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社会主义契约伦理的义利观.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社会主义契约伦理的义利观.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社会主义契约伦理的义利观.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社会主义契约伦理的义利观.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社会主义契约伦理的义利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社会主义契约伦理的义利观.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3 中 文 摘 要 本文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道德建设的研究。研究集中在义 利观部分,义利观是伦理道德的核心问题。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观 的研究,必然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基础之上,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义 利关系的发展趋势。总的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时间短、不成熟,有待于进一 步完善,所以社会主义契约伦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尚未形成的或者说正 在形成中的伦理文化形态,其从理想变为现实需要正确理论预见的指导。对其核心 内容义利观的研究主要从必然性、建构性、原则性等方面进行,并突出了社会主义 契约伦理义利观实现的途径。 第一部分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讨论的现实基础,通过讨论说明在这 样的经济基础上必然产生社会主义契约伦理形态及其义利观念,这也可理解为社会 主义契约伦理义利观产生的现实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义利统一、义利兼顾 的,在其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也是义利统一、义利并重的。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产权结构、分配方式、宏观调控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的义利关系进行了现实的具体说明,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义利关系中义利统一 义利并重的内在结构性。再次,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关系多样的具 体范畴类型,体现出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利关系的复杂性层次性。 第二部分对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利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建构性与原则性进行 了说明。首先,从身份到契约转变的必然性体现了平等精神凸显、从资本到人本的 必然性体现了人类主体意识的进步、从斗争到和谐的必然性体现了手段和目的关系 的辩证发展。其次,从对道义论的完善、对功利论的超越,说明社会主义契约伦理 义利统一义利并重的义利观在建构中对以往伦理思想的继承、超越、统一。再次, 对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利观的原则性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第三部分对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利观的实现途径进行了讨论研究,是对社会主 义契约伦理义利观从应然的理论构建向实然转变,从着眼点、归宿点和关节点角度 进行的实践性分析。首先,把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利观实践的着眼点集中放在三对 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因为利是义的核心内容,义必然体现为一定的利益。这三对利 益关系代表着不同层面的义利关系,这些不同的利益关系正是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 利观念的具体载体,或者说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利观念必须体现在处理这些利益关 系的过程中。其次,分析了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利观在指导实践时应该达到的要求, 社会主义契约论理的义利观 4 体现在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和谐、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三个统一。最后,指出社会 主义契约伦理义利观实践的关节点在于伦理手段与法律手段各自的完善与两者的协 调。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利关系;义利观 . 5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on socialist contract ethics miao qing(ethics) directed by prof. wu gaoshou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bout a research of the ethnics construction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ou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key of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which is the core issue of ethics.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of ou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flecting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benefit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in general, because the perio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is short, immature, to be further improved, socialist contact ethics will be the emerging or not yet completely formed ethical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it needs the correct guidance to realize from the ideal theory into reality. the core content, research of the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will be done from the necessity of study, the constructive effect, the principles and so on. besides, the thesis highlights some ways to achieve the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on socialist contact ethics. in the first part, regarding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s the basis for the discussion of reality,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necessity to have a form of socialist ethical contract and its views on justice and benefit. which also could be understood as the inevitability of reality to form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contract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s the unity of justice and benefit, based on which the socialist ethical contract is also the same. from three aspects of property rights structur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he macro-control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社会主义契约论理的义利观 6 between justice and benefit are discussed about in detail, which shows the inherent structure of the unity of justice and benefit of social market economy.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a variety of specific typ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benefi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hich show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benefit of the socialist contract ethics.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construction and principles for being the ethics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contract. first of all, the inevitability of change from the identity to the contract reflects the prominent of equal spirit; the inevitability of change from the capital to people reflects the human progress of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from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struggle to the harmony reflects the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between purposes and the means. secondly, from the point of the theory of moral perfection and beyond the utilitarian theory, the author explains that the socialist ethical unity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is the inheritance, beyond and unity of the past ethical thinking. thirdly, the author does a dialectical analysis on the ethical principle of justice and benefit of the socialist contract ethics. the third part is discussed about the realization ways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contract, which is the change from theories to reality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contract, and is the practical analysis of the focus, end point and the key point. first of all, the focus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contract ethics should be paid above the other two points. because the benefit is the core content of justice, and justice will inevitably reflect the interests of some. the three pairs of relations represent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benefit, which is just the specific carrier of the socialist ethical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contract, or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contract must be reflec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interests. second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alist ethical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contract should be met in the guidance . 7 of practice, which lies in the three uniforms of the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competition and harmony, and spiritual and material life. finall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key point of the socialist ethical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contract lies in the improvement and coordination of ethical and legal means. key word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ocialist contract ethnic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benefit;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社会主义契约论理的义利观 52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 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 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马克思说过: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 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 人类的活动与低 等生物的不同就在于精神的活动始终保持着对物质的活动的指导,这精神东西的核 心就是人类的实践理性,即行为规范、道德法则。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 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是辩证统一的,精神的活动是以物质活动为基础的,精神的活 动同时指导着物质活动。我们不仅要看到行为规范对人的活动的指导作用,还要看 到行为规范为了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就应该随人类的活动能动地进行调整,并且 这种调整的规律应该为人类自身认识,进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一切活 动必然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契约伦理的指导,社会主义契约伦理的义利观问 题是社会主义契约伦理的核心问题,对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利观的研究必然遵循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物质文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同时,不放松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在满足我们两种需求的过程中,发挥精神文明建 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积极的反作用,使得两者在相辅相成中不断将人类文明推向新的 境界、新的高度。 义利观是伦理价值观的核心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契约伦理 的核心和基本问题。正确的义利观,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各类团体,都是至关重要 的。社会主义契约伦理的义利观与历史上的其他伦理学的义利观是批判与继承的关 系。如何继承其积极的内容,剔除其消极的成份,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将着重分析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利观的必然性、建 构性、原则性以及具体实践性落实等问题。在接下来的第一章中,我们首先对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关系进行了分析,这是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利观产生与形成 的物质基础。 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5.202. 社会主义契约伦理的义利观 2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关系 社会主义契约伦理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形态,所以,首先要具 体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现实存在的义利关系,才能为论述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 利观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必然要求将重视利害与 讲究道义人伦结合起来,把重视效率与重视正义公平结合起来,把重视经济活力与 重视经济秩序结合起来,是一种把功利与道义、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结合起来 的讲究并重兼顾的经济体制。 利益是道德的核心内容并成为道德的基础,任何道德都体现了一定的利益关系 并为一定的利益关系服务,根本不存在完全脱离利益关系的纯抽象道德。社会主义 在义利关系上认为道德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把社会整体 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又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义利并重,一方 面致力于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推动社会财富和利益总量的不断增长,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致力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和道德, 促进社会精神财富的不断增长,实现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而市场经济只是着眼于 商品经济的作用模式、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本质上看其义利观,可归纳为如何把求利的行为纳入道义所 许可的范围,即正当谋利。本章内容主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部的各种要素及不 同角度分析一下其义利关系是如何体现义利统一与并重兼顾的。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义利关系的前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既重视利益又重视道德的经济活动。这里分析的内容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前提。 1.1.1 市场经济趋向于重视利益 物质利益生产方式既是社会物质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又是社会物质生活本身 的具体样式。社会存在主要指的就是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对物质条件的 依赖,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里的“自然历史过程”主 要是指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的客观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经济、 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其中经济的发展也就是物质生产发展,是整个人类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所以人类对物质利益的获得十分重视。随着工具理性的发 展,人类逐利方式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在逐步发展。商品经济是人类物质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关系 3 资料生产手段演变的重要阶段,市场经济的出现标志商品经济业发展到了更高的阶 段,体现着人类追求物质文明的水平。 市场经济从其经济运行作用形式、运作机制及资源配置方式等角度来看,都是 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起主导作用, 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市场价格、等价交换、供求关系等要素成了指引社会人力、 物力、财力流向的“罗盘” 。这一切无非是为了利益最大、成本最小化。利益各自独 立的经济实体成为市场主体,所有的经济实体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自我发展,在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的情况下,实现优胜劣汰。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不 被淘汰,就必须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运作过程中,统一的市场规 则和一定的市场秩序使交易过程都能在公正平等的原则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各 种为市场运作服务的机构的不断发育完善,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变得透明有 序。作为一种契约型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尊重各方利益,并为达成共同合意的目的 进行的经济行为,是利益各方自由、平等、高效地实现自身利益的谋利活动。不过 通过合法竞争实现自身利益而使其他竞争者处于弱势或被淘汰出局,体现了市场经 济无情的一面,但现代市场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自由竞争是经济效率和社会利益总 量增长的源泉,无竞争则无效率。 。 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生产具有盲目性,自由竞争很难会避免恶性竞争,等产 生大量的商品过剩和资源浪费时才会自动调节。所以市场经济与社会和谐的实现也 存在着不匹配甚至相矛盾的一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为避免市场经济逐利 的盲目性提供了制度性前提,也就是说市场经济这一逐利手段在与社会主义结合后 才服从于更高的道德目的。 还应该看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需要建立在物质利益极大丰富的基 础之上。所以,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我们国家选择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虽然以功 利原则为主导,并不是说它再无其他原则的约束,社会主义把建设物质文明的任务 交给了市场经济,其公平自由的合道德性也是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市场体制不仅 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利益,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利益协调机制,并且是一种在通常 情况下最能为各方所接受的、对于其他利益协调机制发挥功能具有前置性地位的利 益协调机制。但市场经济是作为人类追逐物质利益的手段而出现的,是人类追逐利 益的工具理性发展的手段选择,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手段就是冲利益而去的, 这一手段存在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追求利益的效率,而不是它的合道德性。 谋利是目的,正当是手段,伦理道德在市场经济生产过程中主要是工具性的。如果 社会主义契约论理的义利观 4 不谋利,也就无所谓正当了。所以,市场经济中的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相比也是以 功利原则占据主导地位的。没有哪一个进入市场的主体在参与市场活动的过程中是 以道义为目的的,讲道义体现在产生效益的合法过程之中或之后的慈善活动,但必 须建立在以利益为基础的活动之上。 其实说到底,重视利益的其实并不是市场经济本身,而是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 市场经济使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所以它能成为人们追求物 质利益的必然的历史的选择。 1.1.2 社会主义本质上推崇正义 义是个涵盖面广、内涵丰富且可以作多重理解的范畴。从词源上理解义,是以 美善统驭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从而注重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弘扬 伦理道德的功能性因素。义的最一般含义是将美善置于自我利益之上并以美善作为 自我利益的主宰,此即是以义制利,追求合乎正当的个人利益。我们对义的理解可 参照明清之际王夫之对义的界定,它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关 系的正当、合宜或善,它既包括正当、合宜的心理意识及其观念,也包含着正当合 宜的伦理行为及其实践。它可以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 道义是最高层次上的义,是总的价值目标和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它要求人们在 利益关系中不仅要先公后私,而且要大公无私,为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而牺牲自己 的个人利益。仁义是较高层次上的义,被认为是基于仁爱之心而产生的较高的富有 道德价值的行为,是一种能给他人、集体和国家带来利益或福惠的善举。它往往要 求人们在利益关系上先想到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并自觉地抑制自己的个人利益以成 全他人和集体利益。正义是最基本意义上的义,是一种比较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也是人们应当具有的基本品德。它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 准则。道义与仁义体现了人对自己道德境界的要求,正义则是社会对人最基本的道 德要求,社会主义的“义”范畴本质是道义、仁义和正义的有机统一。 首先,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推崇正义的。正义是表示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制度、 政策或人的行为)符合道德的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范畴。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 追求。对正义的追求,历史上不同社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正义本身的含义也随着 时代的发展体现出各自时代的特点,但追求善、正当、正义的伦理理性是与人类社 会发展相伴始终的,并且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和社会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成 为人类社会的价值目标的核心。所以,在社会主义契约伦理的义利观中,正义将作 为主要内容重点探讨。从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来看,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还是科学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关系 5 社会主义都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不自由、不公正现象的反思基础上。由于对正义的 追求产生了对美好社会的构想,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理想出发,对正义的社会作 了脱离实际的空想和实验;马克思主义者们坚持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为人类指明了 一条走向正义社会的科学之路,并且指导了我们为实现社会正义的社会实践。追求 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将始终伴随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是每个人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并认为追求自由与发展是社会所追求的正义的实 质。马克思认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 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 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 未来社会可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 和谐共生,人将成为社会的主人、自然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当然这一社会形态的 实现是长期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几十代人做出各方面的努力。社会主义是 共产主义由低向高发展的初级阶段,理所当然应具备共产主义社会既保证社会生产 力高度发展又保证每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般本质。但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 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不全面向全面发展的在曲折中前进的 过程。我们应该重视的是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人的自由及全面发展”所作的 一系列努力。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的社会发展的最高命题。以人为本应 该是正义的社会制度必须具备的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 “未来社会”(指 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对于社 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在前人所走过的曲折道路的基础上首先做出了科学的论述, 认为贫穷一定不是社会主义,大锅饭平均主义只能导致共同贫穷,社会主义追求的 正义社会应该是人人能吃饱饭的社会,平均不是正义。所以得出结论要想实现正义 的社会必须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郑重指出,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 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 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 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 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可见,违背了共同富裕,走向两极分化,就 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正义本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满足 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离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人民出版社,1975.130.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1995.264、265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1995.111 社会主义契约论理的义利观 6 权益的满足,实现所谓的共同富裕也就没有了任何实质性内容与意义,所以真实的 正义不仅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而且具有具体性、历史性。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胡锦涛总书记 明确指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和实现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始终信任和依靠人民群众, 坚决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进党 和人民的事业;就要始终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坚持以群众拥护不拥护、 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根本准则。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的新理念。 “为公” 、 “为民”都体现了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追求正义的立场。在构建 和谐社会的理念中又将公平正义作为基本要素。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必然要求科 学发展,并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正义的本质。 另外,社会主义体现出对社会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肯定和强调, 亦即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要求以及能够为他人着想的 对道义、仁义的追求。社会主义对于道义与仁义采取赞扬与歌颂的态度,它体现出 对个人道德境界的尊重与赞美。社会主义“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有精神追求之 人,以人为本必须尊重人精神活动的自由。在面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及他人利益不可 调和的冲突时,个人对善与美价值的自由追求可体现为将道义、仁义作为行为之准 则。有时“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想这主要应该是出于对精神自由的尊重。过 去一切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体系的创立,特别是社会契约思想、罗尔斯关于正义思想 的假设,启发了我们给出的这种精神自由的实践理性之证明方式。可以假设,国家 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为国家做出自我牺牲是社会需要的,也是那些有着强 烈道德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实现某种自我价值的途径,各取所需,这似乎能成为一种 特别的契约(类似于圣经中上帝与人类的约定)。借助对罗尔斯无知之幕的思考后, 仁义似乎也可以成为所有人对社会基本原则的选择,对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社会 成员的关注成为每个人的义务。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这种假设则类似于 几何中的辅助线,很多问题的解决在没有做出辅助线之前似乎是无法解决的。假设 是自由的,愿意这样假设就接近于一种信仰,反映出人的自信,“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为自然立法”。这样的自信来自于我们的社会发展促进了我们理性相对于过去 的社会实现了质的飞跃,如果说传统道义仁义包含忽视个人利益的要素的话,有了 这样的自信,我们就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对传统伦理道义论进行脱离其产生的社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关系 7 会基础的抽象继承。社会主义尊重个人信仰自由,当然也应该尊重对道义、仁义的 信仰与追求。 1.1.3 契约伦理致力于利义统一 市场经济是契约型经济,契约型经济必然需要并产生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本身 就包含着伦理要求,契约型伦理要求实现义利统一,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具有高度 同构性,所以社会主义才可以与市场经济高度结合。 契约伦理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伦理文化类型。契约精神的产生就在于商 品经济下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能单独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必须从他人那里直接 或间接地寻求实现自我利益的工具与手段。而亲情纽带所维系的情感交融与精神契 合逐渐减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过渡中社会的人与人交往合作要想可能有效 率,经过理性的选择后,似乎也只能借助契约的形式,通过契约形式而实现了对自 己意志的服从。这种商品经济中的根本交往范式,进入社会生活,契约社会形成, 同经济活动中一样也能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并协调着社会中各方面的利益,使社 会有序地运行。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契约精神中,理性和秩序,自由、平等、责任、 诚信等伦理要求对利与义是如何协调统一的。 对于契约伦理义利关系的考察我们主要从以下这么几个层次来看: 一、总的来讲契约概念的来源是经济活动,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 交往;意味着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意见;意味着由于主 体之间的合意或允诺产生的对他方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合意的交换,实现各自利益, 体现了权利义务的统一。 二、契约中体现的精神特质是个体本位、意志自由、平等。个体本位体现的是 相对于神本、家族本位而言个人地位的上升。梅因在古代法中写道:“所有进步社 会的运动在有一点上是一致的。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其特点是家族依附的逐步消 失以及代之而起 的个人义务的增长,个人不断地代替家庭成为民事法律考 虑的单位。 用以代替的关系就是契约”这表明关注个体强调个人价值是社会进 步的必然。在义利问题上,个体本位给出了义利统一的基础,义的主体和利的主体 在个人身上实现了统一。意志自由是契约主体的意志自由,梅因在分析契约的早期 史时,指出“最后出现了诺成契约,其中唯一被重视的是缔约人的心理状态, 至于外界情况除非作为内在企图的证据外是不予注意的”这是契约主体意思自治和 英 梅因 : 古代法 ,商务印书馆,1959.96. 英 梅因 : 古代法 ,商务印书馆,1959.191. 社会主义契约论理的义利观 8 意志自治在早期契约实践中的表现。任何契约的产生不是出于外界强迫,也不是出 于一方的情愿,而是发自内心的意思表达相一致。如果不是出于自由意志(比方说 处于强迫或不具备意思表达能力等),则可被撤销。人拥有缔约与否的自由、决定 缔约内容的自由和选择缔约方式的自由。这是一个从意志到行为都贯穿着自由的自 愿行为,它与强迫、被迫服从相对立,是人的独立人格的自主决定。所以契约伦理 力求在自愿平等关系上合意地解决社会各种矛盾,因而更加符合人类追求社会公平 和个人自由的本性。具有相对平等的地位是契约主体间形成契约关系的前提。“契 约关系起着中介作用,使在绝对区分中的独立所有人达到意志统一。”商品的不同 使用价值成为人们平等的基础。契约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允许每个个体自由选择角色, 承认并保护每个人的正当权益。个人在道德上的自足,法律上的独立,政治上对个 人人格的尊重和对个人资格权利、价值、能力的承认,实质上体现出对个人独立、 自主、自由的主体性地位的充分肯定。意志自由与人与人之间地位平等体现了权利 与公平的统一,意志自由还成为权利与公平统一的主观条件。 三、契约精神中所体现的是人的自利性理性的统一。斯宾诺莎认为人的理性就 是对利和害的权衡、比较,并选择较大之利和较小之害。依据理性人们可以就什么 行为是应该,不应该,什么行为是可以达成共识,形成理性的行为规则。人与人之 间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契约关系,用来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 矛盾,在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统一体中,成为每个独立个体自由发展的理性选择。 由此可推出契约精神的价值原则为合理利己主义,合理利己首先表现为通过互利性 即利己与利他的统一而实现义与利的统一。斯宾诺莎认为“人在选择自己力所能及 的行动时,一定不看他们是否能引起暂时的快乐或痛苦而定。一定看看他们是否能 引起来生完全永久的幸福而定。”从而包含了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考虑。从 利己和利他统一的角度还可以得出个人与整体利益是部分和总体的关系 。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的合理利己内容,提出不得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要求。费尔巴哈还提出 从对他人的爱中寻找满足的“善的富有同情的合乎人情的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 义的合理性不仅在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同时肯定人的理性作用,而且在个人与社会他 人利益的基本问题上,力求利益的统一一致;也在道德理想层面突出了人的主体意 识,把对每个独立人格的个人价值的尊重作为要求。 四、契约精神的道德意蕴还表现为自由与责任的统一,即契约自由同时意味着 一定的限制,这就是责任的履行。责任与自由的结合方式就在于“它能以全体相合 的力量来保卫和保证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关系 9 像以往一样自由”违背了契约就是对自己的自由意志的否定, 就破坏了人格的统一 性。另一方面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正义的和谐。从早期契约形式的“要物契约”来看, 就算一方履行了由于疏忽而未将合意确定为契约要求的行为,也要求他方负担相应 的法律责任。 五、自古以来,人“无信不立”。“信”体现着社会中的道德责任,维系着人 与人、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契约的交换是平等的自由人通过允诺而达成的一致。 一方允诺与另一方允诺互为前提,而且相互利益的实现通过对契约中承诺的履行才 能得到保证。契约的订立离不开诚信,没有信用作保证契约等于一纸空文,契约型 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伦理道德要素中,诚信必然成为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契约伦理最 基本的前提,以至于要求所有进入社会的人都必须遵守诚信原则,这是社会正义的 要求。“信”体现了社会中平等主体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道德准则。“言必行,行 必果”诚信必须通过对承诺的践行而体现,诚信本身包含着行动。在行动中诚信贯 穿于以下三个层次的义利关系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和谐共 处;各利益主体在获得自身利益时不得损害他人以及社会整体利益;各利益主体必 须为社会的美好未来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 契约伦理的义利统一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可体现在政治上对自由平等的民主 权利的追求;经济方面的效率与公平的兼顾、竞争与协作的统一;法律上对每个人 权利的平等保护;个体道德群体道德中的勤奋创新、自尊自爱、诚实守信、互相尊 重、工作敬业等 当然,社会契约或契约伦理中的契约观念虽然来源于经济生活的相互关系,但 不可能也不必像经济契约中的契约那样进行严格量化。既然是伦理道德,就需要严 于律己,宽以待人。中国传统伦理中的许多伦理思想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礼尚往来”、“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施恩不图报”等等就可以给出我们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伦理义利统一的特色性思路。它应该以一般性的 权利义务关系为基础的行为规范为底线,又可体现出不计代价与回报的高的道德境 界。 总的说来,契约伦理义利关系的集中表现方式是每个社会主体的权利义务的统 一,主要体现了利益基础上对社会正义的要求。与社会主义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本 质对义利关系的理解上是具有高度同构性的。对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利观的考察, 一方面为了证明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希望为这种义利统 法 卢梭社会契约论 ,商务印书馆,1982.23. 社会主义契约论理的义利观 10 一观念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指导性作用的发挥,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义利关系的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契约型经济的特殊实现形式,成为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 利观念的经济基础。要了解社会主义契约伦理的义利观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的义利关系的分析就首当其冲了,或者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关系成为我们 研究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利观念的突破口。这里从产权结构、分配方式和宏观调控 三个层面来分析。 1.2.1 从产权结构看义利关系 产权就是财产权利的简称,是社会所确认的人们对一定财产或资产的权利。产 权结构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义利关系的分析必须通 过复杂的产权结构而得出,因为产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且反映体现一定的伦理道 德关系,脱离了市场经济中产权结构的合理性,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整个社 会活动的合理性、合道德性就无从谈起。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结构除国有、民营以外,还存在合伙制、公开上 市的股份制、联营合作制、法人投资制、集体所有制、混合公司等。民营企业内部 还有传统业主制、私营股份制、家族制等多种类型,各种类型还可能交叉融合,产 权结构纷繁复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的实现离不开产权界定、产权配置和产权保护。 产权界定是国家代表人民依照共同认可的法律进行的,这本身体现出了契约的公平 自愿合意原则。一定意义上说,宏观意义上的产权安排,就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 制度。公有制为主体体现了社会主义追求公平的本性;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 体现出对特殊利益主体权利的维护。在公有制条件下不排除个人私有的合理性,既 关注社会公平,又关注个别利益,体现了义利统一义利并重的社会正义观。微观意 义上的产权安排则是指对某一个具体的资产或经济品的权利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中,产权看成是人们在使用经济资产时使人受损或受益的权利, 这也可以成为我们考察义利关系及义利观念的微观基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产权结 构的集中程度也应该是与效率与公平密切相关的。片面的集中或分散都不利于效率 的提高,而适当的集中有利于资产所有者利益的最大限度的获得以及对利益公平分 配的监督,在获得更多的利益的基础上公平实现所有参与者的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含义与产权结构发展体现出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关系 11 统中各产权主体的构成及相互关系的复杂化,它的实现通过法律的保护体现出社会 中每个人对其权利的重视和对他人权利的尊重,这使得现代社会义利并重义利统一 也变得日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义利关系时,不 能以偏概全,简单化,既要全面把握,又要具体分析。 1.2.2 从分配方式看义利关系 产权结构中的义利关系只有在分配中才能得到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 方式总的看是既重利益又重公平的。体现着功利与道义的统一。 是“谁”在进行分配是义利关系的首要问题。分配者与利益主体的统一才能使 得义利关系的统一在市场经济中得以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分配的主要不 是国家,而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市场经济是契约型经济,可以说分配也是由 契约决定的,也就是说是各利益主体平等自愿合意的分配。这使我们看到分配方式 中的义利统一的主体。 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 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动成果分配,才 能将按劳分配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成果来衡量分配的多寡, 体现了利益标准。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和有劳动能力不劳动则不予分配体现了公平 原则,有利于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也更能体现经济还不发达或还未充分发达 社会的公平。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劳动”的理解上要突破过去那种狭隘 性,不仅指体力劳动,而且包括脑力劳动、经营管理活动。要认识到简单劳动与复 杂劳动的区别。至于因此引起的收入差距,则由国家来进行必要的调整。 无论市场分配还是国家分配,公平与效率兼顾时的侧重都体现出利益主体之间 平等自愿与合意的契约关系。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我国各个地方、各个行 业为了适应自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按生产决定分配 的原则,生产经营方式的多元化使我国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只有允许多种 分配方式的存在,不同水平生产力的积极性才能得到保护。从社会生产力发展角度 来看,首先是体现了功利的原则,但从社会每一不同生产力水平的拥有者来看,这 样的分配方式照顾了不同人的不同的利益,体现了利益基础上的公平。 所以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方式中的义利关系的理解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 待:首要原则是公平分配,指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劳动者和生产要 素的投入者在收入分配中应遵循机会均等、规则公平的原则,并允许合理拉开收入 差距,但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