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摘 要 先秦时期是中国学术思想大发展时期,名实关系问题是各家争论的焦点问 题,并因此产生了中国古代的正名逻辑思想。墨家尤其是后期墨家作为中国古代 系统逻辑学说的创立者,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墨家逻辑思想发轫于墨翟,在后期墨家那里达到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高 峰。墨翟为了宣传自己的“兼爱” “非攻”等主张,积极与各家辩论,在他传授 弟子的科目中就有“谈辩”一科,可以说墨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逻辑作为一 门学说去研究的大思想家。 应该说, 墨翟主要是一个逻辑应用专家, 但他也提出了许多逻辑方面的概念, 如类、故、法(理),三表法作为他的认识论也是逻辑证明的方法,在具体的论辩 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逻辑推理方法,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注意到 逻辑思维的矛盾律和排中律。总之,草创时期的墨翟逻辑思想尽管有其缺点,但 他为后期墨家建立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打下了基础。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主要在被后人称为墨辩的六篇中。 墨辩是中国 古代逻辑思想的高峰,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最高代表。可以说墨辩大体提 出了相当于西方古典逻辑的学说体系,在概念、判断、推理、逻辑规律等方面都 有自己的见解。提出了名、辞、说、类、故、理等基本的逻辑概念,指出了“辩” 的目的、作用和原则,并在墨翟类、故、法的基础创立了类故理的“三物逻辑” ; 在判断方面提出了“或、假、效与所效”等判断方式;关于“说” ,在后期墨家 那里相当于“推理”说知,但后期墨家并没有把“说知”当作获取知识的唯 一手段,他们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论式,如“辟、侔、援、推、止、诺”等;后 期墨家还发现了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 由于中国汉字与语言的特点,与亚里氏多德逻辑、印度因明学相比,墨家逻 辑的缺点是没有形式化,缺乏对推理形式的研究,过分专注于具体论题的争辩, 逻辑体系不够明确和完整,但墨家逻辑也有自己的长处,它也曾试图在“辩说” 中引入变项,进行过逻辑形式化的尝试;本文尝试着将三大古典逻辑进行比较研 究,目的是帮助我们正确的评价墨辩逻辑,认清墨辩逻辑在中国乃至在 世界逻辑史上的地位,同时着重说明它在现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墨子;后期墨家;逻辑;形式化;关键词:墨子;后期墨家;逻辑;形式化; ii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abstract pre-qin period is a era which chinese learning developed fastly in, relations of names and actualities is a central point which all circles debated,and then logic thinking of rectification of names came into being. maoism ,espacialy maoism of later period as a founder who founded a systemic logic thinking in ancient time of china gi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systemic logic thinking in ancient time of china. logic thinking of mohism began from mo-tzn,and accessed to the peak of logic thinking in ancient time of china in mohism of later period. mo-tzn actively debated with each philosopher in order to propagandize “universal love” and “condemnation of offensive wars” ideas of theirs.there was a “talking”subject in his courses. we can say that modi was the first great thinker who researched logic as a knowledge. in some sense,mozi shoulde be a logical utilized specialist.but he also prejected many concepts in logic,such as class、cause、principle.three standardes as his epistmology was a method .mozi utilized many forms of inference,such as deductive inference、indective inference and argument analogy.mozi paied attation to the law of contracditon and the law of excluded middle.in a word ,though there were many defects in moism logic in its initial stage,modi based for later mohist school to establish a relatively complete logical system. the logical thinking of later mohist school was collected in mohist dialecticians,it was a peak of acient logical thinking of china,became a highest representative of acient logical thinking of china.we can say that mohist dialecticians projected generally a theroy matched to western classical logic and there were many thinkings in it ,such as concept、judgement、inference and logical law.it projected many basical notions as name、 judgement、 deducation、 class、 cause 、 principle, then pointed out the goal、 action and principle of dialectic, and established “three matter”which was constituted by class、cause and principle;it projected many ways of judgement such as “imitation 、 supposing”;deducation matched to inference-knowledge by inference in later mohism,but they didnt regarded it as only method to get knowledge,they also found some basic logical law ,for example iii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the law of contracditon and the law of excluded middle and the law of identity.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character and chinese,the defects of mohist logic is no formalizition match to aristoteles logic and hetuvidy of india,it lacked researchs on the form of reference and excessively paied attition to debate specific thesis.its logical system was not clear and integrated.but mohist logic had their merits,they have tried to lead into bariable and make logic formalize,the thesis tried to make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three classical logic in order to help us evaluate correctly mohist logic,recognize its status on chinese logic and even world logic. key: mozi;later mohist; logic; formalization iv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i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导 言 导 言 先秦是中国古代各种学术思想的大发展时期, 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逻辑开始形 成、创立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 西周曾经是我国奴隶制统治的昌盛时期, 形成了一个以周礼为代表的相当完 备的奴隶制,但周王朝的宗法血缘制度和分封制为以后的诸候纷争埋下了种子。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制度,削弱了奴隶主 贵族的势力和地位,同时各诸候国为了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取得优势,也逐渐取 消了世卿世禄制度,使得“士”阶层崛起,从而为思想学术的百家争鸣提供了历 史条件和现实基础。 这一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已经打破,私人讲学之风盛行,新兴统治者为 了政治斗争的需要,竞相争取文武之士支持,盛行养士之风。春秋战国时期的许 多国君如齐恒、晋文等都曾大规模地招贤纳士,让他们周游列国,这在客观上活 跃了思想,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从而又产生了更多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从 不同的立场出发,著书立说,互相攻辩,宣传本派主张,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 兴旺景象。值得注意的是,在百家争鸣中,不仅同一学派之间既有争鸣又有互相 援取,互相促进,推动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就是在相互对立的学派(儒道,儒法, 儒墨)之间也不只是互相对立和彼此攻击,而是既对立又互相渗透。在百家争鸣 的大好形势下,各种学术思想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古代的以名辩为特色的 逻辑思想正是在各家互相攻辩的实践和需要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墨家逻辑是在总结前人的辩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名实关系和 正名思想一开始就是百家争鸣中的重要课题。 “名”最初在道德经中被提出, 后来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局面提出了“正名”学说,主张“以名正实” , 而作为逻辑的论辩方法则始于邓析的“两可之说”和“刑名之辩” 。这些都在古 代逻辑思想的形成中起了开拓和启蒙的作用, 为后期墨家创立相对完整的逻辑学 说提供了理论准备。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是墨家政治、伦理、逻辑、军事等思想的汇编。 一般认为墨子书是墨子与其弟子、门人思想的汇编,而非一人一时之作。就 逻辑思想而言,在墨子时代就有了“类、故、法”的逻辑理论,但墨子主要侧重 于逻辑的应用。墨家逻辑理论主要集中于被后人称为墨辩的六篇中,但关于 墨辩的作者问题,自清毕沅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意见大致有三种: 一种主张墨辩乃墨子自著,如鲁胜、毕沅,今人詹剑峰、徐希燕亦持此 1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说。鲁胜在墨辩注序中指出: “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 ”毕沅在墨 子注序中称: “今惟亲士、修身及经上、经下,疑翟自著” 。詹剑峰在墨家的 形式逻辑中指出“近人研究墨辩皆受到胡适的错误观点的影响” “迫使我 不得不做一些考据工作,论证了先秦无后期墨家, 墨辩基本上是墨子自著, 创立辩学者是墨子” 。徐希燕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从黑格尔关于哲学发展的 正、反、合的过程规律的观点出发,指出墨子关于“辩”的论述一定是先于庄子 而提出,并对庄子、公孙龙等人的思想进行分析,论证了墨辩乃墨子自著。 一种观点认为墨辩非墨子自著,仍是后期墨家所著。这种观点是目前 的主流观点,孙诒让、沈有鼎、周礼全、孙中原、冯友兰、金岳霖等人都持这种 观点。他们认为墨辩中的许多思想与其余诸篇有较大差异。首先是墨辩 中的“天志” “明鬼”等迷信思想已经绝迹,而天志、明鬼则是墨子思想的重要 方面。其次, 墨辩所论“白马非马” “辩无胜” “离坚白”乃是墨子以后的庄 子、惠施、公孙龙等名家的观点,如墨辩为墨子自著的话,墨子是不可能对 他以后的人的观点进行反驳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墨辩是墨子自著,其中的经上、下 、 经说上、下 是后期墨家所著。这种观点以梁启超、谭戒甫等人为代表。梁启超未做较为详细 的考证,只是臆测,谭戒甫认为经 、 经说四篇之少半原为墨子摸索探讨之 物,且经 、 经说原分为二而皆用雏形之论形所组成,一是因为后来的墨者 俱诵墨辩 ,且大取中有“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犹在” 。二是因为经上、 下 经说上、下所记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归于墨子一人似为不妥,且经说 论说结构原未完全,因为墨子大功用在于阐发自己的政治伦理学说。总之, 经 六篇有一部分为墨子自著,另外的部分为墨子以后的弟子所共同汇编而成。 目前第二种观点虽还有可商榷之处,但已几成定论。虽然,专家们还是认为 墨辩中是有墨子的思想的,是后期墨家对墨子的继承和发展,其中的发展线 索由于史料的缺乏难以窥见,但这一点是不可置疑的。 我的这篇硕士论文拟取当前的公认, 采取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去研 究墨家逻辑。在墨子原著缺乏足够的历史资料的条件下,采用逻辑的方法梳 理墨家逻辑前后的发展线索应是可取的。 近年来,关于中国古代有无逻辑和墨辩思想是不是逻辑一直颇有争论。 这涉及到对辑的性质、定义、目的、方法, 、对象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与理解, 对墨辩是不是逻辑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有逻辑, 2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墨辩 是中国古代逻辑的高峰, 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无逻辑, 中国只有 “辩学” , 而“辩学就不是逻辑。 ” 第一种观点自清代以来一直在学术界占主流地位。 清末墨学集大成式的校释 家孙诒让、20 世纪初叶国学大师梁启超、胡适在各自的著作如墨子间诂 、 墨 子学案和中国哲学史大纲中都认为墨辩中有丰富的逻辑思想, “ 墨辩 就是墨家的论理学,墨家的名学应该在世界名学史上占有一个重要位置” ,并对 墨辩逻辑的部分内容有所阐发。20 世纪中叶,沈有鼎、金岳霖等人认为古 代中国与古希腊差不多同时产生了逻辑学著作,而墨辩就是中国古代逻辑思 想的高峰。沈有鼎、詹剑峰等人还对墨家逻辑的基本内容作了极为全面系统的研 究和梳理。20 世界 80 年代以来,国内一批学者如周礼全、孙中原、周云之、徐 希燕等不仅重申了中国有逻辑, 墨辩逻辑是可与古希腊的逻辑学、印度的因 明学相媲美的逻辑学, 而且对 墨辩 逻辑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并有所发展, 使许多以前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已经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论断。 国外学者如日本学者宇野精一、大滨浩、高田淳等在中国思想 (1977) 、 中国逻辑思想 (1967) 中国逻辑史研究中认为墨家有比较正确和系统的逻 辑思想,并认为墨家逻辑有一个进展的过程,可以把墨子著作看作是中国逻辑思 想的先驱。 第二种观点主张的人主要有崔清田,曾昭式,程仲棠,日本学者中岛力造 崔清田认为: “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墨家辩学只能是墨家推行自家的理 想以及与这种理想相适应的政治主张的一种取当求胜的手段,而不是探索和 认识科学真理的工具”“墨家的辩就是要在是非之争中以自家的标准去区分正误、 求当取胜。 ”曾昭式认为: “这种据西释中的比附方法模糊了对于目的、对象、性 质、内容不同的墨辩与西方亚里氏多德逻辑的认识” 。日本学者中岛力造认 为“东西向无论理学(逻辑) ,有佛家所谓因明者略似之,我国古代时所谓名家 似是而实非” 。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虽承认中国有逻辑, 墨辩是中国古代逻辑的高峰,但 又不同意 墨辩 逻辑可与古希腊的逻辑学、 印度的因明学相媲美。 如王路在 理 性与智慧 (2000)一书中就认为“国内学者对墨辩的评价被夸大了, 墨辩 对世界的影响远远不及亚里氏多德的逻辑。 ” 我认为王路先生的观点和评价是比较中肯和合乎史实的。 之所以发生否认中 国古代有逻辑和墨辩是逻辑的观点,是因为我们一直是站在西方逻辑的立场 3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上看待中国逻辑,这有时会对逻辑的基本看法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如,我们现在 一般认为逻辑作为一门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 但这里似乎涉及一个问 题,何谓思维的“形式”?对“形式”如何理解,是不是只有用西方的字母来代 表主词、 谓词的表达式才是 “形式的” ?汉语不是字母文字, 无法用字母来表达, 但中国逻辑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是不是就一定不是“形式”?逻辑 是求真的工具,这一点是无疑的。有人认为墨辩是求当争胜的工具而不是逻 辑,是辩学,这值得商榷。首先,我们应把逻辑理论与逻辑的应用区分开来。从 逻辑的应用来看,逻辑既可用来求真,亦可用来求胜。用墨辩是求当争胜的 工具来否认墨辩是逻辑在逻辑上本来就是错误的。其次, 墨辩中的“当” 不仅有“适宜” 、 “合适”的意思,还含有正确、真实和名实相合之意。以求“当” 来否认求“真”似乎不符合墨辩的本意。 经74 条云: “辩,争彼也,辩 胜,当也” 。 说云: “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胜,不俱胜, 必或不当,不当,若犬。 ”就此而言,这儿的“当”完全是“真”的意义,牛与 非牛,只有一个为真,这个“真的”既“当” 。因此,认为墨辩仅仅是求当 争胜的工具的看法是对墨辩的一种误解。再次,对“真”的认识是有差异的。 否认墨辩为逻辑的人认为, “真”当为“真假”之“真” ,是事实判断,这种 认识与西方发达的认识论是有关的。逻辑确乎为了求真,但在西方,除了客观事 实的科学真理之外,还有宗教真理。因此,就逻辑的发展而言,无论是亚里氏多 德的形式逻辑,还是中世纪逻辑,乃至康德的先验逻辑,都是为信仰,为论证上 帝存在作证明的。但从没有人因为亚里氏多德为其理念界,基督徒为上帝存在进 行证明而否认它们为逻辑。难道上帝存在的“真”是事实或科学的“真”?它们 都是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那么, 墨辩用逻辑的手段论证自己的政治、 伦理等主张为“真”并不能否定它的逻辑性质,否则,正如墨家在论证中常用的 一句反诘: “岂不悖哉?” 印度的因明学是作为佛教逻辑存在的, 传入中国后也基本在上佛教的圈子中 使用, 就其影响而言, 自然不如亚里氏多德逻辑, 但西方人还是承认其为逻辑的。 这并不是因为西方人承认佛教逻辑所论证的对象的正确, 而是因为因明学确实研 究了类似于西方逻辑的东西,即推理的形式等。从这个意义上看,印度因明学也 未必是求科学之真的,但它是逻辑却是公认的。 墨辩与此相类似,如果我们 用不一样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自然会得出墨辩非逻辑而是“辩学”的错误 结论。 4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本文认为在承认墨辩为逻辑的前提下,应正确地评价它在世界逻辑上的 地位,过分贬低它的地位会得出中国古代无逻辑的结论,这与历史不符;过分夸 大它的历史地位似有“民族虚荣心”作祟。王路先生的评价是中肯的,作为古典 逻辑的起源之一而言,它可与亚里氏多德逻辑、印度的因明学相媲美,但从对世 界文化乃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看,它的影响不仅不如亚里氏多德逻辑,甚至不如 印度的因明学。这是我这篇论文对墨辩逻辑的基本定位。 5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第一章 墨家的逻辑范畴 第一章 墨家的逻辑范畴 第一节 墨家逻辑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第一节 墨家逻辑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逻辑思维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之初,人类先是对自己之外的事物 产生认识,然后又对自身产生认识,当人类对思维本身开始进行思考与研究时, 就产生了逻辑科学。 同时, 逻辑的运用又是一种思维方法,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 逻辑学与认识论、方法论是统一的。 “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历史表明,辩与知的 关系十分密切,从不同的认识论出发,对待逻辑学就会从不同的态度,也会形成 不同的逻辑理论,因此,研究墨家的逻辑,不能不对其赖以建立的认识论基础加 以分析。 ” 一、墨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三表法 一、墨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三表法 在中国哲学史上, 墨子第一次提出了真理标准问题。 他说:“言必立仪” 。( 非 命上 ) “仪”就是言论是非的标准,并认为如果没有是非标准,则“是非利害之 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即是他提出的“三表法” , “何 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 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必有三表也。 ” ( 非命上 ) 从第一表和第二表来看,墨子重视经验,肯定耳目的见闻是认识的来源,因 而,其认识论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其方法论却是经验主义的。圣人的历史经 验和众人的直接经验作为标准是有其意义和价值的,但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它仍 然属于认识范畴,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它们本身还是有待于证明的。因而把这二 表作为真理的标准是不充分的。 第三表在“三表”中最为深刻,因为它接触到了实践的效果,国家治理的好 坏要看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就政治是非与社会问题而言,这一条可以作为 基本标准,但还是有待于进一步的证明。 墨子“三表”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明确地提出了真理标准问题,并包含着 一定的合理成分,他虽然没有、当时也不可能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但必将推动中 国哲学对此进一步去思考和研究。 “三表”说的缺陷集中到一点,就是单纯的经 验主义,这种经验主义的思维方法必然影响到他的逻辑抽象性和严密性。 墨子虽然十分注重感觉经验,但也接触到了理性逻辑的认识。人类认识世界 李匡武.中国逻辑史先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版第 192 页。 1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的方式不外乎感性、理性、直觉等方式,逻辑作为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必 然是理性的,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是认识主体运用抽 象思维的方法,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抽象化是理性认识阶段认识活动 的基本特点,感性的具体是最生动丰富的,但只有运用思维的抽象,才能把具体 形象中潜藏着的共性和本质揭示出来。 墨子认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他提出了“察类明 故” 的认识方法, 他在辩论中常常批评对方: “子未考吾言之类, 未明其故者也。 ” ( 非攻下 )墨子所说的“类”指事物的同属和共性, “察类”可以发现同一类 事物的共性,从中找出其通则,所以可以类比和类推。 “故”指事情的原因或目 的, “明故”可以发现事物之所以然,从中理出其因果联系,所以可以举一反三。 “理”指包括“类”和“故”在内的取舍是非的根据。墨子虽然尚未作出明确的 规定,但他提出并具体运用了这些概念,说明他已经注意到理性认识的作用。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墨子非常重视“察类” ,以往我们分析墨子的认识论 或逻辑时,往往注重对“类”的分析而忽视了对“察”的探究。我认为“察”字 表明墨子对理性认识的重视。 “察”不仅有观察之意,还有以观察为基础的“探 究” 之意。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 必察迩来远, 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 ” ( 修身 ) “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 也。 ” ( 修身 )这儿的“察”就不是单纯的感性观察,而是一个由近及远,由外 而内,去粗存精的认识过程,闪烁着理性主义的光芒。 墨子的认识论尽管是经验主义的,他判断真理的标准三表法主要也是经验 的,但墨子从来也不否认理性认识,他认为,人仅仅有感性经验的认识还是不够的, 人类还有理性认识的能力。在反对彭轻生子“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 ( 鲁问 ) 的观点时, 墨子用 “譬” 的逻辑方法反驳了彭轻生子。 指出人不仅可以回溯过去, 而且还可以预测未来,这种对逻辑推理的重视不就是墨子重视理性认识的表现 吗? 二、后期墨家论“知” 二、后期墨家论“知” 墨辩在继承墨子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人的思维的重要性, 墨辩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认识的源泉在于实践, 在于与事物相”接”。 墨辩批判了庄子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指出了人有 认识事物的能力, “知,材也。 ” ( 经 3 ) “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 若明。 ” ( 经说 3 )但这种能力只有与事物相“接”才能产生关于事物的知识, 2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知,接也。 ” ( 经 5 ) “知,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 ” ( 经说 5 ) 很显然,这种认识还只是对事物的感性的、不全面的认识,它还有待于进一步深 化, 经说 6继续说: “恕,明也;恕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 ” “恕”就是把已经知道的知识再用物去验证,从而使这种知识更清楚更明白,甚 至从中可以得到新的知识。在这里, 墨辩似乎有演绎方法的思考。 “以其知论 物”中的“知”是在经验基础上等到的“知” ,这种“知”是否为真知要用事物 去检验,经过检验的就是正确的,就可以作为普遍真理去使用,去指导人们认识 事物。这种“知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到的,这与培根在新工具论 中提出的归纳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培根的归纳逻辑体系就是为了克服演绎逻辑 的不足,为适应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建立的。众所周知,自然科学最主要的研 究方法是观察实验法,相应的,归纳方法就是其主要的逻辑方法,通过归纳得出 的科学结论是可以作为演绎的大前提使用的。 从这个角度看, 墨辩中的“知”应该是归纳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墨家重 视科学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与这种归纳方法的使用显然是分不开的, “以其 知论物而其知也著”体现了人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对理性认识的重视。 关于这一点,在墨辩的其它地方也可以找到证明。 “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 察也。 ” ( 经上 91 ) 、 “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辨也。 ” ( 经上 93 )从此可以看 出墨辩既重视感性认识又重视理性认识,克服了墨子重耳目而轻心意的狭隘 的经验论,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墨辩把获取知识的途径区分为三:闻知、说知、亲知。亲知是通过亲身 经验得到的知识,即所谓“身观焉” 。闻知是由传授得来的知识。说知是由推理 得到的知识。但在墨辩中,这三种知并不是平列的,亲知更为重要。 经下 170: “闻所不知若所知,则两知之,说在告”在经说下170 中又通过举例, 指出说知是以闻知为根据,闻知则是以亲知为根据实现的。闻知与说知是在亲知 基础上的扩展,没有亲知就谈不上闻知与说知,亲知是更为重要的。这些都是对 墨子认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墨辩 依据自己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有力地批判了庄子 “辩无胜” 的观点, 明确提出“辩胜,当也” ( 经上75) , “谓辩无胜,必不当” ( 经上135) 。通 过这种批判, 墨辩不仅证明了辩具有分清是非的重要作用,是认识真理的手 段,也阐发了有关辩的科学(逻辑学)的重要意义,从而为逻辑学的建立提供了 认识论根据。 3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总之 , 墨辩在继承墨子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肯定和扩大了理性 认识的范围,从而为它建立科学的逻辑体系打下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同时, 墨家的经验主义和中国传统思维的实用倾向也注定了墨家逻辑的 “重心不在于对 推理的形式分析及其规则的明确制定。 ” 第二节 墨子逻辑的基本范畴 第二节 墨子逻辑的基本范畴 一、墨子论“名” 墨子论“名” “名”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何谓“名”?说文云: “名, 自命也。 ”段玉裁注云: “祭统曰:夫鼎有铭。铭者,自命也。 ” “名”之一义为名 称、名字。 论语阳货曰: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 周礼郑玄注云: “古 曰名,今曰字。 ”此均是其证。到了墨子, “名”除了保持其本义之外,还被引申 作为逻辑学的专门术语,用以指“概念” 。 墨子从自己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出发,论证了“名”与“实”的关系,概括出 了名与实这一对立范畴。他说: “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攻伐并兼,则是有誉 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 ” 很显然,这里的“名”不再是名称、名字之义,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从众多 事物和行为抽象出来的与实相对应的一个范畴。 “人用以造成语言和在语言中所 表现的东西,无论较为隐蔽、较为混杂或已经很明显,总包含着一个范畴” 。 但名字、名称与概念毕竟又是有区别的,名字、名称只是一个语言符号,概 念却是一种思想。 那么, 在墨子那里, 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呢?其产生的途径有三: 一是归纳, 通过归纳寻找不同事物的共同点, 这个共同点就是事物的属性或本质, 从而可以用一个概念去概括一类事物。 “取名予实”不仅是正名的方法,也是得 名的方法,一类实才有一样的“名” 。二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如尚贤中关 于什么是“贤士”的规定, 鲁问篇中对何为“荡口”的解释都是一种定义的 方法。三是通过比较的办法,指出不同“名” (概念)的差异,这种差异乃是它 们之间的本质差异而不是个别的偶然的、 表面上的名称上的差异。 如在 天志中 篇关于兼者与别者的规定,就是运用的这一方法。他说: “兼者,处大国不攻小 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 则攻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这种通过对立概念的分析揭露是非同异,是确 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好方法。 颜华东: 中国逻辑思想散论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8 页。 黑格尔: 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 177 年版,第 8 页 4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墨子不仅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了大量的概念, 而且提出了概念正确与否的基 本要求与规则:首先,概念要有确定性,否则就会带来混乱,可能造成偷换概念 的逻辑错误,成为诡辩的手段。墨子已经认识到了“名”的多义性,在尚同上 中,墨子指出: “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善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一义, 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 ”这说明墨子已经意识到语词、概念的内涵要统一, 要有完整性和严密性,否则会带来交流的困难,导致“天下之乱若禽兽然”的局 面。墨子在实际的论辩中十分注意概念的内涵的确定性,他总是通过确定概念内 涵的方式把相似的概念区分开来, 这对于建立墨家学说的理论体系和批判其它学 说的不同理论观点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墨子还认为不同概念不仅有本质的差别, 有时还会因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例如公孟曰: “公孟子谓子墨子曰: 子以 三年之丧为非,子之三日之丧亦非也。 子墨子曰: 子以三年之丧非三日之丧, 是犹裸谓撅者不恭也。 ”撅衣即揭衣,裸即赤体,撅虽不恭,但裸更甚,不能把 “撅”和“裸”等同起来。 其次,墨子还指出在给一个概念下定义时不能同义反复,这是定义的一个重 要规则。 公孟篇曰: “子墨子问于儒者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子墨 子曰:子未我应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且以为男 妇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是犹 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也。 ”这是说,在定义一个概念时,不能用被定义者来 定义被定义者。即不能用“乐”来定义“何为乐” ,这样才能达到明确概念的效 果。 二、墨子“类、故、理(法) ”范畴和三表法的逻辑意义 二、墨子“类、故、理(法) ”范畴和三表法的逻辑意义 (一)类、故、理(法)的概念 (一)类、故、理(法)的概念 墨子的逻辑推理论证的基本范畴是类、故、法(仪)三种。 1、 “类”概念 类是推理论证的客观依据,明是非,别同异,判真伪必须从“察类”做起。 墨子抓住了“类”的武器和论敌进行辩论,提出“明故“必须“察类”和“知类” 。 墨子在反驳好攻战之君提出以禹征有苗, 汤伐桀武王伐纣为例说明攻伐之为 利时说: “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所谓诛也。 ” ( 非攻下 ) 这里他把诛有罪的义战与攻无罪的不义之战区别开来。 通过仔细观察事物的类别 即“察类”把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东西区别开来,避免把不同类的东西混为一 谈,防止陷入概念混淆的逻辑错误。 5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在反对公输盘般帮楚国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时,墨子诱使公输般说: “吾义 固不杀人。 ”墨子说: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在这里墨子提出了“知 类” 。 “类” 概念是墨子进行辩论的重要方法, 他总是能指出对手在概念上的错误, 从而在论辩中获胜。 2、 “故”概念 推论的客观依据为类。类是就外延上讲的(推论的范围) 。各种各样的类应 该分清楚,但类之所以为类,有它成立的所以然之故。因此,墨子总是把察类、 知类与明故相提并论,可以说明故是察类的必由之路。 在墨子看来,推论的内在依据即客观事物的原因,也即一事形成之故,指出 客观事物的真实原因,即可区别不同的类属关系。正确的逻辑推论必须根据充分 的理由,客观事物的真实原因总可反映为逻辑理由,虽事实上不一定经常作为认 识的理由。 任何科学的论断都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具有充足理由的主张墨子称之为“有 故”或“有说” 。可以说在墨子那里, “故”已经作为一个自觉的逻辑概念和范畴 来使用了。不仅如此,墨还进一步提出了“辩故” 、 “明故” 、 “无故从有故”的思 维论辩原则。 墨子主张遇事要 “识其利, 辩其故” ( 兼爱中 ) 。 他上说下教, 主张实行 “兼 爱” 。但当时“天下之士君子”说: “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 于是墨子批评说: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 ”即不认识兼爱之说的 好处, 不能分清兼爱之不能实行的原因。 墨子认为兼爱不能实行的原因在于: “上 弗以为政,士大夫不以为行故也。 ” “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他以晋文公, 楚灵王和越王勾践用自己的爱好改变社会风气为例,论证了“君说之,故臣能为 之。 ”可见,所谓“辩故” ,就是分析现象因果联系。 非儒中说: “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 也。无辞必服,见善必迁。 ”这里的“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要服从有理由 的,这样人们的知识才能发展,思想才能进步。 “无故从有故”是充足理由律思 想的萌芽,它反映了论辩的基本要求。 总之,墨子在中国思想史第一次把“察类”和“明故”联系起来,说明要分 清事物的类别,需要连带考察事物的原因或根据。墨子把类和故相联的提法,是 墨辩 “三物逻辑”的雏形。 3、 “法”概念 6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墨子本人是一位技术非常精湛的木工, 他指出从事生产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 的法度和标准, “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平以水”因而“百工 从事皆有法所度” 。由此出发又引申出: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 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 ( 法仪 )墨子“法”概念产生的逻辑思维过程是人类思 维认识史的缩影。 “法”概念一经产生,又孳生出“方法” “法则”的概念。 “匠人亦操其矩, 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 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 ” ( 天志中 )墨子解释 诗大雅中“顺帝之则”为“帝善其顺法则也。 ”可见, “法”即方法、法则。 墨子认为说话写文章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和法度,“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 则不可不先立仪法。 ” ( 非命中 )若“言而无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 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在这里,表、仪、法三字同义。就墨子提出言 论方面“法”的概念而言,是一种进步,这是人类认识从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进 而觉悟到研究思维规律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是系统逻辑学说产生的前奏。 (二)三表法的逻辑意义 (二)三表法的逻辑意义 三表法不仅是墨子认识事物和检验真理的方法,而且具有逻辑上的意义。墨 子提出的三表法,既是衡量言辞的标准,又是构成和表达言辞的方法,其中包含 着逻辑思想的萌芽。不少学者认为,其中包含着归纳、演绎和实验方法的雏形。 所谓本之,就是寻求立论的根据,这被认为是同演绎法相当的东西。但我们只要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墨子所谓“本之” ,主要是列举历史上的事例以证明某一结 论,它其实相当简单枚举归纳法。 所谓原之,就是从百姓感觉经验的事实中探求立论的根据,而这也应该是相 当于归纳法的东西。但是墨子企图单纯以百姓耳目之实为标准来证明有“命”论 的虚妄则流于简单幼稚的经验论。在墨子的思维方法中,归纳的方面占上风,归 纳多于演绎,并且归纳中又缺少演绎和理论分析的补充,以至于使他对古书的记 载和口头的传闻均盲目地信以为真,而缺少鉴别和去伪存真的工夫。 所谓“用之” , 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 益,这是相当于实验的方法。 总的来说,墨子提出的三表法是以人们的思想、言论的是非标准、构成方法 和表达方法作为研究的对象,并且得出一些初步合理的规定。这应当说是中国逻 辑思想产生时期的一大成就,是系统逻辑学说逐渐酝酿成熟过程的发端,有重要 7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的历史意义和认识价值。 总之,以上所谈“类” “故” “法”三个范畴是逻辑推论的基础,而这三个范 畴是互相联系着的,同法者必同类,即如凡从同样的规画出的图形都属于圆类, 而正确的故又都可作为一类的法。 “类” 显示推论的范围, “故” 显示推论的理由, “法”显示推论的规则。明确规定了推论的对象范围,根据可靠的理由,依据一 定的法则,这样得出的论断是不易随便攻破的。对于这点,墨子颇有自豪感,他 说: “吾言足用矣。舍吾言而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捃粟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 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 ( 贵义 ) 第三节 后期墨家对墨子逻辑范畴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 后期墨家对墨子逻辑范畴的继承和发展 故、理、类作为中国古代逻辑的基本概念,在墨子那里已经被提出,而且墨 子也已经把逻辑(辩学)作为一种专门的学问进行研究,在耕柱篇中,墨子 说: “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 ”在墨家思想的发展中,墨 家弟子与各家进行了广泛的辩论,促使了谈辩一派对辩学的研究,尤其是到了后 期墨家,在概括战国时期科学技术成果和前人辩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墨子提出和 广泛应用的故、理、类诸范畴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 的名、辞、说理论,从而为墨辩逻辑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同时,后期墨家对“名”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提出了“偏有偏无”的划分原则, 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名”进行了分类,并由此建立了涉及诸多学科的范畴体系。 故、理、类、名在墨子那里虽已具有逻辑意义的萌芽,但还主要是在本体论 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到了后期墨家,为了确立 “说” 式推论的逻辑性质和基本形式, 第一次从逻辑学的角度对“故、理、类、名”概念进行了规定。 一、后期墨家论“故” 一、后期墨家论“故” 三物以故为起首,墨辩 以故为发端,墨辩 第一条开明宗义就给出了 “故” 的定义。 经上1: “故,所得而后成也。 ” 经说上1: “故。小故,有之不必 然, 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若见之成见也。 ” “故”是事物所以能成之的原因和条件,也是论题所以能立的具体论据和理 由。也就是说,故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指事物的根据,另一方面指逻辑的 根据。 小取篇提出的“以说出故”之“故”就是指整个推理的前提,是立辞 的依据。 在后期墨家看来, “故”可以分为两类,即“小故”和“大故” , “小故”相 当于传统逻辑中的必要条件, “大故” 相当于充分必要条件。 尤其要注意的是 墨 8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辩在立论中所提出的“故”主要都是指的充分必要条件。因为只有作为充分必 要条件之“大故”才能必然地由“故”而推出“辞” ,并由“无故”而必然地推 出非其辞。不过, “小故”在立论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非彼必不有” ( 小取 ) 即如果缺少这个必需而不充分的“小故” ,就必然地不能推出这个结果。 “故”概念的提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了故,才能有立辞过程中 的论据,也才能有类推过程中的论据。其次, 墨辩认为“说”具有使人通晓 道理的作用, “故”是使“说”具有这种作用的关键。 “说,所以明也” ( 经上 ) 是因为“说”可以出故。再次,故是判断谬误的依据。 小取曾谈到辩说中可 能出现的谬误,即“辟、侔、援、推之辞,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 , 并且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农业技术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11-Methylheptadecanoyl-CoA-11-Methylheptadecanoyl-coenzyme-A-生命科学试剂-MCE
- 西安电信通信行业新面试题解析
- 外企面试实战模拟题库:快速提升面试技巧
- 声乐演唱招聘面试面试题集锦
- 新中医科招聘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分享
- 高品质医护招聘面试题库:医药市场营销人才需求与招聘策略
- 科技行业面试全攻略:各行各业岗位深度面试题
- 职场精英必 备:肥胖问题面试题深度解析与求职实战
- 社区征地分红方案范本
-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母婴同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 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
- 面试性格测试表
- XXX加油站风险分级管控台账
-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使用知识
- H35-462(5G中级)认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HY/T 122-2009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
- GB/T 19666-2019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或光缆通则
- GA/T 1241-2015法庭科学四甲基联苯胺显现血手印技术规范
- 小学和初中科学教学衔接
- 制造执行系统的功能与实践最新ppt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