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致大海教案长春版.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致大海教案长春版.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致大海教案长春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致大海教学内容七、致大海序号教学时间教具教 内学 容目 要标 求1、情感价值观:体会作者么此诗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2、知识与技能:体会诗歌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袁歌式的忧郁美。3、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小组交流、教师指导、课堂展示,反馈巩固。重 难 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流程教 学 内 容教法学法设计导入预习展示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一一致大海。一、作者简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7-1837),3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二、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简要介绍。教学流程教 学 内 容教法学法设计预习展示二小结三、研习课文:(一)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大意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写诗人向大海告别。第二部分(3-13)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第三节至第七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悉愁满怀的。第三部分(最后两节)写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勾画出来。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3、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4、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5、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