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内容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取得了长远进步。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 地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 污染形势,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对解决环境污染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已经力不从心, 无法切实有效打击污染环境的行为。因此, 刑法修正案(八) 对其作出了修改,最后 确立罪名为污染环境罪。虽然学术界普遍认为,第 338 条的修改降低了环境污染的入罪 标准,但是对于本罪的客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等仍存在较多的争议,并且司法实践 中本罪的适用还存在一些困惑。 本文就将对污染环境罪的犯罪构成以及司法实践中所存 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有关刑事责任承担方面的建议。 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而正文又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污染环境罪构成要件问题。此部分为本文的重点研究部分,笔者从客体、客 观方面、主观方面以及主体四部分对本罪的构成进行了探讨与分析。首先,一是介绍本 罪客体的争议观点,进而提出其客体是生态安全;确定“其他有害物质”的内涵与外延, 并且讨论“速生桉树”与“生活垃圾”是否属于“其他有害物质” 。二是,本罪客观方 面的理解。通过“严重污染环境”的正确理解,进一步提出了其判断标准;对本罪的因 果关系理论之争进行探讨分析后, 认为应当对其适用适用因果关系推定归责理论。 三是, 对本文的主观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本罪主观罪过是间接故意;对本罪是否适用 严格责任进行探讨,认为不适用严格责任。 第二部分,是对污染环境罪在司法实践认定中与其他相似犯罪的区别。本文结合相 关的案例,对如何区分本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危险品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提出自 己的观点。 第三部分,污染环境罪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完善。本文通过以上各部分的分析,认 为对本罪的刑事责任承担方面可以进一步的完善,即加重自由刑,增加资格刑和完善非 刑罚措施。 关键词:污染环境罪;严重污染环境;犯罪构成 2 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our country is showing a growing trend, the crime of grea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cannot effectively solve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crack down on a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the eight criminal amendment made the modification, and finally establish the name i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 although everyone agrees that the modifications of the article 233 lower the incriminate standard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 are many argues about its object, objective aspects, subjective aspect and so on , and there are still some confusion about the application in judicial practic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polluting the environment crime and judicial practice,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penalty. this paper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main text, conclusion, and the main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 1: an overview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 firstly, this part start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is crime, and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the gene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is crime, and elaborates the reasons that why the article 338th has been modified.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 and put forward its characteristics. part 2: the problems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ions and analysis the object, objective aspects, subjective aspects and the subject of the crime. firstly, based on the controversial analysis points of content of the object of crime, this paper presents its object is the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person and environment which is protected by criminal law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destructed by the behavior of pollution. secondly, the interpre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objective aspec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 illegal premise in violation of state regulations and other hazardous substances , determining their connotations;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harmful results. there are disputes between scholars about the type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 whil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t is a consequential offense.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harmful consequences serious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its criterion for judgement; the 2 application of the causal relation the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bates of the causal relation theory, the author thinks presumptive liability of the causal relation theory should be applied.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ive aspects. there isnt the clear definition about the mens rea ele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cholars viewpoin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ubjective fault is the indirect intentional crime. finally, this subject includes natural person and unit, and the conditions that unit shall meet. part 3: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 and other similar crim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views about how can we distinguish this crime and the crime of throwing dangerous substance, dangerous goods accident crime, crime of grea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part 4: the perfec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 penalt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penalty for this crime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for example: exacerbation of freedom penalty, penalty provisions limit, increase the qualification penalty and perfect the penalty measure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 serious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constitution of crime 1 目 录 引引 言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一、污染环境罪若干构成问题研究、污染环境罪若干构成问题研究 . 4 (一)污染环境罪的客体研究 . 4 (二)污染环境罪的客观方面问题研究 . 8 (三)污染环境罪的主观方面问题研究 . 16 二二、污染环境罪的司法认定、污染环境罪的司法认定 . 21 (一)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主要区分 . 21 (二)污染环境环境罪与危险品肇事罪的主要区分 . 22 (三)污染环境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要区分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三三、关于完善刑事责任的若干建议、关于完善刑事责任的若干建议 . 23 (一)刑事责任设置的不足 . 23 (二)刑事责任的完善 . 24 结结 语语 . 29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0 致致 谢谢 . 34 污染环境罪问题研究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全面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经济水平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此过程中,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使得国家生态环境和社会公众安全形势 日益严峻,环境污染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大幅度的损失。为规制此种情况,我 国 1997 年刑法专门规定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同时,随着近年各省市不断曝出各类 群体性环境污染事件,环境污染问题表现出发生原因多样化、危害后果深远化、治理难 度加大化的特点,社会开始普遍关注此类问题,公众环保意识大幅增强,我国刑法修 正案(八) 也相应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进行了修订,将刑法原第 338 条修改为“违 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 者其他有害物质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 果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该条罪名从之前的“重大环境 污染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 ,从而扩大了刑法对环境污染行为的规制范围,顺 应了社会公众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 而截至本文完成之时,对于修改前的重大环境事故罪的研究论文,也主要集中在其 本身的有关行为方式、行为对象以及对危害结果要求的修改方面。 刑法修正案(八) 对其进行修改后,学界关于研究“污染环境罪”的专门著作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关于 环境犯罪的研究论文比较多,但专门研究“污染环境罪”的就比较少。关于污染环境罪 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刑法修正案(八) 对刑法第 338 条的修改内容进行研究与讨论: 提出了“严重污染环境” 、 “其他有害物质”等概念,但其内涵不明确,或者是从应然的 角度进行了探讨,但未能有效解决问题;没有明确“其他有害物质”的内涵以及“严重 污染环境的判断标准。除此之外,因为污染环境罪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使得学界对其主 观罪过、因果关系、归责理论的争论较大,使本罪不能更好的在司法实践中加以适用, 达到惩治与预防环境污染犯罪。根据刑法对污染环境罪的规定,关于其实然方面的司法 认定以及适用的研究仍然欠缺。 针对上述问题,在以往探讨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刑法的相关理论以及相关的司法 解释,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历史的研究方法、资料分析法以及理论论证等方法,解决本 罪在理论上与司法实践中所存在的争议,并提出笔者的一些拙见。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研究与探讨,首先能解决污染环境罪的入罪标准问题,划定本罪与他罪的界限,更好的 在司法实践中加以应用。其次能通过对污染环境罪的理论研究,能使其达到控制环境风 险, 惩罚污染环境犯罪, 保护环境资源与预防环境犯罪,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目的。 污染环境罪问题研究 3 一、污染环境罪若干构成问题研究 (一)污染环境罪的客体方面问题研究 污染环境罪客体问题在刑法学界历来都是争议问题之一,而且至今尚未形成通说,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分析。 同时根据2011年2月25号颁布的 刑法修正案 (八) 第 46 条规定,污染环境罪的犯罪对象除了“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 有毒物质”外,还增加了“其他有害物质” 。鉴于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在理论上是紧密 相关的一对范畴,因此在本罪客体方面也把何谓“其他有害物质”一并研究。 1.1.污染环境罪的客体污染环境罪的客体研究研究 (1)污染环境罪客体的学说 归纳起来,学术界关于污染环境罪客体的学说主要有如下六种,简析如下: 第一,环境监管制度或者环保制度说。这种观点认为污染环境罪的客体是国家对环 境保护及防治的管理制度。 1环境监管制度或者环保制度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生活环境与生 态环境的平衡,为了防治污染,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的同时、保障人们的财产和 人身健康安全、 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通过法律和行政法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制的 一种制度。 第二,公共安全说。此种观点认为,污染环境罪的客体与危害公共安全的客体是相 同的,即侵犯的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2此种学说的产生有 其特定的背景,即在 1997 年刑法前,人们开始认识到工业污染给人们的人身健康安全 与财产安全带来重大的损害时,但由于没有专门的有关环境犯罪的罪名,于是有学者倾 向于将其客体解释为公共安全,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具体罪名来处罚工业污染。 第三,环境权说。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污染环境罪所侵犯的是国家、法人、公民的 环境权。 3这种学说认为污染环境罪的客体是环境权, 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角度将其确定 为污染环境罪的客体, 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但是, 何谓环境权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认识: 1 参见赵秉志主编: 环境犯罪及其立法完善研究-从比较法的角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版,第 40 页。 2 参见吴献萍: 环境犯罪与环境刑法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年版,第 27 页。 3 参见吴献萍: 环境犯罪与环境刑法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年版,第 27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如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权是“公民对环境资源享有的维持其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环境状况 以及当这种环境状况受到污染和破坏时进而保护自己的权利。 ” 4而有的学者认为,环境 权的内涵是指“法律赋予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的环境,以及合理利 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 。 5 第四,生态安全说。生态安全说 6认为生态安全是一种状态,其正常的运转能够保障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们的利益与安全。 7此种观点认为人是生活在生态环境中的, 保障人以外的动物、植物、生态环境的安全就是保障人的安全,生态遭到破坏,人的利 益就会受到损失。于是,将人们生活的自然中各种生态环境因素均视为应该予以保护的 对象,进而实现保护人类健康的目的。 第五,环境社会关系说。由于我国刑法传统上认为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 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或威胁的社会关系。 8所以, 有学者认为污染环境罪所侵害的是被我 国刑法所保护的而被污染行为所侵害之环境社会关系, 再进一步地将环境社会关系界定 为由我国刑法规定的、国家在保护和管理环境与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9 第六,复杂客体说。复杂客体说认为,污染环境犯罪的客体是包括国家环境资源保 护管理制度、公民的环境权以及与环境有关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等。 10 (2)笔者对以上学说的评述 第一种观点。笔者认为此种观点的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本罪的本质。因为环境生态 问题直接与国家、民族的未来与福祉密切相关,任何国家都会通过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 环境保护措施, 从而形成环境监管制度或者环保制度。 但是, 此种观点也有一定的缺点, 即没有真正反映出本罪的立法目的。 刑法设立本罪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制度来确保人类的 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种观点。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与个人利益相关,更多的是涉及到公共安全即不特 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从这种角度来说,公共安全说也有合理 之处。但该说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公共安全是直接侵害的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 4 参见彭俊: 环境资源刑事立法研究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 93 页。 5 参见赵秉志,王秀梅,杜彭: 环境犯罪比较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1 页。 6 参见英 彼得辛格: 动物的解放 ,孟祥森,钱永祥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6 页。 7 参见姜俊山: 风险社会语境下的环境犯罪立法研究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年 5 月,第 75 页。 8 参见马克昌主编: 犯罪通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13 页。 9 参见吴献萍: 环境犯罪与环境刑法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年版,第 28 页。 10 参见徐平: 环境刑法研究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年版,第 68 页。 污染环境罪问题研究 5 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而污染环境行为是通过破坏环境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与财 产安全;二是,环境污染所侵犯的不仅是人类的财产与生命安全,还包括对环境生态的 破坏。因此公共安全说缩小了污染环境罪的客体范围。 第三种观点。 笔者认为环境权说扩大了保护范围, 能更好的对环境进行保护。 但是, 此种观点仅仅强调了主体在生态环境中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对主体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则 没有规定,造成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第四种观点。生态的安全是人类安全的基础。保障人类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生态的 安全, 就是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进而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比较合理,揭示出污染环境罪的本质,即通过保护环境来保障人类的 生命健康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种观点。笔者认为此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在于,社会关系往往是指人类之间的关 系,而环境污染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者在此方面是一致的。 但是,此种观点不足之处则在于:一是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 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社会关系说包含的范围较窄;二是,社会关系比较抽象难于把 握。 第六,复杂客体说。从表面上看来,复杂客体说包含着多种观点,并且每一种观点 都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污染环境行为的犯罪本质,其对污染环境罪的客体阐述的较为全 面,兼顾到了污染环境罪可能侵害的各个方面。但在实质上没有注意区分污染环境犯罪 与其他犯罪的区别,没有深入地揭示出污染环境犯罪的客体的本质。可以说,任何一个 犯罪都有可能侵犯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 关系,我们不可能认为这些犯罪侵害的都是复杂客体。因此,复杂客体说只是无所不包 的大杂烩,是各种思想的堆砌,不利于将污染环境罪与其他犯罪区分开来。 (3)笔者关于污染环境罪的客体的观点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赞同生态安全说,进一步补充理由如下:首先,从现代环境保 护的立场来说。 刑法修正案(八) 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修改,体现出刑法加强了 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强调的是人们在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各种生存危机时,必 须要保护与自己生存相关的环境生态,进而保障人类自己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其 次,污染环境罪的危害后果具有延续性特点。环境污染的危害后果是通过一系列缓慢的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长期积累与化学反映而显现出来的, 在有些情况下, 其造成的污染后果与破坏无法逆转, 或者持续的时间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甚至是几世代。人是生态环境中的一员,生态安 全受到延续性的破坏,也会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污染环境罪的客体 是生态安全。 2.对“其他有害物质”的理解 从刑法条文来看,修改前的重大环境事故罪的对象是“危险废物” ,即有放射性废 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 刑法修正案(八) 对第 338 条对象进行修订,改成“有害物质” (包括其他有害物质) ,扩大了行为对象的范围。 所谓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 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 11在化学的范围内, 有害物质只是科学意义上的一种比剧毒、 有毒危害程度低的化学物质。 这无疑包括了有放射性的废物、 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 对这些有害物质的解释无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解释上都基本达成共识, 因此没有 必要进行重复的研究。问题是,除了上述有害物质外“其他有害物质”应该作何理解? 对此,刑法理论界和立法方面都没有对此进行合适的解释,从而导致污染环境罪司法认 定上的困惑。根据笔者对“有害物质”的界定和认识, “其他有害物质”应当包括:第 一类,废物以外的、具有放射性的、含传染病病原体且对人身与环境有害的物质,如不 是废物的放射源却是有害物质;第二类,除上类物质之外的,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 的对环境和人身有害的物质,如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含有汞、镉、砷、铬、铅、氰 化物、黄磷等的可溶性剧毒废渣等;第三类,可能严重污染环境,造成环境生态破坏并 且进一步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人身安全的有害物质,如向河流中排放的能破坏河流 的生态,造成人们饮水的困难或者引发疾病的酸类碱类等物质。 根据以上界定和分类,笔者对当前几种是否为污染环境罪中的“其他有害物质”的 物质予以探讨: (1)速生桉树是否属于“其他有害物质”? 速生桉树能为造纸等行业提供大量的木材,并且也能提供一些其他衍生产品如桉树 油,所以,前些年广西、广东(尤其是前者)大力推广种植速生桉树,广西政府甚至通 11 参见 2012 年 7 月 31 号,百度 污染环境罪问题研究 7 过地方立法对栽种桉树予以确认。但是现在,种植桉树地区内的山林或者平原已经出现 不同程度的土地板结现象,不能种植其他农作物,并且在雨天过后,桉树林周围就会流 出黑褐色的水,致使附近的小溪与水塘中的水也呈现出灰褐色,水质受到严重污染。而 对于桉树是否属于“其他有害物质” ,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速生桉树属于“其他 有害物质” 。理由是:首先,速生桉树林内,几乎没有动物生活在其中,已经造成生物 链的断层,破坏了周围的生态;其次,速生桉树使得土地板结,阻碍其他植物的生长, 破坏土地的基本功能。最后,速生桉树造成的水质污染与其他的化工方面的污染物的所 造成的污染结果相似。但是笔者和另外一些人认为,速生桉树不属于“其他有害物质” 。 因为第一,速生桉树与化工方面的有害物质性质不同。速生桉树的生长具有经济价值, 而化工方面的污染物(如酸类碱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被排放在环境中没有任何的经 济价值。第二,速生桉树对环境的破坏因地区而异。在广西、广东地区速生桉树属于侵 入性物种, 其对环境的污染或者损害是因为广西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速生桉树的生物性 质不同,此种结果并不是一定会产生的,如速生桉树不会对原产地澳洲大陆造成环境生 态的破坏, 并且也是经济产值较高的植物。 所以笔者认为, 速生桉树不属于本罪中的 “其 他有害物质” 。 (2)生活垃圾是否属于“其他有害物质”?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 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12生活垃圾一般分为: “可回收垃圾” (如纸类、塑料、玻璃等) 、 “厨房垃圾” (如剩饭菜、骨头、菜根等) 、 “有害垃圾” (如 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等需要特殊安全处理的垃圾)和“其他垃圾” (如 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 。如果“可回收垃圾” 、 “厨房垃圾”与“其他垃圾” 处理不当,有可能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造成污染,但是从本质来讲,上述 垃圾不属于其他有害物质,但有害垃圾应为本罪中的“其他有害物质” ,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 “可回收垃圾” 、 “厨房垃圾”与“其他垃圾”一般也不需要经过特殊安全处 理,而且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比较弱,与法条中列举的“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 体的废物、有毒物质”对环境污染的能力不可同日而语,造成的危险以及可能造成的损 害相去甚远,且自然环境能较快地分解、消耗这些垃圾。 12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第二,从有害垃圾的列举物来看,电池含有重金属、废酸、废碱等电解质溶液,水 银温度计中含有汞,如果这些垃圾处理不当,通常会对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且这 种危害与人类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极易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损害,特别是大 量处理此类垃圾不当时,其巨大的危害性就显而易见。因此,大量集中处置废电池、水 银温度计的行为与本罪所列举的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等有害物质的行为对 环境造成的污染损害程度等量齐观,其社会危害性大体相当。例如,接受政府委托专门 处理有害垃圾的公司将其从市政环卫部门、 医院等收到的大量需要特殊安全处理的废电 池等就地填埋、燃烧,很有可能会严重污染环境。故此,笔者以为,生活垃圾中的“有 害垃圾”应当作为本罪中的“其他有害物质” 。 综上所述,有害生活垃圾应当作为“其他有害物质”对待,其严重污染环境时,可 按本罪处理。 (二) 污染环境罪的客观方面 根据修订后的刑法第 338 条的规定, 污染环境罪的客观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 排放、 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其他有害物质,严 重污染环境的行为。鉴于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对何谓“违反国家规定”以及“排放、倾倒、 处置”行为有相当的共识,因此本文对此不再予以讨论。本文在此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如 何正确理解 “严重污染环境” ?污染环境罪的因果关系该如何认识?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1.对“严重污染环境”的正确理解 修订前的刑法 338 条规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以“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 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为构成要件之一,而根据修订后的刑法 第 338 条的规定, “严重污染环境”是污染环境罪的构成要件之一。因此,修订后的“严 重污染环境”降低了入罪标准,凸显了刑法对环境的保护。但是何谓“严重污染环境” , 目前既没有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也没有相关的部门规章予以说明,学术界对此讨论也远 不够深入。有的学者认为,可以按照数据测定的方式,把以下两种情况认定为严重污染 环境的情形:第一种是,严重超出水泥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85) 、 工业“三 废”排放试行标准 (gbj4-73) 、 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1-4913-85) 、 大 污染环境罪问题研究 9 气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82) 、等国家或者各种行业所规定的数据范围。 (2)严重超 出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02 版)所规定的数据范围。应当说该学者的上述 观点具有一定的可取性,因为水泥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毕竟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 排放污染物标准,但是上述观 13点也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即何谓“严重超出”仍然 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此在司法实践中仍然缺乏可操作性。 依笔者所见,如何认定“严重污染环境” ,可以从以下几种角度进行思考:第一, 如果污染环境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请参阅 2006 年 7 月 21 日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与第二条的规定) ,即是符合了修改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危害结果,肯定 是达到了“严重污染环境”的程度,构成本罪。第二,如果没有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 或者人员伤亡的情况下,分三种情形进行界定: (1)严重污染水体的判断。如果造成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含量超过国家环保总局颁布 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与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 v 类标准的,即可认定为造成严 重污染。以下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释图,其中一、二类水质量最优,一类水通常 是源头水;三类水可以达到人类饮用标准;四类水是工业用水;五类水即 v 类水即为被 严重污染的水体。 13 2006 年 7 月 21 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一) 致使公私财产损失 30 万元以上; (二)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十亩以上, 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 (三)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 幼树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 第二条: (一)致使 1 人以上死亡、3 人以上重伤、10 人以上轻伤,或者 1 人以上重伤并且 5 人以上轻伤的;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污染环境罪问题研究 11 (2)严重污染空气的判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空气质量分 级标准 ,空气污染是由空气中的颗粒、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各种有害物质通过一定 的标准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数。如下表图中,空气质量分为 5 级,其中第七级即 v 级即为 严重污染空气的标准。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空气质量的判断标准往 往是不同的,例如,我国长期以来对于空气中的颗粒执行标准为 pm10,而美国等发达国 家的执行标准则是 pm2.5(基于我国目前非常严重的灰霾天气,我国也在努力向 pm2.5 的标准靠拢) 。 (3)严重污染土地的判断标准。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局颁布的土壤环 境质量标准加以认定(参见下图) 。下图表明,土地质量分为三级,一级标准为保护 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 护人类健康的土壤限制;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当 土壤中各指标 ph 值大于三级时,表明土地受到严重污染。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一级 二级 三级 自然 背景 7.5 6.5 镉 0.20 0.30 0.60 1.0 1.0 汞 0.15 0.30 0.50 1.0 1.5 砷 水田 15 30 25 20 30 空气质量分级标准 污染指数 50 以下 51-100 101-150 151-200 201-250 251-300 301-350 质量级别 i ii iii(1) iii(2) iv(1) iv(2) v 质量状况 好 良好 轻微污染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中度重污 染 重度污染 规 格 土 壤 ph 值 项 目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旱地 15 40 30 25 40 铜 农田等 35 50 100 100 400 果园 - 150 200 200 400 铅 35 250 300 350 500 铬 水田 90 250 300 350 400 旱地 90 150 200 250 300 锌 100 200 250 300 500 镍 40 40 50 60 200 六六六 0.05 0.50 10 敌敌畏 0.05 0.50 10 2.因果关系的问题 (1)我国关于污染环境罪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之争 在污染环境罪中, 确定污染环境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定案与追究行为 人刑事责任的关键所在。然而,环境污染问题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环境污染 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并且污染环境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往 往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被发觉,时间跨度长;与此同时,污染范围比较广并且具有间接 性,有时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并不能对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加以直接明确的认 定,所以对污染环境罪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比一般犯罪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困难得多。这些 问题使刑法中原有的传统的判断因果关系的理论在确定污染环境罪的因果关系时难以 胜任。 若是对本罪中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科学的方法与理论进行合理的解 释与认定,就会一方面否定污染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致使许多污染环境罪 的行为不能被定罪处罚, 另一方面则会人为的认定污染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 污染环境罪问题研究 13 系,从而不适当的扩大了刑罚处罚范围。因此,科学认定因果关系对于正确认定污染环 境罪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学者就解释污染环境罪中的因果关系提出如下四种学说: 第一, 因果关系的否弃。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 污染环境罪中的因果关系难以认定, 因而认为只要行为人将污染环境的行为实施完毕,就构成犯罪,无需进行证明。 14 第二,疫学因果关系理论。 “疫学”是外来词,我国学者认为疫学最有可能是汉语 中的流行学,又被称为流行病学,它是以人群为对象,研究流行疾病的发生,群体发病 的分布、原因、特征以及预防对策和规律的医学分支学科。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将有关 某疾病发病的原因, 就疫学上所应考虑的若干相关因素, 调查各种因子与疾病间的关系, 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 选出关联性较大的因素, 进而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判定。 15疫 学因果关系, “是疫学上所采用的因果的认识方法,某因子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即使不 能够从医学、药理学等观点进行详细的法则性证明,但根据统计的大量观察,认为其间 具有高度的盖然性时,就可以肯定存在因果关系” 。 16在污染环境案件中,可以按照公共 卫生学的统计方法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若是能能够认定污染环境行为与附近居民的人身 伤害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则就证明了两者存在因果关系,构成污染环境罪。疫学因 果关系在国外都已经得到了应用,如日本富士地方法院在 1971 年成功运用疫学因果关 系理论审判了富山骨痛病案。 17我国许多学者推崇在污染环境罪中应用疫学因果关系理 论来认定因果关系。 第三,间接反证理论。间接反证说最早是源于德国民事证据法,其含义是指当主要 事实存在与否尚未明确时,若被害人能证明其中的关联事实存在时,则法官就会推定其 余事实也是存在的,而不负证明责任的加害人要从反方向证明其不存在。 18一部分学者 认为可以将该学说应用到污染环境罪的案件中, 即只要弄清如果不是被告所排放的某种 污染物,就不会有某种危害结果的出现,虽然这只是部分关联事实,但法院会根据其来 推断主要事实或者大部分事实存在,而由行为人来证明其不存在,若是不能证明,则认 定行为人的污染环境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就是说,行为人需通过证明 14 李岸曰: “新重大环境污染罪属结果犯、危险犯还是行为犯?” , 业务探讨 ,2011 年第 11 期,第 51-52 页。 15 参见吴献萍: 环境犯罪与环境刑法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年版,第 45 页。 16 日藤木英雄: 公害犯罪 ,丛选功等译,1992 年版,第 30-32 页。 “转引自”吴献萍:同上注,第 256 页。 17 日本富士地方法院在认定富山骨痛病与工厂排放镉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一审认为工厂镉排放地区有此病发作; 此污染物排放越多,发病率越高;此污染物排放减少,发病率随之下降;医学和相关试验室试验证明,两者 有联系。因此法院认定工厂排放镉与骨痛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18 参见蒋香兰: “间接反证法在污染型环境犯罪因果关系证明中的运用” , 社会科学家 ,2010 年第 6 期,第 82-83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自己所排放的某种污染物不会产生现有的危害结果来否定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来说, 不需要证明某种污染物是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方法被排出的, 也不用证明它造成损害结 果的途径与科学机理, 只需要证明被害人身体或者财产接触到了行为人排放污染物并造 成了损害,就可以推定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断定污染物排放行为人就是犯罪 主体。 第四,因果关系推定理论。因果关系推定理论是指通过疫学方法或者其他相关原理 证明行为人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存在必然性的联系, 并且行为人不能举出反证证明危害 后果与自己的行为无关,则推定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19在污染环境罪中,因果关系推 定理论是指,起诉方搜集足够的行为人污染环境的证据,并且还要提供行为人所排放的 某种污染物质必然会导致严重污染环境的科学证据,同时,若是行为人不具有例外的情 节或者其他的免责事由,如行为人没有排放有害物质,则直接推定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 存在因果关系。 (2)对以上因果关系理论简短评析 因果关系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温差电器件制造工岗位操作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缩放排工异常处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建筑方案设计平面布局图
- 游艇制作厂家施工方案
- 市政承台降水施工方案
- 校园防性侵安全教育方案
- 装修微信营销策划方案
- 罗平新年装修活动方案策划
- 建筑方案设计任务和内容
- 移动人工智能营销方案
- (正式版)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第二章 临床康复工程学基础
- 《水生生物学桡足类》课件
- 《预算员培训二》课件
- 八年级劳动课下册教案
- 人工动静脉瘘狭窄查房
- 加药装置技术规范书2014.1.16
- 水利工程中挡土墙的选型与稳定性验算
- 四年级语文下册看拼音写词语-田字格
- 重庆出版社综合实践四年级上全册教案
- 《先进制造技术》课件(全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