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博客的媒介角色分析.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博客的媒介角色分析.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博客的媒介角色分析.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博客的媒介角色分析.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博客的媒介角色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博客原是英文“blogger”的汉译词,其内涵是指代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在网 上写作并公开自己的私人日志或者进行个性化的知识管理。后来,这个概念的外 延不断扩大,也指称博客传播现象(blog)和博客媒介(blogosphere) 。本文所研 究的“博客“,取其第三层含义,即博客媒介,所探讨的是博客媒介在传播中所 扮演的角色。 我们认为,博客媒介在现代传播社会中扮演了以下三种角色:个人媒体角色、 草根媒体角色和个人网络出版工具。在各自的角色领域中,博客凭借自身若干优 势,对该领域中的一些固有角色构成威胁,同时双方也在相互借鉴中竞争共存。 在自我表达领域,博客不仅具备传统自我表达工具所不具有的网络优势,而 且是“个人主页” 、 “bbs”等网络交流工具的升级版本它修正了“个人主页”技 术门槛高的缺点,也弥补了“bbs”公共化性淹没了个性化的不足。总之,博客所 具备的个性化内容和公众化表现形式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博客群体实现自我 表达的效果,从而成为自我表达领域中一个强势个人媒体工具。 在新闻传播领域,博客打破了少数传播机构对信息渠道的垄断,第一次使受 众真正地享受到了宝贵的“媒介接近权” 。在纸媒体阶段和电子媒体阶段,由于传 播工具的昂贵以及专业要求高从而将大多数掌握了新闻源的受众排除在“新闻发 布者”的圈子之外。而博客作为一个“草根媒体”对受众的“媒介接近权”的满 足正是建立在“零技术的进入门槛”的基础之上的,廉价且操作简易的博客工具 允许每一个掌握了新闻源的受众都可以向全球发布自己的新闻信息。当然,专业 媒体在新闻传播专业化和集团化方面的优势也是草根媒体所无法取代的,所以草 根媒体只会与专业媒体形成优势互补的传播生态圈。 在出版领域,博客凭借“四零门槛”使中国知识分子“著书立说”的愿望通 过网络得以轻松实现。传统出版是一种集团出版,不仅出版过程中有着层层的审 校,而且出版刊号短缺,重重因素导致中国知识分子“著书”变得困难重重。而 博客所具有的“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的优势,使之成为比较完美 ii 的个人网络出版解决方案。与上同,博客之个人网络出版角色与集团出版同样也 是竞争共存的关系。 角色扮演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如果角色扮演不成功,必然会对整 个社会大环境构成影响,社会大环境反过来也会对扮演这个角色的主体进行管理 和控制。同理,对博客的管理和控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本文从自律和 他律角度对博客的管制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导博客健康、有序和 规范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博客 个人媒体 草根媒体 个人网络出版工具 自律 他律 iii abstract “bo ke”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english word “blogger” it refers to a group of people, who write through internet, show their private diary to the public or take charge of the knowledge individually gradually, the extension of its concept has been enlarged; thus, “blog” and “blogosphere” appear the definition of “blog” in this paper is the third meaning of itblogosphere, and it tends to discuss about what kind of the character it acts as in propaganda we think, blogosphere can act as three characters: individual media character, grassroots media character, and personal online publishing tool in each field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blogosphere threatens some fixed characters by its abundant advantage at the same time, they compete and exist by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in expressing-oneself field, blogosphere not only has the internet advantage which the traditional media dont have, but also it is the upgrade edition of such internet tools as “individual homepage” or “bbs”it has corrected the shortcoming of “individual homepage” which requires advanced skills, and it has also amended the shortage of “bbs” which floods the individuation because of its public character in one word, the individualized contents and the public expression make it possible to help its users to realize their expression and become an forceful individual media tool in expressing- oneself field in the news propaganda field, blogosphere has broken the monopolization which is made by some propaganda organization to the information channel it makes its users really enjoy the previous “right to access the media” in the period of paper media and electronic media, because the propaganda tools is very expensive and the technique requirement is very high, many people who have mastered the source of the news are kept away from the circle of “newscasters” while as a grassroots media, blogosphere makes its users satisfied of their “right to access the media” on the base of “no technique requirement for the entrance” it is cheap and easy to operate, and this makes its users iv who have mastered the news source announce their information freely to the whole world however, professional media cant be taken place of by it because of its profession and collectivization so, blogosphere and professional media have formed the propaganda ecological circle by taking advantage of each other in the publishing field, blogosphere make the educated realize their dream “writing a book and creating a theory” very easily through internet by its “five no threshold”traditional publishing is a corporation publishing during the publishing period, there exist many examinations and the publication number is in great shortage many factors lead the educated to a difficult situation to publish their own books blogosphere has the advantage of “no editors, no technique, no system, no cost, no form” and this became a perfect plan for individual publishing the individual publishing character competes and exists together with corporation publishing character-acting is carried out in a certain social situation if it fails to do it, this will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social situation will take charge of and control the carrier which acts as the certain character so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very important to manage and control blogosphere this paper makes some discussions on the aspects of “self-discipline” and “outermanagements” to manage blogosphere we wish the readers will also give some good suggestions to guide it how to develop healthfully, orderly and normally key words: blog personal media grassroots media personal online publishing self-discipline outer-management iii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刘琴 日期: 2006 年 04 月 30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 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2006 年 月 日 日期: 2006 年 月 日 1 1 绪论绪论 1.1 研究缘起研究缘起 从 2002 年“blogger” 被翻译成“博客”至今,博客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新鲜。 2003 年发生的“王吉鹏博客掀起的互联网反黄事件”以及“木子美事件”也早已 偃旗息鼓。现在重提“博客”话题,不是因为它们的余威,而是近来博客又火了。 在 2005 年的中国,博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是在业界,各大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又称 icp、isp)先后推出博客服务, 并举办博客大赛1。 如腾讯于 2005 年 3 月推出特色博客服务 “qzone” 、 人民网 天 津视窗在 2005 年 9 月 7 日推出 “强国博客” 、 第二天新浪在北京宣布推出 “blog2 0 版”的公测版、2005 年 10 月 12 日网易也推出新版博客托管服务、2005 年 11 月 搜狐推出博客公测版本。 另外各大 isp 也争相举办博客大赛。 从 2005 年 9 月到 2005 年 10 月就先后有搜狐、新浪以及博客网举办的三大博客赛事。2006 年 4 月 20 日, 第二届新浪中国博客大赛又正式开赛了,这四大赛事带动博客注册用户迅速增长, 步入全民博客的时代; 其次是在学界,有关博客的研究会议也相继召开。2005 年初,举办了专门的 博客研讨会,在 2005 年 11 月 5 日举行的第二届网络传播学年会中,博客收到高 度重视,并为之专门开辟了两个博客研究专题进行讨论。同日,第一届中文网志 年会在上海举行。2005 年 5 月,专门的博客研究机构中国博客研究中心创建。 业界和学界的系列活动,促使了中国的博客规模、博客服务商数量、网民对博客 的认知和博客网站自身的发展都获得飞跃性的提升。 截至 2005 年 11 月底,中国 博客服务商已达 600 多家,博客站点达 3600 多万个。至 2005 年底,中国博客规 模已经达到 1600 万,全球博客总规模突破 1 亿2。与 2003 年不同,博客已经不再是个别人和个别现 1 人民网天津视窗2005 年 11 月中国博客元年(2005/11) 网址:http:/www022netcom/channel/zgbkyn/ 2 中国网2006 年 4 月 12 日2006 年中国博客用户将突破 6000 万(2006 /4) 网址: 2 象,自 2005 年以来它已经成为一个全民都关注的话题。基于此对博客进行全新的 审视也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blog,是 weblog 的简称。weblog 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所以也称 为“网络日志” ,或简称为“网志” 。2002 年 8 月,博客中国(现为博客网)的创 始人方兴东和互联网周刊执行总编王俊秀把使用博客的人“blogger”翻译成 “博客” , 后来这个概念也用来指称博客传播这种现象以及博客媒介。纵观全球, 博客浪潮也是风起云涌。据估计,目前全球已有一亿个博客网站 1,每秒钟就有 10 个新博客诞生,每天有 4 万至 5 万网民登陆博客网站。从 2005 年三月份开始,博 客发贴数量以 40%的速度逐月递增,由每天 35 万增加到 85 万。 在中国,博客的发展尽管还不到四年的时间,但是一系列大事记却让大众对 “博客”或称“blog” 、 “weblog” 、 “网络日志”这个陌生的概念产生了极高的关注 和 认 知 。 2003 年 6 月 2 日 博 客 王 吉 鹏 在 博 客 中 国 网 ( 现 为 博 客 网 http:/wwwbokeecom/)上发表系列反对互联网色情泛滥的声讨檄文,从而掀 起了一场自下而上的互联网反黄运动;同年 6 月 19 日,博客中文站 (http:/wwwblogcncom/)上刊登的木子美性爱日记引发空前喧嚣的有关网络 媒体伦理与道德的大讨论。在人们对过去的历史还记忆犹新时,2005 年的中国博 客界又经历了一次高潮。首先是博客网关于“精英博客”和“草根博客”的争论, 然后是新浪网掀起的“名人开博客”时尚以及博客大赛风潮。在一波又一波的博 客冲击之后,博客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使用。 与历史上任何横空出世的新媒介一样,博客的问世绝对具有“惊世骇俗”的 效果, “博客”现象一出现,立即成为人们争论的中心和焦点。赞美者认为,博客 是自人类发明印刷媒介以来最具变革性的媒介革命,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 30” http:/wwwtjoltv/xxh/hyzx/2006-04-13/1144917405d13301html 1中国网2006 年 1 月 20 日4 年时间增长 1600 倍 中国博客数量已达到 1600 万网址: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news/1099695htm 3 (传统媒体为 10、网络媒体为 20) ,它必将颠覆传统媒体和前期的网络媒体; 批评者认为,博客只是一个“无序信息的堆放所” 、 “用于满足偷窥和发泄欲望的 平台” ,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主流。但不管怎么说, “博客”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渐成气候了。 “博客”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学界和文化学界以 及传播学界的关注。 博客将带给我们哪些冲击?博客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有什么不同?它会彻 底颠覆或者取代所有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吗?或者博客会因为无序的、没有节 制的自由最终成为垃圾信息集中站?怎样才能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找到博客的 利弊平衡点?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传播学界和媒体业亟待迫切解决的问题,对这些 问题的思考也是本研究的动机。 正如互联网反黄和“木子美现象”所展现的截然不同的社会影响,博客发展 也是一面双刃剑,既可以极大地发挥作为一种先进的传播工具的积极作用,同时 也将消极的影响散播出去。另外,对博客的使用也将影响博客这种集“个人媒体” 、 “草根媒体”和“个人网络出版工具”等三种角色于一身的新新网络传播方式在 中国的发展,乃至将决定未来互联网发展和网络社会化进程的步伐和方向。对博 客的研究和探讨将有助于正确地利用博客,促进博客的良性发展,这也是本研究 的意义所在。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对博客在当代的生态和发展进行探讨,因此本文从传播学 的角度出发,将博客从功能上分成了三种角色“个人媒体”、“草根媒体” 和“个人网络出版工具”,然后分别对博客在它所扮演的三种角色的领域里的发 展进行分析和探究。 1.3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尽管博客在世界的发展不足 8 年,在中国的发展也不到四年的时间,但是博 客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学者和大众关注的焦点,也带动了博客相关方面的研究。 在我国,博客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博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个是 探讨博客对新闻出版的意义和影响,另一个则集中于博客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4 2005 年 10 月 20 日,在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博客方面的论文及 相关文章 200 多篇,对我国博客研究的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首先,研究者对博客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缺乏全面的关照和整体把握。由于 缺乏有关博客基本情况的权威统计数据,加之绝大多数研究者只接触为数不多的 中文资料,使得研究本身不能建基于丰厚的现象储备之上,观点浮泛和论据的雷 同现象比较突出。 其次,博客作为新生事物,首先引起了一些年轻学子的注意,但是由于年轻 学子在理论积累、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准方面的欠缺,导致有创见的论文不多,资 料的翻抄现象比较严重。 再次,研究视野狭窄。一些简单的操作性介绍主要见于计算机类期刊中,传 播学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多数止步于概念和传播特征的简单分析,零散、粗浅。 有一些触及到了博客传播的模式、博客作为个人媒体与专业媒体之间的关系研究、 个人出版和集团出版的共生前景,只有少数研究触及了博客的社会功能研究,以 及博客传播对于国家、个人、社会关系的重塑潜力。因此,博客研究还期待更多 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入的成果出现。 鉴于本文对博客的研究的传播学取向,将根据研究的不同角度以及研究的不 同领域,分别从以下四个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从个人媒体角度探讨博客这种全新的网络传播方式从个人媒体角度探讨博客这种全新的网络传播方式 此类研究的立足点是将博客传播与传统的网络传播方式“bbs”和“个人主页” 进行比较,得出作为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的 博客媒介具有能够实现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多重传播效果的优势。 如果说 bbs 太强调公众性,而个人主页又太缺乏公共性,那么“博客”就是两者 的完美结合,一种最具个人性的内容,却又最具公众性的形式。相对于 bbs,博客 能够实现对话题的控制和以自我为中心;相对于个人主页,博客以技术门槛低和 内容重于形式的特点使得博客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得力助手,迅速 得到推广。 中山大学的燕辉在个人主页与博客的差异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5 5 年 3 月)对个人主页和博客进行了比较。认为与个人主页相比较,博客是一种方 便的、个人化的,即时性很强的网页。同时,燕辉还对博客和 bbs 进行了比较, 在博客与 bbs 的差异研究(现代情报,2005 年 5 月)中,认为与传统的 电子邮件、bbs 和 icq 这三种互联网沟通方式相比,博客是一种较严肃的沟通工 具。 博客作为草根媒体与专业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研究博客作为草根媒体与专业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研究 此类研究着眼于博客作为草根媒体向专业新闻媒体所发起的挑战,对博客的 表现有着“新闻媒体 30”(10 是指传统媒体或者说旧媒体,20 是指新闻媒 体或者跨媒体)之说。吉林大学的王寒在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 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2004)认为在传统的网络传播基础之上产生的新媒介形式 blog,尽管 有着自己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传播特点和方式,可是依然是对于传统媒体形式的一 种延伸和补充。同时这种延伸和补充也带给了我们对传统的传播学理论如“把关 人”理论,麦克卢汉的一些媒介分析观点的重新审视,以及使我们认识到这种新 的媒介形式在受众身上真正实现了传播权、知情权和话语权的统一,它是真正属 于大众自己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新媒介形式。但是,尽管如此,传统媒体依然有自 己生存的理由和价值,blog 出现的意义也并不在于把传统媒体彻底地颠覆然后取 代之,而是在与传统媒体相互配合的平衡体系中取长补短的共同发展,共同缔造 媒介发展的明天。 博客作为个人网络出版的代表与集团出版的共生前景研究博客作为个人网络出版的代表与集团出版的共生前景研究 此类研究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和历时性考察探讨博客成为个人网络出版工 具的可能性以及博客在未来将与传统出版形成的格局。屏弃“博客必胜主义者” 的所谓“个人网络出版将取代传统出版”的虚妄想法,不管是清华大学的金兼斌 所写的博客个人网络出版的理想、现实与未来(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 年 4 月)还是方兴东所写的博客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共生、问题和对策以 博客(blog)为代表的个人出版的传播学意义初论 (现代传播 ,2004 年 2 月)等在文中均认为由新兴技术驱动的基于互联网话语权的极度分散趋势,将与 6 以传统资本促进的传统媒体工业的高度集中格局并存。这两种趋势,都代表了媒 体业的未来。高度集中的媒体集团不可能发展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极度分散的个 人出版,作为媒体工业的外延部分,也没有能力与媒体集团整体抗争。两者之间 的竞争和补充将成为未来博客发展的主题之一。 博客的管理与控制研究博客的管理与控制研究 此类研究包括业内人士、学术界、政策制订者和各界人士分别从自律、他律 两个角度进行的探讨。目前,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进入膨胀阶段,由前期主要 由民间个人网站提供服务转变到大量主流网站加入成为博客服务提供商,博客的 管理和控制问题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紧迫。虽然,业界在自律方面不断有新的探索, 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博客尚未纳入现有的管理序列之中,所以对博客他律的研究 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毋庸置疑,自律是博客规范发展的主要力量。在业界方面所进行的自律探索 中 , 2002 年 7 月 中 国 博 客 网 在 开 通 之 日 月 所 发 表 的 博 客 宣 言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16609html)、2004 年 11 月中国博客 网所刊发的倡议书博客道德规范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16606html)以及 2006 年 4 月 19 日 中国互联网协会所发布的文明上网自律公约 (由讨论了近 6 个月的博客公约 发展而来,见 http:/wwwiscorgcn/20020417/ca348794htm)三份业界规范 和倡议书体现博客业界负责任的社会态度。 在学界的研究方面,张兰在博客:电子乌托邦时代的到来?中提出“社 会责任”理论除了能够在规范传统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的努力中取得成功外,必也 能够在规范博客中奏效。张兰认为,虽然开放、自由、率性是博客的精神所在, 但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博客都应该而且必须认识到:我们是在通过网络向社会 公众发表我们的文字”因此,博客必须对读者和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必须遵循 应有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7 1.4 研究创新和难点研究创新和难点 其实本文所使用的三个概念并不新 “个人媒体”、“草根媒体”和“个 人网络出版工具” 这三个概念在有关博客的研究论文中都被频繁的使用过,而且 对博客的发展趋势也有不少论文进行过论述。但是,本文将博客从功能上分成三 种角色,并且使每个概念对应一个角色来分领域进行探讨,这应该是本研究的些 许创新之处。 旧瓶装新酒,说难也不难,因为概念、资料都是现成的。说不难也难,如何 才能自成一体、推陈出新,这就对笔者驾驭资料的能力和分析整合能力都提出了 相当大的挑战。本文既然将博客在“web20 时代”的发展分成三个角色和领域 来进行分析,并将三个概念分别对应这三种角色,如何能够自圆其说这是对笔者 最大的挑战,也是本文的难点所在。 1.5 研究方法运用研究方法运用 研究拟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 个案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在用来了解某一特定对象在特定范围内、特定时间 内的综合情况的时候比较适用。本文在对这几年才出现的博客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时,就用到了个案研究法。文章选取“德拉吉报道”事件、 “博客中国”现象等典 型案例,通过深入的分析,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演绎思维探讨了博客的具体特征 和规律。 文献研究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从“博客”这个研究课题的历史出发,搜集 到了与该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从中抽取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为我所用,并在此基 础上,展开了更深一层次的研究,并试图对博客的未来进行趋势性的探讨。当然, 这对笔者的文献搜集和文献分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也准备在广泛搜集相关 文献、充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比较分析法。当把博客作为一项新技术进行考察的 时候,必然涉及到这个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比较,只有在比较的基础上,才能揭示 8 事物的本质。所以,本研究充分运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将博客这个新事物与旧的 个人网络传播方式、与专业新闻媒体、与集团出版方式都做了详尽的比较分析, 既要弄清楚博客这个新事物与旧事物的联系,也要弄清楚新事物区别于旧事物的 特质所在。 9 2 博客概述博客概述 blog,是 weblog 的简称,即 web 和 log 的组合词。web, 指 world wide web, 当然是指互联网了;log 的原义则是“航海日志”,后指任何类型的流水记录。合在 一起来理解,weblog 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或者简称“网络日志”,或 简称为“网志” 。1999 年,peter merholz 首次使用缩略词“blog”,成为今天常用的 术语。blogger 或 weblogger,是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 weblog 工具的人,大陆 的方兴东和王俊秀将之翻译成“博客”。经过辨析,我们认为博客这个中文概念对应 的有三层意思:首先它指代了一种博客传播现象,它以网络日志和尊重链结的格 式来进行组合排列,其英文对应词是“blog/weblog” ,其次,它也指代一个群体, 我们把从事以上行为的网民因其共同特征而成长起来的群体也称为“博客” ,其英 文对应词是“blogger/weblogger” ;最后,它还指代一种媒介,这种媒介是博客群 体得以实现博客传播的网络媒介平台,包括相关的博客专门网站、网络站点的博 客区和系列的博客网页,其英文对应词为“blogosphere”1。 2.1 博客现象与溯源博客现象与溯源 自 2002 年以来,博客作为 web 20 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应用,正呈现着雪崩 式基数发展。从 2005 年开始,博客发展已经从早期爱好者阶段步入大众化前期, 来自博客搜索 technorati 公司的统计,目前全球博客总数量超过一点四亿 2,博客 数量正以每秒 10 个的惊人速度增加。全球互联网巨头们竞相推出博客服务,进一 步刺激了博客的高速成长,而博客的商业价值正逐渐显现。 2.1.1 国外博客发展概况国外博客发展概况 博客发展至今共分为三阶段:史前阶段、初级阶段和成长阶段 3。准确地说, 1刘涛 “博客”与博客传播新探: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4 2中金在线2005 年 12 月 05 日清科创业:中国创投季度报告(2005 年第三季度)(2005/12) 网址: http:/newscnfolcom/051205/101,1595,1573525,01shtml 3 动网先锋 2006 年 2 月 16 博客的历史(2006/年 2 网址: )http:/www dvbbs net/news/2/2006021616601 asp 10 博客的历史与万维网(www,或 web)的历史一样“悠久”。最早的博客应该就是 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贝纳斯李(tim berners-lee) ,他开设的第一个网站 http:/infocernch(当然已经不复存在,而被当作古董保存着)实际上就是第一 个博客网站,因为里面的内容就是列出所有出现在网上的各类网站。而后的 1993 到 1996 年间,ncsa 和网景的“whats new”栏目,也有着博客网站的雏形。当然, 这一切我们都把它归于博客的“史前时期”,博客真正的历史可以从 90 年代中后期 开始。 第一阶段(9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末期) :史前阶段,或者称为启蒙期。 追溯博客的源头,无疑是一件难事。有人认为 1994 年 justin hall 声名狼藉的 “网上日记”可以算早期的博客形式,这个家伙在网上及时发布他对吸毒、*的赤 裸裸体验,吸引了不少眼球。有人说,1998 年 jesse james garrett 发表在 camworld 的网络旅行日记,是点燃博客社区之火的导火索,从此博客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但更多的人认为博客最正宗的源头还是 pyra(就是现在 bloggercom 的前身) , 这是一家小小的软件公司,三个创始人为了开发一个复杂的“群件”产品,编写了一 个小软件,以博客方式保持彼此的沟通与协同。后来,他们觉得这个简单的小工 具对别人也很有用处,于是,1999 年 8 月,就在网上免费发布了 blogger 软件。 而此前,算得上博客的人大概还只有几打而已。结果,这样一来,如同干柴碰上 烈火,许多人利用这个软件作为武器,进入博客队伍。博客队伍开始迅速繁衍开 来。pyra 也因为这个根本没有上心的小软件而名声大振。 总之,这个阶段主要是 一批 it 技术迷、网站设计者和新闻爱好者,不自觉、无理论体系的个人自发行为。 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群体,也没有具备一种现象的社会影响力。在悄悄的演变过程 中,也有一些事件和人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启蒙与带头作用。为博客革命准备条 件。 第二阶段(2000 年2006 年左右) :初级阶段,或者称为崛起期。 到 2000 年,博客开始成千上万涌现,并成为一个热门概念。在博客发展史 上,911 事件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正是这场恐怖的袭击,使人们对于生命的脆弱、 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最即时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个重要 11 的博客门类:战争博客(warblog)因此繁荣起来,可以说对 911 事件最真实最生 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 ,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对事情最深刻的反思 与讨论,也不是出自哪一个著名记者手中,而是在诸多的普通博客当中。 请看下面一组数据,在美国,有 1100 万人创建博客 5000 万访问博客,约占 美国互联网用户的 30,总人口的 1/6 ;在法国,有 227 万人创建博客,占法国 互联网用户的 93;600700 万用户访问博客,占互联网用户的 28 ;在德 国,约有 428 万人创建博客,714 万访问了博客,14 岁以上的德国人有近 2700 万 知道博客 1。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全世界自觉实践的博客数量,已经达到 50 万到 100 万之众。虽然与 3 亿以上的网民相比,还显得微不足道。但是这些博客的影响力, 却早已超出了他作为个人、甚至作为自己所在行业的原有范围。开始引起主流的 媒体的强烈关注,并明显感受到博客崛起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同时,各个专业领 域的博客如“雨后春笋”,纷纷浮出水面,越来越成为该专业关注的焦点。除了美国, 英国、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博客也形成声势。亚洲,包括中国也开始感受 到博客的脉动。估计,在最近一两年内,博客将成为互联网萧条时期最重要的新 现象之一,为全社会所关注。 第三阶段(2006 年 ) :成长阶段,或者称为发展期。 预测未来永远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尤其预测网络。对于博客的未来,现在 要定论,的确太早!而且争议性很大。但是,一些大胆的判断却得到了大多数研 究者的认同,当然也有待于在以后得到验证:到 2006 年左右,作为一种社会交流 工具,博客将超越 e-mail、bbs、icq(im) ,成为人们之间更重要的沟通和交流 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力量,博客的影响力有可能超越传统媒体;作为一 种以“源代码开放”的形式面向受众的出版工具,博客将会对出版管制起到重大 的冲击; 1互联网实验室2006 年 1 月 18 2005博客的大众化元年 (2006/1)http:/wwwchinalabscom/idea/20060118/indexhtm 12 2.1.2 国内博客发展概况国内博客发展概况 比起国外博客蓬勃发展的势头,中国的博客发展虽然比较滞后,但是也有着 自己的发展轨迹。“数字论坛”成员一向对网络发展保持最密切的关注,从 2000 年 左右就已经开始觉察“博客”这个现象,并予以极大的关注。2002 年,开始义不 容 辞 地 充 当 “ 博 客 思 想 ” 在 中 国 推 广 和 倡 导 的 先 锋 。 “ 博 客 中 国 ” (wwwblogchinacom)网站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 如果要给博客列一个大事记 1 的话,首先得从 2002 年 7 月方兴东、王俊秀首 次将“ blogger”的中文译名定为“博客”算起。同时,他们率先搭建了博客中国 网站,撰写了中国博客宣言 。8 月, “博客中国”(blogchina)开通,开始了博客 在中国的全面启蒙和推动。 2002 年 11 月 浙江杭州“中国博客网”开通,提供博客托管服务(bsp) ,这 是国内最早的博客托管服务商。 2003 年 “中国博客网”上由“木子美”发表的网络性爱日记,引发网民狂热 点击, “博客”一词成为中国网络搜索上的热门关键词。 2004 年 5 月由博客引申出“个人门户”概念开始出现。 2004 年 11 月中国博客网刊发博客道德规范倡议书 ,明确指出:博客必须 对读者和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必须遵循应有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2005 年 1 月 5 日“博客中国”合并“博客动力” ,商业化大门开启。 2005 年 7 月 7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调查声称,中国 13 的网民已成为博客,并仍然在快速扩散之中。 2005 年 9 月 25 日、26 日搜狐和新浪分别推出博客大赛,其“名人博客”把 商业大亨到演艺明星均包罗其中,人气旺盛。但反对者认为这是博客平民化精神 的反动。 2005 年 10 月,因为被博客在网上辱骂,南京大学一名副教授一纸诉状将中国 博客网告上法院,该案件成为国内“第一起个人告博客托管商”案。 2005 年 11 月底,又有统计说我国博客实际人数为 1600 万,平均每天有 305 1石头的博客2006 年 3 月 8 日博客滴由来(2006/ 3)http:/blogcnetnewscomcn/king/gongxiang/176/ 13 万篇博客文章被上传到网上。2005 年被认为是真正的“中国博客元年” ,如同超女 一样,博客成为一种时尚。 2006 年 2 月 13 日 11 时 20 分,徐静蕾博客在开通 112 天后点击量冲破千万大 关。博客影响力开始受到全社会关注。 2006 年 3 月,互联网知名人士沈阳状告博客张某,成为“第一起告个人博客” 案。徐静蕾的博客点击量不到 4 个月便突破千万,现仍在以每天数十万的惊人数 字攀升。韩寒的博客个性十足,每日观阅者川流不息。洪晃的博客一度以前夫 和馒头一文令点击量激增。 2006 年 4 月 20 日,新浪在北京宣布第二届新浪中国博客大赛正式开赛。 在我看来,在中国博客近四年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类标志性的事情。第一件 事是以博客为主角的行动,包括王吉鹏在博客中国网站上发表系列文章所掀起的 互联网扫黄事件以及在博客中文站上刊登其性爱日记的“木子美事件”。尽管两人所 扮演的角色在伦理道德是如此的不协调和讽刺意味十足,但是这两位博客人第一 次将公众的目光吸引到博客这个新新事物上面;第二类事件的主角换成了博客服 务商,以新浪、搜狐、msn 为代表的博客门户提供博客服务以及举办“博客大赛” 活动,成功的将以前关注的力量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带动了博客网站的数量在短 时期内飞速发展。 但是,与全球(美国为中心)博客发展相比,中国的博客发展与所有的网络 革命一样,都有着一定的“滞后度”,于国外基本上差了一个阶段。也就是说,现在 中国的博客发展仅仅进入启蒙期,可能需要 23 年,才能进入真正的初级阶段, 也就是崛起期。 2.2 博客的特点与分类博客的特点与分类 作为国内第一个关注博客的新媒体评论家,孙坚华曾经这样说:“一个比较 完整的博客概念,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其内容主要为个性化表达;二是以日 记体方式而且频繁更新;三是充分利用链接,拓展文章内容、知识范围以及与其 14 他博客的联系。”1综合审视,我们认为 blog 具有时间性、个人性、开放性以及互 动性四大核心特征。第一、时间性主要体现在排列顺序和更新速度上。排列顺序 的时间性是指 blog 注重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录,最新发表的帖子会放在网站的最上 面;更新的即时性是指博客经常频繁地更新和发布信息。第二、个人性指博客的 作者是一种个人性的行为,个人性的视角,个人性的思想,个人性的爱好和兴趣。 第三、开放性的特点体现了博客的利他主义,博客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信息用超 链接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信息共享最大化。blog 作为个人性与公共性的结合体, 强调和关注的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自己在互联网上看见 的精彩的内容,并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这体现了利他的共享精神。第四、互动 性来源于 blog 与读者间的交流,博客的作者是博客网站的核心,而围绕着博客与 博客,博客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间多重交互的沟通才是关键。博客有着自己一些 很鲜明的特征,与传统媒体也有这样那样的区别。其中个人网站、门户网站和 bbs 是最不容易和 blog 区分开来的传统媒体。 博客有着自己的类型划分标准。如按其网站的功能,可分为新闻型博客、专业 型博客、咨询导航型博客、记事型博客、学习娱乐型博客等。按博客日志的存在 方式,博客可分为拖管型博客、自建网站的博客以及附属博客。另外还有一种分法, 即将博客分为基本博客、小组博客、亲属和朋友之间的博客、协作博客、公共社 区博客、知识库博客即。实际上博客是十分复杂的,上述只是几种简单的 分类法。有些博客同时具有几种类型特征,而有些博客则没法具体归类。 我个人倾向于从内容出发,将博客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时效性强的内容为 主的博客比如专门提供新闻的博客,以美国的政治博客为代表;一类是以专门性 的知识为主的博客,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进行知识过滤和知识积累,以“博客 中国”所提倡的精英博客为代表,内容涵盖“文史哲类、互联网相关技术和应用、 电脑技术、商业财经、程序人生、教育学习、娱乐休闲”等各个方面;一类是以 个人性的交流为主的博客,比如写真正记录个人生活的日记。这三类博客没有明 显的分野,由于博客的写作不拘一格,所以每一位博客既可以发表或转贴专业性 1赛迪网资讯中心2005赛迪网博客白皮书 (2005)http:/newsccidnetcom/zhuan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