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社会学专业论文)社会网络与农民工回流意愿——基于代际差异的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土 农村拉力+ 城市推理时,就倾 向于产生定居行为;当农村推力+ 城市拉力 农村拉力+ 城市推理时,就倾向于产 生回流行为。 推拉模型是目前中国运用最为广泛的模型,大部分的实证研究都是以它为出 发点,通过不断深化和细化推拉因素的罗列来证明回流现象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也从反面验证了这个模型的有效性( 罗芳,2 0 0 7 ;张成,2 0 0 7 等) 。推拉模型之 所以长盛不衰并放之四海,主要是因为他的简洁性。它提供了一个简易灵巧的大 框架,研究者只需往里进行实行性的填充( 李明欢,2 0 0 0 ) 。但李强( 2 0 0 3 ) 认 为,中国的推拉模型与国际上相比存在巨大差异,由于流动农民工在长期户籍制 5 度的影响下心理发生了变形,因此使得推力和拉力失去效力。 ( 五) 融入决定理论 第二迁移决策涉及的考虑因素远比第一决策过程复杂,如果说农民工进城务 工的第一迁移过程是遵循生存策略的话,那么在城市磨破滚打数年后的他们在面 临定居与否时则遵循的是生活策略。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低层次的需要,“寻求谋 生 的原始动机逐渐被更高层次需求所取代( 文军,2 0 0 1 ;吴兴陆,2 0 0 5 ;江小 蓉,2 0 0 7 ) 。中国许多学者都把定居意愿当作社会融合及地域认同的一个指标, 并以此提出了融入决定假设在城市里交往融合的越广、越深的人越倾向于在 城市定居。换言之,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以后,卷入城市生活越深,他们越具有定 居意愿( 任远、戴星翼,2 0 0 3 ) 。 毫无疑问,以上几种回流理论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不同的外出原因导致了不 同的移民类型,同样不同的回流原因导致不同的回流类型。事实上没有一种理论 能够统筹所有回流的类型,现实生活中的回流是多样的、异质的。c e r a s e ( 1 9 7 4 ) 把回流分为四种类型:失败型回流、保守主义回流、退休式回流、革新式回流。 事实上这几种回流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理论,如新古典经济学、新迁移经济学 分别对应的是失败型回流、保守主义回流,退休式回流是生命历程一种体现,革 新式回流主要针对回乡创业迁移者。 2 1 2 回流的实证研究 由于缺乏大规模可靠的回流数据,直到2 0 世纪6 0 年代,国际上对回流大规 模的研究才真正发展起来。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由于从全国范围内收集回 流的准确数据难度十分之大,因此有关回流的研究相对滞后。但近些年来,国内、 国外对回流的兴趣都日益高涨,也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 ( 一) 国内相关的实证研究 有关劳动力流动第二过程的经验研究并不少,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本文 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的来说,定居多是意愿性分析( 张杭、栾敬东,1 9 9 9 ; 吴兴陆,2 0 0 5 ;和丕禅、郭金丰,2 0 0 4 ;朱宇,2 0 0 4 ) ,而回流多是事实性分析 ( 崔传义等、1 9 9 8 ;庾德昌等、1 9 9 9 ;白南生、宋洪远,2 0 0 2 ) 。由于本文主要 分析农民工回流意愿,因此接下来主要就他们的迁移意愿( 定居意愿或回流意愿) 6 进行一个整体的回顾。 有关第二迁移决策( 定居或回流) 的实证研究,大部分是从定居层面入手( 曾 旭辉、秦伟,2 0 0 3 ;任远、戴星翼,2 0 0 3 ;黄祖辉等,2 0 0 4 ;和丕禅、郭金丰, 2 0 0 4 ;朱宇,2 0 0 4 :吴兴陆,2 0 0 5 ;王毅杰,2 0 0 5 ;熊彩云,2 0 0 6 ;任远,2 0 0 6 ; 蔡禾、王进,2 0 0 7 ;李若建,2 0 0 7 ;李亚琴、李开荣,2 0 0 7 ) ,当然也有一小部 分是以回流意愿为出发点( 罗芳,2 0 0 7 ;马九杰,2 0 0 4 ;石川、杨锦秀等,2 0 0 8 ) 。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劳动力流动第二过程迁 移决策进行讨论,只是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把这两者从一个整体 来理解和把握。 不论是定居意愿的实证研究还是回流意愿的实证研究,它们大多是基于托达 罗模型,利用区域性的调查数据对影响第二决策过程的推力和拉力进行了详细的 阐述,这些研究揭示和积累了众多影响第二迁移决策的因素。总的来说,性别、 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责任田、收入、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工作的稳 定性、配偶所在及家人是否随同迁移、住房状况、外出时间等都是已经被挖掘出 的影响因素( 曾旭辉、秦伟,2 0 0 1 ;和丕禅、郭金丰,2 0 0 4 ;朱宇,2 0 0 4 ;吴兴 陆,2 0 0 5 ;任远,2 0 0 6 ) 。这些研究的基本结论是:较高的年龄、较低的收入、 较短的进城时间、较低职业地位、职业流动性高的农民工越容易产生返回家乡的 意愿和行动。当然,其中有些因素还称不上是确定的,在不同的研究里会出现相 矛盾的观点,在一些研究罩证明显著的因素放在另一个研究里就变得毫无影响 力。 农民工在一定意义上已构成了一个“移民系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 层面上分别受制于制度政策、社会网络和人力资本的影响( 文军,2 0 0 5 ) 。但是 我们会发现,以上大部分研究都把目光集中在微观层面上,当然也有些研究者在 微观因素的基础上对社会网络或社会资本因素予以了一定的考虑。如马九杰、孟 友凡( 2 0 0 3 ) 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家庭决策三个层面对影响农民工非持久性 迁移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任远、戴星冀( 2 0 0 3 ) 提出了融入决定假设,他们认为 在城市卷入更深的人更倾向于定居,反之亦然;王毅杰( 2 0 0 5 ) 从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网络两个层面对南京市流动农民留城定居意愿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社 会网络连续谱的两端“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显著影响着流动农民的留城 7 定居意愿。虽然这些研究虽纳入了一定社会网络的变量,但大多是“蜻蜓点水” 式的,它们通过一两个变量表征社会网络或社会资本,对网络机制的探讨无疑不 够全面和深入,也尚称不上通过网络层面分析迁移决策。换言之,集中分析社会 网络对农民工第二迁移决策的少之又少。 影响定居意愿的因素也是多样性和层次性的,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全方位、多 层面的分析( 吴兴陆,2 0 0 5 ) 。但目前有关农民工第二过程的研究中,个人层面 的探讨相对重复;相反,通过中观层面一社会网络研究农民工的迁移决策的研究 则明显不足。 ( 二) 国际上相关的实证研究 回流并非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事实上,回流是迁移框架下一个非常正常的行 为( 朱宇,2 0 0 4 ) 。不仅内部流动中存在回流,跨境移民中回流现象也是十分普 遍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相关的研究。 z e l i n s k y ( 1 9 7 1 ) 认为城乡间暂时性迁移是人口迁移五阶段( 工业革命前传 统社会、工业革命早期过渡社会、工业革命晚期过渡社会、发达社会、未来社会) 中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重要特征。另有不少研究者依据统计数据对发展中国家 的内部回流进行了经验研究,如g o l d s t e i n ( 1 9 9 3 ) 通过对曼谷两次人口迁移的 结果分析得出,仅1 3 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登记,其他大部分人把曼谷当作暂时 居留地,他们中大部分返回原迁出地;h u g o ( 1 9 9 7 ) 上世纪7 0 年代对印度尼西 亚爪哇岛的研究可以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的研究发现在普查中统计到的以常住 地变化为标志的人口迁移实际上只涵盖了所有迁移的1 3 ,大部分采取循环流动 的形式,流动者将其原有地当作永远的家园并最终选择回到家乡( 转引自陈文哲, 2 0 0 8 ) 。 事实上,回流不仅在内部流动中十分平常,在国际移民中也十分常见。自从 有移民开始,回流现象就出现了。只是随着交通的日益便利,才逐渐变得现实 ( c a r o l i ,1 9 9 0 ) 。2 0 世纪7 0 年代以前,大部分移民研究把移民看成单向、永久 性的过程。这是一个很方便的假设,可以使移民领域中的很多研究( 如迁移的过 程、迁移的影响) 变得简单化( d u s t m a n na n dw e i s s ,2 0 0 7 ) 。但2 0 世纪7 0 年代 以后,一些学者逐渐发现一些迁移者迁移时并没有打算永久改变居住地,他们 开始就具有返回到原有地的意愿。近些年来,西方学者对回流的兴趣也逐渐上升, 也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研究回流( v a n d e r k a m p ,1 9 7 2 ;l e e ,1 9 7 4 ;g m e l c h , 1 9 8 0 ;p o t t i n g e r ,1 9 8 7 ;b o r j a s & b r a t s b e r g ,1 9 9 5 ;r e y e s ,1 9 9 7 ; o r r e n i u s , 1 9 9 9 等) 。回流研究俨然已成为移民研究中一个新兴的领域。 2 2 社会网络及其相关研究 当代社会学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分析社会网络以及社会网络结构中所嵌入的 社会资源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 张文宏,2 0 0 6 ) 。它将个人和组织视为“节点 , 将这些人或组织之间的联系视为“线”,关注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认为社会 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 会行为( s c o t t ,1 9 9 1 ) 。根据社会网络结构来分析人类社会行为,具有十足的社 会学特色,不仅与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有别,也与心理学的原子化个人主义的研究 取向相异( k n o k ea n dk u k l i n s k i ,1 9 8 2 ) ,为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提供 一座桥梁。 2 2 1 基本理论 西方社会网络研究一直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整体网络方向,其代表人物 是林顿弗里曼( l i n t o nf r e e m a n ) ,他通过社会计量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个社会体系 中角色关系综合结构,研究的领域是小群体的内部关系;另一个是个体中心网络 方向,他们从个体的角度来界定社会网,通过关注个体间关系模式来研究个体行 为怎样受到其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相关的理论有如下几种: ( 一) 弱关系力量和“嵌入性 理论 格兰诺维特于1 9 7 3 年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弱关系的力量一文, 首次提出了关系强度的概念,并根据互动频率、情感密度、熟识程度、互惠程度 四个指标将关系分为强、弱两种类型。他认为强、弱两种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 组织、个人和社会团体之间发挥着完全不同的作用。概括说来,强关系维系着群 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关系并充当着信息桥 的作用。弱关系假设的提出和经验发现对社会网研究分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 9 后许多学者都强弱关系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和验证。 ( - - ) 强关系力量假设 随后有许多学者针对格兰诺维特弱关系命题提出了“强关系”假设,并基于 一定的调查数据对之实证研究( l e e ,1 9 8 7 ;s h i nw a t a n a b e ,1 9 9 1 ;m a r s d e n ,1 9 8 8 ; b i a n ,2 0 0 1 ) 。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是边燕杰通过对天津等地的研究,发现华人 社会中强关系对职业地位的获得的重要性。边燕杰( 1 9 9 8 ) 指出,在以伦理为本 位的中国社会中,信息的传递往往是人情的结构,而不是原因,也即高信任度和 高紧密度的强关系更有可能提高“影响和“人情”。 ( 三) 社会资源理论 林南在发展和修j 下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 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资 源理论。林南认为,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一权力、财富和声望, 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为此, 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的三大假设:( 1 ) 地位强度假设一人们的社会地位越高, 摄取社会资源的机会越多;( 2 ) 弱关系强度假设一一个人的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 大,通过弱关系摄取的社会资源的机率越高;( 3 ) 社会资源效应假设人们的社 会资源越丰富,人们的工具性行动的结果越理想。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是对原有 的地位结构观的一大突破,因为资源不但可以被个人占有,而且还可以嵌入社会 网络之中,通过关系网络可以摄取。 ( 四) 结构洞理论 罗纳德博特于1 9 9 2 年在结构洞一书中首次明确指出:关系强弱与社 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多寡没有必然的联系。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 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关系间 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 结构,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中才会存在。 二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 生直接联系,无直接联系或关系中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 现了洞穴,因而称作“结构洞”。一个人如果处于“桥”的位置,那么他就占据 了交换资源的良好位置,则其拥有的资源较多。 事实上,在很久以前就有诸多学者在研究中国社会时至少从隐喻的意义上使 用了社会网络的概念( 张文宏,2 0 0 6 ) 。梁漱溟( 1 9 4 9 ) 指出,中国既非个人本 l o 位、也非集体本位、而是关系本位。费孝通( 1 9 4 9 ) 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结 构是一种“差序格局”一社会关系逐渐从一个一个人退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 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随后李沛良( 1 9 9 3 ) ,边燕杰、 李煜( 2 0 0 0 ) 、b i a n ( 2 0 0 1 ) 运用实证资料对差序格局进行了验证。 2 2 2 测量方法 社会网络研究既是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也是一套分析方法和技术( 肖 鸿,1 9 9 9 ) 。它不仅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的理论,形成 了一套自成体系和结构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且还提出了一系列严谨的方法与操作 化手段,因此从哪些方面去测量社会网络也是社会网络研究的重要内容。 虽然学界对于社会网络的概念界定以及涵盖面仍有分歧和争议,但在描述个 人层面社会网络特征时却使用了大致相同的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网络规模,网络 异质性,网络密度,关系的内容等( 张文宏,栾博;2 0 0 7 ) 。如张文宏、阮丹青、 潘允康( 1 9 9 9 ) 从社会网的规模、关系构成、紧密程度、趋同性、异质性等几个 方面分析了天津农民社会网的基本情况;边燕杰( 2 0 0 1 ,2 0 0 4 ) 从网络规模、网 顶、网差和网络构成四个层面测量了城市居民的社会资本;王卫东( 2 0 0 6 ) 利用 城市居民的讨论网与拜年网,通过网络规模、密度、网顶、网差、职业类型、单 位类型等指标对社会网络资本进行了测量;赵延东( 2 0 0 8 ) 采用了网络规模、网 络构成( 强关系所占比重) 、职业异质性等指标探讨社会网络对个人精神健康以 及身体健康的影响。 综合社会网络的基本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中所使用的测量指标,并鉴于本文 主要的研究目的以及数据限制,本研究中将主要从网络规模、网络构成、网络资 源、网络位置四个方面来考察的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 2 2 3 网络的差异性 社会网络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不断探究网络差异性的过程。无 论是研究网络使用的效果在不同性别、种族、职业人群上的差异,还是探讨强关 系和弱关系谁会对求职更有帮助,这些理论的努力都是在寻找网络在不同维度上 的差异性( 张春泥、刘林平,2 0 0 8 ) 。 网络的差异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种是不同的网络对人的约束和作 用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最为经典的研究是强弱关系之争,格兰诺维特 ( 1 9 7 3 ) 提出了“弱关系力量假说,他认为美国人在求职过程中主要依靠弱关 系找到工作。随后,边燕杰( 1 9 9 8 ) 提出了“强关系力量假说”,他认为在中国 这种制度背景下人们主要是依靠强关系而找到工作的。这种强关系弱关系之争就 揭示了不同制度背景下不同性质、不同种类的关系的功能差异性。当然,即使在 同一个制度下,网络的效用也可能是不同的。如张春泥、刘林平( 2 0 0 8 ) 通过实 证研究证明使用内网络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显著,而使用外网络和一般性使用网 络的效果不显著。 另一种研究集中在同一网络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如赵延东( 2 0 0 8 ) 研究了个 人的社会网络对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影响,同时基于城乡差异研究了网络机制 的地域差异性,认为社会网络对健康的影响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另有许多 研究者( m a r s d e n ,1 9 8 7 ;s a n d r as s m i t h ,2 0 0 0 ;党曦,2 0 0 8 ) 研究了男女两性 在利用社会网络求职方面时社会资本回报的性别差异。 由于每个人身上都贯穿着人际网络,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络行动,因 此使用网络( 或关系) 的效果是有差异的( 张春泥、刘林平,2 0 0 8 ) 。由此可见, 社会网络效用和机制并不是统一的,它是存在差异性。如果不加区分的考虑网络 的整体效果,有可能掩盖甚至扭曲了原有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对网络的差异性予 以足够的重视和考量。 2 2 4 农民工的社会网络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发轫于2 0 世纪7 0 年代,8 0 年代以后才逐渐成熟起来, 成为社会学领域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尽管社会网络的研究近年来在社 会学领域日渐兴盛,但直到9 0 年代中期,社会网络概念才被引入到农民工研究 中。华金阿朗戈( 2 0 0 1 ) 一再强调:社会网络对移民的重要性如何估计都不过分。 对于农民工这个特殊移民群体而言,社会网络的作用同样也是不容置疑的。因为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职业转换的过程,同时还是社会网络重构的过 程( 齐心,2 0 0 7 ) 。如今,农民工领域中也不乏从社会网络视角进行分析的文章。 1 2 总的说来,把网络应用到农民工领域的研究实质上也可以分为这两类:一类 将社会网络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基本特征及入城后的变化( 桂 勇,1 9 9 4 ;李良进、风笑天,2 0 0 3 ;罗忆源,2 0 0 3 ;司睿,2 0 0 5 ;杨绪松、靳小 阁、肖群鹰、白萌,2 0 0 6 ;单菁菁,2 0 0 7 ) 。总的说来,农民工社会网具有规模 小、紧密度高、趋同性强、异质性低、网络资源含量较低的基本特征( 王毅杰、 童星,2 0 0 4 ) 。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是由血缘、地缘、业缘等同质关系构成( 渠敬 东,2 0 0 1 ;李汉林,2 0 0 2 ) ,虽然地域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网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网络边界( 李培林, 1 9 9 6 ;渠敬东,2 0 0 1 ) 。大多数农民工都或多或少把他们之前的初级社会关系网 络移植到城市,加之劳动市场分割和居住方式的边缘化,使得农民工缺少真正融 入到城市生活圈的结构性机会,因此大部分农民工在社会交往中更多的是依赖同 质群体和初级关系,有的甚至在城市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聚落,过着“村落 化的生活( 王春光,2 0 0 6 ) 。对于这种现象,学者持两种相反观点:一类学者 认为对原有的乡土网络依赖不仅是现实结构安排下一种节约成本的理性选择,而 且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和加强对归属地的认同( 周敏,1 9 9 5 ;项飚,2 0 0 0 ) 。另 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原有的乡土网络会带来限制和束缚,使他们局限于内部的亚社 会生态环境,阻碍他们积极而有效的融入城市生活,也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 和归属( 朱力,2 0 0 2 ;赵延东、王奋宇,2 0 0 2 ;江立华,2 0 0 3 ;吕青,2 0 0 5 ) 。 毫无疑问,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原有的社会网络,农民工总 在有意无意,或多或少的建构和经营新的社会网络,这种在入城以后所建构起来 的“新型社会资本 无疑对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赵 延东、王奋宇,2 0 0 2 ;渠敬东,2 0 0 3 ) 。曹子玮( 2 0 0 3 ) 通过定量研究表明:有无 再建构社会网的农民工,其在城市的收益有明显差异,再建构社会网的农民工的 收益大于无再建构社会网的农民工。同时,农民工再建构社会网的规模越大,网 络内物质资源越倾向于流向网络中心的农民工。 另外一类是将社会网络看成是研究方法,将农民工置于社会联系和关系网络 中,考察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在城生活的各项活动的具体影响。朱力( 2 0 0 2 ) 认为 进城后的农民工的适应划归为三个层次: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社会 网络无疑对这三个层面的适应都可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首先,社会网络是 影响农民工初次求职与职业流动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也是社会网络经典研究在农 民工领域的再研究与再应用。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农民工的初次求职以及职业流动 证明了社会网络对农民工的作用( 李培林,1 9 9 6 1 彭庆恩,1 9 9 6 :刘林平,2 0 0 1 ; 赵延东、王奋宇,2 0 0 2 ) ;当然,社会网络对农民工的作用绝不仅限于经济层面 的适应,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移民网络中的关系资源对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适应 的作用( 赵延东、王奋宇,2 0 0 2 ;刘传江、周玲,2 0 0 4 ;王毅杰,2 0 0 5 ;李树茁、 任义科、靳小怡、费尔德曼,2 0 0 8 1 张永宏、雷开春,2 0 0 8 ) 。社会网络的互动, 它不仅有利于农民工尽快熟悉与适应城市生活,而且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内化城市 新的规范与新的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快更深的融入到城市生活圈。 2 3 农民工代际差异研究 尽管农民工是一个拥有相近乡土背景和相近城市地位的群体,但它并非是一 个同质的群体( 蔡禾、李超海、冯建华,2 0 0 9 ) 。据2 0 0 6 年国务院农民工问题研 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平均务工年龄只有2 8 6 岁,而农民工 群体整体年轻化的一个原因就是大量年轻的农民工加入到“外出务工”的大潮中, 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了最为重要的代际更替和 代际分化。 以往的农民工研究基本上是从静态和同质的角度来认识农民工整体的,缺乏 从发展变迁、内部分化的角度来把握农民工群体变化的研究。但自从王春光 ( 2 0 0 1 ) 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这个概念后,其他许多学者也逐渐把目光 投向了农民工内部的代际分化,相关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浮现。一些学者主要 分析和总结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并就农民工内部的代际差异进行了细致 的比较( 王春光,2 0 0 1 ;王东、秦伟,2 0 0 2 :朱永安2 0 0 5 ;何瑞鑫、傅慧芳等, 2 0 0 6 :刘传江、程建林,2 0 0 7 ) 。何磊( 2 0 0 5 ) 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总结为“三 高一低 的特征,既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高,工作耐力 低。具体来说,他们的个人经历、外出动机、目标期望、人际交往、社会认同等 方面都存在较明显的代际差异。 新生代农民工较第一代在整体素质上有一定的提高,他们不仅有较高程度的 1 4 教育水平,有的甚至还接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不像其父辈一样世世代代面朝黄 土背朝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的生活,他们大多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 上外出打工的道路,且外出半径较大。他们中大多没有过多的务农经历,这不仅 导致了新生代对农业知识和技巧的相对空白,也间接影响了他们对土地、农村及 农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王春光,2 0 0 1 ;吴红宇、谢国强,2 0 0 6 ;刘传江、程建 林,2 0 0 7 ) 。 与第一代相比,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外出动机的变化。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多是 为了解决自身和家庭温饱问题,但对于新生代而言,打工不再是单纯为了讨生活, 他们更多地是为了享受都市生活,实现都市梦想。也即是说新生代的外出动机已 由“经济型”转向“生活型”( 罗霞、王春光,2 0 0 3 ;何瑞鑫、傅慧芳,2 0 0 6 ; 许传新、许若兰,2 0 0 7 ) 。农民工进城打工都是基于一种推拉效应,这在所有类 型的农民工身上都展现无遗,但是到底是何种因素在“推”和“拉 对于两代农 民工却是截然不同的。在第一代农民工身上,财富的推拉效应比较突出,经济因 素在解释农民工进城打工这一行为中起着决定作用( 肖霞,2 0 0 7 ) ,对于他们而 言,由于农村边际效用递减、劳动力过剩的推力以及城市中相对收入、绝对收入 的拉力使他们跨入了城市的大门;而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时代的新生代农民工 则不同,他们外出打工不再只是简单的为了挣口饭钱,他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希 望通过外出打工扩大视野和谋求个人的长远发展,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换言之, 第一代外出主要是一种经济型外出,相反,经济因素在新生代的外出决策中并不 占主导地位,他们更多的是由于社会和文化因素流入到城市,也即“生存理性” 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内因,“社会理性 对新生代农民工流 动的动因具有更大的解释力( 许传新,2 0 0 7 ) 。 正是由于外出动机的不同也导致了两代农民工的目标期望值不同,第一代农 民工外出务工动机的极其单一,所以他们的目标期望大多也比较单纯,希望赚更 多的钱以提高自己和家庭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相反,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以 及城市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他们不再满足于地理上的流动,他们渴望更 深层的社会流动( 肖霞,2 0 0 7 ) ,同时由于心思细腻、敏感,对城市生活中的各 种排斥和剥夺有更为明确的感知,忍耐力也较低。 两代农民工社会交往状况是目前农民工代际差异研究中分歧最大的一部分。 一些学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交往方面主动性更强,融合度也更高( 魏晨, 2 0 0 6 ;白小瑜,2 0 0 6 ;齐心,2 0 0 7 ) 。对于第一代的农民工来说,初级社会资本 是他们能呆在城里的唯一凭借;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对乡土社会网络的依赖和借重 程度大大降低,也更努力在构建次级社会资本的,他们不再只是全然局限在自己 的小圈子里,也即新生代较第一代更具网络优势。但杨听( 2 0 0 8 ) 认为并没有明 确证据表明新生代融入城市的主动性更强、可能性更高。相反,与第一代农民工 相比,他们甚至更缺乏工作以外的与本地人交往的渠道,交往意愿也更低。郭星 华、储卉娟( 2 0 0 4 ) 也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 正在逐渐增大,他们缺乏介入城市的主动性,而是自愿结成自己的社会网络。另 外,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业缘关系、血缘关系成为了新生代农民工主要的社会 , 交往纽带。 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更容易也更深的接受了城市文化,与此同时, 城市特性和农村特性的矛盾与冲突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也体现的更为明显,这也 导致了新生代认同上的尴尬境地,这个困境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 王春光, 2 0 0 1 ;朱秋莲,2 0 0 5 ;魏晨,2 0 0 6 ;许传新,2 0 0 7 ;何绍辉,2 0 0 8 ) ,他们使用 了“游民化”、“无根 、“候鸟等词来形容和归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日益凸显的 社会认同的困境。他们认为绝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不论外出多久,都坚定地认为 自己是农民,自己的本业仍是种田,他们总有一天会回到自己的“根”;相反, 新生代农民工认同出现一种“混沌化”状态,他们既难以在城市扎根又难以回乡 归根。王春光( 2 0 0 1 ) 提到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呈现内卷化趋势,他们既不 认同城市,也不认同原有的农村社区,他们只认同自己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 于城市中有形无形的壁垒使得他们消解了对城市的认同,而对农村、农业及土地 的无归属感使得他们成为真正的“无根”群体。 但也有学者对“新生代”这个概念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赵芳( 2 0 0 3 ) 通过对 湖南省青玄村的调查发现,社会认同、社会交往、生活理念、职业活动等都不必 然与年龄相关,因此质疑“新生代”的概念。 通过以上的文献回顾,我们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绝不仅仅 只是年龄的差异,他们在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成长背景上都与第一代农 民工的结构化背景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必然在每代农民工身上留下一些 1 6 特有的标志和印记,也必将对他们的第二决策过程产生影响。 2 4 小结 有关劳动力转移第一过程的研究已相当充裕和成熟,相比而言,第二过程的 研究的起步较晚,尤其是有关回流理论及实证研究远远跟不上日益壮大的趋势。 目前相关理论仍比较零散,尚未形成较成熟的理论体系,相关的实证研究大多是 基于区域性调查资料,利用推拉理论不断深化和细化影响迁移意愿的因素。这些 研究中已挖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影晌因素,本文也将予以借鉴,在接下来的模型 中引入一些关键因素,并基于代际差异的基础上予以验证。但总的来说,第二决 策过程的研究存在一个严重的不平衡,基于个人层面的研究相对重复,但是从社 会网络层面研究第二迁移决策的( 定居或回流) 则相对匮乏。因此,本文将社会 网络引入到回流意愿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宽和丰富第二迁移决策的分析层面。 网络作用的并不是统一的,它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作用力和作用机制。而 农民工群体也不再是一个静态和同质性的群体,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农民工群体 已发生了变迁,其内部也产生了巨大的分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分化是农民工内部 产生了代际差异,两代人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成长背景上的不同,其个 人特征、外出动机、社会交往状况、地域认同感上也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 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做出第二迁移决策时所考虑的因素也是不同的, 他们基于不同的逻辑做出最后的迁移决策一定居还是回流。 因此,本文基于农民工内部代际差异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社会网络机制对回 流意愿的影响,并对影响两代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差异性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1 7 第三章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3 1 概念界定 3 1 1 农民工 社会学家陆学艺( 2 0 0 4 ) 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对农民工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 ( 1 ) 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者以非农工作为主要职业;( 2 ) 制度 身份,即户籍身份还是农民;( 3 ) 劳动关系,农民工属于被雇用者,其他拥有农 业户口身份、从事非农活动,但不被他人雇用的人不属于农民工,而应是个体工 商户、私营企业主等;( 4 ) 地域,即他们来自农村,是农村人口。 此次调查样本的筛选原则为:第一,跨县( 区) 域市流动;第二,学历在全 日制本科以下的进城务工人员。但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农民工群体,因此将非农户 口的样本予以删除。本文中的农民工是指在本科学历及以下的农村户口持有者跨 县( 区) 域市流动到城市务工的人员。 3 1 2 回流意愿 回流意愿是指进入城市务工的外来人员中,一部分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务 工生涯后,计划重新返回至户籍所在地。在本篇文章中回流意愿概念的操作化为: 你未来有何打算一回家乡及继续在外打工? 我们把将来打算回家乡的定义为有 回流意愿,反之则没有。 当然,回流意愿并不必然等同于回流行为,而且回流意愿本身是一个动态的 过程。但意愿是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回流意愿不仅反映了外来务工人员对将来 回调查问卷中分为三类:继续在外、回家乡、其他,笔者通过仔细考查其他选项并将之重新编码,最后仍 剩下极小部分农民工对未来去向很模糊,本文出于研究方便需要,将之删除。 1 8 去向的一种意愿和偏好,同时也能表征农民工在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本文对 回流意愿与回流行为之间的不统一性暂不予以考虑。 3 1 3社会网络 徐琦( 2 0 0 0 ) 认为“社会网是由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 系”。本文中社会网络是指个体社会网络,主要从网络规模、网络构成、网络资 源、网络位置这四方面进行考量。 国外关于移民社会资本的经验研究多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移民通过自身网络 所能调动的资源,然而研究者在实际测量时主要侧重于被调查者所拥有的社会网 络上( 赵延东、王奋宇,2 0 0 2 ) 。本文将目标主要集中在农民工本身所拥有的社 会网络,对他们在城生活中实际调用的网络和资源暂不予以考虑。 3 1 4 农民工代际差异 新生代这个词最开始由王春光( 2 0 0 1 ) 提出,他认为新生代的含义有二:( 1 ) 出生于8 0 年代,于2 0 世纪9 0 外出务工经商;( 2 ) 他们比以前的农村流动人口 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更多的学校教育,务工经历较少,外出动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但在操作上,许多学者把1 9 8 0 年以后出生的,1 6 周岁以上进城打工的年轻人称 之为“新生代农民工 ( 刘传江、程建林,2 0 0 7 ;许传新,2 0 0 7 ;王东、秦伟, 2 0 0 2 ) 。因此,本文也以1 9 8 0 年为限,把1 9 8 0 年之前出生的农民工定义为第一 代农民工,把1 9 8 0 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 3 2 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3 2 1 微观层面变量的选取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以下微观因素变量有可能对第二决策过程 也显著影响,因此将之纳入模型。 ( 一) 性别男性赋值为0 ,女性赋值为l 。 1 9 ( 二) 地域来源不同来源地的人,语言的相通程度不同,对珠三角城市熟 悉度与适应度也不同,因此地域来源对未来的回流意愿可能发生影响。在文中, 笔者将户口所在地广东省内的赋值为0 ;户口所在地在广东省以外地区的赋值为 l 。 ( - - ) 年龄打工属于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而年龄是影响到人们对未来预期 和迁移决策的因素之一。本文将2 0 0 8 年减去出生年份得出年龄后,直接将此定 序变量纳入到回归方程中。 ( 四) 责任田田作为农村的生存之本,一直被认为是回流的重大拉力之一。 本文考虑到几分田的拉力近似于无责任田,因此以一亩以下为界限,一亩以下责 任田赋值为0 ;有一亩以上责任田的赋值为1 。 ( 五) 收入将农民工目前所在企业的月工资取对数后将之纳入到l o g i s t i c 模型中。 ( 六) 单位性质不同单位性质的工作的稳定性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各类行 政机关、国有企业的工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私企的流动性较高。因此,根据 目前工作的企业( 单位) 性质,我们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 业统一归类为集体,赋值为0 ;将各类外企、民企、私企统一归类为非集体, 赋值为1 。 ( 七) 原有家庭经济水平原有家庭经济水平不仅能代表提供给农民工的支 持和抗风险的能力,同时也是农村拉力的一种表现。本文以调查者自评家庭经济 地位作为测量指标,将那些认为自家的家庭经济状况在家乡属于上等、中等偏上、 中等的农民工并为一类,即中等及以上,并赋值为“1 ”;反之,将中等偏下、下 等、不清楚统一赋值为“0 。 3 2 2 网络变量的选取 ( 一) 网络规模 就个体社会网来说,社会网络规模是指与网络中心的行动者有联系的所有不 同的个人及其关系的总和( 曹子玮,2 0 0 2 ) 。本文采用手机里存储联系人数作为 测量网络规模的指标 。本文并不是直接将手机里联系人数作为自变量,而是在 。如无手机的话,我们则请被调查者自行估算纸质电话簿中记录了多少联系人及其具体的职业种类。 2 0 对其取对数后再将其纳入到回归方程中。 ( 二) 网络构成 网络构成通常用某一特定关系占总关系的百分比来表示( 王毅杰,童 星,2 0 0 4 ) 。但由于数据限制,本文未能采用此种测量方法,而主要从以下三方面 对农民工关系网络的分布及组成状况进行测量。 1 、亲密朋友数将被调查者在打工地亲密朋友数直接纳入至模型中。 2 、配偶是否在身边配偶作为最为重要的强关系之一,能提供各种支持。 此处将配偶在当地( 同厂和同城) 的赋值为1 ,无配偶及配偶不在身边的将之赋 值为0 。 3 、新建构关系农民工进城后重新建构的网络对农民工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处我们通过判断三个亲密好友中是否有打工后认识的来定义是否建构了新的 社会网络。三位亲密好友中如有一位或以上是打工以后认识的,我们将他定义为 建构了新的网络,赋值为l ;反之则赋值为o 。 ( 三) 网络资源。 1 、网顶它代表了个体通过社会关系所能获取到的最好资源,是网络的达 高性的一个象征。本文借鉴“拜年网 的研究,将手机联系人中职业声望最高的 联系人的职业声望分数作为网顶的测量指标( 具体参见下表3 1 ) 。 2 、职业异质性边燕杰( 2 0 0 4 ) 表示要想从简测量社会资源,比较有效而可 信的指标是网络差异,即询问被调查者的人际关系来自多少个职业类型。因此本 文也将职业种类作为测量网络资源的一个重要指标。具体操作办法是在列出职业 表中,看农民工手机里是否具有从事以下职业的成员,然后统计每个被调查的农 民工手机里存储了多少类职业的联系人( 参见表3 1 ) 。 3 、资源丰富的亲密关系资源丰富的亲密关系既是一种亲密关系,也是一 种能够提供有效信息和实际资源的关系。如三位最好的朋友中有主管、企业负责 人、政府人员、企业家的我们将之赋值为l ,反之为0 。 2 1 表3 1农民工手机网职业赋分 职业类别赋分职业类别赋分 1 工人2 0 1 1 法律工作人员 8 6 2 厨师、炊事员 2 4 1 2 经济业务人员 6 4 3 饭店餐馆服务员 1 1 1 3 上程技术人员8 6 4 家庭保姆 6 1 4 行政办事人员 5 3 5 营销人员1 5 1 5 企事业单位人员 7 3 6 大学教师 9 l 1 6 党政机关负责人 8 0 7 中小学教师7 71 7 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7 8 8 医生8 6 1 8 农民 3 1 9 护士 4 8 1 9 无业人员 5 l o 科学研究人员9 52 0 军人6 3 ( 四) 网络位置 网络位置是考察个人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要素,不同的网络位置能够摄取不 同的网络资源。调查数据中并没有直接测量网络位置的指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 被调查者对自我在社会网中的重要性的认知来间接测量中心性。问卷中的问题 ( f 1 6 ) 是在您的朋友圈中,您觉得您的地位是:l 、非常重要;2 、比较重要; 3 、一般;4 、不太重要;5 、不重要;6 、不清楚。调查问卷中原有分类6 项,本 文将前三类合并为比较重要,赋值为1 ;后三类合并为不重要,赋值为0 。最后 为二分变量,以不重要为参照组。 具体的职业赋分参考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 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一文( 李春玲; 2 0 0 5 ) 2 2 3 3 研究假设的提出 社会网络视角是一种更容易走进农民工特殊生活的范式( 渠敬东,2 0 0 1 ) , 不论是国际移民还是国内移民,社会网络对于移民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有关 农民工第二决策过程的研究里,不少学者把迁移意愿当作社会融入感及地域认同 的一个指标,并以此提出了融入决定假设在城市里交往融合的越广、越深的 人越倾向于在城市定居,也即城市社会网络越具优势的农民工则越不倾向于回 流,反之亦然。 ( 一) 网络规模 网络规模是指个人所处网络的大小,即网络成员的多少。它是测量个体社会 网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网络越大,拥有的朋友越多,他从网络中可得到的 支持和资源也更多( l i n ,1 9 8 2 ;张文宏1 9 9 9 ;边燕杰,2 0 0 1 ;赵延东,2 0 0 8 ) 。 由此,可以推出: 假设1 :网络规模越大,农民工回流意愿越低。 1 1 a - 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所拥有的联系人越多,回流意愿越低。 1 i b -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所拥有的联系人越多,回流意愿越低。 ( 二) 网络构成 网络构成指的个体社会网中各类关系的分布状况和组成状况。本文主要想从 两个维度探讨农民工网络的构成状况:关系强度、关系新旧。社会网络的关系结 构对个体观念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b o t t ,1 9 7 1 ) 。 强关系网络能够为农民工个体提供保护伞和避风港,减轻了其交易成本和心 理成本( 李培林,1 9 9 6 ) ,它是农民工在城市立足的基本条件,能加速农民工在 城市的适应过程。亲密朋友作为强关系,不仅能提供情感支持,而且在农民工遇 到困难时能给予实际援助。因此,可以推论: 假设2 1 :打工地亲密好友数越多,其回流意愿越低。 2 1 a - 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打工地中亲密好友数量越多,回流意愿越低。 2 1 b -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打工地中亲密好友数量越多,回流意愿越低。 配偶作为最为重要的强关系之一,对农民工各种支持无疑是具大的。根据新 迁移经济学的观点,家庭是迁移决策的主体。在家庭本位和伦理本位的中国,家 庭因素在农民工迁移决策的作用尤为明显。近些年来,农民工举家迁移的现象也 引起了关注。因此,可以推论: 假设2 2 :打工地中有配偶支持的农民工回流意愿较低。 2 2 a :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如果有配偶在同一个城市,其回流意愿越低。 2 2 b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如果有配偶在同一个城市,其回流意愿越低。 赵延东、王奋宇( 2 0 0 2 ) 以入城为界限,把他们之前在乡土社会形成的网络 称为“原始社会网络”,他们在入城以后所建构起来的称为“新型社会网络”。在 原有初级关系的基础之上重新建构新的社会网络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表现,也是 进一步融入的动力,突破在乡土网络的束缚并建立起的新型网络对农民工在城市 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推论: 假设2 3 :打工后建立了新的亲密好友的农民工的回流意愿较低。 2 3 a :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打工后建构新型网络的农民工比未建构新型 网络的农民工回流意愿低。 2 3 b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打工后建构新型网络的农民工比未建构新型 网络的农民工回流意愿低。 ( 三) 网络资源 社会网络决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结构,它还嵌入了不同的资源。这些网络资源 可以为人们所调用,它不仅仅能限制人们的行动,而且还能为行动服务( 文军, 2 0 0 5 ) 。城市中网络资源越丰富的农民工越容易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生活也越 便利,因此更不倾向于回流。因此,我们推出假设三:网络资源越丰富的农民工 回流意愿越低。 假设3 1 :网项越高的农民工,其回流意愿越低 3 1 a :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网顶越高,回流意愿越低。 3 1 b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网顶越高,回流意愿越低。 假设3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精密机械与仪器设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中医药大学《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商务知识导读》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唐山师范学院《安全运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买卖补偿与土地租赁合同
- 2025版工程垫资合同-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专项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航空航天器打磨作业合同书
- 二零二五年大数据驱动的APP开发合同
- 2025版礼品采购合同范本(含供应链管理服务)
- 二零二五年度养老产业摊位租赁服务合同
- 2025-2030城市矿产开发利用政策支持与商业模式创新报告
- 产品线库存管理与补货预测系统
- 普通地质学教材
- 酒店账单-水单-住宿
- 中医门诊病历(共7篇)
- GB/T 4372.1-2014直接法氧化锌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氧化锌量的测定Na2EDTA滴定法
- 日语动词分类课件 【高效课堂+备课精研】 高考日语一轮复习
- 妇产科学-第十二章-正常分娩课件
- 1【L】系列离心式冷水机组技术手册
- Q∕SY 1753-2014 炼化循环水用缓蚀阻垢剂技术规范
- 压焊方法及设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