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基于盈余频率分布模型.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基于盈余频率分布模型.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基于盈余频率分布模型.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基于盈余频率分布模型.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基于盈余频率分布模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基于盈余频率分布模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在会计理论界,盈余管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盈余管理通过合法的形式, 为广大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时带来极大的诱导性,而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我 国上市公司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盈余管理现象。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盈余管理诱导企业利益相关人的决策,不仅会为投资人 带来损失,也会影响我国资本的合理有效配置。 以往大量的研究集中于盈余管理手段和动机、以及股市的预测与盈余管理之 间的相关性,但这些方法已经无法识别企业是否具有盈余管理行为。盈余频率分 布模型是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之一,通过研究盈余管理后盈余频率的分布特征来验 证企业盈余管理的频率和幅度,而不需要考虑一些无法计量变量的影响。本文通 过盈余管理频率直方图和构造检验函数,对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的盈余管理存在性 进行研究,为监管部门以及广大的投资者提供决策支持。 文章主要分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结论三大部分。理论分析部分,详细阐 述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盈余管理研究方法。在实证研究部分,针对我国上市 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选取 2006、2007 和 2008 的每股收益作为研究指标。通过 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 2006、2007 和 2008 三年的收 益平滑、巨额冲销和政策诱增手段在数量上不具有显著性,然后采用盈余频率分 布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盈余频率直方图,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盈余不高, 构造盈余频率分布函数,对其在阈值处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得出我国上市公司 2006、2007 和 2008 三年盈余管理现象显著的结论。 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果,给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提出了我国监管部门应当 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采用定期抽样独立审计的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盈余频率分布模型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in the file of accounting theory research, earnings management is a major concern problem. earnings management misleading the majority user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n decision-making through the legal form, and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shows that there is general phenomen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existing in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is not just an accounting issue but a social problem. it will not only cause losses for investors but also affect our rational and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capital, inducing stakeholders decision-making through earnings management. previous earnings management studies to the means and motiva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ck prices forecasting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which research methods have been unable to identify the phenomen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takes a research of the existence of earning management on chinas overall listed companies by using the surplu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model. surplu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model is one way to measure earnings management, which verifies the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of earning management by studying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st-earnings earnings management, without the need to consider the impact of variables that cannot be measured. in this paper, study the exist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of whol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by using the surplus frequency histogram and constructing inspection func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decision support for the regulatory sector and the general public investors.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oretical analysis, empirical study and conclusions of research. theoretical analysis section elaborates on the basic theory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empirical study section, selecting the 2006, 2007 and 2008 earnings per share as a research target from chinas listed companys annual financial report. through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mean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obtaine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number of income smoothing, big bath and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policy induced does not have a significant in 2006, 2007 and 2008 three years .then positive research by using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model. firstly using surplus frequency histogram and found that the overall surplus of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is not high, then constructed the surplu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function and test its significance at the threshold and found that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of china s listed companies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2006, 2007 and 2008.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that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of china should take independent financial audit to financial report of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regularly. keywords: earning management, empirical study, surplu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model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湖北工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 在目前的会计理论界,利润操纵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在西方会计理 论界将其称为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 。盈余管理研究是近二十年来首先 从美国兴起的,是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盈余管理研究首先从美国兴起 的,是近二十年来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1968 年,鲍尔和布朗探讨了会 计盈利是否在实证意义上与股票价格相关以及会计盈利是否具有潜在的用途1, 率 先促使实证研究在会计学中得以普及,使得会计实证研究成为了会计理论研究最 重要也是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 面。 盈余管理往往发生在企业出具官方的财务报告或者公布重大财务通告时,企 业的管理当局通过“研读”国家会计准则,采用专业的会计技术来出具合法合规 的正式报告,目的就是能够误导那些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来影响他们的决策 或观点。而我国会计理论界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以及制 定经济交易事项的时候,通过更改财务报告来影响那些以财务信息为判断依据的 使用者,并做出决策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将以上两种观点结合,我们不难发现, 盈余管理无外乎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盈余管理的目的性,即盈余管理是 为了误导那些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使他们做出管理层预先希望的决策;另一方面 是说明了盈余管理的手段,即会采取多种措施,例如会计政策的选择,经济交易 的方式和时间的选择等。 在盈余管理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关于盈余管理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总体上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盈余管理手段或者动机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股票 价格(或者预测,走势等等)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以及盈余管理存在性的研 究。不难看出,这三类研究之间是有联系的,企业出于一些动机,通过这些手段, 导致了盈余管理的过程或结果,这是发生在企业内部的,而这种盈余管理的行为 导致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外部)做出了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决策体现在股票价 格上,即盈余管理对股市的影响。反之,我们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后,企业盈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余特征来研究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性。由此可见,这几个研究的类型是相互联系 的,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得到尽量合理真实有效 的会计信息,做出尽量正确的决策,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反观现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趋于规范和完善,规范我国企业的会计 行为的法律、法规以及准则也在不断出台和完善,并日趋与国际接轨,但我国企 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仍值得“商榷” 。我国于 2006 年 2 月 15 日颁布了新会计准则,而所有上市公司在 2007 年的年度报告中都将首次实 施新会计准则,通过对我国 1000 多家市公司的年报的统计分析,大部分上市公司 在 2007 年度报告中都采用了会计政策变更, 虽然很多是非自愿性的会计政策变更, 但这是否就能掩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由于国内现在的研究大多基于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和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的内容,但对于 2007 年以后(新准则实 施) ,非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普遍采用,当我们无法从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来进 行判断时,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具有盈余管理现象?回答这些问题,无论是基于我 国上市公司的监管、证券分析师行业的需要,还是基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改革的 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我国广大股民或者投资者也是具有 相当重要意义的。 1.2 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国内外的学者对盈余管理手段、动机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做出了大量、充分 的研究,本文则将主要通过研究盈余管理后盈余频率分布的特征,采用盈余频率 分布模型对盈余管理的存在性进行验证。本文对 20062008 三年上市公司是否具 有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以研究 2007 年最具有代表性,2006、2008 作为相 关数据的对比。 盈余频率分布模型能够比较准确的识别短期内为了某一目标盈余数字而进行 的盈余管理行为,属于三种常见的盈余管理计量研究方法之一1。盈余频率分布模 型不像以往的研究方式,没有衡量单个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行为和程度,而是通过 大量的样本数据,来检验盈余分布的特征,来考察具有相同经济背景公司的总体 的结果。 1 其他两种分别为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和特定应计利润模型,在本文的 2.3 节将有详细的介绍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盈余频率分布模型目前已经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以检验是 否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及其盈余管理的程度,而且还可以检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 的盈余管理现象。和其他的盈余管理计量研究方法相比,盈余频率分布模型可以 不必去考虑将应计利润划分为可操控性和不可操控性,包括将应计利润划分为可 操控性和不可操控性的标准以及具体的划分方法,来进行判断盈余管理的存在性, 直接采用检查盈余数据在某些阈值点的分布特征来判断是否具有盈余管理的行 为。此外由于其他的研究方法,如应计利润模型一般仅仅考虑一些应计项目(这 些应计项目在使用上具有很大的操控性,所以往往以这些项目作为研究对象) ,忽 略了一些非应计项目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而盈余频率分布模型就能够检验出通过 非应计项目导致的盈余管理行为。 盈余频率分布模型也为我们提供了会计盈余管理研究的新思路,即当我们无 法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上发掘出有利于我们判断出企业是否具有盈余管理行为 的信息时2,我们即可采用这种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得到了许多盈余管 理会计学者的青睐,近期国际顶尖会计杂志发表的相关文献中,就有许多运用了 这种方法2。 盈余管理或者会计理论的研究最终目的在于:能够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依 据这些客观、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做出合理、正确的决策。通过股票市场(理论 上我们认为股票市场是有效的) ,企业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标,最终达到 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配股、ipo 以及亏损企业或者某一 行业的企业的盈余管理领域,而对上市公司进行整体的作为样本, 全面研究的还 没有,因此,运用盈余频率分布模型来揭示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的盈余管理分布, 无论对于管理部门,监管部门,还是广大的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都具有很强的指 导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内外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管理人员报酬计划和盈余管理、债务契 约和盈余管理、政治成本和盈余管理、股票发行和盈余管理、公司治理和盈余管 理,以及盈余管理和资源配置、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等等。但从方法上来讲,这 些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如何计量盈余管理。因此盈余管理的计量构成了盈余管理 2由于财务报告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以及很多有用的信息是无法在财务报告上予以披露的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特殊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学者针对 盈余管理的研究往往从某种特定的经济动机出发,寻找盈余管理动机存在的证据 以及盈余管理的方式,这是盈余管理研究的另外一块重要内容。此外,从 2005 年 以后的文献看,有个别文献开始涉及盈余管理频率和幅度的研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对于盈余管理,国外进行研究的比较早,而我国也是随着市场经济逐渐发展, 股市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和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主要途径之一后,国内对 盈余管理才引起重视。国外由于研究较早,所以时间较远,很多数据相对于今天 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其研究方法和结果仍对我们国内研究学者有借鉴意义。 在国外,盈余管理的研究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盈余管理手段或 者动机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股票价格(或者预测,走势等等)与盈余 管理相关性的研究,以及盈余管理存在性的研究。 (1)盈余管理手段或动机的研究 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之一就是会计政策的变更,在国外的会计理论界,从会 计政策变更角度(主要是针对收益平滑的)来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主要通过以下 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第一个方面是研究收益平滑与会计政策变更之间的相关性,主要通过正交分 析法来进行研究的,也就是说有会计政策变更的企业是否具有收益平滑这一盈余 管理行为,在这一方面的代表就是 cushing(1969)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愿性 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当期利润影响的程度与企业收益平滑的程度之间具有正相关 的关系3;另一方面是研究企业进行收益平滑因素,主要的方法是采用单变量检验 或多变量检验,例如 moses(1987)的研究表明收益平滑与企业规模、市场份额、 报酬契约和会计政策变更前的盈利预测误差正相关4。 此外在国外,由于契约理论的出现,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动因从契约的角度来 研究的也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债务契约的角度,即自愿性会计政 策变更与企业的财务状况之间的联系,最终导致企业可能具有盈余管理的行为, 例如,gicas(1990)的研究显示,具有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企业往往财务状况 不是那么的良好,即具有较高的长期负债率和较低的流动比率,也就是说偿债能 力较差;2)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企业之间所签订的债务契约条款之间的关系, 例如 beatty and weber(2002)的研究表明借款者愿意支付较高的利息来保持可以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进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灵活性5 。 (2)股票价格(或者预测,走势等等)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 在国外会计理论界,研究股票相关信息与盈余管理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当广大的投资者对公司的价值判断基于公司出具的财务报告尤其是以公司盈 余为主要的判断依据时,公司的操控就有可能通过实施盈余管理来增加公司的账 面盈余或利润,来提升公司的股票发行价格。pownall 等(1989)的研究结果显示公 司在股票发行期间会通过调控可操控应计利润使得股票发行前的企业账面盈余增 加,而在股票发行之后,由于可操控应计利润的转回,使得公司的股价和盈利下 降6。copel (1973) 的研究表明,公司的控股股东可以通过提高报告盈余来诱导 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价值预期,并且从股票的发行中获得收益,盈余管理可以很 好的解释公司股票发行后的经营业绩下滑,而投资者由于受到公司盈余管理后业 绩的“蒙骗” ,以过高的价格购买了“名不副实”的股票7。r.libby 等(2006)在 研究中发现,公司在股票发行期间,其可操控利润的数量较高,与正常水平相比 有些异常,而一旦企业的股票发行成功之后,其应计利润的数量又将发生回转, 最后得出股票在发行期间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发行之后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 二者之间是反向的关系8。 (3)盈余频率分布的研究 近几年,国外的一些学者提出了检测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性的频率分布模型, 并未像很多学者那样将盈余(或利润)分解成操纵性和非操纵性两部分,研究可 操控应计利润的数量来研究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和程度,而是通过研究企业盈余 管理后的盈余频率分布的特征来研究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性以及频率和幅度。例 如 burgstah 和 dichev 采用盈余频率分布模型,得出了美国证券市场微利现象比 较显著,约有 30%40%的企业出于避免亏损的动机而进行了盈余管理的结果9。 degeorgeeta 通过采用盈余频率直方图和构造密度函数相结合的方法,验证在不同 阈值点的显著性,研究了公司是否具有避免亏损、维持稳定业绩和迎合证券分析 师预期的盈余管理动机10。das and zhang 采用盈余频率分布的方法发现,企业通 过使用“四舍五入” (round up) 3的方法使得企业的每股盈余微增,来迎合股票评 论家的分析预测,向投资者提供持续稳定正的报告盈利;并且研究发现,如果企 业通过“四舍五入”微增每股盈余有利于达到目标盈利数据时,企业盈余管理的 3 round up 本意为“四舍五入” ,在这里企业为了增加每股盈余,往往采用的是只入不舍。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行为更加显著11。 1.3.2 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学者对会计政策变更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理论 研究和论述、实证研究,其中后者越来越为众多学者所采用。 国内近几年的相关研究内容主要有: (1)基于新会计准则的盈余管理手段研究 新会计准则出台后,许多学者对上市公司可能会采用的盈余管理手段进行了 研究。如厉国威、徐冰(2008)的研究表明,新会计准则既对企业盈余管理操作 空间进行了限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操作空间。限制盈余管理的准则主要有:在 存货计价法上规定,不再使用后进先出法;在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上规定,减值 损失一经确认,不允许转回;报表合并的范围以实际控制为原则,规定母公司要 将所有的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增加盈余管理空间的规定主要 有: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定更加灵活,企业自行研发的开发阶段的支出 予以资本化;折旧和摊销的方法可以改变,增加了企业主观判断性对折旧和摊销 方法的确定12。冯昀(2008)等的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进行 总结和评述,主要为:计量模式由历史成本法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掩盖企业内部 的关联交易将其非关联化;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来调节资产金额;改变固定资 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来调节利润;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和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通过改变对子公司的控股比例来调节报表合并范围等等13。 (2)基于某一动机或者某一手段的盈余管理研究 会计政策的变更手段多种,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有很多,国内很多学者在这方 面予以了研究,其中很多采用了实证研究进行定量的分析。李世新、杨久利和刘 斌(2006)年,基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角度对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价值的影 响进行了研究。以 feltham-ohlson 模型为基础,改进了该模型,建立了企业净资 产时间序列变化的分析模型,并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纳入模型体系中,研究企业 净资产和资产减值准备的关系。通过对模型的分析,研究表明:企业价值最大化 的实现与基于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变更没有必然联系;不管企业是否采用自 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证监会对企业再融资的限制条件都会导致企业的投资机会集 缩小,即减少企业价值;在再融资的相关条件限制下,企业为了达到再融资的门 槛往往会采取减少减值准备计提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手段,会使得企业的投资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机会集进一步减少,造成企业的价值进一步的下降14。 杨久利(2008)在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价值及股东、经理人利益分 配的影响一文以 feltham-ohlson 模型和委托代理模型为基础,分析了自愿性会 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价值及股东、经理人利益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自愿性 会计政策的变更与企业价值的变化并无显著关联;增加企业盈利的自愿性会计政 策变更与企业经理人的收益正相关,与股东的利益负相关;减少企业盈利的自愿 性会计政策变更与企业经理人的收益负相关,与股东的利益正相关15。 王克敏、王志超(2007)在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 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以代理理论分析框架为基础,采用 lisrel 模型,对 高管报酬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高管控 制权对经理人报酬动机下诱发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 现,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然而,在引入高管控制权影响条件下,即当总 经理来自控股股东单位或兼任董事长时,高管控制权的增加提高了高管报酬水平, 但却降低了高管报酬诱发盈余管理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当高层管理人员的权 力过大即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权力制衡时,公司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无效,使得高 管的权力寻租空间增大,相对抑制了高管薪酬动机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诱发程度, 即当高管的权力过大使得公司激励体制失效时,高管采用盈余管理措施来追求个 人报酬最大化的风险和成本会高于本身权力带来薪酬增加,高管会减少基于薪酬 最大化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16。 (3)市场对盈余管理的反应 对于盈余管理是否会对股价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目前会计理论界尚无定论, 对于该论点的也尚无有力的论据支撑。因此不同的学者研究出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许多的研究显示: “投资者是可以看穿盈余管理的。 ”一些研究表明,一些具有财 务专业知识的投资者似乎可以辨认出存货资料价格上升期间,企业采用的后进先 出法是出于税收利益,并且对具有这些特征的企业下降的盈余反应较为温和。也 有研究表明,当企业出具的财务报告更加透明,财务信息更加具有可读性,增加 了投资者对信息有效性的吸取时,盈余管理行为是不会对投资者的决策造成重大 影响,不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此外,也有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的盈余管理确实 对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产生了影响,造成了市场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同时这些学 者还对研究期间由于股票定价不合理所涉及到的货币总金额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数 量估计,研究结果显示盈余管理造成的货币转移和重新配置的金额不仅在统计上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显著,还在经济上显著。 杨秀艳、郑少锋(2007)在实证分析: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一文中,先 计量总体应计利润,采用截面 mjones 模型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估计,然后 间接计算出了操纵性应计利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向以做 多利润为主。通过分析 20012003 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采用套利组合可以 获得数量可观的额外非正常报酬率,得出“我国股票市场投机过度可能是投资者 无法准确判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之一”的结论17。 (4)对于盈余管理存在性的实证研究 目前我国主要是针对盈余管理的方法、动机进行实证研究的比较多,而对于 将某一年度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其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性研究 并不多。李吉栋(2006)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来自于亏损上市 公司的实证证据中,作者通过研究亏损上市公司的每股盈余,来对我国上市公 司 1999 到 2004 年是否具有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具有盈余管理行为的 上市公司的数量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为逃避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确实存在,并呈逐年加重的形势,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18。王亚平等(2005)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在 1995 至 2003 期间,均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其 中 1996、1997 以及 2001 至 2003 年盈余管理的频率和幅度较大,并且出现逐年上 升的趋势。通过检验在阈值点为 0 处的显著性,发现 2001 年至 2003 年期间,平 均有 64.4%的亏损公司出于避免亏损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的平均幅度为提 高净资产收益率 6.5%19。吴联生等(2007)的文章既研究了上市公司也研究了非 上市公司,发现盈余管理的情况有较大差异。在 1998 至 2004 年期间,上市公司 的具有盈余管理行为的比例为 15.87%,盈余管理幅度为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1.22%, 而同期的非上市公司中具有盈余管理行为的比例只有 5.49%, 幅度为提高净资产收 益率 0.09%。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频率为非上市公司的 3 倍,盈余幅度为 13 倍, 而且二者的差异还在不断增大,说明我国的股票市场投机严重为企业进行盈余管 理提供了市场20。陈昕(2006)通过研究盈余管理出现的时间,发现第四季度是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频率和幅度的高发期,究其原因,年初时管理人员往往无法判 断出当年的经营情况,也就无法制定当年的盈余管理方向和幅度,所以最为可行 的方法便是在年底采取盈余管理行为21。 这些研究,主要通过以净资产报酬率和每股收益为主要的研究指标,集中在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性和频率幅度,并通过不同的阈值点的选择来验证企业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基于不同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的状况,但由于计量方法选择的差异和影响因素的选 择具有较大主观性,研究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本文分为 5 章,研究内容如下: (1)绪论 绪论针对我国 2007 年境内上市公司全部采用新会计准则的背景下,分析了企 业盈余管理现象的研究背景及目的 ,阐述了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并在简 要分类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2)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本章分为三部分,盈余管理的概念和意义;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盈余管理 计量研究的方法。 盈余管理相关概念,通过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归纳出本文对 盈余管理提出的概念,并简要阐述了盈余管理对企业的意义。 介绍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一是盈余管理的信息观和经济收益观,介绍了 该理论的产生、含义以及和盈余管理之间的联系;另一是信息不对称理论,介绍 了该理论的产生和主要思想,论述了信息不对称是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 盈余管理计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和 盈余频率分布模型。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含义和研究思路,简述了各自的优缺点, 并提出了盈余频率分布模型是本文的研究方法。 (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这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包括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软件的采用,样本的选 取,通过对样本进行描述性分析,生成频率直方图,构造函数进行检验。通过函 数在阈值点 t 检验是否显著来判断企业是否进行盈余管理。 然后对得出的结论进行 原因分析。 (4)相应的政策及建议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给与相关的建议和意见,提出了对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 报告进行定期的抽样审计与监督的建议。 (5)最后是结语,提出了本文的局限性和以后有待改进的方面。 本文的研究工作从层次上主要分为理论分析、 实证分析和结论, 如图 1.1 所示: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盈余 管理 频率 实证 研究 的理 论 企业 盈余 管理 理论 基础 应计 利润 分离 模型 的研 究 特定应 计利润 模型 盈余频 率分布 模型的 研究 信息 不对 称 有效市 场假说 盈余信 息观 盈余频率分 布模型实证研究 描述统计性分析 不具有 普遍性 结论 or 实证研究部分 理论部分 结果 盈余管理现象具 有普遍性 图 1.1 文章结构框架图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第 2 章 盈余管理理论借鉴 2.1 盈余管理的涵义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也给出 了各自的定义。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 “在 gaap 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使得 经营者的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过程”22。katherine schipper 认为, “盈余管理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 利益的批露管理 ”23。按照 healy 和 whalen 的观点,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 理层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 数据的契约的结果,运用职业判断财务报告和通过规范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 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24。 我国会计理论界,有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误导其他会计信息 使用者对企业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信息的契约的后果,在编制财务报 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的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25。有的将盈 余管理定义为旨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且在证券市场、银行信贷等方面获取既 定利益26。 会计理论界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虽然尚无定论,但是这些定义无不具有几个 普遍的共性:盈余管理往往发生在对外领域;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会计选择是符 合公认的会计准则的要求的。 根据以上的内容,我们给出盈余管理所包含的具体的涵义: 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者或管理层,主要包括为经理或者高层管理人 员和董事会。虽然经理人和董事会的各自出发点并不完全一样,他们采取盈余管 理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也不会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各自在企业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 均举足轻重,所以他们对企业的相关经济事项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都会施以重 大影响甚至就是“命令” ,所以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时企业的管理当局和董事会 各方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 盈余管理的客体是对外的报告中出具的盈余信息(往往是会计收益) 。在雪珀 给盈余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到,盈余管理除了我们常见的会计利润和收益的调整 和紧缩外,还包括了对其他的非收益性的会计指标信息的披露,但是这些非会计 收益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并不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或者说是“误导” 的能量,所以对这些非会计信息的操纵和管理并不具有普遍性,根据盈余管理的 经济收益观原理来看,它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和影响力并不大。所以并未将其纳入 盈余管理狭义的范畴,否则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盈余管理的本质的掌握。 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 盈余管理的方法就是要在国家公认的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之内,运用会计技 术手段和非会计的手段来对企业的盈余进行调控,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或者结 果。会计手段的使用主要包括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的选择或变更,应计项目、收 入和费用的管理和确认,交易时间的修改以及经济交易事件的管理等等。但会计 政策变更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出于盈余管理的需要,也就是说具有会计政策变更并 不等同于具有盈余管理行为,有的是由于国家相关准则的修改颁布;有的是为了 提高企业会计计量的质量而改变的,比如该项资产由于环境变化原有的计价方式 已经不能符合实际情况,所以由历史成本改为市价法等。 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 通过以上的定义,盈余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诱导那些会计信息使用者,并以 此作为决策重要支撑的相关利益人,并以此来达到公司的各种目的(企业价值最 大化等等) 。例如,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来使得当期的利润增加,往往会诱导那 些投资人对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做出不准确的判断;企业的经理为了使得自己的 业绩能够稳定增长,会在业绩大幅度增加的年份,采取推迟收入确认或者提前确 认成本费用来平滑收益等等。 第五,盈余管理与财务造假。 在本文中,盈余管理绝不等同于财务造假。财务造假一定是违法行为,要受 到法律的制裁,而盈余管理是在现有的会计政策和法规下,游走于这些法律、准 则的边缘,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行为。但是二者也并不具有完全的界限,二者往往 具有共同的或类似的目标,所以很多企业通过合法的盈余管理手段来掩盖其财务 造假的非法手段,来达到其各种目的。 综上所述,本文给盈余管理的定义为:通过一系列符合会计准则的方法,旨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在诱导企业利益相关人使用会计信息时做出顺应会计政策制定者的预期目的行为 过程。 2.2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 2.2.1 盈余管理信息观和经济收益观 将盈余管理视作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获得信息效用 时发生偏差甚至错误,所以盈余管理的信息观是盈余管理行为过程的理论基础。 由于会计的四大假设之一会计分期,人为的将企业的经营进行时间的划分, 但如果站在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盈余管理并不会在实质上增加或者减少企 业的盈利,因为我们在前文讲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在公认会计准则的范围之内的, 但是如果站在每一个会计期间来看,企业采用盈余管理行为将会导致企业在会计 信息上所反映出的盈利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只能改变会计报告中的数 据上的盈利,但不可能改变企业的盈利的实质。这是盈余管理的信息观的主要思 想,即盈余管理是改变的信息传达的结果或者结果的有效性。会计方法的选择、 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 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盈余管理是传达一种信息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必然是涉及到经济收益问题。 其实这里所说的经济收益就是企业的实际盈利(与会计报告上的盈利信息不同), 二者并无很大的差别。由于我们受目前会计的计量方法的限制,企业计量出来的 (通过会计技术)企业盈利并不一定就和企业实质上的盈利吻合,虽然盈余管理 在本质上并不会改变企业的盈利,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与经济收益这一结果相关。 在盈余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开始着手发现或使用一些会计指标如现金流 量、应计利润等,来反映经济收益,通过研究这些指标的规律,使其在某种意义 和程度上更能够反映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此外,我们还应当认识到,不管是在 企业的实务中还是会计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都非常注重一个问题企业 盈余管理后会计数据上所包含的信息含量(这里指有效信息)和会计数据的提示 信号作用。盈余管理所瞄准的方向正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对于盈 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认同程度和重视程度,与证券市场的发达 和完善程度有关,在不同的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现象。在证券市场发达,市场化程 度更高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在认识盈余管理的时候,更偏重于会考虑会计数据所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包含的信息效用和信号,即更加认同盈余管理的“信息观”。而在证券市场不是 特别发达,市场化程度不高,相关法规不够完善的国家和地区,人们更加会看重 会计数据上的收益与企业的实际利益或者其他会计准则法规上的收益之间的差 别,即更加认同“经济收益观”。 在人们以往的观念中,人们将盈余管理视作是与企业的真实收益即经济收益 相关的概念,即经济收益观(economic income perspective)。而在经济收益观的 理论下,盈余管理就是将一些会计盈利数据进行人为的扭曲了。经济收益并不等 同于会计的报告收益,但往往会被认为是报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的原因之外, 另一个原因就是应计制会计和公认的会计准则的影响。会计的应计制也就是权责 发生制使得会计数据与实际的收益有偏差。经济收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予以 定义,在财务报告系统中无法披露。一般认为,经济收益是无法完全准确计量的。 虽然如此,在经济收益观下,人们还是会采用无法准确计量的经济收益作为衡量 报告收益偏差的标准。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认为以信息观的观点来看待盈余管理更符合本文的研 究内容。在盈余信息观下,企业所出具的盈利仅仅是一个公司利益相关者用作决 策和判断的依据,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的信息中的一种。在信息观下,人们更 加注重的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information content)。鲍尔和布朗(1968) 所运用的“信息含量”这一术语是指年度盈利与年度非正常报酬率的关系,并把 股票价格是否随着盈利公布而变化这一问题称为“及时性”问题1。在信息不对称 理论下,研究人员假定公司经理拥有私人信息(这个“私人信息”是和其他会计 信息使用者所拥有的信息而言)。在公司管理当局和公司的委托代理契约下,公 司的管理当局不仅可以根据已知的私人信息做出会计程序的选择,也可以根据这 个过程做出自己的判断和估计。但在盈余管理信息观下,人们并不关注盈利是否 等同于真实价值,因此会计报告与真实收益之间的计量偏差也就不会成为人们关 注的问题。会计报告数据能否准确反映真实价值在盈余管理经济收益观下是一个 很重要的问题,但在信息观下则不再是关注的重点。 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同时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 两个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应当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根据以 上分析,我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诱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 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制报财务报告和 “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才会有企业 的内部管理者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资源优势进行盈余管理,来达到误导会计信息使 用者的目的。所以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盈余管理研究的基本理论。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拥有不对等的信息数量,信息数量较多的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