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中 文 摘 要 论语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对中国几千年的学术发展有着深远的 影响。我们今天想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想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首先最基本的 就是读论语 。无论从哪方面研究论语 ,都要先以读懂为基础,所以在所有的 研究著作当中又以注释类的居多。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以 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论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深刻思想,较之于前人的古 籍注释著作来说,可谓是通俗性和专业性并存。但其中也存在许多注释和译文不准 确的地方,偶有错误之处。有鉴于此,本论文对杨氏论语译注一书进行了一次 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针对书中存在的错误进行了商榷。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又分为两个小部分。一是关于杨氏论语译注在著作体例 及诠释内容方面的特色的论述。二是对杨氏论语译注中存在问题的研究综述。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杨氏论语译注在注释和译文中出现的不当之处,针对问 题进行研究和考证。这一部分主要参照历代文献资料,分类分析并总结出较为准确 的解释和译文,具体、详细地对杨氏论语译注中存在的每类问题进行考察分析。 第三部分为结束语,主要包括两个小部分。一是探究了杨氏论语译注中注 解存在失误的原因。依据第二部分的具体考察论证和分析,认为出现错误的原因有 两个: (1)古、今在认识上的差异; (2)杨伯峻先生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的认真态 度前后不一致,开头的注释详细全面,到了后面的注解部分明显过于简略。二是对 学习论语的几点建议。应该抱着认真阅读,敢于质疑的态度进行阅读学习。 关键词 关键词:杨伯峻; 论语译注 ;商榷 abstrac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a confucian school of thought the most important classics of china for thousands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has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today, we want to know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and want to know meaning of confuciuss thought, first of all, the most fundamental thing is rea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regardless of where research,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e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basis of so works in all types of notes were mostly used. yang boju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notation is one of the best. it is the language of popular shows to reader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behind the rich content and profound thought, compared to their predecessors of ancient writings note, this can be called are popular and professional co-exist. but there are also one of the many comments and asked not to place accurate, occasional errors. in view of this, the youngs thesis o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notation one book had a more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study of error exist for the book were questionabl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for the introduc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small part. first, about young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notation in style and interpretation of work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d. two of young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notation problem exists in the research synthesis.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second part of young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notation in the notes and translations appears inappropriate questions for study and research. this part of the main use of comparative study and a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evidence of research methods, specific, detailed young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notation that exist for each type of question analysis study. part iii is divided into concluding remarks, including a small number of two. the first explores the young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notation, annotation exist in the cause for the failures,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pecific inspections, demonstrations and analysis, consider the error for two reasons: (1) ancient, this dif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2) mr. yang bojun writing this book seriously in the process of attitude inconsistency, of the notes at the beginning of a detailed and comprehensive, to the rear part of the comments obviously too short. two is a study,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uggestions. on the corpus set up one of the questions. should be read carefully with the courage to read about the study. key words: yang boju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notation;discussion 41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 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 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 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 言 引 言 论语集中体现了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两千 多年来,人们不断地研究论语 ,认识并发掘其思想精髓,经久不衰。这些研究一 直延续到新的世纪。 前人注释论语 ,多以“注”和“疏”的形式,而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则采 用了一种新的体式,先列出原文,再给出译文。他兼取了前人关于注释论语的 注、解、译、辨多种体例,自创了一种译和注相结合的注解格式。这种注释体式再 加上白话文的运用,使对于古代典籍的阐释更为形象具体,简单易懂,有助于人们 很好地理解古代典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译注古代典籍的成功范例,颇具影响。这本书注 释的最大特点就是简略,平而易读,简而不空,常被人视作教科书。但是,正因为 作者力求简略,使该书对经典做出的注解和译文过于简单,有许多不够准确的地方, 甚至出现了错误。这就会影响人们对论语的理解。为此,就有必要对这本书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考辨和纠正。 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杨氏论语译注中存在的错误展开了讨论。从字的注 释、句的翻译到体例上的纠正,做了整理,发表了许多论文。综观这些论文,它们 的观点主要集中在释义质疑和断句质疑两个方面。 (1)释义质疑,如汪贞干的讨论几则 、 一则辨析 等。 (2)断句质疑,如樊荣杨伯峻断句拾遗等。 这些论文针对杨氏论语译注在部分释义和断句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考证,对学习和理解论语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杨氏论语译注中存在的不当 之处却远不止这些,其注释和翻译中的瑕疵还有很多。笔者借鉴前辈们的研究理论 和成果,针对前辈们研究考证中没有涉及到的错误部分,继续对论语译注这本 书中的问题进行搜集罗列,分析考证,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引言 2 一、学而篇 一、学而篇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按:杨伯峻译: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将“习” 译为“实习” ,并不准确,不能涵盖其今语中“演习” 、 “练习”的意思。古人所学习 的功课不光是书、术,即我们现在所学的书本上的知识,还有礼、乐、射、御等技 能需要学习。针对这些, “习”就应该还有“演习” 、 “练习”的意思。虽然王肃解释 “时习”为“学者以时诵习之” ,即按时复习之义,这只是对于书本知识而言的,对 于技能的练习,这个解释也不能涵盖。根据说文解字 : “習,数飞也。从羽,白 声。 ”引申而可以表示“复习、练习、演习”等意思。并且,杨伯峻注: “一般人把 习解为温习 ,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 、 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 的习礼乐 、 习射 。 史记孔子世家 :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这里的习字,应解释为演习、实习的意思。 ”可见,杨伯峻也认为“习”有 “演习” 、 “练习”的含义,只是在他的译文中并没有把这个意思翻译出来。所以这 里的习字应理解为“对所学知识、技能等进行巩固和熟练”更合适。 同上所述,杨伯峻同意宋翔凤“朋”指“弟子”的观点,但其译文“志同道合 之人”却非“弟子”之义,可以说注释和译文前后不一致。 “朋” ,在这里指的是学 生。包咸注: “同门曰朋。 ”皇侃疏: “同处师门曰朋。 ”邢昺疏: “郑玄注大司徒 云: 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党之谓。 故子夏曰: 吾离群而索居。 郑玄注云: 群谓同门朋友也。 此言有朋自远方来 者,即学记云: 三年视敬业乐群也。 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也。朋疏而友亲, 朋来既乐,友即可知,故略不言也。 ”以上是“朋”作“同学”义解。另外,根据刘 宝楠论语正义 : “宋氏翔凤朴学斋札记 : 史记孔子世家 ,定公五年,鲁 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 、 书 、礼、乐,弟子弥众, 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弟子至自远方,即有朋自远方来也。朋即指弟子。 ” 说文 解字 : “朋,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可以理解为, 教师为首,弟子从之,如同“凤飞,群鸟从以万数” ,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故“朋” 引申而有“弟子”之义。这里的“朋”指“同学、学生” ,而并不是杨伯峻译文中的 “志同道合之人” 。 正文 3 杨氏注“愠”为“怨恨”不妥。朱熹注: “愠,含怒意。 ”刘宝楠论语正义 : “ 人不知 者, 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己学有成而举用之也。 不愠 者, 郑注云: 愠, 怨也。 诗绵正义引说文同。 ”由此可见, “愠”只是表示一点“怒意”和 “怨” ,而不到“怨恨”的程度。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人的想法不被别人理解和采 纳,顶多会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情绪,不至于会到发怒或是怨恨别人的地步。因此这 里的“愠”应该理解为“埋怨”较为贴切。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按:杨伯峻注: “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十三岁,一说小三十 三岁,以小三十三岁之说较可信。 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 有若称子 (另外,冉有和闵子骞偶一称子,又当别论) ,因此很多人疑心论语 就是由他们两人的学生所纂述的。但是有若称子,可能是由于他在孔子死后曾一度 为孔门弟子所尊重的缘故(这一史实可参阅礼记檀弓上 、 孟子滕文公上 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孔子既没,弟子思慕, 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司马贞索隐: “ 家语 云: 鲁人,字子有,少孔子三十三岁。 今此传云四十二岁,不知传误,又所见不 同也。 ”张守节正义: “ 家语云: 鲁人,字有。 ” 孟子滕文公上 : “昔者孔 子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彊曾子, 曾子曰: 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 杨氏云“比孔子小十三岁” ,不知所据,不知是否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而言“四十三岁” ,脱“四”字。杨氏又云“这一史实可参阅礼记檀弓上 ” ,经 查礼记檀弓上 ,未见相关记载。 这一小节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有子说: “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 领导者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领导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 子专心致力于基础道德的培养,基础道德建立了,系统的道德思想就产生了。孝顺 父母、尊重兄长,这就是人的根本。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 对兄长遵从,那么他在外就能够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的。也就是说 在家能够做到“孝弟” ,对于国家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这里的“孝 弟”是人的根本,这就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内涵。 正文 4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 按:杨伯峻译“巧言令色”为“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 ,用语不妥。 “巧言” 和“令色”本来应该都是褒义的,只是由于具体对象的实质不同,逐渐就有了贬义 的用法了。如果其“巧言”和“令色”是真诚而合理的,那就是褒义,如果是装出 来的不合理的,那就是贬义。 这里的巧言,可以理解为好的言辞,指取悦于人的顺耳的话。令色,是说人的 脸上温和喜悦的表情,这里指刻意装出来的讨人喜欢的表情。 上面一节中说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弟” 。这是从正面 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节中,孔子说的是仁的反面,即“巧言令色” 。儒家思想 崇尚质朴,反对工于辞令、趋炎附势。行为上主张谨言慎行,要说到做到,而不是 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是说的好听没有实际行动。对人对事,说什么话,有什么样 的态度,应该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应该有是非标准,有原则立场。做到该赞扬的 赞扬,该批评的批评,这也是“仁”的一种表现。是非不分,一味地说些顺耳的话, 装出讨人喜欢的样子,那是为了讨好别人,为了不得罪别人。目的就是保护自己的 利益,甚至通过讨好别人为自己谋得更多的利益。这种行为就是牺牲公理和正义的 自私行为,是违背“仁”的本义的。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按:杨伯峻译“三”为“多次”之意,这种解释有可商之处。根据后面论语公 冶长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曰: 再,斯可矣。 ”可得知,季文子在重大事务上 反复思考三次而付诸实施,孔子都认为是过虑,说思考两次就足够了。而曾子对于 日常行事都要每天反省多次,做事这样仔细慎重,实在没有必要,说不过去。然而, 君子百行,曾子“日三省吾身” ,仅仅反省“忠” 、 “信”等三者,好像又显得过于狭 隘了,所以这里的“三”也不应该所指的是下文的三件事。其实,这里的“三”应 当通“参” , “参省”是个复语, “参”与“省”同义。例如荀子劝学 : “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孔广森云: “ 群书治要 作 而日三省乎己 , 易参为三 。 ”以上两个“日参省乎己”与“日三省吾身”在句式上和语法上 很相似,意思也一样,由此可证明“三省”即“参省” 。再例如大戴礼记曾子立 事 : “君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其中曾子只是 强调“夕而自省思”一次,没有说三次或多次的意思。 周礼考工记 : “上三正。 ” 郑玄注: “ 三读当为参 。 ” 周礼考工记弓人 : “量其力有三均。 ”郑玄注: 正文 5 “ 有三读为又参 。 ”可见,曾子每天检点自己的行为, “忠” 、 “信” 、 “传是否 习”这三件事只是举例性的,并不是只对这三件事做反省。也可能因为他正好只说 了这三件事,所以让人们觉得“三省”就是“从三方面省察” 。 以上说明“三”既不是“三次”也不是“多次”的意思, “三”与“参”相通, “三省”就是“参省”的意思,表示检验、查看、反省。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按:杨伯峻注: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 (甲)年纪幼小的人, (乙)学生。这 里用的是第一种意义。 ”这样解释与后面注释“入、出”时有矛盾。杨氏注“入、出” 云: “ 礼记内则 :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则知这里的弟子是指命士 以上的人物而言。 入是入父宫 , 出是出己宫 。 ”但是“命士”是指受有 爵命的士人,应该已经是成人了。这与前面对于“弟子”的解释矛盾了。 这里孔子又再次提到“孝”的问题,要求学生们首先要致力于“孝” ,如果还能 有闲暇时间和余力,才用以学习文化知识。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是重在道德教育,主 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其次才是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把“德”作为一切行 为准则的标准,甚至高于学识,这也可以看做是知识的多少并不能衡量一个人的好 坏。能做好自己,为人处事慎重,诚实守信,就保证了一个人行为方向的正确,保 证了他思想上的进取。再将剩余的精力投入学习,就会不断进步。 “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 ,即使成不了大器,至少也不会在浑浑噩噩中虚耗生命。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按:杨伯峻注: “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 这一敬称。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沿袭以称呼 老师。 ” 笔者认为, 被称为夫子与是否当过大夫并没有关系。“夫子” 有三个解释:() 、 对男子的尊称。 论语季氏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 、对老师的 尊称。 论语微子 :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 () 、妻子对丈夫的敬称。 后 汉书乐羊子妻传 :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另外还例如尚书牧誓 : “夫 子朂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孔安国传: “夫子谓将士。 ” 尚书泰誓中 : “呜呼!西土有众,咸听朕言。朂哉夫子! ”这些都是“夫子” 之称和大夫身份无关的例子。 杨伯峻译“闻其政”为“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 ,并不能揭示其全部含义。根 正文 6 据郑玄所注: “亢怪孔子所至之邦必与闻其国政,求而得之邪?抑人君自愿与之为 治?” “闻其政” ,可看作是当时的一种参政议政的方式。国君拥有一些圈外的人士 作为他们讨论政治、商量国家大事的可以看作是政治顾问一样的“能人” 。对于国家 重大的政治事务,国君都会咨询他们的意见,一起商讨解决。看来孔子周游列国时, 虽然没有获得什么一官半职,却因为他的声望很高,在当时的各国都有这样的礼遇。 论语子路 : “冉子退朝,子曰: 何晏也?对曰: 有政。 子曰: 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这则材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在当时“事” 指一般的政治事务, “政”指重大的政治事务;一是“闻其政”就是参政议政,就是 “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孔子回到鲁国后,虽然没有职位,但还是有“闻其政” 的资格的。因此,郑玄用“与闻其国政”来解释“闻其政” ,这样的处理是很准确的, 重大的政治事务让孔子这样的人“闻” ,目的就是让他们“与(参与) ” 。 杨伯峻译“俭”为“节俭” ,尚可斟酌。这里的“俭”指的是对自身的约束,即 严于律己。根据说文解字中对“俭”的解释,“俭,约也,从人,佥声。 ”段玉 裁注: “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 ”这些都可以证明“俭”有“自我约 束”的意思。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杜预注: “志广 而体俭。 ” 逸周书官人解 : “其气宽以悌,其色俭而不谄。 ”朱右曾校释: “俭, 卑约也。 ” 荀子非十二子 : “其冠进,其衣逢,其容悫,俭然,恀然,是子 弟之容也。 ”杨倞注: “俭然,自卑谦之貌。 ”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 “顺与之弗为 喜,非夺之弗为怒,沈静而寡言,多稽而俭貌,曰质静者也。 ” 淮南子泰族训 : “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 ”这些例证中的“俭”也是用为“自我约束”义。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 ” 按:人们一般都把“慎于言”理解为“说话谨慎”的意思。杨伯峻把这里的“敏 于事而慎于言”解释成“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似不贴切。笔者认为孔子 这句话是在讲学习的态度问题,因而“慎于言”应该解释成“说话诚实” 。这是比“说 话谨慎”更值得强调的一种求学态度。 荀子子道 : “慎于言者不华,慎于行者不 伐。 ”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这正是对于“慎于言者不华”的准确注脚。 诗经小雅巧言 : “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怃,予慎无辜。 ” 诗经小 雅巷伯 : “慎尔言也,谓尔不信。 ”郑玄笺: “慎,诚也。 ”这些例证中的“慎”都 是指“诚”的意思。 正文 7 这句话的主旨是谈“好学” ,属于为人治学的态度问题。而办事,工作是否“敏 捷”则有天资因素的制约,因而把“敏”解释为“敏捷”不妥。作为认真的学习态 度, “敏”应该是“勤奋” 、 “努力”的意思。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 , “勤奋” 和“诚实”都是至关重要的。 论语为政 :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 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说明人不诚实的危害是很大的,正因如此, 孔子才强调人们要“敏于事而慎于言” 。 杨伯峻译“正”为“匡正” ,此解未必妥当。 “匡正”是专指纠错而言的。按一 般情况来看,凡是向高明的人请教问题,不仅仅是要让人家指出自己的错误,还要 听从人家讲给自己的高明的道理,而不是还要对人家说的进行“匡正” 。所以, “正” 在这里的意思是“听从” 。所谓“就有道而正” ,实际上就是听从“有道者”的主张。 例如周礼夏官 : “家司马各使其臣以正于公司马。 ”郑玄注: “家,卿大夫采地。 正,犹听也。公司马,国司马也。 ”这都是“正”用为“听”义的例证。 正文 8 二、为政篇 二、为政篇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按:杨伯峻译“色难”为“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这样不妥。如果 子女由于对父母没有深感情而面无愉色,再要求他们勉为其难地表现出愉色,最终 也是装出来的,这样的愉色没有任何意义,反而在不孝之外又多了一层虚伪,这恐 怕不是孔子的原意。 “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行为中的态度。如 果子女对父母有很深的感情,其愉色便会发自内心,自然流露,这也就谈不到“色 难”的问题了。这里的“色”指的是父母的容色,而不是儿女的容色。 礼记祭义 : “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 ”所谓“色不忘 乎目” ,就是要求子女善于对父母察言观色。 礼记祭义 : “君子之所为孝者,先 意承志,谕父母于道。 ”所谓“先意承志” ,就是要求子女要善于发现父母的需要, 凡事要体贴入微,不要等父母吩咐下来了才去做。父母都会有难以启齿的欲求,嘴 上不愿意说,但会不自觉地在其情绪表情中有所表现,甚至会主动给子女一些暗示。 这时候,作为子女应该善于发现父母的真实想法,尽其所能为他们着想,把事情办 得让他们满意,让他们感觉孝行是子女主动付出的,而不是他们索取的。做到这样, 才可以说是有孝心。孔子认为,所谓尽孝,不仅仅要从形式上按原则侍奉父母,更 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这就是孝的理想境界。父母的常规意愿,子女自然 知道;父母的隐微意愿,子女也能及时地揣摩出来,这才是称职的子女。所谓“色 难” , 就是说满足父母的常规意愿很容易, 通过父母的表情而揣摩他们的心意却很难。 这里的“色”也可以理解为父母在满意情况下的愉悦表情。 盐铁论孝养 : “故上 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 ”也就是说养体容易养色难。孔子这里讲的“有事弟 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都是属于养体的范围,而养色则是比养体更难实现的孝 的层级。包咸注: “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 ”这一理解是有道理的。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按:杨伯峻译: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 这样解释等于是把“温故而知新”理解成了“温故以知新” ,将“温故”当成了“知 新”的途径,未必符合这句话的本意。朱熹注:“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 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 这就将“温故”与“知新”理解为偏正关系了,也是今天的人们误解孔子此语的来 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前一句和后一句是因果关系。按照人们一般的理 正文 9 解,把“温”理解为温习,是说温习旧知识从中能学到新的知识,或者说温习旧知 识是为了从中学习到新知识。那么这只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即使是有人能“时习旧 闻而每有新得” ,那也只能算是个好的学生,怎么就能给别人当老师了呢?这样的解 释是不合适的。 何晏注: “温,寻也。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矣。 ”邢昺疏: “温,寻 也。言旧所学得者,温寻使不忘,是温故也。素所未知,学使知之,是知新也。既 温寻故者,又知新者,则可以为人师矣。 ”又云: “案中庸云: 温故而知新。 郑注云: 温读如燖温之温,谓故学之孰矣,后时习之谓之温。 ”这是将“温”理解 为“温习”的意思,但其“温故”与“知新”还是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这一点值得 肯定。因此何晏将“温”理解为“寻绎” ,与郑玄理解为“燖温”不同,但均可商榷。 汉书成帝纪 : “儒林之官,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颜师古 注: “温,厚也,谓厚积于故事也。 ” 论衡谢短 : “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古今不知,称师如何?”孔 颖达礼记正义序 : “于是博物通人,知今温古,考先代之宪章,参当时之得失。 ” 汉书萧望之传 : “愿陛下选明经术,温故知新,通于几微,谋虑之士以为内臣, 与参政事。 ”从这些例证中可以看出, “温故知新”的原意其实等于说“博古通今” , “温故”与“知新”是并列关系,不能理解为偏正关系。 “温”在这里是“积累”的 意思,并不是“温习”的意思。 说文解字 : “蕰,积也。春秋传曰: 蕰 利生孽。 ”可见“温故知新”之“温”本字应当为“蕰” 。 这里的“故”和“新” 还是理解为历史知识和当今知识比较有道理。 综上所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应当解释为既懂得过去的知识,又懂得 今天的知识,就可以给人当老师了。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按:杨伯峻注“罔”为“诬罔” 、 “受欺” 。译后一句云: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 就会缺乏信心。 ”这样的理解都不妥。 汉书王莽传上 : “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 ” 此处的“诬罔”是个复语, “诬”义同“罔” ,皆为“欺蒙”之义,而不是“欺骗” 。 汉书郊祀志下 : “臣闻明于天地之性,不可惑于神怪;知万物之情,不可罔以 非。 ”颜师古注: “罔,犹蔽。 ” 论语雍也 : “宰我问曰: 仁者,虽告之曰:井有 仁焉。其从之也?子曰: 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 也。 ”皇侃义疏: “罔,谓面相诬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 “犹蒙蔽也。 ” 正文 10 这些都是“罔”为“蒙蔽”义的例证。 “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即只是埋头读书而不思考判断,就会被蒙蔽。 孟子尽 心上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正是“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虽然杨伯峻最后 指出这一点,但是他在注释和译文中却没有很准确地翻译过来。孔子认为,在学习 的过程中, “学”和“思”都很重要,不能偏重一头。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 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人们要想学习知识,一是读书,一是请教别人。但书上的 记载不一定都对,别人的道理也未必都合理。所以无论读书还是请教别人,都要求 人们多思考,多辨识,这样才不会被表面的一切所蒙蔽。而书本记载可能有错,别 人的道理也许不合理,但也并不能说书本和其他人对自己是“欺骗” ,只是自己不思 考,没有辨识能力,被蒙蔽了而已。所以,杨伯峻注“罔”为“诬罔”和“受欺” 不妥。 礼记少仪 : “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 ”郑玄注: “罔,犹罔罔,无知貌。 ” “无知”与“蒙蔽” ,义实相因而生。 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 : “何休注襄四年公羊传曰: 殆,疑也。 论 语为政篇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谓思而不学则事无徵验,疑不能定 也史记仓公传 : 良工取之,拙者疑殆。 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复 语耳。 ”王氏释“殆”为“疑” ,引据颇多,堪称佳论,但这里的“殆”或亦可解为 “愚惑”的意思。 说文解字 : “佁,痴貌,从人,台声。 ”这里的“殆”可看作用 为“愚惑”义的本字。 论语卫灵公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 如学也。 ” 荀子劝学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又: “不闻先王 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这都是“思而不学则殆”的注脚,说明“思而不学”则 愚惑不智,或自以为是,但却不一定会“疑不能定” 。 庄子养生主 : “吾生也有 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 庄子秋水 :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 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都是“殆”用为“愚惑”之义的例证。 “殆”与“佁” 音通,与“痴”古韵相同,声母亦相近, “佁”与“痴”可视为同源字。 “思而不学” 顶多是什么也学不到,谈不到会有什么危险。所以杨伯峻所说的“殆”解为“危险” 是不妥当的。 因此,这句话应当理解为“只学习而不思考就容易被书上说的或别人教的错误 知识蒙蔽,只冥思苦想而不学习就会很愚昧。 ”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按:杨氏译: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这里对“知”字的理解含 正文 11 糊其辞,并没有做出明确的注解。笔者认为, “知”的意思是指“记识” 。孔子此语 及其讲话背景,在荀子子道 、 孔子家语三恕 、 韩诗外传卷三、 说苑杂 言中都有记载,可资参佐。 荀子子道 : “孔子曰: 由,志之!吾语女。慎于 言者不哗,慎于行者不伐,色知而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 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 夫恶有不足矣哉? ” (此据 韩诗外传 及俞樾校文。 ) 说苑 杂言 : “孔子曰: 由, 记之!吾语若 ” 论语此处的第一个“知”字, 荀子 、 孔子家语 、 韩诗 外传均作“志” , 说苑作“记” ,可见此“知”当解为“记识”之意。 广雅释 诂二 : “志,识也。 ” 礼记哀公问 : “子志之心也。 ”郑玄注: “志,读为识。 ” 论 语里仁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朱熹注: “知,犹记忆也。 ”这都是“知” 、 “志” 相通而用为“记识”义的例证。 杨氏译“为”为“就是” ,其理解尚可斟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中的 两个“为”字, 荀子与孔子家语皆作“曰”讲。这里的“为”即通“谓” , 训为“曰”义。 韩非子内储说下 : “商臣闻之,未察也,乃为其傅潘崇曰” 王先慎集解: “ 为 、 谓字通。 ” 盐铁论褒贤 : “季孟之权,三桓之富,不可 及也,孔子为之曰微。 ” 说苑臣术 : “从命利君为之顺,从命病君谓之谀。 ”这都 是“为” 、 “谓”相通的例证。 这一小节孔子说的是一个深刻的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都应该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尽可能多掌握。 但不管人的知识多丰富,总会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该有个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哀公问曰: “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 则民不服。 ” 按:这里的“对曰”用于地位低的人回答地位高的人的问话。而杨伯峻注: “ 论 语的行文体例是,臣下对答君上的询问一定用对曰 ,这里是孔子答复鲁君之问, 所以用孔子对曰 。 ”这样的表述会使人认为“对”的这种使用习惯只出现在论 语一书之中,只发生在君臣之间,其实像长辈与晚辈、老师与学生之间也是如此, 其它古籍中也是这样体现的。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 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子曰: “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 正文 12 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按:杨伯峻注: “ 有字无义,加于名词之前,这是古代构词法的一种形态, 详拙著文言语法 。 ” 白平老师不认为古代汉语有构词法的形态, 认为先秦时期的 “有” 字有表示 “诸, 众,各”一类含义的用法,其论证如下: 尚书益稷 : “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 ”又云: “烝 民乃粒,万邦作乂” 。 “有民”与“烝民”是同义语,其结构模式也一致。 尚书 所用的“庶民” 、 “兆民” 、 “黎民” 、 “万民”等语,均与“有民”同义。正如“兆 民”之义不等于“民”一样, “有民”之义也不等于“民” 。 尚书多方 : “猷告尔四国多方” 。又云: “猷告尔有方多士” 。 国语郑 语 : “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 ”在尚书中, “多方”与“有方” 互见, “有”与“多”是同义词。 “有方”的含义不等于“方” ,而是等于尚书 中的“四方” 、 “多方” 、 “万方” 。在郑语中, “聘后于异姓”与“求财于有方” 是工整的对文, “异姓”的“异”是实词, “有方”的“有”也绝不能看作是“词 头”或王引之所说的那种“语助” ,而应当看作是表示“众”义的一个独立的词。 尚书汤诰 : “尔万方有众” 。又云: “尔万方百姓罹其凶” 。这里的“万 方有众”与“万方百姓”及多方的“有方多士” ,三者的结构形式是全同的。 “有众”的“有”取“诸”义, “众”取“士民”之义。 尚书大禹谟 : “惟时有苗弗率” 。伪孔传云: “三苗之民数干王诛。 ” 尚 书舜典云: “窜三苗于三危” 。 “有苗”又称作“三苗” ,在这里, “有”与“三” 是同义的。在上古时代, “三”常用来表示多数。王显先生诗閟宫“三寿作 朋”解 (见北京出版社古汉语研究论文集 )一文曾详细论证过“三寿亡朋” 即相当于“万寿无疆” 。所以, “三苗”义即“众苗” ,是对当时多部落群居的苗 民的总称。在远古时代,尚未形成后来的统一国家,一个部族往往是多个部落的 联合体,所以,这些部族名称之前往往冠以“有”字或“诸”字,用以表示“诸” 、 “各” 、 “众”之类的意思。例如“戎”又常称作“诸戎” 。 左传襄公十四年 中,姜戎氏的首领驹支自称作“我诸戎”便是明证。 尚书君奭 : “惟文王尚 克修和我有夏。 ”孔安国传云: “以和我所有诸夏。 ”传文虽曲解“有夏”之“有” 为“领有”的意思,但中国被称作“诸夏” ,却和“苗” 、 “戎”被称作“三苗” 、 “诸戎”是一样的道理。其实, “有夏”就可以直接对译为“诸夏” 。 国语楚 正文 13 语上 : “抚征南海,训及诸夏” 。此“诸夏”即指当时的中原各国。 尚书大禹谟 : “兹用不犯于有司” 。 尚书立政又云: “百司庶府” 。 “有 司”的结构与内容全同于“百司” 。 “有”与“百”均取“诸”义。 “有司”的初义为 “诸司” ,但是后来在使用中,人们对两个字的主从关系逐渐地不太明确了,其意义 便转为指主管某事的官署和官员,于是又可以有“三有司”的叠架说法出现,这属 于词语凝固后的语义演变现象。例如“诸侯”本义为“众侯” ,但发展到后来,一国 之君也可以称为“诸侯” , 史记周本纪 : “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 , “八百诸侯”也是一种叠架的说法。 “诸侯”凝结而义同于原来的“侯” ,与“有司” 凝结而义同于原来的“司” ,其道理是完全一致的。 “百姓”初指“众姓” ,后来一个 人也可以称作“百姓” ,都属于这类型的例子。 尚书周官 : “乱尔有政” 。又云: “庶政惟和,万国咸宁” 。这里的“有政” 即“庶政” , “有”与“庶”均取“诸” 、 “众”之义。 尚书武成 : “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惟尔有神,尚克相予, 以济兆民。 ” 尚书舜典云: “肆类于上帝,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这两个 例子比较之下, 武成之“有神”即舜典之“群神” ,不容置疑。 “有”字即取 “众” 、 “群”之义。 尚书大禹谟 : “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 诗经大雅文王 : “济济多士, 文王以宁” 。 由这类例子可以发现, 在 尚书 中, 凡是可以或习惯上使用 “多” 、“烝” 、 “庶” 、 “兆” 、 “黎” 、 “四” 、 “百” 、 “万” 、 “群”等字的位置上,往往出现使用“有” 的现象,这就充分说明“有”字与这些字在其具体的语境中是同义的,它与后面的 词的结合完全是由于词义搭配的内在规律的要求,不应该把它看作是“词头”等。 这一小节反映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孔子认为国家政治与人的德行修养有间接关 系。做人以孝为本,只有在家做到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从事国家政事。孔子自 己明确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只有自己的德育深入人心,他对国家政事便是有积极影 响的。这颇有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意思。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按:杨伯峻译“不知其可也”为“不知那怎么可以” ,这种译法对于原文“其” 与“可”的字义都没有能准确地落实。 这里的“其”可以解释为“当” 、 “该”之类的意思。 左传隐公六年 : “亲 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 ” 左传僖公五年 :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 正文 14 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郑有备矣,不可冀矣。攻 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左传襄公十八年 : “大夫图之,其若之何?” 国语晋语一 : “且君其图之,自桓叔以来,孰能爱亲?” 论语卫灵公 :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 史记齐太公世家 : “田、监不可并也,君其择焉。 ” 史记绛侯周勃 世家 : “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 ”以上各例中 的“其”字,都可以用一个“当”字解释。另外, 国语晋语四 : “有此,其 以戊申乎?所以申土也。 ”韦昭注: “有此五鹿,当以戊申日也。 ”在这里, “其以 戊申”被转述为“当以戊申日” ,韦昭正是体味到了原文的“其”应该是“当” 的意思。 这里的“可”字应该注解为“何” 。 “可”与“何”字音相通。 公羊传宣公十 五年 : “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 韩诗外传卷二作“何以 楚国而无乎?” 墨子明鬼 : “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 鬼神之声, 则鬼神何谓无乎?若莫闻莫见, 则鬼神可谓有乎?” 这几个例子中的 “可” 与“何”虽然文不同而意思却相同。 战国策韩策 : “夫为人臣者,言可必用?尽 忠而已矣。 ”这里的“言可必用”意思即是“言何必用” 。这都是“可”与“何”相 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