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李治与《敬斋古今黈》.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李治与《敬斋古今黈》.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李治与《敬斋古今黈》.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李治与《敬斋古今黈》.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李治与《敬斋古今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李治是金末元初的著名数学家,写过测圆海镜和益占衍段, 为中国古代的数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在占文献上也颇有建 树,体现在他的学术笔记敬斋古今鞋中。本文对该书内容作了详 细的分析。 全文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讨论李治名字的歧义及其原因,并简述李治的生平事迹。 二、讨论敬斋古今鞋书名的歧义及其版本源流。 三、。分析敬斋古今鞋一书在经、史、子、集各方面的文献 , 学成就。根据各自的特点作了分别的归纳。 四、余论部分提出了整理建议。 关键词:李治敬斋占今蛀文献学成就 a b s t r a c t l iz h ii saf a m o u sm a t h e m a t i c i a ni nt h ee n do fj i nd y n a s t ya n dt h e s t a r to f y u a nd y n a s t y h i sw o r k st h a t c ey u a nh a ij i n g ) ) a n d c v ig u y a nd u a n m a k ea no u t s t a n d i n gc o n t r i b u t i o nf o rt h e s t u d yo ft h e a n c i e n t r ym a t h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h ei so u t s t a n d i n gi nt h ea n c i e n t r y d o c u m e n t h i ss y s t e m a t i cl e a f i n gn o t e st h a t ( j i n g z h a ig u ji ny o u ) ) i sa v e r yg o o dw o r k s t h ep r e s e n tp a p e rm a k ead e t a i l e d l ya n a l y s i st ot h e c o n t e n t t h ew h o l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a b o u t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i nt h ea u t h o r sn a m e 、t h er e s u l t sa n dt h el i f eo fl iz h i t h e 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i nt h en a m eo f ( j i n g z h a ig u j i nt o u ) ) a n dt h e s p r e a do fi t sv e r s i o n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a b o u tt h ea n c i e n t r yd o c u m e n t a c h i e v e m e n to f ( ( j i n g z h a ig u ji nt o u ) ) i nj i n g ,s h i 、z i 、j ia n ds oo n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t h ep r e s e n tp a p e rh a sm a d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f o n hp a r ti sa b o u ts o m ep r o f i t a b l es u g g e s t i o n k e yw o r d s :l iz h i ,“j i n g z h a ig u ji nt o u ,d o c u m e n ta c h i e v e m e n 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感谢。 签名:垒醒曼 一日期:1 前莎月司日 f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 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辛政易导师签名:闰搀 日期:1 9 髟年 6 月z 日 内蒙芑i 帅他人学坝i 学f i 论上 引言 李治( 1 1 9 2 - 1 2 7 9 ) ,金未元仞人,与元好问齐名,世称“元李”,如今学界罕 有不知元好问者,而李治却默默无闻。其敬斋古今蛀。一书虽清初腻行海内, 1 9 9 5 年又刻入中华书局编的 学术笔记丛刊中( 学术笔记丛刊共8 种,除 敬斋古今蛀外,其它均为清人著作) ,今同办鲜有人提及。 敬斋古今魅内容广博,今人在学术研究中偶尔涉及,如郭在贻的训诂 学附录把敬斋古今魅列为训诘的重要参考书。刘叶秋依据丛书集成 本对其作了简要的介绍后,评价说:“有此一书,亦可为元代考辨类的笔记自张 一军了。”但最早对其进行全面研究的当属孔国平,孔先生在其专著李冶传 中列有专章,分文学、史学、天文学和数学、医学四节,对敬斋古今魅作了 系统的分析,但孔先生是从事数学史研究的,对书中与文史有关的内容 兑解欠深 入。本文试就其人其书作一大概的梳理。 一、有关李治的几个问题 ( 一) 关于他的名字: 元史本传、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及总目_ :、萌宋楼减书志等 均作“李冶”,而施国祁、缪荃孙、余嘉锡等力辨应为“李治”,缪荃孙提出三条 证据:“荃孙考元王恽中章纪事卷三,征君李治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 国史。“会少中大夫程震碑,栾城李治题额,石本作治。”“又案元遗山集寄 庵碑,先生子男三人,长日澈,方山抽分窑冶官:次治,证大中收世科,征仕 郎,高陵主簿:次曰滋。兄澈弟滋,偏旁皆从水,则仁卿名治,更无可疑者。” :均确实可信,可见其原名当为。李治”。而作“李冶一亦有原因,缪钱说:“程 震碑额题于会时,则作李治,而聂硅碑撰于元世祖中统时,则作李冶,此 可为李冶初名治,后改名冶之确证也。孑l 国平认为因与唐高宗李治同名而改, 但只是推测,并无文献证据。 鞋给l :声,i h j 库令* 总目提要:。汉书东方朔传鼍纩褒耳所以疟聪。师古涟:游d 小外听。 冶盖专精覃思,穿穴今古以成是书,放行取十小讣昕之义。” i 李治j 敬斋古今靛 ( 二) 关于他的事迹 元史本传对李治的记述着重于“王庭问对”事,为后来邵远平的元 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曾廉的元书、屠寄的蒙兀儿史记、柯劭态 的新元史所承袭,直到2 0 世纪8 0 年代,孔国平的李冶传一书才对李治 的生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本书第一章“李冶生平”分三节:一、李冶在金末的 生活;二、流亡中的学术生涯;三、李冶回原氏以后的活动。参考了大量文献, 尤其是几种罕见的地方志,按时间顺序,翔实地叙述了李治的一生,是目前关于 李治的最可取的一部传记,尽管其中偶有误会之处。如说“元好问曾把李冶的几 篇赋收入自己的文集”,5 元代人所说的贼指的是词,元遗山全集中收了李治 的三首词。本文于此无突破之处,不照搬别人的学术成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 看孔书的相关章节。该书突出他的数学成就( 李治在数学史上为“宋元四大家” 之一,其他三位是秦九韶、杨辉、朱世杰) ,并用现代数学语言解释了测圆海 镜和益古衍段两部著作,打破了古今语言的表达界限使书中的理论为后 人所理解。 二、有关:敬斋古今鞋的几个问题 ( 一) 关于书名 元史本传、邵经邦宏简录、黄虞稷千倾堂书目作敬斋古今难, 而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及总目作敬斋古今 鼓,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作“难”者乃形近致讹,未可信。耶律铸送李敬斋 行诗:“一代文章老,素车归故山。露浓山月净,荷老野塘寒。茅屋已知足, 布衣甘分闲。世人学不得,须信古今难。”6 耶律铸与李治为同时友,不会误其书 名,且只有作“难9 9 9 才能与前几句的“山、寒、闲”押韵。孔国平猜测初作敬 斋古今难,后改名敬斋古今魁,:但改名原因、改名时间亦不清楚。 ( 二)敬斋古今靛的流传 敬斋古今靛写成后,“钞帙仅存”,“至力历间始一刊刻,流传仍未广, 故自来藏书家皆未著录。”此书清以前默默无闻,至清初编四库全书,四库 内蒙古师范人学颀l j 学位论文 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八卷,乾隆帝看后,“以蛀纩塞聪,有合于君临之道 因题什而序之。 9 馆臣奉承上意,在总目中为其吹嘘说:“典核可比孙弈、 王观国,博赡可比洪迈、王应麟。”( 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卷三十八 杂家类四敬斋古今魁八卷条说:。李慈铭孟学斋同已乙集下一二云:提 要极称是书,谓宋人自王观国、洪迈、王楸、王应麟外莫能抗衡。今观其书,议 论虽多平实,而不脱学究气,说经亦时堕宋人云雾,论诗文尤迂拙,惟考订诸史 讹误处问有可取耳,以视容斋、厚斋殆相悬绝。玉缙按:提要并未曾以比王观 国诸人,但谓有元之说部未有过之。李氏误。”按:李氏不误,李慈铭所掘为聚 珍版本日舀所附之提要,胡氏所掘为殿本四库全书总目,两者相差很大。笔者 取多部聚珍版书自才所附提要与殿本总目相对照,差异无如此书之大者,遂酿 成此一段公案) ,又交武英殿以聚珍版印行,遂胍行海内。聚珍版敬斋古今蛀 受重视的原因除乾隆帝和四库馆臣的提倡外,以下几点办不能忽视:( 1 ) 、书中 内容与当时学术风气相合拍,“乾嘉”学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考证敬斋古今 瓤中多此类内容,且确有精审者,这也是该书抑于彼( 元) 而扬于此( 清) 的 关键所在,元代学术承袭宋代,理学占统治地位,人们不喜欢繁琐的考证。( 2 ) 、 聚珍版敬斋古今蛀八卷本按类编排,分经、史、子、集四类,每类二卷,颇 便于阅读。 ( 三)敬斋古今鞋的版本源流 目自矿所知的敬斋古今鼓版本源流系统比较简单,一为永乐大典所 据本,乃聚珍版八卷本所由出;另一为明万历刊本,施国祁在张初庵家所见抄本、 黄廷懿跋张金吾爱r 精庐购得的士礼居所藏旧抄本( 简称黄跋本) 、陆心源敬 斋古今粒拾遗五卷所据本皆从此出,劳格手抄本又从黄跋本出,缪荃孙得到劳 格抄本后,刻入藕香拾零丛书中,1 9 9 5 年中华书局又掘以出单行本。但均 为残本,两个系统的共同祖本应为李治所著四十卷本。图示如下: 拿并p qf 卷 乐人典所据奉聚珍版八卷奉 五m 弧苓 施所见奉 黄跋4 t 劳格于抄奉,缪藕香奉一中牛奉 陆心源所据奉 李治j 敬斋占今茹土 中华书局本为本书最易得之版本,为本论文的工作本。 这罩有两个问题应该提出:( 1 ) 黄廷鬣跋中说:“从殿本逐条对勘一过,始 知永乐大典中办掘此本收入者也。”1 0 即认为( j - k 乐大典所掘本与黄跋本为同一 版本,但施国祁礼耕堂丛说云:“取聚珍本校之,仅得十之六,尚遗其四。 至所引文中,i i 后颠乱遗脱不少,其脱自订者三则,脱后者十- n ,中脱者一则, 前后俱脱者三则,问脱者三则,大不同者一则。其误皆自大典,非聚珍之过。川 若为同一版本,不应相异如此,故本文定其为两个版本系统。 ( 2 ) 黄跋中 兑:“张月霄复购得士礼居所藏旧钞李氏原书十二卷,首尾俱完, 惟十一卷后即接十二卷终。”“疑此二卷两有残阙,一失其尾,一失其首,遂误连 一卷耳。一“其殿本有而原本阙者六十九条。”“其殿本多出之条,即为此本十一、 十二卷之阙叶。一“并知此书之卷帙止有此数。竹1 j 即认为敬斋占今靛原本只有 十二卷,缪荃彳小不同意此 兑,在藕香拾零丛书本跋中说:“此书苏天爵名 臣事略作四十卷,元史因之。黄琴六以十二卷为足本,以大典所收在此本外者, 疑为十一卷之尾十二卷之首脱文之中。然此书每卷止十四五叶,十一,十二并卷 办十四叶,补遗两卷共二十八叶,似非两半卷所能容,荃孙疑四十为十四之误, 则多寡相称。明刻缺后两卷,又无序跋似非完本。传钞时又误合t 一、十二卷 为一耳。”如答孙所 兑,所得结论应为十三卷,缪未必不知此,但他把敬斋占 今壮刻入藕香拾零丛书中,为广其流传,遂造此一伪i 兑。1 9 9 9 年c p 华书 局影印藕香零拾,在“影印说明”中说:厶这个本子( 指黄跋本) 佚去了卷十 一之未和卷t 二之首,殿本有而原本缺者六十九条,当即旧钞本( 黄跋本) 佚 去的部分,今作为逸文附在了书未,使读者得见该书原貌,实是缪氏的一大功劳。” 办误。 总之,我们今天所见的敬斋古今靛均为残本,原本应如元朝名臣事略、 元史本传所蜕为四十卷。 析。 李治在古文献上的贡献 敬一书涉及经、史、子、集诸方面,且均有精到之论。今试分类加以辨 4 内蒙l 与帅池人学颅卜学位论文 ( ) 敬中提及的经部著作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 秋、孟子、论语等,或训释字词,或疏通文句,本节主要分析与诗经 有关的内容。 1 书中对诗经的论述有的确切可信。 如卷一( 5 ,括号中数字为中华本页数,下同) “五经中诗最难读,以音释 参糅故也。教读者当专从毛,不得已当从郑。何者? 师传以来皆日毛诗,不日郑 诗,盖康成本用毛 兑,毛义有不安者,以己见改易。或毛氏不为传,则以笺明之。 今之人一不从毛,_ 不从郑但视陆德明释文易晓者杂读之,所以前后组镭,无 所统纪,而义益暗。惟舍一而取一,则无是患矣。予之为此说也,不谓毛氏纯是 而郑氏纯非也,要知两家之 兑必从其一焉耳。”后世清儒解诗诈用此 兑,所获 顿丰,其代表作如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陈奂的诗毛氏传疏等。因为 毛氏离诗经流传的年代最近,有些字词尚知其占义,且毛氏明通假,毛传的 许多解释被清儒证明是讵确的。而李治在5 0 0 多年前就有此主张,可谓颇有先见 之明。 但并不曲从毛传毛氏误者,办为指f f j ,如卷7 _ ( 6 7 ) “信南 j j 疆埸翼翼,自是疆畔比次整齐之意:毛以翼翼为让畔,疏父以为所7 百谷之 处,其农人理之使疆埸之i - _ 翼翼然丌整让畔。然则下文黍稷粤蔓战,亦与云 黍稷所尘之地,其农人皆或蝮然有文扎也。寻文观义,宁有如是之理乎。”诗 i 百篇在汉代被尊为经人们为了探求蕴含其中的微言大义往往附会义理,从 宋代丌始,欧阳修、朱熹等就丌始怀疑诗芋,通过诸诗本文探索其本义,李 治继承了这一传统,反对穿凿附会之说。 。 又卷十( 1 3 6 ) “氓之蚩蚩,毛以蚩蚩为敦厚之貌。此殊害义,且此篇 序云: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 相弃背。考其诗,则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及女 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此皆指言奔诱弃背之事也,夫其人 也,又岂有敦厚者哉。若日氓之始来也,诈为是敦厚之貌,而实相诳诱,意或可 通。然按字书:蚩、虫名。办轻侮也。则蚩蚩者,乃薄贱偷淫之态,非敦朴 谨厚之容也。是故事之可鄙者日嗤,貌之至陋者日媸,又古无道之君,有蚩尤者, 盖以其蚩蚩之尤者而名之,如浑敦、穷奇、椿杌、饕餮之比。毛氏乃以蚩蚩为敦 拿治j 敏斋古今鲑 厚,则真臆说耳,不足据也。”以字之本意解诗,且多举例证,驳毛氏误释,令 人信服。( 朱熹诗集传解“蚩蚩一为。无知之貌”,与李说相近。) 又卷四( 5 3 ) “四始正为国风大小雅及三颂耳,郑云:始者,王道兴衰之所 由,是也。诗纬泛历枢云: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 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此图谶家语,顾何足信乎。故郑解四始专以人事言 之,不以诗纬为据,诚得之矣。及作( t k 艺论,引春秋纬演孔图说诗含五 际,则复以泛历枢推云:午亥之际为革命,卵酉之际为改正,辰在天门,出 入候听。是何耶? ”反对用谶纬解诗,颇有见地。 又卷五( 6 ) “角弓:“无教猱升本,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 属。”猱之性善登,教之登木。则登必高;涂之性善附,以之附物,则附必固。 以喻小人之性喜谗佞,而毖王好之,则谗佞必愈甚。故诗人晓之日:王其勿教猿 搽之丹木也。若教之升木足犹以涂涂物,岂宵不5 f 着者乎? 言小人不可昵近。 惟与信任君子耳:今王不知其然于其九族之中号为君子。有徽美之道者可 亲而不亲,乃于谗谄邪佞之小人与之连属也。郑氏笺以为人心皆有仁义。教之则 进,又谓君子得声誉,小人乐与连属。实所未喻。”李氏此解不同于其它,“徽 猷”指美德,“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二者互文见义,君子有“徽猷”不与 属,小人无“徽猷”而与属,所解上下贯连,文从字顺,可从。 2 有的可备一说。 如卷四( 5 2 ) “又郑答张逸日: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蒙歌之。李 子日:郑说诚有据,然未审令瞽蒙歌时,先已有其声耶,悉使之创其声耶? 只如 郑说,则是初得诗时略无其声,国史去留既定,而后乐工造作新声,以配其辞也。 窃以为不必皆然。观今所传三百五篇,虽其辞之多寡不同,而章句大率相类,不 容并以所得之篇遍付瞽蒙,令随其辞而为之歌也。盖采诗者初得辞时,或有有其 声者,亦或有无其声者。其辞之去留,则在乎史官,其美者录之,恶者弃之。其 声之去留,则在乎乐工,视其合者因之,其不合者改之。或因或改,皆求合其正 声而已。若夫元无其声,或失其声者,则乐工始创为声调,以配其辞耳。”此说 可供参考。 又卷五( 6 8 ) “白华篇: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实劳我心。币指申后 为硕人,如硕人其顾,衣锦纲农。皆指美者而言。理明白而辞婉顺,无一毫 6 内蒙古师范人学颀i :学位论文 可疑。而说者乃以为褒姒,一何所见之偏耶。”此依诗序作解,但也有人认 为自华、 硕人都是爱情诗,“硕人”即美人,指所思念的人。 3 有的需加辨析。 如卷五( 6 7 ) “诗采芑篇:伐鼓渊渊,振旅阗阗。渊渊自为鼓声,阗阗 自为军旅众多之状,阗阗犹俗所谓骈阗也。而郑氏以为战止将归,又振旅伐鼓阗 阗然,诗意恐不其然。”按:王念孙l :广雅疏证:“儿盛貌谓之阕阅,盛声亦谓 之阒阗。说文:阗,盛貌也。又云:嗔,盛气也。引小雅采芑篇振 旅嗔嗔,今本作阗阗,尔雅注云:阗,群行声。左思魏都赋云: 振旅j f l r 司主。反旆悠悠。问丧云:殷殷田f f l ,如坏墙然。楚辞九歌 云:雷填填兮南冥冥。汉书礼乐志郊祀歌泛泛滇滇从高脖,应劭注云: 滇滇,盛貌也。易林贲之蹇云:轾。i 填填火烧山根。郭璞江嗾 汗j :涮洲:j 韵引字林云:涸涸,水势f 人_ 无际之貌:是凡音阗阗 者,皆盛之义也。”尔雅释天“振旅阗闽”都懿行义疏:“阗阒,盖师旅 整,惟之象。”“振旅”。意为罢战,“测阗”,综合以- j 二诸家之说,意与为:罢战回 师办步伐整齐,脚步声阗阗然如鼓声之有节奏也,且“渊渊“为拟声词,阒阒与 之对偶,办当作拟声词解之。 又卷五( 6 8 ) “生民:或簸或蹂,毛云:或簸糠者,或蹂黍者。 笺云:蹂之言润也,舂而杵出之,簸之又润湿之,将复舂之,趋于凿也。疏: 孙毓云:诗之叙事,率以其次。既簸糠矣,而传以蹂为蹂黍,当先蹂乃得舂, 不得先舂而后蹂也。既蹂即释之燕之,是其次也,笺义为长。李子日:孙毓之 言非也。蹂者,援桫之也。今之舂者,既已簸去其糠矣,必须重为蹂援,然后复 投臼中而舂之。先蹂后蹂,自为次第。然今蹂字次簸而言,则是未簸以自i f ,将春 之际,蹂虽不举,其蹂自明。又既簸且蹂,必将复舂。再蹂舂足以见趋凿之意矣。 孙取郑说为长,则必以蹂为润湿当之。以蹂为润。匪治攸闻。”段玉裁 毛诗 故训传定本小笺:“蹂米,即今人洮米,以手重擦之,蹂之言柔( 揉) 也。如 此,则蹂可解为润。但笔者认为诗中所言,未必全有次第,把“蹂”置后者,为 与自仃“揄”后“叟”、“浮”压韵也( 全句为“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 登之浮浮”,揄属侯部,蹂、叟、浮属幽部,幽侯合韵) ,余樾古书疑义举例 “倒文协韵例”论述颇详,可参看。此法今犹用,如毛主席诗词“春风杨柳力千 李治j 敬斋古今鞋 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倒“尧舜”为“舜尧”,即为压韵考虑。 又卷六( 8 5 ) “又左右流之,流者,流之于水中也。荇菜流在水中,可 以为荐宗庙,如淑女居幽闲之处,可以配君子,故后妃寤寐之时,常且求之。 毛茛直以流为水,无此义。”按:毛传解“流”为“求”,各本皆同,无解作 “水”者,不知是李氏所据版本错,还是后人传抄李书致误。广雅释言“撂, 捋也”王念孙疏证云:“周南关雎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流与撂 通,谓捋取之也。捋、流一声之转。左右流之、左右采之,犹言薄言采之、, 薄言捋之耳。下文云左右笔之,流、采、笔,皆取也。”王氏此解,因声 兑义,甚确,可知毛解“流”为“求”不错。 又卷六( 8 5 ) “又思服之服,悠哉之悠,毛俱释之为思,非也。悠,远也。 优哉游战者,言所思之远又远。而莫得焉。悠盖思之意,而非思也。郑说寤寐 思服之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已职事,当准与共之乎,此说 是。”按:毛i 兑是,郑 兑r 1 # ,“服”有思意。书康浩:“要囚,眼念五六同, 至于句时。”孔安国传:“要因,谓察其要辞以断狱,既得其辞服懵思念& 六f1 至十同。”又庄子f f l 子方篇:“爵服女也甚忘”郭象注:“服肯,思存 之i 胃也。”服念、思服皆同义连用。“服”亦为思。成玄英疏:“吸荇寻思 之滑也。”诗经中不乏同义连l 目例毛氏所解简t 尊明了卜下贯通,若从月j 宝 之说,反为屈曲矣。 4 李治在敬中提 b 了自己的解诗理论:主张以意求之,反对元中 ,生有。 如卷七( 9 0 ) “嘤嘎草虫,超越阜螽,注云: 兴也。嘤嘤、声也。 草虫、常羊也。超越、跃也。阜螽、篓也。笺云:草虫鸣,阜螽跃而从之 异种同类,犹男女嘉时以礼相求呼。疏曰: 以兴以礼求女者大夫,随从君:于 者其妻也。币义日:释虫云:草虫、负警。郭璞日:常羊也。陆玑云:小大长 短如蝗也,奇音青色,好在茅草中。释虫又云:阜螽、篓。李巡日:蝗子也。陆玑云: 今人谓蝗子为螽子,兖州人谓之媵。许慎云:蝗、螽也。蔡邕云:螽、蝗也。明一 物。李子日:草虫正言草中虫耳,阜螽即蝗类。草虫嘤嘤而鸣,阜螽跃而从之, 盖以类相求也。说者既以草虫为螽,又以螽为蝗,又杂以常羊、负篓、鍪、媵、蝗 子之属,卒无定名。师说相承,五经大抵如此,学者止可以意求之。胶者不卓,不胶 8 内蒙占蜥总人学坝i 学位论义 则卓矣。”“胶者不卓,不胶则卓”,实为解诗的i f 确途径。 又逸文一( 1 5 6 ) “屋甚渠,庭甚除拱两手而闲居。何乐如之。顾无所事 于闲,乃伐屋而潴( 潴,聚水) 之,犁庭而茨之,捆( 招,乱) 拍焉。敝筋骨而 胝手足,我既无庐,入且无以途。是人也,是果何为者也。诗争白者华云: 每怀靡及,每怀靡及止言常恐不及耳。而毛以为虽怀中和,犹自以为无 所及:郑以为每人怀私,则于事无所及。之二先生者,岂非无所事于闲,而潴屋 茨庭者乎。郑虽引春秋外传以为说。吾以为外传办各自为漫耳。”驳斥毛郑的牵 强附会。如此读诗,方能扫除诗经解说中的重重迷雾,得诗之原意。与 此有关的内容上面办有提及,可参看。 ( 二) 敬中涉及的吏书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 志、晋书、资治通鉴等,李治对史书的研究可作如下概括: i 指出史手骞记载的町疑之处。 如卷一f2 2 ) 。史记尉佗传太史公 _ 1 :l 瓦骆相攻,南越动摇,汉兵临 境,婴齐入朝。李j :日:此漠也,当云东闽兴兵,南越动摇。按传云:仞 佗以兵玻边,财物赂遗闽越、阳瓯、骆役槿焉,义佗为 s 谢;义f : :南疗单湿 蛮臾l i m j e 东闽越f 人众号称f 1 两瓯骆谍i 嗣小称i - :义三:建元l j 【j 年佗筝, j 孙胡为南越。此时闽越王郢兴兵。疗南越,尚jf :j l :陌越俱为藩睁,毋得报 兴兵+ j 攻击,今闽越兴兵侵臣,臣不敢兴兵惟天j 二馏之,于是天- f 多南越义, 午职约,为兴师,遣两将军i 差i , - t 闺越,兵未踊岭闽越f 弟余善杀郢以降,r 是 罢兵。天子使庄助往谕意,南越e 顿首日:犬子乃为臣兴兵讨闽越,死无以报德。 凶遣太子婴齐入7 首卫。据此则其相攻耆、闽越与南越非瓯骆也。其后吕嘉败, 越桂林监居翁始谕瓯骆属汉,迹瓯骆始终未尝与诸国相攻击,何得云瓯骆相攻也。 又闽越未攻南越时,尝发兵圈东瓯,则是瓯闽相攻,办不得为瓯骆相攻也。瓯骆 相攻乃在数年之d 矿,了无与于南越,丽婴齐何为而入朝乎? 或日:南越也、东瓯 也、西瓯也,皆瓯骆之属,故云瓯骆相攻耳。审如此i 兑,义办未宏。东闽乃大禹 之后也,南越乃赵佗之孙也,各自割据,何得并为瓯骆之属乎。或者又日:东闽、 南越皆瓯骆之地,二国虽殊,办可谓之瓯骆相攻也。此亦未为通论。借使壤地相 接得以通称,而相攻之说,办无从发。若东越先攻南越南越办复报伐,谓之 相攻可矣。今东越举兵擅击南越,南越束手,禀命天子,谓之相攻,不亦悖乎。” 9 李治j 敬斋古今链 又卷三( 4 2 ) “ :史记载陶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长男往救之,既进 金于庄生,俄而闻赦,以为赦则弟固当出,重千金虚弃,复见庄生取之,辞去。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见楚王日: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 道路皆言: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赂王左右,故有赦。楚王大怒,遂 杀朱公子。其长男持弟丧归,朱公笑日:吾固知必杀其弟也。治谓此事不可信, 验之史,盖朱公初欲使少男往,长男以己家督不使,惭欲自杀。朱公不得已,遣 长男行。且遗书所善庄生,e l - 至则千会听其所为。庄生素以廉直闻于国,自楚 王以下皆师尊之,乃以星交浇王下赦令。夫以陶朱公之智,在父子间有性命之急, 审知少男可使,长男固杀弟,乃因长男奋激之故,更无一语以解譬之,便尔舍弃 中男,是岂有父子之情哉? 此其不可信者也。庄生以廉直名一国,脱( 如果) 不 廉直朱公必不与善,国人必不师。廉直如此,而以孺子取会之故,遽生褊心, 横出诡辞,以杀所善之儿,则为庄生者,亦不f :矣。且庄生诚爱人之会否乎? 诫 妇勿动,则诚不爱人之会也。诚不欲杀人否乎? 劝f 修德,则诚欲救人之死也。 诚不爱会,诚欲救人之死,虽无所受书于朱公,无所得会于长男,犹将匍匐而冉矿, 而今也有可以活人之术,因会去,已而致人于死又深负朱公所以付托之心,是 乌足以语廉直哉。此又不可以信者也。有不呵信者:二,而读史者皆信之,以事夺 理,以辞夺事而已。学者毋以事夺理,毋以辞夺事,则其是非信否,虽在百世之 上,当自有以见之。一 又卷五( 6 6 ) “屈原传:原劝楚怀王杀张仪,其事纤悉备尽。楚世 i 家载劝杀张仪,乃谓昭睢,而屈原没不复见。若以为简册繁多,要使姓名互著, 则在左氏春秋传有之,在迁史故无此例。若以为昭睢本主此事,原特副之, 则屈原传略无昭睢一言,而原之事迹明白乃尔。两者皆无所据,何耶? 此盖旧史 去取失当,马迁笔削时,不暇l j 后照顾。随其所载,各自记之,遂使世家与列传 异辞。一 又卷九( 1 2 2 ) “史记载四凶事,尧本纪云:舜言于帝,请流共工于 幽陵,以变北狄:放雅兜子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 羽山,以变东夷。舜本纪则云:流浑沌、穷奇、椿杌、饕餮于四裔,以御魑 魅。全引左氏语。或日:欲其事互见,予以为非是。春秋左氏传及国语 皆邱明笔,中自j 事同而语异者几半,盖当纂集之时,其文字重复,不能具载,或 l o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i j 学位论文 具于此而阙于彼,或著于彼而没于此,缉之为 :春秋传、 国语二书,各自 为义,所以一事二说为互见也。今史记一书,而所载不同,其意虽若互见, , 然于文字实为冗复,此在史笔,最关利害,不可不深察也。一 司马迁著书体例谨严,不应谬误如此,但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多经后人 补写、窜改,遂造成记述的前后矛盾,当然也不排除司马迁的一时失误。李治指 出传世本史记的缺陷,可为后人研究史记原貌提供借鉴。 2 对史书文句进行校勘、释义。 有的颇为精当。校勘如卷三( 3 2 ) “三国志刘焉传注:陈寿益都 耆旧传日:董扶发辞抗论,益都少双,故号日致止。言人莫能当,所至而谈止 也。然则当号至止,不当号致止。而今云致止者,得非以扶所至士大夫畏服,遂 致止谈论与? 耆旧传恐误。”今中华书局本三国志据清潘眉( 著有三国志 考证) 淡改“致止”为“至止”,不知李治已发之f f i i 。又同卷“又潘浚传 注:襄阳记日,襄阳习温为荆州太公平。太公平,今之州都。浚予秘过辞于 温,问日:先君昔因君侯当为州啭议主,令果如其言,不审州单谁当复相代者。 温日:无过于君也。后秘为尚书仆射,代温为公平,甚得州罩之誉。昔因 之因错,定是目字。”今中华书局本“昔因”作“昔日”,李治所改虽不确, 但亦可见其读书之细。 释义如卷一( 2 ) “自娩近西域传云: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 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自车师自西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 为北道。师古日:波河、循河也,音彼义反。蛀日:此义是而音非,波止当如字 读之,波之为言,自有循顺之意,今人言循河而行者,皆谓之边河,波河之语与 边河政同。又云:出阳关,自近者始,日蜡羌,去长安六千三百罩,辟在西南, 环当孔道。师古日:孔道者、穿山险而为道,犹今言穴径耳。此又误矣,孔道止 谓大道也。前言辟在西南,故后言不当大道,若言不当穴径,是何说之怪耶? 故 其下又者西北至鄯善,则知鄯善币当大道耳。 王先谦 汉书补注解“孔道” 引王念孙 兑正与此同。又卷三( 3 3 ) “邸阁者、乃军屯蹊要储蓄资粮之所,此二 字他书无有。见于汉术及三国志。”下引l l 条用例作为证据,略实可信。 又卷四( 4 6 ) “史记扁鹊传: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 徐广日,当为郊。) 姓秦氏,名越人。而不著扁鹊为官爵为谥若字。以为官爵,则前未始闻。以为谥, 李治j 敬斋古今羲芏 则尤非其体。若以为字,则史家无言( 当为有,形近而误) 首标其字而续书姓名 者。问有之矣,必在他传附见。或以字行者,亦皆以姓冠其首。此单称扁鹊,则 断非其字也。又礼经言:古人始生命名,既冠而后有配名之字,五十而后有 伯伸之字。夫扁鹊之称,既不与越人相干,又略无伯仲等意,意者其为越人之号 欤? 书传不著,又不敢以自必。每每问人,人无知者。顷读道藏经轩辕本记, 乃始知扁鹊已为前世名医。案本纪云:得岐伯。帝乃作内外经。又有雷公炮 制方,又有扁鹊、俞附二臣定脉经。然则轩辕时已有此号,今为越人之艺独冠当, 代,故办以此号之,初非越入之自称也。一寻根求源,颇能解惑。 有的需加辨析。如卷二( 1 8 ) “汉书陈涉传日:籀第令无斩,而戍死 者固什六七。注引服虔日:籍犹借也。第,使也,与史记服注不同, 史记服注同:。辖,假也:第,次第也。应劭同:吏士名籍也。苏林日: 第。且也。治曰:服 兑籀假,苏c 兑第且,足也。应 兑名籍,服i 兑次第,非也, 第本训但,但办且意,此言籍第令无斩,犹云假且使不杀。” 按:今中华书局本汉书引服注与史记服注办不同,盏所叛t :村抖仃 异。 籀、第,令三字部有假使义。 墨f - 尚贤中“缎错而啪我也,”孙i , 台i k 墨。j ,l u j 诰,;i 乍云:。占正借 字。只用楮。”假楮同义连用,假使也。说支人l 郜“借,假也。”段k 战注 。占多用楮为借如言籀令,即假令也。”资冶通鉴汉纪二卜扛“耩其灾可 移,”胡三省注:“藉之为言借也,假也。”宋陆游= 弓浮屠事“於j 錾! l ! j = 多诋浮 屠者,然今之士有如一( 法一) 之能规其友苔乎? 楮有之,有如果( 宋果) 之能 受者乎? ”清黄钧宰会壶遁墨视鬼“无以自别子群鬼之中,籍非会仆碧睛, 世鸟得而辨之战。”以上籍都用为假使义。 此条中说服注汉书“第,使也。”又 :左传哀公十六年:“楚国第 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 ”杨伯峻注:。第为假设连词,谓在楚国,若我 死,令尹或司马必胜也。一此类用例不多,但知第可表假设义,且表此义时,史 记、:汉书中“第”“弟”多混用。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 败伤我乎。一刘淇助字辨略卷四解为:。令,设辞也。一又史记嗣蚧传: 1 2 内蒙古师范人学硕i :学位论j = “太后怒,不食,日:今我在也,而人皆籍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王温叔传:“嗟乎! 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 汉书贾谊传: 。令此六七公者皆无恙,当是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 ”晏予春秋谏上 四:“晏子日:幸矣,章遇君也! 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章炳麟煊书序 种姓上“黄帝叹日:主失于国,其臣再嫁,厥病之由,非养寇邪! 遂即营垒, 以灭四帝。令黄帝不虎变,与俗同道,则其臣民亦嫁于四帝。斗以上句中之“令” 字,均表假设义。 “藉第令勿斩”中“籍第令”为三字同义连用,此句可译为“假使不杀”。 三字同义连用例古书中不罕见,余樾古书疑义举例“语缓例”中举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缮完葺墙以待宾客”,缮、完、葺三字同义连用,皆为修补义; 尚书牧誓篇“王朝至于商郊牧野”,郊、牧、野三字同义连用,均指郊外。 又张涌泉 敦煌变文校读释例第八部分“三字同义而复用例”举证颇多,晡可 参看。 又有“籍令”,“第( 弟) 令”字同义连用表假设者。前者如司马光滦水 庀闻卷四:“且奏贼初无此言,是必怨仇者为之,籍令有之,若以一卒之故, 断都转运头。此后政令何山得行? ”王安石上欧阳永叔书“籍令朝廷怜韵, 不及一年,即与之外任,则人之多毒,亦甚叮& 。”后者如史庀吴e 濞列传 “今大王与吴两乡,弟令事成,两主分争患乃始结。” 又卷血( 6 0 ) “前李广传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张骞将力骑,与广 异道。匈奴将四万骑圈广,汉兵死者过半。广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明同, 复力战,而博望侯军办至。匈奴乃解去。归,汉法,博望侯后期,当死赎为庶 入。广军自当,亡赏。师占日:自当,谓为虏所胜,又能胜虏,功过相当也。 颜 兑非是,先言汉兵死者过半,明r ,复力战,不言胜负何得为虏所胜,又能 胜虏乎? 盖广败纫当诛,以骞失期后至,而广独与虏战,其功过相补,此谓自当 亡赏。一 按:“当”有“敌挡一义,战国策秦策- - - ) “所当未尝不破也。一高诱注: 。当,敌也。” 文选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所杀过当”,吕向注:“当敌也。”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一何休注:。当,犹敌 也。一可见。当”为“挡”之古字,汉书李广传基本沿袭史记,全篇充 李治j 敬斋古今鞋 满惋惜语气。广军四千而敌匈奴兵四万,。死者过半”而犹不降,与之力战,本 当受赏而无赏,“自当无赏”乃为其抱不平,与胜负功过无干也。 又卷六( 7 9 ) “师古日:最亦凡也。此说不通,下连言大将军青凡七出,则 最不得为凡。最者、功最之最,言功之最大者也。上文曰:诏青尚平阳主,与主 合葬,起冢象庐山云。师古于此云字下发注,又以最字独为一句,恐不合班固意。 愚以为云字当下属不当上属,云最者、云功之最大者也。故前最最大将军,后最 最票骑将军。” 按:此乃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师古注。汉书原文为“与主( 平阳公 主) 合葬,起冢象庐山云。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骑。”后又 有“最票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转首虏十一万余绂。” “最”在汉书中表“功最”时多上彳j 所承,如张陈土周传中“勃攻 槐罩、好畴,最。北击赵贲内史保于威阳,最。”樊郦曝灌付靳周传中“( 哙) 灌废丘,最”卫青霍去病传中的“最”不符此条件。 师古解。最”为儿不误。“最大将军青儿七出击匈奴”犹谓“最凡大将军七 出匈奴。”“最儿”可连用表“总计”,如周孝l 天官司会“凡在书契版图者 之二”汉郑玄注:,书,谓簿书;契,其最凡也。”贾公彦疏:“最凡,谓计要之 多少以为契要。”汉书西域传下:“最凡国五十。汉苟悦申鉴时事:。最 凡有二十一首。”最凡二字同义连用。古书中二字同义连用者可拆分,如礼记典 礼:“卜筮者所以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而老子中“犹与”二字分 用:“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诗经郑风子衿“挑兮达兮,毛传: 。挑达,往来相见貌。 诗经周颂有客。有萋有且毛传:“萋且,敬慎 貌。”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倒之颠之,自公令之。一卫青霍去病传即把“最凡” 分用,李氏不明此例,故而生疑。 又卷十( 1 4 1 ) “前汉董仲舒传:制日:虞舜之时,游于岩廊之上。 文颖日:岩廊,殿下小屋也。晋灼: 廊,堂边庑岩廊,谓岩峻之廊也。 师古日:。晋说是。案后汉百官志武帝选六廊良家子为羽林郎,掌宿 1 4 内蒙古师范人学顾 :学位论文 卫侍从,以便马从猎。还宿殿陛岩下室中。文颖以岩廊为殿下小屋,必牵于此 殿陛岩室而为之说也。因殿陛岩下作室自是武帝时事,尧:舜岂复有此? 且殿下 小屋可与于岩? 颖说诚误。至于晋灼谓为岩峻之廊,办未为得也。尧、舜时,茅 茨不翦,土阶三尺,亦岂有所谓岩廊者哉? 然师吉以晋说为是者,特以其随文解说, 为尧舜之时,世质民淳,虽三尺之阶,已得谓之高明,故云岩廊也。一 按:。岩廊”即“岩常”。 “廊”古音在来母阳部,“掌”古音在定母阳部,来母、定母同为舌头音, “廊”、“掌”古音相近。 ,又 兑文新附广部:“廊,东西序也。从广郎声,汉书通用郎。廊可 指屋,广雅释富“廊,舍也。”淮南子本经“桀为象廊。”叶德辉问诂: “廊,屋也。”文选张衡( 西京赋) “长廊广庑”,李善泣引许慎曰:“廊,屋 也。”慧琳音义卷三十三引玄应音义。庑廊”泣:“廊办屋。”廊、屋析言 有射,i - y 言可通。说文土部“掌,殿也。”章也可指膣,诗卫风伯兮 “言树之背”毛传。背,北常也。”孔颖达疏“拳者,房屋所居之地,总 谓之章。”广韵唐韵“堂,办屋。”“掌”与“廊”义办通。 “游于岩廊之上”即游于岩掌之上。“岩掌”即山洞、石穴。水经注河水 二:“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 岩常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皮只休太湖诗包山祠“白云最深处,像设 盈岩掌。”今人康濯的小说春种秋收。那怪石,岩常和孤峰、峭壁之间,还有 着跑来跑去的野兽。一句中“岩堂”均是此意。汉武帝言“尧舜之时,游于岩廊 之上”,正与传说中古人穴居野处之说合,且与汉书中下文“垂拱无为”、“俭 者不造玄黄旌旗之饰”相承接,与“周室设两观”相对照,文通字顺,不似文、 晋、颜、李治所解之虚妄也。 又卷十( 1 4 0 ) “名字之立,一以成身,一以辨等。成身则贵乎美称,辨等 则贵乎易别。汉贾徽,字符伯,而其子逵,字景伯。晋王羲之生五之,父子之严, 而如是其渎,则亦倡乎兄弟矣。 按:之后的钱大昕、王鸣盛也注意到了这种父子同名甚至祖孙同名的现象。 陈垣史讳举例第五十三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作了总结,列举了此期史书 李治1 j 敬斋古今黄 中的许多实例,并认为是“南北朝风也州6 。陈寅恪作了迸一步的解释,说:“六 朝人最重家讳,而之 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古虽不能祥知,要 是与宗教信仰有关。殊不知此类代表宗教信仰之字,父子兄弟皆可取以命名, 而不能据以定世次也。一并接下来论证了王氏家族乃天师道之忠实信徒。疗此种 风俗今在京剧界仍有遗留,如叶盛兰之子名叶少兰 ( 三) 敬涉及的子部著作有 庄子、 苟子,素问、内经等医, 书,还介绍了许多实用的医学知识,但讲到星象时,作者的看法却是前后矛盾的。 下面逐一分析: 1 指出庄子、 苟子旧解中的错误,重新进行释义。 有因通假借而理顺字句者,如卷一( 11 ) “ 庄子徐无鬼心之于殉也 殆,凡能其于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给改,祸之长也毖萃。不给改者,不疾改也, 疾改则祸不至矣,惟其不速改,是以其祸滋多。故其f 文云:其反也缘功其 果也待久,而人以为己宝,不办悲乎? 其反也缘助谓一与道相戾,缘以危殆 为功能。其果也待久,谓果于迷缪,其所由柬非一f 1 而人以此为己宝。为町,卷 也。此皆覆 兑殆之成祸之萃也。吕解不给改,以为4 :暇给,则其祸之长乜兹萃一 勺赘矣。兹、滋古字通。”此处指出“给”通“疾”。“兹”通“滋”,使文句 的解释怡然畅通。 有因兼顾上下文丽发千古之覆者,如卷二( 2 7 、2 8 ) “庄子天地篇 汉阴丈人章下,孔子日: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 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耶。 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旧解及吕解皆以汉阴丈人背今向古,不 知因时任物之易,为非真修浑沌氏之术者,故孔子有假修之语。而且有不知其二、 不治其外之机( 当为饥) 以予观之,理或不然。顾l i 后问答,皆深与汉阴之意, 初无夺之之辞。盖浑沌氏之术,无得而修,汉阴丈人特假之耳。亦犹直寄焉与夫 寓诸庸之谓也。识其一,抱一之谓。不知其二,无所于杂之谓。治其内,立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