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沂蒙地区传统民间服饰文化研究.pdf_第1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沂蒙地区传统民间服饰文化研究.pdf_第2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沂蒙地区传统民间服饰文化研究.pdf_第3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沂蒙地区传统民间服饰文化研究.pdf_第4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沂蒙地区传统民间服饰文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沂蒙地区传统民间服饰文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一、本文立足于对沂蒙地区传统服饰的搜集与整理,在掌握一定材料的基础上 进行了文化学意义上的分析,分析了沂蒙地域文化对沂蒙服饰文化的影响。 二、本文着重介绍展示了沂蒙地区传统儿童服饰的形态以及其民俗学、文化学 上的意义。 三、本文进一步揭示出沂蒙地区文化在服饰文化上的体现,显示出尚青、尚 俭、尚礼的审美意向。为进行具有时代地域意义的服装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 路。 、 沂蒙地区传统民间服饰文化研究 摘要 山东沂蒙地区的传统民间服装服饰文化,是齐鲁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沂蒙地区作为一个文化地理学意义上的区域,在具备了传统汉文化特 征的基础上,又具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从远古的东夷文化到延续两千年的 儒家文化对沂蒙传统民间服装服饰文化产生了内在的影响。而沂蒙地区的生活 环境与民俗艺术,又对沂蒙地区传统民间服装服饰形式的表征起到了塑形作 用。沂蒙传统民间服装服饰文化,在上述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了 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具体表现在民间服装服饰的形态、材质、色彩和装饰等 方面。其中儿童服装服饰的形态和内涵具有鲜明的特点。 本文立足于文献梳理和实地考察,通过大量的服装服饰实例展示,对沂 蒙地区的民间服装服饰文化作了全景式的概括。同时通过对服装服饰实例的分 析,进一步揭示出沂蒙地区文化环境在民间服装服饰文化上的体现。提出沂蒙 民间服装服饰文化显示出尚青、尚俭、尚礼的审美意向。 本文最后对沂蒙地区传统民间服装服饰文化的传承和运用,提出了一些 想法和思考。立足于地区文化环境,从传统民俗中提取具有必然特征的艺术元 素,为我们进行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启示。 关键词:沂蒙地区;服饰文化;民间服饰;服装 c u l t u r a lr e s e a r c ho ft h e y i m e n gr e c e i v e s t r a d i t i o n a lc i v i lc l o t h e s a b s t r a c t r e g i o n y i m e n gi ns h a n d o n gr e c e i v e sr e g i o n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i v i lc l o t h i n gc u l t u r ei sa l l i m p o r t a n c ep a r to ft h el u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t h ey i m e n gr e c e i v e si st h ed i s t r i c to fa c u l t u r a l g e o g r a p h ym e a n i n go fr e g i o n ,i nh a v i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a n dt h e nh a v et h ec u l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t s e l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f r o mt h ed o n g y ic u l t u r et oi m m e m o r i a lf o r2 ,0 0 0y e a r st h e c u l t u r er e c e i v e dt r a d i t i o n a lc i v i lc l o t h i n gc i o t h e sc u l t u r et oh a v ei n s i d eo fi n f l u e n c e t ot h ey i m e n g b u tt h ey i m e n gr e c e i v e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p e o p l e sc u s t o ma r t o fr e g i o n ,r e c e i v e dr e g i o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i v i lc l o t h i n gd r e s st h et o k e no ft h ef o r mt o h a v et ot h ey i m e n ga g a i ns uf o r mf u n c t i o n t h ey i m e n gr e c e i v e st r a d i t i o n a lc i v i l c l o t h i n gd r e s sc u l t u r ea n db e c a m eo w ns t y l eo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a b o v e - m e n t i o n e dc u l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i sk i n do fs t y l e c o n c r e t e l ye x p r e s s e si nt h ea p p e a r a n c e ,m a t e r i a l ,c o l o ra n da d o r n m e n te t c o fc i v i l c l o t h i n gd r e s s a m o n gt h e m ,c h i l da p p e a r a n c ea n dc o n t e n to ft h ec l o t h i n g h a v ea f r e s ha n dc l e a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i st e x th a saf o o t h o l dt oi n v e s t i g a t ea tt h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t h r o u g hag r e a t d e a lo fc l o t h i n ge x a m p l e sa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a n dr e c e i v e dt h ec i v i lc l o t h i n gc u l t u r eo f r e g i o nt og e n e r a l i z et h ey i m e n g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l o t h i n ge x a m p l e si n t h em e a n t i m e ,a n n o u n c et o p u b l i c ab o d y 吐1 a tt h ey i m e n gr e c e i v e sc u l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t h er e g i o nc u l t u r ea tt h ec i v i lc l o t h i n gd r e s sf u r t h e rn o w p u tf o r w a r d t h ey i m e n gr e c e i v e sc i v i lc l o t h i n gd r e s sc u l t u r et oa d v o c a t eb l u e ,a d v o c a t e e c o n o m i c a l ,a p p r e c i a t eb e a u t yo fg i f ti n t e n t i o n i nt h ee n do ft h i st e x t ,t h e r ea r es o m ev i e w p o i n t sa n dt h i n k i n gr e c e i v e sr e g i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c i v i lc l o t h i n gd r e s sc u l t u r et ot h ey i m e n go fs p r e a dt oa c c e p tw i t hu s a g e , w eh a v eaf o o t h o l da tc u l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nt h er e g i o n ,w i t h d r a wa na r tc h e m i c a l e l e m e n to fh a v et h ei n e v i t a b l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e o p l e sc u s t o m , c a r r yo nm o d e m c o s t u m ed e s i g nt op r o v i d em o r em a t e r i a la n da p o c a l y p s e sf o ru s k e y w o r d s :r e g i o n o fy i m e n g ;c l o t h e sc u l t u r e ;c i v i lc l o t h e s ;c l o t h i n g 目录 第章绪论1 1 1 问题的提出1 1 2 相关文献与前人的研究2 第二章沂蒙地区文化环境一5 2 1 东夷文化的源头5 2 2 儒家文化的浸润6 2 3 沂蒙地区的民俗艺术8 2 3 1 沂蒙地区的民俗8 2 3 2 沂蒙民间艺术一l o 第三章沂蒙地区传统服饰形态1 5 3 1 沂蒙传统成年男子服装1 6 3 ,1 1 形式1 6 3 1 2 色彩1 7 3 1 3 材料18 3 ,2 沂蒙传统成年女子服装“l8 3 2 1 形式18 3 2 2 色彩1 9 3 2 3 材料2 0 3 3 沂蒙地区传统儿童服装服饰”2 2 3 3 1 形式2 2 3 3 2 色彩2 4 3 3 3 材料2 5 3 3 4 服饰2 5 3 4 沂蒙地区传统服饰3 0 3 4 1 鞋3 0 3 4 2 帽3 2 3 4 3 服饰品一3 3 3 5 沂蒙地区传统礼仪服装3 4 3 5 1 婚月艮3 4 3 5 2 丧月匣3 5 第四章沂蒙地区传统服饰文化分析3 9 4 1 儒家思想与尚青”3 9 4 2 儒家思想与尚俭一4 0 4 3 儒家思想与尚礼4 2 第五章结语4 5 参考文献4 7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4 8 致谓j 4 9 第一章绪论 1 1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绪论 英国评论家弗里克吉尔在其衣服论一书中说:“人与其他动物的本 质区别不在于人穿衣服,其他动物不穿衣服,而在于人能脱掉衣服其他动物 则不能做到达一点。”n 1 今天,有关服装起源的说法很多( 御寒说、装饰 说、宗教说、羞耻说等) 。瞳1 人穿着与更换衣服的目的姑且不论,我们可以认 定的是人们穿着的服装形态确实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一位生活在墨西哥的原住 民与另外一位摩洛哥的原住民在同样的纬度环境和相似的地理与气候环境下的 服饰外观截然不同。我们在抽离种种来自自然的变量后,会很自然的得出下面 的结论:服装形态是文化的最终产物。服装不仅是文化的结果,又是文化的载 体,而且所有的服饰都是人类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聚合体,即体现着文化的 一切特征。 根据文化地理学的观点,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及劳作方式的不同,各地 服装的用材与制作工艺也大不相同。以此为基础,各地区服饰的民俗特色逐渐 形成。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传统服饰是没有文字的历史文献,是认识、理解各 区域一族群的生活与文化的绝好史料。民俗是民众从日常生活起步认识世界并 且逐渐获得经验的印记,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程式化,又反过来影响和规 范社会生活的人类行为模式。而“民间的美术作品人多不是表现现实生活的艰 苦,而是极力表现理想的期待和美好,这种以精神追求和崇拜思维为支柱的超 越现实的造型观念,正是民间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基石造型。”传统的民俗服 饰传达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民俗服饰中的种种现象也忠实的记录了 我们曾经的生活状态。 服饰既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文明的产物,不 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既要满足人类调节体温、保护身体的基 本需求,又要满足人类彰显社会地位,调节社会关系,寻求情感慰藉的次生社会 需求;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不同程度地满足上述人类生理及社会需求的同时,服 饰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以及民族样式。所以说,传统服饰 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实用品,又是一种表现民间、民俗文化的情感符号,它的生 成、积淀、延续、转换都与人类地域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如神话、宗教、历 史、艺术、科学、哲学等的发展有着较深的渊源,是表现实用功能性的能指符 号和表现民间、民俗文化的意指符号的结合。 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统服饰是文化、艺术、政治、经济、民俗的缩影,民间美术的欣赏趣味 在服饰所表现的形式也是当代服饰所需要借鉴的,所以在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 时候,我们要结合历史文化艺术和民风民俗,就更容易去理解当时的服饰的设 计趣味和五千年的文明对服饰的相互影响。这种追根问底会让我们更理性的去 面对传统的民俗所留下的优秀的艺术形式,并可以从中找到今天设计的立足 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为齐鲁文化中沂蒙地区的传统服饰文化。齐鲁文化是我 国具有区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山东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 作用和影响。但是齐鲁文化并不能涵盖整个山东文化,在其周围,还有一些具 有较明显的特点和重要作用的区域文化,沂蒙文化就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 种。事实上,沂蒙地区并非作为一个行政区划而存在。从地理上讲,它包括沂 河流域和蒙山山脉,而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它还包括了鲁西南的部分地区。但 是之所以称此地为沂蒙地区,是因为不论从历史还是地理的角度,本地区都形 成了一定的文化范式,尤其是在近2 0 年,沂蒙地区作为一个文化区域概念渐 为大家公认。我们可以从本地区主要城市临沂的某些文化现象来证实。在这里 我们是以文化地理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的。 另外由于服装的速朽特点,正如梁思成所讲:“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 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啪我们所得到的资料大 多出自上世纪五零年代前后,最多上溯至清末民初时期,所以我们可以将本文 的内容界定为立足于沂蒙地区的近代传统民俗服饰的研究。 1 2 相关文献与前人的研究 沂蒙文化是指长期生活和活动在沂蒙山区( 地理意义上的) 及其辐射地带的 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淀,是民族文化因沂蒙地区 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形态。就发展的源头而 论,沂蒙文化与齐鲁文化不同,沂蒙文化的直接源头就在远古时期的沂蒙山区 本身。1 9 8 1 年1 0 月在沂源县土门乡骑子鞍山东南麓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猿人 化石,经专家鉴定,其地质年代属更新世中期,距今约5 0 万年左右,后命名 为“沂源猿人”,这是山东乃至我国整个东部地区首次发现的猿人化石。在 “沂源猿人 发现的前后,曾于沂源的其他地方及沂水、日照等地先后发现过 多处旧石器时期的遗址,这说明“沂源猿人”并非孤证,而是有着自己的发展 序列。应该说,“沂源猿人”及沂蒙山区的其他古人类的创造活动就是沂蒙文 化的源头,也是山东文化的源头。沂蒙文化在新石器时期的发展就是东夷文 化。当然东夷文化的范围并不限于沂蒙地区及其辐射地带,但从有关文献及考 第一章绪论 古资料来看,应该说沂蒙地区是东夷文化的中心地带或主要地区之一,因此沂 蒙文化成为东夷文化的基础。 墨子辞过中说:“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 温,夏则不轻而清。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榴布绢,以 为民衣。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络之中,足以为轻 且清,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 愚民也。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何则? 其所道 之然。”“1 可见在很久以前先人们就注意到服饰与文化、文明的关系。当代民 俗的研究,在我国学界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区域。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 界一直在使用“民俗 、“民俗文化 、“民间文化 、“民族民间文化”等 概念。现在又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名称,人类学、历史学、社会 学等等学科也一直试图将民俗学纳入自己的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 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提及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定义为: “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 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 社会认同感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 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 艺术及其它艺术。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形式的联络和信息 。服饰文化在这 里属于手工艺或者其他艺术。但是目前民俗的研究集中于田野调查和普查、挖 掘、整理抢救,各地筹建了相当多的民俗民艺博物馆、民俗文化村等,仍以再 现、复制的形式从外在的符号和工艺上去进行研究。所以将民俗文化应用于今 天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民俗符号的移用和民间工艺的复刻。很少有 从设计本身的角度去剖析民俗服饰。本文试图从沂蒙地区服饰入手,去尝试对 传统服饰形态进行解码,并将其设计思想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 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第二章沂蒙地区文化环境 第二章沂蒙地区文化环境 临沂,古称琅琊,在它二万二千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蒙山、鲁山、沂山 连绵起伏,重峦叠嶂,七千余座山头呈现着群峰竞秀的奇观;沂河、沭河纵贯 南北,逶迤蜿蜒,_ - - 千余条河流形成了百川争流的胜景;南部冲积平原,沃野 千里;东部黄海海滨,碧波万顷;这里资源丰饶,气候适宜,具有人类繁衍生 息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这方苍古沃土早在旧石器时代( 更新世中期,距今4 0 万至5 0 万年前) 就 孕育了与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处于同一时代的古人类“沂源猿人”,其遗 址在位于沂蒙山腹地的沂源县土门镇九会村东北1 0 0 0 米处,骑子鞍山根。 “沂源猿人 的出土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猿人地理分布上的空白,而且它还 是属于两个猿人以上的个体出土的古人类化石点。在“沂源猿人”头骨发现 后两个月,一支考古队抵达骑子鞍山下,进行发掘。在头骨出土的地方,又发 现了眉骨2 块、牙齿2 颗。在距此洞5 0 多米的另一处洞隙中,又发现了5 枚 牙齿,这是同时代的另一位成年猿人的遗骨。这两位有着浓厚沂蒙色彩的“沂 源猿人”已经公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沂蒙地区不仅孕育了最早的 山东人,而且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也使它具有了眩目的文化 魅力。 2 1 东夷文化的源头 大抵在西周齐、鲁立国以前,山东大地上活跃的一直是东夷人,他们是后 来齐鲁两国主要的土著居民,而齐、鲁两国建立后,其风俗虽然发生了很大变 化,但由于风俗自身所具备的地域性、普遍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等特征,东夷 风俗的古老传统仍然有迹可循。 东夷文化即齐文化,齐文化起源于太昊、伏羲之世,继承发展于神农、少 昊之世,充实增华于太公、桓公之世,繁荣鼎盛于田齐之世。齐文化兼容并 蓄,而以儒、道、阴阳家学说为主。齐文化以博采众长为本,以务实求功为 用,是先秦文化的核心与精华,可称为华夏文化的灵魂与支柱。 2 0 世纪中国史前考古学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确立了以山东为中心的海 岱文化区,确立这一文化区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和发展中心之 一,海岱文化的主人是古夷族团。海岱地区在距今6 5 0 0 年以后进入部落社 会,部落社会经历了北辛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早期约七八百年的发展,大约 在距今5 7 0 0 年大汶口文化进入中期开始,一部分部落迈出了向文明过渡的步 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伐,并在距今5 0 0 0 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之交率先过渡到国家,标志东 夷文明的诞生,海岱地区进入古国时代。 东夷人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己普遍从事纺织和缝纫。大汶口遗址发掘所得的 遗物中,就有纺轮、骨针、和织布用的骨梭。东夷人盛行佩戴各种饰物,从己 发掘墓葬的随葬品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如大汶口遗址l o 号大墓的墓主,仅 头、颈部的装饰物就多至3 串、7 7 件;4 7 号墓的墓主,也有5 串、4 7 件头、 颈装饰物。头部装饰品,特别是牙制束发器和石笄、骨笄等的增多,说明东夷 人很早就已养成束发的习惯。b 1 一般地说,在原始社会的人类集群中,身体装 饰的起源较之穿衣要早得多,即使后来有了可以称之为“衣服 的披戴,最初 也是装饰性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东夷人已能织布穿衣,他们的装饰无疑早已 脱离最原始的观念和方式,而应该与着装相配合。大汶口1 0 号墓的墓主,周 身覆有一层厚约2 厘米的黑灰,疑即盛装入殓的遗迹。这时期墓葬的突出特点 之一,是各种类型随葬品的陈放位置有一定规律,也可说明死者的装饰品是与 生前的佩戴相一致的。礼记王制记载东夷人有“被发文身 的习俗。纹 身大约自远古已兴,并流行于世界各地,东夷人也不例外;至于披发,看来在 东夷文化的发达地区早已开始改观。从殷墟出土的玉雕、石雕像来看。商代贵 族头戴呙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穿裙裳,腰系束带,裹腿,脚穿翘尖鞋。这 种束发右衽的传统装束样式,可能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己开始流行。 2 2 儒家文化的浸润 商周时期,特别是齐鲁封建之后,山东曾经出现过列国殊俗的局面,但 随着孔孟学说的形成,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便树立起了齐鲁礼仪之邦 的整体形象。从此,以“礼”为核心的山东民俗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处于主导地 位,“风近邹鲁 经常被各地取为评价民俗的准则,到今天对国内乃至世界仍 然产生着影响。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自然其衣食住行诸般生活、民俗从里到 外浸润了儒家文化的洗礼。而沂蒙地区距孔子故里曲阜仅百余里,更加上春秋 时期古国如古郯、菖、费等国均在今之沂蒙,所以儒家文化对于今天的沂蒙地 区民俗影响非常深厚。尤其是对服饰礼仪的认知与应用,更是绵延至今。 在齐鲁大地,孔子曾经是领导服饰新潮流的人物,孔子的儒服、儒巾,为 历代王朝的儒生所效法。庄子田子方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见鲁哀 公,哀公日:“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日:“鲁少儒。 哀公日: “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 庄子这里所说的“儒服”其实正是鲁国儒生的 重要标志,儒生不仅读儒书,而且还穿儒者特有的服装。关于“儒服”,史书 6 第二章沂蒙地区文化环境 其他地方也有很多记载,如: 礼记儒行云:“鲁哀公问于孔子日:“夫 子之服,其儒服与? 孔子对日:“丘少居鲁,衣缝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 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大戴礼记哀 公云:“孔子对日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 为非者,不办鲜乎? 衷公日:然则今夫章甫、句屦、绅带而播笏者,此皆 贤乎?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能力,志伉直,冠 雄鸡,佩碾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 弟子。 墨子公孟云:“公孟子戴章甫,插笏,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日: 君子服然后行乎? 其行然后服乎? ”关于儒服产生的时间,康有为认为是孔子 所设定,这有一定的道理。从前引记载中的孔子所言,知儒服可能“衣因鲁 制,冠因宋制 ,“亦如殷辂周冕,合集而成 。“哀公盖闻人有儒服之名而 问之,孔子托于乡服而答之 孝经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孟子说 “服尧之服 ,新序杂事说“夫儒服,先王之服也”盐铁论利议 则说“文学褒衣博带,窃周公之服 。这些与孔子所说的“服古之服”是一致 的,孔子改订儒服,一定正是依据了古代之制。用康有为的话说: “章卣、旬 屦、绅带、摺笏,盖孔子所改定之儒服也。”学者们研究证明,“儒”本来是 指以相礼为主的人,既然其出现较早,而且又明显与其他的职业有别,则儒服 的出现可能也不会迟至孔子时期。儒服的特点是突出的, 羯冠子日:“齐 鲁荐绅之徒,皆肆长衣。 孔丛子日:“子高振长裾。 可见,儒服褒衣 逢掖,乃以长衣为其特点之一。由于孔子的影响越来越大,鲁人皆以儒术相 尚,因此,鲁国服儒服的人也越来越多。孔子弟子以及孔子殁后,儒家学派遂 亦以冠章甫、儒服( 宽大的衣服) 为荣。 盐铁论刺议说:“衣儒衣,冠儒 冠,而不能行其道,非真儒也。”这些身穿儒服的人不一定就是孔子后学,虽 然事实未必像庄子所记鲁哀公所称的那样“举鲁国而儒服 ,但也从中可 以看出鲁人穿着儒服己相当普遍。孔丛子特列儒服篇,对服饰仪态提 出了若干规定和要求,如“居位行道,则有衮冕之服;统御师旅,则有介胄之 服;从容徒步,则有若穿之服”等等。 孔子还主张把仪容服饰的整齐与人的个体品格联系起来。在个体服饰表现 内在品格方面,孔子最称赞的是子路。论语子罕载“子日:“衣敝缢袍 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表现了一种人格独立的自信。 左 传哀公十五年载,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人砍断了冠缨,说:“君子死,冠 不免。”激战中竟放下武器结缨,结果被人杀死。现在看来很迂腐,但表现了 一种至善的他律因素。其中尤其是对服饰礼仪的重视,对后来山东乃至中国的 服饰形态有着重要的意义。“礼 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 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孔子曾说: “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其损益亦可知也。”这说明阶级 社会的“礼”在夏代即已存在,商、周两朝在前代礼制的基础上都有所补充和 发展。如“妾不衣帛”。国语鲁语上记载季文子:“无衣帛之妾,无食 粟之马。 史记晏婴列传也记载晏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 不重肉,妾不衣帛。 初看起来好像是对妇女的一种歧视,但实际上更表明了 一种节俭与亲疏的观念。 礼仪与民俗,同属社会生活的传统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是人为理 性化的产物,经有意识提倡推广,成为中国文化的纵向线和大传统:民俗是社 会因地制宜的生活实践产物,构成民间的横断面和小传统。作为全社会生活运 作准则的礼仪,是以“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的政治内涵为要 征;作为民间普通社会生活实践形式的民俗,起有简化社会活动过程和调节人 们行为观念的作用。 2 3 沂蒙地区的民俗艺术 2 3 1 沂蒙地区的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 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 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在社会上则表现为世代传承 的各种民俗事象。“俗”,指民间的自我教化,是一种“人相习,代相传”的 东西,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 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 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 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 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 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等等。民俗的表现方式 可能出自一些宗教信仰或者乡俗迷信,但是民俗所表现出来的禁忌喜好都来自 于很多故事或者传说,乃至当时的一些政治、经济的影响。民俗现象千差万 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 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 现各种不同的版本,如过年时北方习俗是吃饺子南方却喜爱吃年糕,民俗学家 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 。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 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作为祈福择吉的心理却是大同小异。民俗就是 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 第二章沂蒙地区文化环境 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领域仍在不断 的拓展。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 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 学。 民俗代表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模式,从文化上对当地民俗产生着巨 大的影响。简单来说,民俗就是“世代沿袭谓之风,群居相染谓之俗”。沂蒙 地区境内居民自古以来以农为主,崇尚勤劳细作,勤俭持家之风。历来以“人 生天地间,庄户最为先”为信条,有“玩龙玩虎不如玩土”之说。对一年四季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庄稼人,看成是“安分守己,男耕作女理家世代相 传。过去,农业生产力底下,农民常说,“有饭天给吃”。庄稼长得好,称 “神长”,打粮多谓之“神收”,有天旱“祈雨 和久旱逢雨而“敬天“的迷 信习俗。 通过以上现象,我们可以总结沂蒙地区的民俗以俗信为中心,在生活、生 产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民间的信仰是多元和复杂的,也是自发的和伦理的, 它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以祭祀活动为表现的宗教信仰崇拜,崇拜与 祭祀成了中国民间信仰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殖崇拜为例:生殖崇拜是自 然崇拜的一种特殊形态,作为社会现象,曾普遍存在于人的童年时期。在我国 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红山文化等原始社会遗址, 均发现过陶塑、石祖等“生殖崇拜 的遗物。在沂蒙地区的各类民间美术作 品中,保留着大量的生殖崇拜的观念。如抓髻娃娃,莲花童子等生殖崇拜的作 品。在中国民间传统俗信观中,阴阳组合作为生命崇拜的基本源头的图形随处 可见,俯拾皆是。一般来说,鱼、鸟、蝴蝶、蛇、猴、狮子等多指示阳性;而 蛙、莲、兔、桃、花、石榴、葫芦、瓜、绣球多指示阴性。因此沂蒙民间美术 中往往是把指示阴性和指示阳性的象征物进行两两组合,如“鱼穿莲”、“鲤 鱼闹莲”、“鸟站莲、“榴开百子 、“梅花小鸟”、“蝶恋花”等等,通 过这些组合暗示创造生命的基本道理。此外,在沂蒙民间美术大量出现和应用 的“抓鸡娃娃”主要是以男女和体的形式出现的。抓鸡娃娃的头上一般都梳着 两个“鸡形的抓髻,有的时候娃娃的肩上、衣服上、脚上也饰以鸡形,娃娃 的手上一边为兔,一边为鸡。很明显,鸡和兔分别是阴阳两种因素的象征物, 具有很强烈的生命意识。 沂蒙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根置于民间的宗教故事和广为流传于 民间的神话传说占有相当的比重,宗教中的神仙、鬼神和如来佛、弥勒佛、普 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八仙、钟馗以及民间神 话传说中的福神、禄星、寿星等占据民间俗信的主要内容。 9 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同时,沂蒙地区是以汉族为主,回族等少数民族为辅的地区,孔孟文化和 各种宗教文化相互杂糅,多种活动的丰富内容构成了沂蒙俗信文化的重要层 次,沂蒙民间的俗信文化主要体现为心理俗信、行为俗信和语言俗信几种形 式:所谓心理民俗是指以信仰为主,包括崇拜禁忌在内,作用于人们心理习 俗。如祭五方五帝,还有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动物崇拜的活动,也属于这个 范围。 民俗信仰的发展对文学、美术、音乐、医学、天文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 刻而广泛的影响。沂蒙的民间俗信和民间美术在多;b - 面互相结合,形成了其民 俗艺术独具的形式和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信仰的感召力和表现出来的 娱乐意义,构成了沂蒙民间美术的题材内容和相对应的表象形式,也是其民间 美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3 2 沂蒙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民间的艺术,流贯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 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情感信仰和审美趣味,沂蒙民间美术也毫无例外地承 袭了这一特征,在广为流传于沂蒙大地的民间美术作品中衬映民间俗信文化的 题材和表现形式不乏其例。 沂蒙的民间美术是沂蒙地区的农村劳动者自己构思和创作、自己制作、欣 赏和实用的造型艺术。创作的动机基本是为了实用的需要,而不是以纯审美为 旨归。所以,沂蒙民间美术的题材、内容和形式大都与生活实用有关,与实际 的生活用途密不可分。有的是为了精神生活需要,有的为物质生活的实用。 如年画、剪纸、泥人等,吉祥如意、驱鬼避邪、生活美满、丰衣足食等表 达了一定的民俗观念和满足人们的理想、愿望;染织、编结、刺绣等生活用品 满满足了人们对物质需要的追求。沂蒙民间美术常把原本欢乐的对象经过民间 美术的表现显得更加欢乐,如元宵节的灯会、花灯、剪纸窗花以及张灯结彩的 装饰,可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些实用品的造型和工艺具有文化和审美 的特性,体现着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因此,沂蒙民间美术又总是与民俗生活和 民俗文化相连在一起,是当地民俗民风的文化体现。 “民间美术的创作高潮总是与一定民俗活动相对应,各族各地的传统节 日和人生重大礼仪,都是民间艺术的大展览。因此,民间艺术作为民俗观念的 形象载体,也必然具有全族性和全文化性。这是它与文人、艺术家艺术重大的 区别之一。 1 手工艺和文化符号是证明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 明:早在5 0 0 0 年前,当地已开始使用文字符号,并掌握了酿酒技术,沂蒙也 是作为龙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1 9 7 3 年,考古工作曾在沂蒙城东2 0 余里的大 第二章沂蒙地区文化环境 范庄发掘出土了一批龙山文化遗址,发掘蛋壳陶杯3 0 只,在罗庄区湖台和兰 山区朱保等遗址出土了许多蛋壳陶杯,在日照也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黑陶。 “在 日照境内目前发现的8 0 0 多处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 类。陶器以表面透黑的砂质陶和乌黑光文的细泥质陶为主,有部分磨光黑陶, 器表以素面为主,有的饰弦纹、划纹和镂孔。制作精细、美观,特别是东海峪 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镂孔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厚 不过l 毫米。最薄处仅0 2 毫米,重仅2 2 克,制作工艺之精,堪称盖世一 绝,系珍贵文物”。 齐鲁的纺织手工业相当发达,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中有许多出土的纺轮、 骨梭、骨针等纺织器具,仅泰安2 0 座大汶口文化墓葬就出土纺轮3 1 件,其中 2 6 件为石质,5 件为陶质;出土骨针2 0 支,长者1 8 2 厘米,粗者7 毫米,细 者1 毫米,与今日钢针一样。印有布纹的陶器,出土很多。曲阜南兴埠大汶口 遗址出土的甑箅和甑的地步的布纹,每平方厘米经纬约7 8 根;邹县野店大 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布纹与南兴埠的差不多;长岛县三条沟大汶口文化遗址 出土的陶器布纹每平方厘米经纬8 1 l 根。到龙山文化时期,纺织业又有进 步,据潍坊市鲁家口和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印有布纹陶器,其布密度达 每平方厘米经纬1 0 1 1 根,与近代农村土布质量差不多。 春秋时期,诸侯坐大,礼崩乐坏。战国之时,七国崛起,各自独立。服饰 文化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彩的景象。其中除秦国因地处西陲,与其它六国在衣冠 制度上有较大的差异。山东六国也均因各国诸侯的爱好和奢俭,以及当时兴起 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其地方风格与文化风采。如春申君的三千食 客中的上客皆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婢妾均被绮被纱,卫王宫的卫士穿黑 色戎衣,鲁国的儒者儒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 汉代,全国的厚葬和谶纬之风甚烈,遗存的画像石在沂蒙境内的有多处发 现。如:沂水鲍寨山凤凰画像,画面为用阴线条刻的两只简单的凤凰;平邑河 平三年麇孝禹石刻上的立鹤画像;莒南县东兰墩村元和二年阙画像,画为很矮 的平面浅浮雕。手、腿用阴线表示轮廓,轮廓线内凸起极浅,致使有些仍是阴 线刻。内容为舞蹈、异兽、骑者等;苍山晒米城元嘉元年画像石,画像内容为 车骑、乐舞等;这其中被称为山东最大画像石的沂南北寨村汉画像石更是表现 了百戏、乐舞、杂技等民间艺术的场面。 “在汉画像石的艺术创作方法上,山东汉代民间的雕刻、绘画艺术家们, 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汉代的民间美术家通过刻刀、锤 子等工具对石材加工的过程,加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描绘对象的 大胆想象和精细构思,展示了汉代农民、手工业者生产、生活的主要面貌。汉 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画像石的艺术风格朴实厚重、形象简洁生动、题材关注现实、表现浪漫夸张的 特征。 明朝初年是战争兵荒之害的局面,黄淮一带赤地千里,“流亡者众,则田 不受犁者越多,棣莽弥望,常数十里无炊烟”。为明政府为恢复生产力决定从 山西移民去黄淮垦荒。于是,自洪武至宣德年间,明政府历时4 4 年,从山西 洪洞、河北枣强等地迁居移民充实山东各地,这其中,也有少量移民迁入当时 的沂少i i 府( 今山东沂蒙) 。这些移民的迁入,使沂蒙的民间美术也得到了交流 和融合;当地胜利乡沙沃村的郯城木版年画即形成于明,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 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带来的。迄今已有5 0 0 余年的历史。明代初期,棉花等农作 物在山东得到推广种植,并使来自山西、河北的民间美术如印染织绣、剪纸、 泥塑等与沂蒙本土的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相结合并得以发展。 沂蒙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沂蒙地区的民间美术,是以农业为主的文化一 一农耕文化。涵盖了农业居民在吃、穿、住、行的领域,充溢着他们对人生的 憧憬和美好理想,内化了深厚的民俗性、地域性和群体性。沂蒙地区的许多民 间美术门类,大都是以当地农民的民俗文化为背景,以吉祥寓意、意象造型、 稚拙夸张的内蕴和表象形式,建构起了韵味独具的沂蒙民间艺术体系。沂蒙地 区有三个被文化部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沂水县高桥镇的“中国民间刺绣之 乡”、苍山县兴明乡小郭东村“中国民间泥塑之乡”、莒南县王家坊前镇“中 国民间石塑艺术之乡”。沂蒙苍山小郭泥人在传统的形神和色彩上形成了自己 浓重和深厚的风格,早年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玩具。 沂蒙民间美术其题材、象征寓意、流传及风格等,还都与当地民间的信仰 文化如迷信、信仰崇拜等密切相关。一种是对天地自然的崇拜,其中有原始的 泛自然崇拜和动植物崇拜,如平邑县剪纸中的鬼神图;也有人格化的、形 象比较明确、信奉比较规范的天神地神崇拜,如年画中的天王玉帝、灶神等。 二是对生殖的祟拜,如剪纸中的“鲤鱼穿莲”、“石榴多子 等;三是对圣贤 忠烈的崇拜,其中有在历史上曾经有益于社稷、有惠于人民而被民间神化了的 圣贤忠烈人物,如剪纸、年画及泥塑中的孔明、关羽、秦琼等;也有一些由民 间故事、地方传说中演化出来的道德典范或忠烈的形象,如剪纸中的牛郎织 女、年画中的钟馗等。还有其他诸种迷信、信仰崇拜等等。民众的信仰是多元 和复杂的,也是自发的和伦理的。作为沂蒙民间的一种文化氛围,迷信、信仰 崇拜与民间美术有着久远的内在联系,使民间美术广泛而深刻地染上了迷信、 信仰崇拜的文化色彩。 沂蒙民间美术在民俗活动中得以体现并反映出它的文化学内涵。民俗是以 特定地域内人类长期密切合作和共同生活中,受信仰与习惯的制约而形成的世 第二章沂蒙地区文化环境 代传承的民间群体行为。今天的沂蒙的民间美术作品如木镟玩具、木版年画、 泥人、剪纸、皮影、印花布、绣品等散发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沂蒙的民间美术在明清之际逐渐在题材内容、形式表现和技法特征上形成 自己的地域特色和稳定性。它们贴近生活,富有人情味和热烈气息,有的甚至 远涉重洋,成为中国和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信使。 ,。沂蒙地区亦有非常丰富的乐舞文化。自春秋的“夷狄之乐、汉代“百 戏”。、唐代“乐舞”、宋代“舞队”、至明清的“秧歌”,历经数十个朝代, 保留下来的已成为民间传统舞蹈的精髓。其中的龙灯、扛阁在全国独树一帜。 清末民国初期,龙灯、扛阁在河东区九曲镇三官庙村一带非常流行,它是一种 将民间的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广场舞蹈,粗犷奔放,气势恢弘,过去 用于祭祀和求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欢迎八路军、解 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成为喜庆节日的经典娱乐项目。龙灯、扛阁的舞龙者 分两组轮番上场,每组1 0 人( 或1 4 人) ,1 人擎珠,9 人分执龙头、龙尾、 龙身;8 付扛阁由1 6 人表演( 8 个人成人为“下扛”,4 个儿童为“上 扛 ) ,多扮成神话故事如八仙过海中的人物形象。 扑蝴蝶是沂蒙地区另一种极具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