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量:12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儒释道三家都有这个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一个“中”的思想体系。“天人合一”,其实很简单,就是指“天”和“人”的关系。一般来说,“天”就指我们的宇宙,包括了整个天地。但是,中国的“天”里面有一个更重要的含义,就是指自然而然,“天然”的意思。“天”和“人”的关系就是要人的行为合乎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即所谓“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里面还有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要向“天”学习。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以“天”为则,以史为鉴。司马迁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强调天地万物是有则的,是人学习的榜样,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的规律。在中国文化中,“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一个是广大;一个是无私;再一个是像老子讲的“生而不有,长而不宰”,让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自然而然地生长。“天”是最讲信用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秋冬永远如此,就说明“天”是非常讲诚信的,这些就是“天”的神道,“天”的变化之道。所以,中庸里面讲“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讲诚信就是天道,人要按照天道去做,就是这个道理。人遵守大自然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顺从大自然的这种自然选择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更重要的一点是“天人合德”,人向天地万物学习。孔夫子被大家看作圣人,就因为他具有“天”一样的品德。“德配天地”,这是对圣人的赞扬。“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一种形象的表述。“仁者乐山”就是要像山那样的稳定,要有这样一种德行,稳定的德行。“智者乐水”就是智者要像水那样流动灵活,不能呆板。“智”是圆通的,“义”就应该是方的,应该规矩的。按照自然界的秩序修养自己的德行,就是一种天人关系的表现。所以,这里“天人合一”就是讲人跟“天”是一体的。“天”自然而然,最包容,最能够让万物在天地之间自由自在地生长。它尊重万物的本性,人也应该如此,应该活得自然而然。“天人合一”也是“中”的一种表达。“中庸之为德也,至矣”,中庸这种德行才是最高的。它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天人合一”就是一个“中”的思想,不把天人对立起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就是相反相成,就是一种对立统一。中国人的思维非常辩证,要适合这个时代场所的变化而变化。“时”,时间的时,包括空间,讲究中道,不能够片面,但是合在一起就叫“时中”。时间包括空间,这个时代变化了,人就要变化,空间变化了人也要变化,这个时就包括空间和时间。但是也需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中”,“中”就是不偏这个也不偏那个。“中”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而我们的大自然、万物都是“中”的体现。因为它自己会调解成“中”。我们要去自己体会,大自然可自己调到标准。但因为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这个标准是不一样的。南方人是南方人的标准,北方人是北方人的标准;冬天是冬天的标准,夏天是夏天的标准;老人是老人的标准,小孩是小孩的标准;女性是女性的标准,男性是男性的标准。这就是中医的原则,治病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这才能真正符合自然。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不管你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南方的北方的,都用同一种药那就完了。你是南方人,又是中年女性,那要一个方子;同样的病,对于一个老人一个男性抑或一个南方人,那又要不一样的方子。所以这是中国中医的最根本原则,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子。这个都是从“老天爷”那学来的,从自然万物、天地万物中看来的。所以不仅要自爱,还要自信,现在的人已经基本上没有自信了。中庸的万物不相害,本来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千幻万变的,它可以并存的。但并存中又相互有关系,不是相生就是相克,我生你,你生他,他生我,我克制你,你克制他,他克制我,硬是形成了相生相克的关系,所以并行。如果中间缺掉了一个,那就没法并行了。所以,这个并行并生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圆满的运行。(摘选自楼宇烈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人合一”思想在儒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儒释道三家都有这个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B. “天人合一”就是指“天”和“人”的关系。“天”就指我们的宇宙,包括了整个天地。“天人合一”即人的行为要合乎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C. 中国文化强调以“天”为则,以史为鉴,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的规律,如司马迁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D. “天人合一”也是一个“中”的思想,不把天人对立起来。“中”就是不偏不倚。大自然、万物都是“中”的体现,因此它自己会调解成“中”的标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三段列举了“天”最大的特点,即广大,无私,“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并说明天是最讲诚信的,来分析论证人要向“天”学习的原因。B. 文章采用层进论证的方法,强调“天人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中更重要的内容,并以孔夫子为例,说明他被大家看作圣人,就因为他德配天地。C. 文章引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并阐释它的含义,进一步突出了人要按照自然界的秩序修养自己的德行,以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道理。D. 文章提到中医治病的最根本原则,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子,由此得出人“不仅要自爱,还要自信”的结论,显得有理有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人如果不遵守大自然的法则,随意地改造自然,就是背离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可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B. 人跟天是一体的,天自然而然,最包容,最能够让万物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地生长。人也应该活得自然而然。C. “天人合一”,就是天和人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时代和空间变化,人就要变化。但是也需要有“中”的标准的限制。D. 中庸的万物不相害,千幻万变的万物可以并存。但并存中又相互有既相生又相克的关系。这个并行并生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圆满的运行。【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A项“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分析错误,原文指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C项,结合原文“司马迁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强调天地万物是有则的,是人学习的榜样,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的规律”可见“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的规律”这是司马迁说的,不是“中国文化强调”的。D项,因果倒置,原文是“这个标准就是中,中就是不偏这个也不偏那个。中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而我们的大自然、万物都是中的体现。因为它自己会调解成中”可见,“它自己会调解成中的标准”是“大自然、万物都是中的体现”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以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道理”分析错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人要按照自然界的秩序修养自己的德行,就是一种天人关系的表现,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不是目的。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很可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于文无据。故选A。【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命的留痕陆文夫一座半圮的石桥,一幢临河的危楼,一所破败的古宅,一条铺着石板的小街,一架伸入河中的石级这些历史无记载的陈迹,这些古老岁月漫不经心的洒落,如今都成了摄影家们的猎物,成了旅游者的追逐之地。人们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为什么又回过头来重温那逝去的岁月?我们向往过西方的大桥,汽车的洪流,摩天的高楼,乡间的别墅和那如茵的草地;我们把石桥、危楼、古宅、石级视为贫穷与落后。如今,国内的大城市和开发区,与西方的距离正在缩短,一样的高楼林立,汽车奔流,一望无际;那些新建的公寓楼、小别墅,明亮宽敞,设备齐全,冷热任意调节,真有点儿不知今夕是何夕。提前进入小康的人呀,可不知道为什么,在得到的同时却又感觉到失去了什么,而且越来越怀念那已经失去的、难以捉摸的一切。他们不把高楼大厦放在眼里了,甚至把大街上汽车的洪流视为洪水。旅游业兴起来了,人们花了钱去重温旧梦,去寻找石桥、危楼、古宅与石级,寻找那些“贫穷与落后”。人啊人,你到底想要什么呢?人们什么都想要,最想要而又最不可得的是韶华永驻,生命长存。现代化的高效、高速、高产,使人们感到生命也在高速地旋转,像轻烟,似云团,被社会流行的风尚弄得动荡不定,四处漂浮,好像什么地方都去过了,却也好像什么地方都不曾停留。你走过的桥太多了,汽车驶上了水网地区的高速公路,风驰电掣,无数的桥在车轮下滚过,你感觉到了吗,记住了吗?有哪一座桥能在你的记忆中停留?是的,你知道那些现代化的桥,铁路桥、公路桥、斜拉桥、立交桥,所有的桥都似乎离你很近,也离你很远。可你还记得村头上的那座石桥吗?那桥栏的条石已经沉入河底,那桥头的石板已经陷落,涨水时要先涉水,后上桥,才能到达彼岸。每天上学的时候你都痴等在桥头,等着她像蝴蝶扑在你的肩上,然后轻轻地把她背上桥去那是属于你的桥,你那萌动的青春永远停留在那里。诗人陆游在将就稽山土的时候,还忘不了沈园的那座石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你看见那危楼的长窗了吗?那窗户是岁月的屏幕,你也许曾经看见过一部人生的悲喜剧在那里上演过,至今回想起来还是不胜唏嘘。你也许什么也没有看见过,可你读过那首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在你的想象里昔日的翠楼就是眼下的危楼了。你也许会在窗下徘徊,想领略一下那游子归来的情趣。一座破败的古宅,那里面阴暗潮湿,和别墅不能比,连富起来的农民也不愿居住。那些参观的人也不想住在这里,他们只是想了解前人留下的故事,想象前人生活的画图。也许那大门前的铁环上曾经系过高头大马,那门厅里曾经停过八抬花轿那铺着碎石的小街,也许有许多历史上的名人走过;那深入河中的石级,曾是妇女们的捣衣之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你可以在月光下顺着石级往上走,去倾听那历史的回声,去看那逝去的碧波石桥、危楼、古宅、小街、石级,那些历史随意的洒落,却是生命的永驻,历史的残留;是往事的图画,似乎把自己也画了进去。你在现代化的城市中驱车而过,看见那摩天高楼上有无数的窗户,谁知道那里面是些什么;那一幢幢编着号码的住宅区,今天搬进一个住户,明天搬走一个住户,进进出出的都差不多;那四车道、六车道的柏油路,谁能讲得出有什么名人走过,好像谁都走过,留下了一溜烟,早就被风吹走。现代化意味着高速、方便、舒适,到处留下的是时代的标志与科技的力量。人在巨大的物质力量的面前显得那么渺小,生命变成了群体。几千人造出一个软件,几亿人在一个软件中疾走,人的寿命在延长,可在感觉上却是那么匆忙,好像未曾在某个地方停留过。于是,有那么多的人,突然想起了过去,过去虽然艰苦,却在那悠悠的苦难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留下了他和我,在历史的残留中去寻找生命的遗痕,在汹涌的潮流中去寻找那失去的自我。(选自陆文夫老苏州水巷寻梦,有删节)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直面现实,写出了现代化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生活给人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人失去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引人深思。B. 文章讽刺了终于享受到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现代人贪得无厌的心理,表达了“越是失去的越令人怀念”这一主题。C. 文章叙述视角不断变换,第段是第一人称“我们”,第段又变成了“他们”,第五段以后又变成了“你”,体现了作者构思行文的跌宕变化。D. 陆文夫的创作特色首先在于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其散文以清隽秀逸、淳朴深刻著称。E. 作者在第段中写到自己心中的那座石桥,回忆曾经在石桥处留下的青春故事,这样让文章极富美感。5. 比较“危楼”“古宅”等的文字,为什么“那座石桥”讲述最详细?6. 根据文意,谈谈人是如何“失去自我”的,以及你对人“找回自我”的思考。【答案】4. BC 5. ()“那座石桥”是那些历史遗落代表,其他还有:危楼、古宅、小街、石级等。这些都是寄托作者过去的生活,引起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眷念。()“那座石桥”又是凝聚着作者萌动青春的美好回忆,更增强了对过去生活的眷念,突出主题。 6.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凝聚着记忆的村庄、危楼、古宅、石桥等再也难以找到,面对着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丛林,人们会有一种“失去自我”的感觉。()人都是从过去走到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让人们失去过去,隔断历史,是得不偿失的。在旧城改造或美丽乡村的建设中,需要保留一些年代悠久的标志性建筑,如石桥、古井、古树等,让人们在享受到现代化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上也能有所寄托,从而找回自我。【解析】【4题详解】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项,“文章讽刺了现代人贪得无厌的心理”分析错误,文章重点写出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住进了高楼大厦,摩天大楼、高速公路、立交桥等现代化的设施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让人们对过去生活的无限眷念,思念曾经的石桥、危楼、古宅、小街、石级。这些并无讽刺的意味。C项,“体现了作者构思行文的跌宕变化”分析错误,人称的改变,表明了人们对归去岁月的无限眷恋之情。故选。【5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物象作用的能力。如果文章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其作用不外乎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结合“你走过的桥太多了”“可你还记得村头上的那座石桥吗?”,可见“那座石桥”是众多历史遗落之一,它具有代表性,相当于举例说明。结合“每天上学的时候你都痴等在桥头,等着她像蝴蝶扑在你的肩上,然后轻轻地把她背上桥去”,可见它凝聚着人们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详写这座石桥,表达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眷恋。同时,“那是属于你的桥,你那萌动的青春永远停留在那里”“那座石桥”又承载着作者萌动青春的故事,详细写这座石桥,更增强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留恋,突出了主题。【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需要做好两步:首先谈谈人是如何“失去自我”的;第二步,谈谈对人“找回自我”的思考。先分析第一个问题: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住进了高楼,出行依靠高速公路,购物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到了现代化生活带来的便利。但是这些楼房千篇一律,难以找到他们过去生活的影子,他们对过去生活的思念将无处存放,从而有失去自我的感觉。再分析第二个问题:在旧城改造或合村并镇建设中,需要保留一些历史悠久的建筑或其他凝聚着人们共同生活记忆的古树、古井或其他纪念物。让人们对照这些旧物,可以回忆过去的生活,找回独特的记忆。这样,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精神上也有所寄托,便于“找回自我”,便于“在历史的残留中去寻找生命的遗痕,在汹涌的潮流中去寻找那失去的自我”。【点睛】如何探究散文的意蕴和艺术构思?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江苏卷重点探究的是作品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蕴。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探究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作者;读者;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作品表面;作品内涵;作品背景。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高度精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作答,答题组织由“依据结论”构成,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二区一家小小的修鞋摊子;是外来务工人员刘家奇的事业。他靠着修鞋子、修自行车等手艺养育了一双儿女。如今,女儿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儿子在读研究生,“祖辈放牛养家,没有识文断字的,全家人没有圆的梦一次都圆了”他笑着说。这是教育带给一个普通百姓的获得感。20世纪90年代中期,刘师傅有了一儿一女,正赶上教育“两基攻坚”大潮,社工们帮他写申请书、开介绍信、准备证件,两个孩子顺利进入阜外二小和北京八中就读,女儿读书期间还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区级优秀班干部”。他享受了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入学不用操心,上学也免费。从2006年起,国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1亿名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到2014年,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经过6次提高标准后,已经达到中西部小学600元、初中800元,东部地区小学650元,初中850元,基本形成稳定增长机制。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公用经费时,重点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倾斜,向规模较小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倾斜,以保障各类学校正常运行需要。(摘编自姚晓丹教育带来的是希望,光明日报2018年11月4日)材料二:2018年,是中科院物理所建立90周年。物理所在清洁能源、磁性材料、超导、激光、精密测量等方面拥有很多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原创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然而拥有“富矿”的它,却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声名不显。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让大家豁然开朗这部法律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多年的顽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转移转化中的权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计算、科研人员的奖励与取酬等诸多方面,给出了明确答案。这给研究所注入了新活力。不仅如此,在这部法律的指导下,各部门、各单位纷纷制定相关细则,使原本冗长的流程得以简化,极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两年来,物理所的成果转移转化开展得有声有色。受益于新政策的不仅仅是科研团队,还有科研本身增值的资产被用于反哺基础研究。“现代科研投入很大,原来我们受制于人员编制和经费,一些原创的科研想法无法持续研发,毕竟这些项目失败风险很高。”李泓说,“现在所里有了这笔资金,我相信物理所在未来一定能够做出更多、更好的原创成果。”(摘编自齐芳老研究所的新活力,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材料三:江西师范大学教师张丹和妻子不久前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卡莱梅革丹城堡公园内举行了婚礼,现场还来了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22位亲友。“能有这样的婚礼得益于中塞两国的免签政策”张丹说。参加婚礼的人有老有少,在对中国免签的国家中,塞尔维亚成为他们的首选地。2017年1月15日起,中国和塞尔维亚互免签证正式生效,塞尔维亚成为首个对中国游客免签的中东欧国家。中国公民持有效中国普通护照到塞尔维亚旅游、经商或探亲,可以免签停留不超过30天。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满长介绍,中塞免签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两国的重要合作成果之一,实行互免签证前到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每年最多不到1.7万人,实行免签后的第一年猛增到3.5万人。今年,截至7月底已达5万人。8月10日,中国和白俄罗斯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正式生效。至此与中国互免普通护照签证的国家已达12个,包括巴巴多斯、巴哈马、厄瓜多尔、斐济、格林纳达、毛里求斯、圣马力诺共和国、塞舌尔、塞尔维亚、汤加、波黑和白俄罗斯。(摘编自张翼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便利,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外来工刘家奇一家祖辈放牛养家,都不识文断字,21世纪初,他的两个小孩在北京正好赶上教育“两基攻坚”大潮,最终都顺利入了学。B. 我国在新世纪初就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C. 中科院物理所在清洁能源、磁性材料、超导、激光等方面拥有很多国际一流的原创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却无所作为。D. 新政策让中科院物理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有声有色,同时也让科研本身大大受益,吸引了各方资金来反作用于基础研究,形成良性循环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保障各类学校的正常运行,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教育经费时,应该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等重点倾斜。B.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多年的顽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转移转化中的权责等多方面给出了明确答案。C. 从2017年年初起,中国和塞尔维亚互免签证正式生效后,中国公民持有效中国普通护照到塞尔维亚旅游、经商、探亲等,可免签停留不超过一个月。D. 中塞免签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塞两国的一项重要合作成果,实行互免签证后,截至2018年7月底到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游客比互免签证前中国游客大约增加了两倍。9. 以上三则材料均隐含了2018年度国家政策层面的同一个热点词,试提炼出来,并阐述你的理由。【答案】7. A 8. A 9. 关键词:改革开放(其他与改革开放相关表述亦可)。理由: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材料一讲述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推进的一个缩影;材料二讲述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中的改革问题,给老研究所带来的新活力;材料三讲述了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过去不敢想的事情变为现实。【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理解正确。B项,原文表述是“1240万困难寄宿生”,选项为“1240万户家庭”。故B错误。C项,原文是“然而拥有富矿的他,却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声名不显”。“声名不显”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故C错误。D项,“吸引了各方资金”错,原文是“还有科研本身增值的资产被用于反哺基础研究”,“增值的资产”指的是物理所本身资产,而不是“各方资金”。故D错误。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A项,“教育经费”包含在“公用经费”里面。故A正确。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错,原文是“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故B错误。C项,“一个月”有可能不满30天,也有可能大于30天,原文表述为“不超过30天”。故C错误。D项,“大约增加了两倍”错,原文是“增加两倍多”,即原来的三倍多。故D错误。故选A。【9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材料一,根据题目教育带来的希望以及关键句“从2006年起,国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1亿名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到2014年,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经过6次提高标准后,已经达到基本形成稳定增长机制”可知,讲述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给人民带来的好处。材料二,根据题目老研究所的新活力以及关键句“这部法律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多年的顽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转移转化中的权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计算、科研人员的奖励与取酬等诸多方面,给出了明确答案。这给研究所注入了新活力”可知,以中科院物理所为例,讲述了科技领域的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给老研究所带来的新活力。材料三,根据题目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便利以及关键句“至此与中国互免普通护照签证的国家已达12个,包括巴巴多斯、巴哈马、厄瓜多尔、斐济、格林纳达、毛里求斯、圣马力诺共和国、塞舌尔、塞尔维亚、汤加、波黑和白俄罗斯”可知,以江西师范大学教师张丹和妻子境外举办婚礼为例,讲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让许多过去不敢想的事情变为现实。由以上三则材料分析可知,2018年度国家政策层面的同一个热点词是“改革开放”。据此整理即可。【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憨,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日:“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节选自清史稿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B. 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C. 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D. 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康熙,是清圣祖的年号,而清圣祖则是他的谥号。这是到了唐代之后,规定一帝一元,才可能用年号称呼皇帝。B.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C. 赋役,历代王朝向人民征课财务、调用劳力的制度。赋指田赋、人头税、资产税等,役指平民承担的无偿劳动。D. 乞病,因病请求辞职,用于官吏自愿请求退职。古代为官者常委婉地表示辞职意愿,又如“移疾”“移病”。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B. 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却被诬陷,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C. 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士兵冲入衙内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D. 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2)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画线句子的大意是:统一了测定物体轻重大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黎人对此感觉很方便。城中居民,原来不满百家,到此时户口渐渐增多。元淳常常步行到乡间,详细询问百姓疾苦,亲切温暖如一家人。句中,“定法度”意思是“制定法令制度”,中间不能断开,前后需要断开。排除AD两项。“时步行闾里间”的主语是“元淳”,因而“元淳”一词,不应接在前句的后面,而应与后面的句子衔接。排除C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 “到了唐代之后,规定一帝一元” 解说错误,是“明代”以后,实行一帝一元制,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故选A。【12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分析错误,原文是“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可见总督因陶元淳的倔强而判了他的罪,陶元淳的这次被赦免是恰好赶上大赦(“会赦免”)而被免罪。故选B。【13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上,向上级报告;私,私下;造,编造;揭,诬告。(2)下车,新官初到任;劾,弹劾;属,下属;已,停止。【点睛】文言文阅读筛选题的设误类型:一、对象错位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二、方法错位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三、概念错位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四、主旨错位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五、事件错位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六、关系错位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参考译文: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年间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疾病而没能参加考试。康熙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在朝廷策对中,他论述西北地区赋税轻而徭役重,东南地区徭役与西北地区相同而赋税较重,希望减免超出额度的粮税,免除没有益处之费用。阅卷者认为他的话很愚直,将他置于二甲中。康熙三十三年,被任命为广东昌化知县,到官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赋税徭役,把各种实物田赋统一为交稻米,把应服的徭役均衡到田赋上。裁减、革除各种杂税,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统一了测定物体轻重大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黎人对此感觉很方便。城中居民,原来不满百家,到此时户口渐渐增多。元淳常常步行到乡间,详细询问百姓疾苦,亲切温暖如一家人。 琼州地处海外,军中将领大多骄横,崖州尤其严重。元淳曾经代理崖州事务,守备黄镇中用酷刑杀人,游击余虎却放纵不管;而且贪婪,要求黎人进献财物。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总督石琳下令琼州总兵会同审讯陶元淳,元淳在申述的文书中说: “私人的揭发不应该交付审讯,守备的大臣不应侵犯地方官的职守,(你们这样做)必将会压制执法的正气,让办事的人灰心。我应当放弃官职来保全政体,而不能屈服于武臣,让州县蒙羞。”当初审讯这场官司时。黄镇中命令甲士一百多人佩刀闯入崖州官署,元淳按着桌案怒叱道:“我奉命治理崖州事务,守备竟敢命令甲士劫持,这是藐视国法。”黄镇中的气焰被震慑下去,急忙命令甲士撇去,最终审判定罪,依法判处黄镇中、余虎有罪。崖州人因此说:“崖州虽有余虎,却敌不过陶公一怒。”总督最终因为元淳性情倔强,就以不认真考查,审理不合实情为由将其治罪,恰好赶上大赦而被免罪。总督又想在对官员进行三年政绩考核时趁机罢免他,巡抚萧永藻刚被任命,说道:“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史,(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替元淳在总督面前说话,总督才罢休。 元淳生活非常节俭,为宫时每日只需供应以束韭菜。元淳喜欢结交读书人,常常讲学论道到深夜也不疲倦。元淳多次因病清求辞官而没被允许,最终因积劳成疾而死在官任上。昌化规定的田地数目是四百多顷,但一半沦陷于海中,赋税不到二千,而超额的田赋占到三之一,百姓十分困窘。元淳对超过的田赋做了考核,多次向上级官吏请示,请求免除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此事。乾隆三年,元淳的儿子陶正靖做了御史,上疏把这件事报告了朝廷,最终得到皇上旨意,免除了这些超额的田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酻江月。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发端三句,熔铸江山、历史、人物,既有时间无限生命渺小的悲怆,又有通古今而观之的通脱。B. “乱石”奇峭高峻,“惊涛”浩荡澎湃,雄奇壮阔的赤壁之景中涌动着词人不可羁勒的激情。C. “江山如画”总领下片,“一时豪杰”将“千古风流”凝聚到周瑜身上,此二句过渡自然,使词意脉密合。D. “遥想”以下五句,从婚姻、身姿、服饰、韬略的角度刻画英雄,含蕴词人仕途受挫的无望感伤。E. 该词融合功业与柔情,英武与儒雅,豪放与婉约,昂奋豪情与超旷思绪迭相递转,庄中含谐。15. 这首词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思想情感同中有异,请试作分析说明。【答案】14. CD 15. 相同点:词人被贬后的苦闷失意之情;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苏词抒发的是个体价值的失落,辛词抒发的是爱国情怀无法实现的失意和感慨。【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项,“江山如画总领下片”分析错误,“江山如画”总括上句。D项,“含蕴词人仕途受挫的无望感伤”分析错误,词人虽仕路蹭蹬,壮怀莫酬,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虽有感伤,但作为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词人,很快就会走出心灵的雨季,以乐观豁达之态,面对生活。故选CD。【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时要从多个角度分析,注意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本词结合背景以及诗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酻江月”可知,主要抒发了作者被贬黄州的失意苦闷以及向江月寻求慰藉的旷达超脱之情。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结合诗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等句子可知,表达了词人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及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和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两词抒发的情感的相同点是词人被贬后的苦闷失意之情;结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等句子可知,在抒情方式上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苏词只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难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是个体精神的集中体现,辛词抒发的是词人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及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和感慨【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诗词赏析: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在苏轼写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关于当年的战场的具体地点,向来众说纷纭,东坡在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