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与“正实”——从元丰改制看宋人的三省制理念.pdf_第1页
“正名”与“正实”——从元丰改制看宋人的三省制理念.pdf_第2页
“正名”与“正实”——从元丰改制看宋人的三省制理念.pdf_第3页
“正名”与“正实”——从元丰改制看宋人的三省制理念.pdf_第4页
“正名”与“正实”——从元丰改制看宋人的三省制理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4 8卷 第 2期 2 0 1 1年 3月 北京大 学学 报 ( 哲 学社会 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p ek i n g un i v e r s i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c i e n c e s ) v0 1 48no 2 m a r 2 01 l 宋史研究 主持人语 近年来, 有关宋代政治理念、 政治制度运行 方式的讨论 , 视野 日渐拓 宽, 长时段的探 求受到重视 ; 与 此同时, 案例分析与整体认识结合 紧密, 议题愈益著实而妥切。这种趋势, 成为研究中的 突出亮点。参 与讨论 的 学者 , 不仅 出 自宋史 学界 , 也 来 自隋唐 史界 。不 同的 出发点 , 带来 了更为 多样 的观 察 角度 , 生发 出更 为丰富 的思考脉 络 。 本期 专栏 所-1 : q 发 的 , 是唐 宋史学界 三位 中坚 学者的 文章 。讨 论 内容 从制度 理念 到具体 运行 , 从 朝廷 的 e l 常行政 秩序 到对 于境 外信 息的搜 集途径 ; 研 究 旨趣 从 平 实 中体 现创 获 。通 过 学人持 之 以恒 的积极 互动 , 希 望得 以进 一 步激活相 关 的研 究 。 邓 小 南 “ 正名 ” 与 “ 正实 ” 从元 丰改制看宋人 的三省制理念 刘 后 滨 ( 中国人 民大学 历史学院, 北京 1 0 0 8 7 2 ) 摘要 :制敕文 书起草和颁行即“ 造令” 与 “ 行令” 在职责 主体 和程序上 的分离 , 是北 宋政治体 制 中的一 个重要特点。元 丰改制 以前 , 三省在 制敕文 书签署 和下颁 过程 中对 文 书体 式和 流转 程式 的规范 作用 , 属于 “ 行令” 的范畴 , 而“ 造令 ” 则属翰林学士和知制诰 即“ 两制官 ” 之职。三省制 的框架 作用以及三省流 程的模板 作用, 虽与“ 造令” 程序无关 , 却体现在“ 行令 ” 程序之 中。元丰改制 以官制 的“ 正名 ” 为 目标 , 而所 谓“ 以实正 名” , 对于三省来说 , 只是在 出令机制上力图达成 “ 造令 ” 系统与“ 行令” 系统的有机结合 , 将三省官员在告身及 其所依托制敕文书上的署位落实为具名 签署。元 丰改制并 没有恢 复唐 代前期 实际运行 的三省制 , 而在此 前 后宋人恢复唐代三省制的各种议论 , 却显示着其特有的三省制理念 。 关键词 :元丰改制 ; 三省制 ; 正名 ; 正实 中图分类号 : k 2 4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5 9 1 9 ( 2 0 1 1 ) 0 2 0 1 2 2 - 0 9 神宗是 如何理 解 唐 六典 所 记 三 省制 , 以及其 所 要恢复的三省制与唐代实际运行 中的三省制之间 元丰改制是宋代政治史和制度史研究中无法 有何异同, 对于这样一个涉及改革思路的关键 问 绕开 的重 要论题 , 相关 研究 论著甚 多 。但 是 , 宋 题 , 并 未 有清 晰 的解 读 。一 种 较为 普遍 的 看法 是 收稿 日期 : 2 0 1 1 - 0 1 一 o 1 作者简介 : 刘后滨 , 男, 江西吉水人 , 中国人 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 专 门以元丰改制为主题 的论 文中, 具 有代表 性的有秦 邕江: 试论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 学术论 坛 1 9 8 3 年第 4期) 、 龚延 明: 北宋元丰官制改革论 ( 中国史研 究 1 9 8 9年第 4期) 、 葛桂莲 : 论 元丰改制在 中国古代 官制发展变化 中的作用 ( 甘 肃社 会科学 1 9 9 6午第 4期) 、 谭 凤娥 : 论 元丰改制 ( 湖南 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 文, 2 0 0 4年) 、 罗神楠 : 论元丰三省政务运作分层机制的形成 ( 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2 0 0 5年 ) 等, 涉及 元丰改 制的研 究著作很 多, 如 台湾学者张後华: 北宋中期 以后之 官制改革 ( 台北 : 文史哲出版社 1 9 9 1 年版) , 余不赘。 第 2期 刘后滨 : “ 正名” 与“ 正实” 1 2 3 元 丰改 制恢 复 了唐 代 的三 省 制 , 如 秦 邕江 就认 为 元 丰改 制对 中枢 机 构 进 行 了调 整 , 重 新恢 复 了三 省 的实 际地位 和 实 际 职权 , 三 省 “ 中 书拟 旨 , 门下 封驳 、 尚书执 行 ” 的大 权 得 以收 回 , 重新 上 升 为 实 际 的宰相 机关 , 三 省 长 官 也 相 应 地 上 升 到宰 相 之 位。诸葛忆兵虽然指出了由于三省制存在不合 理性 , 元 丰改 制后 宰 相 机 构 的 演 变 方 向是 三 省 的 再度趋 同, 但 是 对 于 宋 神 宗 所 要 建 立 的 三 省 制 与唐代 三 省 制 之 间 的 关 系 还 是 未 加 厘 清 。实 际 上 , 元 丰改 制所 建 立 的 一 套体 制 虽 亦 可 称 之 为 三 省制 , 却是与唐前期三省制在三省职能和运行 机 制上都 有 重大差 异 的官僚 体 制 。 元丰改制是 以官制的“ 正名 ” 为 目标的。 神 宗 正史 职官 志 载 : “ 神 宗 初 即 位 , 慨 然 欲 更 张 之 。 十数年 之 间 , 自国子 、 太 学 、 司农 、 兵 部 、 军 器 、 大 理 、 将 作各 已略循 古制 , 备置 官 属 , 使修 其 职业 。于是法度明, 庠序兴 , 农政修 , 武备饬 , 刑狱 清 , 械 器利 , 叠 蜜乎 董 正 治 官之 实 举 矣 , 然名 未 正 也。熙宁末 , 上欲正官名 , 始命馆阁校 唐六典 。 元丰 三 年 , 以摹本 赐群 臣 , 遂 下 诏命 官置 局 , 以议 制作 。上 自考 求故 实 , 问 下 手诏 , 或 亲 i 临决 , 以 定 其论 。 ” 史 籍 中亦 有 大 量 “ 元 丰 正 名 ” 的 说 法 , 宋史 职 官 志 载 诸 寺 监 在 元 丰 改 制 以后 职 掌 的恢 复 大都 称之 为 “ 元 丰正 名 ” 的结 果 , 如 记 太 常 寺 之职 即称 “ 元 丰 正名 , 始 专 其 职 ” 。所 谓 “ 正 名 ” , 包 括 两 个 方 面 : 一 是 元 丰 三 年 ( 1 0 8 0) 颁 布 寄禄新格 并以此进行的以阶易官 , 旨在恢 复唐 代 以散 官寄 寓俸 禄 的官 阶 制度 , 而 将 此前 作 为寄 禄 官的唐 代 职事 官衔恢 复 为职事 官 , 以取代 差 遣 ; 二是 元 丰五 年 颁 布 三 省 六 曹 条 例 并 以 此 进 行 的 旨在恢 复唐 代三 省六 部 和寺监 职权 的体 制改 革 和机 构改 革 。 以 阶易官 的 改革 并 非 一 般 认 为 的那 么 简单 , 其间涉及许多复杂问题 。尤其是州县官中原本正 官和 差遣 就不 是 那 么 判然 区分 , 如 县长 官 中既 有 知 县也 有作 为选 人 阶 的县 令 。所 以说 , 以阶 易 官 的改革 也还 有 许 多 问题 没 有 澄 清 。但 总 体上 看 , 相 对后 一个 方 面来 说 , 学 界 对此 还 是 已有 较 深入 的研究。本文所关注的是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 中的 “ 正名 ” 问题 , 其 中尤 以三 省 的 “ 正 名 ” 为 中 心 。并 且通 过 所 谓 “ 正 名 ” 来 分 析 宋 人 对 三 省 制 的理解 。 北宋 前 期 的 中枢政 治体 制 , 总体 上 说 是 中书 门 下 、 枢 密 院和 三 司 分 掌 行 政 、 军 事 和 财 政 的 格 局 , 中书 门下 和枢 密 院 的 长 官 和 副长 官被 称 为 宰 执 , 三司 则 是 “ 有 司 ” , 与 宰 执 不 在 一 个 层 面 上 。 从 行 政体 制看 , 中书 门下作 为最 高政 务裁决 机构 , 有一套下属的具体处理行政事务 的办事机关 , 可 以称之 为 中书 门下体 制 。 以中书 门下 为首 的政务 裁 决 系统 , 基本 脱离 了三 省而 独立 运行 。然 而 , 三 省 并非 废弃 不用 , 在告 身及 其 依 托 的 制 敕 文 书 中 依 然按 照唐 代三 省制 的格 局保 留三 省 的署位 。作 为 主要 政务 文书 的告 身 , 其成 立和颁 给 过程 中 , 三 省还 发挥 着 实际 的作 用 。 北宋前期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官和差遣的 分离 , “ 官以寓禄秩 、 叙位著 , 职以待文学之选 , 而 别为 差遣 以 治 内外之 事 ” 。唐 代 的 职事 官 大 都 成 为 了“ 寓禄 秩 、 叙 位 著 ” 的 所 谓 寄 禄 官 , 而 寄 禄 官 所 依 托 的那 一 套 官僚 机 构 , 尤 其 是 中央 机 构 中 的 三省六 部 九寺诸 监 并 未 撤废 , 尽 管 “ 官 无定 员 , 无 专职” , 但还是要 “ 以他官主判” 。既然唐代 的 职事官都成为了寄禄官 , 政务 的实 际运行基本依 托 于使 职 系统 , 那 么 为 什 么还 要 保 留三 省六 部 九 秦 邕江 : 试论北宋元丰年 问的官制 改革 。 诸葛忆兵 : 末代宰辅制度研 究 , 北京 : 中国社会 科学 出版社 2 0 0 0年版 , 第 3 6 4 6页。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之七 四 七五 , 北 京: 中华书局 1 9 5 7年版 , 第 2 3 6 7页。 ( 宋史 卷 一六四 职 官四 太常寺条 , 北京 : 中华书局 1 9 7 7年版 , 第 3 8 8 3页。 参见邓小南 : 宋代 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 石家庄 : 河北教 育 出版社 1 9 9 3年版 , 第 2 2 2 7页。 有关 元丰改制“ 以实正名” 问题的提 出以及 中枢行政 设置 的改革 , 可参 见邓 小 南: “ 祖 宗之 法” 与 官僚政 治制 度 宋, 载 吴宗国主编 : 中国古代 官僚 政治制度研 究 , 北京 : 北 京大学 出版社 2 0 0 4年版 , 第 2 5 1 2 5 6页。 以上 并见 宋史 卷 一六一 职 官一 , 第 3 7 6 8页。 1 2 4 北 京大学 学报 ( 哲 学社会 科学 版 ) 2 0 1 1 年 寺诸监 的机构 设置 ?这是 由于使 职行政 系统 还没 有形成 完全脱 离 于 台省 寺 监 的 、 可 以独 立 运行 的 体制 , 台省 寺 监也 并 非 全然 没有 职 掌 ; 或者 说 , 也 是 由于使职行 政 体 制还 没 有法 典 化 或律 令 化 , 其 所遵循的律令还是唐代的律令 , 所以还要以唐律、 令为蓝本修撰 刑统 和新令 , 同时又以附令敕等 来规 范实 际运 行 的制度 。 由于使 职行政 系统还 没有形 成完 全独立 运作 的体 系 , 北宋 前期 三省 的沿置 , 在实 际政务运 行 中 还有一定的意义。三省在政务运行 中的作用 , 体 现在 文书行 政的一 定层 面上 。以皇帝 为核心 的最 高决策, 要通过一套出令系统发布出去, 其中包括 制敕 文书 的起 草 、 流 转 和签 署 等环 节 。在 唐代 前 期三 省制 的格局 中 , 决 策 机制 和 出令 机 制 基本 合 一 ,制 敕文 书 的起 草者 、 签署者 同时也 是最 高决策 的参 与者 , 制敕文 书在 中书省 、 门下 省和 尚书省各 个机 构之 间的流 转 , 基 本 也是 通 过 三省 内部来 完 成 的。换 言之 , 制 敕文 书的起 草 、 签 署和流转 都是 依 托于三 省 , 除 了宦官 在三省 与皇帝 之 间的传递 , 三 省之外并 无 其 他 机构 参 与 。北 宋前 期 , 围 绕最 高政 务裁 决而形成 的制 敕文 书 , 其起 草程序 、 流转 程 序 以及 落实 到文 书 体式 上 的职衔 签 署 , 三 者 之 间尽管有交叉却是互相分离 的, 是 出令机制 中的 三个相对独立的层面。而出令机制与最高政务裁 决 机制之 间 , 更是 判然 区分 。三省 的角色 与地位 , 主要就体 现在 出令机 制 中的文书 流转和签 署程 序 之 中。 宋代 以皇帝 名 义 发 布 的命 令 文书 , 其 所 处 理 政务的主体是不同级别官员 的任免, 其他方面 国 家 日常政 务 , 主要 由宰相 ( 政府 ) 通 过敕 牒 与札 子 进 行处分 。根 据颁赐 官员级 别 的不 同而 区分 的 诏 书 和敕 书 , 大概也 与 日常政务 的具体 处分无 关 。 唐代敕 类 文 书 中 的 发 日敕 、 敕 旨、 敕 牒 等 , 都 是 “ 王言 之制”, 原本是 处 理 国家 日常 政务 的主要 文 书, 宋代除敕牒外 已无相对应 的皇帝命令文书。 皇权越来越集 中于官员任免而将其他 13常政务交 给 宰相处 理 , 是 皇帝走 向处理 国家 政务 的前 台 、 君 相在政务处理环节上趋向一体化并进行了重新分 工 的体现 。皇帝 命令文 书形成 了不 同于唐 朝 的体 系 , 反 映 的是 制 度 格 局 和 政 务 运 行 机 制 的差 异 。 唐前期的“ 王言之制” , 是皇权行使的实际途径 , 皇帝 在政 务文 书上 的御 画 ( 制 书 画可 、 敕 旨书敕 、 发 日敕 书 发 e t 、 奏 抄 画 闻 等 ) , 是 皇 权 行 使 的 体 现 。而 三省官 员 在 命 令 文 书 上 的签 署 , 并 非 “ 副 署 ” , 他们 本 身 就 是 文 书 成 立 的 主体 。 这 种 机 制 背后 的制 度格局 是 中书 、 门下 两省 沟 通 内廷 与 外 朝的建置, 以及三省分工协作 的运作程式 ; 而其背 后 的思想 理念 , 则是君 主与 宰相共 治天下 , 即唐 太 宗所 说 的 “ 皆委 百 司 商 量 , 宰 相 筹 画 , 于 事稳 便 , 方 可奏行 ” 。 由于 北宋 的 出令 机制 中增 加 了新 的环节 , 或者说 在 从决 策 到 出令 的程 序 中拆 分 出 一 些新 的环节 , 制敕 文书 的起 草 、 签署 和流转 环节 各 自独 立 出来 。这实 际上反 映 出宋代制 度格 局与 政 务运行 机制 的 特点 , 即实 际 运行 中的 中 书 门下 体 制与 制度框架 上 的三省 制并存 , 官与差 遣分 离 。 三省在 文书流转 和 签署 的环节上 还起着 一定 的实 际作用 , 至少告 身 及 其所 依 托 的制 敕 文 书 上还 维 持着三 省签署 的 体式 , 任 官 制 书 经翰 林 学 士起 草 之后 , 要 “ 送 中书 结 三省 衔 ” 。虽 然 制 敕 文 书上 结衔 的是三省 官 员 , 但 却 是 在 “ 中 书 ” ( 即 中书 门 下) 完成的。宋仁宗嘉韦 占 三年 ( 1 0 5 8 ) 刘敞、 胡宿 在改更 官制 的建 议 中 , 就 提 到 这 种程 式 与 唐制 的 背离 , “ 中 书 出制 敕 , 唐 制并 经 门 下 审 覆 , 然 后 尚 书出告身 , 经历三省 , 比来唯于 中书发敕 , 虚置三 省官名 , 今欲 申明复 此 制 ” 。这 里所 说 的“ 虚置 三省 官名 ” , 当指 三省 官员 在 制敕 文 书 上 的结 衔 。 对 比唐前期 三省 共 同构 成 最 高决 策 层 的 机制 , 似 乎北宋 的三 省 没有 实权 。换 言 之 , 在北 宋 前期 的 最高 决策 过 程 和 出 令 机 制 中 的制 敕 文 书起 草 环 节 , 三省不发挥作用。但在文书签署的环节 , 尽管 真正署名的是每个环节上签署的实际判事者, 但 参见李全德 : 从堂帖到省札略论唐宋 时期宰相政务处理 方式的变化 , 中国人 民大学“ 汉唐 盛世学术研讨 会” 论文 , 2 0 0 4年 6月; 张稀 : 制诏敕札与北宋的政令颁行 , 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 0 0 9年。 吴兢 : 贞观政要 卷 一 政体 , 上海 :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9 7 8年版 , 第 1 5页。 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 一六五, 庆历八年十月庚寅条, 北京 : 中华书局 2 0 0 4年版 , 第 3 9 7 1页。 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 一 2, 北京 : 中华书局 2 0 0 4年版, 第 4 5 3 6 4 5 3 8页。 第 2期 刘后滨 : “ 正名” 与“ 正实” l 2 5 是 , 只是虚置的三省官名 , 却维系着整个文书的体 式 , 且 实际 判事 者 的签署 , 也被 纳入 到三 省按 流程 分 工 的框架 之 中。唐 代制 敕文 书按 三省 分工 签署 的流程 , 完 全被 复制 到宋 代 的官 告 及 其 所依 托 的 制 敕文 书签 署程式 之 中。这就 是三 省在 制敕 文书 签署程序 中的作用 。至于制敕文 书的流转 , 三省 机 构及其 “ 判 省事 ” 者 并 不参 与 , 而 是 有 另 外一 套 通 进和封 驳 、 行 下 的 途 径。不 过 , 某 些 时 期 内 , 在告 身 的成 立和 颁 给 过 程 中 , 三 省 对 于 文 书 的上 下流转还是起着实 际作用 的。 职官分纪 卷九 甲库 载 : 大 中祥符五年 敕 : 流 内铨 注官后 , 帖过 院 , 逐 申 牒 送 门下 省 , 限五 日。押 定后 送 铨 司 , 限 七 日。 铨 司 送 南曹勾勘 、 印书, 限两 日。南曹 勾勘 、 印书讫 , 却送 铨 , 限一 日。铨 牒 门 下 省 , 限 一 日。 门 下 省 进 内 , 限 两 日。 候 内 中降 到 中书 , 中 书 限 两 日却 付 门 下 省 , 门 下 省 却 给 付 都 省 承 敕 人 , 限 一 日。 送 甲库 亦 限 一 日。 甲库 出给 馥符 , 关送 南曹、 格 式 司、 官告院 , 限五 日。 南曹给屋子 , 限十五 日。官告 院给 官告 , 限五 日。 这 条敕文 详 细规定 了流 内铨 注 官至 发给告 身 的流 程 及时 限 , 其 中三 省 在 文 书 上 下 流 转 过程 中是 不 可 或缺 的 , 只不过 这 里 的 中书 是 指 中 书 门下 而 非 中书省 。在告 身 文 书 流 转 的环 节 上 , 中 书 门下 某 种程度上处于唐前期 中书省 的位置 , 其职权却大 不相 同 。 宋人把体 现最 高决 策 的文书 起草 称为 “ 造 令”, 把 文 书 的流 转 和 签 署 称 为 “ 行 令 ” 。元 丰 改 制后关于给事中和中书舍人录黄、 画黄的争论 中, 神宗就说过“ 造令与行令不同, 职分宜别 , 给事 中 不 当书 草 ” 。元 丰改制 以前 , 三 省在 制敕 文 书签 署和下颁过程中对文书体式和流转程式的规范作 用 , 属于 行令 的范 畴 , 而造 令是翰 林 学士 和知 制诰 这两 制 官 的事 情 。造 令 与 行 令 在程 序 上 的分 离 , 是北宋政治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三省制的框 架作 用 以及三 省 流 程 的模 板作 用 , 虽 与造 令 程 序 无关 , 却体现在行令 的程序之中。 相对于上述北宋前期中枢政务运行中决策机 制 与 出令机 制 的分 离 , 出令机 制 中文 书的起 草 、 流 转 和签 署 三 个 环 节 又 相 对 独 立 的 情 况 , “ 元 丰正 名” 所要恢复的三省制 , 是 就出令机制而言的, 就 是试图把出令机制中的起草和传宣即造令和行令 按 照三省 的分工 结合 起 来 ( 翰 林 学 士 起 草 内制 之 职 则未 能 归 并 到 中 书舍 人 ) , 并 落 实 到 文 书 体 式 上 。至 于政 务决 策 机 制 的层 面 , 则 是 有 三 省之 名 而无 三 省制 之实 。元 丰改 制虽 然名 义上 恢复 了三 省的 机 构 建 制, 尤 其 是 尚 书 省 “ 甚 与 官 制 相 称 ” , 但是实 际上 却是 “ 左仆射 兼 门下侍 郎, 以 行侍 中之职; 右仆射兼 中书侍郎 , 以行 中书令之 职” , 最 高决 策层 依 然是 中书 门下 体制 下 的运 行 机 制 。从 出 令 机 制 而 言 , 元 丰 改 制 实 现 了 “ 正 名” , 从决策机制而言 , 则没有完全恢 复唐代前期 的三省制 , 也就没有真正实现 “ 正实” 。但是 , 通 过 分班 奏事 等方 式 , 元 丰 改 制还 是 改 变 了 中枢决 策 的运行 环 节 , 尽 管 中 书 门下 体 制 下 的决 策 机 制还 在发 挥 主导 作 用 , 但 是 唐 前 期 三 省 制 下 的一 些政务裁决 机制也得 以恢复 , 如体现为奏抄 ( 奏 钞) 的运行及其裁决程式 ( 详见后文 ) 。这种两套 参见李全德 : 文书运行 体 制 中的宋代 通进 银 台司, 载 邓小 南主 编 : 政 绩 考察 与信 息 渠道 以宋代 为重 心, 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 2 0 0 8年版 , 第 2 9 1 3 2 8页。 ( 孙逢 吉: 职官分 纪, 影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本。 叶梦得撰 、 宇文绍奕考异 : 石林燕语 , 北京 : 中华书局 1 9 8 4年版 , 第 8 8页。 参见刘后滨 : 唐宋 闻三省在政务运行 中角色与地位 的演变 , 中 国人 民大学学报 2 0 1 1年 第 l期。该 文在表 述上还有若干不够 明晰之处 , 本文作 了进一步补充 。将 三省在 北宋政务运行 中的作用定位 为行令程序 中“ 三省 制 的框架作用 以及 三省 流程 的模板作 用” , 是在 邓小南教授指 导下做 出的修 改, 同时也得 益于我在 中国人 民大 学开设 的“ 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 史研 究” 课 堂上 与各位研 究生的讨论 , 尤其 得益于 赵璐璐 、 张 雨、 张 亦冰、 朱博宇、 徐 畅等同学的意见, 谨致谢意。 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 三四一元丰六年 十月庚 申, 北 京: 中华书局 1 9 9 2年版 , 第 8 2 1 1页。 宋史 卷一六一 职 官一 , 第 3 7 7 2页。 参见邓小南 : “ 祖宗之法” 与官僚政 治制度 宋 , 第 2 5 5页。 1 2 6 北 京大学 学报 ( 哲学 社会科 学版 ) 2 0 1 1年 机制 “ 叠加 ” 的状况 , 带来 了改 制后 政 务裁 决 中 的 滞缓 , 这也是 后来被 批评 、 乃至 被改动 之处 。 宋史 职官志 中书舍人之职条所说 的“ 及 修官制 , 遂以实正名, 而判后省之事” , 其所正之 实, 就是“ 掌行命令为制词 , 分治六房, 随房 当制 , 事有 失 当及 除 授 非 其 人 , 则 论 奏 封 还 词 头 ” 。 这 里所恢 复 的 中书舍 人 的职权 , 是 其 起 草外 制 以 及 封还词 头之 职 , 是 中 书省 在 制敕 文 书 起 草和 签 署环节上的事情。以中书舍人为实际长官的中书 后 省 , 也 只 能 在 三 省 的 “ 正 名 ” 方 面 有 些 实 际 意 义 , 而 与 三省 共 同 参 与最 高 政 务 裁 决 之 “ 实 ” 无 关 。唐 中后期 以来翰 林学 士起 草 内制 之职不 可能 回归 到 中书 舍人 , 唐 前 期 中书 舍人 以六 押 和 五 花 判 事形式 参议 表章 的职权也 不 可能恢 复 。其 所正 之 名 , 很 大程 度上 是将 北 宋 前 期设 立 于 中书 门下 所属舍人 院的负责起草 “ 外制” 的知制诰或直舍 人 院撤销 , 其 职 恢复 为 中 书 舍人 所 掌 。而元 丰 改 制 所恢 复的 中书舍 人 封 还 词头 的职 权 , 更是 说 明 其 无法参 与最 高决 策 , 而 只是 在 出令 程 序上 进 行 把 关 , 且 与给 事 中的职掌有 所雷 同 。 宋史 职官志 记给事 中之职为 , “ 分治六 房 , 掌读 中外 出 纳 , 及 判 后 省 之 事 。若 政 令 有 失 当, 除授非其人 , 则论奏而驳正之。凡章奏 , 日录 目以进 , 考其稽 违而 纠治之 。故 事 , 诏 旨皆付 银 台 司封驳 。官制 行 , 给 事 中始 正其 职 , 而 封驳 司归 门 下 ” 。这 里 强 调 的给 事 中 始 正 其 职 , 指 的是 其 “ 封 驳 ” 权 , 即 行 令 环 节 上 的职 掌 。 而 所 谓 封 驳 , 宋 人在 大多数情 况下 是对唐 前期 门下 省职掌 的一 种 以偏概 全 的理解 , 即仅 仅 针 对 门下 省 签 署或 封 还 下行制 敕文 书 而言 , 而忽 略 了唐 前 期 门下 省 审 读 奏抄 以驳正违 失之 职权 。唐前 期给 事 中职 掌 中 的“ 封 还” 与 “ 驳 正 ” 是两个 概念 , 封还 针 对 于下行 文书 即皇帝 的制 敕 , 驳 正针 对 于 上 行文 书 即百 司 奏 抄 , 二 者合起 来称 为 “ 封 驳 ” 。 自唐代 中后期 以 来 , 则封 、 驳 合 一 , 针 对 的 主要 是 制 敕 。 而元 丰 改 制对 给事 中的所 谓 正 名 , 主要 是 将 北宋 前 期 设 于 通进银 台司 或 门下 封 驳 司 的负 责 “ 详 读 ” 非 机 密 宣敕 的“ 知 给事 中事 ” 恢 复为 给 事 中。此 外 , 元 丰 改制也 涉及恢 复 行 用 奏抄 的问 题 , 并试 图恢 复 给 事 中驳 正奏抄 ( 宋 代多作 奏 钞 ) 之职 。 续 资 治 通 鉴长编 卷 三二六 , 元丰 五年五 月辛丑 : 给事 中舒 宣 言: “ 吏房 前 后发 李规 、 王务 民奏 钞 , 令 臣书读 , 侍 郎王硅已书省 审, 坐违式举行 , 门下 省但勘罚令史。缘 奏钞 皆王硅 书名 , 自合 省问 , 岂容 但称不知 , 归罪令 史? 自非执政 大 臣怙权擅 事 , 轻 蔑 朝廷 , 即是 吏 史凭 附 大 臣, 沮坏 法 令。陛下 新 正 官 名 , 而上 下横厉如 此, 不 治其微 , 实恐陛 下复古建 事 之 意 或 成 虚 名 , 为 天 下 后 世 所 议 。 ” 诏 承 行 吏 人 送 门 下省别加重罚。 这 是元 丰改制之 初 的一个特 例 , 舒 宜坚持 认为 , 门 下侍郎王畦已在任官的奏钞上签书“ 省审” 二字, 就应 该对 这份违 式 的 奏钞 负 责 , 而不应 把 责 任 都 推 给令史 。 由此可 知 , 恢 复 门下 省 官 员对 奏 钞 的 读 、 省 、 审 , 是 元 丰 “ 新 正 官 名 ”的一 项 重 要 内 容 。 但是 , 从元 丰 以后 大 量的议 论和记 载来看 , 门 下省 的封驳 和给事 中的 “ 书读 ” , 基本 都 是针 对下 行 制 敕 文 书而言 。 元 丰改制 后 中书 舍 人 的 “ 书行 ” 与 给 事 中的 “ 书读 ” , 所 指似 应为制 敕文 书行下 ( 即行令 ) 过 程 中 的两个 程序 。虽其 起源 于唐前 期三 省制下 中书 舍 人 和给事 中在 文书 上 的签署 程 式 , 但 具体 意义 却 有所不 同。尤 其 是 书 “ 读 ” 所 代 表 的给 事 中驳 正 奏钞之 职 , 元 丰 改 制尽 管 在 制度 规 定 上有 所 恢 复 , 但实际运行 中却没有落实 , 偶有落实也未必能 够 长期遵 行 。这 也 是 元 丰 改 制 对 三 省 “ 正 名 ” 而 未彻底 “ 正实 ” 的结 果 。唐前 期 三 省制 下 , 在下 行 的制 敕 文 书 上 , 中 书 省 三 官 分 别 签 署 中 书 令 “ 宣 ” 、 中 书侍 郎 “ 奉 ” 、 中 书 舍 人 “ 行 ” 的 字 样 ; 在 上 行 奏 抄 上 , 则 门 下 省 三 官 分 别 签 署 给 事 中 宋史 卷一六一 职官一 , 第 3 7 8 5页。 宋史 卷一六一 职官一 , 第 3 7 7 9页。 参 见刘后滨 : 唐代 中书门下体 制下的三省机构 与职权 兼论 中古国家权 力运 作方 式的转 变 , 历史研 究 2 0 0 1年 第 2期 。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 三二六 , 第 7 8 5 3页。原文作“门下 省但勘 罚。今 缘奏钞 皆王硅 书名” , 误 。承邓小 南教授指 出后 , 据四库全 书本 改。 第 2期 刘后 滨 : “ 正 名 ” 与“ 正 实 ” 1 2 7 “ 读 ” 、 黄 门侍 郎 “ 省 ” 、 侍 中 “ 审 ” 的字 样 。元 丰改 制后 , 正式 颁 下 的制敕 文 书 , 都要 有 宣 、 奉 、 行 的字 样 , 但 往往 中书三 官不全 , 就 由中书舍 人一 人宣 奉 行。而给事中 的所 谓 “ 书读 ” , 对 于制敕 文 书而 言, 并不需要签书一个 “ 读” 字, 只书官封姓名 而 已。至于为何称之为 “ 书读 ” , 当与给事 中在上 行 奏钞 中需 要 签 书 “ 读 ” 字 有 关 。所 以上 引元 丰 五年 给 事 中舒 直 的奏 言 中 提 到 “ 吏 房 前 后 发 李 规、 王务民奏钞 , 令 臣书读” 。但 由于奏 钞实 际很 少应 用 , 封 驳 主要针 对 制敕文 书 , 所 以针对 奏钞 的 “ 书读 ” 也就被用到针对制敕文书 的签署程式 中 了, 但实际上并不需要签书一个 “ 读 ” 字 , 其 实际 意义 就是指 对 制敕 文 书 的审 署 , 宋 人 一 般 称 之 为 “ 审读 ” 。如 宋史 职官 志 载 : 重和元 年 , 给 事 中张叔 夜 言 : “ 凡命 令 之 出, 中 书宣奉 , 门下审读 , 然后付 尚书颁 行 , 而密院被 旨者 , 亦录付 门下 , 此神 宗官 制也 。今 急速 文 字 , 不 经 三 省 , 而诸 房以空黄先 次 书读, 则审读 殆成 虚设 矣 , 乞 立法禁。 ” 从之 。 总之 , 宋史 职官 志 所 概括 的三 省及 其 官 员 的 职 掌 , 基 本 上 是 针 对 出 令 机 制 而为 三 省 “ 正 名 ” , 将北宋前期的差遣之职撤销 , 其职掌则依照三省 六部和寺监的体制 , 恢复为 以唐代职事官为名 的 官员所 掌 。至 于政 务裁 决 机 制之 “ 实 ” , 则没 有 也 不可能恢复到唐前期三省制。所 以, 从 “ 正名 ” 的 意义上 说 , 三 省 制 的格 局 因此 建 立 起来 了 。而 实 际运行 中的最高政务裁决机制 , 却与 唐六典 表 述 的唐 前期 三省 制相 差甚 远 。不论 是 三省分 为 三 班 奏事 , 还是 后来 很快 就恢 复 为三省 同班奏 事 、 共 同取 旨, 其政务裁决机制都基本还遵循 中书门下 体制下的运行程式, 而非唐前期 三省制下 的运行 程式 。 四 宋代开国以来 , 法令制度包括职官制度 , 实与 名不符的情况很多。所 以, 北宋前期对官制正名 的要求一直存在。如 续 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八 八载嘉 韦 占 三年 ( 1 0 5 8 ) 十二 月翰 林学 士韩 绛言 : 中 书 门 下 , 宰 相 所 职 , 而 以他 官 判 省 , 名 不 相 称 , 请 更定其制。又 台阁省寺 , 典章 所由 出也 , 今 独 存敕条 文案 而 已。本 朝故 事 , 名 臣遗 范, 无所 传 录, 请依周礼 、 唐六典著为一 书。 仁宗 下诏, 令翰林学 士胡宿 、 知制 诰刘 敝详定以 闻 。“ 敞等 条 上改 正 、 裁 损 、 申 明十 事 ” , 其 中涉 及 枢密 院 、 三 司 、 翰 林 学士 等唐 代律令 体 制之外 的机 构 , 也特别指出要恢复三省在告身及其所依托制 敕文书行下过程 中的实际作用 , 即“ 中书出制敕 , 唐制并经 门下审覆 , 然后 尚书出告身 , 经历三省, 比来 唯 于 中书发 敕 , 虚 置 三省 官名 , 今欲 申明 复此 制 ” 。刘 敞等人 提 出 的方案 , 一方 面是 要 在宰 相 层面 恢复 到三 省 制 以前 的 丞 相体 制 ( 事 实 上 也 是 唐代中后期 的中书门下体制 ) , 他认为三省长 官 共为宰相就是名实不符 ; 另一方面在行政体制 的 层 面则 要裁 罢使 职差 遣 的各 个 机 构 , 恢 复 到唐 代 律令 所规 定 的官 制体 系 。这个方 案 比后来 元 丰改 制 的方案 恢 复唐 制更 为彻底 , 一 定 意义上 说 , 是 真 正 的“ 正名 ” 又 “ 正 实 ” 之 举 。但是 , 它 也 只 能是一 个夭折的方案 , 从唐代高宗武则 天以来发展起来 的使职差遣体制已经不可能废弃 , 要为官制正名 , 其 出路 只 能是 部 分恢 复 唐 代 旧有 的 机 构 和官 名 , 而 运行 机制 上则 继续 行用 中唐 以来 发展 起来 的依 托 于使 职差 遣 体 制 的 一 套 办法 。事 实 上 , 这 也 正 是后来元丰改制及其后不断修正的方案。要彻底 回到 三省 制衡 的 机 制 上 去 , 在现 实 中是 根 本行 不 通 的。元丰改制前后 , 宋人有许多这方面的讨论。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三二七 , 元丰五年六月 : 三省 并建政事 , 自以大事 出门下, 其 次 出 中书, 又其 次 出 尚 书 , 皆 以黄 牒 付 外 , 众 以 为 当然 。 王 安 礼 初不预 官制事 , 乃 为 上 言 日: “ 政 畏 多门, 要 当归 于 一 ,特所 经历异耳 。今 也 别而 为三 , 则本 末不相 见 是何异秦 、 齐二王教与诏敕杂行 , 安所适从 ? 臣以谓 事无 巨细 , 宣于中书, 奉 于门下 , 至尚书行 之 , 则尽 善 参见朱瑞 熙: 宋朝“ 敕命” 的书行和 书读 , 中华文史论 ) 2 o o 8年第 1期 , 第 1 0 l l 2 2页。 宋史 卷一六一 职 官一, 3 7 7 9页。 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八八 , 第 4 5 3 6 4 5 3 8页。 1 2 8 北 京大学 学报 ( 哲 学社 会科学 版 ) 2 0 1 1 年 矣 。 ” 诏 从 之 。 可知元丰改制的初始方案并没有恢复到三省分工 协作、 互相制衡的体制, 只是在出令机制上试图恢 复 三 省签署行 下 的程 式 , 而 且 即使 在 出令程 序 上 也 没有恢 复 到 “ 事 无 巨 细 , 宣 于 中书 , 奉 于 门下 , 至 尚书行 之” 的机 制 。不 过 , 王 安 礼所 提 方 案 , 却 反映出宋人对唐代三省制的理解也仅限于出令机 制而不 及 于 政 务 裁 决 机 制。又, 石林 燕 语 卷 三 : 自两汉以来, 谓 中书为政 本 , 盖 中书省 出令, 而 门下省覆 之。王命之 重, 莫大 于此 , 故唐 以后 , 以 同 中书 门下平章事为 宰相者 , 此也。 尚书省但 受成事 而行之耳。本朝 沿 习唐制 , 官制行 , 始用 六典 , 别 尚书 、 门下 、 中书为三省 , 各以其省长官为宰相 , 则侍 中、 中书、 尚书令是 也。既又 以秩 高不 除, 故 以尚 书 令之贰左右仆射 为宰相 ; 而左 仆射 兼门下侍 郎 以行 侍 中之职 , 4 - 射兼 中书侍 郎以行 中书令之职 。 而别 置侍郎以佐之 , 则三 省互相 兼 矣。然左 右仆射 既为 宰相 , 则凡命令进拟 , 未 有不 由之 出者 , 而左仆 射又 为之长 , 则 出命令之职 , 自己身行 , 尚何省 而覆之 乎? 方其进对 , 执政无不 同, 则所谓 门下侍 郎者, 亦预 闻 之矣。故批 旨皆日: “ 三省 同奉 圣 旨。 ” 既 已奉之 , 而 又审之 , 亦无是理。 i-j 下省 事惟有给 事中封驳 而 已, 未有左仆射 与门下侍 郎 自驳 已奉之命 者, 则侍 中、 侍 郎所谓 省审者, 殆成虚文也。 在 叶梦得看 来 , 所 谓三 省制也 就是 中书省 出令 , 门 下省 覆之 , 尚 书省 但 受成 事 而 行之 耳 。至 于元 丰 改制后的政治体制只是有三省之名而不可能行三 省制之实 , 不可能恢复到唐前期三省协作制衡、 共 同参 与最高 决策 的体 制 , 叶梦 得 在宋 人 议论 基 础 上概 括 出的以上一 段话 , 已经说 得很清 楚 了。 需要说 明 的是 , 翰林 学士 院和枢密 院 的设 立 , 是宋代制度与唐前期制度相比最大的名实不符之 处 。所 谓造 令 和行 令 系统 的结 合 , 也是 就 外制 而 言的。供奉于内廷的翰林学士起草 内制之职权 , 在文 书体式 上是无 法反 映 出来 的 。而要 回到唐前 期三 省制最 大 的问题是 枢密 院 。这就 使得实 际 的 政 务运行 中 , 需要 处理 诸多方 面 的关 系 , 如 中书门 下 与枢密 院 的“ 两 府 ” 关 系 、 “ 三 省 ” 与 尚书 省 、 中 书省和门下省的关系等。 石林燕语 卷五: 神 宗初更官制 , 王荆公诸人 皆欲罢枢 密院, 神 宗 难之 。其后遂定 官刺 , 论者终 以宰相不预兵政 为嫌, 使 如故事复兼, 则非 正名之 意, 乃 诏厘其 事大 小: 大 事 , 三省与枢密院 同议进 呈画 旨, 称三省枢密院 同奉 圣 旨, 三省官 皆签书 , 付枢密院行之 ; 小事 , 枢密院独 取 旨, 行讫 , 关三省。每朝 , 三省 、 枢 密院先 同对 , 枢 密院退待 于殿庐 , 三省 始 留进 呈, 三省事 退, 枢 密院 再上进呈 , 独 取 旨, 遂为定制。 是 则枢 密院 与三 省之 间形 成 了大 事 同奉 圣 旨、 在 政 务裁决 过程 中互 相 配合 , 小 事 则 分别 取 旨的机 制。但是, 枢密院的存在与元丰正名的 目标总是 捍格而不符 的。事实上, 元丰改制后三省和枢密 院 的关 系 , 常 常 成 为 一个 无 可 回避 的 突 出话 题 。 如 元丰八 年 十一月 侍 御史 刘挚 上哲 宗 论 枢 密 院 侵 紊政体 : 臣准吏部牒 , 十 月十六 日, 三省 、 枢 密院 同奉 圣 旨, 唐淑问除左 司谏 等事 。又牒 , 十月二十八 日, 三 省 、 枢密院同奉 圣 旨, 陆佃 等罢侍讲 事。臣窃睹 自来 朝制及近降官制格 , 凡差除有 中书进拟者、 有 枢密院 进拟者 , 有三 省、 枢 密院 同进 拟者 。盖 建官分 职, 各 有所治 , 无相 参也。三省 、 枢 密院 同取 旨者 , 似止 于 差除 帅臣、 边 镇 大吏、 内 臣、 近 上差遣 而 已。今 差谏 官、 罢侍讲 , 不委 枢密院, 何为而预也?外言籍籍 , 皆 、 以三省容纵密院侵 紊政体 , 莫 不疑异 。 臣窃谓 国家 所恃者在纲纪 , 大臣所 宜守者在名分。纲纪正 于上 , 则下无邪志 ; 名分 治于下 , 则政 无 多败。一有 夺移 , 何患不起?况朝 廷今 日正 当尊强君道 , 谨 守祖 宗法 制 , 严 臣下之 分, 以消压权僭 之 心!今 废置 官吏 , 陛 下大政 , 而三 省之事 也。枢 密院 干非 其职 , 逾 法 出 位 , 横造议论 , 公 然犯分 。臣恐积微至著 , 交乱官 守, 渐行私意 , 以害政 事, 上 则陛 帘之 等慢 , 下则倾夺 之 患生。杜渐防微 , 实系国体。欲 望圣慈特降诏 旨, 戒 谕三省、 枢 密院臣寮 , 凡 以差 除拟进 者, 各 依 自来奈 制班次取 旨。所贵 正名定分 , 事 无侵逾 , 以尊朝廷 , 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 三二七 , 第7 8 7 2页。 叶梦得撰、 宇文绍奕考异: 石林燕语 , 第 3 9 4 0页。 叶梦得撰、 字文绍奕考异 : 石林 燕语 , 第 6 8 6 9页。此处断旬与标 点对 中华 书局 点校本进行 了纠正。 第 2期 刘后 滨 : “ 正 名 ” 与 “ 正实 ” 1 2 9 以 正在 位 。 这是在 官员 差除 问题 上有 关 三省 和枢 密院职 权划 分的一 次 集 中议 论 , 也 包 含 着 为 三 省 ( 实 际 为 三 省官员互兼的中书门下) “ 正名定分” 的意图。 综上 所 述 , 元 丰 改 制 的 所 谓 官 制 “ 正 名 ” , 只 是试图把 出令机制 中的造令和行令结合起来 , 使 落实到文书体式上的三省官职恢复其在起草、 颁 行制 敕文 书过 程 中的 作 用 , 而 不 可 能 在政 务 运 行 机制上恢复到唐代前期的三省制 。而从文书体式 上看 , 其 大 的格 局 在 元 丰 改 制前 后 并 未 有 很 大 的 变化 , 只不 过元 丰 改 制 前 那些 只是 署 位 的三 省 官 职 , 元 丰 改 制 后 改 为 实 际具 名 签 署 的官 职 而 已 。 具体 的文 书 , 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