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湘西苗族银饰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湘西苗族银饰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湘西苗族银饰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湘西苗族银饰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湘西苗族银饰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湘西苗族银饰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西苗族银饰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 摘要 银饰作为苗族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与苗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思维信仰理 念、生产生活方式、巫术祭祀礼仪等文化内涵。湘西苗族银饰从唐代以来就有记载并 被古籍文献收录其中,在迅速发展的四百年间,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 型和精巧的工艺一直在向人们呈现着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湘西苗族银饰作为苗族系统的一个支系其穿戴的讲究和种类的纷繁复杂并不亚于 贵州的苗族银饰,湘西苗族银饰的精美离不开银匠高超的制银工艺及对银制材料性能 的熟练与掌握。其工艺技术之美尽人皆知,表现了独特的匠意之美。 由于历史上千百年来战乱的原因,苗族历史上经历了五次大的迁徙,迁徙过程中, 苗族人民将银饰物品作为自己的积蓄和财富随身携带,并且将自己的生活理想、价值 观念等通过银饰展示出来,表现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活之美。同时,湘西的地域特 色又造就了苗族银饰所包含的各种图腾、巫术、神话、民间传说的物化与承载,多种 社会寓意的交融混合最终使得苗族银饰不仅具有繁、重、多的视觉美,而且还具有别 具一格的展示之美。 究其苗族银饰的特色,它的存在又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所以表现在银 饰的符号寓意罩的形态是多样而丰富的,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对银饰研发的辛勤劳动和 聪明j 智,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符号和精于其它民族装饰物 品的艺术语言。 毋庸置疑,生活在湘西地区的苗族人民由于地望的特征,荆楚文化的遗风以及东 方审美意识的共同熏陶与影响才创造出了具有神秘、古朴而多样的银饰形式,所以它 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蹴的,而是中华大地上一支独特的艺术奇葩,是华夏文明 与荆楚文化的结晶,同时也是苗族人们生存环境与世态民情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湘西苗族;银饰艺术:审美:质朴风格;文化内涵;符号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a e s t h e t i c l u eo fs i l v e r o m a m e n t so f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i nx i a n g a bs t r a c t s i l v e ro m a m e n t s i sac u l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o nw h i c hc o n t a i n sm i a o st h o u g h t sa n dr e l i e f , t h e i rm o d eo fp r o d u c t i o na n dl i r e ,w i t c h c r a f t ,r i t u a l sa n dc e r e m o n i e se t c i tw a sr e c o r d e di n t h ea n c i e n tb o o k sf r o m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 d u r i n gt h ef o l l o 埘n g4 0 0y e a r s ,i td e v e l o p e d r a p i d l y i ti s w e l l k n o w nf o ri t sn u m e r o u sv a r i e t i e sa n dn o v e ld e s i g na n dm e t i c u l o u s t e c h n i c s t h es i l v e ro m a m e n t so fm i a og i v e su sam a g n i f i c e n ta n dc o l o r f u la r tw o r l d a sab r a n c ho fm i a o sc u l t u r e ,t h es i l v e ro m a m e n t so fx i a n g x i sn u m e r o u sv a r i e t i e s a n da e s t h e t i ci se q u a lt ot h es i l v e ro m a m e n t so fm i a oi ng u i z h o u t h ef i n es i l v e ro m a m e n t s o fx i a n g x im a i n l yc o n n e c t sw i t hs i l v e r s m i t h sf a c i l i t ys k i l l sa n dt h e yc a nb e s tm a s t e rt h e f u n c t i o na n dt h eq u a l i t yo ft h em a t e r i a l i t sw e l l - k n o w nf o ri t sf i n et e c h n i c sa n di ta l s o e x p r e s s e st h es i l v e r s m i t h su n i q u ef e e l i n ga n dt h o u g h t s b e c a u s eo ft h em a e l s t r o m o fw a rf o r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 ,m i a on a t i o n a l i t yh a s e x p e r i e n c e df i v em i g r a t i o n ,d u r i n gt h em i g r a t i o n ,m i a ot o o kt h o s es i l v e ro m a m e n t sa st h e i r t r e a s u r ea n ds a v i n g sa l o n gw i t ht h e m ,a n dt h r o u g ht h es i l v e ro m a m e n t st h e ye x p r e s s e dt h e i r t h o u g h t so fl i f ea n dv a l u e 。a n dt h er i c hc o n n o t a t i o no fl i f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u n i q u e f e a t u r eo fx i a n g x im a t e r i a l i z es i l v e ro m a m e n t sw h i c hc o n n e c t sw i t hm a n yk i n d so ft o t e m , w i t c h c r a f t ,m y t h ,f o l k l o r e ,a n di t a l s o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s o c i a lm o r a l ,f i n a l l y , t h es i l v e r o m a m e n t sh a sp o s s e s s e dt h en u m e r o u sv i s u a lb e a u t ya n dt h eu n i q u es h o w i n g l o o k i n ga t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s i l v e ro m a m e n t so fm i a o ,i t se x i s t e n c es h o w st h e p r o f o u n dc u l t u r em e n t a lf e a t u r eo ft h ee t h n i cg r o u p ,t h es y m b o l ss h o w e di nt h es i l v e r o m a m e n t sa r ev a r i e t y , t h es i l v e ro m a m e n t ss h o w st h em i a o sh a r d w o r k i n ga n di n t e l l i g e n c e i th a si t so w nu n i q u ef e a t u r e a n di t sv e r yd i f f e r e n tf r o mo t h e re t h n i cg r o u p si m p o r t a n t s y m b o la n d i t st h eb e t t e rd e c o r a t i o n n od o u b t ,b e c a u s eo ft h eu n i q u ef e a t u r eo ft h ea r e a ,a n dt h ec u l t u r eo fc h u ,j i n ,a n dt h e e a s t e r na e s t h e t i c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p e o p l e w h o1 i v ei n x i a n g x i c r e a t e ds o m a n y m y s t e r i o u s ,s i m p l ea n dv a r i o u ss i l v e ro m a m e n t s s o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i sau n i q u ea r ts t y l e i st h e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o fe x c e l l e n tc h i n e s e n a t i o nc u l t u r e ,a n dt h ej i n ,c h u sc u l t u r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t sa l s ot h er e a lr e f l e c t i o no f m i a o s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n a t i o n a lc o n d i t i o n s k e yw o e d s m i a o n a t i o n a l i t yi nx i a n g x i ;t h ea r to fs i l v e ro m a m e n t s ;a e s t h e t i c s ; s i m p l ys t y l e ;r i c hc o n n o t a t i o n ;s y m b o l i i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 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 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辄唧 日期:研年,月肜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浙江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 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名:唧翩签鸯昧隰可年f f么l p q ( 一)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绪论 湘西苗族是除了贵州以外最大的苗族聚居地,佩戴银饰很有讲究,而且银饰艺术 也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具有深刻的民族崇拜与信仰,长期以来,湘西苗族地区都 是处于封闭状态,又由于近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意识的转变,银饰艺术逐渐失去了赖 以生存的精神土壤,目前随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氛围日益高涨,湘西苗 族银饰作为“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艺术种类,它为民族文化的优化和知识 的创新创造了极大的可能性, “西部大开发 进程的加快为湘西多种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特别是湘西苗族银饰的 发展提供了政策保护和技术支持,这就使得研究苗族银饰的审美价值将非常有学术意 义。所以,为了保护及拯救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湖南省教育厅和湖南省美术 家协会组织编写了具有湘西本土文化形态的乡土美术教材来弘扬和宣传湘西民族民间 工艺美术。 又由于苗族虽然是个世界性的民族,分布在海外很多国家,但是,因为苗族的 长期迁徙和历史上的战争,使得苗族的分布很广,而且各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都或多或少受当地人文、地理、文化的影响,湘西苗族作为苗族的一个分支也形成了 很多具有湘西地域特色的习惯,国外学者对此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国外苗学学者的 研究资料也是仅限于本土苗族风俗、习惯、服饰等等,对于湘西地区苗族银饰的研究 由于受地域和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限制而没有相关的资料。国外学者研究苗族最早的 有r 本的鸟居龙藏,他于1 9 0 5 年著有苗族调查报告一书,是第一本介绍中国苗族 的罔野调查著作,主要写了贵州的苗族概况,共十几章,有旅行游记、研究苗族文献、 地理分布、神话、苗族体质、苗族词汇、土俗和土司制度、刺绣、笙、铜鼓总结等内 容。国内苗学研究主要以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苗学研究所、中南民院、湖南社 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广西民族学院、贵州苗学研究会等单位的苗学学者,湖南湘西 地区的苗学学者虽然很多,但由于历史原因,具龙山县志和保靖县志载:大部分湘西 l 第一章绪论 苗民的祖籍都是从江西及湖南长沙、常德等地迁至湖南西部的。故研究比较零散,不 全面。国内最早的研究苗学的学者包括已故的具有权威的湖南吉首学者石启贵的湘 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一书,成书于1 9 4 0 年,分别从湘西的地理概貌、历史纪略、经 济概况、生活习俗、婚姻制度、政治司法、教育文体、文化、娱乐、诗词、宗教信仰、 语言文字、苗疆建设等入手进行撰写,并强烈呼吁苗族政治上平等,反民族压迫,反 映了苗民大众的心声。本书共列十二章,当时还得到了蔡元培等的重视,他于上世纪 五十年代深入贵州等地考察了当地的服饰文化及苗族银饰,这些研究大多以服饰文化 的介绍而出现,对于银饰艺术未曾单独列出。 现当代在国外,研究苗学的国家和学者涉及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 本、韩国、新加坡等欧亚美国家,这些国家的苗学学者都从本国现有的苗族生活状况 出发,分别从苗族的政治经济、生活状况、典章制度、民族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进 行分别论述,而对中国大陆特别是湘西地区的苗族研究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和文化观念 的影响其数量相当有限。国内的苗学著作相对比较多,比较权威的有苗学学者伍新福 的苗族文化史,本书对苗族的传统文化从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记 述和历史探讨,未作统一的综合性历史分期,而是将不同内容分别归为“文学艺体、 “思想科教 、“风俗宗教 三篇。另外杨正文的苗族服饰文化也是较全面的 苗学著作,本书从苗装变迁、苗族支系与分部、服饰类型与风格、纹饰造型、苗装制 作工艺、苗装人类学分析、美学分析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苗族服装的变迁及苗服风貌。 针对苗族银饰艺术的著作有苑志贤的苗族银饰一书,本书介绍了贵州地区的各种 银饰种类、花样、类别、制作、审美等内容。除了一些理论专著以外,笔者还专门查 阅了一些优秀期刊论文及网站,通过检索从1 9 9 9 年到2 0 0 7 年的优秀硕、博士论文全 文数据库,检索出天津工业大学2 0 0 7 年朱晓萌的硕士论文从苗族银饰的构成艺术探 究其内在价值这一篇文章,该文分别从苗族的服饰,苗族银饰在设计中的审美、理 念及功能等方面作了相关论述,而且该文提到了很多贵州省的苗族银饰,对湘西的苗 族银饰介绍较少。检索的天津工业大学赵晶的硕士论文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与中= 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一篇仅论述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特征的文章,该文大多数论述的 是湘西苗族的刺绣图案及图案造型规律、特点及美学解析方面的内容,与本选题的内 容不同。 2 第一章绪论 笔者认为,目前研究湘西苗族银饰的文献相对较零散的主要原因在于湘西苗族是 苗族大家庭的一个分支,仅存在于湖南省的西部境内,且长期和当地的土家族、瑶族、 侗族、白族、汉族杂居在一起,地域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给国外学者 带来一定的研究难度。再者,由于苗族在历史上的战乱和迁徙加上没有特定的文化典 籍而且更没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仅凭苗族人民口传心授来界定其美的元素,对 于银饰艺术的文字记载就更加是少之又少,苗族人民在习惯和自然中以及在漫长的岁 月积淀里形成了具有湘西特点的苗族文化,这些都与贵州苗族的审美文化存在着区别。 湘西苗族银饰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从它的形制、特点、穿戴以及设 计上来看都具有单独的审美价值。另外,在功利主义思想甚嚣的尘世,苗族银饰作为 民族的标志工艺其美学元素是唯善唯美和自然和谐的,湘西民间工艺文化的相对古老 性和独具的传奇色彩对银饰的影响也折射出了湘西苗族人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 美观。此选题的确定目的在于对我国湘西苗族地区银饰艺术进行的文化、审美分析。 同时作为一个湘西人,笔者更想试图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民族的优 秀文化。 (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对湘西苗族银饰的审美及符号内涵进行比较研究并进行分析归 纳。同时,分析其主要特征并揭示各种银饰分别作为哪种文化现象出现的内涵和意义, 推论出银饰作为苗族人们生活的重要环节在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故本选题单列银饰 艺术进行系统研究,以银饰为湘西特殊审美文化这一中心,进一步阐明它作为湘西苗 族的重要文化载体和湘西审美文化的习俗所承担的多方文化含义,而且通过横向比较, 把湘西苗族银饰和贵州、西藏的银饰做比较得出苗族银饰的特点及含义。不过,需要 说明的是,由于湘西苗族银饰相关著作的有限性,本研究主要从苗族历史及银饰的发 展、符号的寓意、审美文化的内涵、湘西的美学观念对银饰的影响等方面做理论阐述, 并力图保持住这一原生念乡土艺术的质朴性特点,挖掘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 第一章绪论 上是如何被苗族人们青睐而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的。 文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苗族历史的变迁及苗族银饰的形成。先对苗族历史的变迁做介绍, 并从中分析苗族银饰的形成因素,苗族的迁徙和战争历史对苗族银饰的发展所起到的 作用。 第二部分探讨苗族银饰的审美系统。分别从苗族银饰的工艺美、生活美、质朴美、 视觉美、展示美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分析比较,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得出银饰艺 术的民族符号特征。 第三部分探讨苗族银饰的民族文化心理及符号寓意。本部分分别分析了苗族银饰 作为民族构成的标志、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多义性、易变性、相似性以及符号的异质同 构性的特征,并举例分析说明。 第四部分探讨湘西苗族的审美观念对银饰的影响。本部分从湘西原始思维对银饰 的影响,荆楚文化在银饰艺术中的体现,华夏审美的一脉承袭等方面分析并推论出湘 西苗族银饰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形成。 2 、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坚持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描述法、比 一 - 较法、演绎法、归纳法、举例说明及推论法等研究方法来撰写该文。 文献研究法:阅读有关苗族的历史、人文、地理、服饰等民俗方面的书籍,并 从中了解苗族银饰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及审美习惯,通过文献考察和图像资料之间 的互动比较法,在考察中认识并鉴别出湘西苗族银饰的形态特征,运用田野考察、历 史比较、综合比较等手法确定研究框架,运用分析体验等形式进行展开研究。 实证与田野考察法: 第一站:自l f 往张家界市民族委员会查阅国家对苗族银饰保护的相关文件和解放后自治 州政府部门对苗族银饰的专款保护和研发。 第二站:i ,j 往张家界市民族博物馆参观湘西地区苗族银饰的实物演变历史及苗族银饰 铸造的方式。 第三站:前往张家界市秀华山馆( 少数民族物品私人收藏馆) 向陈楚华馆长了解了苗 族的人文、地理、及湘西北地区苗族银饰的发展情况。 4 第一章绪论 第四站:前往湘西风凰县民族文化馆及县民族博物馆了解银饰的种类及用途并收集图 片资料。 第五站:前往凤凰县山江镇苗乡参观苗族银饰博物馆及苗寨赶集场面并收集图片资料。 二 苗族历史的变迁及苗族银饰的形成 ( 一) 苗族历史及银饰溯源 远古时代的苗族发祥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后又曾四向发展,到达黄河下游与东 海之滨,并且还逐渐南迁,形成今天聚居于祖国的西南和中南各地的格局。苗族的形 成和迁移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苗族传说和汉文记载中,苗族先民与中国古史传 说时代的蚩尤、九黎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风俗通义及古代苗经、苗民姓氏歌 中都曾有古代苗民大姓的首领为“九黎蚩尤”的记载,并且苗族长期以来均尊蚩尤为 始祖,特别在湖南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人们常扮成“枫神 蚩尤的模样来驱除“鬼疫。 可见“蚩尤九黎”是苗族最早的先民。“九黎”是古史传说中三大部落联盟集团之一, 蚩尤则是“九黎”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也是远古赫赫有名的领袖人物,大约在距今 5 0 0 0 年前,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与炎黄为首的两个部落联盟集团发生冲突,在涿鹿 战败,并且蚩尤最终被擒杀。后来,蚩尤九黎部落联盟集团的一部分逐渐被融合到炎 黄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之中,而相当一部分战败后向南流徙,后又在新的地域上形成了 新的部落联盟,继而发展成民族或国家,而尧舜禹时期的“三苗 就正处于这一过渡 时期,“三苗”被认为是“九黎”部落联盟集团的一部分,也是九黎的后裔之一,这时 期的“三苗”开始具有国家与民族的雏形,被称为“有苗或“苗民”【l 】尧舜禹时期 的三苗主要活动于长江中游一带且时常叛乱。如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述:“三苗在 江淮荆州数为乱”。帝王世纪:“帝尧陶唐氏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 2 1 此时 尧舜禹与三苗也发生了冲突,继而被禹领导的华夏部落联盟所灭。从此,三苗作为国 家的雏形不复存在了,但作为民族的雏形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今本竹书纪年云:“三 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墨子非攻下云:“后乃遂几。”可见江 汉地区的三苗被打败后,只有一部分留在江汉地区,逐渐包括在后来的蛮人之内,而 大部分向西南逃避发展为后来的苗、瑶、畲等族,春秋战国以后,三苗继续分裂。【3 1 一部分被驱入崇山居住于荆州一带变为“南蛮”,这一地区的蛮族勤奋垦荒,依靠优越 的地理环境和富饶的物产建立起了南方最大的诸侯国楚国,之后的若干年,楚国 6 第二章苗族历史的变迁及苗族银饰的形成 西垂的荆楚由于地处边远,交通闭塞,与中原文化接触不多,故长期保持原有的习俗 及心理,形成了以荆楚之蛮的后裔苗族为主要习俗的荆楚文化【4 】,秦汉至唐宋时 期,各朝统治者为扩展地盘,加紧对苗疆深入和控制,因而战争频仍,此时生活在“左 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的苗民被成为“五溪蛮”,元明清时期的苗族在政治、经济因 素的促使下,迁徙极其频繁,逐渐形成了广布于湘、鄂、黔、滇、桂、粤、直隶、陕 等省的分布格局,而且一部分流入东南亚各国,成为国际性民族,现除了贵州苗族人 数占全国苗族人口近一半外,就是湖南西部地区的苗族人口最多,据2 0 0 0 年第五次人 口普查资料显示,湘西地区的苗族有1 5 5 万人,主要分布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 城步、靖县等地。【5 】 在三苗疆域内三苗之君统辖下的三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许多学者认 为:三苗属于非华夏系统的南蛮民族。对此,笔者也认为,苗族的世系是有别于黄帝 世系的,原因有:从史料左转文公十八年载:“昔帝鸿氏有不才子谓之浑敦,少 吴氏有不才子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谓之祷杌,缙云氏有不才子谓之饕餮。”历代 注家均公认:三苗即缙云氏之后,号饕餮,也有记载“三苗,九黎之后。三茁之君, 习蚩尤之恶。”等,总之三苗被视作不同于黄帝世系的“非帝子孙”是只堪“投诸四裔, 以御螭魅”的“凶族”。当然其他区别于华夏系统的特征也很多,分别有:一为地望不 同,三苗地处我国南方或华夏族之南,二是文化传统及宗教信仰的不同,三苗不崇拜 华夏族心目中的“先王”,而是有着自己不同的道德观念,如苗民盛行巫术,故称“家 为巫史”。巫师能通神,可以上达民意,下传神旨。这与华夏族的宗教信仰有着显著不 同,三是本族的图腾崇拜。据山海经海内经卷十三载:“有人日苗民。有神焉, 人首蛇身,长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民日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 下。”按:郭璞注:延维即“委蛇”。蛇图腾正是南方蛮族崇拜的一种特征。而更重要 的是苗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这历来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表征,苗族的银饰 当是最具特色的民族符号了。【6 j 据淮南子齐俗载:“三苗鬓首,羌人括领,中国 冠笄,越人需翦,其于服一也。”“髦”,高诱释为:“以臬束发也。 这与今日苗人用麻 掺入头发挽成髻的习俗恰好相似。这表明,苗人与中国之人自古在头饰上就有着明显 区男唧。 从屈家岭文化的考古发掘,古代苗民就是蚩尤九黎部落集团与炎黄二帝联盟战争 7 第二章苗族历史的变迁及苗族银饰的形成 失败候退居江淮、江汉和洞庭彭蠡间形成的三苗文化的遗存。距今已有4 8 0 0 年的历史, 远古时期的苗民到底在饰物方面有哪些特征,当时的史料上无太多详细的记载,从最 早的神异经西荒经及龙鱼河图等描绘的苗人“头上有饰物,身穿牛皮衣 来看,也无以证明苗族远祖具体的形象特征,直到后来的山海经海内经及淮 南子坠形记描述苗民的“冠旃冠”“以臬束发 的习俗中才较为明确的看出古代 苗民与汉人的区别在于苗民是头戴毡帽,以麻束发的装束。可见远古时期的苗民并没 有用银饰作为头部的装饰物。究其银饰的发展由来,这又与苗族的历史发展渊源是分 不丌的。历史上的苗族战乱频繁,并经历了五次大的迁徙,远古时期的苗民祖先蚩尤 九黎是中国最早使用金属的民族,据太白阳经载:“伏羲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 蚩尤以金为兵,蚩尤始以金为之。 这也可从考古学的发掘材料予以证明,银器的 制作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而且楚人有可能是最先掌握开采冶炼白银和加工 制作银器的技术的。( 解放前出土于安徽寿县楚王墓的银匝是迄今为止我国发掘出的最 早的银器作品) 而楚地是战国时期苗族最为集中的分布地区,所以苗族先民完全有可 能参与了开采冶炼白银和加工制作银器的工作。【8 】苗族古歌运金运银篇就以拟 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苗族先民开采冶炼白银和制作银饰的全过程。如“银在 风箱里招手,银在坩埚里招手,金在风箱里吹奏,金用烟火来吹奏,金银相邀来谈情”。 - , “金银在炉火中烧得通红,钳出来时火星四溅,好似长鬃的狗,将其敲打,弯成薄片。 如同歪冠的鸭,将金银打成首饰,成双配对,就如成亲一样 。由此可知,苗族的先民 们很早就掌握了开采冶炼白银和加工制作银器的技术,并对白银的特性有较深的了解。 这同时也在技术上和认识上为苗族银饰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从后来秦汉 至唐宋年间的文献所载,湘西地区苗族在这一时期就已开始广泛的用金银来装饰器皿 了,【9 j 虽然此时的文献并未详细记载作为装饰品的银饰,但可以肯定从远古时期开始, 苗民就有着用金属来进行装饰物品的传统习俗。现在学术界认为:银饰萌芽于苗族社 会早期的无数图腾活动中,产生于汉代,成熟于唐代:丰富于明清;发展于现当代。 早在隋唐时期,史书就载有有关苗蛮“喜饰银器”的穿戴打扮。从刘禹锡关于湖南苗 族“会钏银钏来负水”的诗句和旧唐书中关于“东谢”苗族首领谢元深以“以金 银络额”的描述来看,苗族的银饰生产工艺已趋成熟,并已形成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银 饰特色。不仅如此,此时还出现了佩戴耳饰的记载,如“竹筒三寸,斜穿其耳,贵者 8 第二章苗族历史的变迁及苗族银饰的形成 饰以珠铛 。 1 0 1 从宋代至明代年间,银饰发展逐渐丰富多样,湘西的苗族妇女就 有“头上锥髻,并插银钗,男女都带巨大耳环 的描写,这也可从明朝成化年间沈赞 的五溪蛮图志所载得知,“其妇皆插排钗,状如纱帽展翅。富者以银为之,贫者以 木为之。”从这以后,明代的史籍中开始出现具体而详实的关于苗族佩戴银饰的叙 述:“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连环”,“人盘髻,贯以长簪。【l i 】这时的苗人身 上已出现大量银饰,甚至还用银饰作为婚否的标志,“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日马郎,婚 则脱之。”【1 2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部分财力强大的部落的银器已非常普及,妇女所戴 银饰除排钗,耳环外,还出现了很多其他银制饰物,“妇人染海,铜铃、栾珠、结璎珞 为饰,处子行歌于野以诱马郎。” 1 3 1 至u y 明末清初,银饰已普及民间,配戴银饰者无 论性别、老幼、贫富,已成为苗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佩戴银饰数量的多少更是 成为衡量美丽与否的标准,但是,清“改土归流”后,强迫苗族实行“汉化”,此时的 苗民男降女不降,佩戴银饰之风仍然盛行,从头到脚无处不饰,喜戴银饰的习俗至今 亦然。 1 4 1 现今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曾佩戴银饰,只是后来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如白银 数量少,且多用作货币流通等) ,他们的银饰都未得到充分发展。但苗族银饰却由古至 今流传了下来,而且品种之繁多,制作工艺之精巧别致,令世人惊叹,并形成了丰富 独特的苗族银饰文化。苗族为何如此钟爱银饰呢? 笔者认为,首先,尧、舜、禹时期 的苗族先民主要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即今天的湘、鄂、赣、皖地区。秦汉以后又 西迁聚居于沅江流域为中心的今湘、黔、川、鄂等毗邻地,这些地区正是我国古代重 要的白银产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赠友诗五首之二中就曾写下了“银生楚山 西,金生鄱溪滨,南人弃农业,求之多辛苦”的诗句。唐宋时期是我国白银生产大发 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苗族银饰文化兴起的重要时期。当时就有许多重要的银矿产地, 如江西的信州银矿,安徽的宣州银矿,以及全国最大的两个银场江西的德兴场和 湖南的桂阳监,均在苗族先民的聚居区内。苗族古歌在叙述了苗族先民聚居区盛产 白银的这一事实。其中所占篇幅最多的运金运银篇,就集中叙述了苗族先民在沿 河西迁的过程中把大量的金银一起运到西方的情景。歌中唱到:“养优( 苗族古式中的 半身半人者,下“甫方”同) 心里很聪明,养优才来作木匠,来造木船运金银,运金 运银上西方”。“甫方是个热心人,是他先来运金银,最先来运金银人,运金运银上西 o 第二章苗族历史的变迁及苗族银饰的形成 方”。这些都足以说明苗族迁居西南之前居住的地方是盛产白银的。而且正是这种得天 独厚的自然环境为苗族银饰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可以肯定,在 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如本地不产银而依靠到外的购用银料,是不可能维持银 饰文化的发展繁荣的。 1 5 】其次,我国古代的白银绝大部分都是从含银的粗铅中提炼出 来的,可见白银的冶炼工艺比较复杂。因此,在历史上白银的使用要比黄金晚千年左 右。又由于银较铜、铁、锡等金属熔点比重低,易于冶炼;稳定性也高于其他有色金 属,易于锻造加工,再加上白银视之光彩夺目,闻之清脆悦耳。这些都成为苗族先民 利用白银制作首饰的最佳材料。苗族古歌中就有“银子用来打项圈,打银花来嵌银 帽,金子拿去作钱花,银花拿来作头饰”的诗句。再有,苗族历史上因为战争和迁徙 使苗族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停滞甚至是倒退的趋势。社会经济上十分落后,大部分地方 相对闭塞,而白银自古开采和冶炼就需要一定的技术,而且数量有限,所以白银自古 以来就是一种很贵重的金属,这在经济不发达的苗族地区必然产生出一种“以富为美”、 “以贵为美”的审美心理意识。当然苗族迷信巫术鬼魂,从而借助银饰这一金属饰品 来达到驱鬼避邪的功效也是苗族人们喜爱白银的一个主观心理因素。正因为有了这些 主客观原因,就造就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独有境界。 ( 二) 湘西苗族银饰的介绍 湘西苗族制作银饰的银料来源大部分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流散于民间的银元,也有一 些早期的银锭,解放后,尽管银元的货币意义已失去了作用,然而这早已形成的标志 富有的传统观念仍通过银饰品的方式保持了下来,并被视为辛勤劳动的一种重要成果。 现在,一国家每年拨给一定数量的白银作为补充制作银饰的需要,并专门组织工匠加工 银饰,使得银饰的工艺不断丰富发展。 银饰制作是很繁杂的,需要二十多道工序方能完成,首先是将白银高温熔炼,用模 型压成需要的粗型或拉成粗细不同的银丝和银珠,再用手工錾出各种精美的花纹或编 织成各种形状的银饰,这时银饰呈淡红色,无光泽,最后将银饰涂上硼酸水,加热烧 红,放在盛满明矾水的紫铜锅里煮沸一至二遍,以清水洗净,用铜刷刷亮,即成一件 精美闪光的银饰品。 1 0 第二章苗族历史的变迁及苗族银饰的形成 d 克t 蒹1 0 钋一瞎卧新能制口嘲饥豺铲玩翮;辨i 可借用。j 、2 i 五,受 2 、银花大平帽:呈圆形,直径6 。厘米,重4 7 。克。此帽为凤凰、吉i 谶 蚕蚕墓随 构成圆顶形。三大部件可以拆开。帽顶焊有花、鸟、鱼、曩强k 瞄张黜翻圈瞩曼料j 虾、龙、风、蝴蝶等图样,并饰有湖绿和桃红丝线花束,譬矗鬻墨蠢瞳 如繁花绿叶铺满其冠,与银色辉映相衬显得既美观又富r 纛譬矗1 有诗情画意。鲑蕊翟- _ _ i _ _ _ _ l _ _ o i 纛塞星;翊 4 、插头银椿花:苗语称“术比咬”,是苗族妇女插在头帕f 蔫泄骚曼黝强配i 圈 上的银饰,花垣雅酉等地苗族妇女喜插戴,银椿花下端为、罄l 译盏簟西懿麓姆_ 插f t 中间为蝴蝶、白鹤、虾子、梅花、螃蟹等物样,缀 “、麓曩圈爨整塑曩囊霸 有红绿丝线花束。连年过节赶集做客,则将椿花插在头巾 一一 第二章苗族历史的变迁及苗族银饰的形成 上呈半弧形。构造为银皮一块宽约4 厘米,长约3 7 厘米。上缕空有多枝方孔古钱,莲 花纹,梅花点,梅花朵等。两头为对称的蝴蝶和一半圆圈。银皮上悬有造型栩栩如生 的二龙抢宝,双风对菊和各一种花草。银皮下端有九只展翅欲飞的凤,每只风嘴含吊 一根银细链,三条须,长5 厘米。 6 、儿童帽饰:苗族儿童银饰主要是帽饰、手镯和胸饰, 而帽饰最为丰富多彩工艺精湛,造型逼真。如一件银 饰狮子造型,重1 3 5 克,银饰下为花瓣组成的八角圆形, 花瓣上钻星点和梅花,上有鲜活如生的蝴蝶、虾、螃蟹、 鱼、花草等银饰物。花草虫鱼上缀有红绿丝线花束。中 间为一圆银片,上为一银狮。其狮造型逼真,周身钻满 纹饰,口、耳、身、尾饰满银须,稍抖动,便毛须颤动, 活灵活现。 颈饰: l 、轮圈:苗语称为“果公根”,因其根细,又名“扭根” 项圈,苗语叫“靠莪根”。可单独佩带,亦有加匾圈、盘 圈佩戴的,是颈部主要银饰品。小的轮圈需银3 0 0 克, 重的约7 0 0 余克,中段成弯弯扭扭之形状的围圈,两 端做一公母套钩,钩柄上缠纹一二十道凸状银瓣,非 常美观。 图25 图为藏于湖南张末界市民 族博物馆的银项固,圈上剖满7 苗 族人们劳动耕作的场景。 2 、扁圈:为数五匝,是项圈中的中层饰品。外圆最大的根重约1 3 3 克,依次是1 2 1 圈26 珍贵的叠板 项圈上剖有蝴蝶、牡 丹的浮雕图案。 克、1 1 l5 克、1 0 4 克、9 45 克。圈心成筋脉状,有菊花纹饰, 两端为公母套钩。扁圈是苗族妇女节庆之日喜佩戴的装饰品之 一,均由五根组成一套,花垣的苗族妇女将扁圈戴在胸前两头 大而中间小。谓之“哈高”即吊勾之意。凤凰苗族妇女,扁圈 扣戴在颈后,刻花部位戴在胸前,两头小而中央大,其特点分外 鲜明。 3 、盘幽:又名“叠板项圈”苗语叫“靠莪著”。有五匝一盘 第二章苗族历史的变迁及苗族银饰的形成 和七匝一盘之分,为项圈中的三层饰品。其形如罗盘,故名盘圈。因每匝互相叠压 即大在下,次在其上,故又名叠板项圈。每匝钻花添草,其为美观。两头有公母套钩。 盘圈是苗族妇女清代以前的饰品,现已不多见,故十分珍贵。 4 、披肩:又称云肩,是湘西苗族自治卅l 各地妇女披在衣领上 的银饰。披肩一般需银1 公斤打制。一般为锻面做底,银饰缝 缀其上,制工精细,为苗族银饰中之精品。 5 、童项圈:需银百余克,大小如筷子,刻有简单花纹。儿童 主剑、牙扦、耳挖、大刀等器物。 3 、围裙链子:围裙链子是苗族妇女重要装饰之一。共有 两种,一种是两端勾于裙上,链子的中央挂在颈上或项圈 上,另一种是系围裙之用。皆制作精细,想象丰富,造型 奇特而美丽。围裙若用银链系,就可免用花带。 4 、挂扣:是用银质梅花编织而成的链子。故又名梅花 大链于苗舌叫“拉比过”。佩戴时挂于扣上,悬于右 谍。其制作方法先用银薄片编成少则数十,多则二百余 朵小梅花,再将一朵朵梅花和小环连成链子。 1 3 图29 这是摄干花垣县赶场 集市上的苗士胸前佩饰。有银 项圈、高腰围裙、银挂扣,银 纽厦牙扦挂件等 第二章苗族历史的变迁厦苗族锟饰的形成 5 、银纽:银纽是苗族妇女所喜佩之物。有珠形、盘形、漩涡形几种式样,一般安单 纽,有特殊个别好奇者,将五颗纽扣结为一束,安在应扣部位。银扣一般重1 0 余克, 两面凸起,有荷花、梅花纹银光灿烁,赏心悦目。 6 、银花银蝶:银花银蝶系零星饰品,多组合或散钉于衣裤、围裙、胸蔸上,图案有 八宝、花卉、麒麟、虫、鸟、龙、宝莲灯花等。 7 、银牌:银牌为苗族妇女饰品之一。多悬挂于胸前,其形有长方、正方、斗笠状: 表面有平、凸等形。面钻花草、八宝、鹿、狮子、飞蝶、人物等。 8 、后尾:苗名称为“写兔”。是苗族妇女在重大节庆之日才佩挂的银饰。它由花草、 藤叶、银牌等装饰连缀而成。银牌上图案有二龙戏珠、百鸟朝风等。它从后衣领挂过 臀部,有如银沙垂背一般。 镯环 1 、手镯:又称臂环,苗语谓“禾抱”。镯子种类很多,按其形状可分为二十余种。有 的能开合,有的整体连接,不能开合。最重的可达3 7 0 克,最轻的 3 8 克。平时一般只戴一只,节庆集会多则一手戴三四只不等,两 手所戴需要对称。它既是苗族男女的装饰品,又具有吉祥如意的含 义。 2 、儿童银手镯:儿童银手镯,又称手圈。重3 0 4 0 克,直径4 - - 5 厘米。儿童佩戴,意在吉祥如意,岁岁平安。 3 、指环:俗称戒指,苗语叫“旷达”。指环种类很多,其中最具 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银匠聪明才智的是“呆四连环梅花套戒指”。 它如同现代的小魔方,由四个连环组成,每个连环上饰有数朵梅 用21 0 藏于湖 南省民族博物馆 的儿童银手镯厦 银项圈 花。每环交错套在一起,能分能合。此戒指若分开后,不熟悉之人难以复原,故名“呆 四连环戒指”。人们少则戴一付,多则戴四付,戴的部位必须在手指的中节上。 4 、耳坏:耳环为苗族妇女银器装饰物之一,主要有银环一个,下制虫鱼、花卉、叶 片缀配。民国时期的耳环,有龙头环、虾环、梅花吊须环、猪屎环、水虫环、荷花环、 蝴蝶环、单丝环、吊船一只,船上首尾吾有一人,下垂九链链缀叶片。因耳环需银 不多,苗乡妇女一般皆有,且日常生活中也戴之。q 三湘西苗族银饰的审美系统 饰的运用,开始是与实用功利有关的,苗族的银饰开始的装饰部位大多为衣背、 衣袖肘拐、衣肩、衣边、背扇、裙缘等,这些部位易于磨损,于是饰以银饰予以加固, 同时也美化了衣服,尔后这些部位就成了重点装饰部位,【1 7 】从这些可以看出,苗族银 饰从民间民俗生活的物化形式开始逐渐成为了反映民间审美意识,体现民众审美观念、 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以及审美情感的承载物,从大量的苗族银饰题材运用来看,银饰 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与苗族社会的物质生产生活、民俗生活又是重叠交织、难以 割舍,并以现实生活为底蕴的。品种繁多的苗族银饰将现实生活中人生的要求和生命 的需要作为审美理想,诉诸审美形式,作出合乎主体目的性的审美判断,这也正是苗 族银饰内容选材吉利祥瑞的原因和创造心智的主观夸张,以及形式质朴率真的风格所 在。【1 8 】 ( 一) 湘西苗族银饰的工艺美 1 、湘西苗族银饰的工艺技术 湘西苗族从近代以来就生活在绵延的山地,这里鸟道蚕丛,交通闭塞,加上农耕 文化、畜牧文化的自给自足方式,使得很多从事银饰技艺的匠人局限在一个狭小的领 域里劳作,并通过劳作的过程,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情感上的慰籍。因此,很多银饰 的造型模式都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和经验性的程式化造型特点,由于造物环境被限制 在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条件下,这就促进了造物思想追求对自然的摹仿, 对实用功利和民俗感情渗透的主要特征的形成。这些特征又为湘西苗族银饰的发展提 供了有利的土壤。由此而形成了并非理性思维的造物观念,创立了“就地取材 、“量 材加工”、“物化创造”的传统银饰工艺特征。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苗族银饰的这种 手工业技术在世界工艺之林中又是独树一帜的。作为世界民族文化遗产,银饰技艺无 论是在科技上还是在文化方面都不逊于世界其它民族。在手工艺门类中,银饰的发展 一直是有严谨的结构和操作流程的,它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人的个体创造力,并形成 第三章湘西苗族银饰的审美系统 了重经验、重体悟、重技艺的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的科学体系。【1 9 】 从一整套盛装银饰可以看出对称而又严整的艺术格局,从银饰造型的复杂、对称、 向心的布局中可以发现心理塑造和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这个中心一是围绕实用者 所追求的中心来进行创造,从银饰披挂在身上体现银饰美的因素最终归结为以重、大、 多为主的形式来看,苗族银饰都带有鲜明的社会风俗性色彩和民族主观性色彩。因为 苗族把塑造的对像都看做是有情感的物加以创造,与其说它是单纯的摹仿自然,倒不 如说它是以我为中心的致用创造。这一方面是唯我唯用的原则成为银饰创造的指导思 想。湘西苗女盛装服饰单头部饰品就有1 4 件,胸颈部1 0 件,手部1 1 件,再加上背饰、 腰饰等各类银饰。【2 0 1 如此繁重的银饰力学上也许不很科学,至少不是出于数理的计算 才如此设计的,但设计者却有意让使用者在行动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上,无论哪一件 银饰,点缀在身体上都是以人为主体轴心,让心理感觉在先,然后才是致用功能关系, 这种以我为用的观点,不是以物为中心,而是重自我、重感情的造物观念,湘西苗族 的银饰工艺带有苗族人的情感色彩并体现湘西苗族人特有的思维模式和造型规律,因 而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力学原理和数理科学来评价。在纹饰造型上,银匠们更有别出 心裁的创造,用多种禽兽的部分组合成理想化的动植物及神话故事中的荒诞情节。这 种创造极大程度上发挥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注重自我的感悟,注重人的创造本 体,这种工艺形态的造型,也表现了苗族人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在自然和造物的关系中,银饰工艺创造的过程是对自然物选择的过程,即造物是 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苗族银饰十分注重造型的人伦性和社会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