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为了推动农村的治理模式向善治转变, 就必须要理清宗族势力在现代的农村社会所 扮演的角色。基层农村存在多元的秩序格局,在各种村庄的权力结构分配格局中,宗族 势力是一股重要力量,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和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将从宗族在现代的意义 出发,解析宗族势力在农村的具体表现形式,村民自治的性质和存在基础,由此着重分 析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阻碍, 以求达至对选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论 认识。选题的现实意义主要是为了解决这样一个命题:宗族势力与村民自治应该进行怎 样的互动,国家与社会在农村如何衔接,以及如何去防范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负面影 响,使两者能在一个相互促进的模式中共同发展。 本文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深入到农村实地考察,分析论证了宗族势力对村民 自治所造成的影响,并由此提出防范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不利影响的具体措施。文章一 共分为三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语。 正文部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解析宗族势力与村民自治的定义。 一是介绍现代宗族势力及其表现形式, 具体包括了重修宗谱、祠堂或者祖坟;推举族长,设立族规,使宗族械斗规模化;参与 政治经济活动。二是介绍村民自治的性质以及它存在的理论基础,法律制度基础和实践 基础。从基础理论层面对两者的定义进行了一个梳理。 第二部分,分析我国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积极影响。文中采用了大量的案例进行 辅证,以证实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将有助于我国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不 仅可以提高选举的竞争性,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还可以弥补村民自治制度下无法触及 到的政府管理的“真空地带” ;同时,强大的宗族势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村民免受 政府的非法侵害。 宗族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正确引导下, 它可以和现代法治相结合, 形成新型的村落权威,更好地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三部分,从消极方面来论证宗族势力给村民自治带来的不利影响。宗族势力以其 特有的表现形式从某些方面又阻碍了村民自治的发展。如设立族规,推举族长,使宗族 势力组织化;重人治,轻法治,侵犯村民的政治平等权;干扰村民自治组织的产生,造 成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能弱化; 宗族械斗现象的存在冲击了村民自治所需要的民主法治环 境。 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如何防范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负面影响。从宗族势力的具 体表现形式入手,有效地整合宗族势力的积极因素,打破“聚族而居”的封闭居住现状, 建立健全村民利益协调机制,让宗族势力自觉融入到法治社会当中来。最后强调了加强 村民自治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使宗族势力在消除了其负面消极影响之后,更好地服 务于村民自治制度。 关键词:宗族势力;村民自治;影响 abstract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good governance mode of rural governance transition, must clear the clans play in modern rural social rol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rural areas there are multiple order patter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structure of villages, clan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mpact on the villagers autonomy and the role can 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clan in the modern sense, analytical clans concrete manifestation in rural areas, villagers autonomy and found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nature, which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lan, force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villagers autonomy and negative, in order to have a more profou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on the subject. the meaning of this thesis is mainly to solve such a proposition: clan and village self-government should be what kind of interaction, how national and social cohesion in rural areas and how to prevent the clan force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villagers autonomy, so that the two can develop in a mutual promoting mode. this paper uses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the deep into rural fieldwork,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lan force caused by villagers autonomy, and thus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clan forces adverse impact on villager autonomy.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 the preface, text and epilogue. the body par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main content: the first part of the definition of parsing the clan forces with villagers autonomy. one is to introduce the modern clan force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cluding the genealogy, ancestral temple rebuilt or graves; elected patriarch, the establishment of laws, the fighting among clans scale;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ctivity. two is introduced the properties of the villager autonomy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legal basis and practical basis. organize both defined from the basic theory.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clan force on the villagers autonomy. in this paper, using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are secondary card, to confirm the clan force influence on the autonomy of villagers there will b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help chinas rural social order.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election, improve farmers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also can make up for the villager autonomy system cannot touch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vacuum ; at the same time, the powerful clan can protect the villagers from illegal violation of government in a certain extent. clan in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y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it can be combined to form a new modern rule of law, the village authority, to better safeguard social stability in rural areas. the third part, adverse effects to demonstrate the clans from the negative aspects brought to the villagers aut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an forces to form its unique in some ways has hindered the villager autonomy.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family rules, elected patriarch of the clan forces organized; heavy rule of man, light the rule of law, violations of the right to political equality of the villagers; interfere with the generation of villagers self-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resulting in the weakening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villagers self-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clan the gang fights phenomen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impact villagers autonomy,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environment. the fourth part, focuses on how to prevent the clan force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villagers autonomy. starting from the concrete form of the clan, the positive factors integrated clan force effectively, closed living status to break the clan ,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benefit coordination, let the clan consciousness into the society of rule by law. finally,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to strengthen villagers autonomy,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clan forces, better service for the villagers autonomy. key words:clan forces;villager autonomy;influence 目目 录录 引言引言 . 1 一、宗族势力与村民自治的法理解析一、宗族势力与村民自治的法理解析 . 2 (一)宗族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 2 (二)村民自治的性质及其存在基础 . 5 二、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影响二、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影响 . 8 (一)促进了村民选举的竞争性与公正性 . 8 (二)宗族势力对新型村落权威形成的促进 . 10 (三)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真空”地带的弥补 . 12 (四)宗族势力具有保护村民合法权益的功能 . 13 三、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消极影响三、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消极影响 . 15 (一)以族规宗法替代法律 . 15 (二)宗族势力的强势常会干扰村民自治组织产生 . 17 (三)严密的宗族组织造成村民自治组织职能弱化 . 19 (四)宗族争端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环境 . 21 四、如何防范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负面影响四、如何防范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负面影响 . 22 (一)村民自治应将宗族势力纳入法治轨道 . 23 (二)打破“聚族而居”的封闭居住环境,消解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不利影响24 (三)建立村民利益协调机制,降低村民对宗族的依赖程度 . 26 (四)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规范宗族势力的发展 . 29 结语结语 . 3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3 论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引言 宗族势力的成长几乎伴随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 宗族凝结了我国传统文化 的精髓。 改革开放后, 国家在农村开始引入现代化治理模式, 推动农村的治理模式由 “政 社合一”开始过渡到“村民自治” 。政府积极发展民间组织,推行基层农村的民主建设, 与此同时,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 的影响问题,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之间可能产生的张力和冲突问题。两者之间的这种 紧张关系一度在实际领域发生过激烈的争论,即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 法颁布施行之后,实务界仍然有许多人士反对村民自治,他们认为宗族势力对村民自 治制度的干扰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稳定。这种反对的声音也不无道理, 因此,深入而科学的研究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对于我国深化村民自治制度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但有助于人们理性认识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而且可以为国 家推行有关宗族势力和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政策或者制度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对于本选题,西方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宗族作为血缘组织是一种原始性的组织,它 将被现代社会人为创立的社会组织所取代, 也即是人为宗族势力最终将会被现代社会的 村民自治制度所取代。但是近 20 年来,我国农村的宗族势力发展的状况及其在乡村治 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按照西方学界主流观点的预设而进行, 因此本选题具有极 强的中国特色,是一个基于现实经验而提出的本土化问题。 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这一选题涉及到了跨学科的学术研究, 当前国内对这一 选题的研究大多是从历史学、 政治学、 社会学、 人类学以及行政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展开, 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是以实证研究为主,深入农村开展问卷调查或者进行深入的访谈, 取得了较为丰富的一手资料,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宗族势力发展状况有了一个脉络清楚的 梳理,丰富了我们对宗族发展的认知和理解。国外学者对我国宗族势力的研究主要是从 社会学和人类学这两个角度进行切入剖析,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汉人的宗族,也包括移居 海外的汉人宗族。尤其是他们的当代研究表明,以中国作为例证,宗族势力等社会上的 传统资源对乡村治理的完善有着积极影响的一面, 由此认为历史传统未必就是现代化发 展的阻碍。 本文尝试就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负面影响与积极影响两方面进行剖析, 并就宗族 势力对村民自治的负面影响的防范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希望能对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建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宗族势力与村民自治的法理解析 (一)宗族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1宗族的含义 从当代学界来看,宗族概念含义弹性较大,众多学者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做出 了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的视角: (1)强调宗族中“族”的作用,而“族”又是由许多独立家庭组成 “族”所代表的就是家,强调“族”的作用也即是强调家的作用,认为“族”是家 庭聚居的结果,著名社会学学者费孝通教授认为: “所谓宗族中的“族”是由许多独立 的小家庭所组成的社群。 ”1徐烺光认为:所谓宗族,是指一种沿袭了直系血统(男系或 者女系)的家庭延伸和扩展了的组织。他赞同林顿认为宗族主要来源于某一单系家庭的 扩展,这种扩张以父系血统为基础。由此强调家庭对于宗族的重要性。2 (2)强调宗族中“宗”的作用 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宗族是有组织规范的血缘群体。林耀华认为宗族作为家庭的延 伸和扩展,由同一父系祖先传衍下来的子孙后代,被称之为宗族。3吕思勉则认为“宗” 和“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族”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一群人,通称为族人,他们 之间是没有主从之分的; “宗”是指在所有的族人亲戚当中,推举一人为这一群体的首 领,当这个首领去世之后,推举他的世袭后代来担任族人的首领。而徐扬杰的观点则着 重描述了规范对于宗族形成发展的作用,认为一个庞大的家族是以若干个小家庭组成 的, 是指由同一父系血缘传衍下来的子孙后代, 虽然在形态上已经成为独立的个体家庭, 但是仍然以世代聚居的形式,按照一定的组织规范,同时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结合成为宗 族。4滋贺秀三认为在中国的亲族关系上, “宗”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并以此来划分亲 1 费孝通: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 37 页。 2 徐烺光: 宗族、种姓、俱乐部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年版,第 57 页。 3 林耀华: 金翼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年版,第 5 页。 4 徐扬杰: 中国家族制度史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 10 页。 论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属的分类设立亲属制度。5 (3)强调宗族中姓氏的重要性 弗里德曼曾经非常恰当地指出,在中国人普通的姓名里面,几乎总是包含了三大部 分,第一部分是姓,中间的部分是共同的辈分,最后一个字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部分, 这其中有两个部分是具有家族特色的。 吴景超认为我们广泛把宗族定义为具有同一姓氏 的群体。6在当代中国,具有同一姓氏的人普遍聚居在一个村落里面,一般同一姓氏都 有一个共同的宗祠,用来进行平日里的宗族活动。但是,以姓氏来定义宗族,比以单系 血缘为依据要宽泛,因为具有同一姓氏的人,一定有血缘关系。 以上的几种观点各自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从不同的视角对宗族进行了定义,但是它 们都有一个非常确定的相同点:宗族都是以同一父系血缘为基础,以独立的家庭为基本 单位而选择在某一地点聚居,共同遵守相关的组织规范的模式下的社会组织形式。 2. 宗族势力的表现形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进入了一个急剧变化的发展时期,宗族势力重新找 到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空间。关于宗族势力的表现形式,冯尔康先生认为,至 少有两个因素是共同的,第一就是续修家谱或者族谱;第二就是修祠或者建祠。7以文 章的调查对象湖南丰仁村为例,从现有状况看来,农村宗族势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1)重修宗谱、祠堂或者祖坟 以湖南丰仁村林氏族谱为例来考察修谱的具体内容。林氏在丰仁村的人口占据 了三分之一,是名符其实的大姓,族长打着修谱的旗号要求林氏家族的族人缴纳修族谱 的款项,一般情况下只要求男性族人缴纳,每人五十元一套,集资上万元,族民为了达 到心理归属感上的需求,同时也期望自己在有事的时候能够得到家族的支援,都非常积 极的参加修谱活动。 宗祠是宗族势力活动的主要场所,修谱、祭祀等都离不开宗祠。丰仁村在 2006 年 重修林氏宗祠花费了 3 万元,在调查中发现,为了重修宗祠,专门成立了“林氏修祠委 5 日滋贺秀三: 中国家族法原理 ,张建国、李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5 页。 6 吴景超: 唐人街:共生与同化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23 页。 7 冯尔康: 中国宗族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7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员会” ,在委员会收钱的过程当中,族人们都相当的配合,完全不像以前村干部收取统 筹提留款时的满脸不情愿。 修祖坟是中国历来已久的传统习俗,以南方地区最为典型。在丰仁村大多数的村民 认为修建祖坟能让祖宗感觉到他们的诚意,体现他们的一片孝心,以此让祖宗保佑族人 平安富足。 通过这一系列的宗族活动, 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林氏家族在本村的地位和声望;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林氏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意识。 (2)推举族长,设立族规,使宗族械斗规模化 在现有体制下,随着宗族势力的发展壮大,推举本宗族族长也成为了各个派系的宗 族势力活动的必修课, 因为只有在族长的带领下, 才能确定一种宗族内的行为组织规范, 它不仅要求族民的行为活动在这个规范范围之内, 还要求宗族势力集体的活动也要在这 个范围之内,由此一个宗族才能聚成一团,形成宗族势力的同时,也更容易引发宗族之 间的械斗,这种宗族械斗又被称为宗族冲突,是由于两个或者多个不同的宗族之间存在 矛盾所引发出的一种冲突与斗争,在我国宗族械斗主要发生在局部地区,并不是只要有 宗族的地方就会有宗族械斗。湖南丰仁村的姓氏特点决定了它是宗族械斗的多发地。丰 仁村主要由三大姓氏组成,分别是林氏、方氏与肖氏,这三大姓氏宗族之间经常会因为 一些极小的事件引发宗族之间的不和,比如争斗祖坟的范围,耕地的界限,灌溉水流的 分配等等。这个时候族长就成为了核心人物,他们往往具有极强的煽动力,有不少的宗 族械斗本来与本族利益无光,但是在族长们的教唆,欺骗和胁迫下,竟然会出现全族男 女老少一起上的局面,使宗族械斗规模化。 (3)参与政治经济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规定了直接规定了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产生以 及罢免办法,但是在许多宗族势力强大的村民选举中,并不是以德才兼备作为选举的标 准,而是以宗族利益为标准,相同姓氏的人选举相同姓氏的人,相同宗族的选举相同宗 族的, 村民选举就变成了各大宗族势力大比拼的舞台。 从丰仁村的现实状况就可以看出, 三大姓氏在村民委员会成员当中都占据着自己的席位,村支书是由林氏家族的人担任, 村长是肖氏家族的,妇女主任的夫家则是方氏家族的。 表一 丰仁村干部的姓氏结构 论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职务 姓氏 宗族背景 村支书 林 第一大姓林氏宗族 村长 肖 第二大姓肖氏宗族 村秘书 方 第三大姓方氏宗族 村副村长 林 第一大姓林氏宗族 村妇女主任 唐 夫家为方氏宗族 当然也并不排除村民可以通过宗族势力的力量参与到村民自治当中来。在经济方 面,单个的家庭成为了市场的主体,为了防御风险,村民逐渐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这一 历史传统深厚的宗族势力,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宗族势力变成了村民信赖的 社会组织。 (二)村民自治的性质及其存在基础 1.村民自治的性质 现行的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对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群众性组织作出 了法律上的定义, 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 “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 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 2 条规定: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 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因此在学术界,学者对村民自治的定义大多也 是根据这两条法律规定而推衍出来,并没有形成一致的学术定义。从现有的学术研究成 果看,对村民自治的定义一般是从以下两个角度阐释,第一是直接定义角度,也就是依 据与村民自治制度相关的法律而推衍出村民自治的定义;第二是综合定义,也就是从村 民自治对社会的广泛影响出发,包括了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8这种综合定 义主要是从制度和行为这两个层面来对村民自治进行阐述。首先,从制度方面看,村民 自治是一项通过宪法和法律确定村民有依法管理自己事务的法律制度, 并由此拥有了村 民自治权。其次,从行为层面来看,村民自治是村民对法定村范围内的事务行使民主自 治权进行管理。 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两个角度的定义予以有机结合,村民自治是在法定村的村 8 金太军、施从美: 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 8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根据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建立自治机关,管理本法定村村内的公益事业和公共 事务。村民自治至少应当包括以下要素:自治的主体,自治的法律依据,自治的具体内 容和自治权。 (1) “准国家权力”理论架构 村民自治是一种既区别于国家主权自治属于社会自治的范畴。 它是在中国农村基层 政权的建设过程中长期实践产生的结果,是具有中国特色自治制度中的一项自治形式, 在宪法学的研究语境之下,具有了鲜明的法律特征,又因为村民自治具有深厚的中华历 史文化传统,以及处在中国特殊的农村背景之下,所以中国的村民自治既不能对西方的 地方自治理论全盘照抄, 也不能用城市居民理论来论述在中国村民自治过程中所遇到的 法律问题, 更不能将属于社会自治范畴领域的村民自治与属于地方自治的民族区域自治 和香港、澳门的特别行政区自治相混淆。社会自治是指某一共同体的成员可以自主的管 理共同体的具体事务,体现是权力由国家向社会转移,不需要国家权力参与,而是共同 体成员自主的决定过程。在分析了社会自治与村民自治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再来分析 村民自治所具有的另外一个属性, 学者一般情况下会在国家社会这种二元权力结构的 模式下,把村民自治直接归属到社会权力的范畴之中,在宪法上使用“权力”词语时, 一般是指国家公权力, “权利”则指公民在共同体当中所享有的法律资格或者特定利益。 就我国国家政权的设置来看,乡镇一级的地方人民政府是最基层的政权机关,而村民自 治则是这个国家政权体系之外的社区自治。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村民自治并不属于国 家权力。一方面就它和最基层国家政权乡镇人民政府的实践关系来看,它又具有某种 程度上的国家政权性质。虽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独立开展 工作原则,规定了乡镇权力机关对村委会的工作指导、帮助与支持,不得干预属于村民 自治范畴的事项。但是在实际的调查问卷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乡镇一级的国家政权对基 层村民自治进行了个各方面的“行政渗透” ,以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为例,从选举委员 会的确定到被选举人员的推举, 国家政权都给予了直接干涉。 从调查问卷中显示, 91.2% 的村民认为村民选举委员会的组成是由乡政府确定,82%的村民认为候选人员名单的确 定也是直接由乡政府决定,67.3%的群众觉得乡政府对村委会的选举过程进行了直接或 者间接的干预,甚至有 89.1%的村民认为乡政府与村委会之间实际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 关系。 论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村民自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村民自治在农村村民习惯性思维下还是 具有了一定的行政力量。 另一方面, 就村民自治本身而言, 自治权对其内部的村民来说, 是村民委员会管理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权力, 这种权力对法定村内部的每个村民 都具有约束力。 综合上述论证,村民自治概念具有了双重性质,从理论来源上看,村民自治属于社 会自治的范畴,是一项排除政府权力机关干预的村民自治的法律权利,但是就其实践情 况来看, 村民自治与乡镇政权这种扯不清理还乱的关系以及自治权在行使的过程中对法 定村村内的村民所具有的公共权力的管理色彩,使其又具有了“准国家权力类型”的特 征。 (2)公民自治权利的表现 村民自治的是村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在基层乡镇政府的指导下,自主地 组织自治机关管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所以村民自治的核心主体是村民。 首先, 村民自治权是每个法定村村民都享有的一项民主权利。只要是法定村的村民,那他就享 有村民自治权,这是由他的村民资格所决定的。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法律 规定依法剥夺了某个村民的政治权利,不能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并没有改变他 是法定村成员的法律事实,对于其他的村民自治内容,他依然享有自治权利。法律对村 民自治的赋权,不仅包含了村民自治的主体,还规定了自治权行使的方式,每个村民行 使个体的自治权利。其次,每个法定村村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 监督的权利,是参与权的表现,从权利属性上来看,属于“积极的权利” 。9这种参与权 是一种村民主动行使的权利,不能直接转化成必须行使的义务。最后,法定村村民享有 的这种民主自治权利是直接参加村民事务的管理的一项权利。 2.村民自治存在的基础 (1)法律制度基础 目前我国调整村民自治的规范层次多样,但是涉及到制度层面的法律规范, 宪法 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无疑是了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石。 宪法作为各部门法的生发依据,处于“法律金字塔”的顶端,是我国的“母法” , 9 美史蒂芬霍尔姆斯 凯斯r桑斯坦,毕竞悦译: 权利的成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 57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任何法律的制度和修改都必须遵循其规定。因此,村民自治制度必须具有宪法依据,以 宪法为原则建立和发展,才能拥有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宪法对村民自治制度的保障,主 要包括政治保障、经济保障和组织保障。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在法律层面对村民自治制度的构建和发展起着基石作用。村 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了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可以根据本法,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本法” 。 至此,村民自治的法律体系框架就大体清晰了,第一是宪法中针对村民自治定义、 内容的相关规定;第二就是法律层面的专门性规定,也即是主要立法意图,第三就是地 方性法规;第四是行政法规、规章。 (2)实践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更进一步的发展,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开始了市场化为主的经济体 制改革,人民公社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发展,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 民主化进程在中国广大的农村逐渐开始发展起来, 实践至今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村 民自治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广西宜山县和罗成县农村是村民委员会的产生地,他们这种 自发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完全是基于农村社会管理的急切需要。 后来这种自治性组织被全 国各地纷纷效仿, 1998 年, 四川省遂宁步云乡的村民通过全体投票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 一位直选的乡长,意味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出现了新的突破;1999 年,深圳市龙港镇的 全体村民通过直接选举首先选举出镇长候选人,再由镇的人大代表选举正式的镇长,将 农村基层直选制度开始逐步影响到国家基层政权建设。步云乡和龙港镇的选举创新,说 明基层的村民自治民主已经开始向国家基层政权机关发展, 标志着中国的基层的民主政 治体制正在逐步的健全和完善。10 二、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了村民选举的竞争性与公正性 目前,我国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并没有像人大代表选举那样 10 于语和主编: 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研究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37 页。 论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成为制度性的定期的活动,举行选举的时间、计划、程序,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安排与 指导,村民对民主选举的诉求无法得到制度性保障。但是笔者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在 这种行政主导型自上而下的安排模式下,也开始出现了一股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量。在丰 仁村 2010 年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出现了村民公然站出来要求选举权或者质疑选举 的程序等。 表二:村民选举意识提升调查 争取选票 被选举人公开竞选演说 应接受监督 抵制选举 选举权救济 肯定 73.1% 43.6% 67.5% 82.6% 49.1% 否定 9.2% 23.1% 11.8% 5.5% 9.8% 不关心 17.7% 43.3% 20.7% 11.9% 41.1% 出现这一现象固然会有许多的催化因素, 但是这些敢站出来说话的村民无一不是有 一个强大的宗族作为其依靠。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宗族势力的存在对村民委员会的 选举具有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提高了村委会选举的竞争性。由于丰 仁村有三大姓氏存在,就存在比较激烈的宗族之争,使得林氏、方氏、肖氏各族分别都 提出属于自己宗族的候选人,为了让各自参与竞选的族人成功获选,进而开展一系列宣 传、拉票的活动。在这一过程当中,三大姓氏似乎都有默契,都不会公开组织自己的族 人参与选举,或者提出一定要选谁的要求等,但是私底下族内拜访活动,就成为了拉票 的最重要的活动。 有利于提高选举的公正性。 因为各大宗族的候选人都面临有竞争者, 会使的任何一方在关注自身行为的同时,也更为关注竞争对手和选举主持者的行为,对 可能会影响到选举结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给予了高度的注意。在 2010 年的选举中,林 氏,方氏和肖氏都派出族人去打探对手的消息,从确定候选人开始,到选票的统计,全 程都给予了严密的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举的透明度,确保了选举透明、公正 的进行。对乡镇基层政府与干部的违规操作行为形成监督。尽管宪法和法律都规定村 民委员会必须实行民主选举, 但是在有些地方的乡镇基层干部在村委会选举中很显然是 演绎着“赐予者”的角色,这种强干预模式下的村委会选举就会流于形式,沦为走过场 的选举。正是由于有强大的宗族势力作为依靠,村民才敢公开的质疑或者提出批评。 案例 1:丰仁村。村民主要由林氏、方氏、肖氏三大姓组成,这其中林氏村民 700 多人,方氏村民 500 多人,肖氏村民 400 多人,其他小姓大概 100 多人。在 2008 年的 选举过程中, 为了确保上级预定意图的实现, 村委员选举的工作指导小组由县委, 乡镇,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届村委组成,决定实行暗箱操作,内定了侯选人,就是保持了原班人马,而且让选举 工作人员自己填写了选票,在实际选举的时候利用流动票箱投票,使村民的选举权完全 沦为虚无。因其原班人马中林氏族人较多,在正式选举日开始的时候,方氏和肖氏两大 家族团结起来,公开批评和抵制选举工作小组这种“带有明显目的的假选举” ,有的选 民甚至将这种没有任何选举意义的选票烧毁, 以这种大胆的抗争来抵制基层政府和乡镇 干部的违规操作。后来不得不重新进行第二次选举,在这次选举中,原班人马大部分落 选,而对于上级组织目的之外的却村民“意外”当选。 根据以上的分析,说明对现今村委会选举来讲,宗族势力对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具 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宗族虽然并没有成为村民借以表达自身的利益需求的显性组织,但 是却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在潜在的影响,成为村民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依靠力量。有效 的对农村权力网络形成制衡作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化进程。 (二)宗族势力对新型村落权威形成的促进 由上可知,宗族势力是我国农村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自治组织的一种,它依 据的是道德规范,以德治作为治理的方式,与现代国家的依法治国方针相配合,对农村 社会秩序的建设和维护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换句话说,我们应当如何处理这种传统的 社会治理方式与现代的法治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崭新的话题, 这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 重要课题,更为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 对于农村而言,村落里面一般并存着两种权威:一种是行政权威,这是国家政权向 农村渗透的结果,这种“准国家权力”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如有不服从,会受到 法律的处罚;二是宗族权威,它是以男系血缘关系作为纽带,把整个宗族联系到一起, 在日常的宗族生活中,族人们都遵从宗族权威。这两种权威可能同时存在,并随着国家 法律、政策的变化而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形态。在现代农村,农民大多数情况下还是 以服从行政权威为其理性选择。加上传统宗族文化受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宗族权 威被国家行政权威强制性的全盘取代,国家行政权力的触角直接管束到每一个村民,国 家基层政权组织成为村民必须而且是唯一可以依赖的组织。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国家行政触角开始从农村抽离,农村的治理环境 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是村民回归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时代,宗族找到了复兴的经 论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济基础,开始消解行政权威;二是因为国家基层政权组织撤离到乡镇一级,它远离村民 实际的生产生活,并不能及时解决村民的现实问题,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比较单一以及 其利益价值取向和村民的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是矛盾,它强调的是依法治理。 11而在中国农村,就像费孝通老先生所说,是一个熟人社会,乡里乡亲的关系让人们依 赖彼此,更加注重一个“情”字,有时候对那些合乎他们心中礼仪道德的事情,而法律 却认为不合法时,感到相当的困惑和反感。这样就造成村委会与村民关系比较紧张,所 以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威流失比较严重。 与此同时, 不管宗族势力如何的发展, 它都必须在现存国家的法律框架之内。这两种权威相互博弈的结果是,宗族势力并没有 完全恢复到以往的权威状态,而正式的村民自治组织也没有能从真正意义上主导着村 落。 当然,宗族势力有消极的一面,但它的积极作用和行政权威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基于两者各自的特点,应该互相配合,相互 取长补短,形成新型的农村村落权威。这种新型的权威体现着两种权威的综合,也即是 它既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宗族观念, 同时也是基于法定村地域的村民自治组织 的权威而形成。 案例二:湖南武冈市长岭村,90%以上的村民都姓戴,长岭村的戴国朴和戴锦平在 这种新型的权威形成上极具代表性。 戴国朴是戴氏家族中辈分最高的长者, 60 年代曾任 长岭大队的队长,后又担任村上生产队长十多年,直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卸 任,由于他得天独厚的宗族势力和任职的经历,加上他集体意识强烈,处处为长岭村着 想,在长岭村拥有较高的地位,一直担任村支书一职,并得到村民们的敬重。但是最近 几年,村民开始在背后指指点点,一是他非常爱贪小便宜,经常去人家承包的鱼塘中钓 鱼;二是把公共财产当自家东西使,把村里的林木拿回家盖房子等;三是因为他有些闲 钱,村民应急是找他借,他却要收高利息;第四点就最为让人厌烦,他闲来无事喜欢串 门,辈分又高,村民们也就免不了要招待他吃饭,每次吃饭他都在饭桌上口沫飞溅,说 一些无用的事情,还十吃九醉。就是因为如此,村民们对其表面上尊重,背地里都嫌弃 的很,就算在戴氏族内,村民也不买账。但是戴锦平的成长就截然不同,在文革时期被 划为地主批斗,实行承包制以后,担任小组长,在这期间,带领村民勤劳致富,首先在 能力上就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再加上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是戴氏宗族的成员,因而 11 朱炳祥: 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98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长岭村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在 2009 年的选举中一举得选为村支书。 可见,这种综合权威的成长,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毋庸置疑,现代化是一个 对不断培育现代性、扬弃历史传统的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和传统彻底的决裂,就 像著名学者诺斯所说的一样,历史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须要以其本身的传统 作为历史的起点,否则结果就会是四处碰壁,头破血流。 (三)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真空”地带的弥补 首先,从农村的组织结构来看,宗族势力与村民自治不但不会形成冲突的关系,如 果相互取长补短,还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村 民委员会属于群众自治性组织,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 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属于概括性的规定, 在具体的农村治理过程中,由于职权规定不明确或者基于自身能力有限,村民自治组织 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种状况尤其体现在现代农村的社会保障和需要村民集体配合 关乎到整个村落利益的事情上面。如修筑村级公路,此时的宗族势力可以借助其完备的 组织力量,在不干预村民自治组织职权行使的前提下承担起大量的农村社会事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强化学习优化次月预测效果-洞察及研究
- 井下水采工综合考核试卷及答案
-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洞察及研究
- 液膜提取工专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微生物肥物联网技术应用-洞察及研究
- 数字出版转型路径-洞察及研究
- 重冶竖炉工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马铃薯种植与农产品包装设计企业合作合同
- 耐蚀衬胶工作业指导书
- 骆秀与张伟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及补偿协议
- 托育服务政策法规与职业伦理 课件全套 黄鑫 第1-8章 绪论、托育服务政策法规概述-托育职业伦理教育、修养与评价
- 3.2《做自尊的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全陪导游工作流程
- 高层次人才引进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心理辅导:声音疗愈《听听声音》课件设计
- 第6课《信息交流与安全》(教学设计)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 船舶动力电池应用-深度研究
- 应用PDCA降低抗生素的使用率及使用强度
- 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第二版) 课件 项目4-任务8 液压下拉装置维护
- 定额〔2025〕2号文-关于发布2020版电网技术改造及检修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下半年价格
- 幼儿园红色故事:鸡毛信的故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