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pdf_第1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pdf_第2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pdf_第3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pdf_第4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 摘要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银行业5 4 的资产份额,其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却一直是制约金融发展的桎梏。 我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治理措施,包括1 9 9 8 年发行2 7 0 0 亿人民币特种国债补充 国有银行资本金、1 9 9 9 年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银行1 4 万亿人民币不良资 产、2 0 0 3 年底动用4 5 0 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行和建行推动其股份制改革、2 0 0 5 年注资工行1 5 0 亿美元实行财务重组,加之银行自身消化,不良资产金额和比率 实现“双降”。但。双降”的功劳多归于政府,银监会也多次提到,国有商业银 行不良贷款下降较多的主要原因是财务重组、政策性剥离所致。剔除剥离和注资 后的不良资产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我国将于2 0 0 6 年底全面放开金融业,国内金融业将更深层的融入全球金融体 系。加紧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根治不良资产增量,防止“剥离一新增一再剥 离”的循环往复,是当前和未来很长时间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量入手,在全面探寻和分析不良资产“双 降”背后实际增量的基础上,从外部的国企转轨、政府干预、宏观调控、金融体 制改革等因素,从内部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执行力、财务透 明度等方面分析了其成因;并找出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所处的 困境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国外先进的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经验。笔者依据信 贷风险管理理论,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实际,从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完善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的内控体系、科学的管理贷款担 保、银行内部有效的化解和处置不良资产、树立强有力的信贷文化和有效提高外 部监管能力几方面,提出了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的对策建议,力图为国有商业银行 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实现不良资产的标本兼治。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as t u d yo np r e v e n tio no ft h en o n - p e r f o r m in gl o a n in c r e m e n tint h es t a t e - o w n e dc o l l l e r oiaib a n k s a b s t r a c t i nc h i n a , t h es t a t e - o w n e dc o m m e r c i a lb a n k s ( “s o c b s ) p l a y 雒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 t h e b a n k i n g i n d u s t r y t h a t t h e y t a k e u p 5 4 s t a k e o f t h e b a n k i n g i n d u s t r y s t o t a la s s e t s h o w e v e r , t h e i rs u b s t a n t i a la m o u n to f n o n - p e r f o r m i n gl o a n s ( n _ p l s ,) h a sl o n gb e e na s h a c h eo f t h ef i n a n c i a li n d u s t r y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c h i n e s eg o v e r n m e n th a st a k e nm a n ys t e p st os o l v et h i sp r o b l e m , i n c l u d i n g i s s u a n c eo fr m b 2 7 f f a i l l i o ns p e c i a ln a t i o n a ld e b ti n1 9 9 8t oe n h a n c et h es o c b s c a p i t a lb a s e ,s e t t i n gu pa s s e tm a n a g e m e n tc o m p a n i e si n 19 9 9t op e e lo f ft h e i r r m b l 4 0 0 t r i l l i o nn p i s , u s i n gu s d 4 5 t r i l l i o nf o r e i g nr e s e r v e sf o rc a p i t a li n j e c t i o nt o b a n ko f c h i n aa n dc h i n ac o n s t r u c t i o nb a n ki n2 0 0 3a n du s d l 5 t r i i l i o nt oi n d u s t r i a l a n dc o m m e r c i a lb a n ko fc h i n ai n2 0 0 5 b o t hf o rt h e i rc o r p o r a t er e f o r m u n d e rt h e s e m e a s u r e m e n t s c o m b i n e dw i t hs e i z u r eo ft h es o c b s t h en p l sa n dn p lr a t i ow e r e b o t hg r e a t l yr e d u c e d h o w e v e r , t h eg r e a ti m p r o v e m e n ti sm o s t l ya t t r i b u t a b l et o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sa c t i o n c h i n ab a n k i n gr e g u l a t o r yc o m m i s s i o na l s or e i t e r a t e dt h i si s s u e i f w ee l i m i n a t et h i sf a c t o r , t h en p ls t a t u si sn o to p t i m i s t i c c h i n aw i l lo p e ni t sf i n a n c i a li n d u s t r y 砒e n d2 0 0 6a n dt h ec h i n e s ef i n a n c i a l i n d m t r yw i l lb ef t n t h e ri n t e g r a t e di n t ot h eg l o b a l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 h o wt os a v et i m e i m p r o v ec r e d i tr i s i cm a n a g e m e n t , t h o r o u g h l ys e t t l et h en p li n c r e m e n ta n da v o i dt h e p e e l i n go f f - - n e wi n c r e m e n t - - - p e e l i n go f fa g a i n ”c y c l e , i sak e y p r o b l e mt ob es e t t l e d r i g h tn o wa n di nal o n gp e r i o do f t i m ei nf u t u r e , 1 1 1 i st h e s i sm a l t sf r o mt h ea c t u a ln p li n c r e m e n to ft h es o c b sa f t e rd 缸l i i 】蕊n g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sa c t i o n ia n a l y z e dr e a s o no fi t sf o r m a t i o nf r o mo u t s i d ef a c t o r s i n c l u d es t a t e - o w n e de n t e r p r i s er e f o r m , g o v e r n m e n ti n t e r v e n t i o n ,m a c r o - c o n t r o l , f i n a n c i a l s y s t e mr e f o r m , a n df r o mt h eb a n kt h e m s e l v e si n c l u d e c r e d i t r i s k m a n a g e m e n t , 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r n a n c e $ t r u c r 船a n di t se x e c u t i o n , f i n a n c i a lt r a n s p a r e n c y a n de t c m e a n w h i l e , if o u n do u tc u r r e n tp r o b l e m si nt h en p lp r e v e n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 o f t h es o c b sa n dl a t o ri n g o d u c e dm v a n c u de x p e 五e n c eo f f o r e i g 皿b a n k si nt h i s 孤忱 b a s e do nc r e d a tr i s km a n a g e m e n tt h e o r y , t o g e t h e rw i t hf o r e i g nb a n k s s u c c e s s f u l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t h es o c b s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 ir a i s e ds u g g e s t i o n sf r o ms e t t i n gu p s u i t a b l e c r e d i tr i s ke a r l y - w a r n i n gs y s t e m , e n h a n c i n gi n t e r n a lc o m r o lo fn p l i n c r e m e n tp r e v e n t i o n , w e l lm a n a g e m e n to fs e c u r i t y , s e l f - c u r ea n dd i s p o s a lo fn p l , c u l t i v a t i n gs t r o n gc r e d i tc u l t u r ea n de n h a n c i n go u t s i d es u p e r v i s i o nt op r a c t i c a l l ya n d t h o r o u g h l ys o l v et h en p li n c r e m e n tf o rt h es o c b si nc h i n a k e yw b r d s :s t a 咖e d c o m m e r c i a lb a n k , n o n - p e r f o r m i n gl o a nm c 他m e n h c r e d i tr i s ke a r l y - w a r n i n gs y s t e m 7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未获得 ( 洼;垫墨查墓丝壶墓挂型直盟 的:奎拦亘窒2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移 签字日期:涮年石月占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加名年占月多日签字日期:励年石月多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j 猖7 立主通锄参,闾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8 & a 7 7 钳s 邮编2 占参哆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 0 前言 0 1 选题背景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1 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桎梏。自1 9 9 7 年 以来,在政府、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对巨额不良资产的治理取得了一 定成绩,实现了不良资产额和不良资产率双降。但剔除政策性剥离和政府注资,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势不容乐观银监会近期也提到,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 款下降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实行财务重组、政策性剥离不良贷款所致,在看到不良 贷款总体双降的同时,应看到不良贷款规模还较大,甚至出现不良贷款反弹现象。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即治标而未治本。 白2 0 0 1 年1 2 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银行业已经经历了四年的过渡期, 并将于2 0 0 6 年底全面放开。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问 题不容忽视,深层次解决不良资产问题至关重要。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重新认识 四大国有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如何有效地控制信贷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科 学有效地监管,是摆在国有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面前的紧迫任务。 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量为切入点, 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的现状、成因、防范与控制中的问题以及防范对 策。 0 2 研究目标、意义及方法 本文将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量防范作为研究目标,尤其延 伸至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不良资产增量数据分析,探讨其成因并找出我 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增量防范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 先进经验,并结合自己外资银行的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 量防范与控制的具体建议,从而为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后,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国 际竞争做好充分准备,实现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标本兼治。 本文采用了对比分析、归纳分析,理论结合实际、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 研究方法。 0 3 结构安排 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目标、意义及方法、论文结构 安排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作了简要的概述,包括其含义,分 类和严重的负面影响,回顾了国内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的理论与方法,从而 引出第三部分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问题的研究。第三部分全面分析 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的现状和成因,得出其治标不治本的结论,并 1 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l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 根据所作的分析对其将来的不良资产增量问题作了预见性提示。第四部分着重研 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与控制所处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接着在 第五部分具体介绍了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与控制的经验。依据前几部 分的研究,结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实际,在第六部分提出了针对我国国有商业 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与控制的对策。本文的框架结构如下: 0 4 创新点 鉴于以往针对不良资产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上,而且前 不良资产仍呈治标不治本的状态,本文认为应尽快将不良资产的治理转到增量防 范上来。笔者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在提出的对策建议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根据国有商 业银行改革的实际,改进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完善了前人设计的我 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 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概述 1 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和分类 1 1 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 银行不良资产,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 入甚至不能及时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其本质是银行经营成本的一种追加。因此, 银行不良资产可以定义为:在现实条件下,银行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资产。 关于不良资产,有几个相关的概念常被混用,如“不良债权”、。不良贷款”。 三者之间虽有密切联系,但却是具有不同理论内涵的三个范畴。为了下文准确地 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探究有效防范策略,在此,首先对商业银 行不良资产这一范畴在理论上给予界定。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商业银行的资产包括国外资产、储备资产、对 中央银行的债权、对企业和居民的债权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权。不良债权中 的债权,一般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业务中由合同、协议或其他法律凭证产生的债 权,即上述资产负债表资产栏的后三项。而不良贷款仅指不良债权中以贷款形式 表现出来的一部分。因此,从会计学意义上,必然存在着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式: 不良资产) 不良债权) 不良贷款。 其次,从实践角度看,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金融体系属大银行主导模 式,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贷款 这一资产项目上,所以,不良资产主要指不良贷款。本文所指的不良资产,即指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部分, 故本文所研究的范围限定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内。 1 1 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分类 1 国际上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 国际上大致有两类分类方法。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按照风险度和还款的可 能性,把贷款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 实行美国式的还有加拿大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另一类是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 表的大洋洲模式,即按照计息状况把贷款划分为正常、受损害、重组及实行抵押 和担保后收回的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 咿) 和世界银行推荐美国式分类法。 欧洲大多数发达国家,官方不对贷款作任何分类的规定,但它们的商业银行,从 内部信贷管理的需要出发,大都实行各自内部的贷款风险分类法。 2 我国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 财政部在1 9 8 8 年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按照是否超过贷款期限,把 贷款划分为四类:正常、逾期、呆滞、呆帐,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即“一逾两 呆”;1 9 9 6 年中国人民银行实施 贷款通则,对“一逾两呆”定义作了部分调整; 我国目有商业银行不良瓷产增量防范研究 1 9 9 8 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 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 试i f ) ,开始试点采用国 际通行标准下的五级分类制度;2 0 0 1 年1 2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 关于全面推行 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决定从2 0 0 2 年1 月1 日起,我国各类银行全面施 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五级分类标准的划分核心是贷款归还的可能性,五级 分类贷款的定义如下: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 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 关注不利影响的因素。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 次级足额偿还本息。 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 可疑分损失。 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 损失 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根据不良资产一定会造成贷款部分或全部损失的特点,我国将次级、可疑和 损失三类贷款定义为不良贷款。 1 1 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的界定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可分为历史存量和新生增量两部分。就不良资产增量而言,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践中,无论从含义还是来源上讲,都分两种:一种是从 存量贷款中恶化而产生的不良贷款,另一种是新发放的贷款中出现的不良贷款 本文所研究的不良资产增量即是指上述两种不良贷款增量。 1 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严重影响 银行不良资产长期积聚增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它成为银行经营发展的 沉重包袱,影响银行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同时,不 良资产的存在和增加,又通过银行与企业的链条传导至整个国民经济,破坏国民 经济的健康发展。 1 2 1 对银行自身经营的严重影响 1 对银行收益能力的影响。当贷款利息不能按时或足额收回,甚至本金也难以 或无法收回时,一方面减少了银行收入,另一方面带来了银行贷款本金损失, 潜在地吞噬着银行资本金。不良资产与银行的收入负相关,而不良资产的增 加并不减少银行总资产规模,经营成本将会同时增加,因此,不良资产越多, 银行的资产回报率越低。 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 2 对银行的资信和稳定性的影响。银行的资信取决于它的资金、经营实力。如 果银行不良资产增多,收益能力下降,必然影响到银行的资信状况。现金流 入减少,筹资成本增加,严重到支付困难,就会发生挤兑,引发银行危机, 迫使银行倒闭。 3 对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影响。巨额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体 制改革的一大障碍。它使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资本充足率低,资产 回报率低,与国际标准水平相去甚远,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先进银行的水 平。不解决这一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就无法成功,就不能健康稳定地 发展。 1 2 2 对整个金融安全的严重影响 l 不良资产与银行危机。不良贷款是产生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从2 0 世纪8 0 年 代中期开始,世界上银行危机频繁而大规模地爆发。过去的近2 0 年间,全世界 发生了1 0 0 多起银行危机。据i m f 统计,自1 9 8 0 年以来在1 8 1 个成员国中,有1 3 3 个国家都经历过严重的金融问题或危机,占全部成员国的7 4 ,其中金融不良 资产引发的占比过半。 2 不良资产与金融体制改革。不良贷款率过高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金融风险的累积产生了金融危机的隐患,金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金融体制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银行体制改革,而大量不良资产在不断剥离中继续出现, 极大的影响了改革进程。 3 不良资产与金融稳定。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我国将于2 0 0 6 年底全面放开 银行业。外资银行的竞争会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冲击。为提高国有商业 银行核心竞争力,政府先后采取了注资、剥离等措施,但抛开剥离,不良资 产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如果在打开大门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或剥离后经 不住时间考验,势必影响我国银行业的自主与安定。 1 2 3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 1 对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影响。银行业是关系千家万户、国计民生的特殊行 业,对国民经济的杠杆作用很大。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经营状况恶化,风险 必然随着各行业链条传播,使国民经济运行不畅,甚至出现经济动荡。英国 金融时报、高盛和穆迪公司等国外机构2 0 0 3 年发表的中国银行业研究报告 指出,中国银行业存在的巨大不良贷款为最大风险,是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 最大障碍。 5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 2 对国企改革的影响。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在控制力上是 国民经济的主体。不良资产涉及成千上万国有企业,而国企改革又是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之一,妥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国企改革 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到国企改革的成效和国有经济的 战略调整。 , 3 国家财政负担的加重。我国政府己投入巨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 财政负担很重,所以2 0 0 3 年底的注资动用了外汇储备。世界上遭不良资产侵 袭国家的政府都为银行重组付出了高昂的财政成本,带来了国家财政的沉重 负担。如表1 : 资料 表1 :系统性银行重组的财政成本( 占g d p 的百分比) 西班牙 1 5 o 加纳 6 o 瑞典 4 3科威特 4 5 o 科特迪瓦 1 3 o毛里塔尼亚1 5 o 智利 3 3 o坦桑尼亚1 4 0 芬兰9 9 墨西哥1 2 一1 5 匈牙利 1 2 2 委内瑞拉 1 7 o 波兰5 7 金融研究1 9 9 9 年第5 期 险”, 1 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理论与方法 1 3 1 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理论与方法 1 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理论沿革与发展现状 如前所述,本文中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所以,本 文所指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理论,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西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有较长的历史,从最初起源于亚当斯密的资 产风险管理理论,到2 0 世纪6 0 年代的负债风险管理理论、7 0 年代的资产负 债风险管理理论、8 0 年代的资产负债表外风险管理理论,及近年兴起的金融工 程学,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其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已经发展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随着上世纪9 0 年代金融风险的加剧,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外信贷风险管 理的方法已经由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实现了质的飞跃,有效的保证了资产 质量,防范了不良资产。 ( 1 )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西方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管理理论,经历了。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 论”、“预期收入理论”、“超货币供给理论”与“资产结构理论”几个阶段。 6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 商业性贷款理论 商业性贷款理论最早称“真实票据论”,起源于亚当斯密1 7 7 6 年的国富 论。其基本观点是:存款是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银行存款大多是活期 的,为满足不可预见的提存需要,就需要只发放具有自偿性的短期商业性贷款, 附带真实的商业票据作抵押担保,而不宣发放长期贷款。因此,控制贷款用途、 期限和票据担保是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的最有效方法。 该理论的运用,减少了银行流动性或安全性风险。但它未考虑贷款需求的多 样化,忽略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以及贷款“自偿”的困难性和波动性。 资产转移理论 一战以后,大量政府债券的发行和二级市场的成熟促成资产转移理论产生。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的莫尔顿在1 9 1 8 年发表的论文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中提 出,基本观点是:为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提存需要,商业银行最好将资金购 买那些在需要款项时可立即出售的资产,只要银行持有这类资产,它的流动性就 有了较大保证。该理论为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信贷资产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新的 思路。但其局限性在于:银行资产能否变现、证券转移能否实现,取决于发达的 证券市场和充足的短期证券,当所有银行都因需要资金而同时出售资产时,就难 以达到预期的流动性目标。 预期收入理论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多种资金需求,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 下,举债消费意识加强,于是产生了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和消费贷款的需求,“预 期收入理论”被采纳。该理论最早由美国的普鲁克诺于1 9 4 9 年在 定期放款与 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基本思想是:银行信贷风险的大小,并不取决于 贷款的种类和期限,而在于借款人运用贷款后的预期收益,只要借款人有较好的 发展前景和稳定的投资回报,信贷资产的质量就能较好的得到保证因此,防范 信贷风险的实质性条件是银行信贷资产的预期收入有足够保障,且超过该项资产 投资。 该理论为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为银行调整资产 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把贷款调整为短、中、长期贷款并重。但它的局限性在于, 把预期收入作为信贷资产经营的标准,而预计收入的状况由银行预测,不可能完 全精确,在贷款期限较长的情况下,债务人可能因经营状况变化而不能到期偿还 贷款。 超货币供给理论 上述三种信贷风险管理理论都侧重于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而未充分考 虑盈利性,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规模扩大,自有资本比率降低。自有资本是防 范与化解风险的首要防线,资本金不充实,商业银行的风险就会不断扩大。鉴于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途径主要有股东增资和用留存收益增补两个途径,超货币 供给理论提出,银行通过信贷提供货币只是其达到经营目标的手段之一;它可以 有多种手段和方式,而且有广泛的兼达目标。银行资产管理应超越货币的狭隘范 7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 围,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如信用分析、项目评估等,扩大银行资产管理的广度 和深度,赢得竞争优势。该理论拓宽了前三种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为商业银行中 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资产结构理论 在上述四种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资产结构理论。它通过资产类型按流动性高 低的划分,以及资产结构制约因素的论述,提出资产结构优化的观点。其观点是: 资产结构除受到负债结构制约外,同时还受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经济政策、分 配政策等因素制约;资产结构优化以资金运用的“三性”协调统一为客观标准, 以特定的经济和金融体制为背景,来实现资产结构优化和防范风险的内在统一。 其目标是多样化的资产结构。 上述理论同属于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在保障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及流动性, 防范不良贷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局限性导致了2 0 世纪6 0 年代负债风 险控制理论的出现。 ( 2 )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负债风险管理产生于2 0 世纪6 0 年代,背景是经济的增长;证券市场的发展; 国际游资的争夺;政府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管制等等。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能 力减弱,为寻求资金,扩大负债,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的发展经 历了存款理论、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其核心都是把保证银行流动性的经营重点 由资产方转到负债方,把主动的负债风险管理作为实现资产流动性、盈利性的主 要工具。该理论突破了资产风险控制理论的局限性,但也刺激了商业银行片面扩 大负债,加剧了债务危机。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促生了2 0 世纪7 0 年代末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 3 )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该理论于1 9 7 7 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贝克提出,它强调对资产业务风险、负债 业务风险的协调管理,通过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在保证商业银行一 定盈利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商业银行风险的最小化。其基本思路是,通过 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资产分散来实现总量平衡与结构对应。该理论 要求对信贷资产进行科学的分类,有一个专业部门负责确定各类贷款的性质,预 测各类贷款的呆账发生率;决策部门在专业部门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决定各类贷 款的比重和经营效益。商业银行只有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和负债结构 的共同、协调管理,才能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均衡。所以,要注 重银行收益与风险的对比性和资产与负债的对称性。 该理论的贡献在于把风险总量控制在与收益最大化相对应的点上,即通过信 贷资产在不同风险度上的合理分布,来实现收益最大化,强调了低成本筹资和高 盈利用资。该理论对推动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提高信贷风 险管理的效率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 ( 4 )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风险管理理论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使加强风险监控成为各国金 融管理当局和国际银行界的共同要求。巴塞尔协议的问世和实施,动摇了长 期运用资产负债表内资产结构的调整变动来防范信贷风险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在 银行业激烈竞争,银行存贷利差越来越少、非金融机构大规模介入金融业竞争的 情况下;在大量衍生交易工具既可避险又可获利的优势吸引下,资产负债表外管 理理论兴起。 该理论倡导从银行负债和资产业务以外的范围去寻找新的经营领域以获得新 的利润来源,认为存贷业务只是银行经营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其周围可以发展多 样化的金融服务。比如信息处理,项目评估咨询,原资产负债表内业务向表外的 转化等,同时却不影响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大小,而给银行带来盈利。这种管理 方法也被纳入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中。 一 ( 5 ) 金融工程学的产生和发展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更加发展,金融风险的破坏性 加强,信贷风险环境越来越复杂,世界各国愈加普遍重视。加之现代高科技的发 展,现代商业银行开始注重信贷风险的度量和结构管理,信贷风险的分析从而由 定性分析转到精确的定量分析上来,这就引入了金融工程学。对金融工程最权威 的定义是约翰芬纳蒂1 9 8 8 年提出的,即金融工程包括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 手段的设计、开发和实旄,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与创造性地解决。金融工程的迅速 发展使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现代金融理论的完善促成了金融工程的产生。现代金融 理论始于2 0 世纪5 0 年代初马柯维茨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此前,金融学的研究 中没有精确的数量分析。5 0 年代后期,莫迪里亚尼和米勒在研究资本结构和企业 价值的关系时,提出“无套利”分析法,使金融学在研究方法上完全从经济学中 独立出来。“无套利”分析法是指对金融市场的某项。头寸”进行估值和定价, 由此测算出该项头寸在市场均衡时的价值即均衡价格。现代金融理论中的许多成 果,都是运用了这种。无套利”的分析技术得到的,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 定价理论、期权定价公式。 金融工程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商业银行非常重视风险的度量和结构管理,产 生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模型和方法,如v a r ( v a l u ca tr i s k ) 、c 崩i i t n l 鲍i c s 、c r e d i t r i s k + : i c m v 、c r e d i t p o r t f o l i o v i e w ,c a r ( c a p i t a la tr i s 、s v a ( s h a r e h o l d e rv a l u ea d d e d ) , 以及2 0 0 4 年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内部评级体系0 3 u 3 ) 。 金融工程学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思路。近几年,美国还提出 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e r 札e n t e r p r i s e - w i d er i s km a n a g e m e n t ) ,即对整个银 行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类型的风险通盘管理。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信贷 风险管理的趋势将会是,它被纳入一个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而不是单一的、 分离的考虑。 9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 2 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发展模型与方法 上世纪8 0 年代以来至今,受到金融衍生工具发展、银行大案频发、亚洲金融 危机的冲击,信用风险模型得到了长足发展,从传统到现代,越来越体现出从定 性到定量、从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方法主要有( 1 ) 专家系统模型与贷款评级分级模型,( 2 ) 信用评分模型, ( 3 ) f 言用评分模型的拓展非线性区别模型与神经网络分析系统等等。 现代的方法主要是基于金融理论与金融市场资料的新模型,主要包括:( 1 ) 期 限结构模型、死亡率模型、r a r o c 模型,( 2 ) i m 模型,( 3 ) c r e d i t - v a r 模型, ( 4 ) c r e d i t r i s k + 模型,( 5 ) 宏观经济模拟模型c r e 血p o r t f o l i ov i e w ,( 6 ) 贷款组合集 中信用风险评价模型,( 7 )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和特点如下; ( 1 ) 期限结构模型、死亡率模型、r a r o c 模型 期限结构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有风险企业债券与无风险债券之间的利 差的分析推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死亡率模型,通过分析某一信用级别的债券或 贷款的历史违约情况来推断和测度具有同一级别的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程度。 r a r o c 模型,指经过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模型,主导思想是通过计算单位贷 款风险的收益率并与基准相比来决定是否贷款及贷款定价。 ( 2 ) k m v 模型 以k m v 公司开发的信用监控模型为代表的一类模型被称为k m v 类模型。 1 9 9 5 年k m v 公司创建期望违约频率模型。它把贷款看作期权,其理论依据类似 期权定价模型,基本思想是:一家公司的破产概率取决于公司资产相对于其短期 负债的初始市场价值和资产( 股票) 市价的波动率,当公司资产的市场( 清算) 价值低 于其短期负债价值( 资不抵债) ,该公司即实质上已经破产。这个用于上市公司的 模型对预测违约率非常有效。 ( 3 ) c r e d i t - v a r 模型 1 9 9 7 年以j p m o r g a n 联合几家著名金融机构联合推出了c r c d i t m c t f i c s 模型, 应用v a r 分析框架对一些非上市流通的资产如贷款券等进行估价和信用风险评 价。这个模型可以估算在出现不利情况下贷款或贷款组合的损失。 ( 4 ) c r e d i t r i s k + 模型 c r e d i t r i s k + 由c s f p ( c r e d i ts u i s s ef i n a n c i a lp r o d u c t s ,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 开发,1 9 9 7 年底推出。由于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可以综合反映借款发生违约的频 率和严重程度,该模型运用保险精算学的思想“损失决定于灾害发生的频率 和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或破坏程度”来进行贷款信用评价。该模型特别适合有大量 中小规模贷款的贷款组合信用风险分析。 ( 5 ) 宏观经济模拟模型吨r e d i t p o n f o l i ov i e w 该模型是由m e k i n s e y 公司开发的只用于衡量、评价违约风险的宏观经济模拟 模型。在该模型中,违约概率被看成一系列宏观经济变量如失业率、利率、经济 增长率、政府支出等的函数。此方法的实质,是通过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 分析判断和评价信用周期进而评价信用风险。 1 0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 ( 6 ) 贷款组合集中信用风险评价模型 由于金融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的贷款组合集中风险,信用风险管理 也从注重单项贷款管理转向单项贷款和贷款组合兼顾、从微观转向宏观的管理, 从而促成了贷款组合集中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开发。信用贷款组合选择的基本思 想就是在风险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通过选择使信用组合收益最大,或一定收益情 况下风险最小。具体做法就是运用一些内部模型,把现代组合理论用于贷款组合 信用风险评价。 ( 7 )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这是近几年在美国萌芽的一种全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因为诸多银行的实践发 现,银行的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联合造成。 现有的市场风险测量模型,都不足以测量全面风险。许多大银行已经开始建立新 一代的风险测量模型。 前文已经提出,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 种类的风险的通盘管理,它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 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 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并依据全部业务的相 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尽管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目前还处在初始阶段,但它 成为大型银行的标准风险管理方法的趋势。 1 3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理论与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经历了传统的产品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 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贷 风险管理阶段,也经历了由资产的流动性管理、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及资产负债风 险管理的过程。 根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理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也通过确定合理的 资产和负债间的各种比例关系,达到总量均衡、结构对应,使信贷资产实现安全 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上世纪9 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陆续制定并实施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法 律法规,实施了贷款通则,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建立了信贷登记咨询系 统;接受并执行( 1 9 8 8 年巴塞尔协议。这些措施完善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起 到了对不良资产积极的防范作用,但目前我国还没有达到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量化的水平,还处于较落后的阶段。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警示,学术界对于国有商业银 行不良资产的研究愈来愈重视。但主要是从不良资产的成因、处置和防范方法上 研究的,对于信贷风险防范的理论研究不多,而且较多的借鉴了西方的成果,但 它们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针对不良资产增量防范,我国的学者提出了一些理论和思路。有代表性的有: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研究 1 樊纲( 1 9 9 9 ) 的国家综合负债理论 樊纲是较早明确提出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的学者。他在 论国家综合负债:兼 论如何处理银行不良资产一文中提出了“国家综合负债”和“国家综合金融风 险”的概念,来说明不良资产增量防范的重要性和方法。 他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实际上是“准政府债务”。因为上世纪8 0 年 代,政府将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转移到银行,实行“拨改贷”,财政 对企业不投入资本金而由银行贷款解决,政府对企业负有债务;企业亏损时政府 不再给财政补贴,由国有银行追加新债,造成银行坏债。也就是说,国有银行坏 债实际上是国家负债即财政补贴。同时,政府的外债也是一个国家债务的因 素。由此得出“国家综合负债率”关系式: 国家综合负债率= 政府内债余额+ 银行坏债+ 全部外债 名义g d p ( 按现价计算) 这算是衡量一国金融状况的综合指数,在资本账户未开放情况下,可以包含 主要的可能引起经济波动的因素。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得出: 政府内债余额+ 银行坏债+ 全部外债 国家综合金融风险指数= 名义g d p ( 按现价计算) + 通货膨胀率 为深入分析“银行坏债”问题,他假设一切对国企的补贴都是通过银行坏债 实现的,假定国家综合负债只包含银行坏债,于是,一切问题都必须通过解决银 行坏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