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南阳曲剧传承的音乐人类学考察.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南阳曲剧传承的音乐人类学考察.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南阳曲剧传承的音乐人类学考察.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南阳曲剧传承的音乐人类学考察.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南阳曲剧传承的音乐人类学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摘 要 本文以曲剧的“传承”为主线,运用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视 角,深度访谈、实地观察,从曲剧传承现状与模式的角度对曲剧在南 阳学校与民间传承情况进行考察与分析。文章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 章是绪论部分,就选题缘由、研究概况、研究内容、理论基础方面分 别进行阐述。第二章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介绍曲剧的历史 沿革和音乐传承特点。第三章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运用问卷的方 式对曲剧在南阳民间与学校传承现状与模式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是 对曲剧传承现状不景气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民间传承与学校传承目的 与模式进行比较。 通过前三章对曲剧在南阳民间与学校传承现状与模式的考察与分 析,笔者初步就曲剧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提出以下两点看法: 社会方面:首先,曲剧的传承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媒体的宣传, 尤其是媒体应该承担起传承本土文化的责任,本着“思想性、艺术性、 观赏性”的原则来宣传曲剧,使曲剧真正走入老百姓的生活世界,在 娱乐的同时又能领悟到博大精深的曲剧文化。其次,创作人员可以“用 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最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理念为基础,不断创新, 让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来认识和接受曲剧。 学校方面:首先要重视学校的本土音乐建设,把本土化的音乐教 育纳入规范化的教学轨道。其次,学校和民间要博两家之长,使学校 和民间的传承融合起来,取长补短地使曲剧得以更好地流传下去。 关键词:关键词:南阳曲剧,学校传承,民间传承,音乐人类学 南阳曲剧传承的音乐人类学考察 ii abstract this paper interviews and observes deeply the position of quju in nan yang from the ethnomusicologys way. this one tells mainly the inheritance, and study nan yang qu ju inherited situation and model one. this paper divides four chapters. this preface that describes the reason for choosing the object, the research position and content. the second one introduce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and inherited trait. the third part which is the important one study nan yang qu ju inherited situation and model one. the fourth one mainly studies why quju isnt inherited greatly, and point out the problem of the education trend. by the field work, and the research of school inherited situation and model one, i point out the two points: the social way: firstly, the government and media should take the quju seriously, especially the media which should take responsibity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media should try to transmit quju, and make people understand quju culture. secondly, the workers may base their ideas on describing the most traditional china culture by the modern art culture, and make the world learn and accept quju. the school way: school should take the traditional music seriously, and make them go into the educational criterion. secondly, school and social should take efforts to make quju inherit. keywords: nan yang qu ju; inheritance; ethnomusicology;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图、表清单 表 2.1 卧龙区居民对曲剧的认同程度 . 24 表 2.2 居民接受曲剧的态度 . 2iii 表 2.3 居民不喜欢曲剧的原因 . 2iii 表 2.4 居民对曲剧的认知情况 . 26 表 2.5 居民喜欢的音乐类型 . 26 表 2.6 中小学学生接受曲剧的态度 . 29 表 2.8 中小学学生喜欢音乐的类型 . 29 表 2.9 南阳大学生对曲剧的认同程度 . 30 图 2.1 南阳大学生对曲剧的认同 . 30 承诺书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 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 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 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 选题缘由 我的文章所要描述的是我家乡的一种快要失传的剧种曲剧的传 承现状与传承模式以及作为一个音乐教育者对这种现象的思考。曲剧 又叫高台曲,是在河南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初的形式是由表 演者边踩高跷边唱曲子,三弦等乐器伴奏,后来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艺 术成果逐渐发展成为“高跷曲” 。它是一种曲牌联缀体式的说唱艺术, 演唱时,三五人执檀板击节,一反以前的三弦伴奏形式,需要帮腔处 就一起帮腔。每一曲目,均按一定的曲牌顺序来演唱。 儿时接触音乐最早的就是家乡戏,比如豫剧、曲剧、越调、清晨 起来,走在田梗子上,随时可以听到高亢明亮的声音,有时还特意走 到跟前询问如何发声,那种惬意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其中最大的喜 悦莫过于谁家办喜事,因为这时可以看唱戏,这是农民们最为欣赏的 娱乐方式之一。戏班子随地搭起戏台子,全家人搬着小板凳早早地赶 到戏场,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着台上来回走动的花脸咿呀地比划 着,嘴唱着,虽然不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但是还会暗自偷偷发笑, 渴望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在台上唱一曲,那必定是很风光的一件事。 曲剧是戏班子最为青睐的剧种之一。家人和邻居也是曲剧忠实的听众, 他们会唱很多的剧目选段。就是在这种环境当中,我对曲剧有了初步 的了解。它的音乐形态音乐意蕴都深深地体现了南阳本土的文化特 色。它的内容素材大多都是来自于民间的传说或者真人真事。它的唱 腔也与本地方言相契合,常常会无意识地觉得我们说话的音调就是曲 剧的音调,很真实的感觉。那时候还渴望着长大后做一名曲剧演员。 带着想做“曲剧演员”的梦考上了大学,顺其自然地报了音乐学作为 自己的专业(那是我的大学没有设戏曲演唱专业) 。大学四年,最大的 收获就是学习到很多西方音乐的有关知识。耳边每天充斥着“美声唱 法是最动听,最科学的发声方法”而努力地学习掌握,拿着雷蒙恩的 五线谱视唱,试图“准确”地唱出每一个符合十二平均律音高,学习 着西方音乐史、乐理、和声、曲式、聆听着辉煌壮丽, “代表着音乐发 展最高发展水平的”交响乐,每每此时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 偶尔一次登录到一个戏曲网站,看到在 2005 年河南曲剧被国务院 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 南阳曲剧传承的音乐人类学考察 2 是正说明它正存在着危机感吗?我这个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人究 竟学到了什么?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是否有缺失?我又能做些什么? 让我们来审视一下现今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自 19 世纪末 20 世 纪初以来,随着西方音乐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引入,对中国的音乐教育 体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音乐教学中所传授的基本理论、和声、 曲式学、配器法等课程,从音乐学院教学制度、教学结构到各种的教 学计划等。而对传统音乐、传统戏曲的关注则越来越少。项阳在当 传统遭遇现代的文中指出: “中国音乐在主导脉络上选择了一条彻 头彻尾的西化之路。 ” 曲剧作为南阳的本土戏曲,它在 2004 年被河 南省列为“河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保护试点单位” ,2005 年, 它被国务院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入选首批国家号非 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南阳曲剧这一剧种,传承南阳戏曲文化,具有 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现正处于非主流的、边缘化的地带徘徊着,随时 面临着走进博物馆的可能性。作为南阳人,作为一个音乐教育的学习 者,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当我开始考虑硕士论文选题时,我毫不犹 豫地将目光投向了它曲剧。 1.2 研究概况 1.2 研究概况 1,有关介绍南阳曲剧这一剧种的文字资料整理甚少。由河南省群 众艺术馆(1952 年)编,萧雨,萧明搜集整理的河南曲剧音乐主 要围绕唱腔,乐器两大部分来介绍河南曲剧音乐的,在最后的章节中 介绍了河南曲剧的历史渊源和音乐特点,附录部分有好多谱例。本书 几乎没有涉及到河南曲剧传承方面的知识。 2,中国艺术出版社 1995 年出版中国戏剧音乐集成 河南卷 下 在第一章中描述了曲剧的唱腔以及器乐,可以说本书描述河南曲剧的 章节有限,在后面的附录部分主要介绍一些名家的生平和成就。几乎 没有涉及它是怎样传承的,为什么是这样传承的问题。 3,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 年 12 月中国戏曲志 河南卷对南阳 曲剧的发展、板式、唱腔,演出习俗做出了简要的介绍。本书用很大 的篇幅对它的演出习俗做了很详细的介绍,但是没有涉及它演出的文 化背景以及它所产生所谓原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人大复印资料的索引目录中涉及到有关南阳曲剧的文章大约有十 篇左右。他们大多主要是从曲剧的唱腔,音乐试探,戏词及演唱风格 方面来论述的。笔者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南阳师院音乐系讲师 马奇在中国音乐 chinese music 2005 no.1 p.125-127 发表的论文南 阳曲剧演唱技巧探析 。本文将曲剧艺人的直觉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 对南阳曲剧演唱技巧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研究,以求理性地认识、把握 和运用。这些著作仅对曲剧做出大概的介绍,但对于它的传承模式及 其传承体系的研究较少,至于从理论层面来研究曲剧在南阳地区的实 用性、有效性更是极少。 1.3 研究内容 1.3 研究内容 目前曲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声腔、表演、文学、剧本和舞台等音 乐本体形态方面,对于不同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独特的南阳曲剧 艺术传承所存在的问题则关注的较少,对南阳曲剧传承考察的研究个 案也并不多见,至于在比较南阳曲剧在不同语境(民间和学校)下的 传承情况更是无人问津。笔者去过北图,唐河县文化馆及南阳市文化 局的图书资料库,发现对曲剧传承情况研究的书籍很少,可以说在理 论界,至少在戏曲理论界作出专门对曲剧传承理论的研究还是寥寥无 几。曲剧传承特点是什么?它传承的文化意义是什么?它在民间和学 校传承的情况是怎么样?这些问题困惑着我。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在南 阳地区及其周边县进行了考察,发现现今南阳曲剧的传承途径,大多 都是在两种不同而且是对立的语境下进行着:一种是民间的传承,另 一种是学校的传承。但是这两种途径的传承是很有限的,很少学校的 音乐课开设有曲剧课,即使开设了,授课内容还是以学唱无线谱,学 做乐理题为主。尽管在中国,已经有少数的音乐学和音乐教育学者指 出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和传承的一些问题和疑问,建议采用一种 更加传统的教育方法,但仍然有许多音乐教育学者鼓励将西方教学方 法运用到传统音乐的传承中。 本文的主旨是希望通过 对曲剧在南阳民间与学校传承情况的考 察,从曲剧在两种不同的语境中的传承现状和方式角度出发,思考我 们学校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南阳曲剧传承的音乐人类学考察 4 1.4 理论基础 1.4 理论基础 研究生阶段,我选择了音乐教育理论作为自己的专业,在导师的 指导下,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音乐人类学、人类学、以及教育理论哲学 方面的知识。随着看的书越来越多,知识的储备越来越多,接触到其 它国家民族和本土音乐的录像知识也越来越多,逐渐地认识到“音乐 是一种文化” 、 “音乐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与学校不同的音乐学理论。 音乐人类学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界定的,重视对地方性知识, 边缘文化知识的研究和发展,消解了传统的文化观点,为跨文化音乐 理解的客观公正性奠定了基础。正如吉尔兹所说: “知识形态从一元化 走向多元化,是人类学给现代科学带来的进步,虽然一般性理论 仍在我们中有其信众, 但其实质已逐渐空泛, 这种企望己被视为虚妄。 ” 因此,地方性知识的确认对于解构和颠覆传统的一元知识观(西方中 心论)具有重要的作用。曲剧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应该受到重视。 70 年代以来,一些音乐人类学家开始由一元文化的音乐研究转向 音乐多样性的探讨。 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渗透表现在个个方面 (如 欧美音乐教育和国际音乐教育) ,它趋向于把音乐教育中的音乐用文化 中的音乐来界定。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成立了“非西方文化的音乐” 小组委员会和主张推进所有文化的音乐教学。1972 年 10 月, 音乐教 育者主编 hartzell 监督发行了专刊”世界文化中的音乐”。人类学 家 margaret mead 作序,音乐人类学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供稿,稿件 为从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选择的传统的音乐文化。这些工作唤 起了各种层次水平的音乐教师对学习材料和教学方法的认识,而且使 音乐教学大纲多元化。1989 年美国音乐教育者大会出版了教科书音 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 。 音乐人类学强调: “1,对文化多样性和相 对性的关注;2、对第一手资料和个人化田野经验的重视;音乐人类学 家从世界各个边缘地区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地方性音乐”的报 告,他们的田野工作将西方以外的音乐传播于世,其客观效果便是对 单一基准的西方音乐中心论 ,发起挑战,对现代科学知识观提出质 疑,促成了多元文化思想的新格局。 ”2 拉尔德.亚伯拉罕所说: “我们 西方人现在意识到,认为我们的音乐是唯一有价值的音乐的观点是多 么的狭隘,多么的目光短浅;今天我们至少应该认识到其它音乐文化 的价值” 。 3 曲剧作为地方性戏曲,有着近百年历史,在过去的民间语境中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有着一套比较成熟的传承体制。但是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 西方音乐文化和教育体制引入的影响己经对曲剧原有的传承形式提出 了挑战。笔者在调查当中发现学校传授曲剧主要还是通过西方的教学 方法和理念来传授它。 音乐人类学提倡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注重本土音乐的文化背 景,通过对音乐的学习,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强调“边缘音乐”的 重要性,而不是把音乐作为以统一于欧洲音乐教学的理念来传承和教 育。这也是我导师现在所关注的问题。本文所选课题正是在继承导师 研究基础上对我家乡本土戏曲的研究进行一些尝试,再现一个较为完 整的本土戏曲音乐传承个案,挖掘“传承文化” ,为本地文化与他文化 保留一段有关戏曲音乐文化,反思本土戏曲音乐在学校教育传承的不 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二章 南阳曲剧简介 第二章 南阳曲剧简介 2.1 南阳曲剧的历史沿革及其音乐特点 2.1.1 南 阳 曲 剧 的 历 史 沿 革 2.1 南阳曲剧的历史沿革及其音乐特点 2.1.1 南 阳 曲 剧 的 历 史 沿 革 曲 剧 的 历 史 应 该 追 溯 到 清 末 民 初 ,当 时 是 鼓 子 曲 与 踩 高 跷 相 结 合 的 形 式 , 称 为 “ 高 跷 曲 ” 。 它 最 初 出 现 的 时 候 , 既 不 化 装 , 也 不 分 行 当 ,只 是 由 数 人 踩 高 跷 唱 着 有 故 事 情 节 的 曲 子 ,以 三 弦 等 乐 器 伴 奏 ,走街串坊。 4 随 后 由 河 南 省 临 汝 县 郑 铁 炉 村 朱 万 明 和 大 张 村 关 云 龙 所 率 领 的 剧 社“ 同 乐 社 ”一 行 共 16 人 前 去 河 南 登 封 县 颍 阳 乡 李 洼 村 演 出 , 因 为 天 下 雨 不 能 踩 高 跷 演 出 ,应 观 众 的 迫 切 要 求 ,由 观 看 演 出 的 农 民 将 运 载 庄 跷 的 牛 车 搭 成 高 台 ,而 去 掉 高 跷 拐 子 登 到 台 上 演 唱 ,演 唱 了 许 状 元 祭 塔 、 杨 八 姐 闹 酒 店 等 剧 目 ,新 的 表 演 方 式 收 到 出 人 意料的好效果。 5 从 此 ,高 跷 曲 走 上 了 舞 台 。这 种 高 跷 曲 有 简 单 化 装 和 粗 略 的 行 当 分 工 ,多 数 是 演 出 鼓 子 曲 中 人 物 故 事 的 民 间 传 说 脚 本 ,如 小 姑 贤 、 打 皂 、 小 打 鱼 等 。 “ 高 跷 曲 ” 去 掉 高 跷 拐 子 并 登 上 戏 剧 舞 台 , 由 一 般 的 民 间 歌 舞 演 变 为 正 式 的 “ 高 台 曲 ” , 这 种 戏 曲 形 式 的 变 化 ,是 曲 剧 发 展 的 一 个 质 的 飞 跃 。这 种 去 掉 高 跷 在 高 台 演 出 的 形 式 ,在 20 年 代 后 期 已 较 普 遍 ,被 称 为“ 高 台 曲 ” ,此 后 又 有“ 曲 子 戏 ” 、 “ 曲 剧 ”等 称 谓 。高 台 曲 大 多 仍 保 留 高 跷 曲 的 风 格 ,演 出 的 剧 目 也 多 数 是 中 小 型 戏 和 折 子 戏 , 如 三 娘 教 子 、 草 人 媒 等 。 一 般 演 员 的 人 数 不 多 , 有 时 打 板 的 还 兼 做 帮 腔 。 1928 年 , 朱 万 明 在 洛 阳 看 了 文 明 戏( 通 俗 话 剧 )的 演 出 后 ,受 到 相 当 大 的 启 发 ,便 与 玩 友 演 出 戒 大 烟 、 放 足 、 李 豁 子 离 婚 等 时 装 戏 ,受 到 欢 迎 , 高台曲之名从此盛传。 6 30 年 代 起 , 高 台 曲 逐 渐 向 兄 弟 剧 种 学 习 表 演 程 式 , 戏 剧 的 伴 奏 乐 器 也 逐 渐 增 多 , 逐 渐 发 展 成 为 健 全 的 “ 文 武 场 ” , 从 而 形 成 了 完 整 的 地 方 戏 曲 ,向 正 规 化 的 方 向 发 展 。曲 剧 在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吸 收 了 豫 剧 、京 剧 等 戏 曲 剧 种 的 打 击 乐 ,并 根 据 演 唱 伴 奏 需 要 丰 富 了 管 弦 乐 ,剧 目 也 渐 渐 由 演 家 庭 生 活 戏 而 偏 向 于 演 历 史 戏( 袍 带 戏 ) , 南阳曲剧传承的音乐人类学考察 8 由 演 中 小型戏而演大戏,各行当也逐渐完善起来。 但 在 30 年 代 前 期 , 一 般 曲 剧 戏 班 还 是 停 留 在 业 余 性 质 : 农 忙 务 农 ,农 闲 从 艺 ,一 个 班 社 也 仅 十 余 人 。他 们 在 演 出 时 也 不 讲 戏 价 , 只 求 管 吃 , 若 收 到 馈 赠 钱 物 , 则 全 班 社 平 均 分 配 。 当 时 , 在 汝 南 、 周 口 、 信 阳 、 南 阳 等 地 , 都 先 后 出 现 了 高 台 班 。 1930 年 前 后 , 较 为 知 名 的 高 台 戏 班 社 有 四 个 :一 、以 朱 万 明 为 首 的 班 社 ,以 洛 阳 一 带 为 其 活 动 中 心 ;二 、以 刘 乐 为 首 的 戏 班 ,经 常 在 孟 津 、新 安 一 带 活 动 ;三 、由 胡 定 、刘 宝 才 带 领 的 戏 班 ,经 常 在 漯 河 、叶 县 一 带 活 动 ;四 、由 秦 中 旭 、李 永 治 带 领 的 戏 班 ,经 常 在 登 封 、偃 师 一 带 活 动 。 到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曲 剧 的 发 展 犹 为 迅 速 ,遍 及 了 全 省 的 主 要 县 市 ,直 至 安 徽 省 临 泉 一 带 也 有 河 南“ 曲 子 戏 ”的 演 出 痕 迹 。在 周 口 、 淮 阳 、界 首 等 地 开 始 出 现 半 职 业 性 剧 团 ,知 名 演 员 有 杨 德 富( 艺 名 洋 白 菜 ) 、陈 万 顺 、陈 玉 佩( 曲 剧 最 早 的 女 演 员 )等 。1939 年 ,李 金 波 在 安 徽 界 省 文 化 村 与 戏 剧 家 焦 菊 隐 同 台 演 出 高 平 关 。 1940 年 ,河 南 省 大 部 分 地 区 被 日 本 侵 略 军 占 领 ,很 多 曲 剧 艺 人 被 迫 流 亡 到 南 阳 等 地 结 成 职 业 班 社 ,以 南 阳 为 中 心 ,进 行 演 出 活 动 ,有 些 班 社 还 到 湖 北 北 部 、陕 西 南 部 、四 川 东 部 等 地 演 出 ,更 有 一 些 艺 人 沿 陇 海 铁 路 流 亡 到 宝 鸡 、天 水 、兰 州 等 地 ,其 中 以 赵 自 安 、马 德 山 创 建 的 曲 子 社 最 为 著 名 。 1943 年 , 李 金 波 、 张 凤 录 等 组 成 曲 剧 班 社 抗 建 剧社。 抗 日 战 争 胜 利 后 ,国 民 党 河 南 省 政 府 以 曲 剧“ 有 伤 风 化 ” 、 “ 诲 淫 诲 盗 ”为 借 口 ,下 令 取 缔 ,禁 止 其 演 出 ,使 得 不 少 艺 人 被 迫 去 山 西 、 陕 西 、 湖 北 、 四 川 等 地 演 唱 谋 生 。 著 名 艺 人 李 金 波 不 畏 强 暴 , 以“ 警 钟 剧 社 一 南 平 调 ”的 名 义 ,组 织 任 俊 杰 、白 永 玲 、常 文 成 等 在 开 封 新 林 影 院 演 出 两 个 月 左 右 ,深 受 观 众 欢 迎 和 支 持 。而 后 ,在 群 众 舆 论 的 压 力 下 ,国 民 党 统 治 者 也 就 不 了 了 之 。为 庆 贺 曲 剧 重 新 获 得 生 存 , “ 警 钟 剧 社 -南 平 调 ” 改 名 “ 新 生 曲 剧 社 ” , 并 邀 请 蓝 辑 吾 、 刘 卫 生 等 为 主 的 洛 阳 曲 剧 班 参 加 演 出 。 1947 年 , 新 生 曲 剧 社 在 郑 州 演 出 时 ,国 民 党 政 府 以“ 新 生 ”两 字 涉 嫌 共 产 党 宣 传 ,剧 社 被 当 局 勒 令 解 散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后 , 曲 剧 得 到 了 恢 复 和 发 展 。 河 南 曲 剧 不 仅 在 本 省 的 大 部 分 地 区 盛 行 ,而 且 还 在 甘 肃 、陕 西 、河 北 、 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也建立有专业剧团。 1956 年 河 南 省 首 届 戏 曲 观 摩 汇 演 大 会 鉴 于 朱 万 明 对 河 南 曲 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形 成 的 贡 献 , 授 予 他 荣 誉 奖 , 临 汝 县 也 被 誉 为 河 南 曲 剧 的 发 祥 地 。 至 今 ,河 南 全 省 共 有 专 业 剧 团 三 十 三 个 ,除 此 之 外 ,在 湖 北 、云 南 、 山 西 、 河 北 等 省 也 先 后 建 立 了 专 业 的 河 南 曲 剧 团 。 在 这 些 剧 团 中 , 较 著 名 的 演 员 有 郭 立 仙 、邢 金 锷 、谢 芳 馨 、霍 振 海 、田 钦 泽 、周 玉 珍 等 。各 地 的 剧 团 也 先 后 整 理 改 编 演 出 了 一 批 优 秀 传 统 剧 目 ,并 创 作 演 出 了 一 批 现 代 戏 ,使 得 曲 剧 在 表 演 艺 术 、舞 台 美 术 、音 乐 唱 腔 等 方 面 不断取得革新。 2.1.2 南 阳 曲 剧 的 音 乐 特 点 2.1.2 南 阳 曲 剧 的 音 乐 特 点 第一,音乐特点 曲 剧 音 乐 有 大 调 曲 、小 调 曲 之 分 。大 调 曲( 即 鼓 子 曲 )的 音 乐 , 平 稳 经 绵 、慷 慨 激 昂 ,曲 调 一 般 都 很 委 婉 曲 折 ,腔 多 字 少 。豫 南 流 行 最 广 ,以 南 阳 为 中 心 。伴 随 乐 器 主 要 是 三 弦 ,古 筝 。小 调 曲( 即 舞 台 上 的 曲 剧 , 过 去 叫 “ 曲 子 戏 ” 或 “ 洛 阳 曲 子 ” ) 的 音 乐 高 昂 明 朗 、活 泼 轻 松 ,优 美 抒 情 ,曲 调 一 般 很 跳 荡 流 畅 ,字 多 ,腔 短 ,易 于 传 达 感 情 ,适 于 舞 台 表 演 。主 要 伴 奏 乐 器 以“ 曲 胡 ”为 主 ,配 以 民 族 管 弦 乐 器 。 小 调 曲 搬 上 舞 台 后 , 不 断 吸 收 大 调 的 曲 牌 和 唱 腔 、 唱 调 ,丰 富 了 舞 台 艺 术 。建 国 后 ,大 调 曲 也 逐 渐 由 围 地 堆 坐 着 清 唱 , 走 上 舞 台 。南 阳 曲 剧 的 唱 调 极 其 丰 富 ,约 有 百 余 支( 包 括 大 调 曲 ) , 常 用 的 有 :阳 调 、扭 丝 、诗 篇 、剪 剪 花 、汉 江 、慢 垛 等 。唱 腔 也 有 一 定 的 板 路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快 板 、慢 板 散 板 三 种 。一 个 唱 调 在 实 际 应 用 中 ,都 有 着 它 特 殊 的 表 现 技 巧 ,它 可 以 根 据 内 容 的 变 化 需 要 而 变 化 其 唱 腔 , 产 生 各 种 不 同 情 绪 的 唱 法 。 如 , 阳 调 就 有 一 般 阳 调 、 哭 阳 调 、喜 阳 调 、怒 阳 调 、老 阳 调 等 十 几 种 唱 法 ,还 有 的 象 硬 诗 篇 与 软 诗篇、大汉江与小汉江等都是如此。 7 这 种 独 到 的 音 乐 特 色 在 其 它 剧 种 中 是 很 少 见 的 ,它 是 曲 调 演 唱 艺 术 上 最 大 特 点 之 一 。河 南 曲 剧 伴 奏 乐 器 ,主 弦 是 曲 胡( 又 称“ 坠 子 弦 ” 、 “ 曲 子 弦 ”等 ) 。起 初 ,曲 剧 的 伴 奏 乐 器 只 有“ 曲 子 弦 ” ,后 增 添 了 四 弦 、 软 弓 子 京 胡 及 二 胡 、 大 胡 、 古 筝 、 三 弦 、 琵 琶 、 笙 、 竹 笛 等 吹 管 乐 器 。打 击 乐 的 使 用 ,则 是 曲 剧 进 入 城 市 后( 大 约 1941 年 )在 其 它 剧 种 的 影 响 下 ,为 了 适 应 新 的 剧 目 和 表 演 的 需 要 ,逐 渐 吸 收 豫剧、越调和京剧的一 些锣鼓点子发展起来的。 南 阳 曲 剧 的 曲 牌 有 150 多 个 , 其 唱 腔 朴 实 自 然 , 曲 调 婉 转 流 畅 , 南阳曲剧传承的音乐人类学考察 10 生 活 气 息 浓 郁 , 善 长 叙 事 舒 发 感 情 。 其 中 表 现 活 泼 欢 快 情 绪 的 有 银 扭 丝 、 太 平 年 、 垛 子 等 ,表 现 悲 伤 哀 叹 情 绪 的 有 在 汉 江 、 诗 篇 等 ,表 现 激 昂 愤 慨 情 绪 的 阳 调 等 ,根 据 剧 情 和 人 物 情 感 的 需要,可将几种不同调门的曲牌自由组合。 第 二,角色行当 南 阳 曲 剧 在 表 演 上 继 承 了 高 跷 曲 的 歌 舞 身 段 和 行 当 分 工 。高 跷 曲 一 般 有 五 个 角 色 : 老 婆 ( 老 旦 ) 、 媳 妇 ( 青 衣 ) 、 姑 娘 ( 小 旦 ) 、 相 公( 小 生 ) 、和 尚( 丑 ) 。它 的 生 、旦 、净 、丑 完 整 的 各 角 色 行 当 也 是 在 流 传 的 过 程 中 ,随 着 上 演 剧 目 的 丰 富 ,在 吸 收 了 豫 剧 、京 剧 、 越 调 、汉 剧 等 兄 弟 剧 种 的 表 演 艺 术 后 逐 渐 完 善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旦 行 是 曲 剧 各 行 当 之 首 。因 早 期 大 多 演 出“ 三 小 戏 ” ,又 多 以 旦 角 为 主 , 所 以 河 南 曲 剧 的 旦 行 名 角 颇 多 ,在 表 演 艺 术 上 也 各 具 特 色 。建 国 前 的 演 出 , 旦 角 多 由 男 性 来 扮 演 , 较 著 名 的 演 员 有 许 文 兴 、 李 金 波 、 朱 天 水( 艺 名 香 水 )等 。建 国 后 曲 剧 又 培 养 了 诸 多 女 演 员 ,象 张 新 芳 、王 秀 玲 等 在 表 演 艺 术 上 都 较 有 成 就 。和 尚 经 常 扮 演 老 旦 ,并 且 有 时 还 会 增 加 诸 如“ 二 姑 娘 ” 、 “ 瞎 子 ”等 配 角 行 当 。演 出 时 ,剧 中 的 人 物 出 场 , 一 般 开 始 时 都 是 背 对 观 众 , 走 至 台 中 心 后 才 转 身 亮 相 , 然 后 踩 着“ 大 起 板 ”的 弦 乐 伴 奏 节 拍 跑 圆 场 ,形 式 与 踩 高 跷 时 的 打 场 子 相 同 ,必 须 跑 完 四 十 八 板 再 进 行 正 式 演 唱 。曲 剧 的 动 作 、身 段 、 架 势 还 基 本 保 留 着 高 跷 曲 舞 姿 的 原 型 : 表 现 为 不 停 地 前 走 和 后 退 , 而 和 尚 或 瞎 子( 丑 角 )则 在 其 间 不 断 地 插 科 打 诨 。丑 行 在 曲 剧 发 展 的 早 期 ,作 用 仅 限 于 插 科 打 诨 、逗 人 取 笑 。发 展 自 王 振 东 开 始 ,注 意 从 人 物 的 性 格 出 发 ,逐 渐 向 唱 做 并 重 方 向 演 变 ,形 成 了 诸 如 娃 娃 丑 、正 丑 、官 丑 、恶 丑 等 不 同 类 型 的 丑 角 。例 如 王 庆 生 ,在 以 丑 角 塑 造 人 物形象方面,就有过颇多创造。 生 行 大 多 以 小 生 为 主 , 表 演 时 一 般 以 文 生 、 空 生 一 类 角 色 居 多 , 没 有 武 生。从 40 年代曲剧开始演出“袍带戏”后,发展了须生。 小 生 朱 六 来 在 河 南 曲 剧 发 展 的 初 期 ,在 没 有 锣 鼓 伴 奏 的 情 况 下 而 创 造 出 一 套 载 歌 载 舞 、柔 和 自 然 的 表 演 艺 术 ,使 曲 剧 的 表 演 突 破 了 高 跷 曲 的 传 统 程 式 。须 生 海 连 池 、马 琪 均 以 表 演 质 朴 ,并 富 于 生 活 气 息 见 长 。后 者 的 所 演 寇 准 背 靴 中 的 寇 准 ,在 台 步 、水 袖 、髯 口 、 帽 翅 等 技 巧 的 运 用 方 面 ,有 颇 高 的 造 诣 。净 行 自 张 广 耀 、李 云 城 开 始 ,逐 渐 成 为 河 南 曲 剧 的 专 行 。他 们 从 阳 调 中 分 出 净 角 的 专 门 唱 腔 。建 国 后 ,谢 录 专 攻 黑 头 ,以 铡 美 案 、 下 陈 州 等 剧 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享 名 。曲 剧 已 成 为 河 南 地 方 戏 第 二 大 剧 种 。它 至 今 创 演 不 辍 ,因 自 然 风 趣 、 贴 近 生 活 而 深 受 观 众 喜 爱 。 但 其 后 备 力 量 也 不 能 让 人 乐 观 , 既 缺 乏 好 的 接 班 人 ,又 没 有 专 门 的 培 养 机 构 。所 以 ,在 地 方 戏 普 遍 不 景 气 的 大 气 候 下 ,选 拔 好 苗 子 ,培 养 优 秀 演 员 和 固 定 观 众 群 ,摸 索 成 熟 的 市 场 运 作 方 法 及 加 强 宣 传 等 是 曲 剧 生 存 发 展 的 根 本 策 略 , 有 必 要认真施行。 8 2.2 南阳曲剧音乐传承的特点 2.2 南阳曲剧音乐传承的特点 2.2.1 南 阳 曲 剧 音 乐 传 承 的 特 点南 阳 曲 剧 音 乐 传 承 的 特 点 吸 收 与 融 合 是 艺 人 在 传 承 唱 腔 时 的 主 要 方 式 。历 代 艺 人 根 据 自 己 的 审 美 趣 味 ,不 断 吸 收 其 他 地 方 剧 种 、曲 种 的 音 调 ,在 保 持 原 有 音 乐 风 格 的 基 础 上 ,融 汇 贯 通 ,特 别 是 吸 收 京 剧 和 豫 剧 的 曲 调 和 乐 器 伴 奏 ,从 早 期 的 单 一 唱 腔 板 式 ,发 展 到 表 现 各 种 感 情 的 十 几 种 板 式 。 从 各 方 面 吸 收 了 汉 剧 、 越 调 、 豫 剧 、 京 剧 等 剧 种 的 艺 术 成 果 。 20 世 纪 30 年 代 以 后 ,角 色 行 当 不 断 建 立 完 善 。著 名 戏 曲 作 家 樊 粹 庭 , 豫 剧 演 员 陈 素 真 等 对 曲 剧 化 装 技 术 的 提 高 作 出 了 很 大 的 贡 献 。 与 此 同 时 ,京 剧 鼓 师 席 小 朋 在 南 阳 为 健 全 曲 剧 乐 队 及 音 乐 伴 奏 ,特 别 是 为 打击乐在曲剧中的运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9 樊 粹 庭 亲 自 为 其 排 练 克 敌 荣 归 一 剧 , 进 一 步 规 范 打 击 乐 , 并 帮 助 改 革 曲 牌 ,如 根 据 剧 情 需 要 ,去 掉“ 满 舟 ”中 的“ 哎 咳 月 儿 喔 ”的 帮 腔 等 。次 年 初 ,柴 清 奇 、郭 振 基 等 又 在 京 剧 老 旦 演 员 梁 俊 峰 的 协助下,对打击乐在曲剧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20 世 纪 40 年代初期,随着角色行 当的不断健全,各地班社开始移植演 出 豫 剧 、越 调 、汉 剧 、京 剧 等 剧 种 的 一 些 剧 目 。以 宫 廷 生 活 、历 史 人 物 故 事 为 内 容 的 历 史 袍 带 戏 如 抱 琵 琶 、 二 进 宫 等 不 断 增 加 ,并 编 演 了 一 批 新 的 剧 目 以 及 如 刘 公 案 、 呼 延 庆 打 擂 等 连 台 本 戏 ,与 此 同 时 ,“ 戏 歌 ”、“ 戏 串 ”、“ 活 词 ”戏 随 之 增 多 。 郭 健 梅 是 南 阳 著 名 的 曲 剧 理 论 家 教 育 家 ,他 为 南 阳 曲 剧 音 乐 的 完 善 和 发 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上世纪 60 年代,郭健梅在政府的支持 下 , 调 查 整 理 南 阳 民 间 音 乐 。 他 跋 山 涉 水 , 走 访 民 间 艺 人 百 余 人 , 记 录 了 大 量 大 调 曲 、宛 梆 、鼓 儿 词 、三 弦 书 等 曲 调 ,在 全 面 继 承 南 阳 民 间 音 乐 的 基 础 上 ,辩 证 分 析 ,把 各 种 民 乐 的 精 华 移 植 、融 合 到 曲 剧 音 乐 创 作 中 去 , 使 南 阳 曲 剧 形 成 了 独 特 的 风 格 流 派 。 可 以 说 , 南阳曲剧传承的音乐人类学考察 12 吸 收 与 融 合 是 曲 剧 艺 人 的 重 要 传 承 方 式 ,尽 管 不 是 原 本 传 承 ,但 正 是 这 种 变化传承,才使曲剧的艺术性发展到现今水平。 正 如 黄 翔 鹏 讲 到 : “ 从 历 史 上 的 演 变 过 程 到 现 存 的 音 乐 实 际 , 中 国 传 统 音 乐 都 不 是 一 个 狭 隘 的 全 封 闭 的 文 化 系 统 。它 是 在 不 断 的 流 动 、吸 收 、融 合 、和 变 异 中 延 续 着 艺 术 生 命 ;同 时 ,它 又 穿 过 无 数 岩 石 与 坚 冰 封 锁 ,经 历 过 种 种 失 传 威 胁 ,才 得 以 流 传 至 今 。曲 剧 的 传 者和承者在延续发展的过程中,从草创走向成熟” 10 2.2.2 曲 剧 传 承 的 文 化 意 义曲 剧 传 承 的 文 化 意 义 南 阳 的 文 化 特 色 是 什 么 ? 南 阳 文 明 又 是 如 何 发 展 的 ? 十 有 八 九 的 南 阳 人 会 说 ,楚 风 汉 韵 。笔 者 在 一 次 讲 座 中 听 到 一 位 日 本 学 者 曾 经 这 样 说 : “ 研 究 唐 代 文 化 要 去 西 安 , 研 究 宋 代 文 化 要 去 开 封 , 研 究 元 、 明 、 清 文 化 要 去 北 京 , 而 研 究 汉 文 化 只 能 去 河 南 南 阳 。 ” 南 阳 是 全 国 出 土 汉 画 像 石 数 量 最 多 的 区 域 之 一 , 这 绝 不 是 偶 然 的 。 南 阳 文 化 的 丰 富 性 和 重 要 性 已 经 足 以 表 明 。南 阳 历 来 就 是 戏 曲 大 地 区 ,丰 富 的 楚 汉 文 化 孕 育 了 丰 富 多 彩 的 戏 曲 文 化 ,从 戏 曲 的 发 展 源 头 秦 汉 时 期 的 舞 乐 文 化 、汉 代 南 阳 境 内 盛 行 的 百 戏 表 演 到 清 代 梆 子 和 二 簧 戏 曲 历 史 的 发 展 历 程 也 正 是 南 阳 文 化 发 展 的 历 程 。 20 世 纪 30 年 代 , 作 为 文 化 的 一 部 分 , 植 根 于 南 阳 民 族 文 化 土 壤 南 阳 大 调 曲 的 曲 剧 发 展 起 来 。各 地 的 曲 剧 班 社 风 起 云 涌 ,比 比 皆 是 ,从 城 镇 的 街 坊 小 巷 ,到 偏 僻 的 村 边 地 头 ,到 处 都 可 听 到 曲 剧 调 子 。其 原 因 , 一 是 大 调 曲 在 南 阳 这 块 土 地 上 有 深 厚 而 广 泛 的 群 众 基 础 。二 是 曲 剧 的 艺 术 表 演 没 有 程 式 化 的 局 限 ,新 颖 活 泼 ,别 具 一 格 。其 语 言 通 俗 易 懂 ,富 有 情 趣 。唱 腔 丰 富 多 彩 ,优 美 清 新 ,具 有 浓 郁 的 乡 土 特 色 和 生 活 气 息 。三 是 剧 目 内 容 贴 近 群 众 、生 活 与 现 实 。曲 剧 演 出 的 剧 目 大 多 具 有 反 封 建 、追 求 婚 姻 自 由 的 内 容 和 精 神 ,如 祭 塔 、 三 娘 教 子 、 小 姑 贤 、 李 豁 子 离 婚 等 ,剧 中 人 物 为 追 求 幸 福 生 活 , 与 封 建 势 力 抗 争 ,最 后 取 得 胜 利 。四 是 曲 剧 的 新 起 ,造 就 了 一 大 批 深 有 影 响 的 演 员 ,他 们 以 各 自 精 湛 的 技 艺 ,在 观 众 中 享 有 崇 高 的 声 誉 。 因为这些名角的出现,反过来又推动了曲剧的发展。 人 类 学 重 视 对 不 同 地 区 文 化 的 研 究 。马 林 诺 夫 斯 基 在“ 特 洛 布 里 安 德 ”岛 上 呆 了 近 两 年 ,把 当 地 人 当 作 朋 友 来 记 录 他 们 的 日 常 生 活 和 社 会 习 俗 方 面 的 东 西 ,就 是 为 了 实 现 他 所 谓 的“ 文 化 科 学 ”的 运 大 目 标 。马 氏 的“ 参 与 观 察 法 ”与“ 整 体 民 族 志 ”理 论 观 点 引 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了 文 本 学 派 对 民 族 志 的 重 新 思 考 。马 氏 后 来 的 人 类 学 著 作 都 是 在 他 的 民 族 志 的 启 发 下 写 成 的 。这 种 思 潮 的 兴 起 在 某 些 程 度 上 瓦 解 了 西 方 历 史 主 义 和 进 化 论 学 派 所 谓 的“ 西 方 的 文 化 是 先 进 的 ,而 东 方 文 化 是 野 蛮 的 ”的 论 调 。总 的 来 说 ,人 类 学 把 文 化 界 定 为 后 天 习 得 的 , 以 象 征 符 号 为 基 础 的 , 一 群 人 共 有 的 集 体 表 象 和 准 则 。 在 他 们 眼 中 , 文 化 没 有 高 低 之 分 ,反 映 的 是 社 会 对 个 人 行 为 的 限 制 ,是 一 种 濡 化 过 程 。 11 戏 曲 也 正 是 这 样 一 种 濡 化 过 程 ,作 为 文 化 宝 库 中 一 份 极 其 珍 贵 的 财 富 ,它 对 整 个 民 族 文 化 的 发 展 有 着 深 远 的 影 响 ,在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文 化 中 占 有 重 要 的 位 置 。中 国 传 统 戏 曲 是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集 中 体 现 ,深 受 儒 家 文 化 、民 俗 文 化 、宗 教 文 化 的 影 响 ,深 刻 地 折 射 出 中 国 传 统 艺 术 精 神 与 美 学 追 求 ,在 曲 剧 历 史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同 样 也 可 以 折 射 出 这 般 影 子 来 。中 国 传 统 戏 曲 具 有 自 身 的 审 美 特 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