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毛诗注疏校勘记》古今字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毛诗注疏校勘记》古今字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毛诗注疏校勘记》古今字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毛诗注疏校勘记》古今字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毛诗注疏校勘记》古今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清经解本毛诗注疏校勘记( 以下简称校勘记) 博采诸本和众家之释来校勘经注之 文,并能阐明字际关系,是不可多得的校勘学著作之一。学者对校勘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文 献学方面,而对其小学方面的研究尚很单薄。本文以校勘记中的古今字为研究对象,运用筛 选、分析、归纳的方法探讨了校勘记中古今字的基本状况。 本文依据狭义古今字的标准把校勘记阐释古今字的方式分为两个层次:显性古今字和隐 含古今字。根据今字的表义情况,本文把校勘记中的古今字分为三类:今字记录古字的本义、 今字记录古字的引申义、今字记录古字的假借义,并对每个类别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通过对校 勘记中古今字的分类研究,本文肯定了校勘记取得的成就,辨析了校勘记在古今字研 究方面存在的疏误,总结了从中得到的启发。其中,对古今字的分类研究及疏误辨析是本文的重 点。 本文从古今字的角度探讨分析校勘记,期望对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校勘记略尽绵薄。 关键词:毛诗注疏,校勘记,古今字 i i r e s e a r c ho na n c i e n t - m o d e r nc h a r a c t e ri n m a o s hi z h u s h uc o l l a t e sr e c o r d s l ih u i m i n (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 d i r e c t e db yp r o f e n gy u t a o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p u b l i c a t i o na n dc o m i n go u to fh u a n g q i n g d i n g d i e 硼kc o l l a t e sr e c o r d sw a sb e c o m i n g f a s h i o n a b l e i ta d o p t e dv a r i o u so fe d i t i o n sa n do t h e r sa n n o t a t o n se x t e n s i v e l yt op r o o f - r e a da n dc o n 鳅 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tc l a r i f i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s oi tb e c a m e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 w o r k so n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 t h em o d e r ns c h o l a r s r e s e a r c h e so nc o l l a t e sr e c o r d sm a i n l yf o c u so nt h e a n g l eo f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y , t h es t u d yo fp h i l o l o g ya b o u ti t i sq u i t es c a r c e ,h o w e v e r w em a k et h e a n c i e n t - m o d e r nc h a r a c t e ri nc o l l a t e sr e c o r d sf o ro b j e c tt or e s e a r c h ,u s i n gt h ea p p r o a c h so fs e l e c t i n g , a n a l y s i n ga n ds u m m a r i z i n gt oa n a l y s et h e b a s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o fc o a t e sr e c o r d so ns t u d y i n g a n c i e n t - m o d e mc h a r a c t e r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n a r r o ws c r l s eo fs t a n d a r d , w ec l a s s i f i e d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m e t h o d so f a n c i e n t - m o d e r nc h a r a c t e ri nc o l l a t e sr e c o r d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d i f f e r e n tc a s e 8o fm e a n i n g so fm o d e r n c h a r a c t e r , w em a d eac l a s s i f i e dr e s e a r c ha b o u ta n c i e n t m o d e r nc h a r a c t e ri nc o l l a t e sr e c o r d s w e a f f i r m e dt h et r e m e n d o u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c o a t e sr e c o r d s b e s i d e s ,w ed i s c r i m i n a t e dt h er e m i s s n e s so f c o l l a t e sr e c o r d sa b o u ta n c i e n t - m o d e mc h a r a c t e rs t u d y i n g ,a n ds u m m a r i z e dt h eg r e a t $ o u r c 圮o f i n s p i r a t i o n a l lo ft h e s e ,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r e m i s s n e s sa n a l y s i sa r et h ef o c a lp o i n t s w ea n a l y s ea n dk n o wc o l l a t e sr e c o r d so n l y t h o u g h o u tt h ea n c i e n t - m o d e mc h a r a c t e r a n dw el o n g f o rw ec a nd os o m e t h i n gt ok n o wa b o u tc o a t e sr e c o r d sm o r ew i d e l ya n dd e e p l y k e yw o r d s :m a o s h i z h u s h u ,c o l l a t e sr e c o r d s ,a n c i e n t - m o d e mc h a r a c t e 1 1 1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宁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硷誓琴 时间: 加矽年钥刁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 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宁夏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时间: 加哕年争月刁日 时间:2 o 。呼 年鲈夕。日 绺圆 宁夏人学硕i j 学位论文绪论 绪论 清代阮元撰述编纂成就颇丰,本论文以其编纂的毛诗注疏校勘记( 论文中除章节标题 外均简称为校勘记) 为文献依托,探讨分析其中的古今字问题。 第一节阮元生平及其著述 阮元( 1 7 6 4 - 1 8 4 9 ) ,字伯元,号芸台,谥文达,扬州仪征人。阮元一生仕途腾达,二十二 岁成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先后出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户部左侍郎,并曾任湖南、浙江、 江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道光六年,迁云贵总督,旋晋升体仁阁大学士。阮元一生重视教育, 曾于1 8 0 1 和1 8 2 0 年分别设立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书院,培育英才。 阮元终生撰述编纂工作未尝稍辍,曾编集金石书画目录,为石渠随笔、山左金石志。 还曾邀一些学者编经籍纂诂一百一十六卷,于於嘉庆五年( 1 8 0 0 ) 刊行,翌年刊刻清初以降 浙江诗人作品为两浙鞲轩录四十卷。另有诂经精舍文集十四卷、畴人传五十九卷, 还有十三经校勘记。并于道光二十一年( 1 8 1 6 ) 刊刻宋本十三经注疏。此外,阮氏亦重视 修志,所修志书有广东通志、云南通志、扬州图经等。其中扬州图经以图为经,可 称志书编修方面的创例。 阮元任两广总督时组织人力辑刻了皇清经解。这部大型典籍集清代经学、考据、校勘之 大成。当时及后世诸多学者对该巨编赞许有加。皇清经解中有阮元的 十三经注疏校勤记 和文集窜经室集。其中,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的毛诗注疏校勘记一改南昌府学本毛 诗注疏校勘记“错字甚多”、“去取亦不尽善”的局面。 第二节 毛诗注疏校勘记版本述略 由于校勘记版本较多,所以有必要对校勘记的版本略作说明。 校勘记的两种版本 校勘记有两个版本系统:文选楼本系统和南昌府学本系统。文选楼本刻成于嘉庆十三年 ( 1 8 0 8 ) ,该本于道光九年( 1 8 2 9 ) 衍生出清经解本。我们统称之为“文选楼本系统”。续 修四库全书收录有文选楼本,比较容易看到。南昌府学本刻成于嘉庆二十一年( 1 8 1 6 ) ,目前 广为流行的版本中华书局1 9 8 0 年影印本就是其衍生本之一,1 9 9 9 年北京火学出版社以中华 书局本为底本出版的整理本也属于这个系统。 文选楼本系统与南昌府学本系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 校勘记的单刻本,而后者是 经、注、疏、释文以及校勘记的合刻本。在内容上,这两种版本的差别较大,文字出入 很多。 注:除特别说明外,论文中的校勘记均指毛诗注疏校勘记。 1 宁夏夫学硕 j 学化论史绪论 _ _1ll| 二、南昌府学本校勘记并非最佳版本 阮元编纂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目的是纠众书之讹谬,为学者提供一善本,但结果不尽如 人意。我们目前习见习用的南昌府学本校勘记,阮元并不特别认同,也颇不以之为善本。之 所以这样说,有据可查: 阮元犟经室三集卷二有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书后一文,其子阮福附有按语云: “此书( 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 尚未刻校完竣,家大人即奉命移抚河南,校书之人不能如家 大人在江西时细心,其中错字甚多,有监本、毛本不错而今反错者,要在善读书人参观而得益矣。 校勘记去取亦不尽善,故家大人颇不以此刻本为善也。” 此外,阮元主编的皇清经解中的周易校勘记末尾,其弟子严杰有这样一段话: 注疏之善册,未有过于十行本者。若毛氏汲古阁本,缺佚错讹,棼不可理。十行本初次修版 在明正德时,即日本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所载正德本,非别有正德注疏本也。正德后,递有 修改,误书棘目,不若毛本多矣。近年南昌重刻十行本,每卷后附以校勘记。董其事者,不能辨 别古书之真赝,时引毛本以订十行本之讹字,不知所据者乃续修之册。更可诧异,将宫保师校勘 记原文颠倒其是非,加“补校”等字。因编经解,附正于此,俾后之读是记者,知南昌本之 攸谬有如是夫。( 清经解第五册2 8 3 页上栏,上海书店影印本) 据此,我们可知该本并非善本。 三、阮元认可的版本 阮元较为认可的校勘记版本是清经解本。虽然他并没有把这一想法直接告知于社会, 但上述所引其子阮福、其弟子严杰的说法有力地说明了一切。再者,南昌府学本校勘记刻成 于嘉庆二十一年( 1 8 1 6 ) ,而清经解本校勘记则诞生于道光九年( 1 8 2 9 ) ,比南昌府学本 晚十几年,况且两个版本的内容也颇不相同,差别较大。可见,阮元编纂清经解本校勘记 这一具体行动也恰好可以说明其对南昌府学本的不满。 皇清经解始刻于道光五年( 1 8 2 5 ) ,由阮元的弟子严杰任编辑,阮福等人监刻,于道光 九年( 1 8 2 9 ) 辑刻完竣,共1 4 0 0 卷,汇集了清初至乾嘉时期众多著名学者的重要著作,内容除 经学外,尚涉及小学、校勘、金石等诸多方面。顾炎武、钱大昕、邵晋涵、戴震、段玉裁、王念 孙、孙星衍、阮元、焦循、王引之、郝懿行等著名学者的著作在这里都有收录,是研究小学者案 头不可或缺的常用之书。上海书店于1 9 8 8 年影印出版了皇清经解。 本文依据的校勘记版本是清经解本,除特别说明外,论文中的校勘记均指清 经解本毛诗注疏校勘记。 第三节l :毛诗注疏校勘记研究现状与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 校勘记研究现状 对校勘记的相关研究,学者主要是侧重于文献学方面。主要研究成果有: 清汪文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四卷( 续修四库全二f 5 本) ; 清茆泮林毛诗注疏校勘记校字补一卷( 鹤寿堂丛书本) ; 一2 宁夏大学硕i 。学位论文绪论 刘承斡毛诗单疏校勘记三卷( 嘉业堂刊本,刘氏以宋本单疏本为蓝本,与阮本毛诗注 疏进行比勘,补校了1 7 0 0 多条,是对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一次比较彻底的补正) ; 罗振玉敦煌古写本毛诗校记一卷; 罗振玉毛郑诗斟议一卷; 黄焯经典释文汇校毛诗音义三卷。 以上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校勘记进行的补正。而对阮元校勘记小学方面的研究, 还显得很单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拟以清经解本校勘记为文献依托,以小学问题 中的古今字为着眼点,对校勘记中的古今字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期望对进一步认识校 勘记略尽绵薄。 另外,尽管对古今字的研究已经很多。但究竟应该怎样界定古今字,人们意见纷纷,莫衷一 是,甚至在有些方面还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因此,继续对古今字加以探讨分析还是有必要的。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为了保证论文研究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我们在探讨校勘记中的古今字时,主要运用了以 下几种研究方法。 ( 一) 筛选分析法 我们按照狭义古今字的标准,运用筛选分析的方法选取校勘记中的古今字,确定研究范 围。 ( 二) 具体分析法 针对材料中出现的每组研究对象,本文采用了具体分析的方法,运用所掌握的材料,对每组 字进行具体分析讨论。 ( 三) 归纳分类法 本文使用归纳分类法对校勘记中的古今字进行分类,再对每一个类别具体分析,从而更 为清晰地阐明问题,体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四) 统计分析法 本文试对校勘记中的古今字现象作穷尽式统计研究,所以,在论文的准备与撰写过程中, 我们对材料中的古今字进行了统计归类,并对每一类别作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尽可能确保文章的 科学性与完整性。 3 宁夏人学硕 :学位论文 第一章古今7 概述 第一章古今字概述 第一节古今字界说 古今字这一术语,最早由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提出,但郑氏没有对古今字的概念加以明确表述。 颜师古、段玉裁、王筠、徐灏等人也先后对古今字进行过研究,但他们所指的古今字范围不尽相 同。当代学者王力、裘锡圭、詹鄞鑫、洪成玉、赵克勤等也各抒己见,就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 法和认识,惜结果仍未达成共识。 总体上看,众学者对古今字的界定大致有两个思路:一是立足古籍阅读,依据历代学者使用 这一术语的实际情况进行概括。这种方法,使古今字与异体字、通假字等有所缠绕。另一种是立 足解释汉字发展规律,从汉字孳乳发展和造字相承的角度认识古今字。依据这个角度认识的古今 字,“跟古人所说的古今字,不仅范围有大小的不同,而且基本概念也是不一致的。古人讲古今 字是从解释古书字义出发的。删从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对古今字的认识有两个着眼点: 一是以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为着眼点,据此而得出的古今字一般是广义上的古今字。二是以汉字 的孳乳发展为着眼点,依此而得出的古今字往往是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关系上认识的。 从历时角度认识古今字 从历时角度看,对古今字的研究颇具影响力的有以下一些学者: ( 一) 段玉裁 段玉裁在其巨著说文解字注中指出:“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古今人用字不同,谓 之古今字。”“凡言古今字者,主谓同音而古用彼今用此。”罾可见,段玉裁认为古今字是用字问题, 把古今用字不同的现象都纳入古今字的范畴。 “古今字”这一术语出现较早,其间也不乏学者的研究,但对古今字系统成论实自段玉裁始。 段氏提出的“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的观点,揭示了古今字中。古” 与“今”的相对性。此外,段玉裁把古今字和汉字形体的演变区别开来,认为古今字“非如今人 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这些,对后人的研究很有价值,使人们在研究古 今字时少走弯路。可以说,上升到理论的角度阐释古今字,段玉裁是首家。 段玉裁所言的古今字,范围比较宽泛。仅从用字不同的角度看,不见得一定是古今字,还有 可能是通假字或异体字。另外,段玉裁在一些注释中把后起的今字看作俗字,排除在古今字外, 与自己提出的“古今人用字不同”的理论不符。稍加举例如下: 目部盲下:“盲,目无牟子也。牟,俗作眸。”锄 竹部箪下:“汉律令:箪,小匡也。匡,俗作筐。”回 虎部境下:“师、狮止俗字。”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8 页2 7 3 国段玉裁说文解,注卜海:上海吉籍 i ;版社1 9 8 1 页4 9 段玉裁说义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j f ;版社,1 9 8 1 页1 3 5 段卞裁说义解:声注上海:一l :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页1 9 2 段玉裁说文解注上海:上海古籍j 版社,1 9 8 1 页2 1 1 4 宁夏人学硕 :学位论文第一帚古今7 溉述 尽管段玉裁的古今字论中存在一些问题,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说文解字注的尊重。因为 自段玉裁始,对古今字的研究开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 - - ) 徐灏 徐灏于说文解字注笺“佑”字下对古今字提出了新的见解:“古今字有二例:一为造字相 承,增偏旁;一为载籍古今本也。”徐灏的见解糅合了两种观点:一是把古今字看成有造字相承 关系的字。这一点,与王筠所说的“加偏旁以别之”相似。二是“载籍古今本”。也就是段玉裁 所谓的“古用彼今用此”的古今异用问题。由于存世典籍有的本经亡佚,口耳相传,有的传写既 久,淆杂难辨,因此,“研究古今字,不能完全依靠传世古书。因为在古代著作流传的过程里, 作者原来所用的字往往会被传抄刊刻的人改成今字。” 徐灏对古今字的处理方法较为圆润,把造字相乘和古今异用视为古今字的两种类别。但实际 上,这是同时使用了两个口径,致使古今字的范围更为宽泛。 ( 三) 裘锡圭 裘锡圭先生把古今字视为一词多形现象。在文字学概要的一词多形一节中这样定义 古今字:“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通行时间往往有前后。在前者就是在后者的古字,在后者就 是在前者的今字。” 裘先生遵从古人所说的古今字,从古人使用这一术语解释古书字义的实际情况着眼,认为古 今字不仅包括母字分化字,还包括一字的异体和各种通用字。也就是说,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都 可以归并到古今字的范畴。 裘锡圭先生以古今字的作用( 解释古书字义) 为基础研究古今字,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古 人讲古今字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古书字义,以便更加准确地理解典籍,而不是为了说明汉字的孳乳 发展关系。所以,我们有什么必要把古今字限定为母字和分化字或有造字相承关系的字呢? 裘锡 圭先生对古今字的阐释,启发我们遵循古人的意思认识古今字。他的论述周密严谨,被很多人借 鉴。 ( 四) 詹鄞鑫 詹鄞鑫在 汉字说略中对古今字做了分析,指出古今字综合反映形、音、义三方面的关系。 作者认为:“如果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文字来记录,那么早先使用的文字叫古字, 后来使用的文字叫今字,合称为古今字。” 这里所谓不同的文字主要是从结构上来说的,即 今字与古字绝大多数存在形体上的关联。作者分六种情况讨论了今字和古字的字形联系:1 在古 字的基础上附加类化符号成为今字,这是最常见的情况。2 改换古字的形符成为今字。3 古字附 加表音符号成为今字。4 古字改换声符成为今字。5 古字略加变形成为今字。6 还有少数由于假 借造成的古今字,这类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毫无联系。 更可贵的是,詹鄞鑫不仅从形体上对古今字做了分类,还从意义的角度对古今字做了细致的 划分,共有七种情况:1 本义用古字表示,为引申义另造今字。如“昏”、“婚”。2 本义用古字 表示,为假借义另造今字。如“辟”、“避”。3 古字表引申义,为其本义另造今字。如“禽”、“擒”。 4 古字表示其假借义,为其本义另造新字。如“云”、“霎”。5 古字逐渐淘汰,由今字兼表其义。 o 裘锡圭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8 页2 7 2 裘锡圭文j 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8 页2 7 0 詹鄞鑫汉字说略沈阳:辽宁教育i l ;版社,1 9 9 1 页2 8 1 5 宁夏大学硕f 。学位论史 第帝古今7 概述 如“l ”、“纠”。6 今字被淘汰,恢复使用古字。如“网”、“罔”。7 其他情况。作者又对此做了 细分:一是古字表示假借义,其本义另借它字表示。如“何”、“荷”。二是古字表示借义的引申 义,又为借义另造新字。如“厌”、“餍”。三是古字表示某一借义,为另一借义另造新字。如“亨”、 “烹”。四是古字表示本义,为它的引申义另借它字表示。如“伯”、“霸”。 詹鄞鑫先生不仅注意从形体上认识古今字,还对古今字的表义情况做了细致的分类,不是泛 泛而谈,而是具体详细。这对我们研究古今字有很大的启发。笔者在分析校勘记中的古今字 时,借鉴了此分类方法。 二、从汉字孳乳发展角度认识的古今字 从汉字孳乳发展的角度认识古今字的学者也有一些,下面简要概述: ( 一) 王筠 和段玉裁一样,王筠也是“说文四大家”之一。在认识古今字方面,王筠不拘泥于前人的研 究,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其说文释例中提出了“分别文”和“累增字”的概念。分别 文与累增字有一个共同特点:二者均为增加偏旁而造的后起字。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增加偏旁后的 新字的字义与古字之义有无差别,有差别者是分别文,无差别者为累增字。 依据王筠的分析,分别文包括两类:一是“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另一 类是“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累增字,王筠认为有三类。一是古义隐晦深曲, 不为人们所了解,加偏旁为本义另造新字;二是为古字增加偏旁造新字,弃古字不用;三是加偏 旁造新字,但新字没有通行,而是仍用古字。按王筠的分析,累增字就是为保留古字本义而造的 新字。 从造字相承的角度认识分析古今字,王筠是首家。王筠根据汉字形体的联系认识古今字的方 法,使得古今字的范围大大缩小,含义更为具体明确。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种方法只能 解释有造字相承关系的古今字,而那些形体上没有联系的古今字( 如“父”和“甫”) 则被排除 在外。显然,王筠的古今字观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对王筠的研究十分尊重, 因为王氏的研究为我们认识、学习古今字开辟了新视野。 ( 二) 蒋绍愚 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蒋绍愚先生主张使用“本原字”和“区别字”的概念,而不使用 “古今字”这一术语。理由有二:第一,“古今字”着眼于时代的先后,没有表达出这一类字的 特点。异体字、假借字也有古有今。第二,从“古今字”这个名称本身来看,古人并不是专门用 来表示本原字和区别字。依此,我们不难发现蒋先生对“古今字”这个术语的态度:首先,使用 该术语,不能明确地把这类字与其它有古今关系的字区别开来。其次,从古人使用这个术语的具 体情况看,它包含的范围太宽泛。为便于准确理解,蒋先生给“区别字”下了定义:“凡是一个 汉字因为引申或假借而造成用法的分化,需要另加偏旁来区别的,其加偏旁的字都叫区别字。”谚 蒋绍愚先生认为区别字有五种形式:1 - 本原字加偏旁而形成区别字,如“辟”和“避”。2 改变本原字的偏旁而形成区别字,如“赴”和“讣”。3 改变本原字的笔画,如“句”和“勾”。 。手筠说文释例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 9 8 3 页3 2 7 圆同f o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页2 0 8 6 宁夏人学硕 j 学f t 论文第章古今宁概述 4 另造一字为区别字,如“伏”和“孵”。5 借另一字为区别字,如“何”与“荷”。他对古今字 的分析主要是对古今分化字具体详细的论述。 第二节本文所依据的古今字 本文所依据的是狭义古今字的标准。在说明本论文所依据的古今字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赵 克勤先生所著的古代汉语词汇学。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本论文在分析认识古今字时受到了该 书的启发。 赵克勤先生在古代汉语词汇学一书中,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认识古今字,分析很透彻。 赵先生认为,广义古今字包括三种情况:1 一个字古今写法不同,但音义完全相同,实际上是异 体字;2 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之间的借用,实际上是通假字;3 古字和今字交叉,今字取代古字 的某一意义,实际上是今天所谓的古今字。而狭义的古今字专指上述的第三种情况。 赵先生认为,古字产生今字的方式有四种:1 本字被假借义所夺,所以另造今字以表本义, 如“求”、“裘”。2 古字由于假借而产生新义,又孳乳出表示假借义的今字,如“舍”、“拾”。3 本字被引申义所夺,因而另造新字以表本义,如“益”和“溢”。4 古字由于引申而产生新义, 又孳乳出表示引申义的今字,如“赴”、“讣”。 赵克勤先生的论述深入而精准,对古今字的阐述较为科学,不仅从广义狭义两个角度对古今 字予以说明,而且较为详细地阐释了古今字产生的方式。赵先生所认为的古今字属于狭义古今字。 广义古今字影响甚广,长期占据主流。自东汉到清代,学者对古今字的争议很大,但主流的 观点还是认同广义的古今字。郑玄首次使用“古今字”的术语,其首创之功,影响甚大。这一概 念的提出,引起了社会的泛关注,对古今字的思考,也逐渐渗透到学者的著述之中。但广义的古 今字在使用中会产生诸多不便,因为它不便于和其他字迹关系区分,易造成混淆。而从文字孳乳 角度认识古今字的方法又不符合古人创制并使用“古今字”这一术语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探 讨的古今字是狭义古今字。 汉字最初的使用章法不是特别严谨,其逐渐走向完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古代,同 词异字的现象很普遍,如假借字、异体字、通用字等。为了便于说明,本文在借鉴众多学者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古今字是表示同一意义而先后产生的不同书写形式,产生在先的为古字,产 生在后的为今字。古今字符合三个条件:1 古字和今字的产生有先有后。2 表示同一意义时,古 字和今字的使用也有先有后。3 今字是为古字的某一义项专造的新字。 7 宁夏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第- 二章 毛诗泞疏校勘记中古今字的阐释方式 第二章毛诗注疏校勘记中古今字的阐释方式 时至清代,人们对古今字的认识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长期的积淀与熏陶,古今字的理 念已渗透到许多学者的著述当中,阮元编纂的校勘记也使用了古今字这种注解方式,藉此来 阐释字与字之间的古今关系,服务于其校勘工作。 校勘记中阐释古今字的方式有多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直接用术语阐释的古 今字( 3 2 组) :第二类,用标志性语言阐释的古今字( 4 组) ;第三类,误判为其它关系的古今字 ( 8 组) ;第四类,校勘记中没有指明的古今字( 1 0 组) 。其中的前两类直接体现了字与字之 间的古今关系,我们称之为“显性古今字”,后两类没有直接体现字与字之间的古今关系,我们 称之为“隐含古今字”。经统计,校勘记中的古今字有5 4 组,其中显性古今字有3 6 组,隐含 古今字有1 8 组。下面我们将对其分别进行列举。 第一节显性古今字的阐释方式 这里所说的显性古今字,指的是校勘记中直接注明了的古今字。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用 术语说明的古今字。如桃天校勘记中“婚姻以时”条校记:“昏、婚古今字。”从这条校记中 我们之所以能够得知“昏”、“婚”二字之间的关系,是因为该校记使用了“古今字”这一术语。 另一类是使用标志性语言阐明的古今字。所谓标志性语言,指的是“今作某”、“古作某”、“某之 古字”等提示性语言,我们可以从这些语言中推断出古今字关系。针对显性阐释方式的这两种情 况,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一、直接用术语阐释的古今字 这里所说的术语,指的是“古今字”这一术语。这种阐释方式是:校勘记说明古今字的主 要方式。校勘记中使用“古今字”这一术语说明的古今字有3 2 组,摘录如下: l - 网雎校勘记:凰凰也案:释文云:“徐上如字,下福凰反。崔重恩集注 本下即作藕字。”考 正羲檩起止云“凰凰”,是正羲本不作飙。正羲下文 又云“凰驯飙也”者,凰、飙古今字。凡缨注古字, 正羲每易鹅今字而靛之,其南例如此也。 今往往有合饼畴,依缝注误改者矣。 2 网雎校勘记:后妃雎就桀君子明监本毛本“雎”撰“能”,围本不器集“筑”, 富作“悦”,下文作“悦”可趣也。注作“就”,正羲作“悦”。筑、悦,古今字,易而蔽 之也。 3 ( s t 夭校勘记:婚姻以畴小字本同,固本、明盛本、毛本同。 唐石缝、相塞本作 “昏”。案:昏、婚,古今字,序用“昏”字,唐石缝、相叠本是也。正羲每易羯 “婚”字而蔽之。今正羲此作“昏”者,亦後改也,馀同此。 4 汝填校勘记:羝得选避若其避之阁本、明盛本、毛本同。案:注作“辟”,正羲 作“避”。辟、避,古今字,易而筑之也。 8 宁夏大学硕 j 学位论文第一二章毛i 注疏校勘记中古今7 的闹释方式 5 羔羊校勘记:行可躞迹者圉本明盛本毛本同。案:傅作“徒”,正羲作“躞”。 徒、躅誊古今字易而蔽之也例兄前。檩起止仍云“至j 跫”可澄也。释文“徒”字亦作“躞”, 非正羲本。 6 野有死唐校勘记:先使媒人尊成之固本、明盛本、毛本“尊”误“道”。案:注作 “道”,正羲作“尊”。道、尊,古今字,易而靛之也,例兄前。释文“葫”下云“尊 也”,亦是改用今字,非释文本。毛傅作“尊也”,考文古本本傅作“尊”,采正羲、 释文而误。 7 缘衣校勘记:先染绦後裂衣固本、明盛本、毛本同,小字本相叠本“裂”作“制”。 案:“制”字是也。正羲云“富先染练而後裂衣”以下,盍作“裂”字者。制、裂古今字, 正羲易“制”猖“裂”而蔽之,其例兄前,非正羲本笺作“裂”字也,喾由不知者以 :正 羲改笺耳。 8 终凰校勘记:在我薤姜之傍同本、明盛本、毛本同。案:注作“旁”,正羲作 “傍”。旁、傍,古今字,易而就之也。例兄前,馀同此。 9 凯凰校勘记:有毅智之善德固本、明盛本、毛本同。案:注作“知”, 正羲 作“智”。知、智,古今字,易而葳之也,例兄前。释文:“知,本亦作智。”非 校勘记:旯其影之去往而不碾闼本、明盛本、毛本同。案:缝作“景”, 正羲作“影”。景、影,古今字,易而就之也。 i i 柏舟校勘记:即下云至死矢靡他是也固本、明监本、毛本同。案:缝、傅作“它”, 正羲作“他”。它、他,古今字。易而蔽之也。例兄前,此不误。浦镗云:“之,误至。” 非也。傅:“之,至也。至己之死,信燕它心。” 正羲取此。 1 2 定之方中校勘记:其髓舆柬壁迪相塞本同。小字本“壁”作“辟”,闼本、明盛 本、毛本“壁”误“璧”。案:“辟”字是也。释文:“辟,音壁。” 正羲云:“由其 髓舆束壁相成。”辟、壁,古今字,易而魂之也。例如此耳,非正羲本作“壁”也。考“壁” 字,古作“辟”,左傅“辟司徒”是其蔻。雨雅释文云“辟,本又作壁,此星有人居之 角象,宜羯壁”,其藐非也。考文古本作“壁”,采 正羲而禊。固本以下正羲 中“壁”皆禊“璧”。 1 3 定之方中校勘记:先升彼漕邑之墟矣圈本明监本毛本同。案缝、注皆作“虚”。 正羲作“墟”。虚、墟,古今字,易而兢之也,例兄前。檩起止云“傅虚漕”可箍。释文: “虚,本或作墟。”非正羲本。 1 4 伯兮校勘记:刖僳鹅有德故云英谍固本、明盛本、毛本同。案缀作“桀”,注同。正 羲作“傺”。桀、僳,古今字,易而蔽之也。 1 5 将仲子) 校勘记:故云疆轫之木闺本、明盛本、毛本同。案傅作“忍”, 校勘记:集狄于竟阂本、明盛本、毛本“竞”作“境”,下言“榘狄于境” 同。案:所改是也。序作“竟”,正羲作“境”,下文皆可澄。竟、境,古今字,易而 蔽之也。考文古本序亦作“境”,误采正羲所易之今字。 9 宁夏大学硕f 学位论文 第二币毛许注疏佼勘记中古今7 的闸释方式 1 7 校勘记:于貉往搏貉小字本、相壹本同。案:此释文本也。 释文 云:“搏,音博,葺音付。”卓攻“篇公到”释文同。又燕羊释文云:“搏,音博,亦 作捕,音步。”考 正羲云:“一之日往捕貉,取皮。”又云“皆是往捕之而取其皮。一 是正羲本作“捕”字。都人士正羲引“于貉,往捕貉”亦其趟。如周穗小司徒注 “伺捕”,小司寇注“司搏”也。o 按:搏、捕,古今字。此正笺作“搏”,正羲易字 而筑之也。 2 1 狼跋校勘记:乃逐遁避此成功之大美固本、明盛本、毛本同。案:缝注作“搽”, 正羲作“遥”。繇、逐,古今字,易而就之也,例兄前。正羲云:“古之逐字,借 绦羯之。”则固自言其例矣。考文古本笺作“逐”,误采正羲也。“避”亦易字, 兄 汝境。 2 2 采薇校勘记:事得遗返固本、明盛本、毛本同。案:注作“反”,此 校勘记:甚傲慢羝法度固本、明监本“傲”误“敖”。案:笺作“敖”,正 羲作“傲”。敖、傲,古今字,易而筑之也,例兄前。 2 5 小明校勘记:奥媛也小字本、相璺本同,圈本、明盛本、毛本“奥”误“燠”。 案:此缝释文、唐石缝皆作“奥”,舆燕农经用字不同。上 校勘记:古公直父以“父”、“甫”菊古今字,易而筑之也 2 8 重塞 校勘韶:度始爱蠹之基趾相謇本同,圈本、明盛本、毛本同。小字本“趾” 作“止”,下同。案:“止”字是也。止、趾,古今字,正羲中字作“趾”,乃易而筑之之 例,不凿依以改笺也。 2 9 行莘校勘记:王俱雨而揖遥之固本、明髓本、毛本同。案:“震”凿作“遇”,下 文皆作“逦”可箍也。缀、注作“雨”, 正羲作“通”。雨、通,古今字,易而靛之也,例 兄前。 1 0 宁夏大学硕f 学位论文第一二章毛诗注疏校勘记中古今7 的阐释方式 i i i_ii _i 3 0 桑柔校勘耙:则冥趴如醉小字本、相基本同,围本、明懿本、毛本亦同。案: 正羲云“则眠臣人如醉”,是其本作“瞑。瞑、眠,古今字,易而兢之也。考文古本作 “瞑”,采正羲而鹑之。 3 1 霎漠校勘记:熟氟熵煽然明监本、毛本“婊缝”误“蛊蛊”,同本不误。案:以 下同,唯一魔禊捣“蛊蛊”耳。缝作“蠢蛊”,正羲作“爝熵”者,蛊、塌,古今字,易而 靛之也。 3 2 瞻印校勘耔:瞻印七章小字本、相璺本同。唐石经初刻“仰”,後改“印”。 案:霎漠释文云“印,本亦作仰。”印、仰,古今字也。考文古本缝、序皆作“仰”, 亦非。 二、使用标志性语言阐释的古今字 标志性语言往往能给人以提示性作用,它与术语不同。术语是某学科中的专门用语,大家都 普遍接受并使用。而标志性语言则与个人的表达习惯有关,不同的人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标志性语 言。说释字与字的古今关系时,校勘记使用的标志性语言主要有“今作某”、“古作某”、“采 所易今字”、“易古字为今字而说也”等。但这些语言所标示的字中,除很少一部分外,多数并不 是古今字的关系。校勘记中使用标志性语言阐释的古今字有4 组,下面逐一引录: ( 一) 用为今字( 1 例) 校勘记:所以舒官之畜滞圈本、明盛本、毛本“畜”作“蓄”,後“畜稹”同。 案:“畜”字是也,以大柬箍之, :正羲用“畜”羯今字。 ( 二) 是所用今字( 1 例) 文王有聱校勘记:韶善老以教孝悌也同本明盛本毛本“悌”误“弟”。案:“悌” 是正羲所用今字。 ( 三) 乃( 是) 所易今字( 2 例) 1 。瞻印:校勘就:施刑罪以屣绸天下小字本同,团本、明盛本、毛本同。相壹本“绸” 作“罔”。案:“罔”字是也。下笺“天下耀罔”不误,“纲”乃 正羲所易今字。 2 召曼校勘纪:言日翻日蹙固本、明监本、毛本“阏”误“辟”。案:“褥”是正 羲所易之今字,皇矣、江漠正羲皆可遥。 第二节隐含古今字的阐释方式 隐含古今字,就是作者未直接注明,需要通过挖掘分析才能得出的古今字。校勘记中的 隐含古今字有1 8 组,包括两类:一是被阐释为其他关系的古今字;二是没有指明的古今字。下 面对这两类古今字逐一进行探讨。 一、阐释为其他关系的古今字 校勘记中阐释为其他关系的古今字有8 组,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被阐释为假借关系的古 宁夏人学硕 学位论丈第:章毛诗注疏校勘记中古今7 的闹释方式 今字( 4 组) ;二是被阐释为正俗关系的古今字( 4 组) 。 ( 一) 阐释为假借关系的古今字: 校勘记把一部分本是古今关系的字误述为假借关系,共有4 例:永一咏、匡一筐、正一政、 厄一轭。下面分别引录。 1 硕鼠校勘记:雒之永虢唐石缨、小字本、相璺本同。案:释文云:“本亦 作永,同音赫,歌也。”正羲本是“永”字。此笺云“永,歌也”,乃旅“永”菊“咏”, 不改其字者,以菊假借也。正羲本羯畏。释文本作“咏”,耆是因笺并改缝字。 考文 古本作“泳”,采释文耳。 2 楚茨校勘记:既匡既劝唐石缝、小字本、相基本同。案:稃文云:“筐, 本亦作匡。”考此经毛燕傅,但以“稷,疾;劝,固”例之,必不舆鄞羲同。正羲依王 述毛以靛傅,云“既能馘正矣“,是其本缝字作“匡”,舆释文亦作本同。毛氏蔚缝字自如 此也。郸笺本缝字亦作“匡”,其云“受之以筐”者,以“匡”耦“筐”之假借,不云“稿菊”, 而於圳释中竟改其字以颞之也。释文本缀字作“筐”,乃依笺所改,凿以 正羲本揭畏。 3 皇矣校勘记:其政不獾小字本、相登本同。唐石缌“政”作“正”。案释 文云:“其政,如字。政,政教也。郸作正,正,畏也。” 校勘记:厄息蝎也小字本、相喜本同。案:此正羲本也。正羲云: “厄,息蝎,释蛊文。”释文“金厄”下云:“毛云岛咽也。”下云:“扁喝,音蜀。 雨雅作蝎。”又云:“沈音考。”段玉裁云:“舄啕,轭也。 校勘记:剐鹳圆之基陈矣小字本、相謦本同,固本、明盛本、毛本亦同。 :唐 石缀“陈”作“堕”。案:释文云:“陈,直颓反。”小字本以下之所出也。 校勘恕:傅尹氏至浦压明盛本、毛本“匿”禊“涯”,固本不误,下同。案: 压字,经注本多徒水,释文亦然。 正羲中多作“压”,富是其本不徙水也。考压蔫正字, 涯羯俗字,依缝注本改正羲者非。 4 桓校勘记:宴璺年唐石缀、小字本、相璺本同。固本、明盛本、毛本“宴” 作“屡”。案:释文作“宴”,是其遥也。正羲中字作“屡”,凿是易羯今字耳,馀缝 依稃文皆富作“宴”。 正羲自鹅文作“屡”者,皆易字之例。唐石缝锚兄“屡”字 者,非。“屡”,乃俗字耳。 1 2 宁夏大学硕 :学付论文第二幸毛诗汴疏校勘记中古今7 的阐释方式 二、没有说明的古今字 经仔细统计,校勘记中没有说明的古今字有l o 组。这1 0 组字也可以说是校勘记遗 漏的古今字。为说明问题,下面首先对这些校记进行引录: 1 北门校勘记:刺仕不得志也 唐石缝、小字本、相基本同。案:正羲云:“不 知士有才能。”又云:“言士者,有德行之稻。其仕翥官,尊卑不明也。”是正羲本“仕” 凿作“士”字。 2 缁衣校勘记:非民所能改受之也固本明监本、毛本同。案浦镗云“携讹受” 是也。 3 采薇校勘记:崴亦莫止唐石经、小字本、相登本同。案:正羲云:“集 注、定本暮作莫,古字通用也。”释文云:“莫,本或作暮。”依此,或 柬 方未明、蟋蟀、小明、罢漠缀褚“莫”字, 正羲本皆作“暮”,但未有明文,不可 意必求之也。 4 大柬校勘记:君子皆法效而履行之相叠本同,圉本、明监本、毛本同。小字本“效” 作“傲”。案:正羲云:“皆共法傲。”又云:“而法傲之。”是其本作“傲”字。 5 四月: 校勘记:定本赓训捣太固本、明监本、毛本同。案:太,凿作“大”。 6 甫田:校勘记:上孰其收自四闼本、明盛本、毛本“孰”撰“熟”。下同。 7 寅之初筵校勘记:揉其美物同本、明懿本同,毛本“探”作“采”。案:“采” 字是也。 8 皇矣: 校勘记:教蒋人以善不解倦圉本、明盛本、毛本“解”误“懈”。案:此依 服注文而引之也,正羲自药文用“懈”字。 9 召曼校勘就:池水之溢由外灌焉圉本、明盛本、毛本同。小字本、相塞本“溢” 作“益”,考文古本“益”字亦同。案:“益”字是也, 正羲中“益”字,各本不误。 l o 圈宫) 校勘靛:徂东之松唐石缝、相叠本同,闽本、明盛本、毛本同。小字本 “来”作“徕”,考文古本同。案:傅“徂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