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安徽大学安徽大学 或 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 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郑中华 签字日期:2008 年 4 月 21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安徽大学安徽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安徽大学安徽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 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郑中华郑中华 导师签名:刘少军刘少军 签字日期:2008 年 4 月 21 日 签字日期: 2008 年 4 月 21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目目 录录 摘 要 i abstract i 引 言 1 一、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概述 3 (一)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概念 3 (二)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价值 5 (三)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 8 二、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理论基础 11 (一)国家责任说 11 (二)社会福利论 11 (三)社会保险说 12 (四)其它理论 12 (五)对现有理论的评述 13 三、国外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考察 16 (一)英美法系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 16 (二)大陆法系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 19 (三)对两大法系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借鉴 20 四、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立法具体构想 22 (一)在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建立的意义 22 (二)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应考虑的几种关系 26 (三)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基本原则 29 (四)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立法具体构想 30 结 语 36 参考文献 37 致 谢 3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0 i 摘摘 要要 据了解,我国有八成左右的刑事案件受害人无法获得实际赔偿,一项刑事 犯罪中,往往使刑事案件的受害者家庭陷入生活窘境。由于我国法律没有明文 规定如何救助刑事受害人,绝大多数的受害人及其家庭在经历了犯罪侵害之痛 后,不得不承受更痛、更久的人财两空。在司法实践中,受害人一般只能通过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从犯罪人那里获得赔偿。事实上,民事赔偿部分因犯罪人 缺乏支付能力等种种原因,往往很难落实,这已经称为一个老大难的司法现象。 刑事被害人这一长期忽视的弱势群体,曾经在去年的两会期间引起了许多 代表的重视。有代表提出针对刑事被害人实施国家救助,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 共鸣。最高人民法院在2007人民法院工作时提出,要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彰显 司法人文关怀,研究如何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对刑事被害人实行国 家救助,既可以让受害人切切实实得到法律的保护,有效缓解被害人及其近亲 属所面临的生存或正常生活危机,又可以消除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心理上的愤 恨,防止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向犯罪人转化;同时在精神上给与适当的抚慰, 又减轻了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的精神伤害。这些体现了国家对贫弱人群的救助。 笔者就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方面,在理论上进行有益的探讨。 为建立这项法律制度,为我国的法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本文笔者 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笔者就有关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基础性理论进行了阐述, 如基本概念的界定,相近概念的辨析,制度的价值及制度的历史发展等。在第 二部分,笔者对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主要阐述国家责任说、社会福利说等主要理论依据,并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 上,笔者提出了我国建立此项制度的新的理论,即“以人为本说” 。第三部分, 笔者考察了世界上两大法系国家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相关规定,并以 此为借鉴,为我国建立此项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最后一部分,笔者首先分析 了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现实意义及要处理好相关的关系,然后,对 建立此项制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构建此项制度 的立法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 关键词:关键词:刑事被害人 ; 国家救助制度 ; 立法构想 ii abstract it has been learned that china has about 80 per cent of criminal cases were not the actual compensation for the victims, a criminal offence, so often the victims of criminal cases in a family life dilemma. as our countrys law does not specify how aid criminal victims, the majority of the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experiencing the pain against crime, have to endure more pain, more long-both life and wealth.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victim can only civil action through the criminal fringe, from where the perpetrators obtain compensation. in fact, some civil compensation for crime, such as lack of capacity to pay for various reasons, it was often difficult to implement, which has been called a long-standing phenomenon of justice. criminal victims of these long-neglected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last two sessions have attracted many representatives during attention. a representativ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criminal victims assistance also caused extensive social resonance. work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in 2007 when the peoples court,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judicial relief system, underlines the humane care, to examine how state aid victims of the criminal system.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criminal victims assistance, we can let the victim really the protection of the law,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victims and their close relatives faced by the survival or normal life crisis, but also to eliminate the victims or their close relatives psychological resentment to prevent victims or their close relatives to the perpetrators conversion;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pirit of giving appropriate console, and reduce the victims or their close relatives of the mental harm. these reflect the state of poverty relief group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for chinas contribution to the building of the legal system of their own little power, the author explicat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uthor criminal victims relief system in theory and beneficial.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exposition: the first part, the author criminal victims on the basis of the relief system, and iii explains the theory,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 basic concepts, similar to the concept of analyzing the system and the valu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riminal victims relief system for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reliminary order, said that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n countries, such as social welfare said that the main theory, and the comments and,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chin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new system of the theory of people-oriented. in the third section,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world of two schools national system of criminal victims assistance of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as well as the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in china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the last part, the author of the first countries to establish criminal victims relief system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o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evant, and the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system put forward its own analysis, based on this author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the specific procedures put forward some ideas. key words: criminal victims ; state relief system ; legislative ideas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保护被害人的权利是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重要方面,也是刑事诉讼体制科 学、公正的价值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刑事法治的不断发展,刑事诉讼保障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各项制度日渐完善,犯罪人的权利保护问题逐 渐得到关注和保护。但作为刑事诉讼主体之一的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却没有 得到法律的有效支持和保护。在很多案件中, 犯罪分子遭受法律制裁的同时, 大多数被害人没有获得过被告人的赔偿。如:2006年7月,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发 生的“ 邱兴华特大杀人案”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11名被害人家庭都拿到了判 决书,但其中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则因邱兴华“我愿意赔,但我没钱”的现实, 成了一纸“法律白条”, 11名被害人难以执行补偿,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从同 样贫困的邱兴华家人手中得到法律所要求的赔偿。民工王斌余故意杀人案是 2005年的一个名案。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将王斌余等告上法庭, 索赔42万 余元。但是王斌余极端贫困, 根本没有赔偿能力, 被害人亲属提出的赔偿请求 很可能无法兑现。马加爵案也是一个典型例证,2004年云南某大学的大学生马加 爵杀害同寝室几名同学一案,虽然被告人马加爵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由于 被告人马加爵个人除了一台二手电脑外别无他物,其家庭也是一贫如洗,最终导 致几名被害人家属提出的数万民事赔偿根本无法执行,也使法院判决成了无法 兑现的法律白条。这类案件中被告人基本上都没有可供赔偿的财产。被告人虽 然受到法律制裁, 而被害人及其家庭也身陷绝境。这样的结果使刑事被害人受 到的损失得不到应有赔偿,陷入“人财两空”的艰难境地,对被害人及其家庭 今后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被害人“在形式正义面前很难获得实质正义” 。 由此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思:刑事被害人因犯罪人犯罪而受到人身、财产损 害是否只能从加害人处获得赔偿?刑事被害人受到损害的人身、财产权还能通 过其他途径得到救济吗?引发了法律能否真正实现司法公正的讨论, 并导致了 人们对法律权威的质疑。尽管我国的刑事法律给予了被害人保护自己权益, 获 得犯罪分子赔偿的诸多途径, 但是往往却因为犯罪分子的经济状况而使一纸判 刘晓芬:论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济制度,人民法院报 2007 年 4 月 3 日。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研究 2 决形同空文, “法律白条”成了对法律权威与司法公正的尖锐的讽刺。法律在 被害人的赔偿问题上显得如此力不从心。 这样,许多被害人在依靠诉讼程序无法保障自身权益的情况下,不得不求告 于党委政府,造成了大量上访申诉案事件存在,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 设。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来解决这 一问题的,如何借鉴其他国家的现有成熟经验,立足我国国情,构建适合我国国 情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匡正失衡的社会正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 实问题,这也是促使笔者探讨这一问题的原因。2007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将 “研究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提上议事日程,表明了国家对被害人权益 保护的重视,彰显了司法为民、以民为本的会主义法治理念,刑事被害人国家救 助制度也在一步步由设想变成现实。 一、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概述 3 一、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概述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概述 (一)(一)刑事被害人国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家救助制度概念概念 1、刑事被害人的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是人 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刑事被害人”一词,源于拉丁文中的victima,又称为受害人、受害者,在日本 和我国台湾地区统一被称为“被害者” 。亦称受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 失或损害及危害结果的承受者。 1985 年联合国第七届“犯罪预防和犯罪处遇大会”通过的为罪行和滥用 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对被害人(受害者)的定义为: “系 指个人或整体受到伤害包括身心损伤、感情痛苦、经济损失或基本权利的重大 损害的人,这种伤害是由于触犯会员国现行刑事法律,包括那些禁止非法滥用 权利的法律的作为或不作为所造成。 ” 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一般是指正当权利或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 害,并因此参加刑事诉讼,要求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人,法人、 团体、社会或国家应不在范围之内。 2、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涵义界定 所谓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 是指遭受特定犯罪侵害的人, 包括被害人 本人及其一定范围内的近亲属(如被害人的父母、子女、配偶等) , 在不能通过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民事诉讼从犯罪人处获得损害赔偿时, 由国家在经济上给 予适当援助或精神上及其他方面给与帮助或安慰等的法律制度。对被害人因受 到犯罪侵害造成的物质损失, 一般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请求法院判令 被告人予以赔偿, 但是, 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 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无力, 不可能使所有应当得到赔偿的被害人如愿以偿。精神上遭受的创伤难于密合, 损害赔偿制度的局限性无法由其自身来弥补, 必须创立一种与刑事损害赔偿相 配套追求一种和谐的措施体系, 给被害人以现实而又及时有效的保护和帮助。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的思想及其制度就是基于上述社会需求而提出的。 杨正万著: 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版,第 134 页。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研究 4 为了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厘清以下几个概念: (1)“救助”与“补偿” 。 救助,指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现实中救助 则是指一种积极的救困助贫的措施之一,主要是指政府为此而采取的积极的长 期性的救济。一般主要指社会救助,是指当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 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或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 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补偿, 是指抵消 (损失、 消耗) ; 补足 (缺欠、 差额) 。 英文为 “compensantion”, 通常译为“补偿、赔偿”之意,一般来说,补偿与赔偿在英语里表述上没有太 大差异。现实中,我们常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补偿的概念,一是对损害和损失 的填补;比如损失补偿、侵权赔偿。换言之,这里的补偿还包括赔偿。二是对生 活补助费用的一种支付。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立法中所讲的补偿。 不以损害的存在为必要。 一般来说,救助一词主要指救济,补偿一词还包含赔偿的涵义。 (2)“国家救助”与“国家补偿”。一般来说,二者从词语语义上没有太 大的异同,仅仅从理论基础依据表述上有所不同(下文有专门论述)。“国家 救助”的表述理论基础倾向于社会福利说,其主张对被害人进行补偿是出于国 家或政府的善行,而非国家在承担责任,国家对犯罪侵害造成被害人的损失并 没有直接的责任,国家仅是尽道义的责任,因此,被害人没有要求国家对其补 偿的权利。而国家救助只是一种国家对其的一种恩赐,不是刑事被害人的法律 权利,国家有权在其自身财力和经济基础允许的范围内对其救助。“国家补偿” 的表述理论基础倾向于国家责任说,认为国家对犯罪被害人的救助补偿是一种 国家责任。国家对国民负有防止犯罪发生的责任,国家有责任保护被害人免受犯 罪侵害的义务,在国家不能履行其义务时,刑事被害人有申请获得国家补偿的权 利。这两种概念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只是背后支撑的理论基础依据不同而已。 3、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与国家刑事赔偿制度的比较 国家刑事赔偿制度,又称刑事司法赔偿制度,是指国家对行使侦查、检察、 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违法侵犯公 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时予以赔偿的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100 页。 一、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概述 5 由此可见,国家刑事赔偿与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虽然都是国家责任形式,却 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责任产生的基础不同。前者为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 员违法行使职权造成的损害赔偿,引起赔偿的原因行为是违法的、不正当的和应 受责难的;后者是当被害人无法从犯罪人处获得赔偿时,国家基于刑事政策原因 设立的对被害人的一种救助制度,引起救助的原因行为是合法的、正当的和无可 责难的。 第二、性质不同。前者是国家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侵权 行为承担的责任,是一种对国家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后者承担的责任并不是国 家本身的直接责任,也不是国家代替犯罪人承担的替代责任,这一国家责任具有 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的性质。 第三、实现途径不同。前者通过司法赔偿程序实 现:后者通过国家救助程序实现。第四、赔偿范围不同。前者赔偿的范围应为受 害人的已然和必然损失;后者承担补偿责任,只补偿、救助被害人的部分损失,以 帮助其摆脱生活困境为限。 (二)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价值(二)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价值 1、保障人权和控制犯罪的并重 人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固有的或应该享有 的权利。保障人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现代法律制度诉求的重要基本 目标。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只是人权领域中的一个部分,刑事诉讼中的人权 保障如何,是一个国家人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民主、进步与文明的程度。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不仅包括保障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权利,而且还包括保护被害人的权利。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和 理论研究只重视如何保障刑事被告人的权利,过分强调对犯罪的惩罚以及被告 人权利的保护,渐渐遗忘了犯罪对于被害人权利的侵犯。这使得被害人与犯罪人 之间的冲突不仅没有得到解决或和解,反而冲突程度进一步升级;被害人不仅没 有得到应有的法律地位,而且还可能受到额外的伤害。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建立,使犯罪被害人在刑事司法制度中重新获 得或恢复权利,改变了国家的刑事司法政策由以犯罪人为中心,转化为强调被害 岛景芳、赵宗史著:行政补偿制度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 页。 许水强著: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61 页。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研究 6 人与被告人权利的平衡,并开始强调被害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平衡。 使被害人 在刑事诉讼中所处的地位在不断提高。扩大和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被害 人在诉讼中进一步受到伤害。能够使被害人不能从犯罪人那里获得足够赔偿时, 通过确立被害人刑事救助制度,依靠相应的司法救济途径。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 是刑事诉讼目的不可分割路,发生从被害者向犯罪者方向转化的逆变。通过刑事 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构,有利于矫正被破坏的正义,防止逆变的发生,减少犯罪 的数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社会犯罪总量。 2、促进公正与效率的统一 所谓公正,英文justice 一词,翻译成中文,有公平、正义、公正等含义。在 许多情况下,尤其在法学文献中,公正就是正义。公平、正义作为一种社会观念, 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追求的崇高理想和法律制度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正义要 求我们确保每个人获得他所应得的权益,这种权益不仅来自于现实法律规定,而 且也来自于自然法的要求。 在刑事诉讼中,要求被害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需要建立起对被害人保护的 法律制度来促进正义的实现。尽管按照法律规定,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由司法 机关代表国家来具体承担,被害人可以就自己遭受的经济损失,以刑事附带民事 诉讼的方式,要求犯罪人赔偿。但由于刑事损害赔偿的主体是具体的犯罪人,而 实践中,犯罪人的赔偿能力有限,从而使刑事被害人的民事权利很难得到保障, 这对被害人来说,极其不公平。所以建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来弥补其不足,则 成为了实现正义天平平衡之所必需。当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时,破坏分配正义的 犯罪者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应该通过发挥矫正正义的价值来追究犯罪 者的责任从而矫正被破坏了的正义;另外,在实际中,当被害者因侵害处于不利 地位而被告人赔偿能力不足时,其所在国家通过给予刑事被害人适当的救助,该 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矫正正义的承担者,这也是正义的应有之意。通过建立被 害人救助制度,可以安抚被害人失衡的心理,保护被害人权利,修复被破坏的社 会关系,确立国家法律尊严和法治信仰,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效率与公正往往是一对相互依存的价值范畴,谈此必及彼。效率是一个经济 魏彤:加强和完善对犯罪被害人行使诉讼权利的保护,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7年版,第245页。. 一、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概述 7 学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以最少的 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 如波斯纳所宣称:“正义的第二种意义,简单地 说来就是效益。” 一个良好的社会必须是有秩序的社会,公正的社会,自由的社 会,也必须是高效率的社会。 有些被害人不能得到赔偿,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如纠缠承办人员,围堵党政 机关、政法部门,阻塞交通要道,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与团结, 使政法部门工作陷 于被动。这已经发展成一大社会问题,既危及法律公正也影响诉讼效率。这一问 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在完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同时,加快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 制度,从完善法律制度方面予以解决。在刑事诉讼中,只有一方面通过对犯罪者 进行惩罚,另一方面通过国家对被害人损害提供及时而又现实的救助补偿,安抚 被害人失衡的心理,使其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人格受到尊重,才会使被害人 更易于接受判决,减少对判决结果的疑虑和不满,减少不必要的上诉和申诉,防 止和避免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从而控制社会犯罪总量,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 讼效率。 3、强化国家责任与保护公众信赖的法律意识 18世纪的启蒙运动的杰出思想家卢梭认为,每个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 主要手段,但为了使社会由一种自然状态过渡到一种文明状态,人民就必须“寻 找到一种结合的形式,使他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 身和财富”。 这种结合的形式即为国家。可见,公民通过契约的方式将自己的 权利和自由让渡给了国家,国家自然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国家 基于契约义务应当惩罚犯罪,防止犯罪的发生,一旦犯罪给被害人带来损害后果, 国家理应对刑事被害人的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救助。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国家的 责任,促进国家强化自身的管理,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如加强犯罪控制的技术装 备、加强对社会的综合治理等来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从而促进国家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是通过确保国民对刑事司法的信赖以防止犯罪,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美波斯纳著:法律之经济分析,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256页。 张文显著: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版,第145页。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研究 8 从而为维持社会秩序作出贡献的制度。这一制度刑事法律上的意义是,通过对犯 罪被害人进行补偿,回复由于发生犯罪而失衡的法律秩序及国民对刑事司法的 信赖,由此而安定社会秩序。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能维持和确保公众 对司法的信赖。公正、合理的制度能增强法律的权威性,提高社会大众对法律的 认同感和信赖感。“权威是一种权力形式,一种影响力的形式,它来自人们自发 的授权,它从自愿服从、为民认可中得到力量。” 一个值得公众依赖的法律制度会产生一种社会向心力,易于增强整个社会 的凝聚力,使社会成员对法律秩序形成共识,从而树立法律权威。如果法律缺乏 公众的认同、支持、信赖乃至信仰,法律就毫无权威可言。 所以,作为一种社会信任机制之一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其建立能保 障被告人和被害人之间权益的平衡,使被害人的人格尊严和意志自由得到尊重, 能缓和其对社会的报复情绪,有利于疏导不满和矛盾,打消思想中的疑虑,避免 采取激烈手段来宣泄对抗倾向,实现宪法性权利及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有利 于预防犯罪和稳定社会秩序,维持、确保社会公众对刑事司法的信赖。 (三三)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制度的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古代及其现代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就是单一的被害人经济补偿制度,一般 不包括精神及其它方面的救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古巴比伦 王国的汉漠拉比法典。汉穆拉比时期的巴比伦法典( 公元前1775年) 中便 已规定, 如果未能捕获罪犯, 地区政府应当赔偿抢劫犯罪被害人的财产损失。 在谋杀案件中, 政府应从国库中付给被害人的继承人一定数额的银子。 后来, 政 府赔偿逐渐被罪犯赔偿所代替。到公元18世纪, 欧洲的监狱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之时, 人们又恢复了对国家补偿的兴趣。 近代犯罪被害人单一补偿的救助制度的理论先驱之一边沁对于犯罪“补 偿”理论做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补偿”能够使事物恢复到犯罪前的状态, 如果发生犯罪,应当赔偿被害人的损失,就制止严重犯罪而言,这显然必要的, 社会不应抛弃那些人身或财产受到犯罪侵害的被害人。社会应对其曾经作出过 日大谷实:犯罪被害人及其补偿,黎宏译,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2期 。 美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页。 郭建安主编: 犯罪被害人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300页。 一、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概述 9 贡献而且有责任保护他们的社会的被害人补偿他们损失的救助制度。补偿总是 如同惩罚一样必要, 因为补偿是公益的目的之一, 维系着社会安宁。可以由国 库开支补偿。这种公费补偿责任建立在一条公理之上: 一笔钱款分摊在众人中, 与在一个人或者少数人身上相比, 对每个捐献者而言, 实在微不足道。边沁认 为, 在下列情形下应当适用公款补偿: 其一, 发生自然灾害, 诸如水灾和火灾; 其二, 战争所造成的损害; 其三, 法官的过失行为造成的损害; 其四, 在某个 区域的公共场所发生强暴犯罪而造成的区域责任。在此, 个人的利益应当高于 国家财政利益, 给予被害人的公款应当优于国家所获得的罚金。这并非世俗法 律的规定, 而是理性的选择。 自上个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场声援被害人的运动,唤起了公 众对处于困苦境地的被害人的广泛同情,从而推动各国纷纷建立起对被害人的 救助制度,动用公共资金对犯罪被害人给予国家补偿。除此之外,一些以援助 被害人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也纷纷成立,这些组织给被害人以抚慰和帮助,所 产生的良好效果完全符合政府维系社会安定的愿望,因而也逐渐获得本国政府 的支持和资助。 现代意义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奠基人是现代犯罪学的三位著名学 者龙勃罗梭、菲利和加罗法洛,他们进一步发展了边沁关于犯罪“补偿”理论, 赞成政府对被害人进行补偿救助,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在他们主张 的理论指导下,墨西哥在 1929 年、古巴在 1936 年曾尝试过这种制度,但均因 资金不足而以失败告终。 1941 年德国犯罪学家汉斯亨梯发表了题为论犯罪者与被害者的相互作 用的论文,提出犯罪者与被害者的关系是种动态关系。 此后的犯罪被害人学 研究结论已经证实,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可以发生角色转换,不少罪犯是在自 己受害之后由于没有获得公正待遇(这里当然包括被害人得不到赔偿的情况) 而对正义失去信心因此走向犯罪的。特别是被害人因受犯罪侵害得不到赔偿导 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会对加害人及其亲属和社会产生强烈的敌对心理或绝望 情绪,受到这种心理的驱动,被害人极易实施行凶报复、盗窃、抢劫等犯罪行 英吉米边沁著: 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 李贵方等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 61- 64页。 康树华主编 : 犯罪学通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548 页。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研究 10 为。1956 年,被害人学的创始人本雅明门德尔松倡导应予被害人以适当的补 偿救助制度,并认为如果被害人未能从加害者那里获得赔偿,有权要求国家给 予赔偿。 目前,在部分西方国家乃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刑事 被害人国家(或地方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代际财富传承:子女协助父母财产清算及分配服务协议
- 药品注册 培训课件
- 2024年学生安全教育月线上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
-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梁集中学2026届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
- 光伏并网接入技术方案
- 2025-2030中国尖凿市场经营策略分析与投资风险预测报告
- 项目工期延误管理与应对方案
- 公园自来水系统改造方案
- 钢结构施工队伍管理方案
- 2025年橡胶板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行为金融学案例
- 万科集团财务管理制度手册207
-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论治厥阴病”-课件
- 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报告
- 锚杆支护技术规范正式版本
- 隐形眼镜经营管理制度
-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 皮肤知识与问题性皮肤分析(入行必看)
- 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报告(模板)
- 电子加速器辐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江西之江化工“7.2”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