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摘要 通过m g - a i t i 体系反应烧结法制备出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并在m g 一2 0 0 型高温磨损 机上进行磨损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2 5v 0 1 a 1 3 t l m g 复合材料的磨损行为, 且与a z 9 1 d 镁合金进行对比。采用扫描电镜( s e m ) 、能谱分析仪( e d s ) 和x - r a y 衍射 仪( x r d ) 观察和分析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物相、显微组织以及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磨损 剖面和磨屑,探讨了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砧3 啊含量对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有显著影响,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最佳。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表现 出不同的磨损行为,室温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在低载( t 9 9 0 ) 、m g 粉( 粒度:1 0 0 2 0 0 目,纯度 t 9 9 9 9 ) 。实验所用原材料购于国药 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实验过程分为四步:( 1 ) 混料;( 2 ) 压坯;( 3 ) 真空干燥;( 4 ) 反应烧结。 ( 1 ) 混料 根据摩尔比a i :t i t 3 :1 ( 实验中在a i :t i = 3 :i 的基础上多加了一定量的砧粉,其多加 的粉是m g 粉含量的6 - - 1 0 ) 。采用j d 2 0 0 - 2 型电子天平( 精度0 0 0 1m g ) 称量,为 了混料的均匀性,根据球磨罐的容量,实验中每次球磨粉料总质量为6 0g ,放入盛有玛瑙 磨球( 球料比3 :1 ) 的球磨罐中,在卧式球磨机中进行充分混合,转速为1 0 0r m i n ,球磨 时间2 4h 。 ( 2 ) 压坯 按预制块的高度和密度计算出一个预制块所需混合粉末的质量,采用s b 手扳式制样 机压制成约1 0 x 2 0 x 3 0m m 的预制块。 ( 3 ) 真空干燥 将压制好的预制块放在d z f - 6 0 5 0 型真空干燥箱中,在1 0 0 c 下真空干燥6h ,在冷却 到室温时取出,放于干燥器皿中待用。 ( 4 ) 反应烧结 预制块在真空管式烧结炉( g s l l 3 0 0 x ,合肥科晶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见图2 1 ) 中 进行无压反应烧结,烧结温度高于m g 熔点( 6 4 8 8 。c ) 以上进行反应烧结,烧结温度选 取7 2 0 ,保温时间为9 0r a i n 。 1 4 江苏大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丈 2 2 组织分析 t 一一 图2 1 g s l l 3 0 0 x 真空昔式烧结炉 f 嘻2 1 g s l l 3 ) 0 x t y p e v 删u i l t u b e f u r n a c e ( 1 ) 金相试样的制备 按实验要求将试样加工成相应的形状后用砂轮机打磨平,然后再分别用1 5 0 、4 0 0 、 6 0 0 、8 0 0 、1 0 0 0 和1 2 0 0 目的砂纸将表面磨光滑最后在抛光机上用盒刚石抛光膏抛光, 部分试样表面用0 5 的硝酸酒精或苦昧酸酒精腐蚀剂腐蚀。 ( 2 ) 扫描电镜s e m 采用j s m - 7 0 0 1 f 型扫描电镜( s c a n n i n g e l e c t f o n m i c r o s c o p e ,s e m ) 观察复合材料的 显微组织形貌,观察增强相颗粒在材料中的分布、形状等。 ( 3 ) x r d 分析 采用日本理学r i g a k u d m a x - 2 5 0 0 p c 型x - r a y 衍射仪对复合材料试样进行x 射线衍射 分析。衍射条件:o 靶的k n 射线、实验电压4 0k v 、电流2 0 0m a 、衍射速度5 。r a i n 、 衍射角范围2 09 8 0 。 2 3 磨损实验 将上面制得的复台材料线切割成a 6 x 1 2m m 圆柱体试样,圆柱两端面用8 0 0 目砂纸 磨平并用酒精清洗干净。对磨盘材料选用t 1 0 钢,其尺寸为0 7 0 x 1 0 h i m 。 磨损实验在m g - 2 0 0 型高温磨损机上进行,磨损方式为销盘式干滑动磨损,见图2 2 。 1 5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磨损试样在不同的工况下进行磨损,环境温度分别为:室温2 5 、1 0 0 和2 0 0 c ;载荷分 别为1 2 5 、2 5 、5 0 、1 0 0 、1 5 0 、2 0 0 、2 7 5n ;磨损机转速分别为:8 0 、1 6 0 、2 4 0 、3 2 0r m i r a 磨损的总行程为:3 2 0 0r 。在磨损实验进行前,先用电子天平称量洗干净试样的质量m i , 磨损后再用酒精把试样洗干净,并称其质量m 2 ,a m = m 1 1 1 1 2 就是磨损量。把磨损量a m 换成磨损体积a v ,磨损体积a v 除以试样磨损时的总行程便是磨损率。 图2 2 高温磨损实验原理图 f i g 2 2s c h e m a t i cd i a g r a mo fh i g ht e m p e r a t u r ew e a l t e s t i n gm a c h i n e 2 4 磨损试样分析 血0 0 f w o i g 址 1 磨损表面的物相和形貌 采用日本理学r i g a k u d m a x 2 5 0 0 p c 型x - r a y 衍射仪( x r d ) 对复合材料磨损表面物 相进行分析,衍射条件:c u 靶的k a 射线、实验电压4 0k v 、电流2 0 0m a 、衍射速度5 * m i n 、 衍射角范围2 0 。 - 8 0 。并采用j s m 7 0 0 1 f 型扫描电镜( s e m ) 观察磨损后试样的磨面 形貌。 2 磨损剖面及磨屑分析 采用j s m 一7 0 0 1 f 型扫描电镜( s e m ) 观察磨损剖面和磨屑的形貌特征,同时用电子 探针对磨损剖面和磨屑的微区成分进行定性分析。 1 6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硬度测试 在h v s 1 0 0 0 型显微硬度计测显微硬度。显微硬度是一种压入硬度,反映被测物体对 抗另一硬物体压入的能力。显微硬度计实际上是一台设有加负荷装置带有目镜测微器的显 微镜。测量之前,先要将试样表面磨光滑,并抛光成镜面,置于显微硬度计的载物台上, 通过加负荷装置对四棱锥形的金刚石压头加压。负荷的大小可根据待测材料的硬度不同而 增减,本实验载荷是0 0 9 8n 。 维氏显微硬度按下式计算: h v = 1 8 1 8 * p d 2 式中:舻维氏硬度( a ) ;p _ 荷重( k g ) ;d - 凹坑对角线长度( 衄) 。 1 7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三章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磨损行为 3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物相及显微组织 采取烧结温度7 2 0 c 和保温时间9 g r a i n 来制备a 1 3 t t m g 复合材料,其中a 1 3 t i 增强相 的体积分数分别为5 、1 0 、1 5 、2 0 、2 5 和3 0v 0 1 。图3 1 是制备的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 合材料的x r d 分析,可以看到复合材料由基体相m g 、m 9 1 7 a 1 1 2 和a 1 3 t i 相组成,可以确 定制得的复合材料中生成了砧3 啊颗粒。 h 辑 善 o q 自 参 秘 e 静 篓 图3 1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的x r d 分析 f 逸3 1x r dp a t t e mo f a l 3 t i m gc o m p o s i t e 图3 2 是不同m 3 n 含量的a 1 3 t t l v l g 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可以看到,随着3 含 量的增多,基体内分布的趾3 颗粒的密度也增加。图3 2 ( a ) 是含5v 0 1 a 1 3 t i 的复合材 料,表面存在少量开裂和气孔,烧结时粉末并未完全反应,几乎看不到伽3 颗粒。图3 2 ( b ) 中已经能看到细小的a 1 3 t i 颗粒,并且气孔明显减少。图3 2 ( c ) 是1 5v 0 1 a 1 3 t i 的复 合材料显微形貌,基体内分布着大量的a 1 3 t i 颗粒。图3 2 ( d ) 、( e ) 和( f ) 中的a 1 3 t i 颗粒越 来越多。可见随着m 3 含量的增加,反应更完全,材料更致密,而且生成的3 m 颗粒 更多,分布更均匀。还可以从图3 2 中看到,砧3 含量较低时,复合材料中颗粒尺寸大 小不一,平均尺寸较大,而3 含量较高时,复合材料中颗粒则尺寸细小,大小均匀。 这种分布更均匀、形状更细小的筒3 颗粒肯定能更好地提高材料整体的耐磨性。但也不 1 8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擘位论文 是a l 椰含量越高越好。图3 2 ( 0 是3 0v 0 1 a 1 3 t t m g 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虽然生成的 a 1 3 1 3 颗粒更多更均匀但是颗粒过于密集,可能导致部分颗粒直接接触,失去了基体的 保护作用,这将对材料的磨损不利。 图3 2 不同体积分数a i ;n :m g 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形貌 0 ) 5 。嘞1 0 , 1 5 , ( d ) 2 0 , 神2 5 和国3 0 v o l f 3 2 u c o f a i ,t d m g c o m p o s i t e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a l 3 t i v o l u m e f r a c t i o n ( a ) 5 ,嘞1 0 ,( c ) 1 5 ,( d ) 2 0 , ( c ) 2 5 和国3 0 v o i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2a 1 3 t i 含量对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耐磨性的影响 在相同的磨损条件下,与纯镁、a z 9 1 镁合金比较,当3 面含量为2 5v 0 1 时,复 合材料的磨损量最低,如图3 3 所示。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比纯镁和a z 9 1 镁合金 都好,并且随着筒3 面含量的增加( 5 2 5v 0 1 ) ,复合材料的磨损量逐渐降低,但到3 0 v 0 1 时反而又增大。因此,在舢3 面的含量为2 5v 0 1 时,复合材料的磨损量达到最低点, 耐磨性最佳。 砧3 颗粒具有高的耐磨性,且在镁基体中分布均匀,并和基体结合牢固,在磨损过 程中起到承担载荷、限制对磨盘材料与镁基体直接接触的作用,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 性。但从图3 3 也可以发现,础3 1 r i 颗粒的体积分数也不是越多越好,当舢3 颗粒的体积 分数很高时,灿3 n 颗粒之间可能会直接接触,从而导致灿3 颗粒得不到基体的有力支 撑,引起颗粒的脱落,提高材料的损失,所以触3 含量3 0v 0 1 时的磨损量反而高于2 5 v 0 1 的。 经过上述分析得出:在不同3 噩含量的镁基复合材料中,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 料磨损量最小,耐磨性最佳。因此,我们选用2 5v 0 1 a 1 3 t f f m g 复合材料,进行系统的 磨损实验,研究其磨损行为。 一、 、- , 喇 辑 墩 a 1 3 t i ( v o l ) 图3 3 纯镁、a z 9 1 镁合金和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的磨损量:( 载荷:1 0n ) f i g 3 3w e a rl o s sf o rp u r em a g n e s i u m , a z 9 1a l l o ya n da 1 3 t i m gc o m p o s i t e i n t h e l o a d o f l 0 n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32 5 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的磨损曲线 通过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试样在三种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磨损实验,分别做出 2 5 、1 0 0 、2 0 0 。c 下磨损率随载荷变化的磨损曲线,并与同样磨损条件下的a z 9 1 d 合金的 磨损曲线作比较。而且在同样的环境温度、载荷下,改变试样磨损实验的滑动速度,研究 了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磨损率随滑动速度变化情况。 3 3 1 不同环境温度下复合材料的磨损曲线 图3 4 是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在环境温度2 5 、1 0 0 、2 0 0 c 和滑动速度1 6 0r m i n 时磨损率随载荷增大的磨损率曲线。可见,在三种环境温度2 5 、1 0 0 、2 0 0 。c 下,随着载 荷的逐渐增大( 2 5 - - 2 0 0n ) ,2 5v 0 1 a l s t i m g 复合材料的磨损率都逐渐增大。并且三种 温度下复合材料的磨损曲线都没出现从轻微磨损到严重磨损的突变。 迥 竹目 百 苗 e 鲁 盏 load(n)loadoo 图3 4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不同环境温度下随载荷变化的磨损率曲线 ( 环境温度:( a ) 2 5 c 、( b ) 1 0 0 c 、( c ) 2 0 0 c 滑动速度:1 6 0r m i r a 行程:3 2 0 0r ) f i g 3 4w e a r r a t eo f2 5v 0 1 a 1 3 t d m gc o m p o s i t ea saf u n c t i o no fa p p l i e dl o a d ( a m b i e n tt e m p e r a t u r e :( a ) 2 5 c 、 1 0 0 c 、( c ) 2 0 0 0 c :s l i d i n gs p e e d :1 6 0r r a i n ;s t r o k e :3 2 0 0r ) 2 1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3 5 是也2 5 、1 0 0 、2 0 0 。c = 种不同的环境温度下,2 5v 0 1 a 1 3 t t m g 复合材料的磨 损率曲线。更能直观的比较不同温度下的磨损率变化。从温度变化的角度来看,2 5 c 时的 磨损率总体来说最大,1 0 0 c 时稍有降低,而在高载下磨损率明显低于室温的,而到了2 0 0 ,磨损率显著降低。可见, 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高温耐磨性。 l o a d ( m 图3 52 5v 0 1 a 1 3 t t m g 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磨损曲线 ( 滑动速度:1 6 0r m i r a 行程:3 2 0 0r ) f i g 3 5w e a rr a t eo f 2 5v 0 1 a 1 3 t i m gc o m p o s i t eu n d e rv a r i o u st e m p e r a t u r e ( s l i d i n gs p e e d :1 6 0r m i n ;s t r o k e :3 2 0 00 3 3 2 复合材料与a z 9 1 d 磨损曲线比较 图3 6 是复合材料和a z 9 1 d 镁合金在相同的磨损条件下( 温度2 5 ,滑动速度1 6 0 r r a i n ,行程3 2 0 0r ) 的磨损曲线比较图。如图所示,a z 9 1 d 的磨损率跟2 5v 0 1 a 1 3 t 们v g 复合材料的磨损率一样,都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复合材料的磨损率曲线相对 a z 9 1 d 来说斜率更大,说明其磨损率的增长速率更快。从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的 磨损曲线看,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从轻微磨损到严重磨损的转变点,而a z 9 1 d 的曲线却有 明显的转变点。载荷在2 5 - - - 1 0 0n 之间时,2 5v 0 1 a 1 3 t 1 m g 复合材料的磨损率比a z 9 1 d 的小,特别是载荷在2 5 - - 5 0n 时,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只相当于a z 9 1 d 合金的一半,而 一吕曹一pb篮“心jil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当载荷进一步增大后,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反而高于a z 9 1 d 镁合金的。 舍 百 葛 名 急 芒 l o a d ( n ) 图3 6 常温下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与a z 9 1 d 镁合金的磨损曲线 ( 滑动速度:1 6 0r m i n ;行程:3 2 0 0r ) f i g 3 6w e a r r a t eo f 2 5v 0 1 a 1 3 t i v i gc o m p o s i t ea n da z 9 1 du n d e rn o r m a lt e m p e r a t u r e ( s l i d i n gs p e e d :1 6 0r m i n ;s t r o k e :3 2 0 0r ) 在1 0 0 。c 时( 滑动速度1 6 0r m i n 、行程为3 2 0 0r ) ,2 5v 0 1 a 1 3 t t m g 复合材料在不 同的载荷下的磨损与镁合金a z 9 1 d 的比较见图3 7 。可见,在载荷2 5n 到1 5 0n 的范围 内,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的磨损率都比a z 9 1 d 的磨损率低,可见,复合材料在环 境温度1 0 0 。c 时,其耐磨性比a z 9 1 d 好,特别在低载荷下。从2 5v 0 1 a 1 3 t t m g 复合材 料的磨损曲线来看,没有明显的从轻微磨损到严重磨损的磨损转变,这与图3 5 中2 5 时 复合材料的磨损曲线一样。a z 9 1 d 的磨损率曲线在载荷2 0 0 n 时发生了磨损转变。 图3 8 是环境温度2 0 0 4 c 时2 5v 0 1 d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与a z 9 1 d 的磨损曲线比较图。 在此温度下,2 5v 0 1 a 1 3 t f f m g 复合材料磨损曲线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磨损转变。2 5 v 0 1 a 1 3 t f f l v l g 复合材料的磨损率明显低于a z 9 1 d 合金。可见,复合材料在2 0 0 * ( 2 时耐磨 性比a z 9 1 d 好很多。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l o a d ( n ) 图3 71 0 0 c - f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与a z 9 1 d 镁合金的磨损曲线 ( 滑动速度:1 6 0r r a i n :行程:3 2 0 0r ) f i g 3 7w r c 盯r a 钯o f2 5v 0 1 a i a t i m gc o m p o s i t ea n da z 9 1 d u n d e r1 0 0 ( s l i d i n gs p e e d :1 6 0r m i n ;s t r o k e :3 2 0 00 l o a d ( n ) 图3 82 0 0 - v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与a z 9 1 d 镁合金的磨损曲线 ( 滑动速度:1 6 0r r a i n :行程:3 2 0 0r ) f i g 3 8w e a ra t eo f 2 5v 0 1 a 1 3 t i m gc o m p o s i t ca n da z 9 1 du n d e r 2 0 0 ( s l i d i n gs p e e d :1 6 0r r a i n ;m r o k e :3 2 0 00 一目。置昌一p_e筐ib蕾 畲售一p_b暖ho事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3 3 不同滑动速度下复合材料的磨损曲线 在变化滑动速度时得到的2 5v 0 1 a l a t i m g 复合材料的磨损率曲线见图3 9 。随着滑 动速度的增大,材料的磨损率没有显著的变化,直到滑动速度达到3 2 0r m i n 时,磨损率 稍下降。可见,滑动速度对2 5v 0 1 a 1 3 t t m g 复合材料的磨损影响不大。 s li d i n gs p e e d ( r m i n ) 图3 9 不同滑动速度下2 5v 0 1 a 1 3 h m g 复合材料的磨损曲线 ( 环境温度:2 5 ;载荷:1 0 0 n ;行程:3 2 0 0r ) f i g 3 9w e a rr a t eo f2 5v 0 1 a 1 3 t i m gc o m p o s i t eu n d e rv a r i o u ss l i d i n gs p e e , d ( a m b i e n tt e m p e r a t u r e :2 5 。c ;l o a d :1 0 0n ;s t r o k e :3 2 0 0f ) 3 42 5 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的物相和形貌 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磨损表面的x r d 分析如图3 1 0 所示。除了基本的m g 、 m m 和m 9 1 7 a 1 1 2 外,还存在氧化物m g o 跟f e t i o 。可见,在复合材料与对磨盘磨损实 验的过程中,基体材料发生了氧化,并且对磨盘材料发生了转移,进而在磨损表面氧化形 成了m g o 、f e t i o 。从图3 1 0 分析,m g o 在常温2 5 。c 时就出现,说明试样磨损表面在 常温时已经发生氧化,而随着温度的提高,m g o 含量有增加的趋势。氧化物f e m o 则 到了1 0 0 时才开始出现,随着载荷的增大,复合材料对磨盘的切削力增大,转移到磨损 表面的f e 也增多,进而在磨面氧化后形成的f e n o 也稍有增多。 一目。_星一op四篮h西。事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3 1 0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磨面的x r d 图 f i g 3 1 0x r dp a t t c mo fw o r ns u r f a c ef o r2 5v 0 1 a 1 3 t i m gc o m p o s i t e 图3 1 1 是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在载荷2 5n 下的磨面形貌,环境温度分别为2 5 、 1 0 0 、2 0 0 。如图3 1 1 ( 幻和( b ) 所见,在环境温度2 5 时,复合材料试样的磨损表面上沿 着磨损方向均匀分布着细小的犁沟状划痕,表层有较少的剥落,并且磨损表面还存在大量 白色的氧化物颗粒,由图3 1 0 知道,氧化物颗粒主要是m g o ,是磨损过程中磨损表面形 成的氧化膜破裂形成的。当环境温度提高到1 0 0 c 时,图3 1 1 ( c ) 和( d ) 所示,磨损表面仍 均匀分布着大量犁沟状划痕,但是已经出现分层现象,磨面表层开始剥落。图3 1 1 ( e ) 和 是环境温度为2 0 0 c 时的磨面形貌,从图中可看出,磨损表面划痕减少,磨面出现了涂 抹的现象,表面发生塑性变形。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圈3 1 12 5v 0 1 a i ,t f m g 复古材辩在载荷2 5 n 下的磨损表面形貌 ( a ) 仰2 5 ( 2 ,( c ) ( d ) 1 0 0 c ,( e ) ( o2 0 0 c f 3 1 1 w o r n s u r f a c e m o r p h o l o g y o f 2 5 v 0 1 a 1 3 t q m g m 脚u n d e r l o a d o f l 5 n ( a ) 种2 5 c ,( c ) ( d ) 1 0 0 c ,( e ) 国2 0 0 c 2 5v o 】a 1 3 t i f m g 复合材料在载荷1 5 0 n 时的磨损表面形貌如图3 1 2 所示,随着环境 温度的升高,材料磨损表面的形貌也发生变化。罔31 2 ( a ) 和c o ) 是环境温度2 5 时的磨面 形貌,此时磨损属于剥层磨损,磨损表面大量剥落。当环境温度提高到1 0 0 c 时,磨损表 面变得光滑并可以看到大量粘着物被压平在表面上,而且发现a 1 3 f i 颗粒暴露在磨损表 2 7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住论文 面e ,有效地保护了基体,减小了磨损率,如图3 1 2 ( c ) 和( d ) l 1 所示。而图3 1 2 ( e ) 和国 是环境温度为2 0 0 c 的磨面形貌,相对于1 0 0 时的磨损形貌而言,光滑的表面上山现了 硬质颗粒划过的划痕,表面有热软化现象,磨损表面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 幽3 1 22 5 v 0 1 a 1 3 t f f m g 复合材料在载荷1 5 0 nf 的磨损表面形貌 ( 砷嘞2 5 c ,( c ) q ) 1 0 0 c ,( e ) 国2 0 0 c f i g3 1 2 w o ms u r f a c e m o r p h o l o g yo f 2 5 v o r a 1 3 t v m gc o m p o s i t e u n d e r l o a do f l 5 0 n ( a ) 嘞2 5 c ,( c ) ( 田1 0 0 c ,( e ) 2 0 0 c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相比之下,a z 9 1 d 合金的磨损表面形貌,如图3 1 3 所示。从图3 1 3 ( a ) 中看到,在环 境温度为常温,载荷2 5 n 的磨损条件下,a z 9 1 d 的磨损表面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犁沟, 而随着载荷与环境温度的提高,从图3 1 3c o ) 、( c ) 和( d ) 可以看到t 材料磨损表面有大量的 剥落,并且材料塑性变形严重。 在相同的磨损条件下,a z 9 1 d 镁合金的磨损表面相对于2 5v o l a 1 3 1 i ,m g 复合材料 而言,破坏程度更加严重。而且复合材料的剥落及塑性变形要在更高的环境温度或载荷下 才出现,可见。复合材料的耐磨性优于a z 9 1 d 。这正与复合材料和a z 9 1 d 的磨损曲线比 较结果一致。 图31 3 a z 9 1 d 台金的磨损表面形貌 ( 日2 y c ,2 5 n 0 3 ) 2 5 c ,1 5 0 n ( c ) 1 0 0 c ,2 5 n 卿1 0 0 c ,1 5 0 n f i g 3 1 3 w o r as u r f e c e m o r p h o l o g y o f a z 9 1 da l l o y ( a ) 2 5 ,2 5 n 秭2 5 c ,1 5 0 n ( c ) 1 0 0 c ,2 5 n 1 0 0 c ,1 5 0 n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四章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磨损机理探讨 通过上文中的磨损曲线以及磨损表面的分析,并跟a z 9 1 d 镁合金的磨损行为作了比 较,发现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具有高的室温耐磨性( 低载下) 和高温耐磨性。本章对复合 材料的磨损曲线以及磨损表面的进一步分析,结合复合材料磨屑和磨损剖面的分析结果, 探讨了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 4 1 2 5 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的磨损曲线及磨损表面分析 首先从2 5v 0 1 a 1 3 r i m g 复合材料的磨损率曲线与a z 9 1 d 的比较分析来看,在环境 温度2 5 时,载荷在2 5 1 0 0n 之间时,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只相当于a z 9 1 d 镁合金的一 半,耐磨性要比a z 9 1 d 好很多,这和w a n g 5 5 】报道的1 5v 0 1 n i 3 a i - a i ( 6 0 9 2 ) 和a i ( 6 0 9 2 ) 材料耐磨性的比较相似。均匀分布在基体内部的3 雨颗粒具有高的硬度和强度,在基体 中起到了很好的承担载荷的作用,在磨损过程中保护基体,阻碍基体的磨损。而当载荷进 一步增大后,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反而高于a z 9 1 d 镁合金的,其原因可能是一部分越3 豇 颗粒与基体结合紧密,载荷增大后导致颗粒连着大块基体同时脱落,增大了复合材料的磨 损量,而另一部分颗粒可能在载荷增大时与基体的结合界面破裂,或是颗粒自身破裂,增 加了磨损中材料的转移,这些都会导致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增大。 环境温度为1 0 0 和2 0 0 的情况下,在实验载荷范围内复合材料的磨损率都要比 a z 9 1 d 低。特别是在环境温度2 0 0 c 时,从图3 8 中可以看到,复合材料的磨损率远低于 a z 9 1 d 。通过三种环境温度下复合材料的磨损率曲线比较( 见图3 5 ) ,发现a 1 3 t 们v l g 复 合材料具有高的室温耐磨性( 低载下) 和高温耐磨性。 其次从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分析,在低载2 5n 下,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 的磨损表面由一开始出现的细小犁沟到分层剥落,再到出现涂抹及塑性变形,磨损机制也 相应转变。磨损表面出现细小犁沟时属于磨粒磨损,而后来的分层剥落现象则是剥层磨损, 涂抹及塑性变形则属于粘着磨损。在高载1 5 0n 下,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磨 损表面形貌也发生改变,不同的磨损形貌则对应着不同的磨损机制。在常温下,磨损表面 大量剥落,属于剥层磨损,而到了1 0 0 时,大量粘着物压平在表面,基体暴露在外面,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2 0 0 时,磨损表面出现热软化现象,并有明显的塑性变形,这都是粘 着磨损的特征。 3 0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一般认为出现大量剥落或是塑性变形时,磨损会由轻微向严重转变。而从复舍材料的 磨损率曲线中并没发现有明显的磨损突变点。因此复合材料的磨损过程中可能还有其他因 素的影响,延迟了向严重磨损的转变。通过复合材料磨损表面的成分扫描及x r d 分析, 发现磨损表面在常温时就存在氧化物m g o ,而从1 开始,又出现氧化物f e - t i o 。可 见,在磨损中,基体材料发生了氧化,并且对磨盘中的铁发生了转移,在材料表面被氧化。 因此,氧化磨损可能也是复合材料的一种磨损机制。 而a z 9 1 d 镁合金的磨损表面在常温低载时就已经出现大量犁沟,随着环境温度跟载 荷的提高,其磨损表面的剥落和塑性变形都要比复合材料的严重。因此从磨损表面也能看 出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要比a z 9 1 d 镁合金的好。 4 22 5 v 0 1 a 1 3 t 舢g 复合材料的磨屑 2 5v 0 1 a i f f m g 复合材料磨屑形貌如图4 1 所示,环境温度在2 5 时,磨屑的形貌 主要为片状,但从图41 ( a ) 和巾) 中可以看到少量的条状磨屑,即切削眉。当温度升高到 1 0 0 c 时 ,磨屑都是片状,大小大概在1 0 0 - 2 0 0 i i m ,未发现切削屑,如图4 1 ( c ) 和( d ) 所示- 当温度达到2 0 0 c 时,载荷2 5 nf 的蘑属仍为1 0 0 - , 2 0 0 l l m 的片状,而载荷1 5 0 n 的磨屑 则是更大的片状,尺寸大概在3 0 0 - - 5 0 0g m 。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住论文 翻4 1 2 5 v 0 1 a 1 3 t d m g 复合材料磨屑形虢 2 5 c 、2 5 n 2 5 c 、1 5 0 n ( c ) l c o 。c 、2 5 n ( d ) 1 0 0 c ,1 5 0 n ( e ) 2 c 0 c 、2 5 n ( 母2 0 0 c 、1 5 0 n f i g4 1 w e a r d e b r i s m o r p h o l o g y o f 2 5v 0 1 a 1 3 f i m gc o m p r i t e ( 时2 5 c ,2 5 n ;c o ) 2 5 ( 2 1 5 0 n ,( c ) 1 0 0 c ,2 5 n ,d ) 1 0 0 。c ,1 5 0n ,0 ) 2 0 0 c ,2 5 n ;2 0 0 c 、1 5 0 n 图4 2 是不同磨损条件下磨屑的e d s 分析。从图4 2 ( a 】中可以看到,在常温下,磨 屑中的少量切削屑成分主要就是铁是试样对磨盘切削形成的磨屑,而片状的磨屑则o 含量很高,说明其主要是由磨损表面氧化物剥落形成的,磨屑由氧化物颗粒及基体材料组 成,见圈4 2 0 )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1 0 0 3 3 时,片状麝屑中的o 含量义比较高,从图4 2 f c l 可以看到,而当温度达到2 0 0 3 3 时,太片状磨属的。含量很低,可阻推测此种蘑屑可能是 材料基体内部的剥落,所以它是由基体材料组成( 囤4 2 f d l ) 。 l n 1 j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擘位论文 _ o l l 一ji 2 l i型 圈 22 5 v 0 1 a 1 3 t e m g 复合材料磨屑e d s 分析 ( 砷c o ) 2 5 c ( c ) 1 0 0 c ( d ) 2 0 0 c f 嘧4 2 e d sa n a l y s i s o f w e a r d e b r i s f o r 2 5 v 0 1 a 1 3 r e m g c o m p o s i t e ( a ) f o ) 2 5 6 c0 ) 1 0 0 c ( d ) 2 0 0 c 在分析2 5 v o l a 1 3 1 孙幢复合材料的磨屑时发现其磨屑的形貌以片状为主。经磨屑 的e d s 成分分析,片状磨屑还分为两种,一种是氧含量较高的,另一种则氧含量较低。 前者应是材料表层的氧化膜剥落形成的,而后者则是从材料基体剥落。 氧含量高的大片状磨屑是氧化磨损的特征,再结合磨损表面的x r d 分析( 图3 1 0 ) , 确定氧化磨损也是复台材料的培损机制之一,并且从常温开始直作用于复合材料的磨 损。说明试样能在磨损中在表面不断形成氧化膜,很好地保护了基体材料,减小了磨损率 延迟了复合材料向严重磨损的转变。 4 3 2 5 v o i a j 3 t i m g 复合材料的磨损剖面 2 5v 0 1 a 1 3 i i ,m g 复合材料磨损剖面的形貌如图4 3 所示,在磨损过程中磨屑被挤压 到复合材料表面,在磨损表层上形成了一层机械混合层( m m l :m e c h a n i c a lm i x e d l a y e r ) 【剐。 m。r卜;。 江苏走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圉4 32 5v 0 1 a 1 3 t q m g 复旨材料磨损剖面形貌豳 2 5 c 、2 5 n 秭2 5 c 、1 5 0 n ( c ) t 0 0 c 、2 5 n ( d ) 1 0 0 c 、1 s o n ( e ) 2 0 0 c 、2 5 n ( f ) 2 0 0 c ,1 s o n f 培4 3 w o r as 酬o n m o r p h o l o g yo f 2 5v 0 1 a 1 3 i v m g c o m p o s i t e ( a ) 2 w c 、2 5 n 仰2 5 c 、1 5 0 n ( c ) 1 0 0 c 、2 5 n ( d ) 1 0 0 、1 s o n ( e ) 2 0 0 c 、2 5 n 国2 0 0 c 、1 5 0 n 可以从图4 , 3 中看到,随着温度载荷的变化,磨损剖面上形成的m m l 的形貌不同, 剖面表层都形成了不连续的m m l 。当环境温度在常温时,随着载荷的增大( 2 5n 1 5 0 n ) m 札厚度增加的趋势,层厚从5 ) t i n 增加到1 5 岬左右,见图4 3 ( a ) 和( b ) :温度1 0 0 c 时,同常温时j 样,形成的m m l 也有增厚的趋势( 图4 3 ( c ) 和( d ) ) - 厚度由2 5n 时的 3 4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0 m 增厚到1 5 0n 时的1 5l u n ;但从图4 3 ( e ) 和看到,当环境温度2 0 0 c 时,随着载 荷由2 5n 到1 5 0n 增大,m m l 厚度则明显减小,载荷2 5n 时m m l 厚度有3 0 岬左右, 而到了载荷1 5 0 n 时只有2 0 岬。不同磨损工况下的m m l 硬度与基体硬度的比较见表4 1 。 图4 4 是复合材料磨损剖面m m l 区域的e d s 分析图,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剖 面中含有m g 、a 1 、t i 复合材料中的合金元素j 并含有铁元素和氧元素,可以推测,f c 是从对磨盘迁移过来的,而氧的存在则说明了氧化物的存在,从图4 4 中可看到氧元素的 含量较高,可见m m l 中氧化物的数量较多。结合磨面的x r d 分析( 图3 1 0 ) ,m m l 中 大致含有氧化物m g o 和f e - t i o 以及基体磨屑m g 、a 1 3 t i 和m g l t a 1 2 。在磨损过程中, 由于磨面和磨屑氧化后被压碎并挤压,便形成了磨损亚表层的m m l ,而载荷跟温度的提 高可促进m m l 生成,厚而致密的m m l 硬度明显高于基体,因此m m l 必定影响到复合 材料的磨损。 表4 1 不同磨损工况下m m l 与基体的硬度 r a l b l c4 1h a r d n e s so fm 啉也a n dm a t r i x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e n e r g y ( k e v ) 图4 4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磨损剖面e d s 图 ( a ) 2 0 0 。c 、2 5 nc b ) 2 0 0 。c 、1 5 0 n f i g 4 4e d sa n a l y s i so fs e c t i o nf o r2 5v 0 1 a i a t i m gc o m p o s i t e ( a ) 2 0 0 c 、2 5 n ( b ) 2 0 0 6 c 、1 5 0 n 对磨损剖面的分析,需重点提出的就是机械混合层m m l 。从剖面的形貌图中看到, 在常温和1 0 0 、2 0 0 时,试样亚表层都存在m m l ,并且在高的温度与载荷下更易形成厚 而致密的m m l ,其硬度要比基体高。 v c n k a t a r a m a n 和s u n d a r a j a n 5 7 】报道过磨损表面下方的亚表层变形层是一种m m l 层。 这种硬的m g 和f e 的氧化物层有有限的韧性,在低载荷不发生塑性变形和破裂的情况下, 它有能力去支撑强度。k o m v o p o u l o s 5 8 】指出如果在接触界面发生的塑性变形能被制止的 前提下,磨损率和表面破坏可能被最小化。因此存在于材料基体表面的机械混合层在磨损 过程中能起到保护基体的作用,提高材料的承载能力,对降低材料磨损率十分有效。 4 42 5 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磨损机理 通过以上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的分析,得出2 5v 0 1 a i 4 t i m g 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 有磨粒磨损、剥层磨损、粘着磨损以及氧化磨损。其中氧化磨损对延缓复合材料由轻微磨 损向严重磨损转变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高温下,材料表面更易形成氧化膜,复合材 料在高温磨损下的高的耐磨性与氧化磨损机制密不可分。 而复合材料亚表层厚而硬的机械混合层m m l 也很好地保护了基体,提高了材料的耐 磨性能。当然,增强相趾3 r n 颗粒的加入无疑是提高材料耐磨性的重要因素。3 m 颗粒 具有高的耐磨性,因此在磨损中起到了承担载荷,保护基体的作用,减小了复合材料的磨 娟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损率。而且3 颗粒还具有高的熔点,因此在高温磨损下,它的加入能减小基体的软化 程度,减轻材料的塑性变形。从a z 9 1 d 镁合金的磨损表面和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比较中 就能看出这一点,复合材料相对于a z 9 1 d 而言塑性变形程度减轻很多。当然3 颗粒 的存在,在高载的情况下也会导致磨损率的增大。 砧3 颗粒与m m l 共同作用使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在高温 磨损下,基体内部的础3 r n 颗粒降低其软化变形程度,使材料亚表层的m m l 不易破裂, 更持久地保护基体,因此复合材料在高温下的耐磨性更好。 3 7 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五章结论 1 利用无压反应烧结法制备出了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在a 1 3 t i r m g 复合材料中,a l a t i 颗 粒呈细小、近球状,与基体结合紧密,且均匀分布于基体内部。 2 在相同的磨损条件下,舢3 m 含量对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有显著影响,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的磨损率最低,具有最佳的耐磨性。 3 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2 5v 0 1 a 1 3 t i m g 复合材料表现出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厂消防安全施工方案详解
- 线下观赛推广活动方案
- 石油材料公司活动方案
- 端午木门建材活动方案
- 电信促销活动方案
- 禁毒义捐活动方案
- 童装营业活动方案
- 电玩城场地活动方案
- 组织员活动沙龙活动方案
- 祖国诵读活动方案
- (完整word版)理论力学答案(谢传峰版)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查房PPT
- 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
- GB/T 41697-2022康复辅助器具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
- GB/T 156-2007标准电压
- AM咨询I治理方法论
- 工程财务决算审计服务方案
- 自考英语考试真题及答案新版
- Q∕GDW 11612.1-2018 低压电力线高速载波通信互联互通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
- 净化实验室施工组织方案
- 110KV变电站负荷及短路电流计算及电气设备的选择及校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