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词广正谱》研究.pdf_第1页
《北词广正谱》研究.pdf_第2页
《北词广正谱》研究.pdf_第3页
《北词广正谱》研究.pdf_第4页
《北词广正谱》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北词广正谱》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北词广正谱研究 姓名:魏洪洲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杨栋 20120506 摘要 北词广正谱( 以下简称广正谱) 是曲史上最重要的北曲谱之一,本文 以它为研究对象,着重解决其著作权归属问题和考察它对太和正音谱( 以下 简称正音谱) 的发展情况,对它在戏曲格律谱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给予合理 评价。 学者一般将广正谱的著作权归于李玉名下,但将广正谱与徐于室原 稿北词谱相较,未见李玉“广正”之功;支持李玉拥有该书著作权的主要证 据一一署名吴伟业的序文,梅村家藏稿未收,文中所透露的信息又与李玉身 世不合,故此文托名可能性极大;另外,李玉的戏拍创作都为传奇,不见一部北 曲作品,此谱显然与其特长、趣味不符:而且,将广正谱付渚梨枣,花费不 菲,这也非李玉所能负担。故,我的结论是:李玉未曾参与广正谱的更定刊 印。 有学者曾推测北词谱是由徐于室和钮少雅合作编撰的,依据是其曾合著 几寓正始。事实上徐氏生前未与钮氏合作。首先,钮氏在九寓正始自序 中将徐氏名和字双双题错,可知他们二人极可能并不相识:其次,钮氏自序t 和 所言偶得汉唐古谱的经历神秘莫测,纯属无稽之谈。此人言与徐氏之合作,不能 轻信:再次,徐氏晚年贫病交加,应无经济能力清纽氏至家制谱。可见,徐、纽 未曾合作编撰凡宫正始,这一结论就使得二人合作编写广正谱的推论失 去j 7 根据。广正谱的著作权应归于徐于室。 广正谱对正音谱的发展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增减牌调。广正谱 没有像正音谱j ) 一样照搬中原音韵的调名谱,所收曲牌突破j 7 “乐府三百 二十五章”。当然其并i i - 随意漫录,在汐、真研究的基础一 :有新增,也有删减: 其次,考订文体。涉及牌名,幺篇以及字句三个方面:再次,广列变格。广正 谱不仅突破j 7 正音谱一调一体的格局,借鉴j - 同谱的体格标识语以及南 捕 谱中列体方式,且分格更细列体更多:最后,厘定曲牌的本宫、借宫。广正 谱提m “借j 皇”说,并对曲牌进行j 7 新的归类。 总之,广正谱不仅是以往格律谱制作之集人成者,而且对它们又有所超 越1 司时还提升一j 格律谱的学术性。 1 关键词:广正谱著作权曲牌 a b s t r a c t b e ic ig u a n gz h e n gp ui so n eo ft h ef l i o s i i m p o r t a n tb e iq up ui n t h es o n g h i s t o r y t h i s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s o l v i n gi t so w n e r s h i po fc o p y r i g h t ,a n d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m p a r e dw i t ht a ih ez h e n g ”p ua n dg i v i n gi t sr e a s o n a b l ev a l u ea n d s t a t u s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g e l vp u t h ec o p y r i g h to fg u a n gz h e n gp ui s g e n e r a l l ya t t r i b u t e dt ol iy ub ys c h o l a r s , b u tc o m p a r e dw i t hx uy u s h i so r i g i n a lb e ic ip u ,t h e r ei sn ol iy u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i l l t h eb o o k t h em a i ne v i d e n c eo fl iy uw i t ht h eb o o kc o p y r i g h t t h ep r e f a c eo ft h e b o o ks i g n e db yw um e i c u n b u ti ti sn o tr e c e i v e db ym e ic u r td ac a n gg a oa n d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r e v e a l e db yt h ep r e f a c ei sd i f f e r e n tf r 0 1 1 1l iy u se x p e r i e n c e ,s ot h et e x ti s f a l s ei nt h el a r g ep o s s i b i l i t y , i na d d i t i o n l iy u sw o r k sa r ea l lc h u a n q i ,b u tt h e r ei s 1 1 0 tw o r ko fb e ie u ,s ot h i s s p e c t r u mc l e a r l y d o e sn o tm a t c hw i t hh i sc a p a c i t ya n d i n t e r e s t s e t t i n gt h eb o o kp u b l i s h e di st o oc o s t l 。yt ob eb u r d e n e db yl iy u t h e r e f o r e n a yc o n c l u s i o ni s :l iy uh a dn o tp a r t i c i p a t e di nt h ep u b l i s i n g s o m es c h o l a r sh a v es p e c u l a t e dt h a tb e ic ip ui sc o m p i l e db yx uy u s h ia n dn i u s h a o y a b a s e do i lo n c et h e i rc o a u t h o ro fj i ug o n gz h e n gs h i i nf a c t ? x uy u s h ih a d l l o tc o o p e r a t e dw i t hn i us h a o y ai nx u sli f e t i m e f i r s to fa 1 1 i n 。l i ug o n g z h e n g s h i s p r e f a c ew h i c hw a sw r i t t e n e d b yn i us h a a b o t ho fx uy u s h i st w ol l a l l l e sa r e w i o n g s ow ec a ns e et h a tt h e ya r en o tm e t i tism y s t e r i o u s ,n o n s e n s ea n dd e c e p t i v e t h a tt h ee x p e r i e n c et og e tt h eh a np ua n dt a n gp us t a t e di nt h ep r e f a c eo f n i u s o t i l e c o o p e r a t i o nh es a i di sn o tc r e d u l o u s a th i so l da g e b e c a u s ex uy u s h iw a si np o v e r t ,x , a n di l jh e a l t h h ew a sl a c ko fe c o n o l n i cc a p a c i t yt oi n v i t en i us h a o y at oc o l n p i l et h i s b o o k v i s i b l e b ,x uy u s h ia n dn i us h a o y ah a v en o tb e e nc o o p e r a t e dw i t ha i ug o n g z h e n gs h i t h i sc o n c l u s i o nm a k e st i l ec o o p e r a t i o ni ng u a n gz h e n gp ul o s ei t s e v i d e n c e t h ec o p y r i g h to fg u a n g z h e n gp us h o u l db ea t t r i b u t e dt ox uy u s h i g u a n gz h e n gp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m p a r e dw i t hz h e n g t np ui sr e f l e c t e d a s p e c t s f i r s to fa 1 1 t h ei n c r e a s ea n dd e c l e a s eo fq u p a i i td i d n tc o p yt i l eq up a io f 2 z h o ud e q i n gl i k ez h e n gy i np u s oi t sc o l l e c t i o nc o u l db r e a kt h e “3 3 5c h a p t e r so f y u e f u ”。o fc o u r s e ,g u a n gz h e n gp ui sn o tf r e et od i f f u s er e c o r d e di n s t e a do nt h e b a s i so fc a r e f u ls t u d y , t h e r ei s a d d i n ga n da l s ot h ed e l e t i o n ;s e c o n d ,t h ed i f f e r e n ti o n o fs o n gn a m e i n c l u d i n gi n c r e a s et h ea l i a s ,c o r r e c tt h ew r o n gn a m e ,a n da d j u s tt h e r e a ln a m ea n ds y n o n y m s ;a g a i n ,r e c o r d e dl o t so fu n u s u a ln a m e s g u a n gz h e n gp ud i d n o to n l yb r e a kt h ep a t t e r no ft h ez h e n gt t n p u ,w h i c hi s ”at u n eo n e ,d r a w i n gt h ef o r m o fc ip ua n dn a n q up u sr e c o r d i n gw a y ,a n dg i v i n gm o r ef o r m s ;f i n a l l y ,d e t e m a i n i n g t h eq up a io fb e ng o n ga n dj i eg o n g g n a n gz h e n gp u p r o p o s e dt h e 1 i eg o n g ,a n d g a v ean e w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q u p a i i ns h o r t ,g u a n gz h e n gp ui sn o to n l yt h em a s t e ro ft h eg e l vp ui nm i n gd y n a s t y , b u ta l s og e tag r e a tl e a pa n de n h a n c ei t sa c a d e m y k e yw o r d s :g u a n gz h e n g p u c o p y r i g h tq u p a i 绪论 一、选题缘起 广正谱作为一部重要的北曲名谱,曾指导并规范过古代戏曲作家填词制 曲和伶工曲师度曲习唱;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北曲,特别是其音韵格律的主要参考 文献,此外还是我们整理古剧时的重要参考书。但学界对其研究并不充分。事实 上关于它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未曾真正弄清楚,例如它的成书过程是怎样的,它到 底应该归于谁的名下? 另外,它对正音谱的发展虽然有人论及,却不深入; 它的学术价值更是鲜有人提及。这些问题关系到广正谱在整个词曲格律谱史 中的地位。它们的探讨解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格律谱的发展脉络。有鉴于此, 笔者拟对广正谱做一深入的专题研究。 二、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没有专门以广正谱为论述主体的论文和专著。对其零散论 述多见于曲谱、曲体和戏曲史等研究专著,如郑骞北曲新谱、周维培曲谱 研究、俞为民曲体研究和周妙中清代戏曲史等。还有些单篇论文也涉 及该谱某方面问题,如钱南扬曲谱考评、王钢记徐庆卿的 和周 巩平 编者徐迎庆生平述略等。 ( 一) 编撰者和成书过程的研究: 学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编撰者徐于室的称号、此书的成书过程以及著作权应 归于准的名下等问题。 l 、关于徐氏的称号有以下五种说法:一种认为,徐氏名庆卿,字于室。九 寓正始署名“子室”盖“于室”形近之误。钱南扬在曲谱考评中持此说。 而周妙中清代戏曲史却说:徐庆卿,字子室,而“于室”或“於室”为误。 第三种观点最早见于叶长海的中国戏曲学吏稿:徐于室名迎庆,字溢我,于 室当是其弓。另外,周维培在曲谱研究中言:徐于室名迎庆,又名庆卿。以 字行。又字溢我。最后一种观点是俞为民等在历代曲话汇编清代卷中提出: 徐庆卿,一作迎庆,字溢我,号于室,一作子室。可见,有关徐氏的名、字和号 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这些细节的澄清确定,有助于广正谱作者问题的探 1 讨。 2 、关于成书过程和著作权:学界通常说法为李玉作,认为徐于室、钮少雅 合编九宫正始外,尚有北曲谱一种。此稿大概是因为少雅年老,无暇兼顾, 交给戏曲家李玉改订,就是现在流传的广正谱。成书于明亡之后,康熙十年 以前,著作权应归李玉。此沦以钱南扬曲谱考评自9 j r l j 关阐述为代表,吴新雷、 周妙中以及俞为民等也赞i q 止1 :论。钱先生的主要依据是广正谱题名、卷首吴 伟业序文和纽氏九宫正始自j - s ) 。 另一种观点以王钢为代表,他在记徐庆卿的 一文中认为广正 谱可视为徐于室北词谱的一个版本,李玉的“广”与“正”纯是虚言。李 玉的贡献只是刊刻了该书而己。 第三种观点是对上述两种看法的折中,周维培在曲谱研究谈到广正谱 的著作权应r a 徐、李二人分享,因为其是李玉等人在徐于室原稿的基础上参定增 补而成。他的看法貌似更全面,其实和第一种观点实质上一一致,都承认李玉的增 订。 那么,徐、钮二人是否合撰了北词谱? 李玉在广正谱成书过程中起 了干1 么作用? 该谱的著作权应归于谁的名一f ?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来 澄清。 ( 二) 关于对正音谱的发展: 周维培的曲谱研究和俞为民的曲体研究两书中的有关章节都涉及到 此方面内容,但论述过于粗略,不够全面系统。例如,两者皆言及广正谱的 新入曲调,但这些新入者如何被增入谱内却未言及;都谈到该谱中曲牌变格和借 富问题,同样没有深入探讨。 三、研究方法 广正谱作为一部重要的格律谱,只有将其置于整个格律谱的发展史中进 行比较、考察,它的地位和价值才能突显出来。所以,有必要首先对格律谱及其 历史做一简要勾勒。 格律谱是相对于音乐谱而言的。音乐谱“以曲乐为对象,记录音乐旋律,标 注下尺、板眼,主要供乐二l 歌手演唱使用。”而格律谱则“以曲词为对象,举示 例曲( 标准曲) ,厘定每调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以及韵叶等,定出范式。” 两者是有联系的,正是前者将后者所记录的词曲的音乐旋律转化为相应的字声 线条,以便文人作者依律填词。格律谱的基本体例为:按照一定顺序列出牌调, 在牌调下举出例曲,为例曲标注平仄,并指出每句是否押韵,有的还附点板眼, 圈出闭口字,附有注释等。 本文研究限于格律谱,所说之曲谱也就指戏瞳格律谱。曲谱又可分为北曲格 律谱和南曲格律谱。其历史是一个世代累积的、由简到繁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 个阶段:首先出现的是调名谱,它只是按照某种顺序记录曲牌的名称,没有曲例 和谱式分析。如元末明初周德清中原音韵中的“乐府三百三十五章”是最早 的北曲调名谱;陈、n - - 氏所藏的九宫、十三调二谱是最早的南曲调名谱。 其后,明代嘉靖年间蒋孝编订的1 日编南九宫谱,它虽为每个曲牌举出了例曲, 但并未为例曲分出句读,标注平仄等,此谱属调名谱到格律谱的过渡形态文 字谱。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最早的北曲谱,同时也是第一部成熟的格律 谱,它不仅为每个牌调选定了例曲,还为例曲划分了句读i 标注了平仄,_ 并附有 少量注释文字。第一部成熟南曲谱万历时期沈臻的南曲全谱正是在借鉴 正音谱制作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它一经问世,就在晚明曲坛上产生了很大影 响。后世的曲谱学家纷纷对其修订增补,留下了一大批重要的南曲谱,如署名徐 于室、钮少雅九宫正始、冯梦龙墨憨斋词谱、沈自晋南词新谱、张彝 宣寒山堂曲谱等。相对南曲谱创作的繁荣,北曲谱的研讨与提高显得落寞, 但在明清易代之际出现了一部重要的北曲谱广正谱。 有清一代,盐谱制作逐渐衰落,其成果无法与明末相提并论。到了近代, 吴梅南北词简谱是曲谱的殿军之作。 论文的写作,主要采用文献学方法,在广泛搜集词、曲谱的基础上,通过牌 调对比,并结合明清相关戏曲论著材料来进行研究。此处有一问题需要澄清,格 律实质上是曲调的音乐形式在字调声音上的延伸和转化,它与音乐关系密切。那 么,对记录北曲格律的广正谱研究只从文献入手,没有现在戏曲音乐参与, 这样探讨是否是隔靴挠痒? 能否有效而深入地进行? 首先,牌调的音乐并非一成不变,一是时代不同,同一曲牌的音乐旋律和风 格会变化:二是地域不同,同一曲调的音乐也不一样。所以,用今时此地之戏曲 4 杨栋师中国散曲学史研究续篇,山东大学出版社,第7 8 页。 3 音乐去检验产生于古时彼地之曲谱,难免有刻舟求剑之嫌。具体到广正谱, 它成书在明末,所选曲例又几乎都为元代及明初之作,又怎能以四百年后之昆化 北曲去衡量其制作精审与否? 其次,即使北曲音乐奇迹般地原样保留至今,可能也无法选出与之最相配的 文词。词曲都属音乐文学,包含着音乐和文词的双重因素。一首优秀的词曲作品 要求两者相互配合。词、乐相合的理想状态表现为:一是文词的句段结构与乐调 的体式彼此吻合,即文词的段数、句数和字数与乐调的长度、节奏及承载量相适 应。二为文词字声升降而形成的声音线条应与乐调旋律起伏而形成的声音线条大 致相合,而不能发生明显的冲突。音乐的确对文词是有要求的,格律有其存在的 必要。但是,与其相配合的文词并不具有唯一性。因为音乐对文词的句段结构和 字调的声音线条有很强的包容性。基于上述原因,同一词曲牌,与之相配合文词 的格律并不完全相同,从音乐学角度而言,这些格律不同的文词并不存在优劣问 题。 再次,词、乐为求协调,乐也可以成为“变量”。二者配合的方式并非只是 文词机械地服从音乐,除了“依声定字”外,还有“依字传声”,即如果词、乐 发生了矛盾,可以在不改变文词的情况下,调整音乐旋律,二者也能重归协调。 所以,无须僵化地将音乐视为检验曲谱好坏的绝对标准。 最后,从格律谱具体制作过程来看,制作曲谱有参考音乐的,亦有不参考的。 古人制谱,音乐多参与其中,例如朱权正音谱和沈瑕南曲全谱就是这样, 其谱式分析多用例举法。今人制谱未必需要音乐参与。例如,台湾学者郑骞的北 曲新谱是迄今为止最为精审的北曲谱,其制作就是完全依靠文献,而非音乐。 如其凡例所言:“本谱所定各牌调之格式,皆系根据元代及明初之全部北散曲及 杂剧,逐一勘对,比较归纳,然后作成定论,力避前人只凭乐理臆测武断之失。” 1 既然,离开音乐4 i 会影响制谱之效果对其研究又怎能拘执于音乐之中? 所以, 用文献法完全可以深入有效地研究曲谱。! 郑骞:i e 曲新谱凡例艺史叫啪馆,1 9 7 3 年第! 页。 7 芒者怀疑广证潜在编撰中也没有依据音乐,原因有= :首先,中原音云对其四i 首“定格”进 行格律分析时依据音乐,往往将平仄特别和谐n 字句一一拈j l :,以“妙”字称之,希单作家填词时注意 效仿。沈瑕继承了此法,将它发扬光大,提示讧、乐最配合之处成为其“小字注”的主体内容。广正谱 剥一书多有借豁但于此项t 作几无作为。其次,曲谱点扳始于沈瑕,流风所及,不世其后的恪律谱仿效, 连各午小戏帅选集,如太霞新奏、南音二三籁等亦纷纷灿此。而住此风潮下,徐于室广正谱原稿一 d 第一章广正谱著作权归属 广正谱产生后,流行甚广,刊本较多,主要有清初“青莲书屋定本 、 “文靖书院藏版”的一笠庵北词广正谱和清末暖红室丛书本等,前者为 其它本子的祖本。1 9 8 6 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善本戏曲丛刊所收本便是据 前者影印,制作较为精善,也为研究者所习见。笔者将依据此本来展开研究。全 书凡十八卷,卷前有署名吴伟业的序文。正文部分先为“音律富调”,次为全书 主体的谱式分析,最后是“南戏北词正谬”。各卷卷首所署书名为一笠庵北词 广正谱,编者题名“华亭徐于室原稿;茂苑钮少雅乐旬;吴门李玄玉更定:长 洲朱素臣同阅。”后入一般将此谱的著作权归于李玉。但是随着与该谱关系密切 的北词谱出现,这一结论受到了质疑。那么,此书究竟为何人所作,应归于 谁人名下? 本章试图通过对该谱成书过程的考察,以求得出一个更为合乎实际的 结语。 第一节李玉未曾更定过广正谱 李玉是广正谱的编订者,已成为学界的一个常识,各种文学史、戏曲史 等但凡言及李玉著作,必然提及他这一“堪与汉文唐诗宋词并传不朽”彤的臣作。 这一常识的主要根据有两点:一为卷首所题书名一笠庵北词广正谱,“一 笠庵”乃是李玉的别号。所以,此谱当和一笠庵四种曲一样都是李玉的著作 了;二是卷前署名吴伟业的序文,这是更为重要的证据,此序日:“李子元玉, 好奇学古士也。其才足以上下千载,其学足以囊括艺林。,间以其余闲揉 元人各种传奇、散套及明初诸名人所著中之北词,依富按调,汇为一书。复取华 亭徐於室所辑,参而订之。”昌据此而言,李玉似独立完成该书之后,才参考徐氏 一北词谱却未点板眼,令人费解。再次,中原音韵列有“名同音律不同”曲调,开此类曲牌研究之 先河。而广正谱将e i f 改名为“名同词异者”。从“音律”到“词”,这也提示了制谱依据从音乐到文 献的转变。 。李玉北词广正谱,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六辑,台湾学生书局,1 9 8 7 年,第1 1 页。 同上,第8 一1 1 页。 5 之作,稍作修定而已。由此,将其归于李玉名下,李氏似当之无愧。然而,吴伟 业的这条“证言”与该谱题署的编者分二 彼此矛盾。各卷卷首明确题为“徐于室 原稿”,“李玄玉更定”。这里显示李玉并非制谱在前,参定徐稿在后:而是恰恰 相反,广正谱是在徐作基础上的更定。学者一般赞同后一种说法,并且认为 李玉于该谱成书贡献最大,他应该拥有此书著作权。经过研究,笔者发现:李玉 未曾更定刊印过卢正谱。 一、广正谱与徐于室原稿一北词谱相较,未见李玉增订之功,“广 正”之说实属虚言。 要想弄清楚广正谱成书过程及其署名者在此过程中的贡献,就必须从徐 于室原稿一一北词谱入手。北词谱现有清钞本,原为郑振铎旧藏,西谛 书目卷五有其著录,今藏于北京图书馆善本部。作者题署为:“云间徐于室编 次。”王钢的i 己徐庆卿的 一文对北词谱和广正谱的异同考 辨甚详。笔者拟以王先生的论文为基础,探讨后者成书过程。 广正谱和北词谱的差别有以下数端: 广正谱北词谱 正文前1 。多出:“凡例”、 “臆论”、 “引用书目”。 正文 宫调多出:歇指调、宫调、角 调= 2 。 曲牌多出:【仙吕随煞】、多出:【黄钟神仗儿后】、 【大石灯乐交辉】、【仙吕高过金盏儿】、 【商调河西后庭花】。【中吕朝天子犯】、 【双调醉也摩挲】、 【双调珍珠马】、 【双调天仙令】、 【南吕玉娇枝】后失名牌调一 种。 广。j f 诺i f :义前的“音律宫凋”等即北测诺诈文前的“总目”。 t 者仅存其名,没有所辖曲喇。 6 变格多出:如【中吕朝天子】多出:如【黄钟尾声】第二格, 第二格:例用白无咎“独依屏山”套曲; 【越调络丝娘】第二格;【仙吕天下乐】第二格,例用 【越调天净沙】第二、不忽麻“身卧糟丘”套曲: 三格等。【南吕玄鹤鸣】,北词谱录 变格四种,广正谱收三种等。 例曲( 个如【中吕迎仙客】以王 【中吕迎仙客】以王仲诚“昨 别不同) 仲诚“世事经谙”套曲为夜东风”套曲为例。 例。 如【双调一锭银】以王【双调一锭银】以关汉卿“玉 实甫丽春堂剧曲为例。骢难系”套曲为例。 板眼点有板眼未点板眼 注文较为简略较为详细 明代作“明朝”或“明初”“国朝”或“国初” 者的时 代标注 韵脚标 “叶”或“不叶”“押”或“不手i 1 1 ” 法 正文后。 多出:“南北合调全套成目” 上表所示二谱之差别,就其全书来看,所占比例甚微,其余绝大多数内容几 乎完全一致,据此而言,二谱是- - h t k 孝f i 承的。吴序所言李玉制谱在前,参考徐 谱在后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那么,两书的这些差异是否为李玉“更定”、“广正” 徐氏原稿的结果呢? 笔者赞同王钢先生的结论,即“二书异同,并不是李玉更 定的结果,而是李玉所见之北词谱,乃徐氏未定稿本,此钞本则其重新订 f 之本也”。母即差异是徐氏对北词谱重订时所产生。王先生对此也有简单论 述,笔者拟在其基础上再补充些证据。 第一,广正谱比北词谱所少的7 章曲牌,除了【双调珍珠马】,其 广i e l 普卷末“南成北侧j f 谬”即北侧谱难艾后附“i _ j 句问谬者驳正”。 王钢i d 徐庆卿的 近i 上,1 9 8 8 年第一期,第3 0 5 页。 7 余都应补入。 其一,【黄钟神仗儿后】,北词谱引未方壶“雪浪银涛”套曲为例。盛 世新声、词林摘艳、雍熙乐府、北词宫记都录有此曲,其牌名俱作【神 仗儿】,但查其格律,又绝非【神仗j l 。据北曲新谱所列谱式,【神仗儿】 为九句六韵,而宋作是五句四韵,差别甚大。九宫大成将其调名改为【九条 龙】。对此,郑骞言:“此曲与白作( 北曲新谱中【九条龙】所引白无咎“凉 夜厌厌”散套) 多不合,又少一字句,虽非【神仗儿】,亦未能遽断为【九条龙】, 大成之说,存疑可也。”q 蚀口果剔出衬字,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此曲与【神 仗儿】后五句的格律极为相似。曲词如下: 唤艄公忙答应,休要意挣。几曾道,半点儿消停。直赶到,豫章域。 【神仗儿】后五句的平仄格式为: 十平十仄( 不叶) 十平十上( 或十平十平) ( 叶) 十十十,仄平平平( 或仄 平平上) ( 叶) 仄十十( 不叶) 十平平( 叶) ( “十”代表“平仄不限”,下同。) 两者对照,除了首句赘韵,“点”、“直”二字平仄与要求不符外,句数、字 数,还是平仄、韵脚都与北曲新谱所列谱式一致。北词谱将其曲名定为 【神仗儿后】是符合实际的,其应是徐氏新补,非为李玉将其删除。 其二,【中吕朝天子犯】,北词谱例用李取进栾巴噗酒剧曲,并将其 定为犯调,由【朝天子】七句和【柳青娘】两句组成。广正谱虽未收此调, 其牌名却出现在正宫的借宫牌调中,并明言其借自中吕,中吕不录此调盖遗漏之 过。町见,此调非李玉所删。 其三,【双调醉也摩挲】,北词谱例用贾仲明金童玉女剧曲。广正 谱虽未为其列出谱式,但“双调类题”中却录有其名,将其作为双调的专属曲 牌,并在其名下注同:“与【醉娘子】不同。”又于【醉娘子】谱式分析中再次强 调:“【醉娘子】即【真个醉】,一名【醉也摩挲】,误。”4 广正谱未列其谱式 分析,应是漏刊所致,非李玉故意删去。 郑骞北 h 1 新谱艺迂f ij 拍馆,1 9 7 3 年,第l3 页。 转引自王钢记徐庆9 即的 ,文史,1 9 8 8 年第一期,第3 0 5 页。 郑骞北曲新谱,艺义引书馆1 9 7 3 年,第9 页。 李:k 北训广证谱,王秋桂主编善本戏m 从刊箢六辑,台湾学生书局,1 9 8 7 年,第6 6 5 页。按, 郑骞北黼撕谱列此的解释:“诸书或题【龄娘子】,或趣【酣也摩挲】,赦f 音于调名下注云:即 【酥电肇挲】。广i r 云:一名【阵辛也摩挲】,误。其崽似谓醉字读断而不与也摩挲三字相连,自 不应以之为调名也。”郑先牛此说不确,此处童为:【龄也垮挲】是不州于【酊娘子】的一独立曲牌。 8 其四,北词谱【南吕玉娇枝】后有失名牌调一种,例用无名氏“赤紧的 乌紧飞”小令,末注云: 正音谱误与【玉娇枝】混作一调,始意【尾声】,但【玉娇枝】即小令, 无带【尾】、【煞】之理,其为别调失名无疑,必是【摊破探茶歌】。 广正谱术收此调,并在【玉娇枝】例曲后注云:“此下正音谱误以失 名混接,截之。”- 北词谱已确知此调是【摊破采茶歌】,广正谱反不知此 为何调,可知,此调为徐氏查证后补入,非李玉所册0 。 其五,【双调珍珠马】,北词谱例用“箫声唤起瑶台月”散曲,未署撰人。 末注云: 此章乃一套之冠,自南北合调妄增一【新水今】,遂认此调为南词。“蒋谱” 附会之,而以前四句为【珍珠帘】,后两句为【风马儿】,有何相干? 岂欲抹杀此 调耶? j 可知,此调本是徐氏从南曲谱中发现的“北曲”,故将它录入北词谱5 5 。但 广正谱的另一参与者一一负责乐句的钮少雅有不同意见,他在九宫正始 中言: “沈谱”日:“【珍珠帘】第二甸既不相似,而【风马儿】三句亦不相似,姑 据旧谱载之耳。”词隐先生此论最确。余初然亦谓其为犯调,及以前三句律 对【珍珠帘】,止第一句相似:又以后三句,查勘九宫商调及十三调越调之【风 马儿】,益无干也。后幸勘及永乐朝之传心妙诀本,见有此套之式,与今本 套毫无所异,始知此引确乎本调非犯调,确南词,非北词。 看来关于此调是南是北,制谱者聚讼不己。钮氏之新发现的确证明【新水令】 非妄加,【珍珠马】为南曲本调无疑,广正谱删去此调是正确的,但这系钮氏 所为的可能性最大,而非李玉。 最后,广正谱较北词谱所少的【仙昌高过金盏儿】和【双调天仙 令】二章,这也应是徐氏修订北词谱h , 1 4 新补入之曲例。 上述表明,广正谱比北词谱缺少的曲牌或为徐氏新补入的,或为广 转引自王钢记徐庆卿的 。文史,1 9 8 8 年第一! 【月,第3 0 5 页。 李玉北训广乖谱,王秋挂主编善本戏f i 从刊第六辑,台湾学生书局,1 9 8 7 年,第6 6 5 页。 转引自王钢汇徐庆卿的 ,史尘,1 9 8 8 年第一期,第3 0 5 页。 钮少雅、徐十室几宫币始,历代曲话汇编- 清代编,黄山书社,2 0 ( 1 8 年,第6 3 7 页。 参看王钢记徐庆卿的 5 5 ,义i 史,1 9 8 8 年第一期第3 0 7 页。 9 正谱漏刊,即使有个别为广正谱所删,也极可能是钮少雅所为,爿 李玉之 功。 第二,广正谱较北词谱多出的三章牌调,确应删去。i 。 第三,广正谱比北词谱多出之变格,多属应删。例如【中吕朝天 子】,北词谱所引曲例与广正谱首格相同,为张小山小令,其词云: 瘿歪,玉醅,梦冷芦花被。风清月白总相宜,乐在其中矣。寿过颜回,饱似 伯夷,闲如越范蠡。问谁,是非,且向西湖醉。 广正谱多出第二格,例用西厢记曲,其词云: 暖溶溶玉醅,白冷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 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和j ,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道一声长吁气。 ? 两曲句数均为十一句,都是句句用韵,剔除广正谱所划出的衬字后,每 句的字数也相同。可见,其格律并无不同,第二格实在是没必要列出。连广正 谱亦言此格:“向误题为【剔银灯】,疑此终可删。”“? 可知其为徐氏校订北词 谱时所删,非李玉所补。 再如,【越调络丝娘】第二格、【越调天净沙】第二、三格也是广正谱 多出者,它们同样应为徐删,非李补。j l 第四,广正谱较北词谱所少之变格,多为应增。例如【仙吕宫天 下乐】第二格,广正谱未收。北词谱例用不忽麻“身卧糟丘”套曲,与广 正谱所引马致远汉宫秋剧曲相比,格律明显不同。马曲词云: 和他也弄着精神射绛纱。卿家,你觑咱,则见那瘦岩岩影儿可喜煞。迎头儿称妾 身,满口儿呼陛下,必不是寻常百姓家。 不忽麻曲作词云: 明放着服侍君王不到头。休休,难措手,游鱼儿见食不见钩,都只为半纸功 名一笔勾。急回头两鬓秋。 参看王钢记徐庆卿f l g ,史史1 9 8 8 年第一 【月,第3 0 7 页。 李下北测广诈谱王秋性主编善本戏曲从刊第六辑,台湾学生一h 局,1 9 8 7 年,第3 0 5 3 0 6 页。 参看王钢记徐庆| j f l 9 的 ,史史1 9 8 8 年隽期,第3 0 6 3 ( ) 7 页。 李苄北i i j ; - i h 谱,三秋蛙? 编善本戏m 从刊第六辑,台湾学生书局,1 9 8 7 年,第3 0 6 页。 参看王钢娟己徐庆卿的 ,义史,1 9 8 8 年第一期,第3 0 7 页。 李苄北侧广正谱,三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从刊第六辑,台湾学生书局,1 9 8 7 年,第1 6 3 页。 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 9 6 4 年,第7 6 页。 1 0 首格第五、六句为两个三字句,在次格中被“合成”为七字一句;末句的五 字句又被“摊破”成三字两句。格律不同,第二格无删去之理。此格显系徐补。 再如,与北词谱相较,广正谱未收【正宫笑和尚】第二格,这是 其漏刻之故,。非是李玉故意删去。 第五,二谱还有个别曲牌的例曲不同,这也应是徐氏更定北词谱时所换。 如【中吕迎仙客】,北词谱例用王仲诚“昨夜东楼 套曲: 露玉纤,捧金瓯,云鬓巧簪金风头。荡缃裙,掩玉钧,百倍风流。无福也难 消费。2 广正谱用王仲诚“世事经诸”套曲: 忙似蚁,困如蚕,投东道小子非苟贪。志成心,英烈胆,则为火院难担。以此 上当把荚贤探。 两者相较,作者、句数、平仄、用韵情况一致,但前者只有一个衬字,而后 者有六个衬字,前者比后者更能反映【迎仙客】的格律,更适合作为此调例曲, 所以,二者之引例不同,应非李玉更换的结果。 第六,二谱中的双行小字注释,北词谱较广正谱更为详细丰富。例 如【仙吕村里迓鼓】,北词谱注云: “蜗角名”六句,或前后二段互易( 王仲文张子房剧) ,或俱四字类多, 或俱三字类多:或四字减一句而后仍三字三句( 金志甫追韩信剧) :或三 字减一句,而前仍为四字三句( 无名氏荆娘盗果剧) :又或四字、三字任减 一半类多。1 广正者作: “蜗角”,2 - - 、句,或前后二段互易、或俱四字、或俱三字类多。 如前所示,广正谱中此调之释文只有2 l 字,而北词谱却长达8 5 字, 前者之简略显而易见。但广正谱在注释上所缺少的部分并非可有可无。它提 示出“蜗角名”六句六种格律上的变化,与正格引例相配合,既有定式,又有变 化,谱式极具灵活性,为剧作家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不仅如此,它还举 4 参看王钢记徐庆孵的 ,文史,1 9 8 8 年第一期,第3 0 7 页。 :隋树森全元散曲,中1 仁书局,1 9 6 4 年,第11 4 ( ) 页。 。李乐 c t l ;测广f 谱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从刊第六辑,台湾学生书局,1 9 9 7 年,第2 9 s 页。 转引向王钢记徐庆卿的 义史,1 9 8 8 年第一期第3 0 6 页。 李玉北词广f 谱,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从于i j 第六辑,台湾学生书局。1 9 8 7 年,第1 6 4 页。 1 1 出这些变格曾用于何人何剧,以便作者需要时。查阅,这也显示此谱之注释言之有 据,真实可靠。广正谱仅提出此调三种格律变化,失之简单。 再如,【正宫煞尾】,北词谱于此调末云: 此章周德清谓句字不拘,可以增损。按此章但见增三字句,不见增四字句, 至七字句前后多少不拘。白仁甫梧桐雨剧,三字、四字并在一格,亦止增三 字,不增四字。 广正谱则作: 此章句字不拘,可以增损。按此章但见增三字句,不见增四字句。白仁甫梧 桐雨剧,止增三字,不增四字。 此章属“句字不拘,可以增损”的曲牌,对此类曲调的注释应重在说明可增 损之位置、字数、句数等。两谱虽都指出了增损句子的字数一一“止增三字,不 增四字。”但北词谱的释文还揭示了此牌可增损的句数及其位置一一“至七 字句前后多少不拘。”可见,广正谱的小字注释中缺少的内容也很重要,不能 被随意删去。 最后,广正谱对于其原稿最大的发展在于它点有板眼。但这一贡献亦非 李玉所为,而是钮少雅的功劳。卷首题为“茂苑钮少雅乐句”便是明证。而且, 钮氏多年来以曲师的身份游走各地教人度曲、唱曲,他的确胜任此谱的点板工作。 综上所述,广正谱与北词谱相比,差别甚微。“直可视为一书的两 种版本。”。就它 ft j 市h 异之处而言,广正谱所多出者大都属应删去的内容,所 缺者大多属应增补之处。由是观之,二谱的差别是徐氏对自己的原稿进行订正的 结果,而非为李玉对其“更定”的产物,故李玉对广正谱无“广正”之功。 二、除了吴伟业的序文外,李玉本人及其友人都未曾言及李氏修订过广正 谱。且李玉增订过此书的主要证据一一卷前署名为吴伟业的序文,梅村家藏稿 未收,其所显示之信息与李玉身世不合,应是托名之作。 流传下来的李玉生平资料虽不甚丰富,他本人及友人关于其著作情况还是有 所提及。李氏曾在康熙六年( 1 6 6 7 ) 为袁园客的南音三籁作序,序云:“书成, 而问序于予。予于词曲,夙有痂癖。数奇刁i 偶寄兴声歌。作花魁、捧雪 转引自王钢畦徐庆卿的 ,义史,1 9 8 8 年第一煳,第3 0 6 页。 李乇北训广正谱,王秋桂主编善本戏f f l 从刊第六辑,台湾学生书局1 9 8 7 年,第1 3 3 页。 王钢记徐庆邺的 ,义l 史1 9 8 8 年第一期,第3 0 4 页。 1 2 二十余种,演之氍毹,聊供喷饭。曲学精微,未窥半豹。”“j 此处只言及剧作,不 言编谱,并谦言自己于曲学未精。此外,钱谦益眉山秀题词、冯梦龙重订 永团圆叙、万山渔叟两须眉叙、揆八愚一笠庵四种曲序等也都未曾透露 过李氏编谱的半点讯息。与李玉同时期的祁理孙著有奕庆藏书楼书目,书中 录有李玉传奇作品多达二十九种,从著录清代作家的作品数量上看,仅次于朱素 臣。可见,他对李玉的创作重视,但书中李玉名下亦未列广正谱。所有这些 不能不让人对李玉编刊广正谱之说法产生怀疑。 将此谱归于李氏名下的民国吴县志日:“李玉,字玄玉,吴县人。明崇 祯间举于乡,入清不上公车。著有北词广正谱,取华亭徐于室原稿改编,吴 伟业作序。淹雅博洽,迥出原书上。”二此论后两句“淹雅博洽,翅出原书上”属 主观臆测,不值一驳。前面数句显系从广正谱吴序而来,而此序的真实性颇 为可疑。现在存世的吴氏诗文集有两个系统:梅村集和梅村家藏稿。前者 康熙九年( 1 6 7 0 ) 卢炫刻,全书四十卷,吴氏手订。他的部分作品触及到满清政 权的忌讳,他对此有所顾忌,故未1 , 4j j t t 类作品编入其中。后者也为吴氏亲自操刀, j :l 五十八卷,成书以后,藏于自家,除家人亲友外,秘不示人。后为董康所得, 于宣统三年( 1 9 1 1 ) :fj j 亥0 。此书既由吴氏亲自编订,收录的作品又较为全面。所 以,是否为此书所收,可以成为我们判断作品是否为吴氏所作的重要参考。广 正谱署名吴伟业这篇序文刁i 但梅村集未收,也不见于梅村家藏稿, 托名的可能性极大。当然,也不排除漏收的可能。今人李学颖集评点校的吴梅 村全集就在家藏稿的基础上又辑入很多诗、文、词。但这些新辑入的作品 中有些可能是托名之作:。有些是出于政治原因,故意不收。“那么,家藏稿中 彳i 见广正谱序言,原因何在? 笔者判断此序非其所作。 李卡南音三籁序,历代m 话汇编清代卷第一集,黄山书社2 0 0 8 年,第1 0 7 页。 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鞠家传略,中4 f 书局,1 9 8 7 年,第1 6 4 页。 例如吴梅村全集中所收杂剧三集的序义梅村集和梅村家藏稿朱收。序中云:“木白 邹年见梁孙老学,宿有契悟,旁通声律。近选杂剧三集戍,嘱袁子重其索余言。余阅其二三i 余利r , 近今名流钜公之笔。搜探殆遮:达情叙事闳畅详明:贞器错,各遵至妙,真所谓有其文则传其文。可 以为餐,可以为劝者也。其为杂剧电,可以传世。”如果此序良是吴氏所弓再考虑到杂剧三集卷、 卷j :分z 0 是吴氏的剧作通天台和l | | 高春阁,就会发现着这里的措辞多么1 :台常情一一他竟将自己也列 入“名流铯公”,并且还今自己义笔高妙。深请作疋之道的吴氏怎会如此说话? _ ;之氏不把此文收入家藏稿, i f 是想表明此序1 f 其所作。 例如,吴氏于崇祯j + 二年( 1 6 3 9 ) 向明思宗所卜之疏,主要内容与抗清有关f 常有名。编选家藏 稿时为求避祸,没有收入集中。 】3 首先,除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