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 在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函 敝储虢嚷堕塾日论文作者签名:链! 釜丛日 导师签名: 期:钞i 口 期:沙pf , 诗人吴梅 政 末清初则是中国历史上孕育勃勃生机、显现近代光华的时代。用于交换生产的小作坊 产生,产品交换以及市场形成并稳定,商业经济形态显现,商品经济萌生。经济形态 的变化以及新经济形态的产生,除了影响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生活外,更深远的是在思 想意识方面,催生了国人近代意识的觉醒和实用思潮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并强化了国 人、特别是文人对自我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国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进一步突显。生历 于这一历史期间的文人,有其人生不幸之一面,要么遭适乱世、流离失所、衣食难安, 要么空有才华、出仕无门、抱憾终身,要么改朝换代、面临易主与名节的考验;生在 这一时期的人们,也有其精神思想较之于其他时代更为解放的一面,思维更加宽广、 思想更加多元,对自我存在和生命价值开始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更深的思考 明末清初,“易代 所引起的社会震荡迫使作为知识分子阶层,曾是明朝臣子的 士大夫们不得不进行新的社会角色转换。然而,在这种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基于价值 取向的荣辱选择,使得明末清初士大夫的荣辱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尤为凸显。i l 】在这样 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文人的言行出处呈现出一种时代性,其生命观及价值伦 理选择呈现出一种遗民文化与贰臣文化相互交织的价值体认与追求。无论个人气质、 诗文才华,还是人生经历,吴梅村都是其中极其典型的人物之一。无论何部中国古代 文学史在叙述明清诗歌时,都必然要提到吴梅村。然而屈节仕清,是其一生中最重大 的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和文学创作。目前,研究吴梅村诗文的著述已不 鲜见,而对其出仕清朝的一段经历论述相对单一,或单纯强调清政府的征诏责令、或 单纯归咎于诗人自身的性格原因,都有些流于表面化,尤其是基于晚明的社会文化思 潮背景以及基于此际文人生命意识觉醒和价值伦理追求视角的研究,尚有欠缺。本文 以明末清初的社会和文化现状为背景,从分析吴梅村的性格特征及其所持价值伦理观 念入手,进而揭示其基本政治心态及成因,并以其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思考和诉求为根 1 1 袁宗虎:明清之际士大夫荣辱观的特色,科教文汇【j 】,2 0 0 8 ( 1 0 ) :1 9 5 i 中文摘要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 源,讨论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进而对其思想情感、政治态度复杂变化的深层次心理 基础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其仕清的复杂性和诗人独特的生命观、价值伦理选择 的合理性作出阐发,以求更客观地把握吴梅村其人其诗。 第一章,廓清吴梅村的基本性格取向,分析吴梅村的性格特征和价值伦理观念。 第二章,梳理吴梅村的政治心态,对其心态进行定位并进行论证。 第三章,在分析吴梅村政治心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仕清矛盾的深层次心理 根源。 第四章,在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吴梅村仕清后的自我否定、自我 解说和自我救赎进行考察。 第五章,分析吴梅村价值伦理及其生命观念的意义,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本我 意识和生命价值觉醒作出肯定与赞扬,同时从更深广的普世角度对知识分子的价值定 位和历史责任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吴梅村,生命意识,价值伦理,贰臣,自辩情结 l l 作者:韩晓庆 指导老师:马亚中教授 p o e tw um e i c u n sp o l i t i c a la t t i t u d ea n do u t l o o ko nl i f c a b s t r a c t p o e tw um e i c u n sp o l i t i c a la t t i t u d ea n do u t l o o ko nl i f e a b s t r a c t p o l i t i c a l l yt h ee n do f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t u r n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i sae o r r u p t e s t a n dd a r k e s tp e d o di nc h i n a sh i s t o r y , w h i l ee c o n o m i c a l l y , i t sap e r i o do fb o o ma n d t h r i v i n g t h es m a l lw o r k s h o pf o rt h eu s eo fe x c h a n g ea p p e a r e d ,t h ee x c h a n g eo fg o o d sa n d m a r k e tc a m ei n t ob e i n ga n ds t a b l i z e d ,t h ef o r mo f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m a n i f e s t e di t s e l f a n dt h i sk i n do fe c o n o m yw a sp u s h e di n t oe m b r y o n i cs t a g e s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 f o r mo ft h ee c o n o m ya n d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n e wp a t t e mo fe c o n o m yp o s e dag r e a t e re f f e c t o ni d e a o l o g y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i n f l u e n c et h e ym a d eo ns o c i a ll i f e 1 1 1 e ys t i m u l a t e dt h e c i v i l i a n sa w a k e n i n go fm o d e mi d e a l o g ya sw e l la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r a g r n a t i c i s ma n d f u r t h e rp r o m o t e da n dr e i n f o r c e dr e f l e c t i o no no n e s e l fa n do nv a l u eo fl i f et op e o p l ei nt h e c o u n t r y , e s p e c i a l l yt ot h el i t e r a t e s ,w h o s e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a n d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b e c a m e m o r eo b v i o u s l i t e r a t o r sw h ob o m e di nt h i sp e r i o de i t h e rl e a dah o m e l e s sa n d i m p o v e r i s h e dl i f ei nt h et u r b u l e n ta g eo rs u f f e r e dt h et e s to fr e p l a c i n gt h ed y n a s t i e sa n d s t i c k i n gt ot h em o r a li n t e g r i t y , w a l l o w i n gi nt h es e l f - p i t yf o rt h eg e n i u su n r e c o g n i a s e di n t h et i m eo fd y n a s t ys u c c e s s i o n p e o p l eo ft h i sp e r i o dw e r em o r eo p e n - m i n d e dt h a no t h e r a g e s ,b e a r i n gab r o a d e n e rv i s i o na n daf r e e rt h o u g h t ,b e g i n n i n gt oc a s t i n ga t t e n t i o na n d s p e c u l a t i o no ns e l f - e x i s t e n c ea n dv a l u eo fl i f e 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t h ep a s t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i nm i n gd y n a s t y , w h ow e r eo p p r e s s e d b yt h es o c i a lt u r b u l e n c ec a u s e db yt h ec h a n g eo fd y n a s t ya tt h ee n do fm i n ga n dt h e b e g i n n i n go fq i n gd y n a s t y , h a dt oa d j u s tt h e m s e l v e st on e w s o c i a lr o l e s h o w e v e r , i nt h e p r o c e s so fa d j u s t m e n t ,b a s e d o nc h o i c e so fv i e w so nh o n o u ra n ds h a m e ,t h e 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h o l das h a r p e ro u t l o o ko nh o n o u ra n ds h a m e 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t h ed i s t i n c ts o c i a lh i s t o r y , t h el i t e r a t o r sa tt h a tt i m eb e h a v e dt h e m s e l v e sk e e p i n gp a c ew i t h t h et i m e sa n dt h e i ro u t l o o ko nl i f ea n do nc h o i c eo fv a l u et o o ko nt h er e c o g n i t i o na n d p u r s u i to fc o m b i n i n gt h ec u l t u r eo ft h et w od y n a s t i e s w um e i c u n , o n ew o u l db e m e n t i o n e di nw h a t e v e r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w o r ka b o u t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i sam o s tt y p i c a l f i g u r ei nt h a ti n d i v i d u a lt e m p e r a m e n t ,l i t e r a lt a l e n ta n dp e r s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w h i l eh i sr o l e a sas e r v a n to fq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w a sa ne v e n to fp r i m a li m p o r t a n c ei nh i sl i f e t i m e , p r o f o u n d l yi n f l u e n c i n gt h er e s to fh i sl i f ea n dh i sc r e a t i v ew r i t i n g n o wi ti sp r e v a l a n tt o a b s t r a c tp o e tw um e i c u n sp o l i t i c a la t t i t u d ea n do u t l o o ko nl i f e s e et h ew o r k so fr e s e a r c h i n ga b o u tw u sl i t e r a t u r e ,w h i l e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o fh i s 。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i n t oaq i n go f f i c i a li sr e l a t i v e l ys o l e l yw r i t t e n i ti ss u p e r f i c i a lt os e et h e e x i s t e da u t o n o m o u sw r i t i n go nt h ei n s t r u c t i o n sa n dg u i d e l i n e so f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l i t e r a t o r sc h a r a c t e r a n d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t r e n do f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 t h o u g h t sr e t a i n e df r o mt h el a t em i n g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a w a k e n i n go fl i f ea w a r e n e s s a n dt h ep u r s u i to fv a l u ew e r ew r i t t e nw e a k l y w i t l lt h es e t t i n go f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a tt h ee n do fm i n ga n d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i st h e s i sr e v e a l s w u s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p o l i t i c sa n dt h ec a u s eo f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s t a r t i n gw i t hw u sf e a t u r e s o fc h a r a t e ra n dh i sm o r a le t h i c sa n d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p r o p o s e st h eb a s i cf e a t u r e so fh i s o u t l o o ko nv a l u ea n df u r t h e rd i s s e c t st h ei n n e rc a u s e so fh i sc h a n g e so nw a y so ft h i n k i n g a n d p e r s o n a lf e e l i n ga sw e l la sp o l i t i c a la t t i t u d e ,r o o t i n gf r o mh i st h o u g h ta n de a g e r n e s so f i n d i v i d u a le x i s t e n c e a n do nt h e s eb a s i s ,t h et h e s i sr e a s o n a b l ye x p l a i n st h ec o m p l e x i t yo f w u ss e r v i c ef o r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h i su n i q u eo u t l o o ko nl i f ea n do nt h ec h o i c eo fm o r a l v a l u e ,s oa st oi n t r o d u c ew ua n dh i sp o e m sm o r eo b j e c t i v e l y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t h ep r i m a r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w um e i c u n ,c e n t e r i n go nh i s m a i nf e a t u r e sa n dm o r a li d e o l o g y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w um e i c u n sa t t i t u d eo fe n t e r i n gp o l i t i c s ,p r o v i d i n g p r o o f sf o ra n di d e n t i f i e sh i ss t a n c ea g a i n s t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f u r t h e rd i g s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 l yi n n e rc a u s eo fh i sh a t r e df o rq i n g d y n a s t yw h i l es e r v i n gf o ri to nt h eb a s eo ft h ea n a l y s i so fw u s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p o l i t i c s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 ,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s u b j e c ta n do b j e c tf a c t o r s ,r e e x a m s s e l f - d e n i a l ,s e l f - e x p l a i n a t i o na n ds e l f - r e d e m p t i o no fw u a f t e rh eh a sb e c o m ea no f f i c i a li n 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f i f t h 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 t h em e a n i n go fw u se t h i c sa n dh i so u t l o o ko nl i f e , a c k n o w l e d g e sa n dp r a i s e st h e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t h ea w a k e n i n ga w a r e n e s so fl i f e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w h ow e r et o r t u r e db yf e u d a l i s m ,a n dp o n d e r so nt h eo u t l o o k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i nam o r et h o u g h t - p r o v o k i n gw a y k e yw o r d s :w um e i c u n ,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e t h i c s ,t h es u b j e c ts e r v i n gf o rt o w d y n a s t i e s ,e m o t i o no fs e l f - e x p l a i n i n g i v w r i t t e n b y :h a nx i a o q i n g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m ay a z h o n g 目录 序言1 一j 予舌 第一章吴梅村的性格特征与价值伦理4 第一节性格特征4 一、优柔软弱4 二、怀才自怜5 第二节价值伦理6 一、经世致用的儒者抱负6 二、恬淡田园的隐逸志趣6 三、平安富稳的利益诉求。8 四、事亲尽节的忠孝伦常9 五、生前身后的名节之虑1 2 六、本我觉醒的生命意识1 3 第二章吴梅村的政治心态1 5 第一节心态定位15 第二节夷族统治下的民族认同危机1 9 第三节高压政策下的民众反抗情绪2 l 第四节价值实现舞台倾覆的愤懑之情2 3 第三章吴梅村仕清原因考察2 5 第一节社会环境分析2 5 一、明末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实用主义价值取向2 5 二、清初辞“旧 迎“新 现象频现2 8 第二节生命意识影响2 9 一、自由主义的个性解放思潮2 9 二、回归自我的珍视生命意识3 0 第三节用世之心未泯3 3 第四节清廷征召使然。3 6 一、征召的不可逆性3 6 二、吴梅村的拒绝无力3 8 第四章仕清后的自赎之路4 0 第一节自我否定4 0 第二节自我解说4 2 第三节自我救赎。4 3 第五章吴梅村的价值伦理及其生命意识的意义。4 6 第一节演绎了封建制度下本我意识和生命价值的觉醒4 6 第二节开启了人们对知识分子价_ 值定位与历史责任的思考4 7 结语5 0 附录:吴梅村研究资料论著目录5 l 参考文献6 0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6 4 致 谢6 5 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序言 序言 公元一六四四年,中国封建王朝中的最后一个汉族政权大明王朝在走过了近 三百年的统治之路后,终于还是走上了内忧外患的死胡同。政治腐败、军事积弱、奸 佞专权、流寇四起、民不聊生 明史卷三0 九列传第一九七流贼称: 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 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 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 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 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 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 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 以天灾流行,饥馑淆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n 1 崇祯皇帝虽有励精图治之心,然晚明政局终究是病入膏肓,回天乏力。加之天灾 流行以及义军流贼四起,关外满洲旗人进攻日盛,种种内忧外患最终导致了崇祯朝的 国灭身亡。对明清易鼎之际的社会形势,今人研究时,多以“天崩地解、海徙山移的 大动荡时代”,“急剧动荡变幻的多事之秋 ,“万方多难、灾祸绵绵、血溅火燎的乱世 等来形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天下之势,如沸如煎,无一片安乐之地 ( 明 神宗实录卷三七六) 。 政治上的明末是中国历史上极其腐朽、极其黑暗的一个时期,但经济上的明末清 初则是中国历史上孕育勃勃生机、显现新气象的时代。用于交换生产的小作坊产生, 商品市场形成并稳定,商业经济形态显现,商品经济萌生。经济形态的变化以及新经 济形态的产生,除了影响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外,更深远的是在思想意识方面, 催生了国人近代意识的觉醒和实用思潮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并强化了国人、特别是文 人对自我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国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进一步突显。生历于这一历史期 【1 】明史卷三0 九- 列传第一九七【z 】张廷玉等北京:中华书局1 9 2 0 - - 1 9 3 4 1 序言 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 间的文人,有其人生不幸之一面,要么遭适乱世、流离失所、衣食难安,要么空有才 华、出仕无门、抱憾终身,要么改朝换代、面临易主与名节的考验;生在这一时期的 人们,也有其精神思想较之于其他时代更为解放的一面,思维更加宽广、思想更加多 元,对自我存在和生命价值开始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更深的思考 中国的文人自古便是一个矛盾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既表达了对 仕途经济的一往情深,也显示了明哲保身的圆滑世故。在易代的敏感时期,他们无所 回避地要面对“生与“死 、“兼济天下 与“独善其身、“个体”与“家国等一 系列与经世取向有关的伦理难题。因而,“适逢乱离,中国人的内心矛盾就显得尤为 突出,一面是忠君,一面是爱民,一面是坚贞不屈,一面是求全自保,一面是舍生取 义,一面是委屈终老” 1 1 明末清初,“易代 所引起的社会震荡迫使作为知识分 子阶层,曾是明朝臣子的士大夫们不得不进行新的社会角色转换。然而,在这种角色 转变的过程中,基于价值取向的荣辱选择,使得明末清初士大夫的荣辱观念在中国历 史上尤为凸显。1 2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文人的言行出处呈现出一种时 代性,其生命观及价值伦理选择呈现出一种遗民文化与贰臣文化相互交织的价值体认 与追求。 本文所要讨论的吴伟业是其中极其典型的人物之一,他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五月 二十日,字骏公,号梅村,又号灌隐老人、鹿樵生,苏州府太仓州( 今江苏太仓) 人, 明末清初杰出的诗人,为“江左三大家”之一,亦是复社重要成员。曾在崇祯朝任翰 林院编修,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入清后,隐居多年后被召入京,授秘书院侍讲、国 子监祭酒,晚年隐居乡里。一生起起落落,荣辱迭替:中举人,登榜眼,陷党争,幸 帝宠,后隐居,再仕清,回乡里,因病卒,享年六十三岁。他多才多艺,著作丰富, 行世有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临春阁、通天台、秣陵春等作品,然他 自己最满意的是诗,曾对好友尤侗说“若文则吾岂敢,于诗或庶儿焉”( 尤侗梅村 词序p 1 4 9 4 ) ,又将自己终身定位为诗人,遗命“死后敛以僧装,“坟前立一圆石, 题日:诗人吴梅村之墓( 清史稿文苑传p 1 4 0 9 ) 。其诗述说个人心曲,抒发历史 感慨,非常直接地表现了一个汉族知识分子在改朝换代的劫难中身心所受到的创伤, 及在此过程中心态的变化和对生命意识的思考,从更深层面展现了具有本我意识的晚 i i 孔祥样:乱世书坛“贰臣”传,中国收藏 j ,2 0 0 8 ( 1 1 ) :8 0 1 2 袁宗虎:明清之际士大夫荣辱脱的特色,科教文汇【j 】,2 0 0 8 ( 1 0 ) :1 9 5 2 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 序言 明文人选择个人命运的心理状貌和心路历程。无论何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在叙述明清诗 歌时,都必然要提到吴梅村。然而辱节仕清,是其一生中极其重大的事件,深刻影响 了他后半生的人生体验和文学创作。 当前学界关于吴梅村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吴梅村研究著名专家、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叶君远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徐江教授、山东师范大学裴世俊教授、中国人民大 学冯其庸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王于飞教授、厦门市委党校、厦门市行政学院施祖毓教 授、华中师范大学伍福美副教授等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学者。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研究成果包括叶君远的吴伟业评传(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7 月) 、吴梅村 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0 年3 月) 、吴伟业与娄东诗传( 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9 月) 、清代诗坛第一家吴梅村研究( 中华书局2 0 0 2 年1 1 月) 、冯其庸与叶 君远的吴梅村年谱(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5 月) 、裴世俊的吴梅村诗歌创作 探析( 宁夏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7 月) 、徐江的吴梅村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1 年9 月) 、王于飞的吴梅村生平创作考论( 重庆博士文丛,重庆出版社2 0 0 3 年9 月) 、伍福美的吴梅村艺术新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6 月) 、施祖毓 的吴梅村钩沉(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 0 0 3 年) 等,从不同侧面,对吴梅村的生 平经历、诗歌创作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形成了诸多创见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从目前学界对吴梅的关注与研究,总体上还比较多地集中在对其诗作风格、诗 歌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而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剖析、论述其价值 伦理、政治心态以及生命观的研究还不是非常多,特别是对其仕清原因复杂性和内心 矛盾的深层次心理基础的专题分析相对不多。如对其出仕清朝的一段经历论述相对单 一,或单纯强调清政府的征诏责令、或单纯归咎于诗人自身的性格原因,都有些流于 表面化,尤其是基于晚明的社会文化思潮背景以及基于此际文人生命意识觉醒和价值 伦理追求视角的研究,尚有欠缺。本文以明末清初的社会和文化现状为背景,从分析 吴梅村的性格特征及其所持价值伦理观念入手,进而揭示其基本政治心态及成因,并 以其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思考和诉求为根源,讨论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进而对其思想 情感、政治态度复杂变化的深层次心理基础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其仕清的复杂 性和诗人独特的生命观、价值伦理选择的合理性作出阐发,以求更客观地把握吴梅村 其人其诗。 3 第一章吴梅村的性格特征与价值伦理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 第一章吴梅村的性格特征与价值伦理 一、优柔软弱 第一节性格特征 吴梅村自幼体质不佳,“察受厄赢,素有咯血之证,每一发举,呕辄数升,药饵 支持,仅延残喘,因此,从小就很受双亲家人的庇护。在这种生长环境下,也逐渐 养成了其眷恋亲情、柔弱多情、生性懦弱、胆小怕事的性格,“不是血性之人”【l 】, 怯儒软弱几乎成了他的性格特征,影响着他的行为选择,成了制约他人生选择的枷锁。 有论者评日,“他是积极的入世者,但在政治上又是个弱者;他有广阔的视野, 但缺乏坚定的意志;他易于激动,情绪炽热,但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又怯懦畏缩。他立 身处事,虎头蛇尾,往往在亢奋一番之后心灰意冷。”【2 】在对待爱情上,他扭捏闪躲, 畏首畏尾,空负了情深意切、痴心一片的卞玉京。在仕宦生涯中,他首鼠两端、瞻前 顾后,崇祯四年( 1 6 3 1 年) ,其师张溥收集了当朝权相温体仁“通内结党 的材料, “缮成疏稿 交吴梅村弹劫,而吴梅村惧怕牵连,把弹劾温体仁的稿子改成弹劾蔡亦 深了( “时温主持门户,操握线索者,德清蔡亦琛为最 【3 】) 。甲申国变后,他“闻道 欲自缀”,想献身殉节,但经家人劝阻后,犹疑一番,也就作罢。面对王翰相约入山 隐遁,他“牵率不果 ( 赠愿云师) ,而“师已悟道受法于云门具和尚 。( 当然,在 这其中除去性格上的“中情多怯”外,我们还可以初步看到吴梅村对个人生命与利益 的价值选择之取向,下文还将有详细分析,此不赘述。) 正如后来论者所说,“在逼仄 的生活环境和多变游移的本性心理的偶然遇合下,梅村创造了自己失败的一生患 得患失、缱绻犹豫的秉性决定了梅村不会有前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铿锵 和潇洒,也不会有同世人锋铺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兹歌的恒心与魄力。在痛 苦的周旋里游走,在苦难的重压下呻吟爱也不彻底,恨亦不彻底,这才是一代才 子吴梅村的真正性格。 【4 】 【1 l 山谷:患得患失吴梅村,- - l + 屋 r l ,2 0 0 4 ( 9 ) :4 6 脚黄天骥:论吴梅村的诗风与人品,文学评论【j 】,1 9 8 5 ( 2 ) :3 4 1 3 1 陆世仪:复社纪咯【m 】,上海:国粹学报馆,1 9 0 8 p i 1 4 1 王晓辉:吴梅村的自辩情怀,厦门教育学院学报【j 】,2 0 0 4 ( 6 ) :3 3 4 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第一章吴梅村的性格特征与价值伦理 二、怀才自怜 中国古代文人常有怀才自怜、自视清高、追求纯粹理想、过于感性任事的人格特 点,而越单纯、越有才华、越不世故,这种特点越明显。吴梅村自幼体弱多病,又极 富充沛才情。他幼年时便表现出优于常人的聪颖,十四岁便熟读经书,通春秋、 史记、汉书、后汉书,受业于张溥,更通经博古,张溥也曾惊叹道:“文章正 印,其在子矣! 果然,吴梅村二十二岁便中举,二十三岁即摘取会试第一,继而又 在殿试上高中榜眼。 历朝高中状元、榜眼、探花巍科者不乏其人,但因科举沦为八股之道,故许多平 庸,但却能悬梁刺股之辈,亦能获得成功。而这些科场状元能以诗文之才华誉满天下、 流芳后世者,却是少之又少了,可见,古来许多擅科考文章的文人,其真正的诗文才 华却并不一定有所建树。吴梅村超群的才华正体现在此,不仅能凭本领赢得科举,而 且能凭高超的诗文水平成为一代大家。他的超常才华、非凡文彩,加上其江南秀士的 俊美容止、儒雅气度,更让天下人为之刮目。如此的经历,如此的才华,如此的容止, 让吴梅村自然成为焦点,让他自己在内心自然更多一份怀才自怜、自持自珍的情感。 当时的很多文人,包括张溥等的文学活动大多有接近事功的倾向,即多将文人结 社、文学活动等作为参与政治的途径,通过文学社团相互联合,提出派别主张,通过 文学活动和文学主张,扩大政治影响,以期最终赢得政治上更多的话语权,实现某种 政治变革和利益诉求。复社是当时最重要的文学团体,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团体, 文学与政治属性合二为一的特点即说明了当时的这一现象。复社在当时的影响遍及大 江南北,其领袖即为吴梅村的老师张溥。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吴梅村比同时代的 文人更加关注的是文学创作本身,更接近一个单纯和纯粹的文人。虽然他也参与政治, 但是他却并不懂政治,他单纯地以为弹指间就可以“与君谈笑静胡沙 ,他始终无法 剥离并时时表现出自己身上那股天真幼稚又慨然自负、自视极高的文人心境。他在晚 明朝堂上面对政治腐败、结党朋争、宦官干政、外威专权等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适应, 以及在出仕清廷却并不为所重用时所产生的种种沦落和疏离的感觉,从深层次而言, 都是其怀才自怜文人心境的衍生表现。 第一章吴梅村的性格特征与价值伦理 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 第二节价值伦理 一、经世致用的儒者抱负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伦理体系要求人要有生存的正确态度,并将生命的价值追求 和人生意义的实现放在现世,要求人把努力实现现世的人生价值作为终极追求。孔子 创立的儒学即是追求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哲学。孔子言:“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l 】,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1 2 1 ,都主张人 要在现世追求价值的实现和不朽。在儒家文化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历代读书人,无论是 受“学而优则仕 思想的浸濡,还是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生价值实现 模式的召唤,都自觉不自觉地首要选择和追求着“经世致用、传世不朽的人生理想。 吴梅村作为封建传统文人的一分子,与其他士人一样,早年对“才名 有着强烈的追 逐和狂热的迷恋,“我昔少壮时,声华振侪辈。讲舍鸡笼颠,宾朋屡高会。( 送何省 斋) 浪迹京华、掉鞅名场、开怀畅饮、名满人间的意气情状可见一斑。青年时代, 吴梅村作为复社的重要成员,名列“十哲 ,加之科场得志、钦赐归娶,声动天下, 这一切春风得意的境况,进一步激发了他经世济民、匡扶社稷的政治理想与人生抱负, “苍然飞动意,未肯卧篙莱”( 穿山) 是这一时期他志存高远心境的有力表征。 此外,吴梅村与当时名门望族王时敏家交往甚多,来往甚密,相互影响也颇多。 早年的吴梅村,在练习八股文时,即着意模仿功名之路顺利的同乡前辈王锡爵,并因 八股“行文直似王文肃公”而名扬天下( “王文肃公”即指王锡爵) ,受到崇祯帝褒扬。 着意模仿王锡爵,一意通过科举仕进的政治设计,使其修齐治平的用世之心、经世致 用的儒生抱负彰显无疑。 后来虽因黑暗现实与诗人理想相去甚远而萌生退意,但他身当明末清初的动乱时 代,目睹人民生活的流离痛苦,甚至沦为一个亡国的士大夫后,仍时时蒿目时世,系 心兴亡,并写出大量批判误国庸臣、笔诛残暴统治的作品,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治 国平天下 的儒者抱负。 二、恬淡田园的隐逸志趣 归隐与出仕是中国古代文人价值抉择的恒久主题。在“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l 】杨伯峻:论语译注( 第2 版)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p 1 6 6 2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第3 册)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襄公二十四年 6 诗人吴梅村的政治心态与生命观第一章吴梅村的性格特征与价值伦理 的价值伦理和生命观基础上,古代文人有了政治失意后的价值寄托和人生选择,告别 庙堂回归山林,开始隐居的生活方式,或者著书立说,或者游历山水,或者纵情诗 画实现人生价值新的寄托和生命价值新的诉求。而且,古代文人在内心深处习惯 把宁静淡泊视为一种美的境界,在遭遇乱世和人生不得意时,追求这种宁静淡泊的山 野田园生活情趣更成了一种普遍性的选择。吴梅村也是这样,他在晚明仕途不得志灰 心失意,于崇祯十四年“绝意仕进后,挂冠而去,此后虽然接连升迁左中允、左谕 德、左庶子,但都没有赴任。在国变鼎革之后,又常以诗来表达隐居无争、静守安宁 的意愿,如:“竹深斜见屋,溪冷不分桥。老树连书幌,孤村共酒瓢。茶香消积雨, 人影话良宵。同入幽栖传,他年未寂寥。 ( 溪桥夜话) 甲申国变,朝代更替,江山易主,一朝天子带来的不单单是一朝臣的变化,更是 一朝价值伦理体系、一朝政治作派、一朝君主喜好的变换。身当此际,看着往日威严 神圣的伦理纲常大厦的轰然坍塌,感受着过去依凭的优越而稳定的物质世界遭受着严 重的冲击和破坏,昔日达济天下的豪迈志气逐渐被独善其身的退守心态所替代,加之 易代乱世裹挟而来的躲战避乱、保全性命的疲惫,使安稳自保的生存考量成为眼前最 大的现实,兼济天下的豪迈成了遥远的且变得有些虚无的海市蜃楼。 乙酉( 1 6 4 5 年) 五月,南都崩溃,清军席卷江南,梅村携家避难于长洲矾清湖。 “这时,梅村已决意做一介隐逸林下的遗民,【l 】在矾清湖避居期间,他曾作避乱 六首,表明了自己隐居终老的想法。 归去已乱离,始忧天地小。从人访幽栖,居然逢浩渺。百顷矾清朔,烟 清入飞乌。沙石晴可数,尧翁乱青草。主人柴门开,鸡声绿杨晓。花路若梦中, 渔歌出杳杳。白云护仙源,劫灰应不扰。定计浮扁舟,于焉得终老。 从乙酉南都崩溃到顺治十年被迫出仕清朝期间,梅村在家乡度过了八年的遗民隐 居生活。期间,他“闭门不通人物 ,只要求独善其身,在新朝做个遗民或者顺民而 已。 吴梅村性爱山水,且喜禅。从他以“梅村 为号即可看出他的这个性格特点,梅 村是诗人的居住之所,是一个非常恬淡闲适的所在,他曾专门作过梅村七律一首: 积篱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 不好诣人贪食过,惯迟作答爱书来。 1 1 】徐江:吴梅村八年遗民时期的诗歌创作与政治心态,河南大学学报( 社科版) 阴,1 9 9 9 ( 7 ) ;5 0 7 第一章吴梅村的性格特征与价值伦理诗人吴梅村的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