仇洪香、王淑芹诉南法信中学侵权纠纷案5。为解决这类案 件,我国确立了补充责任制度。承担补充责任的前提是负有作为义务,那么法律规定安 全保障义务人、教育机构、劳务派遣机构负有法定作为义务的依据是什么? 在侵权案件中, “自己责任”原则是侵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自己责任简单的说就 是谁造成了损害就由谁来承担责任。依据法律规定,补充责任人的不作为违反了其作为 义务,符合侵权责任的四大构成要件,所以要承担补充责任。侵权法的四个构成要件理 论只是为侵权行为的归责提供了一种可以套用的简单公式,是一种适用规则,却并未明 确责任承担的法理依据。补充责任的缘起应该是法定作为义务承担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将构建一个选择注意的多数人侵权模型, 以便清晰的阐释法律规定补充责任人 承担相应的作为义务的依据。而这个模型的构建以侵权法的附加原则-理性原则为前 提。所谓的“理性人”标准是指在决定意外事故是否可由任何一方以低于预期意外成本 的成本来预防时,法院只考虑其个别避免意外的能力,而不致力于衡量双方实际的成本 6。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将不可分割的损害事故的所有侵权人视为共同侵权人。共 同侵权可以分为同时共同侵权和连续共同侵权两种。 由于时间上的可分割性降低了连续 共同侵权的研究难度,相较而言同时共同侵权的研究更加复杂。同时共同侵权可分为共 同注意案例和可选择注意案例两种类型。在需要共同注意案例中,最佳的事故预防方式 4 由于被告于 2003 年 11 月 8 日上午搞促销活动,开门营业时门口等候的顾客一拥而入,原告在进门时被人挤倒在地 踩伤。后被送往医院救治,被诊断为左髋关节骨折并进行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原告要求被告对其进行人身损害赔 偿。参见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2005)朝民初字第 03107 号判决书。 5 原告之子仇建军系被告学校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放学还未出校门时遭到同学的敲诈,因拒绝,被本校同学伙同外 校同学在校园内进行殴打并致其死亡,原告要求被告对其子死亡进行损害赔偿。参见唐柏树,龙翼飞: 侵权责任法 审判前沿问题与案例指导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75 页。 5史晋川: 法经济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04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是两个潜在的侵害人都采取了注意,而在可选择注意案例中,最佳的事故避免方式则只 要求至少有一个潜在的侵害人采取注意, 并且其最佳的注意水平是要求注意成本较低的 一方侵害人采取注意。从以上分类中不难看出,补充责任可被归类于可选择注意案例, 而在第三人介入侵权的义务人不作为案件中, 显然由直接造成事故的第三人采取预防措 施的成本较低。那么为什么还要规定补充责任,来威慑要求补充责任人预防呢?我认为 这是一种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次优的解决方案。 当我们无法达到理论上追求的最优的注意水平, 我们就可以强加给补充责任人一个 有效率的次优的解决方案。假如“直接责任人”本身就无法完全赔偿,他对法定注意义 务的威慑就没有反应,也就不会有采取注意的动力。这时潜在受害人的权益就裸露在空 气中,此时如果补充责任人能够了解到若不采取措施达到法定的注意水平,将会承担法 定的相应过错责任,那么他就有动力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一定的注意水平。虽然这 样的注意水平成本可能高于最优的总体注意水平,甚至是不理性的,但是这个次优的解 决方案优于直接责任人和补充责任人都不采取任何注意。因此,法律规定直接责任人和 补充责任人不是共同侵权的情况,直接责任人又无力履行判决时,由此法律规定补充责 任人相应的法定作为义务。 (二)比较法上的制度困境 1.非共同侵权下无法适用连带责任 为了保护被侵权人的利益,侵权责任在不断的扩张。传统意义上民法并不承认不作 为侵权,但随着现代民法作为义务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未履行法定的作为义务 而承担侵权责任。在安全保障义务人和第三人之间的责任分担问题上,大陆法系国家的 解决办法是将安全保障义务人和直接责任人认定为责任竞合的加害人 7。 并且在所有的责 任主体中,部分人或者一人已经承当了所有的损害责任后,还可以通过对那些尚未承担 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进行追偿,要求尚未承担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承担的相应赔偿额。 简单的说,当安全保障义务人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致使第三人对他人造成损害时,安全 保障义务人与第三人就构成了竞合加害人,二者须对受害人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受害 7 竞合加害人是指彼此之间没有意思联络,相互独立的、偶然的对他人造成同一损害的多个加害人。 论我国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 5 人既可以单独起诉第三人,也可以单独起诉安全保障义务人,还可以同时起诉二人。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侵权行为适用连带责任时,那么安全保障义务人将会承担一定 的责任份额。但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直接加害人的行为对侵权损害行为的发生具有全 部原因力,并且是全部侵权损害行为的导火索,那么损害地点的差异不能成为减轻了直 接侵权人的侵害赔偿责任的根据。连带责任时用就会让补充责任人分担一定的“最终责 任” 8,所以适用连带责任确实最好的保障了受害人的求偿权,但对于赔偿能力大、过 错小的补充责任人来说就会不公平。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连带责任适用,那么必须是数人以整体的形式实施了共同侵权 行为或者数人以整体的形式实施了共同危险行为。 不仅要求数个侵权行为时间上具有同 一性,也要求过错具有同一性。在第三人介入实施直接侵权行为的案件中,补充责任人 的不作为只是增加了受害人被侵犯的危险,并没有产生积极的原因力。补充责任人的消 极不作为行为和直接加害人实施的加害行为无法构成一个具有关联性的共同行为, 双方 并无共同故意或过失。在司法实践中,若要求补充责任人和直接加害人承担连带责任, 则补充责任人容易因直接加害人不明或资力不足而承担最终责任。 虽然补充责任人在承 担侵权赔偿责任后具有向直接责任人的进行追偿权,但是从实践角度来看,追偿权实现 的可能性也很小或者几乎没有。 进而导致行使追偿权的补充责任人和直接加害人承担连 带责任的责任分担制度过于严苛。 这种严苛的责任会让补充责任人花太多的时间用于保 护潜在受害人不被侵权。 这样的过多保护势必会限制人们在补充责任人负有作为义务的 空间范围内的的行为自由。 2.原因力无法判断导致按份责任无法适用 对不同国别的法律体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美国和德国在对不作为侵权方面有着相 似的描述。其中在美国法律体系中,明确指明由于过失违反侵权预防义务的存在将会客 观上导致受害人故意被侵权行为发生的危险,针对这样的风险,美国法律体系提出了第 三人故意侵权预防义务制度。 英美法系国家早期针对因侵权预防义务人的不作为增加了 第三人直接侵权的发生危险问题上,一般根据二者的过错比例适用按份责任。然而在司 法实践中陪审团往往单纯的为了进一步对受害人的受偿进行保护, 并没有客观上对侵权 8 有关最终责任的论述详见本文第二部分:补充责任的性质。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人的过错比例进行严格划分。而是根据侵权人赔偿能力对赔偿责任进行花费,最大化的 保障了被害人能够充分受偿。因为通常作为商事主体的他们不仅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 力,而且可以利用投保的商业保险来分担其风险。但是,这种仅仅依据赔偿能力的大小 而进行责任分担明显是有失公平的。比如在 rosh v. cave imaging sys. ,inc. 9一案中,陪 审团仅将 25%的责任分配给了杀害主管的前雇员,却将 75%的责任分配给了保安公司。 我国也有学者提出根据自己责任原则, 应在直接侵权的第三人和安全保障义务人之 间适用按份责任。 其中两者之间的责任划分是严格按照第三人和安全保障义务人以及侵 权行为在的原因力情况来承担赔偿责任 10,从这个角度来看,设定侵权补充责任客观上 并不是必要的。按份责任是指多个责任人按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各自承担一 定份额的责任。如果没有法律的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的份额时,应当推定责任人 承担均等的责任份额 11。 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不实行陪审团制度,法官可以公正审判,但在这种第三人直 接介入的侵权的案件中,损害后果的发生完全是由第三人造成的,补充责任人的不作为 并不是损害发生的真正的事实上的原因。在这种第三人过错行为介入的情况下,既不构 成共同侵权也不能适用原因力理论 12。 适用按份责任的前提是数个共同侵权人的原因力 能够确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案件的原因力的分析相当困难。在第三人直接侵权和安保 义务人的不作为发生竞合的情况下双方的原因力很难判断。 立法中也从假设相应的安全 保障义务履行的前提下, 损害后果是否有所影响的角度对安全保障义务人应该承担责任 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论证, 并且依此来判定安全保障义务人的不作为是否与损害结果之间 存在因果关系,但即使能够认定有因果关系的存在,我们也很难分清直接责任人和安全 保障义务人对损害结果承担的原因力大小。司法实践中,考虑到原因力确立的困难,为 了使受害人能够获得完全赔偿,常常会依据赔偿能力的大小,将更多的责任分配给安全 保障义务人。如上文提到的 rosh v. cave imaging sys. ,inc.一案,就违背了侵权责任法的 自己责任原则。 9 32 cal. rptr. 2d 643 (ct.app.1994).转引自王竹: 侵权责任分担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数人分担的一般理论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97 页。 10 杨垠红: 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安全保障义务之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年版,第 244 页。 11 王利明: 民法总则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76 页。 12 张新宝: 侵权责任立法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 276 页。 论我国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 7 3.国外对责任分担形态的探索与修正 现代美国侵权法在认识到按份责任的适用困境后,逐渐的借鉴了德国连带责任的 经验,利用连带责任的方式达到缓和实际责任分担大小与过错大小之间的差异问题。 其中美国法学会在侵权法重述第三次责任分担篇中对连带责任的适用进行了 明确的阐述:在该阐述中特别强调了未对故意侵权行为具体风险承担保护责任者,应 该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结合该重述第十二条的规定: “每个实施以故意为要件的侵权 行为的人,均应对该侵权行为作为法律原因造成的任何不可分承担连带责任。 ”实际上 在违反注意义务的第三人侵权案件中,美国法适用的就是基于不同责任基础的连带责 任。 瑞士债务法中的责任顺位制度是与我国补充责任形态最为相似的制度形式。 瑞士 债务法 第五十一条第二款对根据不同法律原因并且也非共同行为造成同一损害的法律 规定是: “从原则角度来看,首先进行赔偿的应该是由由其非法行为造成损害当事人进 行赔偿,最后是无合同债务或者无过错但是在法律角度来看,具有承担责任的当事人进 行赔偿。 ”其中瑞士学者也对瑞士债务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进行了明确的解释,其 本质是在责任顺序上。首先是由承担过错责任的当事人承担,其次由合同责任人承担, 再次由无合同债务或者无过错但是在法律角度来看具有承担责任的当事人进行赔偿。 其 中, 无合同债务或者无过错但是在法律角度来看, 具有承担责任的当事人在承担责任后, 可以向承担过错责任的当事人以及其合同责任人进行追偿 13 。 (三)补充责任的制度价值 我们通过借鉴美国法的按份责任分担的责任形态和瑞士法的顺位责任承担的立 法技术,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经验,设计并逐步完善侵权补充责任制度。一些法学家 认为补充责任违背了现代法的基本原则, 并不符合国际潮流, 乃多此一举之规则 14的观 点是因为没有看清补充责任制度特有的制度价值。 13 see w.v.h.rogers(ed.),unification of tort law:multiple tort feasor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4,p,249.转引自王竹: 侵权责任分担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数人分担的一般理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99 页。 14 杨垠红: 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安全保障义务之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年版,第 234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1.解决已有责任形态的适用困境,丰富了数人侵权责任形态 在人生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和侵权责任法确立补充责任之前,解决数人侵权 责任分担的形式有按份责任、连带责任和不真正连带责任。但是司法实践中新出现的不 作为侵权中介入第三人的直接侵权行为所产生的责任分担问题并不能被原有责任形态 圆满解决。前面笔者已经指出了已有的责任分担形态的适用困境,其他国家也在探索与 修正相关制度。所以补充责任制度的确立是应时之需。补充责任不仅丰富了数人侵权责 任形态,而且解决了原有责任形态的适用困境。 补充责任作为一种新型的多数人侵权责任分担形态,是与按份责任、连带责任、不 真正连带责任并列的四种责任形态之一 15。在侵权补充责任制度框架下,主要有补充责任 人以及直接责任人两个责任主体。并且两个主体在承担责任方面有所不同。其中直接责 任人应该对侵权行为的最终赔偿责任负责,但是补充责任人并不需要承担最终的赔偿责 任。从对受害人角度来看,受害人的赔偿请求权存在顺位上的要求。换而言之,受害人必 须按照顺位要求来要求侵权责任人的赔偿责任。 受害人首先需要请求直接责任人对侵权 责任负责,只有直接责任人并不能完全承担发生损害的完全责任时, 受害人才有全对补充 责任人的赔偿责任进行追偿。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该侵权补充责任制度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了补充责任人最 终份额的承担问题, 有效的保障了受害人的赔偿请求得到有效的支持。 ,同时通过追偿权 的设计合理的避免了补充责任人赔偿责任过重的问题,从而平衡了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责任承担的顺序性规定则规避了适用按份责任时的原因力判断问题, 补充责任人只需要 在直接责任人下落不明或资力不足时承担与自己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即可。 2.充分体现民法公平原则,切合我国目前司法现状 在我国司法建设方面,公平原则是民法体系建设的核心原则。从法律的完善角度来 看,在传统的侵权法领域内不作为侵权的归责原则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随着外部经济 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侵权行为的种类也呈现出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社会环境 下,德国的“交往安全义务”被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广泛认可,美国也产生了类似的“注 意义务” 。在安全保障义务人的消极不作为与第三人直接侵权发生竞合时,安全保障义 15 杨立新: 侵权法论 (第三版)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27 页。 论我国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 9 务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已经被大多数国家所认可, 但如何合理的平衡受害人的损害赔 偿以及侵权责任的扩张之间的矛盾成为民法原则丞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其中侵权补 充责任的创设为该矛盾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侵权补充责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 上使其成为直接责任的一种保证性的责任,既明确了其风险责任的性质,又能够在直接 责任人不明或资力不足时赋予受害人的分摊请求权。 有顺序的分摊请求权和补充责任人 的追偿权就很好的平衡了受害人利益的保护与侵权责任的承担之间的关系, 是民法公平 原则在此种侵权的责任分担问题上得到充分体现。 从制度设计角度来看,加害人应该承担直接责任,其中补充责任人作为第二顺位的 责任人进行承担, 并且补充责任人具有向直接责任人追偿的请求权。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 在加害人不明或资力不足的时候,补充责任人承担了赔偿责任的同时,其追偿请求权却 没有得到有效的实现。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补充责任人在赔偿能力方面相对比较强, 并且往往利用商业风险的方式实现了风险分散管理。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制度 设计适应当今司法现状,使得对意外损害进行了社会分担。这种社会分担不仅有利于及 时填补受害人的损害,也能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二、补充责任制度的概念与性质 (一)补充责任制度的概念 侵权补充责任作为一种责任分担形态,较之其他的数人侵权责任分担形态,其定义 较为繁琐。我国立法并未予以明确规定,学界对其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界定。张新宝 教授对补充侵权责任的解释是: 认为该责任作为一种侵权赔偿责任是在多个责任主体对 同一损害后果承担共同责任。 该责任主要发生在一个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事实产生了 两个相重合的赔偿请求权的情况下,其中法律规定了权利人按照责任人的先后循序顺位 行使赔偿请求权。并且只有当前面的责任人不具有承担完全损失能力时,其后的责任人 才承担相应的差额补偿责任。 其中后位的赔偿责任人承担的侵权责任可以视为补充的侵 权责任 16。杨立新教授也针对侵权补充责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该责任强调了 多名行为人根据原因不同共同对同一损害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 并因一个责任人的履行 行为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随之消灭的侵权责任形态 17。魏振瀛教授认为,补充责任是 指当责任人不能完全承担其应负的民事责任时, 由有关的人就不足部分予以补充赔偿的 责任 18。 法学工具书对侵权补充责任所下定义也有出入, 但大都是从保证受害人得到完全赔 偿的角度界定侵权补充责任的。 法学大辞典中“补充责任”词条是和“主责任”相 对称的,在直接侵权主责任人不能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时,与其有特定联系的当事人依法 就其不能偿付的部分承担间接责任 19。 中华法学大辞典把“补充责任”词条解释为: 责任人在行为人不足以赔偿其行为所致损害时,就其不足部分承担赔偿责任,补充过责 任人承担债务以主债务人不能完全承担债务为前提条件, 如主债务人有足够的财产承担 责任,则不发生补充责任 20。 上述观点中,张教授的观点只是详细阐述了侵权补充责任的适用条件,但未涉及其 16 张新宝: “我国侵权法中的补充责任” , 法学杂志 ,2010 年第六期,第 2 页。 17 杨立新: 侵权法论 (第三版)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58 页。 18 魏振瀛: 民法 (第二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 50 页。 18 邹瑜,顾明: 法学大辞典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08 页。 19 佟柔: 中华法学大辞典.民法学卷 ,北京:中国检察院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07 页。 论我国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 11 产生的原因和责任范围;杨教授的观点只是说明了侵权补充责任产生的原因,而且比较 模糊,和不真正连带责任有一定的混淆;魏教授的观点只是简单的阐述了侵权补充责任 的表现,对于产生侵权补充责任产生的原因,以及其责任范围并未予以阐明。至于法学 工具书所给的定义只是建立在保障受害人求偿权的基础上的。 其认为补充责任就是一种 在责任人赔偿不足的时候,补充责任人需要承担的一种完全补充责任。本文认为侵权补 充责任概念界定的前提就是要弄清楚“补充”二字的准确含义,它包括程序上的补充和 实体上的补充,程序上的补充体现的是补充责任的顺位性和补充性,实体上的补充体现 为补充责任的赔偿范围。侵权补充责任的定义应该同时包括补充责任的适用条件、赔偿 范围和其顺位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侵权补充责任其核心是多名责任人基于不同 的发生原因,而对损害的赔偿权利人负有同一的赔偿义务,直接造成损害的直接责任人 处于第一顺位来承担责任。当直接责任人下落不明或其资力不足承担全部责任时,补充 责任人就剩余部分在相应的过错范围内承担责任。 (二)补充责任制度的性质 在适用侵权补充责任时,人们往往陷入一种困惑。那就是既然补充责任人自己有 过错,其不作为已经满足了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理应对损害承担责任,但补充责任的 适用貌似违背了侵权法自己责任原则。 这种困惑也成为了前面学者反对侵权补充责任的 原因。在直接加害人有赔偿能力时,补充责任人则无需承担补偿赔偿责任;即便直接责 任人自身不能对侵权损害进行完全赔偿时, 补充责任人也可以因为在相应的过错范围内 承担了一定的赔偿责任而获得了对于直接责任人的追偿权,其似乎也并未承担责任。法 律一方面承认了其在一定条件下的有责性,而另一方面又赋予其追偿权,这是否是矛盾 的呢?虽然学界在补充责任人追偿权的问题上,大致存在“追偿权之肯定 21徘徊阶 段 22追偿权之否定23”三个阶段,本文赞同完全追偿权的观点,将在第三部分进行详 细论证。由于存在上面的疑惑,我们就不得不对侵权补充责任进行反思,侵权补充责任 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责任,是不是违背了侵权法自己责任原则,补充责任人是否应该享有 完全追偿权。 21 张新宝: 侵权责任立法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 242 页。 22 郭明瑞: “补充责任、相应的补充责任与责任人的追偿权” , 烟台大学学报 ,2011 年第一期,第 15 页。 23 王利明: 侵权责任法研究 (下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 129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1.不真正连带责任说 这是有关补充责任性质的最早学说,是由杨立新教授论述侵权补充责任时提出的。 2003 年,在其他发表的论侵权责任的补充责任一文中通过案例主要对侵权补充责任 进行了明确阐述, 杨立新教授认为侵权补充责任主要是义务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 行为所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一种 24。不真正连带责任是不真正 连带债务不履行的后果。 其中不真正连带责任主要是指多名行为人因违反法定义务而形成的对一个受害人 进行加害的行为。或者不同的行为人处于不同的行为损害受害人的权利的行为,不管是 哪种情况都需要对该行为对损害的产生的损害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 并且该责任随着行 为人之一的履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消灭的一种侵权责任形 25。 不真正连带责任以及补充责任的产生的原因较为相似: 都是数个行为人基于各自不 同的发生原因、独立的过错而偶然产生了同一给付。杨立新教授将侵权补充责任归为不 真正连带责任的下位概念 26,这个观点遭到学者的驳斥,不真正连带责任在我国尚未形 成自身完善的理论体系, 以一个本身都不完善的理论作为另一个理论的研究基础并不妥 当。我们不可能在不真正连带责任下建立一个下位概念,如果此下位概念成立,那么与 补充责任相对应的不真正连带责任叫做什么 27? 不真正连带责任不可能是补充责任的上位概念, 因为二者在一定的相似性下有着更 多的不同。首先,侵权补充责任产生的缘由是作为义务的违反使得第三人侵权的风险增 加。不真正连带责任是各责任人的行为都可以将危险带给了受害人,但任何一个责任人 同时也都可能避免这种危险。最典型的是在我国的产品责任领域,产品的制造者和销售 者都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