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教案人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教案人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教案人教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教案人教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教案人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二. 重点、难点:1. 理清故事情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精妙,细心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4.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学习过程一. 背景介绍:安徒生(18051875) 全名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 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时代背景: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二. 整体把握课文,梳理情节1. 请同学快速默读,浏览全文,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中心。 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条条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的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吏的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2. 梳理情节线索,分析全文结构。 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以“新装”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分五部分。 (1)皇帝爱新装。 (第1段) 序幕 (2)骗子“做”新装。(第24段) 开端 (3)君臣看新装。 (第518段) 发展 (4)皇帝游行穿新装。(第1932段) 高潮 (5)童言揭穿假新装。(第3336段) 结局3. 请你复述这篇童话故事。请同学看图片复述内容,讲故事给小弟弟们听。(1)皇帝爱新装。(2)骗子“做”新装。(3)君臣看新装。(4)皇帝游行穿新装。(5)童言揭穿假新装。三. 思考讨论、归纳总结 1. 本文在情节结构上有何特点?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课文具体描述的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骗子行骗,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神奇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条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童话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衣服的怪癖(p),这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这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大臣和随员虽然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不称职或愚蠢,都不住口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这是故事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的高潮与结局。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2. 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他们不同在哪里?写皇帝与他的亲信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反复揭露他们碍于私利而自欺欺人的恶行,刻画他们那种丑恶可笑的嘴脸。如果只写其中一次,则不足以揭露整个宫廷的腐败,然而三个场面又几乎雷同,一一写来,要写得耐读,实在困难。作者善于把握人物身份和年龄特点,充分调动语言艺术,把三个场面写得类而不同,娓娓道来,妙趣横生,使情节得到了充分展开。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老大臣和皇帝的心情都非常惊诧,但是描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他们三个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否认自己不称职,但写法也有变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否定语气强烈。官员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对这三个人的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话有多有少,有具体有概括,各不相同。特别是老大臣的语言,他不仅反复称赞,并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这些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表现了他当时的惶恐心态。 总起来看,写老大臣比后面那位“诚实的”官员写得详细,因为老大臣是第一个来“看”布的人,关系着这场骗局是否能进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对这两位大臣的描述是为了揭露皇帝,他们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大臣的以讹传讹,实质上给皇帝更增添了一层虚荣心:大臣们尚能看见,我怎能视而不见。可见,皇帝不但上了骗子的当,而且还受了大臣们的骗。说假话、自欺欺人、互相欺骗、随声附和正是那个社会的恶习。 3. 这场骗局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童言无忌,这句话说出了谁也不敢说的真相,让人信服,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因为孩子总是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直率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至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童话家。 4. 皇帝想去看新衣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时作者着重写了他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写得非常精彩。“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不大自然。”这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其实自己心里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自信。接着第二个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做镇静。虽然如此,但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况比较妥当”,这是第三个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因自己看不见那块布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计,还是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大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表达出来了,不仅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主题。四. 深入研读,回答问题 1. 默读课文,划出皇帝的心理活动。思考:从皇帝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而又心虚、愚蠢而又虚伪、狡猾的皇帝。(主要通过心理描写)2. 这样的皇帝现实生活中有吗?并非生活中实有,但又能令人信服,这是为什么?想像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的现实生活,历史上那种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屡见不鲜,作者根据这样的现实加以想像和夸张,是合情合理的。而且,现实生活中虚伪、奸诈、自欺欺人的行为普遍存在着,所以作品有现实意义,能令人信服。 3. 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皇帝、老大臣、“另一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不敢说真话?老百姓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皇帝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大臣、官员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怕丢了乌纱帽。老百姓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有人分析说:老百姓怕触怒皇帝,招来灾祸。我认为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老百姓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是文章不但揭露、批判了昏君、佞臣的虚伪、奸诈、愚蠢、自欺欺人,也批评了虚伪的社会风气,教育人们要诚实。4. 作品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戳穿骗局,谈谈你的体会?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说出真相,如黑夜里的一道光亮,使“新装”顿时失去了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运用对比)五、本文是如何运用想像与夸张的。童话的特点就是通过想象和夸张 来反映生活,两者不可分割,夸张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完成的。本篇童话的想像和夸张是如何体现的?提示:1. 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第1段中的皇帝)2. 表现在细节描写上(人物的言、行)六. 分角色朗读或排课本剧,加深理解。(2选1)(一)分角色朗读1. 设计角色 2. 推选角色 3. 角色朗读 4. 填评议表(二)排课本剧1. 将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排演引子、开端(1-3),发展(4-22),高潮、结局(23-36)。2. 教师指导写剧本、指导排练。列出演剧流程。3. 每大组同学列出导演、编剧、演职员名单4. 组织剧评团,评出几个“最佳 ”。结语: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最奇妙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否则我的美丽的接骨树丛就不会从茶壶里冒出来了。儿童文学研究1978年第1辑安徒生这位童话大师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未来的一代”。他的168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一. 基础知识1. 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聘: 衔: 炫: 骇: 骋: 衍: 眩: 该: 2. 解释下列词语。滑稽:随声附和:不可救药:骇人听闻:3. 说出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1)有一个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答:(2)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答: 4. 请简要介绍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内容。(50字以内) 5. 依照例句,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完成下边的练习。 例句:秋风一吹,落在地上的红了的枫叶就像一团团火一样,围着树干绕几圈,恋恋不舍地随风走远了(1)春天到了,“爬山虎”又绿了,它开始 (2)蜘蛛看了看被孩子捅破了的蛛网,又开始 (3)月亮照在我的床头,我望着它不禁想起 (4)望着被风雨打落的花瓣,我禁不住 二. 课内阅读阅读课文3236段,回答问题。1.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中的“天真”的正确含义是: 2. 选文属于全文的第 部分,请你概括内容。 3. 故事结尾写到“皇帝有点儿发抖”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三. 激发想像(3选1,写作练习200字左右)1. 骗子行骗后总是要逃之夭夭,当皇帝去大街游行时,如果两个骗子也混在人群中,他们之间将有一段怎样的小声而又得意的对话? 2. 假如皇帝游行完毕,在皇宫门口遇到两个骗子,他们之间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3. 假如宫中有一个敢于讲真话的“包公”、“魏征”,向皇帝直言进谏,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试题答案 一. 基础知识1. 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聘:pn聘任 衔:xin衔接 炫:xun 炫耀 骇:hi骇人听闻骋:chng驰骋 衍:yn敷衍 眩:xun眩目 该:gi应该 2. 解释下列词语。(结合文中语境 略) 3. 说出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1)这是一个孩子说的,应该是真的;而我也看出了皇帝的确没有穿衣服。(2)这时候如果停止游行大典,就会立即被老百姓发现自己的愚蠢;把假的当作真的或许可以蒙混过去。 4. 提示:围绕新装概述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