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 摘 要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是在广播电视节目深入改革与创新下应运而生的。 其通 过语言来表达新闻内容,属于一种语言艺术。随着受众对其关注度越来越高,电 视新闻短评类节目也在全国迅速走红。自 1998 年香港凤凰卫视对电视新闻短评 类节目的初步尝试取得成功之后, 全国各地的富有各自特色的电视新闻短评类节 目纷纷搬上荧幕,其受欢迎的程度不言而喻。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秉承以往电视 新闻优良品质,并在语言风格和内容形式上有所突破。本文以央视公布的收视排 行榜中,同期栏目收视率列前五名的电视新闻短评类栏目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 索其形成的语言风格特征,并找出产生此种特征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 本文在掌握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大量语料的基础上, 再对所掌握的语料进 行量化分析,最终形成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的整体风貌,并对电视新闻 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呈现的平民性、娱乐性、生活性的倾向加并以数据统计。同 时,将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与其语言风格倾向联系起来,以其为电视新闻短 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关键词: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社会文化心理 ii tv news commentary category programs language style abstract tv news commentary category in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programs in-depth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next shape. its news content is expressed through language, is a form of language arts. as the audience for their attention, more and more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commentary classes are so popular so fast the country. since 1998, hong kongs phoenix satellite tv, tv news commentary category of the program after the success of the initial attempts around the country rich in their own unique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one after another onto the screen commentary category, its popularity is self-evident. tv news commentary category tv news programs continue to serve good quality, and in the language style and content of the form a breakthrough. in this paper, cctv viewing list published in the same period, the ratings out the top five part television news commentary section of the language class study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speech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ting such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 in this paper, tv news commentary master class program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expected, and then the hands of the right to condu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expected to eventually form a television news programming language style commentary category overall appearance, and television news programming language style rendering commentary category of civilians -oriented, entertainment-oriented, personalized statistics tend to be. meanwhile, the deeper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its tendency to link language style, with its commentary category for the television news-style programming language research to make modest means. key words: tv news commentary category programs; language style; socio-cultural psycholog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 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有权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 1 绪 论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电视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这 种边说边评、以平民的视角展开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短评式新闻,以其独特的语言 突破了以往居高临下、严肃庄重的“宣导式”新闻语言风格,而是以多样化、个性化的 “对话式”语言风格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很好的反映了我国的文化及语言发展的状况。 因此,对此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的调查、分析便显得 尤为重要。 一、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有关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特色的研究 边“说”边评的新闻播报形式最为吸引人眼球的是其语言特色,众多学者也就此发 表了许多研究文章。周隽试论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播报特色 (2006) 一文中认为, 民生新闻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简洁明了、口语化强。有的民生新闻主持人串连提纲,这 就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很多的创作空间。而且主持人在播报的过程中,播说结合,交流感 强,亲切自然。鞠欣桐试论主持人的语言特点 (2006) 从语言明显的口语化、明显 的对象化、浓郁的交流味、鲜明的个性化以及极强的亲和力这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在 文章的最后总结道,节目主持的语言源于生活,耐人咀嚼,给人以美感。要尽量清除生 活中用语的零碎、杂乱,不可陈词滥调、啰嗦絮叨,尽量显示口语的清新、活泼、灵活 和自然。肖丹,王艳央视第一时间读报主持人的语言特色 (2004) 一文中, 作者认为主持人语言有这样几个特色:转化语体,轻松驾驭;提炼语言,重点突出;亦 庄亦谐,洒脱自如;精妙点评,画龙点睛;举手投足,早间味道。王宇红从创新思维 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1997) 一文中作者这样认为,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新颖与陈旧的语言样式尽管内容近似,但在表达效果上却有很大 不同。 作者还认为支持人的语言有这样的特点: 语言式样的新颖性和思维方式的灵活性。 2.关于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形式的研究 以往的新闻都是以“播”的方式传播给大家的,如今这种以“说”为主边“说”边 评的传播方式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概念。由此也引来了学者们的关注。陈亮在关于 新闻的“说”新闻传播的另一种形式 (2001) 中认为, “说”新闻是传播者的革 新;受众对传播的接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种传播新闻的方式,是传统传播方式一 周 隽: 试论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播报特色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4 期。 鞠欣桐: 试论主持人的语言特点 , 理论界 ,2006 年第 6 期。 肖丹,王艳: 央视第一时间读报主持人的语言特色 , 电视研究2004 年第 4 期。 王宇红: 从创新思维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 语言文字应用 ,1997 年第 4 期。 陈 亮: 关于新闻的“说”新闻传播的另一种形式 , 当代电视2001 年第 9 期。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 2 次革命性的尝试。是新闻传播形式的改造,是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促进。叶晓虹浅论 电视新闻的“播”与“说” (2004) 一文中作者认为, “播”依然需要,将与“说”长 期并存,不可替代。并且指出, “播”与“说”是由新闻的内容所决定的,并且不同内 容的新闻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卓越浅谈“播”新闻与“说”新闻 (2006) 一文中认为,播新闻节目大多偏重于时政,内容往往硬度有余,而“软性不 足” 。 “说”新闻节目主持人轻松、随和的语调,大方得体的手势,营造出“一对一”的 人际交往氛围,带动了观众参与的意识,大大缩短了观众与媒体的距离。林涛浅谈电 视新闻的“播”与“说” (2004) 一文中指出, “说”新闻这种传播形式还处在发展阶 段,说的内容和分寸都要掌握好尺度, “说”与“播”将按照节目要求、审美期待等制 约选择有声语言的表达样式。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才能相互促进、才能赢 得更多的观众。李笑艾 “播”新闻与“说”新闻之我见 (2004) 一文中指出, “播” 新闻语句工整,语气庄重,节奏明快,如国家颁布政令、时政新闻报道等, “播”更显 权威性。 “说”新闻表层特点是口语化色彩较浓,传播状态松弛自然。并且作者提出新 闻的“播”与“说”要相互融合才会给受众一种艺术享受。颜梅从语言的基本交际规 律看新闻的“播”与“说” (2004) 一文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总有一整套推理规则, 这种推理是建立在一定归纳基础之上的。广播语言形式上的推理规则模块化,是新闻工 作规律和特点的必然,是传统新闻载体的产物。而模式化本身是艺术创作守旧的表现, 但有是另一种模式的开始,既然“播”是一种形式模块, “说”有何尝不是一种形式模 块呢? 3.关于新闻短评类节目播报语言风格特征的研究 在这种边“说”边评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其节目主持人会使用大量的口语词汇,这 与传统的播新闻的方式是背道而驰的,改变了以往新闻严谨的风格,然而这种方式究竟 会对语言风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学者们也将目光纷纷投向了这里。吴郁 “说新闻” 口语, 方言词汇运用对风格的影响 (2003) 一文中提出了对风格好与坏的两方面影响, 在积极的方面他认为,增强新闻节目传播的生动性、形象性、浅显行和丰富性,使风格 多样化。在消极的方面他认为,主持人不得体的调侃媚俗,戕害语言的规范化,并且背 离了新闻的本质特色。王磊从播新闻、说新闻到聊新闻浅谈电视新闻播报风格 (2001) 认为,随着受众分众化的到来某一种播报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将不会出现,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实际需要选择播报方式。同时,每一种播报方式都有自己 的优缺点,因此他们之间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想当然的认为某种播报风格会取代其 他播报风格是不理智的。狄华,林刚,王旭东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探析 叶晓虹: 浅论电视新闻的“播”与“说”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4 期。 卓 越: 浅谈“播”新闻与“说”新闻 , 中国电视 ,2006 年第 6 期。 林 涛: 浅谈电视新闻的“播”与“说” , 当代电视 ,2004 年第 6 期。 李笑艾: “播”新闻与“说”新闻之我见 , 电视研究 ,2004 年第 12 期。 颜 梅: 从语言的基本交际规律看新闻的“播”与“说” , 采写编 ,2004 年第 1 期。 吴 郁: “说新闻”口语,方言词汇运用对风格的影响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3 年第 2 期。 王 磊: 从播新闻、说新闻到聊新闻浅谈电视新闻播报风格 , 新闻通讯 ,2001 年第 2 期。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 3 (2007) 认为,边说边评的新闻播报方式以平民化的视角,以“俗”概“雅”的语言, 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彰显着播、评一体的个性化语言风格,这样的语言虽然新颖,但仍 然存在着一些弊端。作者也对此提出几点建议,要求语言通俗不媚俗, “娱乐化”要有 度等等。 4.关于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发展走向研究 周隽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语言发展及其培养 (2006) 一文提出,找好节目定 位,主持人语言要“以人为本” ,塑造个性语言,提炼语言素质等这几个方面指出了其 发展趋势。唐秀菊浅谈电视传播中的平民化发展趋势 (2005) 一文中,作者首先提 出了电视传播中出现了平民化的发展趋势,但作者不只拘泥于这种表面现象,而是从产 生这种趋势的原因开始挖掘,并提炼出电视平民化的内涵,还指出了电视过于平民化问 题的应对策略。 张颂 坚持规范化走向多样化节目主持艺术中的语言态势 (1997 ) 认为,语言传播在规范基础上,必须超过时间性和线性的特征,在历时中寻求共识,在 线性中寻求立体性,在导向上高奏主旋律,在艺术上展现多样化。 综上所述,边“说”边评的新闻播报方式引来了众多学者在其各个方面的研究,其 新颖的播报形式以及富于特点的语言是很有其研究价值的。笔者认为,新闻播报是以语 言为长的,而其不同的语言也会体现出来不同的风格。笔者将继续对其语言风格进行研 究,并采用量化分析法,得到科学可信的数据,用数据显示的结果总结其语言风格。同 时我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专家和学者的帮助, 也希望本文能为新闻语言的应用及理论的 丰富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的意义 语言是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传播新闻的主要手段, 语言风格的运用也就成了电视新 闻短评类节目的精华所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种媒体新闻传播的纷至沓来, 为能在社会各种媒体中更胜一筹,语言的精到与简练就成为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杀 手锏” 。这要求此类节目用最简洁或最具特色的语言来概述一条新闻的主要内容,同时, 能够使观众在匆匆一瞥中产生兴趣,吸引观众继续观看。另外,新闻短评类节目的服务 群体定位在社会各个阶层, 其目标消费群体的文化底蕴有着很大的差别, 低到中小学生, 高到博士、硕士及政府要员。这就要求新闻短评类节目的新闻选择要面向大众,以市民 的角度选择和报道新闻。 这同时也决定了新闻短评类节目较之其他新闻类节目更突出其 具有通俗化,个性化等特点。因此,通过对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的研究来提高 新闻短评类节目制作的艺术行, 使受众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来实现新闻自身价值的目的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一)理论意义 1有助于丰富当前我国语言风格学的理论宝库 狄华,林刚,王旭东: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探析 , 电视时空 ,2007 年第 4 期。 周 隽: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语言发展及其培养 ,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年第 12 期。 唐秀菊: 浅谈电视传播中的平民化发展趋势 , 文化时报 ,2005 年 9 月 18 日第 010 版。 张 颂: 坚持规范化走向多样化节目主持艺术中的语言态势 , 语言文字应用 ,1997 年第 4 期。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 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符号系统, “这种符号系统由于其本身具有 的作为使用规范的规范性和适应多种交际需要的可变性,而成为全民的交际工具。 ” 语 言作为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载体,承担着与受众交际、交流的使命。电视新闻短评类 节目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因为其目标消费群体不是专属于某个层面或某一部分的人, 而是面向全社会的。不论你是高官领导还是平头百姓,不管你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目不 识丁的普通人都能在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中找到你所需要并感兴趣的部分内容。 这就要 求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语言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同时,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多 是以报道社会新闻为主,跟进社会上最新发生的奇闻异事,作为其载体的语言就更要与 时俱进才能更恰当的反映发生的事件,再加之主持人妙语连珠的播报与品评,这都蕴含 着丰富的语言内涵,让我们捕捉到当下社会语言的发展状况,深化我们对社会语言发展 状态的研究。 2有助于深化语言风格学的研究领域,推动新闻播音学的发展 古往今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清楚的认识到从一个侧面或某个角度是不能真实 的反映客观世界的,因为作为一个整体的客观世界,每个部分和侧面都是紧密联系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和分析问题。也就是说,单一的学科不能够客观 的反映整个世界, 我们有必要建立起学科之间的联系, 力求全面的客观的反映整个世界。 问题的研究亦是如此,有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就能够全面的具体的反应问题。电视新闻 短评类节目是以语言为载体,所以节目的面貌是以其语言为支持的。在电视新闻短评类 节目语言风格的研究中,我们着眼于其语言风格的研究,语言风格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 科,其研究是以更多、更新的研究对象为前提。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语言以其清新、 流利、自然的格调著称,播音方式也不同于传统的播音学,对此语言的研究可谓是拓宽 了语言风格学的研究对象,深化了语言风格学这一研究领域。同时也为播音学新的发展 与研究增添了新的元素。 (二)现实意义(二)现实意义 1.有助于指导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实践 不同的新闻类型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 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于新闻的选择也有着不同 的需求。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目标受众群体多以社会大众为主,所以在新闻题材的选 择上要与其他电视新闻的题材有所不同, 为在众多纷纭的新闻媒体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 空间,迎合受众的审美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在新闻题材的选择 上则多以社会新闻为主,比如多关注一些有关住房、教育、就业、生活环境等问题,以 百姓的视角展开报道,说百姓身边发生的故事,这样的题材选择更容易让百姓接受,也 会取得更好的收视效果。同时,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不能只局限于对新闻材料的选择, 作为语言类栏目其核心内质是语言, 我们也要从语言的交际规律角度阐释如何能够取得 更加的交际效果,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播音老前辈朱满叔等人曾指出“一句话所传达 的信息实际包括两个方面:1、从纯粹的语言(句法和语法)规则所得出的信息:2、从 王焕运: 汉语风格学简论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9 页。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 5 所说的句子以及说写者和听读者共知的几个非语言知识经过推理所得到的信息。 ” 也就 是说在观看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时,我们所得到的信息是经过综合处理所得到的结果。 纯粹的语言就是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语言。 那么什么是非语言知识呢?梅拉比安认为:“信 息的传递只有 7%是用语言, 38%是用声调 (指高低、 快慢、 长短) , 其余 55%则是靠表情。 ” 由此可知,除纯粹语言之外的在交际中与语言同时出现的声调、表情等都是非语言知 识。因此,新闻短评这种可视性语言类节目要在语言上大做文章才能够取得更好的交际 效果。新闻短评不同于传统的电视新闻那样,只是“填鸭式”的将新闻信息强加于个人, 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新闻信息的品评,于是短评便成了新闻中的重头戏,电视新闻短评 类节目主持人在讲述新闻事件之余,将生活经验或哲理娓娓道来,直白坦率地想观众朋 友表情达意,简单质朴中渗透着醇厚的生活气息,让受众倍感亲切,无形间拉近了受众 与新闻事件的距离,得到广大受众群体的青睐。 2.有助于提高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语言质量,加强传播效果 语言风格作为语言特点的综合表现, 在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新闻报道中有各种各 样的表现手段和风格编译。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自 1998 年香港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 车初见端倪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由最初的一支独秀到现在的遍地开花,电视新 闻短评类节目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电视栏目。 随着人们对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了解的深 入,或许有些受众已经进入了审美疲劳期,社会各界对此类节目的批评也从四面八方涌 来。而这十余年期间,各地方电视台为抢夺收视率,东施效颦般草草开展并举办电视新 闻短评类节目,使得全国各地此类新闻栏目良莠不齐。许多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对新闻短 评类节目理解的也不够透彻,仅仅认为新闻短评类节目只是将新闻稿件的口语话处理, 在播出时只是加上了“呢、啊、吧”之类的口语化语气词,并没有在短评的部分加以分 析揣摩,仅能在形式上效仿而不是真正的想办好一档新闻短评类节目。新闻短评,顾名 思义是在播出传达新闻的同时对新闻加以评论, 这要求主持人在深刻理解新闻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语言转述给大家,此举是要改变以往新闻节目中播音员仅仅是大众的“传声 筒”角色。也绝非是加上几个口语化的词语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些地方电视台的新 闻短评类节目制作过分流于表面,缺乏冷静的思考,致使一些观众对新闻的严肃性与权 威性产生怀疑,并认为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仅仅是主持人在电视上聊一些无关痛痒的 “家长里短” ,丧失了预期的传播效果。基于此种状况,对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 格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了解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使用情况,还 能够为今后主持与播报的发展提供借鉴,摆脱形式化的“枷锁” ,进而引导电视新闻短 评类节目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 转引黎运汉: 语言风格与表达对象 , 修辞学习 ,1998 年第 6 期。 转引黎运汉: 语言风格与表达对象 , 修辞学习 ,1998 年第 6 期。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 6 第一章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 一、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是在广播电视节目深入改革与创新下应运而生的。 此类节目 较之传统的新闻节,不仅仅是将新闻稿件转化为声音信号,而是加入了主持人自己的个 性化的语言与评论。所以,本文认为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不仅仅是对新闻稿件的口语化 处理,更是对新闻事件进行解释、说明、补充和稍加分析的信息加工。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会找到科技走过而带来的 脚印,新闻也不例外。新闻的传播由原始的口耳相传的不便,到现在人们信手拈来的手 机、电视、电脑等方便快捷的各种传播媒体,这使得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我们可 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兴趣选择获得新闻的媒体。同时,这也使得各种媒体面临激烈的挑 战与竞争。一种媒体或一个频道统治整个社会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相反,信息通过 各种媒体与媒介的传播向我们迎面扑来。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已经产业化,传播信息 的媒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独辟蹊径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电视新闻的改革与 创新就应运而生了。而电视新闻为获得独立的生产与发展的空间,就要迎合受众的审美 与喜好。因为是受众在选择新闻而不是新闻在选择受众。如今,人们社会生活环境变得 更加宽松与和谐了,所以受众选择接受新闻也是一个平等和谐的态势。于是这种妙语连 珠的脱口秀似的新闻播报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开来, 并深受社会各界人士 的好评。以其口语化的叙述方式代替了以往的严肃呆板的播报,使人在收看的同时倍感 亲切。此种电视新闻不拘泥于广而告之社会发生的事件,而是将事件加以评述、品评, 收看之余,不会感到居高临下受教育般的压抑感,更多的犹如邻家好友与你一同分享这 新闻的是与非。 二、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的研究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若要回答什么是语言风格。首先要弄清什 么是风格。这也是语言风格理论研究中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风格”最早大约出现在 魏晋时期,用来形容士大夫的威仪规范。多指人在品格和风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 而后渐渐引入语文学科。 在魏晋南北朝梁代刘勰 文心雕龙 中的 夸饰 篇说 “虽 诗 、 书雅言,风格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 ”这里的风格指的就是文学作品等的风 格。自此以后,风格一词用于评论文学作品就很多了。但在古代中国没有成熟的理论及 明确的定义,只是将其列入到文论中,指家作品的风格及文学流派的研究。 “语言风格”这一术语是高名凯先生在普通语言学 (增订本)一文中这样说“语 言风格指的是在某种社会交际场合中, 为着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 完成特殊的交际任务, 表达特殊的交际内容而运用特殊语言手段所形成语言气氛或格调及其表达手段” 。这 高名凯: 语言风格学的内容和任务 , 语言学论丛 (第四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年版,第 63 页。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 7 也是国内首次对“语言风格”这一术语进行定义。此后学者们纷纷将目光投向这里,引 来更多人对语言风格的研究,也为语言风格下过有同有异的定义。其观点主要集中在这 样几个方面: (1) “言语气氛和格调” 说,其代表人物是高名凯、胡裕树等先生,他们的研究 结论是基本相似的,认为语言风格是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为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选用 不用的语言手段所形成的语言的气氛或言语的格调。 (2) “各种特点的总和或综合表现” 说,以张德明、郑远汗、张静,王希杰等人 为代表。他们主要观点是,语言风格是指在语言运用时,因受交际环境的制约或语言系 统自身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语言特点的总和或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 (3) “语言变异”说,是以叶蜚声、徐通锵等人为代表。叶蜚声、徐通锵在语言 学纲要这样写到“语言还可以因使用场合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异。同一个人在不 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讲话往往有不同的特点。这类变异叫语言风格的变异” 。 综上所述,各位学者给语言风格下的定义虽措辞不一,但基本精神是相通的。语言 风格是语言运用的结果,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而产生的语言特点。它指的是“人们运用 语言的产物, 是在主客观因素制导下运用语言表达手段的诸特点综合表现出来的格调和 气氛” 。因此,对语言风格的研究不仅包括语言本体,更要关注其运用的情况,是社 会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 所谓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就是指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手段,抽象的概括出 有关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语言风格。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主体也面对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 如何将电视节目办 出特色,办出特点,是现在电视媒体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往的电视新闻以其声音抑 扬顿挫、字正腔圆、发音标准的播报风格早已不能满足如今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 们日益追求个性的社会。一切传播活动都是随受众的意志而转移。1998 年,香港凤凰卫 视的早间新闻凤凰早班车就开出了一道清新亮丽的风景线。陈鲁豫以其清新流畅、 自然平和的口语播报, 突破了以往电视新闻的封闭性与局限性, 征服了广大的电视观众。 而这种口语式的新闻播报形式,也正是开创了如今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的。一 时间全国上下各大媒体开启了清新自然的口语播报新闻热潮。 此类新闻节目以其随意多 变的语言的风格特点著称,但无论它怎么变化,其宗旨只有一个,就是能够吸引更多观 众的眼球,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与此同时,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语言又与社会环境 中的文化形态、思维特征、审美心理紧密相连。因此,对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的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语言风格的研究, 能够很好地反映我国目前语言发展状况的整 体面貌,深化人们对电视新闻语言的理解。 黎运汉: 语言风格系统论 ,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年第 3 期。 黎运汉: 语言风格系统论 ,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年第 3 期。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 12 页。 黎运汉: 语言风格系统论 ,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年第 3 期。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 8 第二章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的基本风格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法与调查程序一、调查方法与调查程序 (一)调查方法(一)调查方法 某一课题的深入研究离不开科学的调查方法, 本文的调查方法是基于语言学与社会 学两门学科的调查方法的综合运用。从以往的研究情况来看,许多学者对电视新闻短评 类节目的研究主要以电视台新闻短评类节目播出后的随机记录为语料, 或采用抽取某一 地方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某一部分预料的抽样调查法。本文认为,电视新闻短评类节 目的语言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许多具有个性化的、风趣的播音语言是主持人根据新闻事 件的情况和特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而擦出的火花。 这种即时性随着每天新闻稿件的不同而 随时更新,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基于以上这种情况,本文采用实录调查法,在对电视 新闻短评类节目播报形式、播报内容及录制流程有较为全面系统了解的基础上,对辽宁 卫视、北京卫视、江苏卫视等全国五部卫星频道在 2008 年 12 月、2009 年 4 月、2009 年 5 月、2009 年 7 月、2009 年 9 月的某两天播出的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进行实况录制, 以掌握第一手材料,并严格按照录制的实际情况将音频文件转换成文本文件。力图还原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的本来面貌。在此基础上,再对所掌握的语料进行量化分析, 最终形成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的整体风貌。 (二)调查程序(二)调查程序 1、语料的选择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开辟了新闻播报的新篇章,较之传统的新闻播报栏目更加新 颖,更加符合受众的审美情趣。若要呈现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语料的选择显 得更为重要。本文语料的选取是以央视发布的新闻栏目收视率排行榜为基准,采用同期 播放排名前五的新闻短评类节目。经统计本文采用的语料来源有:中央电视台的读报 时间 、北京卫视的北京特快 、浙江卫视的阳光直播室 、江苏卫视的南京零距 离 、辽宁卫视的说天下 。以上所选用的新闻短评类节目均是由卫星频道播出,采用 卫星频道的主要目的是考虑到卫星频道在全国的覆盖面比较广, 再加之这些栏目在同期 播放的栏目中收视率较高,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因此,本文所选用的语料在一定程度 上能够代表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语言风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语料的记录 本文选用的是 2008 年 12 月 26 日;2009 年 4 月 12 日、13 日;2009 年 5 月 13 日、 14 日;2009 年 7 月 13 日、14 日,以及 2009 年 9 月 13 日、14 日,在以上卫星频道播 出的电视新闻短评类栏目,以读报时间 、 南京零距离等新闻栏目为研究对象,对 其进行播出的实况录制。由于新闻短评类节目的语言是由新闻事件的不同而创造出来 的,每一天的语言面貌会随着新闻事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基于以上特点,为避免语料 的偶合性,本文特别选择在不同年份的某十天进行录制,力图避免因新闻事件的不同所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 9 导致的语言面貌的改变,使语料更加具有说服力。为保证所录语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从音频预料到文字语料转换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播出的实况进行, 最终再将所录制的每一 段音频文件结合文本文件逐一进行比对并反复听音辨别, 对其中出现的语气词的变体或 方言词汇进行标注记录,还原播出原貌,为后期量化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奠定坚实基础, 以求最大程度上展现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概观。 二、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的基本表现风格 如果说 1998 年香港凤凰卫视陈鲁豫主持的凤凰早班车为电视新闻栏目开出一 道亮丽的风景线的话,那么全国的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发展至今的十余年之久可谓是 “窗外处处是风景” 。这十几年来,由一开始凤凰早班车的一只独秀,到现在各个 地方电视台都纷纷举办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鲜花遍野”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已深 深在观众的心里扎根,成为全国各地观众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一道“甜点” 。此类节目 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闻栏目主持人,这些主持人以其幽雅、自然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 观众朋友的喜爱。除了主持人精湛地播音与主持的技艺之外,还与其极具特色的语言艺 术密切相关。在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中,主持人利用自己本身的本色魅力和极其亲切、 自然的语言风格,创造出轻松平易的新闻传播氛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由 于新闻短评类节目的创办和录制的基调基本相同,因此,主持人在语言风格也就自然地 表现出了很强的共性特征。从总体上讲,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具有平民化、娱 乐化、个性化等这样几个方面特征。 (一)平民性 (一)平民性 “平民性”是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核心,也是新闻传播从“传者本位”到“受众 本位”的转折点。此类新闻栏目无论从新闻语言、新闻材料还是播出形式都具有“平民 化”的特征,也只有具备这样的特征才能在大众传媒中找到立足之地,得到主流受众的 青睐。平民性也就是意味着新闻传播的语言是通俗的、新闻报道的事件是大众的、甚至 连新闻报道的形式也是“对话交流式”的而非“教授式”的。反之,电视新闻短评类节 目不以大众的视角展开,不以受众的语言播报,就不能得到大众的支持与认可。电视新 闻短评类节目是植根于城市基层人们生活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十多年来,它的繁荣与 发展引来新闻播报形式的革命,并深深的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 成功正是对于平民性风格的不懈追求,真正做到想百姓之所想,需百姓之所需。这种带 有口语化特色的播报方式及亲切的点评方式,能够亲近大众,赢得大众的青睐,其关键 就是对平民化风格的追求。 此点在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语言风格上有着尤为突出的表 现。 1.口语化平民语言 平民化的语言就是语言运用的口语化,大众化。把文绉绉的、生硬的书面播报语言 变成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并且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口语化的平民语言。口语又是在平民 百姓中产生的,并且广泛运用于百姓的日常交际生活中。而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是以受 众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媒体,其播报语言的口语化也正契合了受众的需求,并深受广大受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 10 众的喜爱与青睐。如果说 1998 年香港凤凰卫视的新闻早班车口语播报新闻的尝试 是第一位敢“吃螃蟹”的勇士,那么经过十几年的磨练与实践证明,口语化的平民语言 的播报形式是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屹立于新闻传播媒体制胜不败的法宝。因此,口语词 汇在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中大量运用。这非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新闻的权威性,反而拉近 了“传者”与“受众”的距离,使新闻事件或新闻故事变得更亲切了,更容易使人接受 了,进而增强了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播报语言选用了大量的大众化日常口语。 这些口语的大量使 用,对语言平民化风格的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口语句式短小、生动精辟,是 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语言形式,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富有亲和力。如: “太 帅了” “ 哎哟喂” “ 兴(x ng)起” “ 加塞儿” “ 没完没了” “ 干嘛呢” “ 一个礼拜” “ 吆喝” “ 再者说” “ 忽悠” “ 邪乎” “哥儿俩” “临了(li o)儿” “白瞎了”等等这 些大家喜闻乐见的口语词汇及句子烘托出浓厚的生活化气息。 这些语句虽然平淡不着雕 饰,但也并不乏味、拖沓。正是这种天然去雕饰的平实与自然的语言,缩短了新闻与受 众间的距离,使新闻变得更接近群众、贴近生活,犹如朋友间闲谈般将新闻信息传播出 去。无处不彰显着平民化的语言风格的风采。也正是这种亲切自然的口语播报,才将电 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置于长胜不败之地,也因此获得广泛的受众基础。 口语词汇的大量使用,是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呈现口语化状态的主要例证之一。口 语词汇简洁易懂,主持人在口语词汇的使用起来也是信手拈来,非常自然并无刻意雕琢 之意。北京卫视北京特快中的这样一句话“我们总得有个遛弯儿散步的地儿吧” 。 这些口语词汇的大量出现,使得原本干涩的新闻文本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本文根据这一 特点,将每个栏目中口语词汇出现的情况加以分析,并将其出现的数量与栏目中所有实 词的数量进行比较,呈现如下分布情况: 卫视及栏目名称 口语词数量 百分比 举例 辽宁说天下 216 11.13% 说说、出彩儿、老、白瞎 北京北京特快 98 6.12% 加塞儿、添堵、遛弯儿、 央视马斌读报 41 3.34% 瞅、一大堆、露个头儿 浙江阳光直播室 53 4.01% 餐馆、打听、地儿 江苏南京零距离 71 4.94% 琢磨、兴许、差不多 除大量的口语词汇出现外, 儿化词也在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语言中大量出现。“儿 化词,准确地说,是词语的儿化,这是口语所特有的,属于口语体成分。 ” 儿化词是口 语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有些词语是必须加儿化才能表达其基本含义的,如“托儿” 、 “包 圆儿”等等。而有些儿化词则词语的儿化,本所谓的儿化是指在书面语体中没有儿化的 词语,在播报时将词语口语化处理加了儿化音。儿化词的出现使得新闻播音语言变得更 加亲切、更生动、更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例如: 1没完没了地加塞儿,没完没了地并线,不堵就怪了! (北京卫视北京特快 ) 郑远汉: 言语风格学 (修订本) ,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33 页。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 11 2给大家看一看许晴版本儿的对比照片儿。 (辽宁卫视说天下 ) 3这事儿您可得想好了! (央视马斌读报 ) 4在这儿,祝愿他们能够如愿。 (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 ) 5一个劲儿地拒绝,可这位女士似乎很热情。 (浙江卫视阳光直播室 )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是将书面语体中不需要 儿化的词语做口语化的儿化处理。其过程简单无比,但是效果却十分显著。一改以往人 们对新闻播报刻板、干涩的印象。通过“加塞儿” 、 “版本儿” 、 “照片儿”等词汇的儿化 处理,轻松、自然的气氛随即就烘托出来,对体现口语化的平民语言风格起了重要的作 用。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作为“视” “听” “读”三位一体的传播媒体,有着与其他平面 媒体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同时这也为新闻的传播增添了难度。为了能够将这三方面有 机的结合在一起,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主持人不得不从播音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这样 播音的语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在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语 气词。语气词作为现代汉语虚词类的一部分,是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 气词,顾名思义,是表达句子的语气的词,通常用在句子的末尾,多以“啊”的形式出 现。但语言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语流音变的情况,语气词“啊”也不例外。用在句子 末端时会依据句子语气、语调的需要而为“哇” “哪” “呀”等多种语音形式。如: 1看啊!多省钱哪! (北京卫视北京特快 ) 2我看了啊,比如陈坤啊,他说这个戏啊,是他露脸儿时间最少的一次戏。但却是第一次得 到一致好评。看过的人应该都有印象了哈。这陈坤吧那蒋经国哭化得是入木三分哪! (辽宁卫视说天下 ) 3您哪,就别费这个心了! (央视马斌读报 ) 4是呀,谁都想有一套这样的房子。 (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 ) 5这位是谁呀,您接着往下看。 (浙江卫视阳光直播室 )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发现,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播报语言中运用了大量的语气词, 经数据统计,几乎每一句话中都会有一至两个语气词出现,有的语句中可能会更多。若 以句子为单位,语气词在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中出现的频率高达 97%。本文上述已 经提到语气词在语言真正使用的时候会出现语流音变的情况, 语气词的变化是随着与它 相邻的字的读音的变化而变化。但在本文实际录制并记录的过程中发现,电视新闻短评 类节目主持人在录制新闻时,没有依据语气词语流音变的规律变化,有一些是随意的使 用。如: “他说这个戏啊,是他露脸儿时间最少的一次戏。但却是第一次得到一致好评。 看过的人应该都有印象了哈。 ”中的第一个“啊” ,与之想临的字是“戏(x ) ” 。这样根 据语流音变的变化规则,其使用的语气词应该是“呀”而非不变化的“啊” 。还有这里 面最后的一个语气词“哈” 。在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的语言中,语气词这样的不规则的 变化或不变的现象还有许多,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但本文根据这一现象予以统计,将 其不规则的语流音变的现象与其规律的语流音变的现象进行比较,并计算其百分比情 况。其结果如下: 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