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创意产业视野下的中国年文化产品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创意产业视野下的中国年文化产品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创意产业视野下的中国年文化产品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创意产业视野下的中国年文化产品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创意产业视野下的中国年文化产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年”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年” 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是中国人溶于血液、渗入灵魂的文化积淀。而“年”的表 现形式就是我们熟知的春节。两千年来,我们对春节的存在没有任何疑虑。 但历史进入n - - 十世纪末,春节的年味开始淡化并出现了衰微的迹象,春节年 俗文化的社会环境遭到破坏。 面对这些问题,人们不禁产生疑问,今天,。年”会消亡吗? 。 基于此,笔者提出年文化产品的概念。旨在通过发扬年文化,促进和推广 年文化产品;通过对年文化产品的推广,来保护并深化我们的年文化。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系统地、综合地研究分析年文化的起源与现状; 第二部分:提出年文化产品的概念,并归纳总结了年文化产品的要素和意 义。基于创意产业的角度提出年文化产品的设计要则; 第三部分:通过对中国年文化及年文化产品发展趋势的展望,主张在全球 化语境下推广年文化,让中国的年文化及年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本论文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 1 首次提出年文化产品的概念,并对其做出系统的诠释。 2 通过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年文化产品的发展现状、要素以及设计要则,提 出在创意产业发展的大潮中发展年文化产品。 3 对中国年文化的发展前景提出建设性的主张,大胆提出在全球化语境下 继承、推广和深化中国的年文化。 关键词:年文化产品,创意产业,非物质性,文化载体,全球化语境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s t a t u so f ”n i a n ”c o u n t sf o rm u c hi no u rc h i n e s em i n d , e v e nn o t h i n gc a n r e p l a c ei t ”n i a n ”i s m i n i a t u r eo f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c u l t u r ea c c u m u l a t i o n d i s s o l v i n gt ot h eb l o o da n dp e r m e a t i n gi n t os o u lf o rc h i n e s e i t s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i s t h es p r i n gf e s t i v a lw e l lk n o w n d u r i n g2 0 0 0y e a r sb e f o r e ,w eh a v en o n ea n x i e t y a b o u tt h es p r i n gf e s t i v a l se x i s t e n c e b u tb yt h ee n do f2 0 c , t h es p r i n gf e s t i v a l s a t m o s p h e r eb e g a nt od e s a l i n a t e , s p r i n gf e s t i v a lc u s t o m sc u l t u r e s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h a db e e nd a m a g e d f a c i n gt h e s ep r o b l e m s ,p e o p l ec a n n o th e l pb u tq u e s t i o n :c a n ”n i a n ”w i t h e ra w a y ? b a s e do nt h i sp o i n t ,t h ea u t h o rp o t sf o r w a r d ”n i a n ”c u l t u r ep r o d u c tc o n c e p t i ti s t op r o m o t e n i a n ”c u l t u r ep r o d u c tb yc a r r y i n gf o r w a r d ”n i a n ”c u l t u r e , p r o t e c ta n d d e e p e no u r “n i a n 。c u l t u r eb yd e v e l o p i n g ”n i a n ”c u l t u r ep r o d u c t t h i st h e s i s c o n t e n t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st h r e ep a r t s : p a r tl :t os t u d ya n da n a l y z e ”n i a n “c u l t u r e so r i g i na n d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 p a r t2 :t op o tf o r w a r d ”n i a n ”c u l t u r ep r o d u c tc o n c e p t , a n ds u m m a r i z ei t s e l e m e n t sa n d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b a s e do nt h ec r e a t i v ei n d u s t r y , t h ea u t h o rp o i n t so u t d i f f i c u l tt od e v e l o p ”n i a n ”c u l t u r ep r o d u c ti nt h ec r e a t i v ei n d u s t r y ,a n dp r o p o s e d s o l u t i o n s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l y ; p a r t3 :b yf o r e c a s tt h et e n d e n c yo fc h i n e s e ”n i a n ”c u l t u r ea n d ”n i a n ”c u l t u r e p r o d u c t ,t h ea u t h o ra d v o c a t e st op r o m o t e ”n i a n ”c u l t u r eu n d e r t h e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l i n g u i s t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 l e tc h i n e s e ”n i a n ”c u l t u r ea n d “n i a n ”c u l t u r ep r o d u c tg oo u t 0 fc h i n at o w a r d st h ew o r l d t h i st h e s i s 。a c h i e v e m e n t s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 1 t op r o p o s ea n da n n o t a t e ”n i a n ”c u l t u r ep r o d u c tc o n c e p t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 2 t op r o p o s ed e v e l o p i n g ”n i a n ”c u l t u r ep r o d u c tu n d e rt h ec r e a t i v ei n d u s t r y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a l y z i n ga n dr e s e a r c h i n gi t ss i t u a t i o n ,t h ee l e m e n t sa n d t h ed e s i g n r e g u l a t i o n s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f o rt h ep r o s p e c t s ,t h ea u t h o rp r o p o s e s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v ep o s i t i o n :t oi n h e r i t , p r o m o t ea n dd e e p e n ”n i a n ”c u l t u r eu n d e rt h e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c o n t e x t k e yw o r d s :”n i a n ”c u l t u r ep r o d u c t c r e a t i v ei n d u s t r y n o n - m a t e r i a l i t y c u l t u r ec a r r i e r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c o n t e x 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嚷鲎塾日期丝z :列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研究生签名: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课题研究的确立 第1 章引言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在变,过年也在变。”近几年,“年”一直是人 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从有关立法禁止烟花爆竹到解禁,从“端午祭”被韩国人 抢注为非物质遗产到民俗学家高有鹏撰写的 保卫春节宣言,处处都体现了人 们对年文化的争论与思考。 中央强调:“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 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同时, 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积极吸取、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更好的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因此保护和创意地发展年文化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是抵御外国文化 入侵的需要,同时能够加强民族的亲和力及凝聚力,将中国最核心的价值观推 广到全世界。 年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它蕴含的传统价值是人类文明 宝贵的精神财富。珲,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崇拜与追求。 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是跨越 多个行业、渗透诸多行业的产业从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文化可以说是 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英国学者l a n d r y 在其代表性著作创意城市:都市创新 的工具书中指出,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创意的平台与资源。创意产业正 是有了文化,才有了强有力的竞争能力。 本课题旨在从创意产业的特征和年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多角度地探 讨如何行之有效地将年文化推广成为世界级的、全球化的文化品牌。 1 陈序经,文化学概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5 p 2 5 6 2 胡锦涛在2 0 0 3 年8 月1 2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 3 李柯勇,张晓松,杜宇把春节打造成世界文化品牌小康论坛,2 0 0 6 6 2 ( 3 ) :p 5 0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课题研究方法 分析与综合法:系统地、综合地分析年文化及其产品,结合中国现代创意 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如何发展年文化产品。 分类与类比法:从经济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民俗学、社会学、方法 论等各个研究领域来论述创意产业视野下的年文化产品。 举例与对比法:通过著名创意案例来充当论文有力的论据,归纳总结出如 何在现有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的年文化产品。 大抵学术研究工作,都是缓慢而艰难地向前推进的,它需要人们不断地学 习、思考和探索,乃至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 1 3 论文框架 本文在选题和前期构思中遵循这样一个思路,即“文化一年文化一年文化 产品一创意产业视野下的年文化产品”,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在论文结构 框架和内容安排上,则以“历史一现在一未来”的时间演进为线索。其中: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讲述的是历史渊源,即从“年”谈起 第三章重点论述年文化产品的概念、要素、内容以及意义 第四章基于创意产业,归纳、总结年文化产品的设计要则 第五章阐述了未来年文化产品的设计趋势 第六章本章是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反思 1 4 创新点 年文化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 史记忆。1 在全球化的今天,仅仅保护是不够的,不论从文化角度还是经济角度 都需要我们去推广年文化,使其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品牌。我们相信,未来适应 于中国社会的新的价值观一定是综合了当代科技理性与中华传统价值观后的产 物。中华传统价值观会对全人类的幸福和进步做出重要的贡献。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 0 0 3 p 0 5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文化产品就是年文化的具体体现。笔者第一次提出年文化产品的概念。 并对其做出系统的诠释。通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年文化产品的发展和现状以及 其发展趋势,得出在创意产业发展的大潮中发展年文化产品,要以推广中华民 族精神为核心通过在年文化产品中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使得 年文化产品更加具有本土化特色,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推广。 1 5 不足和希望 撰写硕士毕业论文,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虽然我 努力。说自己的话”,试图将创意产业视野下的年文化产品这个课题讲清楚,但 由于知识贫乏、视野狭窄,难免会“重复别人的话”,甚至“说错话”等。 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以及学长、同学不吝赐教,使我得以进步,使 本论文得以补充、完善!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年的渊源 2 1 1 年的概念 第2 章年文化概述 “年”的表现形式就是中国人所孰知的春节,春节又称为夏历年、阴历年、 农历年,俗称。过年”。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 最隆重、最喜庆、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指从腊月 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 一为高潮,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 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 祖先、祈求丰年、除旧布新、迎禧按福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 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春节的习俗有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 “福”字、除夕夜、年夜饭( 团年饭) 、祭祖、守岁、迎春、红包( 压岁钱) 、新 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等。 2 i 2 年的起源 年的概念,最初的意思是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农作物谷的生长周期 称为“年”,说文禾部说:。年,谷熟也。”8 而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也有 这样一句话“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春节古时候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 一个早晨。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日岁, 商日祀,周日年。”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年划分 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即初一,月圆的那天为望,即十五。 一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岁首”、“元旦”或“元日”。 一直到了汉武帝时,“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成熟,在司马迁所创造的太 初历中,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 5 汉许慎说文解字 春秋春秋谷粱传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沿袭下来。 根据诗经里面的记载。每逢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 尽情欢庆,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晋朝,庆祝方式中还增添了放爆竹,当时的 放爆竹就是燃起火后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用来增加节 日气氛。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清代的 潘荣升曾在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 玉珂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趋朝,贺元旦也。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 遍于朝野,彻夜无停。”7 春节的含义,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汉代时,二十四节气中, “立春”这一天被定为春节。在南北朝时期,整个春季称为春节。1 9 1 1 年,辛 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 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会议上做出决定使用公历,把阴历的 正月初- p q 做“春节”,把公历的1 月1 日称之为“元旦”。但是当时并没有正 式公布和命名。直到1 9 4 9 年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的决议,之后公历的元月一日就被 定为元旦,就是我们所说的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 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或农历年并规定春节放假,让人们庆 祝农历新年。 2 1 3 “年”的传说 关于我们的“年”,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虽不足为据, 但却为年的来历增添了浓厚的神话色彩。以下几个传说是流传较广的: ( 1 )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 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 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 7 王如泉清朝社会生活习俗说略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 0 0 6 4 4 ( 0 3 ) :p 1 2 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 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 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耪神矍铄,气字不凡。可她仍然继 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 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 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 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 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 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涌向老婆 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 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 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 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 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个风俗越传越广,成 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2 ) 熬年守岁 我们孰知的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 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 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 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 的活动规律,它们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 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 “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 。朱军元旦与春节的来由科学大观园2 0 0 6 3 7 ( 0 2 ) :p 6 6 - 6 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 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h 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 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 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 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 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 3 )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 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 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 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 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 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 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 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问,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 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 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 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 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 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 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 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0 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 春节的传说丝绸之路。2 0 0 6 1 6 ( 0 1 ) :p 6 0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无论关于年的哪种传说,无一不说明年在中国历史之悠久,早已成为中国 民间底蕴深厚的传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是中国人溶于血液、渗入灵魂的文 化积淀,于是自然而然的便形成了同样悠久的丰富而多彩的年文化。 2 2 年文化 关于年的以上流传深广的传说,无疑正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民间, 影响最深最广的文化就是。年文化”。 中国的旧历年( 现在我们称春节) 则是早早从吃一1 3 那又黏又稠又香又热 的腊八粥时,就微微地听到了年的脚步。这年的行程真是太长太长,直到转年 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狂热中才画上句号。“春节,传统上被称为。元旦”、“正旦”、 “岁首”、。年”,被古人认为是春、夏、秋、冬四季所构成的一个周期( 年) 中 最重要的。节点”。”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农家的事,以大自然四季 为一轮。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 望熊熊燃起。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或者说,年 是一种强化的生活。中国人过年有着很多的习俗,比如说贴门神、春联、贴年 画、窗花、吃年饭、守岁、压岁钱、放爆竹、拜年、舞龙、舞狮、迎神接福、 庙会等等,而且各个民族、各个地区过年的风俗习惯略有不同,这更加体现了 年的韵味。 人们日益将年看作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它蕴含的传统价值是 人类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年,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崇拜与追求。 当生活被理想化,理想被生活化。生活便与迷人的理想联系在了一起,也 就有了年的意味。“年,实际上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 活。于是,从我们的衣食住行到言语行为,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的一切,都充溢 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 年糕、糖果、元宵、空竹、灯谜、花会、祭祖、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等这 些年的专有的物事,单说饺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节,却非比寻常。从 春节的传说丝绸之路,2 0 0 6 1 6 ( 0 1 ) :p 6 0 6 1 “冯骥才年文化民族论坛2 0 0 7 ( 0 1 ) :p l 1 2 吴效群高扬春节的文化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 0 0 6 ( 2 ) :p 1 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包饺子捏小人嘴到吃团圆饺子,都深深浸染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 “年”就是我们传统隆重的春节,是中国。和文化”的最大载体。年文化所传 达的亲情、和善、关爱的情感,全人类都是共通的。“现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面对精神世界的浮躁、压抑,人们的内心深处更加渴望返璞归 真,渴望亲切宽容的氛围。“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曾说,祭祀、抢新衣、 请祖先、给老人拜年,这些春节习俗表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尊重传统、注重和 谐秩序的思想。春节作为我们的传统节日己延续千年,民俗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千姿百态,而每一细节都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 2 0 0 5 年末,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演讲时对中国“和文化”作 了深入阐述,指出。和”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 然之间的和谐。”因此保护和创意地发展年文化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 是抵御外国文化入侵的需要,同时能够加强民族的亲和力及凝聚力,将中国最 核心的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 过年了,意味着春天即将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 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 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年俗庆祝活动一直都是丰富多彩的,每年从农 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以迎接新年,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年节前十天左右,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年货,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过年庆 祝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用以招待亲 朋好友。此外,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 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节前三四天,在家中的各个门上秸贴红纸金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 写成的春联;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屋里张贴色彩鲜艳、 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福字喜欢倒 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让年节的喜 庆气氛更浓。 1 ,冯骧才年文化民族论坛,2 0 0 7 ( 1 ) :p l 李柯勇,张晓松,杜宇把春节打造成世界文化品牌小康论坛:p 4 9 廿天海翔中国文化产业报告中央翻译出版社,2 0 0 5 p 5 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春节是个快乐吉祥的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 节时都要回家团圆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阴历年的腊月三十夜,叫除夕, 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之时,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之夜, 全家老小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在我国的北方地区,除夕 有吃饺子的习俗。包饺子就要先和面,“和”字就是合之意;饺子的“饺”和“交” 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则有过年吃年糕的习 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着在新一年里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升。 待大年初一的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 声此起彼伏,家家都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 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 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 过年好等话,并进行祭祀祖先等活动。 节日的喜庆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 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 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 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少数民族中影响也很深广,比如满、蒙 古、瑶、壮、侗、黎等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融入了自 己的民族特色,更有韵味。 2 3 年文化的现状 2 3 1 年文化的味道渐淡 近几年来,关于春节的一个最重要的话题就是年味的“淡化”。从传统意义 上说,春节的年味的确淡了,从发展的意义上看,春节年味的“淡化”是必然 的。春节。淡化”的表现是我们有些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春节传统年俗 文化常识的空白,有的入连“灶王爷”都不知道。二是和祈报、迷信、攘除相 关的春节习俗己经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连农村在腊八节都不再煮腊八粥了, 更别说在城市里了;除个别家庭外,扫尘也已经成为历史;在农村,祭灶也仅仅 是买一张灶王爷的版画贴上而已,更别说城市了;剪贴窗花已成为手工艺品,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了历史博物馆;在城市已几乎听不到鞭炮声,在农村,鞭炮往日的风采己不 复存在;祭天祀祖也变得可有可无;置办年货也少了以往的热情。另外,贴春 联、吃年夜饭、除夕守岁、辞旧迎新、送压岁钱、新誊贺岁、忙年等习俗虽仍 然存在,但其中的变化非常大,甚至面目全非。 其实,我们不必过多担心,变异性是节日的特征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一步 步工业化、城市化,中国的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的以春节习俗为代表的农业文 明越来越拉开了距离。服务业的发达使人们不必亲手制作年货,生活水平的提 高使人们不再期待除夕年饭有多丰盛,小孩也不必等待过年才穿新衣服。人们 在传统的年节中所能够体验的生活的美好方面分散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对春 节已没有了强烈的预期,没有了集中的享受,人们对年的感觉自然也就平淡了 许多。春节的“淡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决不可以忽视这一现象,而 要使中国传统的年文化得以继承、保护,更要发扬光大 2 3 2 全球范围内出现“春节热” 现在,每当中国人民欢度新春佳节的时侯,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也同中国 人一道,同庆这个节日。世界出现了“春节热”,春节不再仅仅是中国人的节 日,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本国的节日。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凡是炎黄子孙,不管身处世界哪个角落,每 逢春节总要庆祝一番。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春节的习俗也远涉重 洋,被带到了世界各地,身居海外的中国人欢度春节,为所在国家构成了一道 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放鞭炮、舞狮子、挂灯笼、办庙会等等,无不为当地增添 了热闹无比的喜庆气氛、丰富了所在国家的文化生活。在有些国家的一些城市, 中国人的春节已经成为吸引游客、刺激旅游业的重要热点文化活动。 随着中国春节越来越大的影响,许多西方国家对春节也日益重视,春节再 也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节日,也逐渐成为更多国家的本国节日。在美国,已有十 几个州把中国春节列为合法假日,在不是法定假e l 的地方,很多大公司都允许 中国员工请假欢度春节。2 0 0 5 年在菲律宾,阿罗约总统宣布从当年开始将中国 农历初一定为全国假日,这位女总统还亲自出席庆祝中国春节的晚餐会。 此外,很多国家还专门发行和我们传统春节有关的邮票,如美国和澳大利 亚都曾发行以中国春节和生肖为主题的纪念邮票,法国也于2 0 0 5 年首次发行了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鸡年邮票。 2 3 3 过年的方式有所改变 和传统过年方式相比,今天的过年方式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春节是最具 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春节,在中国人的 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现在的中国人过春节的方式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新民俗也有所改变。随着电视的普及,春节文艺晚 会便成为我国春节民俗活动的一大创举。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后,一起 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成为8 0 年代以来的新民俗,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 晚会成为大家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年夜饭”。9 0 年代,百姓过节的方式是一天天 变,休闲度假的意识也一天天强。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从一个团圆佳节渐渐变 成一个度假的好机会,提高生活品质也从春节开始了。围在家里吃饺子看晚会 己成为老黄历了,过节就要过出新意来,旅游过年成为时尚;吃已经不是现代 人过年的主旋律了,人们把更多的精力和钱用在了自身建设和交往娱乐上了; 年夜饭设在酒楼成了时尚;拜年不再是两盒点心跑一天了;现代化贺年卡、拜 年在9 0 年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9 0 年代后期,随着电话、手机在我国 城乡的普及,电话问侯、手机短信息问侯成为春节拜年的时尚:1 9 9 5 年,1 5 的北京人打长途电话拜年:9 0 年代末,随着电脑的普及,邮政贺卡己逐建成为 历史,在年轻人中,电子贺卡成为流行趋势,据悉,1 9 9 9 年春节,至少有几万 封电子贺年邮件传到四面八方。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时空里,年所表现的的形态也不同,而今天, 人们可以选择的过节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样化、个性化。进入2 1 世纪后, 人们过春节追求的更多是自由、快乐、奔放和自然。手机取代寻呼机,手机短 信拜年方式还在延续;随着电脑在生活中的广泛普及,用电子贺卡、邮件拜年 己成为社会广泛应用的贺年方法;春节人们看电视的数量也急剧减少,越来越 多的人走进互联网看精彩大片、交流感情、玩网络游戏;家庭年夜饭逐渐被包 房年夜饭所代替;许多人邀上家人或者朋友去泡酒吧、书吧、网吧、玩具吧、 咖啡吧、茶吧;旅游过年的形式更是各具特色 去体育馆参加体育活动、去健 身房健身、去书城畅游书海都是现代人闹大年的新时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及生活意识的转变,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把春节的几天假期当作一段假日来 放松身心,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越来越淡化了。 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也改变了人们过节的方式,以体闲和旅游取代 大吃大喝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我们不应该把这些变化称为传统的失去,并 为此而感叹,而应该把这些变化称为传统的更新和继承。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 了这个现象。 2 3 4 春节习俗变化的内在原因 变异性是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个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不断推陈出新、改革发展、以及与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物质、文化、 生活方式相适应的问题。春节文化内涵演变的说明:春节文化内涵的演进与社会 的进步是同时并行的,春节文化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而独立存在和发展的。春 节文化内涵产生、发展、变化、升华的过程,乃是中国雅文化和俗文化共同价 值取向的交叉,它始终围绕着人和人间的福祉而展开,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 人文性和人间性。因此,春节习俗之所以发生变化,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 1 ) 社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春节文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国传统春节文化具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节日本身反映出农业社会的 许多特征,春节的许多习俗都反映了劳动人民渴望丰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 愿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我国传统的以农业为 主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社会生产方式有了极大的飞跃。“1 9 7 8 年我国的 国民生产总值构成比例为:农业2 8 1 ,第二产业4 8 2 9 6 ,第三产业2 3 7 。到 2 0 0 1 年发展为农业1 5 2 9 6 ,工业5 1 1 ,第三产业3 3 6 。“8 社会生产方式及其 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物质和文化的生活方式、消费心理、价值观念、 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要求传统的春节文化与之发生相应的变 化。在“民以食为天”的物质生活匾乏的社会里,人们对春节文化的概念,第 一位享受是物质的,第二位才是文化的,而今天,这种位置己逐渐进行了移换。 这种物质文化流与精神文化流的先后位置的移换,是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的, 是传统的春节文化与现代的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适应。 坫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2 0 0 4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 0 0 4 9 ( 1 ) p 5 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整个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求传统的春节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形式更加新鲜多样。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较之过去有了质的提高。截至2 0 0 3 年底,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 8 7 7 万人,研究生毕业生达1 1 万l 千人。”“人们文 化素质的提高,反映在对传统春节文化的审美标准和消费需求上,同样也发生 了较大的变化。曾几何时,人们曾对春节期问传统的舞狮、龙灯、灶火、采莲 船感到满足;而今天,却对中央电视台年年举办的春节文艺晚会表示不满,这 说明人们对过节的方式也在不断地要求更新,要求变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 映了文化水平的提高向传统的春节文化从内容到形式提出了挑战,这也是新的 过年方式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 3 ) 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春节文化也要有相应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春节文化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首先,文化 的传播手段得到了发展,特别是电视文化的发展和酱及,使人们文化消费的结 构和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时得到一流的文化享受,且花 钱少费事小,为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这种变化,使传 统春节文化的生活方式由“群聚”变为现在的分散化、家庭化的活动趋势,从 而使一些传统的年节文化内容及形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其二,现代科技新 产品的出现,带来了过节方式的多样化,电话带来了电话拜年:手机的出现使 得手机短信息拜年成为时尚:电脑的进一步普及又使电子邮件拜年成为新时尚。 这些都要求传统的春节文化在如何适应现代人文化消费的需要方面,与现代文 化及其传播手段相适应,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点上,生发出新的春节文化。 “) 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人们社会文化活动的时空发生变化,传统的春 节文化习俗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生产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人们有了 更多的社会闲暇时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闲暇生活方式方面,出现了一 些可喜的变化:中国九十年代开始实行周五工作制,闲暇时间大幅增加;生产 效率的普遍提高,使劳动时间逐渐缩短;乡镇企业的大量兴起,使得农业人口 比例下降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观了中国人的闲暇生活。 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节日文化变得日常化、休闲化,因此人们对节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2 0 0 4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 0 0 4 9 ( 1 ) p 7 8 0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日( 包括春节) 生活缺乏了以往的激情。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要求我们在规划、 组织、安排传统的春节文化活动时,必须与人们春节之外日常的文化活动 相统筹、相协调。 ( 5 ) 参与世界多元文化 中国年在全球很多国家引起如此广泛的重视,并成为其节日文化的组成部 分,这是可喜可贺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离不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也被 推向世界。但是,面对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上升,我们决不能沾沾自喜,丽要保 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在发扬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更要善于借鉴和 吸取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同时“春节热”在全球范围的出现,说明世界文化 的多元化发展趋向将继续深化。对此,我们既要接受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 更要积极参到这一进程中去。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 章中国年文化产品 人类的任何物质活动、精神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传统、人文背景、 社会环境的影响。设计作为人类活动之一,自然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设 计的成果,也都将反作用于文化,成为文化积淀的一部分,并由此流传下去。 这种作用可以称之为“互动”,即设计与文化处于永远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中 设计对人类的行为,思想、制度等的影响可能有其负面的一面,但经过人类的 反思、历史的选择,能够保留下来内化为文化的一部分的,必定是那些被认为 是在历史上对人类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一部分。 设计的文化价值就是设计能发展文化,能对文化进行创造,这包含两方面 的理解:首先是文化对设计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是表层的,有的则是深层的; 其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也可能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其次是设计对文化的 影响,即设计对于文化丰富,创造和更新的作用。文化的发展是以叠加的方式 螺旋上升进行的。任何历史上保留下来的文化成果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 过积极作用的。不管是在今天看来是正确的部分,还是错误的部分,都对后人 有一定的价值。设计对文化的创造,既包括对旧文化的继承、发扬,也包括对 新文化的探索。正是由于文化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文化的积淀与设计有着密切 关系。设计的直接目的是为当今的人类生活、工作服务,而其潜在的效益则是 成为人类文化积淀的一部分,为后代人的创造提供精神营养和借鉴。 由此得出文化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是:设计发展文化,文化影响设计;设计 永远以文化为基础,文化要拥有新的生命力就永远离不开设计。也就是说年文 化要与时俱进,要拥有新的生命力就离不开设计。设计的具体表现就是产品, 所以说年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年文化产品的设计。 3 1 年文化产品的概念 什么是年文化产品昵? 年文化产品就是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年文化的 相关产品,除了包括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 产品年画、对联、门神、花灯以及传统服装等, 图3 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还包括现代社会为满足广大消费者过年需求而产生的一系列的产品,包含了很 多领域,比如说为过年而设计的各种工业产品、各种春节礼品、各种文化海报 广告、各种影视媒体、各种服装、各种书籍等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在全球化范围内的交叉融合,年文化产品的概念又 有所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