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区宏虹发石场采石场植被生态恢复项目方案.doc_第1页
合川区宏虹发石场采石场植被生态恢复项目方案.doc_第2页
合川区宏虹发石场采石场植被生态恢复项目方案.doc_第3页
合川区宏虹发石场采石场植被生态恢复项目方案.doc_第4页
合川区宏虹发石场采石场植被生态恢复项目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合川区虹发采石场生态植被恢复方案一、项目概况石灰石矿产资源开发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是各类建筑的重要原材料。但是矿山开采又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导致了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发展。在石灰岩矿山开采中,因剥离、掘进、选矿破碎所排放的废石、废渣占用土地,导致植被下降,生态环境不良。必须搞好环境治理、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成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矿山生态环境破环会造成水土流失,它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控制矿山水土流失,有很多措施,而生物措施尤其是植被恢复是治理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的生态恢复治理。二、项目简介重庆市合川区虹发采石场地处合川区狮滩镇白银村三社,该采石场开采时间较长,开采规模较大。目前先对开采后的约5亩矿山进行植被恢复。该区域整体地貌为喀什特地膜,气候为块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云雾多,湿度大,日照少。矿区具有良好的气候生态条件,特别是水热条件好,有利于植物成活、生长、繁育及更新,人工种植植被后易成活。石灰石矿区主要为山地,浅灰色黄壤,土壤呈酸性,土层浅薄,石渣过多,养分缺乏,土壤条件差,是植被恢复特别困难地方。同时,由于石灰石大量开采,植被恢复应进行必要的土壤改良或回填土壤,封台、稳固边坡等工作和植树造林技术与养护管理措施。植被恢复是在采矿平台封闭后进行,施工无交叉重叠,采矿作业对植被恢复无影响。三、设计的主要目标,原则和依据(一)设计的主要目标植被覆盖率超过80%,其中乔木树种刺桐50%,灌木10%,竹子20%,草本40%,物种丰富,群落高度45m,乔、灌、竹、草结合,与周边植物的种类组成相似程度达25%,与周边山地景观融为一体,形成自然,免养护的森林化景观,达到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二)设计主要原则1、边坡稳定原则。边坡稳定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没有边坡的稳定,也就没有稳定的边坡植被,因此首先要对边坡进行清理,排除边坡崩塌、危岩、滑石隐患,以达到边坡的基本稳定,同时根据山体形状设置配套设施(排水沟、挡土墙)。2、必须与周边森林景观相协调。周边的自然植被是长期生态适应的结果。因此,生态恢复树种、灌木、竹、草本植物的选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地适材,以便人工植被与周边自然植被相融合,相协调而近式自然。3、短期效果和长期效能相结合原则。人工进行植被恢复,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见到效果,但要保证和保持长期效果,就要把当地自然植被与短期效果和长期效能紧密相结合。保证以后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能达到免养护目的实现。4、经济适用原则。由于矿岩边坡缺乏土壤和水分,需要人工填置或喷附植物生长基质。人工栽种或喷播植物,应做到既经济又实用,在确保效果好的条件下,努力做到经济合理,充分利用矿区边坡人工植被绿化、美化、固土、持水和护坡的多重生态功能。5、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原则。矿山边坡虽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开采后遗留下来的坡面,通常具有不同坡度和不平坡段。因此要根据不同不平的坡面类型实行分类指导,做到因地制宜,该露则裸,该爬藤绿的地段就采用爬藤绿化。采用适用的先进技术进植被。(三)设计的主要依据1、重庆市露天开采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技术要求(暂行)重庆市国土资源厅,2003年。2、重庆市露天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指南重庆国土厅,2004年。3、重庆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2年。(四)技术方案根据设计目标、原则和依据,结合重庆市合川区虹发采石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矿山边坡特点,选择厚层基质喷播、植生袋围堰造坑植树、基质型容器苗种植、藤蔓植物上爬下挂复绿和坡脚挡墙回填土绿化等5项综合技术。1、植物选择方案矿山植被恢复治理的关键是植物的选择,它关系到矿山生态治理的成败。树种选择以“适地适树、生态价值、经济实惠、速生”为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引进树种为辅。从现有栽培多种选择前期植被恢复,部分栽培植物表现良好的抗性、适宜性和生长状况,应从中选择表现性优良的品种栽培。从现有自然植被中选择自然植被是植物与环境相容的产物,是长期适应自然条件的结果,从现有的自然植被中选择树种稳定、数量多、生态范围广、适应性强的优势植物栽培,避免盲目选择。可选择的树种有刺桐、慈竹、箭竹、白夹竹、油麻藤、地瓜藤、芭茅草等。2、植被恢复模式由因矿区的地质环境的特殊性,决定植被恢复模式应结构多样,层次分明,通过乔灌草结合形式合理的林分结构,这种复层林冠的群体结构能使各个体有充分发育的条件,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空间,获取更多的特质与能量,发挥林分最大的生产潜力,以实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和提高地力等生态的功能。3、植被恢复技术措施栽植密度与种置点配置栽植密度应根据立地条件、林种要求、树种特性及培育目的等因素综合考虑。由于矿区立地条件差,应以生态培育为目的,树木以小乔木、灌木为主,本项设计不影响树木正常生长条件下,应适当密植,以便尽快形成森林景观,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种植点配置是指一定密度的植株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成、分布形式不同,影响林分结构。由因矿区植被恢复以生态治理为目的,应采用正三角形配置,该配置有利于水土保持。树种组成与配置方式树种组成:平台植被恢复采用乔木+灌木+草木树种组成,坡面植被遮盖采用藤本(向上攀援)+藤本(向下垂吊)树种组成。配植方式:模式配置。采用刺桐、刺槐+箭竹+草本搭配,各在每一个平台上栽种2行,株距均为2m,之间间隔1.4m,种植4行,行间混交,三角形配置。坡面植被遮盖选用由下往上生长的油麻藤和由上往下生产的猕猴桃,株距1.5m;模式ii配置:采用刺桐、臭椿+箭竹+草本搭配,各在每一个平台上栽2行,株距为2m,之间间隔1.4m,种植4行,行间混交,三角形配置,坡面植被遮盖选用由下往上生长的油麻藤和由上往下生长的野葡萄,株距1.5m。模式配置:采用火炬树+箭竹+芭茅草搭配,每一个平台种置四行,行距1m,其中火炬树、箭竹各栽种1行,株距均为1.5m,芭茅草种植3行,株距0.80m,行间混交,长方形配置。坡面植被遮盖选用由下往上生长的爬山虎和由上往下生长的蔷薇,株距1.5m;模式配置:采用大香樟+鸢尾+刺桐搭配用于石灰岩矿区的道路地段及回填矿区的绿化,道两侧各种植1行,株距3m,树周围40cm宽栽种鸢尾,回填矿区种植刺桐,株距3m。4、栽植技术要点平台土壤改良,根据现场调查,台阶平台上的土壤多为采矿后残留的母质、石质和表土的混合物,砾石含量高,养分匮乏,应强化施肥改良。施肥改良最好结合整地进行,也可以在植被栽植 时进行,每公顷设计施有机肥(农家肥)10000kg+复合肥3000kg施肥后及时翻入土壤中。栽培穴土壤改良,由于栽植穴土壤条件差,不利于植物根系发育与成活生长,设计在栽植穴内进行土壤改良与施肥改良。植物栽种时,每穴施肥沃耕作土壤0.03m3于穴内。基质型容器苗种植技术:基质型容器苗种植技术是在厚层基质喷播基础上针对局部边坡地段木本植物缺少情况下,采用基质块苗补种完善的配套技术,同时利用基质块苗种植成活率高的特点,弥补某些虽然适宜边坡生长的木本植物却很难通过喷播方式出苗的种类的缺陷,设计密度为100150株/667m2。基质型容器苗是由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制的专用于山体坡面,绿化的基质块苗,基质块高6cm,直径6cm,基质苗选用胡枝子、映山红、野桐、桅子、冬青、小腊、青冈等乔、灌木树种,苗高除映山约为10cm左右外,其他均为2030cm。安排栽种季节:春季栽植易遇干旱,灌溉不便,影响成活。秋季雨量充沛,气温高,利于植物根系的恢复,造成成活率高,宜选择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栽植。栽植方法:除草坪植物采用人工播种外,其他植物均设计人工植苗造林。其技术要求为:裸根栽种时要“苗正根舒,适当深栽,分层复土,压实”;带土团栽植应保持土团,栽植时从侧方填土,与土团紧密结合。藤本的栽植尽可能用营养杯中培养生长成活的带杯藤本植物,现场栽植时,应轻轻去掉营养杯,然后将根系附着的土团栽到合适位置,从侧方填土压紧;鸢尾等草本植物栽植应均匀,密度适宜,根不外露,草坪播种要下种均匀。5、坡分类绿化陡坡绿化技术设计根据峻陡坡裂隙和微细不平的变化特征,采用植生袋围堰造坑植树和藤蔓植物上爬下挂复绿两项技术,见缝插针叠置植生袋构筑种植槽,在通过植生袋构筑种植槽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多年生驯化小苗和1年生的基质型容器苗进行定植。根据对峻陡边坡类型可植点的考察,以点缀定植为主,衬托悬岩,让植物傲立在峭壁中,同时在种植中配置2株藤蔓植物对峻陡边坡进行上爬下挂复绿。峻陡边坡绿化设计立面布置见图1。图1峻陡边坡绿化设计立面布置缓坡绿化技术设计缓陡边坡占整个边坡面积的比例较大,在边坡的上、中、下部均有分布。设计采用厚层基质喷播,植生袋围堰造坑植树和基质容器苗种植3项技术。首先保证植生袋围堰种植槽的构筑,充分利用岩面上的局部凹坦地段,用植生袋构筑燕窝状种植槽(或窝),然后在种植槽内回填具有一定肥力的客土;其次进行厚层基质喷播;然后再在种植槽中栽种;最后进行基质型容器苗补植。缓陡边坡绿化设计立面布置见图2。图2缓陡边坡绿化设计立面布置6、配套土木工程措施修整坡面:为了保证边坡的稳定,同时也为复绿工程提供有利条件,施工前必须对坡面进行修整,清除坡面的松散浮石、碎石和杂物,排除落石隐患,确保坡面基本平顺,方便喷附植生基质。对局部较光滑的坡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并在坡面整理出各种大小的平台,均匀分布在整个坡面,以方便将来挂网、钉网和围堰造坑,为以后的植生袋叠置施工做准备。坡面边坡绿化设计平面布置如图3。图3坡面边坡绿化设计平面布置修筑截、排水沟,排水沟都是边坡生态修复的配套设施工程,分别位于坡顶、坡面。为防止山体雨水形成地表径流溃刷拟建植物的岩石边坡人工植被,需要在边坡上方的山体上开凿一条横向截排水沟和在边坡汇水处开凿纵向排水沟,使边坡上部山体的径流水流向边坡两侧和底部,以免植被受到雨水的强力冲刷。砌筑挡土墙:在边坡下部沿坡脚构筑一堵浆砌块石挡土墙,一方面起压脚护坡的作用,另一方面体现边坡的整体性。挡墙高度12m,下底宽度50cm,顶边宽度35cm,外侧倾角80度左右。挡土墙内回填种植土。7、施工工艺总体施工工艺为边坡清理、施工放样、配套土木工程措施施工、绿化施工及养护管理。边坡清理的技术要求已如前述。施工放样,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定点、定位放样,如确定围堰造坑的地点,截排水沟和坡脚挡墙的位置等;绿化施工:分别按设计要求进行各边坡类型的绿化施工。养护管理:在建植初期,由于植物尚处于生长初期适应和缓苗阶段,因此需要一定时期的养护,然后逐渐进入免养护的自然发展阶段。养护内容包括盖摭阳网、揭遮阳网、浇水、追肥、病虫害防治、苗木支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