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河南省城市化发展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当今世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和 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1998年的世界银行 年会上预言,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分别是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 自从1978年以后,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性的社会结构变革就在中国大地展开,这就 是中国的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进行着较高效率的经济活动,享受着 现代城市文明。 城市化发展问题是河南省“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 的重大问题, 因此要争取在 “十二五” 期间使全省城市化率每年提高 1.4 个百分点以上, “十二五”末城市化率达到 4 o以上,并且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以省辖市为骨 干,以中小城市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快城市化步伐,已经成为国家以及地方的共识。但是,具 体来说,河南省城市化的现状如何?它又存在那些问题?河南城市化落后的原因是什 么?如何加快河南的城市化建设?河南要采取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 重点发展哪类等级 的城市、城市化方针是什么?这正是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城市化理论综述。主要介绍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内涵、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等问题。 第二章是河南省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河南省城市化 的历史回顾;二是河南省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河南省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限制因 素。 第三章是加快河南省城市化的对策思考。这一章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河南省城 市化发展的道路选择、加快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发展中原城市群、大力发 展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破限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制度藩篱。 关键词:河南省,城市化,对策研究 iii abstract in the modem world,the height of the urbanization level has been a signific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socioeconomic integrated strength and the civilization degree of a countrystiglitz,the american economist who get the nobel laureates in the world bank annual meetings in 1998 had said that there will be two things affect the world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chinas urbanization since 1978, a magnificent historic social structure reform have expanded in china ,that is chinas urbanization . more and more of the rural people have get into the city, for a higher efficiency of economic activity,and enjoying the modern urban civilization.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blem is a big problem between “ the twelve five”in henan.so ,we must improve the urbanization rate 1.4 percentage points at least in every year,and the urbanization rate must reached more than 40%. it is well known that accelerating the urbanization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however,how about the present urbanization of henan and what problems it exists ? what is the reason caused the urbanization of henan province to drop behind? how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all the above questions will be studied in the paper the paper is made up of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bout the urbanization theory summary.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meaning and extensio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n we describe the judg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ing in china,the negative effect and the causes of the lag urbanization,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the choice of the urbanization approach in china chapter three is the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measure of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we illustrate the choice of urbanization approach to henan province,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eaning of accelerating the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theten kinds of relationshi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and the consideration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ccelerating the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are expatiated iv key words:henan province,urbanization,countermeasure i 引言 1 第一章 引 言 一 论文选题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世界银行在其2002年的中国中开篇即指出,当前的中国正经历两个转变,即从 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转变。伴随着体 制改革,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是中国在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 必由之路。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即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 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8年的45.7%,河南省的城市化水平也由1978年的13.6%提高到 36%。特别是到2005年,河南省的城市化率达到30.7%,超过了30%的标准,从理论上进 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但是,从总体、横向的方面比较而言,河南省的城市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一方面, 2000年以前河南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直到2005年以后其发展速度才超 过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即使如此,河南省2008年的城市化水平也只相当于2000年 的全国平均水平,而在全国各省份的比较中,河南省的水平也只是高于云南、甘肃、贵 州、西藏四省。 城市化滞后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严重限制性因素, 这也引起了河南省政府的高 度重视,连续颁布政策文件,对河南省的城市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09年河南省委七届 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 要 ,作出了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的重大战 略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安排和规划纲要的精神,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组织 力量编制完成了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 。2010年10月河南省政府又印 发了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 ,提出了推进河南省城乡建设、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总体要求、 总体思路、 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就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同时,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省 直有关部门参加的省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具体指导推进城乡建设3年行动计划的实施,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对策研究 2 并建立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实施,河南省将掀起新一轮的城市化浪潮,这对于促进河南 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转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 重大的意义。 (二) 研究意义 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人口和农业大省,其城市化问题不仅是城市自身的问题,它 更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按照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的目标,到2020 年全省人口要控制在1.07亿以内、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计算,今后10年内河南省需向 城市转移农村人口3000万以上。 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压力与城市现有的吸纳能力之间 形成了巨大的缺口。因此,今后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着力点就在于扩大城镇吸 纳乡村人口的能力。 加快城市化进程, 是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推进城市化, 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促进各种生 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加快实现工业化;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利 于繁荣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加快推进城市化,对河南来说已是刻不容缓。2008年河南省城市化率达到了36, 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了45.7,河南省城市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约9.7个百 分点。根据河南省的目标,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要超过50。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要求河南省的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以上,任务十分艰巨。2005年以后,河南 省已经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加快推进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体制环境也正 得到持续改善,条件逐渐成熟。河南省既要抓紧时机,又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走出 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可以说, 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河南的城市化同时也是中国的城市化的一个缩影。 因此,研究这样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对中国很多欠发达地区的 城市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 研究中方法与创新 首先,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 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遵循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逻辑思路,从探讨 引言 3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入手,分析了河南省在城市化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 其次,本文运用系统分析与历史分析统一的方法。在结合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历史 进程以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研究了省内外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 影响,并力图避免限制因素对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不利影响,以促进河南省城市化的快 速健康发展。 本文在公认的城市化三大定律的基础之上,认为应该重视大都市圈规律和高氏三大 定律。特别是大都市圈规律,这对于城市化处于迅猛发展的我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另 外,本文在较全面分析河南省城市化现状和限制因素基础上,以城市化理论为指导,认 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河南城市化发展的根本, 但同时也重视其它因素对城市化的 制约作用。 二 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城市化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从城市的产生一直到 1900 年。在这一阶段虽然没有系统而全面的城市化理论,但是对于城市的发生、发展、城市 问题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等,都有论述:(2)从 1900 年到 1950 年的五十年间, 是城市化理论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产生阶段。此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完成了城 市化,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3)从 1950 年至今,是城市化理论的发展阶段。由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拉开了经济 建设与城市化的序幕。城市化作为世界性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才算是真正开始。不仅各个 学科的研究都有重大进展,还出现了学科相互渗透,甚至跨学科研究的局面。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1957)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 向第三产业转移。后人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该定理可以说是从产业结构方面指 出了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美国经济学家 lampard(1955)指出近百年来,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 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 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 renaud(1981) 在对 111 个国家进行分析后,发现当人均 gnp 从 250 美元增加到 1500 美元时,人口的 城市化水平一般会从 25%上升到 50%,当人均 gnp 上升为 5000 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会上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对策研究 4 升到 75%以上, henderson(2000)还计算出世界各国城市化率与人均 gdp 之间的相关系数 是 0.85。美国学者 berry(1962)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程度之 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说,这些经济学家从各个方面揭示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双向 互促共进规律” 。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在他的城市地理(1979)一书中提出,世界城市化的发 展过程具有阶段性规律,其所经历的轨迹可以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 s 型曲线。一般可 以分为三个阶段:(1) 城市化水平在低于 30%的称为城市化的初期或者是发生阶段。在 此阶段,社会生产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优势。(2)城市化水平在 30%到 70%之间 的称为城市化中期或者是快速发展阶段。 (3)城市化水平超过 70%的称为城市化后期或者 是成熟阶段。此时,产业结构中以服务业为主。农村人口则相对稳定在 10%以下,而城 市人口比重则会逐渐稳定在 90%以上。 美国学者戈特曼 1957 年在研究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时首先提出了 “都市圈” 概念。根据戈特曼的定义,都市圈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生产要素的高密度聚集。戈 特曼对 “高密度” 的定义则是其下限应为 2500 万的人口规模和 250 人/ 2 的人口密度; (2)国家甚至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例如东京都市圈的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 2/3 以上;(3)新思想的“培养器” 。因为人口的集中和频繁的流动导致了思想的碰撞以及公 共意识的不断变化;(4)空间结构上的连绵性。都市圈往往沿着交通枢纽呈带状发展。 今野修平在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整理与对策建议(2001)一文中对日本的都市圈模 式进行归纳:(1)日本的都市圈人口集聚程度堪称发达国家之最;(2)铁路支撑起了都市 圈的交通体系;(3)城市化的效应借助于郊外辐射到广阔的周边地区;(4)出现了严重的 国土不均衡发展的问题,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国土利用格局;(5)农村人口大量 涌入特大城市;(6)东京成为世界据点城市。对于具有许多相似背景的我国的城市化而 言,这种归纳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英国经济学家 l.范登堡在其著作 欧洲城市兴衰研究 中提出了 “城市发展阶段说” , 即: (1)从以农业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社会; (2)从以工业为主过渡到以第三产业为主; (3) 第三产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并以此为根据,将城市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阶段; 市郊化阶段;反城市化与内域的分散阶段。 (二) 国内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所有和资本主义社会伴生的经济、社会现象 引言 5 和规律都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城市化亦不例外。可以说国内关于城市化的研究 是一片空白。甚至连“城市化”这个词都找不到。但是,1978 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 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国内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提出和研究 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深入。1979 年,南京大学的吴友仁的一文的发表,标 志着我国学术界正式开始了城市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序幕。 总体看来,我国城市化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是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的缓慢发展和初步形成阶 段;(2)第二阶段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 90 年代末,是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深入研 究阶段;(3)第三阶段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今,是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的全面 展开阶段。 吴友仁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1979)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归 纳了 1949 年以后中国城市化的八个基本特点。 第二部分则对 2000 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 进行了预测。第三部分则探讨了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和途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篇文 章受到当时国家建设方针的影响较重,但作为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的先驱,这篇文章仍 然是一篇重要的代表作。 1983 年,费孝通先生连续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 、 继续开展江苏小城镇研究 、 小城镇, 再探索 、及早重视小城镇的环境问题 、小城镇的发展在中国的社会意义 、 小城镇、苏北篇 、 小城镇,再开拓等一系列发言、报告,在全国掀起了研究小城 镇的热潮。其观点主要为:(1)对小城镇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2) 明确提出“小城镇是一个大问题” ,提升了小城镇在理论研究中的地位;(3)对八十年代 初期的小城镇化的特征进行总结;(4)对中国的小城镇化进行了新探索;(5)对中国小城 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思考;(6)总结了小城镇的发展在中国的社会意义。 “小城镇论”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与乡情,既符合当时发展乡镇企业的要求,又符合政府 的城市发展方针,因而成为当时城市化道路的主流观点。 高佩义在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1991)一书中,首次在我国理论界比较全面的给 出了城市化的内涵, 即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 然历史过程。并且认为我国城市化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我国城市化 发展战略既要遵循世界城市化普遍规律又要符合我国国情, 而且实施城市化战略要政策 得当措施有力,体制障碍是我国城市化面临的特殊障碍。此外,高佩义还提出了被称之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对策研究 6 为“高氏定律”的城市化三大定律:(1) 城市聚变引力定律;(2)乡村裂变推力定律; (3)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 顾朝林(1999)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拉动力,主要表现在: (1)工业化的 集聚要求,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上的高度组合,推动了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2)工业化一方面通过机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方面又使工业技术条件改善。工 业化通过产业连锁反应从而间接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3) 工业化还带来了交通革命, 而新的交通设施帮助各种资源整合为一个以城市为依托的范围很广的社会经济系统。 他 同时还认为,城乡之间以及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力也是一种类型的动力。相互作用力主要 表现为,一是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这些吸引力通过空间交通网络的主导轴作用 于小城镇,二是小城镇对中心城市辐射和扩散的吸纳力与传播力;三是乡村地区对人口 的推力。 辜胜阻、刘传江(2000)认为产业结构转换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具体来看:农业在 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的产 生是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2)农业剩余的产生使经常性的交换和社会分工成为可 能。而工业化是城市化早期进程的主动力。第三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随着工业化 进程的推进而不同。在工业化完成后,第三产业发展上升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完善的 主角产业。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2002)对工业化拉动城市化的一般变动 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变动关系,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存在较 大的差别。 (2)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的演进速度,与产业结构和就业就业结构的转变趋 势有很大关系。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效应,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非农业化的拉动 效应。 陈柳钦(2005)从农业对城市化的支持和农业为城市化提供剩余方式的两个方面进 行了总结, 即: 农业对城市化的支持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 “食物贡献” 、“原 料贡献” 、 “市场贡献” 、 “人力贡献” 、 “资金贡献”和“土地贡献” ;农业对城市化提供 剩余的方式主要有赋税方式、价格方式、储蓄方式等。陈柳钦还从理论上对第三产业作 用于城市化的机制进行了总结,即城镇提供了相对密集的人口、相对集中地企业群以及 相对有购买力的人群促使第三产业发展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促进城市软硬 件设施的完善,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城镇集中促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一般理论综述 7 第二章 城市化的一般理论综述 一 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内涵 城市化,也可称为城镇化,来自于英文 urbanization 一词。其中 urban 是 rural (农村)的反义词,包括 city 和 town,因此将 urbanization 译为城镇化或许更贴切一 些。由于在我国的城市行政单位设置中既包括城市也包括乡镇,因此,城镇化是我国理 论界的通常提法,而国际上则一般称为城市化,其实质和内涵都是相同的。因此,本文 将不加区别的使用城市化和城镇化两个名称。 城市化一词最早出现在 1858 年马克思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在论及城 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谈到“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 化” 。 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浪潮席卷全世界,城市化 一词也变得炙手可热。但由于各个学科角度的不同而对城市化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迄 今为止,对于城市化仍然没有一个完整而公认的定义。下面,列举了一些关于城市化定 义的不同的表述 歌德伯戈:城市化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种转变引起人口数量的变 化。 沃纳:城市化是指从以人口稀疏并相当均匀遍布空间,劳动强度很大且人分散为特 征的农村经济转变为具有基本对立特征的城市经济的变化过程。 陈颐: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带集中的现象或过程,它既表现为非农产业 和人口向原城市集聚,城市规模扩大,又表现为在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基础上形成的 新的城市,城市数量增加。 胡欣:城市化系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和聚集的现象,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 量的增加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王茂林:城市化是指一定地域(居民点)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成分、营运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24-25 页 歌德伯戈钦洛依: 城市土地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7 页 崔援民: 河北省城市化战略与对策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7-18 页 陈颐: 中国城市和城市现代化 ,南京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 页 胡欣: 城市经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6 页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对策研究 8 制、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 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新组合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王春光:城市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社会变迁过程,它包括人口城乡之间的流动 和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布局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还包括整个社会结构、组 织、文化的变迁等。 谢文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 变的过程。 高佩义: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 程。 综上所述,可以将各个论点概括为三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人口城市化” , 其将城市化理解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或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二是“空间城市化” ,其认为城市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人们的 生活方式等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的转换的动态过程,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 所引起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三是“乡村城市化”观点,其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差距 和对立,并认为城市化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 程。 尽管不同的学科和专家学者对城市化的解释和定义不尽相同, 但城市化作为一个社 会、经济逐渐转变的过程,其实质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型的自然历 史过程。无论对城市化的解释和定义如何,其实质和内涵都基本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城市化是一个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 人口的不断增加,不仅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加,更在于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逐步 集中,从而使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当城市化发展到后期,又逐渐 表现出“逆城市化” ,表现为城市人口向农村和郊区流动。 第二、 城市化是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和内涵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城市化的早中期阶段, 随着农村人口在城市的不断集中,使得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和规模不断增大,同时城市的 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不断得到提高;而到了城市化的晚期,出现“逆城市化”现 象,城市规模的增大逐步趋缓,更多的是内涵式的发展。 王茂林: 新中国城市经济 50 年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38 页 王春光: 中国农业社会变迁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 页 谢文蕙: 城市经济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8 页 高佩义: 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版,第 3 页 城市化的一般理论综述 9 第三、城市化是产业结构逐渐转变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 入城市,使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依次上 升。在城市化的中期以前,工业化是城市化最重要的拉动力量,而到城市化中后期,第 三产业的发展将承担起推动城市化的重任。同时,农业内部也将实现产业结构转换,非 种植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 第四、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结构逐渐转变和城市文明不断提高的过程。伴随着工业化 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 社会也逐步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化甚至是后工业化的 现代社会,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体。城市文明也 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加强。同时,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将逐渐由城市向农村区域扩 散。 第五、城市化是城乡逐渐一体化的过程。城市化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 的过程。在城市化的早中期,主要表现为农村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逐步向城市集聚的过 程,而到了城市化的中后期,城市化也表现出了城市的先进生产力和生产要素以及城市 文明逐步向农村扩散的过程。城市化只是逐步消除城乡间的差别,而不是要消灭农村。 二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城市化水平即指城市化发展的程度。 目前, 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 即 以一种主要指标来度量的单一指标法和多种指标复合度量的综合指标法。 (一) 单一指标法 1城市人口比重法 1城市人口比重法 即以某地区的城市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其城市化水平。 pu=u/p100,pu 为城市化水平,u 为城市人口,p 为总人口。这一度量方法简单明了,资料最容易得到, 实用性强,为各学科普遍接受,是世界上公认的城市化水平指标。 2非农业人口比重法 2非农业人口比重法 即以某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pu=na/p100 ,pu 指城市化水平,na 为非农业人口,p 为总人口。这个指标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 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地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 广度与深度,比之城市人口比重法,更具科学性。 3城市用地比重法 3城市用地比重法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对策研究 10 即以某地区的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 lu=u/l 100,lu 为城市化水平,u 为城市建成区面积,l 为区域总面积。由于该指标忽略了人 口密度的稠与稀所造成的城市用地的紧与松,以及在统计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应用 不广。 单一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 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 水平。因此这种度量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如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其他性质、城市化 发展的总体规模、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二) 综合指标法 由于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了人口、经济、社会、景观环境等很多因 素,因此有学者提出以多项指标综合衡量城市化水平,但由于指标多,往往针对某一国 家或地区的城市的具体情况而定,通用性差,无法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分析。因此不便开 展对比研究。 三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市化发生与发展所必须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 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综合” 。从 世界城市化的过程来看,产业(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发生、发 展的源动力,也就是说,产业结构的转换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所谓产业结构转换,根 据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 业逐步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逐步向第三产业 转移。具体来看,产业结构转换对城市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一) 农业驱动机制最基本的推动力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产业,也是三大产业中最基础的产业。 “农业发展总是构成 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 ,而农业的发展又是推动城市化的原始动力。从世界城市化的 历程来看,城市化首先产生于那些农业生产力较高、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因为只有 农业的生产力足够发达,才能产生农业剩余,才能为城市以及城市化的产生、发展提供 基础。农业剩余主要包括农产品剩余、劳动力剩余以及农业资本剩余等。其对城市化的 陈柳钦: 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 现代经济探讨 ,2005 年第 1 期 上海证大研究所: 长江边的中国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 ,学林出版社 2003 版,第 10 页 城市化的一般理论综述 11 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产品剩余的推动作用,即农业为城市化提供足够的商品粮和工业原料。在城 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是要受到农产品剩余的制约,因为人们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要来自 于农业。而且工业化往往是以轻工业的发展开始的,而轻工业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农业原 料的供给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作为支持,城市化是不会发生的。 第二,市场贡献的推动作用,即农业为城市化提供广阔的市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 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消费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农民对生产投入品以及生 活消费品的需求档次逐渐提高,从而使得工业品的市场逐步扩大,促使城市工业得到持 续发展和提高。 第三。要素剩余的推动作用,即农业为城市化提供生产要素。一方面,农业生产的 不断发展和农业剩余的逐渐积累,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本的积累,推 动了工业化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率的逐步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 动力,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农业剩余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是非农产 业增加资源的基本途径和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基本条件。 而且这种要素的转移是在比较利 益的作用下实现的。 第四,外汇贡献的推动作用,即农业为城市化提供外汇支持。由于农产品出口可以 换取外汇,从而可以为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供外汇积累,从而推动工业技术水平 的快速提高以及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而工业化又带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农业 剩余通过外汇间接地推进了城市化。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产品出口是换取外 汇的重要途径。 此外,根据农业贡献的特性,农业主要通过四种途径为工业化以及城市化推进提供 剩余:一是赋税,通过缴纳各种赋税提供剩余;二是价格,即农业剩余通过工农产品价 格的剪刀差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三是储蓄,即农民通过在金融机构存款和对政府、企业 债券的购买提供剩余;四是财产剥夺,即政府通过强制力使农民放弃财产而向城市提供 剩余。 (二) 工业驱动机制核心拉动力 所谓工业化是指 “以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向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对策研究 12 经济体系转变的历史过程” 。18 世纪中叶发端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 纪元,不仅使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同时也开启了城市化进程,由农 村时代转向城市时代。此后的世界历史表明:城市化必然要和工业化结合在一起。工业 化是前因,城市化是后果;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实质,而城市化则是工业化的空间外 在表现。之所以如此,在于工业发展本身所特有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性质。正是规 模经济特别是聚集经济决定了工业化必然是城市化的的主要动力。 第一,在资源根据比较利益而自由流动时,工业化的开始就同时是城市化的起步。 一方面,工业投资建设中有所谓的“最低临界值原则” 。也就是只有在一个最低销售额 的临界值之上,投资者才可能在利润的驱使下进行投资。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的要 素禀赋、区位条件等的不同,造成的收益率亦有不同,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各种生产 要素逐渐由利润较低的地区向利润较高的地区流动和聚集, 该地区逐渐成为工业企业聚 集区,而这种集聚又实质上成为城市的开端。 第二,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城市的发展。专业化和规模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是 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因此,工业的发展就要依靠规模化和专业 化。而其对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追求则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在空间上的聚集和分工, 从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必需的条件,并构成了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实质性内容。 第三,由工业化所引起的产业链效应促进了城市的扩张。产业链效应是指各个产业 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经济联系。工业化通过产业链效应推动了各 个相关联产业的发展,而产业链中各个产业的共同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 市的扩张,并且强化了城市化的聚集扩散效应。 第四,初始棘轮效应促使城市化持续推进。初始棘轮效应是指过去以及现在的情况 会极大地影响决策者的决策,即过去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分布影响着现在的选址决策。 因为绝大多数选址都必须接受市场和交通设施等各种现有的条件,而一个基础设施较 好、工业实力较雄厚的的城市能够为新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相对较好的基础。新工业 企业的不断建立又促使城市化不断推进。 第五,工业生产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推动城市化不断发展。循环累积因果效应是指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某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 另一个因素的变化,而后发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前一个因素的变化。一个新工业企业在 叶裕民: 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 ,商务出版社 2001 版,第 41 页 城市化的一般理论综述 13 一个区位的建立, 可以增加当地就业, 扩大消费市场, 促进与其生产相关的消费品工业、 服务业以及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又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可以 使其更好地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新的工业企业在此选址。这样的循环累 积就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 曾经对工业化拉动城市化的一般模式进行 了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 (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变动关系,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存 在较大的差别” 。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业发展的聚集效应使得工业化对城市 化产生了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产业结构的转换以及消费结 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城市化的推进更多地是由于非农产业比重增加的拉动。 (2)“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的演进速度, 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趋势有很大关系” 。一般看来,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在城市空间的集聚。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并不是 通过其对产业结构转换的影响而是通过其对就业结构转变的影响而产生的。 因为只有就 业结构的非农化才会直接促使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一般而言,当劳动密集型产业发 展较快而且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较快时,城市化的速度就相对较快;而当资本密集 型产业发展较快时,城市化的速度就相对较慢。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通过对就业结构 的作用来影响城市化的发展。 (3)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变动效应,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 非农化的拉动效应” 。在工业化过程中,与其相伴随的城市化率的上升更多的是与非 农产业的不断发展相联系,而其中服务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当工业化发展到高级 阶段时,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影响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此时,服务业由于劳动密 集的特性,其在非农产业中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更加突出,而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比产出 增长更直接作用于城市化的发展。因此,如果工业化对非农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拉动作 用较大时,其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也就较强;反之就较弱。 总之,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是由于工业对非农产 业具有带动效应。当工业化对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时,其对城 市化的推动作用就强,反之则较弱。 (三) 第三产业驱动机制后续拉动力 当工业化发展到中后期,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迅速 何念如、吴煜: 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版,第 224 页 同上 何念如、吴煜: 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版,第 224 页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对策研究 14 成为现代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一国城市化进程与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 。具体来看,第三 产业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与生产相配套的服务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要求城 市提供更多的与生产相配套的设施和服务。 如企业生产的发展要求城市提供更多的配套 性服务,如金融、通讯、交通、广告等等;商品的流通又要求有运输、仓储、批发、零 售业的服务;市场营销又要求有咨询、广告、出版业的服务。而企业的专业化又要求企 业间要不断加强协作和交流,从而要求有发达的市场服务体系。 第二,与生活消费相配套的服务的增加。工业化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居民收 入的逐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彩 的、更富奢侈性的物质以及精神上的享受。如购物、医疗保险、文化教育、旅游度假等, 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生活消费性第三产业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而且由于第三产业的劳动 密集型的特点,该产业的大力发展就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及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 第三产业具体的作用于城市化的机制可以概括为: “以集聚为特征的城镇提供了一 定范围内相对密集的人口、 相对集中的企业群和相对收入较丰的有旺盛购买力的人群 诱导第三产业发展为城市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城市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吸引人口 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城镇集中促进城市化进程” 。 由此可以看出,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作用有明显的不同:工业化所带来的 更多的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逐步增加,也即城市化在量上的持续扩张, 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是带来了城市软硬件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 续提高,也即城市化在质上的完善。 综上所述,城市化动力机制可以分为两个较基本的力量,即由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产 生的农业“推力”和由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非农产业的拉力。正是在“推” 与“拉”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化得以产生和持续发展。而且,在城市化的发 展进程中,三大产业又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第一产业是城市化最基本的推动力,第二 产业则是城市化的发动机,第三产业则是后续的拉动力。其中,以第二产业的动力作用 最为重要,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过渡,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内理论界曾有 人提出,应将发展高新以及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重点。这种观点对于工业 何念如、吴煜: 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版,第 225 页 陈柳钦: 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 现代经济探讨 ,2005 年第 1 期。 城市化的一般理论综述 15 化只发展到中后期阶段的我国的产业发展现状来说是不适用的。 四 城市化发展的规律 (一)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双向互促共进规律 美国学者 berry 曾于 1962 年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程度 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以及统计分析表明,按照一般规律,工业化 水平越高,第二、三产业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城市化水平也就越高。反过来,“从 具有综合意义指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可以发现,凡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 区,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较高” 。因此,可以看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并不是简单 的主动与被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相互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项目质量验收标准及评分表
- 合同诈骗案课件
- 厨房设备安全培训PTT课件
- 合同管理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小学阅读理解提分训练方法
- 餐饮原材料采购及成本控制
- 豆制品知识通识讲座
- 小学一年级体育课程教案汇编
- 汽车4S店营销策略执行方案
- 红包营销活动策略规划
- 2025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高中三年必考基础知识复习汇编资料(必背版)
- (2025)汽车驾驶员(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工智能在威胁情报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林业安全生产培训教材课件
- 乡级增补叶酸培训课件
- 2024邯郸大名县招聘村(居)党务、村务(居务)工作者354名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人教版 2024 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 13 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检测卷
-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含答案)
- 厂房搬迁管理办法
- 保险学考试题(附答案)
- 中药处方点评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